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与转型》第一章

合集下载

1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第一章中国概况1.中国是人口大国,其文化与西方迥然不同,生活方式也千差万别。

而且,她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

2.中西方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以互相谅解为基础。

要做到谅解,远观式的了解是不够的,日渐频繁的接触则有助弥合这一差距。

但某些因素反而会扩大这一分歧,一是中国人高涨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二是中西方物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三是中西对于战争的不同体验。

3.了解中国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和平,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展现出另外一套价值和信仰体系、不同的审美传统及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

4.通过中国历史就可以最好地了解中国,因为相对于其他民族,中国人更爱从历史角度观察自身,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存在。

只有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背景下,我们才会发现其运动的轨迹和未来的动向。

5.当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根本原因,主要源于西方的新兴力量与本土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互动。

6.本书分为两大部分:(1)3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明在相对隔绝的状况下的衍变(2)近代以来作为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回应,所经历的变故和转型一、东亚的土地、民族与语言1.“东亚”的三种含义:(1)地理上指亚洲被高山大漠一分为二的东部地区(2)人种学上指蒙古人种的栖居区(3)文化上指深受中国古代文明影响的地区(中、日、朝、越)二、中国的地理环境1.山系交错形成若干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经济和政治的统一造成了不少麻烦,并且对军事战略也有决定性影响。

2.河流:中国的江河为人烟稠密的山村提供了水源。

3.气候:大陆性气候明显,降水不均。

北方降水少,易干旱,南方降水多,水土流失。

三、中国的传统经济与社会1.农田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自然资源,因此,气候与地势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形成具有很大作用。

2.典型中国百姓生活的几点特征:(1)依靠“夜土”给庄稼施肥(2)中国的经济生活属于严重依赖人力的劳动密集型3.中国农业自古就在每小块土地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水。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版)教学课件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版)教学课件 第一章

第一篇 第一章
17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的探索和积累的演化过程
苏联十月革命前后,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是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学取消论”。 30年代初提出创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 和研究对象。 1936年末,联共(布)中央决定在高等院校开设 广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并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单列专篇讲授,开始编写包括社会主义部分在内 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第一篇 第一章
2
研究中国转型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转型, 包括产权制度或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收入分配 制度、资源配置方式或者说经济协调机制、经 济系统开放或封闭的状态、政府在经济中的职 能定位五个方面。经济协调机制是划分体制模 式最基本的标志,因此,我们就以它为线索来 从总体上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模式的演变和转型 问题。
第一篇 第一章
30
一、注重中国的体制改革和转型研究
*转型经济学与改革理论不同:
改革理论并不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经济理论,而是 同改革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许多比较松散的 对策研究。
经济改革理论是经济改革本身的一个构成因素, 是改革中的一种现实力量。
改革理论对改革措施的事先研究不但可以从理论 上对利益关系的调整结果进行预测,而且可以对 改革措施的公正性做出判断,减少改革的风险。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内在矛 盾运动及其转化的规律。马克思运用辩证法揭 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的趋 势,传统政治经济学则强调社会主义经济中 “同志式的合作关系”,只讲和谐,不讲矛盾。
第一篇 第一章
23
马克思的抽象法强调的是,理论表述应当按照 概念范畴抽象程度的不同,也就是内涵丰富程 度的不同建立体系。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主要包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概括 出的七大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概 念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没有抽象程度和内涵丰 富程度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与创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它不仅在经济层面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与创新。

一、转型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然而,传统的文化产业在面对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挑战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缺乏市场化运作、产品同质化等。

因此,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了转型与创新的道路。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1. 市场化运作传统的文化产业以非营利性为主导,市场运作意识较弱。

而现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文化产品转化为商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文化衍生品和文化旅游产品等开始盈利,并且得到了广大市场的认可。

2. 资本引进为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开始引进国内外的资本,为产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研发、创意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

同时,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融入了国际市场,提高了竞争力。

3. 创新技术的应用在数字化时代,创新技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运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1. 传统文化的转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资源,但传统文化在时代变迁中也需要进行转型和创新。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年轻化、时尚化。

