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56661a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5.png)
大气环境保护教案第一章:大气环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的概念与组成大气环境的功能与作用大气环境与气候、天气的关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的概念、组成、功能与作用讨论:分组讨论大气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分享讨论成果第二章:大气污染及其危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2.2 教学内容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的定义和来源讲解:详细讲解大气污染的定义、来源和主要污染物分析:分析大气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讨论:探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分享讨论成果第三章:空气质量指数与监测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空气质量监测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空气质量监测的方法和设备空气质量监测的数据分析与应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验法: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了解监测方法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和应用讲解:详细讲解空气质量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实验: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实验,让学生了解监测方法分析: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空气质量状况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使学生认识到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重要性4.2 教学内容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主要内容和执行情况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法律责任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案例分析法:分析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4.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重要性讲解:详细讲解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法规分析:分析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讨论:探讨如何遵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分享讨论成果第五章: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5.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大气环境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案例5.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分析:分析大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案例讨论:探讨如何在大气环境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分享讨论成果第六章:大气污染防治技术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使学生认识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6.2 教学内容常用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手段,如净化技术、脱硫技术、脱硝技术等新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发展,如催化技术、纳米技术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原理实验法: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实验,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6.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及其原理实验: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实验,让学生了解技术应用讨论:评估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分享讨论成果第七章:大气环境保护公众参与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公众参与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7.2 教学内容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如环保宣传、监督举报等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效果与评价提高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策略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公众参与意识7.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公众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方式和途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如环保宣传、监督举报等讨论:分享参与环保活动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第八章: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8.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如《巴黎协定》等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主要机构和机制我国在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案例分析法:分析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成功案例8.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必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分析国际合作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成功案例讨论:探讨我国在大气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九章:大气环境保护未来展望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使学生认识到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9.2 教学内容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大气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结构调整等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如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思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9.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重要性讲解:详细讲解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思辨:探讨大气环境保护未来的策略和措施讨论:分享对大气环境保护未来展望的思考和观点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使学生对未来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充满信心和责任感10.2 教学内容展望未来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的挑战和机遇激发学生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10.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大气环境保护的学习内容分享: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对未来工作的展望讨论: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大气环境保护的热情和责任感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大气环境的概念与组成解析:本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理解大气环境的功能与作用,以及大气环境与气候、天气的关系。
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0e3cf39671fe910ef12df86c.png)
思考: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理想的地区,原因是什么? 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最少的地区原因是什么? 据台湾地形分析台湾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层薄而清洁,透明度好,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 四川盆地雨多、雾多,晴天较少,大气透明度低, 日照时间短,地势低. 台湾太阳辐射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因为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位于中央山脉 的迎风坡,云层厚降水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对流层的特点。 阅读大气垂直分层图,说一 说:
C
1.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气层 的名称. 2.读图,字母A代表的大 气层的特点。
B
D
A
大气对流运动图
对 流 层 高 度 因 纬 度 变 化
电离层(80千米-500千米)
二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副 温度、辐射强弱、波长之间的关系 :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
越强,辐射的波长越短。
思考:太阳、地球、大气三者那个辐射最强,那个辐射波长最短?
