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i_1_理论视角下的影视课教学模式初探_顾森

合集下载

“i+1”理论视角下的影视课教学模式初探

“i+1”理论视角下的影视课教学模式初探

言 水 平 上 的进 步 与 提 升 ,其 只 有接 受 这种 il水 平 的 尚存 争 议 ,下 面 我 们 将 从 “+ ”理 论 的角 度 ,对 现 + il
时,语言 习得才 能发 生。如 果用 i来表 示学习者 当前 过 滤假 说所 提 到 的语言 习 得要 求 。兴趣 是最 好 的教
的语言水平 ,用 1来表示 略高于学习者当前语言水平 师 ,影视课 能极大地激发学 习者 的兴趣和 热情 ,充分
的知 识 ,可 理 解 性 的语 言输 入 就 可 以用 il来 表 示 , + 它 属 于语 言 的 就 近 发 展 区域 。 如 果 学 习者 想 要 获 得 语 地 降低 情 感 过 滤 ,极 其 有 利 于 语 言 的 习得 。 但 正 如 在 上 文 中 提 到 的 ,现 今 对 影 视 课 教 学 模 式
与进步 ,各种基础课 教育教学 的模 式也发生 了深刻 的 的习得效果也不 能达 到最佳 状态 ;换句话说 ,语 言的
+ rse 变化 。外语教学也 毫不例外地经历 了这 种变化 ,各种 最 佳 习得 状 态 , 必 须 发 生 在 il 的 情 境 下 。K ahn
新的教学手段与模 式层出不穷 。影视 教学寓教于乐 ,
说 ( ntrh o ei 、 输 入 假 说 ( p thp tei ̄l 来 ,把 语 言 知 识 的 运 用 放 在 了具 体 的 交 际 情 景 下 ,打 mo i y t s ) o p h s i u yo s ) n h s 情 感过 滤 假说 ( et e lr yo ei ,其 中的 输 入 假 破 了传 统 教 学 中 单 一 的教 学 形 式 , 有 助 于 学 习 者 在 轻 a c v t p t s ) f i feh h s i 说 是 该 理 论 的核 心 部 分 。根 据 该 理 论 , 只 有 当 学 习 松愉悦 的氛 围中学习语言 的具体运 用。影视课为学习 ] rse il 者 暴 露 于 可 理 解 性 的 语 言 输 . cmpe e s l i u) 者 提 供 的这 种 氛 围也 符 合 K ahn “+ ”理 论 中情 感 , o rhni e n t  ̄( b p

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校园专区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探究丁 宁【摘 要】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学院中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的分析,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示范演示、任务驱动、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希望能对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电视摄像 任务驱动 技术与艺术 理论与实践一个电视节目的好坏取决于电视摄像技术,镜头拍摄的角度以及技巧是电视摄像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明确电视拍摄的技巧,巧妙的利用周围景物的衬托以及其他元素,使拍摄出的换面具有美感。

这种技巧的掌握对于拍摄者来是基础性的,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摄像艺术。

在电视摄像与艺术的教学中,摄像技术与摄像艺术是分开讲解的。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这两门学科,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就以当前新闻传播院校的实际课程教学为主题,对电视摄像技术和艺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电视摄像理论是学生拍摄前必须掌握的知识,我国部分的院校中,学生基本都是在大一就开始接触电视摄影的专业知识,在大一的上学期,开设摄影技术与艺术的理论与实验课程,而学生对于静态画面的拍摄基本都是需要一个学期来完成的。

在下学期可以继续上学期的课程,并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也是对摄像技术与艺术课程的理论补充与延伸。

就技术指标而言,摄像与摄影的联系非常大,例如专业术语的趋同性,区别在于摄影是静态捕捉,而摄像是动态捕捉。

摄像课程是以摄影课程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已知的摄影知识来讲解摄像知识,注重讲述摄像与摄影的相同之处与差别,从而让学生能够自然的过渡到摄像理论上来。

电视摄像的理论知识是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实践效果。

二、示范演示在示范演示阶段,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拥有电视拍摄与节目制作的工作经验,并且要熟知课程以及实验的内容。

教师要有引导性的对学生进行授课,比如教师在做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示范,然后再交由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进行实验。

《影视鉴赏》教学《影视鉴赏》第一章

《影视鉴赏》教学《影视鉴赏》第一章

《影视鉴赏》教学《影视鉴赏》第一章影视鉴赏,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影视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对不同类型影视作品的审美标准和观看习惯。

在影视鉴赏课程中,第一章通常是引言性质的,介绍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对影视艺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影视作品是通过影像和声音等媒介传达信息和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影视鉴赏》第一章中,学生首先会学习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如影片、电视剧、纪录片等,在这一部分,老师通常会介绍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在制作流程、表现形式和受众群体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对影片的种类和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接着,在第一章中,教师还会向学生介绍影视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如剧情、角色、对白、拍摄技法等,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影视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台词表达以及镜头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自己的影视鉴赏能力。