例如,将传统元素融入时装设计中,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传统服饰。

2. 跨界合作的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不仅限于文化领域内部,还包括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

通过与科技、设计、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得以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

例如,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文化教育应用程序,将传统文化知识以互动和趣味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人。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

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转型是一段值得探究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社会模式受到了挑战,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传统也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一、社会变革中国古代社会特点有着强烈的等级制度,阶层分明、等级森严,封建的统治阶级掌控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资源。

但是,在19世纪末,国内外的种种事件和影响,最终导致了这一体系的瓦解。

首先,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通过强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变革。

其次,清政府在面对国际压力时失败不断,失去了民心。

光绪年间,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起义引发的社会动荡,对清朝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政府开始改革。

“戊戌变法”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它一度给中国的社会变革带来了希望,但随着改革的失败,变法的势头逐渐减弱。

不过,即使失败了,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社会变革的开始。

中国社会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推进,改革开放之前,虽然不一定能与欧美国家相比,但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文化转型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文化界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不断被重新评估。

在新时代,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批挑战传统的现代派文艺人才。

同时,更在其后,自由翻译小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白话文文学等流派相继出现。

现代派文艺人物认为“白话文是百姓文学,是别过了世故的文学”,极具时代性的文化力量对中国社会变革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长辈,注重礼节,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但也培养出了一个善于虚伪、固步自封、排斥这个世界的民族性,严重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现代文化取代传统文化,尤其是新文学的普及,也成为这一转型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总结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

中国现代哲学

中国现代哲学

还给东方社会带来了全面危机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指出,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 剂”,使“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 政治结构”都受到破坏。
马克思就曾指出,英国侵略破坏了印度的农 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土地公有制,但在中国 英国人现在还没有这种势力,而将来未必能 够做到这一点。
早期改革派
十九世纪中叶,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全面改革现实, 重新理解和解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传播具有中 国特色的西方近代新的民主主义性质的近代文化信 息的早期改革思想家,如冯桂芬(1809~1874)、 郭嵩焘(1818~1891)、薛福成(1838~1894)、 王韬(1828~1897)、马建忠(1844~1900)、 郑观应(1842~1921)、何启(1858~1914)、 胡礼垣(1847~1916)、容闳(1828~1912)等 在参与和批评洋务运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 思想倾向,构成了早期改革派。
它忽视了传统和后发国家自身因素 在近代化过程中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仅仅把传统看作是近代化的阻力 和滞后的作用,把传统和近代化看 作是绝对对立的关系,缺少对传统 的多层面的分析。
2/“冲击”的说法容易把冲击的对象想 象成一种没有生命的、被动的、静态的 构造。在这种联想的支配下,传统不是 被简单化为农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专制政体的 意识形态,就是士绅阶级的意识形态, 而文化传统的最大特征-复杂性和发展 性自然地被忽略了。
新学和实学
新学在学术精神、实质、功能、内容所指上实际是“实学。”正如梁启超 所言:“自甲午之役以后,湖南学政以新学课士,于是风气渐开,……专 以提倡实学。” 也如如下论说:“或曰西学,或曰新学,或更曰时务,洋 务,捷不通之尤者也,质而言之实学而已矣。”在近代,“新学”和“实 学”不是对立的,近代新学基本的学术意蕴是近代实学。近代逐步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新学”的内在精神始终守定了“实学”这一主脉,由此弘发 出“实事求是”的学术文化精神,以“实用”为目的,以改造旧学为入手 处,以汲取西学为手段,成就了一代新的学风,新的学术文化思潮。郭嵩 焘在介绍培根时也用过“新学”这一概念:“……始讲求格物致知之说, 名之曰新学。”《新政真诠》对一味图新的时代潮流做了冷静的分析,而 这种分析是用“实”来完成的。“实”是“新”的基础和标准。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转型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转型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文化转型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今时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其现代化进程前所未有地迅猛。