太阳辐射最强,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 辐射为长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中的CO2、H2O主要吸收的是红外线长波辐射,
所以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对太阳辐射吸收的却很少。 因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
云的反射最强,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太阳高度角越小,大气厚度越厚,太阳光线通过大气的路径越长,被削弱得越多 总结:影响某地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记下来
2.2大气的热力状况
太阳
大气反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大气散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可散射太阳光 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更易被散射
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1998fec65fbfc77da269b172.png)
2气候类型(记住气温和降水特征:各月均温变化、年变化,各月降水的变化和年变化)
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20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1)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小结: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学会画图)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2)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注意:课本上的示意图,看太阳的位置,判断是二分二至日并能知道气压带和风带向南、北的哪个方向移动了。这会与地中海气候联系起来考。
6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举例: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3)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注意,还有一部分是可以到达地面的)
举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交通信号灯中红色的不易被散射,远处看得见。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太阳高度越大,被削弱的就越少。(同时记住,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的辐射就越强,因此,夏季,北半球虽然离太阳较远,但是,太阳高度大,白天长,气温就高)
注意记住:同一平面上,密度大气压高,密度小,气压低
举例:城市风——热岛效应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水平气压梯度: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压区向流向低压区的力,这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如果大气在同一平面上的密度是均匀的,没有气压梯度,空气就不流动,也就是没有风)这个力的方向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矢量),这个力的大小与等压线疏密有关,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速就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速就小。
2.3第三节大气环境
![2.3第三节大气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be51c2d450e2524de5187e58.png)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4
等压面
3
2 1
B
地
A
面
C
若地面受热均匀时,即A、B、C三地气温相等, 则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低
高
低
(高) 冷 B 却
受热 (低)
地
A
面
(高) 冷 C却
当A地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 低 气压,其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高 气压。同 时B、C两地受热较小,空气冷却下降,在高空 形成 低 气压,在近地面形成 高 气压。等压面 出现 弯曲 。
1000
2 地转偏向力
背风而立,左低压, 右高压。
背风而立,左前低 压,右后高压。
活学活用 一、等压面及其判读
3.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没有月球大?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纬度因素 纬度越低,年均正午太阳度角 越 ,太阳辐射越强, 则地面辐射 越强 ;反之亦然。大 2.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反射率越强,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 越弱 , 地面辐射就 越弱 ;反之亦然。 3.气象因素 晴天太阳辐射强,则地面辐射 强 ;反之亦然。 4.海拔因素 海拔越高,太阳辐射 越强 ,则地面辐射 越强 ;反 之亦然。
何为气压?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 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单位Pa.
影响气压 的因素 1.海拔高度(气压垂直递减) 2.大气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大) 3.大气温度(热低压、冷高压)
等压线是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数值相 等压线与 等的点连成的 线 ;等压面是在垂直 等压面 方向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成的 面 。 等压线反映的是气压的水平 变化, 等压面反映的是气压的 垂直 变化。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d1efd156137ee06eff918e1.png)
d.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 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 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 般不低于二级;
e、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 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 低于二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1 概述 5.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的确定 5.3 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 5.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
5.1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一、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
所允许的范围。 1.大气污染源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 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 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引用标准
定义
1.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0 微米的颗粒物。
3.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 2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 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 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 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4.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 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三级项目不必。
2.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 直径≤10 微米的颗粒物。
3. 氮氧化物(以 NO2 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5. 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6. 氟化物(以 F 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7. 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8. 季平均: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4e196bc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e8.png)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喜欢它,照样会学好。