此外,在第一章中,影视鉴赏课程通常还会涉及影片的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影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影片的历史和文化,学生可以拓展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和观点,更好地欣赏和分析影片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影视鉴赏》第一章作为整个课程的开端,起着引导和概括的作用。

通过学习第一章的内容,学生可以对影视作品的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和分析打下基础。

同时,第一章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影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影视作品所传递的信息和艺术内涵,提高自己的影视鉴赏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第一章所学内容,逐步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思维,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影片的艺术之美。

论如何利用影视资料上一堂生动有效的文学理论课

论如何利用影视资料上一堂生动有效的文学理论课

注文学 中媒 介的作 用 , 电影 和文学 在表 达故事 的方 式上 如何 各擅 胜场 , 文学 和 电影作为艺术形式有什 么共 通和相异之
的很好的课 堂 个 案材 料 。与 《 围城 》 类
似 , 97年版 电视剧 《 楼 梦》 是 这样 就可 以把理论讲授 、 个案分 析
论 的 张力 。如 果作 为叙 事学 或 心 理 学 的 个案 , 已经 是 非 常 好 的 例 子 。而 这 部 小
选择 电影 作 为个 案分 析对 象 , 应在
论概念讲得 生动 具体 , 既提 高学 生 的兴
趣, 又不会 使抽 象深 刻 的理论 流 于表 面
的定义 , 其含金量流失 , 是 文学概论 使 也
和课堂讨论 , 还是 不能 充分 发挥 电影 资
料 的效 用。利用 影视 作 品教 学时 , 做 要 好 知识 铺 垫 、 料 选 择 、 绍 的准 备 工 材 介 作, 在课堂上展开师生讨论 , 且在 阅读 并 观看讨论之后 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 地收 集资料 , 展开 自己理 论兴 趣 点 的思 考 和
性模糊 , 缺乏吸引力 。 与报纸 、 广播等大众媒 体相 比 , 电视 新 闻虽然 以视 听兼 备 、 画并茂 的独 特 声
人 的部 分提炼成导语

条 成 功 的 新 闻 导 语 , 紧 紧 抓 住 要
这篇 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 了整个 事 件所有最新 、 最重要 的信息 , 即引发 观 立
用 , 也 是 全 球 在 节 能 减 排 领 域 的 最 新 这 国际 合 作 成 果 。
要 旨的 新 闻导 语 , 往 起 着 决 定 性 的 往
作用 。

文字功底 的磨炼 , 常常草草挥 就导语 , 久

影视摄影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摄影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摄影》课程教学大纲学分:4 学时: 72学时适用专业:07艺术设计本科(影视广告方向)执笔人:朱红军一、本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及课程性质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影视摄影》是艺术设计专业广告方向、影视方向的基础课程,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促进,综合性应用型的课程,仅仅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拍摄技术和技巧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完美的结合,只有把理论和技巧在实践中进行使用与总结,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养成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和拍摄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掌握电视摄像的基本技巧方法,思维技巧和艺术手段,使学生在电视摄像实践过程,练就扎实的技术功底,准确地摄取指定的景物并符合电视造型的画面要求与艺术构思。

教学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了解电视摄像的基本原理;了解电视摄像造型的要素和手段,了解电视摄像的表现手法,以及摄像构图的要素与原则;掌握摄像机的各种操作规程与操作方法,并能熟练地使用摄像机,掌握电视摄像的基本知识;掌握电视构图的基本方法、基本要点和基本技巧;掌握电视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点;掌握景别在影视制作中的地位;掌握固定画面的拍摄方法;掌握运动镜头的拍摄方法;掌握电视场面调度的作用和方法;并能够按照要求进行简单情节的拍摄。

课程教学的方法:该课程的讲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有各种必要的演示与例说,以使学生能够对所讲授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教学之后,要及时安排学生实验,进行各种实际操作的练习,同时还要安排适当的实战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电视摄像的学习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电视节目制作概述(4学时)教学要求:以视频资料演示教学,讲授电视节目制作类型及电视摄像分类,,熟悉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以及摄像师应该具有的专业素质。

影视——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

影视——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

影视——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关键词】影视语文教学影视是一门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的根扎1在文学的肥沃土壤里,吸收大众流行文化的营养,开出或清新或妖艳的形象艺术之花。

本文就语文教学中运用影视的教学现象进行探索,管窥影视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密切关系。

一、影视剧与语文教学影视剧相当受大众的欢迎,原因在于其间有着炙手可热的明星与跌宕起伏的剧情。

它们借助于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造出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强烈的艺术画面,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1.影视剧的再现作用文学是抽象的,而影视是形象的,如果能借助影视画面来阐述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其说服力将胜于空洞的讲解。

《乡愁》(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是一首缠绵悱侧的现代诗歌,表达去国怀乡、思亲恋故的深情,其语言本身就具有浓浓的艺术感染力,一般的教学方法是朗读、背诵、点评,教学效果也不错,但是如果能够使用目前可搜索到的诗歌朗诵的音乐电视,在多媒体上播放,就能提供更直观的形象。