在这个进程中,中国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进步,更是精神文化上的提升。

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但是,中国在文化上的转型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中国文化的转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内核和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在。

中国近年来,用尽全力去推广中国文化,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推广中国现代化,而且使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个神秘而又深奥的中国文化。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优良而深厚,它虽然在今天失去了驱动世界的机会,但依然能够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最大代表性的是儒家文化。

在中国的思想中,儒家文化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代以来,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都被儒家思想所影响。

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当今世界,儒家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依然有着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涵盖范围很广,例如:书法、诗歌、音乐、戏曲、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哲学和道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是公义、诚信、思想深刻和道德高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以儒家思想的方式行事,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文化转型中的挑战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优秀,但是,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依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在一些文化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对此,中国的文化界和国家政府应该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对文化的投资和保护,并在国内外广泛地推广中国的现代文化。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提升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这需要政府、企业、文化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

结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内核,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转型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源远流长,贯穿着中国的历史和现代。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新的挑战和大环境的影响,面临着现代化转型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医药学说、中医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于是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的发展和转型,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首先,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餐饮业不断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中国传统美食已经逐渐成为国际上流行的食品。

古老的菜系,如四川、湖南、广东等的菜系,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

同时,中国餐饮文化也吸纳了外来餐饮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形成了新的食品。

如日式料理、西式料理等。

其次,文化与商业的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在现代商业中,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营销过程中,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也被使用,并取得了成功。

如茶叶、杯具的文化背景,成为许多公司作为产品文化背景的依托。

再次,音乐剧、电影、电视剧等现代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音乐剧《红楼梦》、电视剧《白鹿原》等作品依然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未来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进行创新和转型,才能保持其独特性和影响力。

以下几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首先,人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解。

文化自信是国家自信的重要部分,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国家强大。

通过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在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传统与近代转型》经典课堂

高考历史《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传统与近代转型》经典课堂

谈谈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一、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3、谈谈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参考答案: ①是中国古代社会农耕生产、宗法家族、集权政体三 合一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②破坏了法律的平等原则。先秦时代法家确定的“刑无等 级”的平等法律观,被充满着尊卑等级、封建特权、宗法 伦理等等一系列等级原则所取代。 ③中华法系始终没有形成法律至上的法律理念,与刑律儒 家化关系极为密切。
夫殴妻,唐宋律殴伤者减凡人二等;明清律,折伤以下勿论,折伤以上 减凡人二等,且须妻妾亲告始论。妻殴夫,但殴即成立殴罪,不问有伤无伤。 《大清律例•刑律》318:殴祖父母父母:凡子孙殴祖父母父母,及妻妾 殴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
一、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2、法律之儒家化
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谓非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而故告者。 【疏】议曰: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 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注云 “谓非缘坐之罪”,缘坐谓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 臣,故子孙告亦无罪。
探究问题: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重公权轻私权、重刑事轻民事(重刑轻民);民事 案件刑事化、民刑不分。 行政司法合一。
世界五大法系:
中华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 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其中 中华法系和印度法系已经解体。
二、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沈家本与晚晴修律
1、晚晴修律的背景
2、法律之儒家化
官当:即以官抵罪,约始于《晋律》。
北魏太武帝定制:“王官阶九品,得以官爵除刑”; 隋唐制度,五品以上官,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官,一官当徒一 年。
探究问题:根据以上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法律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以礼为本、礼法并用、礼法合一、引礼入律、法律的儒家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现代转型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现代转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大陆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表现在各个方面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

这些文化遗产形成了我们的身份认同、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它们。

但是,我们也需要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进行转型。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相互影响,产生了很多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断挑战着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局限性。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重要的文化核心,这一观念源于儒家思想中的“强调家庭关系,在家中培育良好的人格素质,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的理念。

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许多文艺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深刻。

