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最终5篇)

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最终5篇)

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最终5篇)第一篇: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一、导论(一)质粒提取的原理:为了方便理解,这里罗列一下碱法质粒抽提用到三种溶液:溶液I,50 mM葡萄糖,25 mM Tris-HCl,10 mM EDTA,pH 8.0;溶液II,0.2 N NaOH,1% SDS;溶液III,3 M 醋酸钾,2 M 醋酸。

让我们先来看看溶液I的作用。

任何生物化学反应,首先要控制好溶液的pH,因此用适当浓度的和适当pH值的Tris-HCl溶液,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那么50 mM葡萄糖是干什么的呢?加了葡萄糖后最大的好处只是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积到管子的底部。

因此,如果溶液I中缺了葡萄糖其实对质粒的抽提本身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溶液I中葡萄糖是可缺的。

EDTA是Ca2+和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配在分子生物学试剂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DNase的活性,和抑制微生物生长。

在溶液I中加入高达 10 mM 的EDTA,就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所有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

如果不加EDTA,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质粒抽提,就不用怕DNA会迅速被降解,因为最终溶解质粒的TE缓冲液中有EDTA。

如果手上正好缺了溶液I,可不可以抽质粒呢?只要用等体积的水或LB 培养基来悬浮菌体就可以了。

有一点不能忘的是,菌体一定要悬浮均匀,不能有结块。

轮到溶液II了。

这是用新鲜的0.4 N的NaOH和2%的SDS等体积混合后使用的。

要新从浓NaOH稀释制备0.4N的NaOH,无非是为了保证NaOH没有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减弱了碱性。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破细胞的主要是碱,而不是SDS,所以才叫碱法抽提。

事实上NaOH是最佳的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几乎在瞬间就溶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micelle(微囊)结构的相变化所导致。

质粒提取与分析 Protocol

质粒提取与分析 Protocol

质粒提取与分析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技术之一,它是从细菌中提取和纯化质粒DNA,并对质粒DNA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检测。

下面是质粒提取与分析的实验原理、所需试剂和耗材、实验仪器、准备工作、实验方法、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实验原理质粒是一种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的DNA分子,它不参与细胞的染色体复制,而是在细胞分裂时进行自我复制。

质粒提取的原理是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裂解细菌,释放出质粒DNA,然后通过离心、沉淀和洗涤等步骤将质粒DNA与细菌其他成分分离,最终得到纯化的质粒DNA。

二、所需试剂和耗材1.试剂:o溶液Ⅰ:10mmol/L Tris-HCl(pH=8.0)、1mmol/L EDTA (pH=8.0)、50mmol/L葡萄糖。

o溶液Ⅱ:0.1mol/L NaOH、1% SDS。

o溶液Ⅲ:3mol/L醋酸钾、20mmol/L Tris-HCl(pH=8.0)。

o70%乙醇。

o TE缓冲液:10mmol/L Tris-HCl(pH=8.0)、1mmol/L EDTA (pH=8.0)。

2.耗材:o移液器。

o离心管和离心管盖。

o 1.5ml微量移液器。

o无菌水。

o0.22μm滤膜。

o培养板和涂布器。

o细菌培养液(如LB液体培养基)。

o氯仿。

o异戊醇。

三、实验仪器1.实验室搅拌器。

2.高速冷冻离心机。

3.水浴锅。

4.无菌工作台或超净工作台。

5.紫外线分光光度计。

6.电泳仪和电泳槽。

7.显微镜。

8.恒温摇床或振荡器。

9.烘箱或微波炉。

10.量筒和烧杯。

11.计时器。

12.手套和实验服。

四、准备工作1.阅读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了解所需的试剂和耗材及其使用方法。

2.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耗材,并确保它们处于保质期内。

3.检查实验室内是否具备上述实验仪器,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4.用70%乙醇擦拭实验台面,以确保无菌环境。

5.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所有的实验器具,包括离心管、移液器等。

6.设置离心机的高速和低速离心参数,以及水浴锅的温度等参数。

质粒提取dna浓度很低的原因

质粒提取dna浓度很低的原因

质粒提取dna浓度很低的原因
1.样本质量问题:如果样本的起始DNA量很少,或者样本受到污染、破坏等因素影响,提取出来的质粒DNA量就会很低。

2. 提取方法问题:不同的质粒提取方法可能对DNA的收获率有影响,如果使用的方法不当或者操作不规范,也会导致提取DNA浓度很低。

3. 洗涤步骤问题:在提取DNA的过程中,洗涤步骤可以去除干扰性杂质,但如果洗涤不彻底或者使用的洗涤缓冲液有问题,也会导致提取DNA浓度很低。

4. 储存问题:提取出来的DNA需要正确储存,否则会失去活性或者被分解,从而导致DNA浓度很低。

综上所述,提取DNA浓度很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需要仔细排查和分析,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 1 -。

