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86feb7d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7.png)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1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
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
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
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
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
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21篇)
![《自相矛盾》教案(精选21篇)](https://img.taocdn.com/s3/m/9da0512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73.png)
《自相矛盾》教案《自相矛盾》教案(精选2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相矛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相矛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言”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发现,了解什么叫“寓言”,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请学生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
2.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读文,进行反馈。
4.学习生字词。
(1)读词:矛、盾、锐利、坚固、拿、卖、哑口无言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让学生感到学汉字非常有趣,并指导书写这个字。
②让学生把“矛、盾”两个字和“锐利、坚固”连起来说说,进行词语搭配的训练,鼓励学生求异表达。
③用上“矛、盾、锐利、坚固、拿、卖”这些生字词,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进行连词成句的句子训练。
④通过选择,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哑口无言”的含义。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请一个人读故事,其他同学说说他是用什么语气来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3.分角色读故事,然后说说自己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读课文,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看这个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通过文本对话,揭示寓意。
一个人拿矛和盾的图自相矛盾我的矛我的盾锐利坚固什么盾什么矛戳得穿戳不穿五、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
寓言两则译文及寓意
![寓言两则译文及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f61b0a71aaea998fcd220e1f.png)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寓意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 画蛇添足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画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楚国有个祭祀的官员,给手下办事的人一壶酒和酒具。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
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酒。
”
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
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S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下册文言文部分
![S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下册文言文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dce08a7027284b73f24250d2.png)
S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文言文部分
第一单元“童话寓言之旅”第2课
寓言两则之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之2:《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S版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文言文部分
第一单元“神话与传说”第3课:《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第三单元“科学与发展”第10课:《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e777023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6.png)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1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2[释义]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语出]《魏书·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近义]格格不入[反义]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用法]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主谓式。
[例句]一篇文章的观点要前后一致;不能~。
[英译]antinomy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b10a622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7.png)
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寓言讽刺黑暗,就是歌颂光明;讽刺邪恶,就是歌颂善良;讽刺虚伪,就是歌颂真诚。
所以,寓言不仅要深恶痛绝地抨击和揭露伪、恶、丑,而且要热情地赞扬和歌颂真、善、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欢迎大家分享。
【自相矛盾】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愚公移山】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
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
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家人七嘴八舌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
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
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
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d29a33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a.png)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拓展资料:《自相矛盾》教案教学内容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资源《自相矛盾》的原文预习设计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a18fb4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6.png)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在古代寓言故事中,自相矛盾的情节常常出现,这些故事既引人深思,又给人以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1.《鹤与乌鸦》。
从前,有一只鹤和一只乌鸦住在同一森林里。
一天,鹤对乌鸦说,“你的羽毛真漂亮,我真羡慕你。
”乌鸦听了很高兴,但随后鹤又说,“可惜你的声音太难听了。
”乌鸦听后感到很委屈,因为鹤明明也有难听的叫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常常看到别人的优点,却忽略了自己的缺点,这样就是自相矛盾。
2.《狐狸和葡萄》。
有一天,一只狐狸看到一棵结满了葡萄的藤蔓,便想要吃到葡萄。
可是葡萄太高了,狐狸够不着。
于是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我根本就不想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得不到的时候会说自己不想要,这种做法其实是自相矛盾的表现。