兴趣的培养有时是因为他有用非学好不可,有时是靠一次次努力而取得进步,有时是靠“亲其师,信其道”。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学习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气环境一、重点内容分析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3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注意北半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锋面系统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冷锋暖气团控制: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暖锋冷气团控制: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气压:高低压气流:气旋和反气旋高一新生学习地理应该知道的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初中地理学得不好,那也不要紧,但你肯定要费劲了。
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5786d271f46527d3240ce06a.png)
•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是80~100km处的氧分子在太阳紫外辐射作 用下光解为氧原子,再与其它氧分子化合成臭氧而形成的, 其化合作用主要在30~60km处。从对流层顶向上,臭氧浓度 逐渐增大,在22~25km处达最大值,往后逐渐减小,到平流 层顶臭氧含量极其微小。因为40km以上,在光化作用下,由 氧化合为臭氧和由臭氧光解成氧的过程几乎保持平衡状态。 在某种环流作用下,臭氧被送到很少光解的高度以下积聚, 集中在15~35km高度之间。通常将22~25km处称为臭氧层。
2.1.3大气密度的垂直分布
与大气压力的变化规律几乎相同;
三、大气分层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大气圈分层是 1962年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委员会正式通 过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所建 议的分层系统,即根据大气温度随高度垂直变 化的特征,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 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3)几个重要的指标 (a)总悬浮颗粒物(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 悬浮于空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粒径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颗 粒物;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至1.7m3/min) 在24h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用颗粒物的总质量表示。 是大气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包括飘尘和降尘。
一、大气的组成
• 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 成。 • 其中,纯净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氩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 和占空气体积的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90km 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 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55 ~60km高空,水蒸气含量在4%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 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 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 害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 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
第三章 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
![第三章 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https://img.taocdn.com/s3/m/c6c94aca50e2524de5187eed.png)
火山喷发 森林火灾 自然尘 森林植物释放
海浪飞沫
萜稀类碳氢化合物。
硫酸盐和亚硫酸盐
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 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和 铅等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 氧化碳、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硫化氢等
人 为 源
汽车和火车、飞机 交通运输过程: 等,分布广泛分散, 现 代 化 交 通 运 输 难于监测和治理。 工具 静止源则包括工 厂 、焚化炉等不移 动的污染源。静止 源污染面积广,易 于集中监测治理。 燃料燃烧
大于 10μm 的颗粒物能被鼻腔的鼻毛吸留住,而小于 10μm 的 飘 尘 却 能 长 驱直入 侵 蚀肺泡 , 叫“ 可 吸 入因 子”。在可吸入微粒中 80%可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 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① 含硫化合物 主要指SO2和SO3、H2S
(2)气状污染物
湿度大的情况下,含硫化合物最终被氧化形成硫酸,是形成 酸雨的主要来源。 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的刺激性气体, 腐蚀性很大,会严重刺 激人的呼吸系统,使人出现咳嗽、嗓子疼、胸闷和感到呼吸受 阻,刺激腐蚀人的肺部,可以造成肺气肿和支气管炎。并加重 哮喘病情。 二氧化硫破坏植物的叶绿素,使植物脱水坏死。 在适当条件下和飘尘结合在一起,或与水汽中的水蒸汽结合 形成硫酸雾,硫酸雾微粒侵入人体肺部,可以引起肺水肿和肺 硬化等疾病导致死亡。
4)静电除尘: 2、烟气脱硫 ①干法 ②湿法
废气处废气处理设备
0.05% 20.95%
78.90%
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大气组成 干 主要 N2 洁 成分 O2 空 CO2 气 次要 成分 O3 水 汽 主 要 作 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大气环境非常详细
![大气环境非常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67caf3651ed9ad51f11df205.png)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 气、水汽、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 干洁空气:
氮、氧:占大气总体积的99%。 微量气体:二氧化碳、臭氧、氖、氨、甲烷、氢、一氧化碳、氙 、
♦ 水 汽 ♦ 固体杂质:大气中悬浮着的尘埃、孢子、花粉等固态微粒。
干洁空气(25千米以下)的主要成分中,氮和 氮和 氧合占干洁空气体积分数的99%。氧是人类和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 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 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是对地球上的生 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 外线,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穿透大气射 到地面的少量紫外线,又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活动
• 1、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 随高度的上升, 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为什么说, 2、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 密切? 密切? 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3、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因为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天气现 象复杂多变,容易成云致雨,与人类生 产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天气现象云雨 雾雪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该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 好,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1.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什么? 1.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什么? 地球上的能量源泉是什么
2.读上图回答: 2.读上图回答: 读上图回答 图中A 分别表示什么? 图中A、B、C分别表示什么?各波段能量分别 占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 占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各类光的波长范围大 约是多少? 约是多少?