悠扬婉转的音乐配合着凄迷朦胧的动态画面,蒙太奇手法的运用适应了诗节,更强调了时间推移伴随而来的心境变化,较之单纯文本阅读,更能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谴责仇恨与残忍、赞美友谊和仁爱的喜剧,篇幅较长,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所节选的是“庭审”,重点在于假扮法官的鲍西亚对犹太商人夏洛克的欲擒故纵,电影《威尼斯商人》在这一片段上的处理,运用多个分镜与定格,表现在场主次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事实行为。

众多人物身着黑衣,营造了凝重的色彩,有力地渲染了转机之前那针锋相对、看似毫无转圜的僵局,极好地填补了由于课文的剧本性质必然出现的环境想象空间。

张弛有度的静默与动感,又将情节的意外转折进行了强调,缓和了紧张感。

学生在进行文本的自我建构之后,又通过影视剧得到了纠偏。

2.影视剧的颠覆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改编剧目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草根阶层、山寨文化成为当今热词,不少影视剧为了迎合这一部分观众的口味,不惜对原著文本进行毫无文化良心的扭曲、斫斩。

顾宇《镜头前的录课艺术》课程大纲

顾宇《镜头前的录课艺术》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镜头前的录课艺术》主讲:顾宇课程背景:演播室录课是间离与共鸣放入统一,是程式化的体验与表现的结合,是边说边演,高度综合的授课艺术之一。

课程收益:通过学习,学员能够提升面对镜头的那种从容淡定的感觉,设计出符合自己风格的镜头感,从而提高对录课(慕课)的认知、技能、态度和行为。

能够应用到工作中,从而减少面对镜头的失误,大大提升慕课对实际教学的作用。

课程内容:第一模块每位学员进教室前,录30”自我介绍1、看学员在镜头前的声台表现2、看自我介绍中是否有Moment令人印象深刻3、镜头前的尴尬表情与心理成因第二模块了解镜头感,克服镜头感前的紧张感1、镜头感在导播、摄像、主播、演员和记者不同的分类2、控制你的情绪 +“怯场”测试3、克服紧张情绪的四个准备,如何克服紧张情绪4、克服紧张情绪的FBM法的简化版第三模块创造你自己的镜头感1、看自己以往录制的课程,现场整改,优化自己的声台行表2、运用设计好的标志性动作,练习开放肢体语言的“西瓜操”3、再录一段开场的自我介绍,要求每一位都有明显的提升第四模块鼓舞和感染你的观众1、分析观众需求 + 需求访谈的提纲要素2、选择课程呈现结构 + 录课的教具(虚拟书版)3、设计现场感强案例与自我互动的桥段4、赞美三要素、鼓励或感谢观众第五模块克服镜头前的LOW1、开场技巧:引发好奇、提出问题2、具体事实、证据 + 结语技巧3、如何让课程内容更加动人第六模块呈现人与课程价值(细节把控)第七模块融会贯通:练习无处不在[本大纲版权归老师所有,仅供合作伙伴与本机构业务合作使用,未经书面授权及同意,任何机构及个人不得向第三方透露]附录1 师资介绍顾宇副教授国家一级播音员英国在华国际培训师协会(BITAC)高级执行董事英国城市专业协会(City & Guilds)国际培训师课程导师美国公共管理协会(IPMA-HR)认证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美国博思能(Persona)《领导力™》授权导师国际培训协会(ITS)上海理事委员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SJTU)硅谷总裁班特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ECNU)职业教育学副教授浙江大学学员(ZJU)职业生涯规划导师【专业背景】美国Saint Joseph’s University人力资源培训与组织发展专业硕士,美国国际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协会(IPMA-HR)认证国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目前是英国在华国际培训师协会(BITAC)认证国际高级培训师导师、英国城市专业学会(City & Guilds)国际高级培训师导师、考评员,美国Persona《领导力™》、《说服力沟通™》、《故事的力量™》课程的授权讲师,也是美国国际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协会(IPMA-HR)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美国咨询师认证管理委员会(NBCC)全球职业规划师、中国国家一级播音员、中国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上海培训协会(STA)副主席。