同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强调礼仪和秩序。

中国有数千年的礼仪历史,其强调礼仪和秩序的思想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这一传统文化不仅涵盖了从生活到社交各方面,更影响了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所有领域的行为准则和管理原则。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诸如中医、武术、书画等等方方面面的文化遗产,汇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精华。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独特性的体现。

现代转型的必要性传统文化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间限制的,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正在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静态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无法适应,需要进行一些转型和调整。

毕竟,时代在变化,生活方式在变化,社会群体的需求和期望也在不断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紧跟第四次产业革命等新兴的事物和趋势,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

当然,这种现代转型并不意味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需要大刀阔斧地改变。

传统文化是经过千锤百炼而精华所在,所以不能毁掉,否则无图片东西可被传承。

在维护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展示形式、引入现代技术手段,让传统文化更贴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徐海涛授课计划导论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第二节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管仲、子产、邓析)第二节儒家的法律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第三节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子)第四节道家的法律思想(《老子》、《庄子》)第五节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韩非)第三章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和酝酿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法家思想的破产二、从黄老到以儒为主的儒法合流、礼法统一第二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形成过程、内容和基本特点)第三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基本理论、刑事制度、婚姻家庭方面)自学辩论:“春秋决狱”利大于弊VS“春秋决狱”弊大于利第四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理学的兴起、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第五节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了解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重点讲述以黄宗羲为主的启蒙思想第四章中国近代的法律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第一节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龚自珍、魏源)第二节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法律思想(洪秀全、洪仁玕)第三节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第四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第五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章太炎)第六节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及沈家本的法律思想学习教材:《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张国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3月第1版参考教材:1.《中国法律思想史》武树臣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中国法律思想史》杨鹤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阅读书目与网络资源:1.《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范忠信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情理法与中国人》范忠信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4.《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武树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5.《中国法律传统与近代转型》张晋藩,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6.《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法律思想网 /8.法史网 /9.中国法律文化网 /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承办/default1.asp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10、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堂http://202.207.96.9/open/fzs/ZJFD/b1.htm第三部分讲稿正文导论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自古以来各种法律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过程与规律,以及它们与当时的立法、司法活动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系列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本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涵盖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

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总结,特别强调对中国文化特点的分析和总结。

3、基本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1.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张岱年、方克礼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1、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 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变。

2.教学方法建议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1.由于课时有限,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近20章导论),我们必须掌握并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课程的衔接,如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力求精通。

中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学课件通用PPT模板

中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教学课件通用PPT模板

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 就叫智。
之精要在于曲。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
此。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 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 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 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经部—儒学经典
分类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 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 “四书 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 “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 的名著。
久是天尊地卑,国学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国学是生生谓易生生不息是绵绵若
存,国学是自然是客观,是伟大的规律,是
永恒的真理。
家庭国学
国学是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国学是家和万事兴家兴财源旺,国学是
人的身心落地生根的根据地。
国学分类
以学科分
单击应分为数理、天文、算学、地理、博物、农 学、化学、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 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自然国学以道 家为核心和主流;人文国学以儒家为主流和核心;
书目
重要书目如:《老子》、 《墨子》、《庄子》、《荀 子》、《韩非子》、《管子》、 《尹文子》、《慎子》、《公 孙龙子》、《淮南子》、《抱 朴子》、《列子》、《孙子》、 《山海经》、《艺文类聚》、 《金刚经》、《四十二章经》 等等。
现在所谓国学,包括中国古代 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 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 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 面。“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 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 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 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 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概念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 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学习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 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 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 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 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波兰尼《大转型》与中国大转型