大气环境与空气污染
![大气环境与空气污染](https://img.taocdn.com/s3/m/db51fe9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1.png)
04
空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措施
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
《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各
级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防治责任。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
02
提出一系列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的治理措施
和目标。
空气质量监测与信息公开制度
03
建立全国性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接
机遇
科技进步为空气污染防治提供了 更多手段和方法;绿色发展理念 深入人心,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 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
创新驱动发展在空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科技创新
加强大气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研究, 提高污染防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制度创新
完善空气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 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
模式创新
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模式,减少 化石能源使用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交通污染源
01
02
03
04
汽车尾气
汽油和柴油燃烧产生的废气, 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
氢化合物等。
公共交通
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排 放的废气。
航空运输
飞机燃烧航空煤油产生的废气 ,包括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和
水蒸气等。
铁路运输
火车燃烧柴油产生的废气。
生活污染源
餐饮业
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油烟和废气 。
污染物排放变化
随着工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的调整,污染物排放将呈现新 的特点和趋势。
大气环境自净能力变化
自然生态系统受损和恢复能力下降,将影响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和 空气质量。
空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难度大;区 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尚不完 善,跨区域协作有待加强。
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931f298102d276a200292e29.png)
大气环境一、大气成分与大气分层1.大气成分与作用(1)水汽维持空气湿度;降水所必需的水份来源。
(2)固体杂质提供降水所必需的凝结核。
(3)干洁空气①氮气参与自然界氮元素循环;维持大气成分稳定。
②氧气生命呼吸作用所必须的气体;参与自然界的氧化作用。
③二氧化碳保温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
④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大气分层(1)对流层①定义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②高度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③特点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①定义平流层亦称同温层,是地球大气层里上热下冷的一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平流层厚度大约为从对流层顶到55千米的高度。
②特点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大气结构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能见度好,有利於高空飞行③成因平流层中上部是臭氧集中的区域,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被加热,所以平流层顶部气温较高,而底部气温较低。
平流层的顶部气温与地面气温差不多。
(3)高层大气①定义高层大气,是指从55千米以上,直至大气上界3000千米以下的大气区域。
②分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二、大气热力状况1.大气的保温作用A 太阳辐射B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 大气反射D 地面反射E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F 大气散射G 大气逆辐射H 大气辐射I 地面辐射J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K 散逸到外太空的地面辐射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3.太阳辐射能高低(1)天气是否晴朗;(2)地势高低。
4.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1)最大值:青藏高原最高;(2)最小值:四川盆地最低。
5.云层与近地面气温的关系(1)白天多云:云层反射作用强,气温低;(2)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高。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9eeae8e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5.png)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及防止大气环境进 一步恶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评价因子和标准的选择
1. 评价因子的选择
(1)尘:降尘、飘尘、悬浮微粒 (2)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 (3)有害元素:氟、铅、汞、镉、砷等 (4)有机物:苯并[α]芘、总烃等
MAQI
I c2
I
2 s
I
2 p
I
2 n
I
2 o
式中I:各污染物的分指数,下角字母分别代表c为CO;s为SO2;p为 颗粒物质;n为NO2;o为氧化剂。
Ic
c8
Sc8
2
c1
Sc1
2
Is
sa
Ssa
2
s 24
S s 24
2
s3
Ss3
2
Ip
pa
S pa
2
p24
S p24
(2)O3:阔叶植物下表皮出现不规则的小点或小斑,部分下陷,小点变
成红棕色,小斑褪成白色。随植物受害程度的加重,叶子可发生密集的小点 (斑),并可联结成较大的斑。禾本科植物最初坏死区(小斑)不联结,随后可造 成较大的坏死区。针叶树叶顶部发生棕色死尖(枯尖),和SO2伤害症状相似, 但棕色和绿色组织分布不规则。
表5-6 格林指数分级
污染物
SO2(10-6) 烟雾系数(COH单位/1000英尺)
指数分级
希望水平 0.06 0.9 25
警戒水平 0.3 3.0 50
极限水平 1.5 10.0 100
格林大气综合污染指数适用于寒季或以燃煤为主要污染源的场
合。当污染综合指数小于25时,说明空气清洁而安全;当指数大于 50时,说明空气有潜在危险性。当指数达50、60、68时,应分别 发出一、二、三级警报,采取减轻污染的有关措施。当指数等于68 时,相当于煤烟型大气污染事件的水平。
大气环境概述 pptx
![大气环境概述 pptx](https://img.taocdn.com/s3/m/5ba64e5c4b73f242326c5f4a.png)
山谷风(白天谷风)
增温快 (热源)
增温快 (热源)
增温慢 (冷源)
山谷风(晚上山风)
降温快(冷源)
降温快(冷源)
降温慢(热源)
深入生活 城 市 风 的 形 成
气 流 上 升
热
郊区
市区
郊区