教育技术视野下影视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育技术视野下影视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为: 学习是情境性 的, 人的认 知与其情境性背景 、 伴随的具体事件 以及个体所从 事的活动之 间具 有紧密 的联系 , 因而我们不能把
1 课 程 模式 研 究 的意 义
目前 ,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 在 影视艺术类 毕业 生的择业优势 主要 依托于过硬 的专业技术. 因此 , 于高校来讲 , 对 把影 视 专业中这 一些实践性很强 、 技术含量高、 艺术容量大的影视骨干课程建设好 、 讲授好 , 对于该专业毕业生 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教 育技 术视 野 下影 视课 程教 学模 式 的研 究
沈 庆 斌 高 荣 国
20 1 ) 10 3 ( 江苏 教 育 学 院 ,江 苏 南 京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影视课程特性的分析 , 提出了影视课程所特有的教学任务与教学 目的, 同时在 当前 的教育技术背
景下提出了四种影视教学模式 : 开放式 、 集中式、 渐进式 、 点式. 散 针对这 四种教学模 式 , 并分别 阐述 了这四种教学模式
影视专业的技术性要求课 程教学 内容现出一定 的直 观性. 直观性是指学生在学 习过程 中要较多地 运用具象思考模式 , 而不
仅仅是抽象地学 习与思考. 很多技术性 的东西也有理论 , 但是这种理论多是一些操作 性的理论. 如在 摄影课程 中, 例 如何构 图取
景, 如何进行后期处理 , 方方面面的东西多是一些技术性 的具体操作过 程. 这样它 就要求教师在讲解 构 图的时候要运用幻 灯播 放大量的优秀的中外摄影作 品, 把抽象 的构 图法则落 实在具象 的作 品当 中去. 而且 , 视专业 的技术 性也对 教学 过程 的技术 性 影
第2 4卷 第 3期 20 0 7年 9月
江 苏教育 学 院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内容大纲

《影视美学》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全面认识20世纪60年代之前电影美学理论的代表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产生背景、主要思想及其特点,对早期电影艺术的发展状况与电影美学理论的发展流变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经典电影美学理论(20世纪60年代之前)第一节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第二节苏联蒙太奇电影流派与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第三节好莱坞戏剧化电影与类型电影理论第四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与纪实美学!第五节法国“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早期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和理论贡献(重点)1、识记:(1)电影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闵斯特堡、阿恩海姆)及其主要观点(2)电影文化学的代表学者(巴拉兹)及其主要观点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影响(2)先锋派电影运动的美学主张(二)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的主要概念、核心思想及其发展阶段(重点)1、识记:《(1)蒙太奇的完整内容与概念内涵(2)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3)“电影眼睛派”与“库里肖夫效应”的含义(4)普多夫金对电影蒙太奇的分类2、理解:(1)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思想与理论贡献(2)普多夫金与爱森斯坦在蒙太奇理论上的异同3、应用:蒙太奇美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和价值(三)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美学观与类型电影的概念、特征(重点)1、识记:(1)“戏剧化电影”的含义((2)“类型片”的含义(3)好莱坞类型片的分类2、理解:(1)戏剧化电影的美学特征(2)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点(3)从观众审美心理的角度看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产生(四)纪实性电影美学的主要代表及其核心思想(次重点)1、理解:(1)巴赞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与电影语言进化观(2)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特点2、应用:纪实性电影美学总体特点与理论局限¥(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产生背景与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新浪潮”电影的概念2、理解:(1)法国电影的“新浪潮”与“左岸派”产生的社会根源与思想根源(2)“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的美学倾向(六)欧洲现代派电影的美学特征(次重点)1、识记:“现代派”电影的概念2、理解:(1)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一美学思潮对现代派电影的影响(2)现代派电影美学在电影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段上所进行的探索(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美学观(一般)(1、识记: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美学革命2、理解:柴伐梯尼在电影美学理论上的贡献与局限第二章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美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系统掌握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美学特征及其发展流变,深入理解传统电影美学理论与现代电影美学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蔡林森的教育思想

学习蔡林森的教育思想

学习蔡林森的教育思想蔡林森教育思想是什么呢?就是大家熟知的两句话:一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二是“教书育人责任制”。

这两句话朴实无华,好听,好记,好用,没有任何理论的架子,没有华丽的装饰,但它却是了不起的创造。

真理本来就是朴素的。

千万不要小看这两句话。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实是一场深刻的教学革命。

它颠覆了传统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有很多成果的话,最大的成果首先就是顾明远会长首创的“主体论”,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怎么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论文章讲得很多,出的书也非常多,还需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

我不知道蔡林森校长是否学过“主体论”。

但是他提出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同这个理论不谋而合,为“主体论”提供了生动的、实践的操作模式。

什么叫主体?主体就是自己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主体就要自主。

什么叫自主?就是自己做主,不受他人约束。

但现在的学生自主不了,我们的教师管的太厉害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但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个方法论。

蔡林森校长恰当处理了现代教学论中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降低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先学后教”,老师更难当了。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是不是认真读过1月5号《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温总理长篇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前天我在北师大给小学校长班讲课,问谁读过这篇文章?只有三个人举手。

总理这篇文章中有一大段话是论述教学改革的。

总理特别强调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强调“启发式”。

突出讲了四个字:“学思知行”,学思要统一,知行要结合。

蔡林森校长的“先学后教”就是学了要思考,知道了要行动,课堂教学首先要落实到训练和作业上,“当堂训练”就是学思知行的统一。

这样就回归了教学的本质。

教学的中心是学。

我们长期以来却把学堂变成教堂,老师只管会教,不管教会,只管自己作为一个表演者,显示自己的才华,不管学生学得好不好。

变“水课”为“金课”——高校影视鉴赏课的设计与创新

变“水课”为“金课”——高校影视鉴赏课的设计与创新

变“水课”为“金课”——高校影视鉴赏课的设计与创新作者:暂无来源:《企业观察家》 2020年第7期文|何朦凡河南工学院校长办公室讲师、研究生在当前全面推进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高校影视鉴赏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对健全大学生的独立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起到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受限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始终未能找到有效且高效的方法和途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快速占领大学生的生活娱乐空间的同时,也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考习惯,如何利用好网络技术这把双刃剑,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乃至高校教育转型的关键。