波兰尼《大转型》与中国大转型
认为是天经地义。
卡尔·波兰尼的观点与哈耶克截然相反。《大转型》 第一页便有一段话:
一个自我调节的市场概念,意味着一个十足的乌 托邦。在不消除社会的人性和自然本质的情况下,从
时间上来说,这种制度根本就无法存在。它在物质上
会毁灭人类并把人类的环境变为一片荒野。
在卡尔·波兰尼看来,有些人鼓吹的那种自发的、自
出生, 1992 年去世。他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父亲是物 理学家。 1918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经济学、心理学,然
4
后继续社会科学的研究。 1922 年参加路德维希·冯·米塞
斯的研究班,米塞斯就算是他的老师了。米塞斯也是自由 经济学派很重要的大师。哈耶克 1931 年在伦敦政治经济学
院任教。 1950 年去美国, 1962 年四欧洲。 1974 年获得诺贝 尔经济学奖。他最著名的书是 1944 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
非常有名,他有一本小书《选择的自由~
(Freedom of
Choice)
, 在美国并被制作成电视片,到各国放映。弗里德
曼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经过张五常介绍,见到中国当时的
总理赵紫阳。据说,赵紫阳接纳了他的说法。加尔布雷思 到波兰,昕众奇怪,讲从计划转向市场经济,怎么能不提
这几个人呢?加尔布雷思对昕众的回答与卡尔·披兰尼的
5
有意地对话,也许当时意识形态的争论就是这个样子。所 以好像是偶然,两人都在 1944 年出了书,两边观点截然不 相同。 1947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请卡尔·波兰尼
做客座教授。卡尔·波兰尼的妻子以前是共产党员。当时 美国的《入境法》规定,麻风病人和共产党员不能入境。 所以他的妻子不能入境。卡尔·波兰尼只好把家安在加拿
于传播推广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o 这套丛书以讲习班部分教师的讲稿为基础,同时接受其他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高中历史教案: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现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一、社会转型的背景在20世纪初期,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受到了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和推动。

当时的中国社会陷入了动荡和危机之中,旧的封建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时局紧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开始经历一系列的转型,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转型的原因1. 外部压力:近代以来,中国面临了列强入侵和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这些外部压力促使了中国社会寻求新的出路,摆脱传统的束缚。

2. 内部矛盾:中国内部存在着封建主义的压迫和统治,社会阶层的分化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和不公。

农民和工人的贫困和剥削,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都成为社会转型的导火索。

三、政治转型的呼声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治转型。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涌现出了众多政治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将社会转变作为目标,并提出了各种政治改革的主张。

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转型,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这次革命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了政治基础和动力。

2. 革命思潮: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出现了众多的革命思潮,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这些思潮都呼吁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四、经济转型的探索除了政治转型,经济转型也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

1. 宏观经济政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以推动经济转型。

这些政策促进了农业工具的改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发展。

2. 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也为社会转型提供了动力。

从建设重工业到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国逐渐意识到工业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将工业化作为重要政策目标。

五、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迁是社会转型的重要体现。

从国际化角度看中国文化与文艺的转型

从国际化角度看中国文化与文艺的转型

从国际化角度看中国文化与文艺的转型第一章引言中国文化与文艺的转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文化与文艺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艺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新文化和新艺术形态,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认可和赞誉。

第二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灵魂,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优势。

在文艺创作中,传统文化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创新,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挖掘和创新,使得中国文艺在国际舞台上充满了魅力。

第三章现代文艺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现代文艺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趋势。

戏剧、电影、美术等各种文艺形式通过互联网逐渐走向全球,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这一趋势下,中国的现代文艺不仅要面对国内的市场竞争,也要面对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这就要求中国文艺必须紧跟潮流,创新发展。

第四章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化虽然为中国文化与文艺提供了机遇,但也带来了很多挑战。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文化与文艺需要面对语言文化的差异、国际版权的限制、市场对于外来文化及审美需求的不同等问题。

同时,国际化还需要中国文化与文艺在创意、制作、发行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这对中国的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中国文化与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第五章现代文艺的出海之路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现代文艺要想更好地走向全球,必须要有一个出海的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文化产品、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合理布局,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文化营销、文化品牌等的建设。

加强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文艺必将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第六章结语从国际化角度看中国文化与文艺的转型是一次必然的历史发展。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中国文化与文艺正在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也逐渐走向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综论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综论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综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理念,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备受关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指在传承的基础上,以新的形式、方式和内容表现出来,使其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逐渐经历了一系列的创造性转化。

