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一中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曲靖一中2025届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唱
谢应龙
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
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罩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
田是村里的好田。
村里的现有的田都好。
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行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
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黄土。
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
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
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
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
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他的影子。
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
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
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让村里人眼红。
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做声。
半晌才说:谁让他们全走了呢?说的是实话。
半个也不会回来了。
四爷的眼又朝村子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
“开镰吧。
”
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
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丰收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四爷才惊喜地发现,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一蔸呢!”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
”“割吧。
”
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
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
一垛西一垛的。
不远处的塬上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四爷的心就猛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子就怀念那时大集体大生产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
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金黄的稻色非常美丽。
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
”
四奶抬起满是汗渍的脸,她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
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
”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
“笑啥呢?”四爷见状,问。
“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下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
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
“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
四奶听了,又一愣。
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塬上呆望了——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
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
”
“割吧,割起才热闹点。
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
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接着,唱: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
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
说读书,说读书……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
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
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战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在尘土之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儿子们在秋收季节却不回家帮助收稻,老人苦等无果,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年轻一代对留守老人不够关心,亲情淡漠的问题。
B.秋日割稻,田间地头,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既传递出丰收的喜悦,又暗含着隐忍的愁绪。
C.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
D.四爷四奶对乡村和孩子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对土地满怀深情,另一方面他
们又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出乡村。
2.小说中间部分划线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写四爷唱歌有何用意?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2.对下面表格中的信息,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容易遭受网络攻击的技术
(资料来源:前时产业院研究)
A.随着新技术不断进入日常生活,5G应用、人工智能、移动APP等都可能受到攻击,安全“边界”将发生巨大变化。
B.5G网络在开放授权过程中被操控,将会受到较传统网络更大的损失,其受攻击强度、频率、规模和影响会不断升级。
C.移动APP在索权取得个人身份信息过程中,由于一系列漏洞的耦合易出现账户权限被克隆,账号与资金被盗的风险。
D.可以合理推断,人工智能安全新生态的建设;需要对数据运转、人机交互等安全链条进行全面防护,以防泄器信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前三节大比分领先,骑士队在第四节仍打得非常认真,本节一开始,詹姆斯就抢球得逞,扣篮成功,双方差距还在拉大。
B.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现象,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经过之处,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
C.今年下半年即将推出的iPhone7,已经成了苹果能否扳回局面、稳住其智能手机之王宝座、破解外界对其拐点质疑的关键一役。
D.6月23日是英国就脱欧进行公投的日子,截至公投日,除了BBC没有亮明立场外,英国其他媒体均给出了自己的鲜明立场。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远古的人类学会刻下文字与图案时,阅读便开始了。
知识不再局限于口耳相传,而是被记录在岩壁、简帛与纸页上,智山慧海传薪火,无数的读书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文明的谱系得以________和更新。
()。
在印刷术诞生后,使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扩张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
小小一方电子屏,让阅读世界更加辽阔,阅读形式更加多元。
我们期待,电子书再进一步,让阅读体验可以更随心、更便利。
________的读物难躲,有人感叹,________地点开一本书,读后却大失所望;合心意的好书难搜,特意想了解新事物,却难找到相关的、从各个维度讨论的读物;读完之后易忘,过了几年只觉得回忆模糊,再看到也只觉“似曾相识”。
电子书平台应该是一个好的________,选择经过市场检验的版本、建立更加严格的书籍筛选机制、依据用户反馈及时调整书库,来提供更多高含金量的读物,要让读者随意一读,也觉有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知识的大海里,期待数字阅读成为一艘更稳更大更舒适的船,让我们时时开卷、乐此不疲。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流传浑水摸鱼兴趣盎然过滤者
B.流传滥竽充数兴致勃勃筛选者
C.留传滥竽充数兴趣盎然筛选者
D.留传浑水摸鱼兴致勃勃过滤者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知识的积累与发展推动了科技的革新,而科技的向前又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
B.科技的向前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而知识的积累与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革新
C.数字化阅读帮我们建立一个更丰富的专属知识资产库
D.数字化阅读和实体阅读都在创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印刷术诞生后,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扩张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
B.在印刷术诞生后,使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
延伸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
C.印刷术诞生后,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扩张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
D.在印刷术诞生后,书籍得以大批量制作,电子技术则让书的载体不再囿于纸张,延伸到了千万张电子屏幕上。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王安石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归隐金陵。
此诗即作于归隐金陵时期。
②仍:又。
1.颈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请结合全诗理解“真乐”的含义。
6.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最近在讲话中曾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名言:“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