高校影视鉴赏课与媒体技术黏性极高,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壁垒,结合新媒体技术平台的专业性,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影视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能够高效地提高学生对影视理论知识和软件技术的学习应用,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文化艺术素养,使得影视鉴赏课真正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特色课程。

一、影视鉴赏课程创新改革势在必行《影视鉴赏》是一门研究影视艺术实践中艺术现象的本质和艺术活动规律的学科,这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理性思考为教学目标的专业影视类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参与影视作品的创作实践,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媒介素养和文化艺术素养,进一步深入接触大学校园被大众文化包围和改变的状态,更易于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媒介社会环境。

同时,影视鉴赏课程透过对影视作品的艺术鉴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和艺术感受能力,有利于塑造大学生高雅的审美理念,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修养,进一步推进建设大学文化的开放格局。

影视鉴赏课程综合性极强,要求学生在美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市场学、传播学等人文学科中广泛涉猎,以提升艺术领域的体验和经验积累。

艺术本身就是多定义的,每个人的解读方式也各不相同,传统的影视鉴赏课程多数是以理论讲授和影片欣赏的形式开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同时也放弃了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挖掘,很难达到提升学生综合实力的教学目标。

影视教学实践(3篇)

影视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影视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影视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影视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国影视教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影视教学的优势、实践应用、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影视教学的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视作品具有丰富的画面、音乐、声音等元素,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增强教学效果。

影视教学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影视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如历史、文化、艺术等,通过影视教学,学生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4. 丰富教学手段。

影视教学可以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如讲授、讨论、实验等,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影视教学的实践应用1. 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将影视教学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如历史、地理、英语等。

例如,在历史课上,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2. 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影视作品,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英语课上,播放英文电影片段,让学生跟读、模仿,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3. 课程评价。

将影视教学纳入课程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影视教学中的表现,如观后感、讨论发言等。

4. 教师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影视教学培训,提高教师运用影视教学的能力。

四、影视教学存在的问题1. 影视资源不足。

影视资源种类繁多,但优质、适合教学使用的资源较少。

2.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对影视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运用影视教学的能力。

3. 学生评价体系不完善。

影视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4. 家庭、学校、社会对影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1. 引言1.1 影视后期制作概述在影视后期制作中,主要包括剪辑、特效制作、音频处理、调色和合成等环节。

影视后期制作是影视制作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将原始素材进行整合、修饰和优化,最终形成完整的影视作品的过程。

通过后期制作,可以提高影视作品的质量和效果,使得作品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剪辑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

通过剪辑,可以对原始素材进行整合、组织和修饰,使得整个影视作品更具有连贯性和节奏感。

特效制作则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影片进行修饰和创意处理,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音频处理则是对影片的声音进行处理和优化,包括对声音效果、音乐和配音等的调整和合成。

调色是对影片的色彩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得影片更具色彩层次和视觉感染力。

合成则是将不同的元素进行融合和组合,形成更加完整和丰富的影视效果。

影视后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各个环节的合作和配合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影视作品的潜力,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应用将会为影视后期制作提供更多发展思路和实践指导,促进影视后期制作行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2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简介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一种教育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应该起到主导和指导的作用。

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注重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在学习过程中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应当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和学习目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这种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观意识和自主性,希望通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同样可以得到应用。

通过引导学生在剪辑、特效制作、音频处理、调色和合成等各个环节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影视技术概论讲稿001

影视技术概论讲稿001

影视技术概论讲义草创初期早期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

然而,电影发行商发现,在播放电影时有一个讲评人来叙述故事、补上角色间的对话,可以更吸引观众。

没过几年,播放的电影都会在下边附上字幕,这样就可以在演员“说话”时,表示出他说的内容。

这使得讲评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默片事实上,电影院老板经常替换掉讲评人,请乐师在电影放映时伴奏,若电影院有相应乐器的话,通常是钢琴师或风琴师。

伴奏的音乐应该随时符合电影的情节气氛。

有声电影后来,技术的进步允许制片人创作与电影画面同步的音轨,使得电影进入了有声时期。

史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电影是爵士歌手(1927年)。

音轨的录制可以与拍摄电影相分离,但真人电影音轨录制,许多部分是与拍摄画面同时进行的。

有声电影发明后,无声电影和电影院里的乐师迅速销声匿迹。

彩色电影电影发展最后一个重要步骤是彩色电影于1930年左右的引入。

彩色电影取代黑白电影更是个逐渐转变的过程。

随着彩色技术的改良,越来越多的电影是彩色的,到今天,可以说已经基本没有黑白电影了。

不像摄影,出于某些考虑用黑白胶片比较好,拍电影几乎没有不用彩色的理由。

极个别的例外,例如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辛德勒名单》,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通常都是出于其他艺术考量。