1.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勤劳创造的体现,也是社会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化遗产。

如北京的紫禁城、故宫、西安的兵马俑、南京的明城墙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把文化遗产改造成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

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文化遗产制作成为更加便携的文化产品,以方便广大人民进行文化学习和体验。

2.文化传统的变革与创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是一种很古老的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需要,中国传统音乐采用了新的节奏和和声,使其更具时代感。

同样地,传统文化的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如加入新的元素或创造新的风格。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多元文化特点,在历史上曾经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非常有魅力的文化现象。

如唐代的丝绸之路,使得中西文化在艺术、科技、经济等方面相互影响,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

同样地,现代社会也需要不同文化间的交融和融合,以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与其他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列强的侵略与冲击+导学案--2024届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列强的侵略与冲击+导学案--2024届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冲击【时空定位】【阶段特征】政治特征: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运动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济特征: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文化特征: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到实践的演进,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到三民主义思想【知识梳理】一、两次鸦片战争1.背景(1)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主导地位,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强烈,打开中国市场成为列强目标。

(2)虎门销烟和“亚罗号”事件分别是列强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2.概况:涉及英国、法国、美国和俄国,炮轰广州,占领大沽炮台和天津,焚烧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3.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

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4.影响: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特别关注:“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评判近代史上的条约,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缔结程序是否平等,二是条约内容是否损害了中国主权。

界定近代史上条约的性质时,必须避免泛道德的倾向,即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判条约性质。

(2)“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浅析中国传统社会哲学及其近代转型

浅析中国传统社会哲学及其近代转型

浅析中国传统社会哲学及其近代转型【摘要】中国传统社会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主要特点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和谐等。

近代转型对传统社会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挑战了其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但近代转型也为中国社会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促使传统哲学转变和创新。

中国传统社会哲学的延续与转型,以及未来中国社会哲学的发展方向都是值得关注的议题。

在近代转型中,中国传统社会哲学的价值得到重新审视,为中国社会哲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哲学及其近代转型的探索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哲学,近代转型,主要特点,影响,冲击,背景,发展,启示,延续,转型,未来发展方向,价值1. 引言1.1 中国传统社会哲学的概念中国传统社会哲学是指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它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涵盖了对人类社会、道德、政治、伦理等各个方面的思考。

传统社会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人的修身养性、治国安民等理念。

中国传统社会哲学的特点包括注重伦理道德,追求和谐统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社会秩序和稳定等。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对中国社会文化和个人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哲学在近代转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

近代转型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哲学的思想体系受到了挑战和改变,同时也为中国社会哲学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在当今社会,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社会哲学的精神与智慧,以及探索其在当代社会变革中的价值和启示,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近代转型的意义近代转型的意义在于推动中国社会哲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理法传统与中华法系读后感

理法传统与中华法系读后感

理法传统与中华法系读后感读《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有感打算读一本关于法制史的书后,看了推荐书目,最先吸引我的就是这本书的名字。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法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而且辗转相承,绵延不断,形成了悠久的、特色鲜明的法律传统,傲然自立于世界法律历史之林,我想这本书里一定叙述了迷人、丰富的中国古老的法制文化和在经过战争、岁月和外来文化洗礼后,焕发出新的生机的中国转型后的法制文化。

我读的是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张晋藩的第一版次的《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出版时间为2009年。

张晋藩,著名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国务院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的带头人。

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中国法律史学会的专业顾问、中国法文化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本书从多个角度研究和分析了中国法律的悠久传统,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华法系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近代法律的变革,梳理了中国法律的古今脉络。

书中将法律制度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与重大事件叠现,探讨法律传统特征,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和可读性。

在中国古代法律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内在的连续性,又有因时而变的可变性和转化性。

这两者并不矛盾。

相反,没有可变性的法律传统是僵化的,不可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特色。

但,传统决不意味着腐朽、保守;民族性也绝不是劣根性。

传统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只能更新,不能铲除,失去传统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就失去了前进的历史与文化的基础。