3.《乌龟和兔子》。
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步,兔子一开始领先,但后来觉得自己跑得太快,于是停下来休息。
乌龟虽然跑得慢,但一直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了比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的行为和言论要一致,不要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4.《老鼠和猫》。
一只老鼠和一只猫住在同一座房子里,猫总是对老鼠说,“你太胆小了,连我都不怕。
”可是每次老鼠一露面,猫都会吓得跑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言语上会表现得很强大,但实际行动却胆小如鼠,这就是自相矛盾。
5.《狼来了》。
有一天,村子里传来狼来了的消息,村民们都跑来帮忙,结果发现是假警报。
第二天,狼真的来了,但村民们却不相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谎和虚假警报会导致自相矛盾的结果,失去了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不会相信你。
以上这些寓言故事都包含了自相矛盾的情节,让人们在阅读的同时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避免自相矛盾的言行,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自相矛盾的意思和道理自相矛盾的故事
![自相矛盾的意思和道理自相矛盾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e63176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1.png)
自相矛盾的意思和道理自相矛盾的故事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意思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
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
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自相矛盾的道理启示自相矛盾告诉我们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自相矛盾带来的启示是,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
自相矛盾的故事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到处叫卖矛和盾。
他逢人就吹嘘,说他的矛和盾,都是用最好的材料作成的。
后来,见还是没有什么人感兴趣,他干脆举起盾,向四周的人们大声说:“快来看我的盾啊!这面盾坚固无比,世界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人们都仔细看他的盾;这时,卖兵器的人又挥舞起他的长矛,接着向人们炫耀(yao):“大家再看看我的矛吧!这支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硬的东西,一碰上它,准定被戳(chuo)穿”听到这里,有一个人大声质问道:“照你刚才说的话,要是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呢?”那个卖兵器的人听了,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只好收拾起矛和盾,灰溜溜地走了。
重点词语解释
![重点词语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94714165f0e7cd184253652.png)
一、重点词语解释第一课稻草人勉强:将就;凑合。
丧葬:办理丧事,埋葬死人。
欣慰:喜悦而宽慰。
驱逐:赶走;使离去。
干瘪:干而收缩,不饱满。
挽救:尽力补救,使之脱离危险的境地。
警告:提醒,使警惕。
急迫:马上需要应付或办理,不容许迟延。
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第二课寓言两则《自相矛盾》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说:“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它穿不透的东西。
”有个人问:“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画蛇添足》译文楚国有个人,祭祀之后赏给手下人一壶酒。
手下的人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其中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拿过酒壶将要喝。
于是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着蛇,说:“我可以再给它添上脚呢。
”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来,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于是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最后失掉了那壶酒。
第三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明晃晃:光亮闪烁的样子。
第四课刺猬汉斯冷嘲热讽: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气愤:生气愤恨。
喜出望外:遇上出乎意料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望,希望,意料。
悉心:尽心,全心。
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
形容极端轻视。
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
以礼相待:用应有的礼节接待。
告诫:警告,劝诫。
第五课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诧异:惊异。
蹑手蹑脚: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
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无声无息:比喻没有声响,不被人知道。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自不量力: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做力不能及的事。
第六课开国大典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的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擎:举。
徐徐上升:慢慢地上升。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第七课望大陆葬:掩埋死者遗体。
【语文知识点】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和启示
![【语文知识点】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f60a6ac2e3f5727a4e96232.png)
【语文知识点】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和启示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出自于《韩非子》。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他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
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东西,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围观的人都觉得很好笑。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自相矛盾”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
释义:矛,长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示例:毛泽东《论持久战》:“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在后,不是自相矛盾吗?”。
《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宫危逼,猾寇滔天,臣子当戮力同心,岂可自相矛盾?”出处:《韩非子.难一》。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01bf695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a.png)
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一个小商贩在楚国都城郢的集市上卖兵器。
他专卖矛和盾。
一天,他在集市里选好摊位,就向人群叫卖开了:“快来买呀,我的盾非常坚硬,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
”
一会儿他又喊道:“快来买呀,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
围观的人听了,心中都暗暗发笑。
有人站出来问他:“照你说,你的矛是最锋利的,无论怎么硬的盾都戳得进去;你的盾又是最坚固的,无论怎么锋利的矛也别想戳进去。
那么,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怎样呢?”