电脑特效CGI在电影制作初期,电影的特效(特别效果)镜头加以各项技术来配合。

到如今,电脑已大量配合应用在电影制作上,一些镜头演员仅需端坐在特制椅子上,做一些表情和动作即可,而出现在银幕上的背景和剧情简直不可想像,因为以电脑来做编辑影片的工作取代一味繁琐的步骤,使最后出厂的拷贝品质与已往的产品亦不可同日而语了。

1.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电影放映机(15张)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

2.1825年发明的“幻盘”,它的最早的形状是一张硬纸板的圆盘,一面画着小鸟,一面画着鸟笼,当圆盘转动时,小鸟就好象关在鸟笼里了。

我国高等影视教育浅探

我国高等影视教育浅探

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培训机构;尚未解决好继续教育的经费问题。

因为继续教育是一种提高型、能力型教育,它有两大特点:一是终身教育;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知识能力的提高教育。

根据这两个特点,没有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的保障,继续教育工作是不可能快速、健康开展的。

再次是继续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接得不好,可能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附属于高等院校中的继续教育部门,因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能摆脱原有体制的束缚,仍然以单一的主体办学模式为主,缺乏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继续教育办学单位容易陷入重眼前利益、图急功近利的误区,放弃了长期的规划,这直接影响了继续教育办学的上规模、上档次。

二、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对策思路继续教育应该从全面提高人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重新思考和扩大“继续教育”的内涵:一方面,要重视发挥继续教育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继续教育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培养受教育者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的作用。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加强高校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与合作,扩大继续教育外延。

继续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窗口和纽带,是学校主动、直接、有效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形式。

企业和用人单位是继续教育的主战场,他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最有发言权。

近20年来,大学和企业加强合作开展继续教育已成一种国际潮流,1994年欧洲继续工程教育年会提出了“欧洲的成功在于校企合作”。

为实现科技兴国战略,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学校继续教育的开展必须面向社会,面向企业,急企业之所急,紧密结合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继续教育。

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要成功地开展继续教育,一定要与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加强沟通与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二是完善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

基于继续教育要培养具备创新、复合、国际化素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因而其课程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国际同一性、综合性的特点。

浅谈如何合理利用影视音乐素材提升习作课堂效率

浅谈如何合理利用影视音乐素材提升习作课堂效率

浅谈如何合理利用影视音乐素材提升习作课堂效率
顾庆
【期刊名称】《文理导航》
【年(卷),期】2022()15
【摘要】小学语文深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画面感、词语应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提高写作课的可理解性,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应用一些影视作品的精彩片段和一些音乐作品的歌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顾庆
【作者单位】兴化市景范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于平淡中见奇崛--浅谈小学习作对现有素材资源的合理化开发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3.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政治课堂效率
4.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5.小学数学课堂合理利用学具提升教学效率漫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视艺术教育重点知识及框架

影视艺术教育重点知识及框架

影视艺术教育重点知识及框架第一章影视艺术教育概说第一节影视艺术教育的基本原理一影视艺术教育的概念影视艺术教育是以电影电视艺术品为教育媒介,面向普通的观众和受教者,这也是影视艺术教育区别于影视的制作专业教育,而纳入素质教育的一种教学定位。

影视艺术教育的内容生动而又丰富,它的教育途径也很多样,主要通过影视艺术的欣赏及审美指导来进行,注重对广大受教者的多种素质特别是审美素质的培养,这包括对审美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及对影视艺术非审美价值的解读。

在进行影视艺术教育的同时不但获得了高品位的审美情趣,更多的受到其他方面的教育,确实起到了素质教育的作用。

二影视艺术教育的特性(07年论述1)1、媒体的真实性与教育的现实性。

对生活自然的反应和表现不但充满了真实感,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比如电影《孔繁森》《袁隆平》。

2、媒体的丰富性与教育的多元性。

影视艺术的构成、表现内容及形式的丰富都给受教者展示了无际的观摩和体味交流的空间。

3、媒体的生动性与教育的活泼性. 既具有艺术的各种门类的特质,又囊括了现代尖端技术,表现出来的都是丰富真是而生动的。

这种教育不是一言堂,不是灌输式,而是交流对话引导启发互动式的解读。

4、媒体的梦幻性与教育的启发性。

比如《2012》引起人类对环境破坏的思考。

《侏罗纪公园》对克隆技术的探究。

三影视艺术教育的结构1、施教者:就是实施教育的行为者。

对于影视艺术教育的施教者对于自身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具有与本学科教育内容相适应的宽泛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有系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再次要有良好的审美心理状态和高水平的情感体验能力,当然还需要有迅速的感受能力和一定的表现能力。