质粒提取实验报告分析

质粒提取实验报告分析

质粒提取实验报告分析引言质粒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可以用于获取目标质粒并纯化。

在本次质粒提取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传统的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提取目标质粒。

本报告将对实验过程、结果和讨论进行详细的分析。

实验方法1. 质粒培养和提取1. 选取目标质粒进行大规模培养,添加适量的抗生素并摇床培养。

2. 收集培养液,离心沉淀并洗涤。

3. 使用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提取目标质粒。

2. 质粒浓度检测1. 取提取得到的质粒样品,使用纳米比色计测量DNA的浓度。

2.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质粒的浓度。

实验结果1. 质粒提取情况根据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分离得到的质粒经紫外线照射后观察,发现提取效果良好,目标质粒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纯化。

2. 质粒浓度检测根据纳米比色计的测量结果,计算得到质粒的浓度为XX ng/μl。

测量的标准曲线显示结果可靠。

结果分析1. 实验验证质粒提取的过程中,通过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有效地分离出了目标质粒,并得到了相对较纯的质粒样品。

通过紫外线照射观察质粒形态,进一步确认了提取效果良好。

2. 质粒浓度结果根据浓度检测结果,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质粒的含量。

这对后续实验的设计和操作非常重要。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使用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提取质粒,成功获得了相对纯净的目标质粒样品。

质粒的浓度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的成功。

这为后续的实验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改进和展望1. 实验中可以尝试使用其他提取方法,比较不同方法的效果并选取最佳方案。

2. 在质粒浓度检测方面,可以引入其他的分析方法,如凝胶电泳等,以更全面地评估质粒的品质。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质粒提取实验方法综述[J]. 生物技术通讯,20XX,XX(XX):XX-XX.。

质粒提取步骤及原理

质粒提取步骤及原理

质粒提取是分子生物学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其目的是从细菌中提取出质粒DNA,用于后续的基因操作和分析。

下面是质粒提取的主要步骤和原理的详细解释。

一、质粒提取原理
质粒是细胞内的一种环状的小分子DNA,是进行DNA重组的常用载体。

作为一个具有自身复制起点的复制单位独立于细胞的主染色体之外,质粒DNA上携带了部分的基因信息,经过基因表达后使其宿主细胞表现相应的性状。

在DNA重组中,质粒或经过改造后的质粒载体可通过连接外源基因构成重组体。

从宿主细胞中提取质粒DNA,是DNA重组技术中最基础的实验技能。

二、质粒提取步骤
培养细菌使质粒扩增:将含有目标质粒的细菌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提供适当的条件(如温度、湿度和营养)使细菌生长和繁殖,从而使质粒得到扩增。

收集和裂解细菌:通过离心等方法收集培养好的细菌,然后使用适当的裂解液裂解细菌,使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部的质粒DNA。

分离和纯化质粒DNA:通过离心、过滤或层析等方法,将裂解液中的蛋白质、细胞碎片等杂质去除,得到相对纯净的质粒DNA。

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试剂或柱子来提高分离和纯化的效率。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从细菌中提取出高质量的质粒DNA,用于后续的基因操作和分析。

质粒提取详解

质粒提取详解

碱裂解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着粘稠度的增加而减低这个现象,完全可以使用碱裂解法来抽提大质粒的:增加试剂的使用量,使加入NaOH/SDS液后,溶液在1分钟内就能变得很清澈;立即加入中和试剂。

这个实验我们没有做过,但QIAGEN抽提大质粒用的就是碱裂解法。

【质粒抽提的8大窍门】1:摇菌时间-过夜培养是一个普遍接受的概念,而且适合大部分情况。

如果出现了问题,调整培养时间会有帮助:Nick多,则增加培养时间;酶切出现问题,则减少培养时间。

2:起始菌体量-大家习惯说“从多少ml菌液中抽提质粒”,但一定要养成每次都观察菌体量的习惯,因为质粒毕竟是在菌体中,而且,抽提质粒所用的试剂量,都只与菌体量有关。

3:菌体的彻底悬浮-如果没有彻底悬浮菌体,则残留的菌体团块在溶液II加入后,变成一个外围几乎彻底裂解,往里不完全裂解,中间没有裂解的团块。

这个团块在溶液III加入后,会有一部分蛋白质继续存在于溶液中,成为蛋白质残留的最大根源。

4:使用相对过量的试剂-这是适合所有核酸抽提的建议。

试剂相对过量的好处是:稳定性好,纯度高,操作更简单。

如果认为这样不经济,就少用一点菌体。

5:裂解时间-加入溶液II后,混匀,体系最好能立即变得清澈。

体系如果变得清澈了,马上加入溶液III中和。

如果体系不马上变清澈,下次少用一点菌液,或者多用一点溶液。

如今的质粒设计得越来越复杂了,奇怪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而所有的奇怪现象,多与裂解时间有关。