城市热岛效应
六、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产生原因
(hPa) 1010 1020 1030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hPa)
1010
1020
1030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特点: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速越大。
2、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 风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
(hPa)
1010
1020
1030
3、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hPa) 1002
风向平行等压线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根 本 原 因
大气运动
受热均匀
高 空
1020hpa
1060hpa
1100hpa
地 面C
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 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高 度 升 高 , 气 压 减 小
A
B
若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应该是平行的。
受热不均匀 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高 空
1020hpa
低压
高
低压带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影响因素: 高低纬间热量不均; 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地球公转)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66°34´N
1.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气压的带南和风北带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1ee01d9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12.png)
尽管环境监测能力有所提升,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特定气象条件下,仍存在监测盲区。此外,治理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
跨区域合作需加强
大气环境污染往往不是单一地区的问题,而是需要跨区域合作共同解决。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协调、执法合作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对经济的危害
大气污染会影响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如降低投资 环境吸引力、影响旅游业 发展等。
02
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与 原则
总体目标
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 例,发展可再生能源。
强化交通污染控制,减少汽车尾气排 放。
控制工业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
提高环境质量标准,确保空气质量达 标。
具体目标
推行企业环保信用管理
建立企业环保信用档案
为每个企业建立环保信用档案,记录其环保行为和信用状况。
实施环保信用评级
根据企业的环保行为和信用状况进行评级,对不同等级的企业采取 不同的管理措施。
加强环保信用监管
加强对企业环保信用状况的监管,对环保信用不良的企业进行督促 和纠正,促使其改善环保行为。
05
大气环境保护宣传教 育
节能减排
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推广 节能灯具、电器等,减少 能源浪费。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推 动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 。
实施能源管理
加强对能源使用的监测和 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推广清降低化石能源的使 用。
发展风能
推动风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 赖。
发展水能
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水力发电,减少对化石能 源的消耗。
实施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
建立监测网络
大气环境的名词解释
![大气环境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c64f41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3.png)
大气环境的名词解释大气环境是指地球上大气中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学特征和现象,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大气污染物等。
它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一、气温气温是指大气中的分子具有的动能的度量,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气温的变化会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夏天的高温容易导致中暑和疲劳,而严寒的冬天则可能导致冻伤和感冒。
二、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
通常以帕斯卡(Pa)或百帕(hPa)来表示。
气压的变化对天气预报和气象现象有重要影响。
气压较低的地区往往天气不稳定,可能出现风暴和降水;而气压较高的地区则往往天气晴朗。
三、湿度湿度是指大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通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湿度的变化对人体的舒适度和健康有直接影响。
高湿度的环境容易引起人体出汗不畅和不适感,而低湿度则容易导致干燥的皮肤和口干舌燥。
四、风速和风向风是由湿度和气温不均匀引起的气体运动,对大气环境有重要影响。
风速既影响着携带的热量和湿度,也对污染物的扩散和沉积产生影响。
风向则决定了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和分布。
五、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是指在大气中存在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害的物质。
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
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和燃油燃烧等。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具有严重的危害。
颗粒物和臭氧的高浓度可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则与酸雨的形成有关,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损害。
为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通过减少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采用清洁能源,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等。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改善建筑设计,增加植被覆盖等方式来减少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
大气的环境实验报告(3篇)
![大气的环境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082a5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a.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了解大气环境的组成及其特性。