2、受教者(07年名解):即观众的层次是全方位的,不论什么文化水平,什么工作职业,什么生活环境,什么人生阅历,也不论年纪大小,男女老幼都可以是影视艺术的受教者。

不同的内在审美心理因素促成了他们对于影视的不同认知和理解以及不同的选择和倾向,也就形成了对影视文化的接受的不同层次和教育的不同层次,导致了观众选看影片和认知影片的审美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 第5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3, No. 5 2011年10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Oct. 2011收稿日期:2011-06-25作者简介:顾 森(1983-),男,河南正阳人,黄淮学院外语系教师,文学硕士.“i+1”理论视角下的影视课教学模式初探顾 森(黄淮学院 外语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摘 要:影视课教学的积极意义已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影视课的课堂教学应当怎么安排,还存在着争议。

在“i+1”理论视角下,以词汇的习得为切入点,开展实证研究,证明了双字幕电影对学习的积极意义,在电影播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要好于播放过程中的穿插讲解。

关键词:“i+1”理论;影视课;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1)05-0119-03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进步,各种基础课教育教学的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外语教学也毫不例外地经历了这种变化,各种新的教学手段与模式层出不穷。

影视教学寓教于乐,从众多的教学手段与模式中脱颖而出。

英文原版电影深受学生的喜爱,其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可,然而对于影视课教学应当如何开展,在观赏电影时,要不要有字幕,使用英文字幕还是中文字幕,还是使用双字幕以及电影的背景知识、重要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应该怎样安排,还存在着争议[1-4]。

本文尝试在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 的“i+1”理论视角下,去探讨研究影视课中不同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i+1”理论与影视教学Stephen Krashen 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i+1”理论。

该理论尝试解释学习者是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包含5个相互关联的假说:习得—学习假说(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察假说(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其中的输入假说是该理论的核心部分[5]。

根据该理论,只有当学习者暴露于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时,语言习得才能发生。

如果用i 来表示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用1来表示略高于学习者当前语言水平的知识,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就可以用i+1来表示,它属于语言的就近发展区域。

如果学习者想要获得语言水平上的进步与提升,其只有接受这种i+1水平的语言知识后,才可能实现。

如果给其提供的是i+0,那么其水平只能原地踏步,若是i+2或以上,那么他的习得效果也不能达到最佳状态;换句话说,语言的最佳习得状态,必须发生在i+1的情境下。

Krashen 在情感过滤假说中,同时指出了最佳的习得状态也必须发生在情感过滤低的情境下,这也就意味着,语言学习者要避免受到过多的焦虑、不快等消极情感因素的影响,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上面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就二语习得这一问题,Krashen 既重视外部语言因素的影响,即语言的输入要尽可能处于i+1的水平层次,又强调学习者内部的情感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

一个人若要学习语言,语言的输入不可或缺,尤其是i+1水平的语言输入,同时要尽可能地降低情感的过滤,这样才能充分地激活人脑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真正地吸纳输入的语言,提高其语言能力[6]。

影视课的出现,有机地把英语教学与电影接合起来,把语言知识的运用放在了具体的交际情景下,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形式,有助于学习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的具体运用。

影视课为学习者提供的这种氛围也符合Krashen “i+1”理论中情感过滤假说所提到的语言习得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影视课能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热情,充分地降低情感过滤,极其有利于语言的习得。

但正如在上文中提到的,现今对影视课教学模式尚存争议,下面我们将从“i+1”理论的角度,对现有的影视课教学模式,开展实证研究,以确定电影字120 衡水学院学报 第13卷幕的不同使用模式、电影背景及语言知识的讲解模式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

二、 实证研究笔者带着对影视课教学的大量实践与思考,在这里以词汇的习得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测试,以期找出较为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来。

(一)测试对象参加测试的学生为黄淮学院外语系大三的本科生,按照其在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中的成绩,随机抽取分数在65~75之间的学生120名,然后随机地分为6组,前4组用来测试不同字幕模式对词汇习得的影响,后2组在前4组测试结果的基础上,采取最适合的字幕使用模式,以测试电影背景及语言知识的讲解模式对学生词汇习得的影响。

(二)测试材料本次测试所选择的影视材料为最新美国动画《怪物史瑞克IV 》,影片诙谐幽默,趣味性强,语言难度适中。

从该影片台词中随机选出教学大纲以外的50个词汇,设计一份听写测试试卷,要求学生写出听到的每个词汇及其中文含义,每个词汇2分,满分100分,测试时间为15分钟。

(三)测试安排前四组的测试安排在2011年4月15日周五上午,将这4组学生分在4个小多媒体教室,给其播放电影《怪物史瑞克IV 》。

对第1组,给其播放的影片为零字幕,第2组为中文字幕,第3组为英文字幕,第4组为中英文双字幕。

测试开始前对学生不提出任何词汇学习的要求,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都比较轻松愉快,没有识记词汇的压力。

在这4组学生观看电影结束后,对其进行测试,要求写出听到的每个词汇及其中文含义。

(四)测试结果测试结束后,我们用统计软件SPSS 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表1 第1组至第4组的测试结果变量 N Maximum Minimum Mean Std.Deviation 第一组 20 56 40 51.5 10.1 第二组 20 60 46 52 8.7 第三组 20 56 44 548.6第四组20 5850 55.5 5.2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4组的最高分与最低分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带有字幕的第2、3、4组的平均成绩高于零字幕的第1组,标准偏差也显示这3组的成绩分布更集中,总体表现较为均衡。