我们需要从固有的法律传统中,引出滋润了五千年中国的源头活水,需要科学的总结和吸收有价值的因素,经验证明,对传统的反思越深刻、越彻底,越能准确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创造出反映新时代特色的中华法系。

从本书的第一部分入手,讲的是中国法律的传统,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与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一样久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In winter the air over Central Asia, far removed from the ameliorating influence of water, becomes very cold and heavy, flowing outward and bringing cool,dry weather to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fringes of the continent. In the summer the reverse takes place.
❖ The other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Mongoloids man are straight black hair, relatively flat faces, and dark eyes.
1.1.3 The Sinitic Languages
❖ The significant human divisions within East Asia, as in the West, are primarily linguistic rather than racial.
❖ In both East Asia and the West there is a common misconception that thes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correspond to racial divisions, but in fact there is no more a Chinese or Japanese race than there is a German or Hungarian race.
❖ As a result of these monsoon winds, most of East Asia and much of India have ample rainfall during the best growing months.
❖ This abundant water supply combined with the hot sunshine customary at these latitudes, far to the south of Europe, permit intensive cultivation and, in many placed, two crops per year.
❖ For example, the modern writing system of all the rest of the world derive ultimately from a single series of inventions made in West Asia.
❖ Only in East Asia is there a writing system----the Chinese---which is based on entirely different principles.
❖ South of the massif the rugged mountains and jungles of Southwest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are an even more formidable barrier.
❖ In ancient times this tremendous impediment of terrain and climate stretching from the artic wastes of Siberia to the jungles of Malaysia inhibited the free movement of men.
❖ North of this massif lie the vast deserts and steppes of Central Asia----cold, inhospitable, and all but impassable for early man until he domesticated the horse and camel.
❖ The air over Central Asia warms up and rises, and moist oceanic air rushed in to take its place, dropping a heavy load of water on the continental fringes.
Chin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Lecturer: Liew Jien
中国的传统与转型
SWUFE
❖ 请加入 “《中国的传统与转型》” 群: 122646115。
❖ 谢谢合作!
1.The Settings of Chinese History
❖ For the people of the Wes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s about China are,
❖ When Europeans first traveled far to the east to reach Cathay, Japan, and the Indies, they naturally gave these distant regions the general name “Far East”.
❖ More recently a still earlier precursor of Mongoloid man, dating back some 6000,000years, has been found at a site in Lan-tien, near Sian in northwest China.
❖ A better term for the area is “East Asia”, which does not imply the outdated notion that Europe is the center of civilization.
1.1.1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1.1.2 The Peoples
❖ The area from the great Asian barrier eastward is for the most part the domain of Mongoloid man, while the area west of the barrier, including the greater part of India, most of the area of Islamic civilization, and the full zo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the home of white or Caucasoid man.
❖ The home of early East Asia civilization in North China was very much more isolated than were these other early centers.
❖ On one side stretched the seemingly boundless Pacific. On the other side rose the tremendous central massit of Asia---the Himalayas, the Tibetan Plateau, more than ten thousand feet high, and the huge mountain chains that radiate from this roof of the world.
❖ The range of skin color among Mongoloids, from very light in the North to dark brown in southern areas such as Indonesia, is clearly a product of environment, as is the comparable color range in the so-called white race.
❖ Americans who came westward across the Pacific might, with equal logic, have called it the “Far West”.
❖ For the people who live there, however, it is neither “East” nor “West” and certainly not “Far”.
❖ Even today this barrier is crossed by only two railway lines and only a very few roads.
❖ The climate of East Asia, like that of India,is determined largely by the great land mass of Asia.
❖ The origin of the races of mankind is still an unknown story. One of the predecessors of modern man in East is Peking Man, whose skeletal remains were discovered in a cave near Peking in 1927.
❖ Living about 400,000 years B.C., he had tools, used fire, and was a hunter.
❖ He also had certain physical features that are characteristic of Mongoloid man than of the other modern ra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