2. 掌握大气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
3. 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4. 评估大气环境质量。
二、实验设备(环境)及要求1. 实验设备:大气采样器、大气污染物检测仪、气象仪器、电脑等。
2. 实验环境:室外大气环境,要求环境安静、无污染。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检查实验设备是否完好,确认实验环境符合要求。
2. 设置采样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如居民区、工业区、交通干线等。
3. 大气采样:使用大气采样器采集大气样品,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等信息。
4. 大气污染物检测:使用大气污染物检测仪对采样样品进行检测,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
5. 气象数据采集:使用气象仪器采集采样点的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
6.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大气环境质量。
四、实验结果1. 大气污染物检测结果:二氧化硫浓度0.5mg/m³,氮氧化物浓度0.3mg/m³,颗粒物浓度50mg/m³。
2. 气象数据:温度25℃,湿度60%,风向东南,风速2m/s。
五、讨论和分析1. 大气污染物来源:根据检测结果,本次实验采样点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交通、工业等污染源。
2. 大气污染物危害: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等产生严重影响,如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植物生长受阻等。
3. 大气环境质量评估:根据检测结果,本次实验采样点大气环境质量较差,需加强污染源治理。
六、实验结论1. 本次实验成功采集到大气样品,并检测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
2. 采样点大气环境质量较差,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3. 大气环境监测对评估大气污染状况、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注:本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实际实验结果可能因实验条件、采样点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第2篇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了解大气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大气环境(09年天津文综第10,11题)读某日08时地面天气图(下图)和文字信息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 天气的空间变化。
回答1~2题。
1.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天气实际状况的是()2.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11.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A.形成原因B.形成源地C.移动路径D.移动快慢(09年全国卷文综Ⅰ第3,4,5题)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回答3~5题。
3N地风向为()A. 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4.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A.M地B.N地C.P地D.Q地5.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 巴西高原处于干季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C. 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09年全国卷文综Ⅱ第7,8题)下图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
读图回答6~7题。
6.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17℃。
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A.15℃B.18℃C.21℃D.24℃7.甲聚落第二天的天气状况为A.晴天转阴雨B.大风有浮尘书C.晴暖有微风D.阵风间暴雨(09年重庆文综第3题)读图2,回答下题。
8.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A.德干高原B.巴西高原C.黄土高原D.伊朗高原(09年福建文综第5,6题)云量是以一是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图3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完成9~10题。
9.据图中信息判断()A.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B.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差大于乙地C.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D.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10.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 B.季风 C.纬度位置 D.海陆位置(09年山东文综第3题)图2为某气象台发布的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
读图回答。
11.此时降雨集中分布在飓风东北部的主要原因是A.气流上升速度快B.形成锋面雨C.凝结核多D.气温较低(09年浙江文综第4,5题)读图2,完成12~13题。
12.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A.①温带海洋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13.四季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仅分布的北半球B.②主要分布的赤道附近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030—040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040—060的大陆东岸(09年四川文综第4,5,6题)图2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该月平均气温,图中②地高于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 )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15.有关图示第七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气温日较差⑤地比④地小 B.气温年较差①地比③地大C.该月等温线图上,①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D.该月等温线图上,③的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16.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地与③地之间人口稠密 B.③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C.③地与⑤地之间森林广布 D.⑤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09年广东地理第19,20题)读图7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7~18题。