在使用字幕的3组中,采用双字幕的第4组,无论是平均成绩还是标准偏差,都比使用单字幕的第2、3两组表现要好。

本测试以事实的数据表明,单字幕的教学效果要好于零字幕的效果,中、英单字幕的教学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而使用双字幕的教学效果是4组中最佳的。

这样的测试结果,我们从理论上分析,认为其原因如下:零字幕的影视教学,学习者获得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相对较少,单字幕提供的稍多,双字幕所提供的最多。

随后对这4组学生进行访谈,学生的反映与我们的理论推测完全一致。

为进一步调查电影背景及语言知识的讲解应怎样安排,我们在上面测试结果的基础上,安排了第5、6组的测试,每组各20人,测试材料仍为《怪物史瑞克IV 》,测试时间安排在4月15日下午。

对第5组,在播放电影前,不向其讲解电影背景及相关语言知识,而是在观看的过程中,在有重要背景及语言知识点的时候,暂停影片的播放,进行穿插讲解。

对第6组,在播放电影前,给其讲解相关背景及语言知识点,观看过程中,不中断电影的播放,不穿插讲解。

两组观看影片结束后,对其进行与前4组相同的测试,随后用SPSS 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表2 第5、6组的测试结果变量 N MaximumMinimum MeanStd. Deviation第五组2075 30 54 13.3 第六组2070 55 65 5.9从表1与表2可以看出,第5组标准偏差最大,成绩分布最为分散,6组中的最高分与最低分都出现在该组,平均分表现一般。

而第6组平均分最高,标准偏差虽略高于第四组,但整体表现仍较为均衡,最高分、最低分及平均分3方面的指标,均超过了前4组。

这样的测试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在常规语言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相关背景及语言知识是有利于学习的。

但对第5组,尽管穿插了相关讲解,其整体表现并不好,标准偏差很大,成绩很分散。

同样涉及到相关知识的讲解,仅因安排时间的关系,第6组的整体表现却大大好于第5组,这一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从“i+1”理论的视角,我们对这个结果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这印证了“i+1”理论中的情感过滤假说,即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和情感因素密切相关,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语言习得效果的消极因素,降低情感过滤的影响。

频繁的暂停播放,穿插讲解相关背景及语言知识,使学生处于一种受压抑的学习氛第5期 顾 森 “i+1”理论视角下的影视课教学模式初探 121围,加大了情感过滤,以致学习效果反而不好。

在随后的访谈中,第5组同学反映,频繁地暂停电影极大破坏了他们的观赏热情与兴趣;自控能力较强的同学,克服了这种消极情感的影响,认真聆听相关讲解,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控能力差的同学,由于消极情感的影响,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放弃了观看影片和聆听讲解,转而从事别的活动。

而第6组同学则反映,先讲解相关知识,后播放电影,既没有破坏观赏热情与兴趣,又能在观看中再次熟悉相关知识,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效果。

这个访谈结果与我们的理论推测是基本一致的。

三、结语本研究以事实数据驳斥了一些学者就影视课教学的观点:影视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使用字幕,或只使用中、英单字幕。

我们认为,由于学生词汇量较小,影片中的语速又是英美人生活对话的正常语速,单字幕或零字幕的影片所带来的是“i+2”甚至以上水平的语言输入,这不利于给学生创造一种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环境。

而中英对照双字幕的出现,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提供了较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剧情,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本研究也证明,影片播放前讲解相关知识,其效果要好于穿插讲解,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学生的情感过滤是极其重要的。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对影视课的教学组织及教学安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教学模式对影视课教与学的影响。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仅以词汇的习得为研究的切入点,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对其它方面知识的习得,如听说方面,本研究所揭示的教学模式是否具有类似的积极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 李世令,刘亚非.浅谈英美原版电影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7(3):63-65.[2] 易高燕.观看原版电影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科技风,2009(23):73.[3] 张莉,王静,李聪文.如何通过看英文原版电影学习英语[J].电影文学,2010(4):164-165.[4] 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91):48-51.[5] Ting Yenre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 EnglishMajor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75-78.[6] Victoria Rodrigoa,Stephen Krashenb,Barry Gribbons.TheEffectiveness of Two Comprehensible-Input Approaches to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at the Intermediate Level[J].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Applied Linguistics,2004,32(1):53-60.A Brief Study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English Film Cours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1” TheoryGU Sen(Department of English, Huanghuai College, Zhumadian, Henan 463000, China)Abstract: The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film course in English teaching is widely acknowledged. However, how to organize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still a bone of contention. Guided by “i+1” theory, this article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words to find that double-captioned English films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English study, and that the explanation about the relevant knowledge of the film before the playing of a film has the edge over that during the playing of it.Key words:“i+1” theory; English film course; teaching model(责任编校:卫立冬英文校对:吴秀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