”这句话,对我们青年人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启示:认识责任,是成人的前提条件;承担责任,才能真正成人。
请以“成人之始与终”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歌曲《我的祖国》中有这样的歌词: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请以“祖国风光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民间组织的出现要早于官方组织。
从源头上讲,民间组织促进和推动了官方组织产生、发展和不断演化;从实际运行看,官方组织出现之后,便开始组织引导、规范和管理民间组织,它们相互配合、共同构建有秩序的社会环境。
到明清时期,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组织管理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为适应新的形势,官方组织管理体系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民间组织形式屡有创新,呈现出强烈的自我发展态势和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民间组织是由基层民众自发形成的非官方组织,到明清时期它们的存在便已无法与官方完全脱离,即便是一些看似与官方毫无关系的民间组织,实质上仍是在官方的允许或默认之下存在。
明清时期没有普遍设立县级以下机构,所以发挥民间组织的管理作用极为重要。
其基层组织可简单划分为官方、半官方和民间三类,半官方和民间组织都具有广义上的民间组织性质,比如里甲、乡约、社学等,都属于半官方性质,因为它们虽然主要是由民间群体来组织运行管理,却被纳入国家体系之中,接受考核、监督和管理。
比如社学,它是半官方性质的民间教育组织,明清时期各地普遍设立。
明初天下既定,贫寒出身的朱元璋就下令地方政府延师以教民间子弟,倡立社学,但效果不佳。
清朝明确规定社、义学教师可免差役,体现了半官方性质。
各地民间学校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地方官和地方乡绅的重视程度。
极具血缘性的宗族义庄、地缘性的善堂善会,以及兼具地缘和血缘的会馆、公所等组织的民间属性更为明显,但也没有完全脱离官府而存在,它们同样在国家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之下运行。
这类民间组织的产生动力主要来自强烈的自我需要,以及地方精英的积极推动。
明清时期,社会秩序稳定,传统经济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繁荣,城乡各类民间组织也应运而生。
商业会馆和商帮就是典型的民间组织。
一些商人为方便在外地的经营,多以地域为单位,与经营同类商品的商人联合起来,捐资兴建会馆。
它们各有组织章程,保护入会者的利益,研究经营对策,举办联谊活动和公益事业等。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商业组织,即便是商品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的中原地区也是如此。
分布在大中城市的会馆,也是同籍官员私下聚会场所,在联络亲情和关注家乡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半官方的民间组织在填补政府职能的空缺方面作用最为突出,里甲、保甲和乡约等组织实际担负了县以下基层社会的管理职能。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普遍设立里甲组织,主要职能是编查土地,催办钱粮,完成官府交办的各项公事。
比较而言,保甲组织在维护地方治安、防止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等方面功能更突出。
两套地方基层组织交叉使用,在稳固国家政权基础、确保赋役征收和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行会、慈善会是侧重于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民间组织,在行业自律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
明清时期的民间组织复杂多样,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城差异大,原生性强,决定了它的自发无序和泛滥性质,难免与“官方”组织利益不一致,会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朝廷对其加强了管理。
(摘选自彭勇《活跃在明清时期的那些民间组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组织早于官方组织出现,但后者产生后,就与前者相配合,共同构建社会秩序。
B.民间组织得到官方的允许或默认,被纳入国家体系之中,已经无法与官方完全脱离。
C.具有血缘性或地缘性的民间组织产生的动力主要源于民众自我需要和地方精英的推动。
D.明清时民间组织具有的复杂性等特征,难免会导致其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很大威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起源和实际运行两个角度来阐述民间组织和官方组织的辩证关系,逻辑严密。
B.朱元璋令地方政府延师以教、倡立社学之例论证了社学这类民间组织具有半官方性质。
C.文章将里甲与保甲进行对比,论证了在填补政府职能的空缺方面保甲的作用更大。
D.末段总结论述了明清时期的民间组织的特点,并指出了朝廷对其加强管理的根本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的民间组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代变化屡有创新,呈现出自我发展态势和地域差异性特征。
B.清朝的社学、义学有官方的明确规定,给予了教师一定的优惠政策,所以其教学水平相对于明代来说更高一些。
C.明清时期,各类商业民间组织遍及全国各地,这些组织维护了入会者的利益,且在关注家乡发展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D.从职能来看,基层组织中的里甲、保甲和乡约等担负着社会管理功能,而行会、慈善会的功能则偏重于经济方面。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
灰尘沸沸扬扬飘浮起来,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二婶:“下甸子打草去啦。
”
村长:“啥时走的?”
二婶:“小半个月啦。
”
村长:“回来过没?”
二婶:“没。
”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村长:“杀人啦,顶子。
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上那几个人。
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着大盖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
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
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扇动了一下,睫毛眨动起来。
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
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
这,国法是不能容的。
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
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
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
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人面颊的褶皱,在沟沟汊汊里恣意流淌,一会儿,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我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
老人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粱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脸都成了高粱叶子色,可是心还是那么嗵嗵地跳。
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粱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那屁大的事而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
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
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
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
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把饼背走,先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
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
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
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劲儿眨动几下,站在面前的的确是顶子。
娘,顶子憨憨地叫一声。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娘,快给我点儿吃的。
老太太就把口袋搬到了他的面前,说这里有饼,你吃吧,我再给你煎俩鸡蛋。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和煎鸡蛋,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
“顶子,我说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
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
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顶子:“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
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于窗户上。
(选白2006年第7期《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不能包庇杀人犯,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C.“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D.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2.下列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B.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大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C.作品的段落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明朗绚丽,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D.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3.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引发了业界人士的丰富想象。
与3G到4G的渐进变化截然不同,5G是一种“量子跃迁”。
在5G网络覆盖下,下载一部分辨率达到4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