17.甲地此时的风向是 (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8.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 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B.M 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09年海南地理第10,11,12题)图2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 mm ,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 mm 。
图3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
据此完成19~21题。
19.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20.图3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21.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 ) A.常绿阔叶林带 B.草原带 C.常绿硬叶林带 D .荒漠带 (09年上海文综第18题)22.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
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A B C D(09年上海地理第六题) (六)大气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大气分层中,演绎着各种自然现象。
23.在下列各组大气垂直分层中,总体而言,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组是( )A.对流层、电离层B.平流层、电离层C.平流层、中问层D.对流层、中间层24.下面四图中,与澳大利亚发生的热带风暴对应的天气系统示意图是 ( )图3(09年广东文基第37,43题) 25.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太阳黑子增多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26.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福建省漳州三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读“天气系统图”,回答 1-2 题。
1.左图的天气系统剖面是沿右图中( )A ① 线绘制的B ② 线绘制的C ③线绘制的D ④ 线绘制的 2.右图所示天气系统( )A 为南半球的锋面气旋B . P 处气温高于 Q 处气温C 多出现在副热带地区D 多出现在海洋上,陆地一般不会出现3.(江西省上高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练)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 .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福建省才溪中学2010届高三摸底测试)气象部门用五天平均气温的高低(简称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指标:低于10摄氏度的时间段为冬季,高于22摄氏度的为夏季,10-22度之间的分别为春秋两季。
读图9“2008年11月7日(立冬)我国大陆部分各地季节状况”,回答4-5题。
4.形成图中我国各地在同一天出现三种季节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地形地貌地区差异C.各地纬度差异大 D.各地经度差异大 5.若此时从西南到长江以南地区形成大范围降雨( )A.降雨形成原因可能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锋面在附近活动,并可能诱发西南地区泥石流灾害 C. 台风登陆造成该地区大范围降雨D. 在这种天气系统控制下西南地区可能诱发地震(湖南省长沙二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读我国东部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和该地区的气候资料表,图中等高线所示高度分别为100m 、200m 、300m 、400m 。
综合分析后,完成6—8题。
6.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从图中的H 地看不到G 地B .图中海拔高度G 处100m ,H 处为400mC .该地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D .该地河段最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 7.图中城镇与H 地相对高度的最大值为h ,则h 为 ( ) A .199<h <200 B .289<h <290 C .299<h <300 D .300<h <301 8.图中地区适宜发展的经济作物为 ( ) A .棉花 B .苹果 C .甘蔗 D .甜菜 9.(广东省佛山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图3为某区域传统民居的建筑示意图,据图分析该区域所属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 A .热带沙漠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C .热带雨林气候D .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川省成都市2010届高三摸底测试)读世界某区域气候分布图,回答10-14题。
图91月均温12℃7月均温 28℃≥10℃积温 7400℃降水量 (mm)3—5月460 6—8月440 9—11月520 12—2月160 全年158010.图中M海域是( )A.霍尔木兹海峡 B.台湾海峡 C.莫桑比克海峡 D.英吉利海峡11.图中P河流( )A.是所在大洲最长的河流 B.开发较早,沿岸地区经济发达C.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水位季节变化大12.与图中①气候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东北信风影响 B.地处低纬度 C.地处迎风坡 D.暖流影响13.图中②气候沿海岸线南北延伸2100千米,其主要原因是( )A.地形 B.降水 C.大气环流 D.洋流14.图中N地为世界重要的渔场,其成因是( )A.温带海 B.寒暖流交汇 C.上升流的影响 D.河流的流人(福建省漳州三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冻土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
冬天寒冰冻结.夏天全部融化的岩土被称为季节冻土,包括季节冻结层和季节融化层。
读图回答15~16题。
15.根据图示,季节冻土的分布特点是( )A. 季节冻结层水平分布的范围小B. 随着纬度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加C. 季节冻结层多分布在极地附近D. 随着海拔的升高,季节融化层厚度降低16.我国东北地区季节冻土冻结和融化的规律是A. 季节冻结层每年6月开始产生B. 季节融化层每年6月开始产生C. 季节冻结层每年10月达最大厚度D. 季节融化层每年10月达最大厚度(福建省漳州三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近几十年来不少地区的近地面大气热量收支平衡遭到破坏。
下图反映了某区城以A 地为中心半径约1 5 千米范围内近十年气温距平增高情况(单位:℃,同期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增高约0. 2℃) 回答17-18 题。
17.导致图中气温距平增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 降水量的变化B 工业生产的发展C 农业生产的发展D 全球气候的变化18.上题所述地区的盛行风最可能是()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浙江省杭州高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图为某气候站绘制的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的12月、6月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其中a、b分别代表方向不同的山坡面。
完成19-20题。
19.甲、乙两图中,a和b曲线温度的测量坡面分别位于武夷山脉山脊线的( ) A.西北面和东南面B.东南面和西北面C.东北面和西南面D.西南面和东北面20.甲图中,在1600米以下,a曲线上各点的气温远低于同海拔b曲线上各点的主要原因是A.a处降水多B.b处受暖流的影响C.a处受冬季风的影响D.b处受台风的影响(福建省才溪中学2010届高三摸底测试)历史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