小商贩面红耳赤,无言以答。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的意思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7faae16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04.png)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的意思1. 自相矛盾的意思就是自己说的话或做的事前后矛盾呀!就好比说一个人一边说自己超爱运动,身体倍儿棒,一边又整天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嘛!例子:你看那个小张,上午还说要减肥每天去跑步,结果下午就跑去吃炸鸡喝可乐,这多矛盾呀!2. 自相矛盾就是言行不一致呀!比如有人说自己很节约,从不乱花钱,结果转身就买了一堆没用的奢侈品,这不是自己打脸嘛!例子:小李口口声声说要省钱,可看到新款手机就立马买了,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呢?3. 自相矛盾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呀!说一套做一套呗!就像有人说最讨厌撒谎的人,结果自己却经常说谎,哎呀呀!例子:王奶奶教育孩子不要撒谎,可她自己有时候为了哄孩子就说假话,这多矛盾啊!4. 自相矛盾简单说就是自个儿把自己绕晕啦!好比有人说自己胆子特别大,啥都不怕,结果看到一只小虫子就吓得尖叫,这不是矛盾是啥!例子:小赵整天说自己勇敢,可上次看到老鼠就吓得跳起来,这不是自相矛盾么?5. 自相矛盾就是自己的话和行为相互冲突呀!比如说一个人说自己从不挑食,结果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这不是矛盾得很嘛!例子:明明说自己啥都吃,可到了饭桌上这个不吃那个不吃的,真矛盾啊!6. 自相矛盾就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呀!像有人说自己很守时,结果每次都迟到,这多搞笑呀!例子:老孙老是强调时间观念,可自己却老是迟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7. 自相矛盾就是说话做事不靠谱呀!比如有人说自己爱干净,家里却乱七八糟的,这不是矛盾着嘛!例子:刘姐说自己洁癖,可她的房间乱得像猪窝,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呀!8. 自相矛盾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呀!就像有人说自己记性好,结果转头就忘了重要的事,这多滑稽呀!例子:小张总说自己记忆力超群,可经常忘记答应别人的事,这真矛盾!9. 自相矛盾就是言行对不上号呀!比如有人说自己很有耐心,结果遇到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这不是矛盾嘛!例子:林老师说自己超有耐心,可学生一犯错她就发火,这不是自相矛盾么?10. 自相矛盾就是自己说的和做的完全相反呀!好比有人说自己讨厌抽烟,自己却抽得很凶,这不是矛盾死啦!例子:老王整天说抽烟不好,自己却烟不离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的观点结论:自相矛盾真的是很常见又很有趣的现象呀,我们可得注意别让自己也犯这样的错误哟!。
自相矛盾故事内容概括
![自相矛盾故事内容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f95b158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4.png)
自相矛盾故事内容概括有个故事,大家一定听过吧,就是关于那个“自相矛盾”的故事。
你要是没听过,没关系,我给你捋捋。
这故事其实挺有意思的,想当年,有个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他站在那儿,一边卖盾,一边卖矛。
你就想啊,他捧着一块块坚硬无比的盾牌,嘴里说着:“这盾牌啊,坚不可摧,谁打它都不行!”然后又拿着一根锋利无比的矛,嘴里又开始说:“这矛啊,厉害得很,什么东西都能戳穿,打不倒的!”看起来,一切都挺正常的,生意人嘛,拉个客,吹个牛,想买就买。
问题来了。
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怎么可能有既能坚不可摧又能一戳就破的东西存在呢?这不是自打嘴巴吗?明明两者完全是矛盾的呀。
盾牌能挡住所有攻击,那就意味着这个矛根本就戳不穿它,而矛又说自己能戳破一切,那不就说明这盾完全没用嘛。
你想,万一有个顾客问了,那该咋办?你卖的这两个东西到底能不能兼得呢?你是卖盾还是卖矛?你说能防得了又能戳破的东西,这不明摆着自己搞笑吗?这故事其实很有意思,仔细琢磨,它就像是个笑话,但其实它是在反映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搞笑的地方。
你就看看我们自己,也常常有类似的情况。
很多时候,我们一边说着要减肥,一边又忍不住大快朵颐,吃着炸鸡薯条,喝着奶茶,心里想,哎呀,减肥这事儿,明天再说吧。
明天呢?结果又是明天再说。
你瞧,明明有个目标,却总是给自己找理由推脱。
想减肥,但嘴巴又舍不得。
你说这不就是自相矛盾嘛。
再比如,别人问你:“你啥时候结婚啊?”你一边说:“哎呀,结婚啥的太麻烦了,还是单着舒服。
”然后转身又跟朋友吐槽:“哎,我可真是一个人太寂寞了,啥时候能有个伴啊?”这不也是在自我打脸吗?你都矛盾到自己了,别说别人笑你。
我想你可能也会想,这人到底是傻呀,还是故意逗笑的?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很多时候,我们的矛盾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生活中的一种“自我安慰”。
我们常常通过一些自相矛盾的言辞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和困扰。
这就像是那个人站在市场上,嘴巴一边说着“我的盾不可摧”,一边又拿着“我的矛最强”,其实他心里根本就知道,两者是冲突的,只不过他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说辞来解释这两个看似无法共存的东西。
五年级下《15.自相矛盾》
![五年级下《15.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ba0fb96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6.png)
五年级下《15.自相矛盾》《五年级下<15、自相矛盾>》在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它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却生动有趣。
在热闹的集市上,有一个楚国人在叫卖他的兵器。
他先是举起自己的盾,大声吹嘘:“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接着,他又拿起自己的矛,继续吆喝:“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能被它刺穿。
”这时,有个路过的人听到他的话,便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顿时哑口无言,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却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在说话、做事时,不能前后抵触,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
从这个楚国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盲目自信和夸大其词。
他没有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矛和盾的实际情况,只是为了卖出自己的商品而毫无根据地吹嘘。
这种不实事求是的态度,最终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了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
比如,有些人在描述自己的经历时,可能会前后说法不一致,让人难以相信;有些商家在宣传产品时,可能会夸大其优点,却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当消费者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不符时,就会对商家失去信任。
自相矛盾的现象还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思考和决策中。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给自己设定一些目标或者做出一些承诺,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实现,这其实也是一种自相矛盾。
比如,我们可能决定每天早起锻炼身体,但到了第二天却因为懒惰而无法起床;或者我们承诺要认真学习,却在做作业的时候总是分心玩手机。
那么,如何避免自相矛盾呢?首先,我们要保持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要真实地描述情况,不夸大、不缩小。
其次,在做出承诺或者设定目标之前,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确保能够真正做到。
最后,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一旦发现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及时纠正。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d51095fd25c52cc58ad6be04.png)
《寓言两则》说课稿白沙中心小学熊奉素一、说教材寓言两则包括《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选自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2课,它门都是文言文。
《自相矛盾》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在夸赞自己的矛和盾时话语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否则就会闹出笑话,适得其反。
《画蛇添足》主要讲了一个人因为给蛇画脚而失去一壶酒的故事。
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要自作聪明,否则会弄巧成拙,把事情搞砸。
因为本课是文言文,所以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及对学生现状的了解,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读懂寓言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初步了解古代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和讨论,弄懂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总结文言文的基本学习方法,并学以致用。
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创设情境法、头脑风暴等。
2、学法: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读、议、说、演相结合。
五、说教学流程(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1、用不同的方式读《画蛇添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每个句子。
2、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二)拓展延伸,体会寓意1、为什么“蛇先成”的那个人会“终亡其酒”?2、联系生活,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方法点拨学习古代寓言故事的方法:1、多读、熟读,读通课文,2、结合注释思考,理解课文;3、多说、多练,复述故事;4、联系实际,感悟寓意。
(四)用以上方法学习《自相矛盾》1、用不同的方式读《自相矛盾》,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每个句子。
2、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按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故事。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db69f88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a.png)
《自相矛盾的故事及寓意》
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叫“自相矛盾”。
从前呀,有个卖兵器的人。
他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快来瞧,快来看呀!我的盾坚固无比,什么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 好多人围过来听他这么一说,都觉得这盾挺厉害。
接着,他又拿起一根长矛,继续吆喝:“我的长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 这时候,有人就问他啦:“那如果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这个卖兵器的人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他说自己的盾什么都刺不穿,又说自己的矛什么都能刺穿,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咱们在生活中可不能像这个卖兵器的人一样自相矛盾哦。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说自己每天都早早起床读书,可是又说自己经常睡懒觉,这就说不通啦。
再比如,有人说自己特别爱干净,房间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可又说自己的房间总是乱糟糟的,这也是自相矛盾呀。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
不然别人就不相信我们说的话啦。
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能前面说一种情况,后面又说相反的情况。
还有和小伙伴们交流的时候,也要想清楚自己说的话有没有矛盾的地方。
小朋友们,记住这个有趣的故事和它的道理,咱们可不要做自相矛盾的事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阅读课文,你对文章中的这个
人有什么看法?
戳不穿—— 盾坚固 戳得穿—— 矛锋利 自相矛盾
矛不锋利 盾不坚固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 自圆其说。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 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 服不了自己。
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课后搜集更多的寓言,掌握其寓意。
主备人:赵海峰
学习目标
Hale Waihona Puke 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哑口无 言” 的含义。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国古代寓言的特点,渗透学寓言的方法。
4.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同学们在了解寓意
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读一读
矛 盾 锐利 坚固
拿
卖
哑口无言
理解词语
夸口:说大话,自吹。 哑口无言: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