6:中和的操作-在 1.5ml离心管中加入溶液III后,先颠倒两次,使管底朝上,用指头弹击管底数次,再颠倒混匀。

效果非常好。

7:中和后的离心去蛋白-一定要将蛋白质彻底离心下去。

如果发现离心后仍然有蛋白质漂浮在液面,继续离心的效果并不好;而将上清倒入另外一个离心管中,再离心,效果要好许多。

【降低RNA残留的方法】RNA的去除,首先是使用RNase消化。

在溶液I中加入高浓度的RNase A(100ug/ml),或者用含25ug RNase A/ml TE溶解抽提好的质粒,都可以降低RNA残留,但都不能彻底去除。

质粒提取中常见的问题

质粒提取中常见的问题

质粒DNA提取常见问题分析1.加入solution.III,经10分钟离心后细菌沉淀怎么不结实,有的漂浮在液面,有的贴在离心管壁上,一摇晃即破碎脱落下来?细菌的用量太少,导致产生的沉淀主要是盐分的沉淀,因为缺少变性的细菌蛋白和细菌基因组DNA 的缠绕,沉淀就显得不结实。

解决方法:将细菌的用量增加。

2.加入soln.III,经10分钟离心后细菌沉淀怎么不结实,呈大块的水泡状,上清较少?(1)使用了过多的细菌,导致菌体未被有效裂解。

解决方法:将细菌用量减半。

(2)细菌悬浮不充分,存留小菌块, 导致菌体未被有效裂解。

解决方法:注意将细菌悬浮充分。

(3)加Solution III后中和不充分。

解决方法:如果细菌用量较多,请注意多翻转几次直至中和后的沉淀呈松散的豆腐花状(也可以稍用力混合直至沉淀呈松散的豆腐花状)。

(4)Solution II出现沉淀。

解决方法:如果实验室内温度低于15℃,使用试剂盒前请注意观察Solution II中是否出现沉淀。

如果出现沉淀,请于37℃水浴溶解沉淀后再使用。

(5)Solution II 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被CO2中和,导致菌体未能被有效裂解。

解决方法:可用经典碱裂解法抽提质粒DNA方法中的II液替代Solution II使用。

3.出现严重的RNA污染?(1)未在Solution I中事先加入RNase A1。

解决方法:补加RNase A1。

(2)加入RNase A1的Solution I长期保存于室温,导致RNase A1活性下降。

(3)细菌过量,RNase A1不能有效降解RNA。

解决方法:将细菌用量减半或增加RNase A1在Solution I中的浓度。

4.抽提的质粒DNA电泳时怎么出现切口.断裂或降解现象?(1)使用的是收集后冷冻保藏的细菌。

解决方法:使用新鲜培养的细菌。

(2)宿主菌富含核酸内切酶。

解决方法:增加一步Rinse A洗涤步骤以彻底去除残留的核酸内切酶。

质粒提取常见问题解析

质粒提取常见问题解析

质粒提取常见问题解析质粒, 解析本帖引用网址:/thread-29246-1-1.html涂布棒在酒精蘸一下,然后烧一下,能不能保证把所用的菌烧死?参考见解:涂布棒可以在酒精中保藏,但是酒精不能即时杀菌。

蘸了酒精后再烧一小会,烧的是酒精而不是涂布棒。

建议涂布棒还是干烧较长时间后,冷却了再涂。

同时作多个转化时,应用几个涂布棒免得交叉污染。

原先测序鉴定没有问题的细菌,37℃摇菌后发现质粒大小或序列出现异常?参考见解: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小,常出现在较大质粒或比较特殊的序列中。

解决办法:1、降低培养温度,在20~25℃下培养,或室温培养可明显减少发生概率。

2、使用一些特殊菌株,如Sure菌株,它缺失了一些重组酶,如rec类等,使得质粒复制更加稳定。

3、质粒抽提有一个酶切不完全的原因就是溶液Ⅱ中的NaOH浓度过高造成的,请大家注意一下!【有两种方法可以在提质粒前判断菌生长是否正常:1、利用你的嗅觉。

只要平时做实验仔细点就能闻出大肠杆菌的气味,新鲜的大肠杆菌是略带一点刺鼻的气味,但不至于反感。

而在泥水状的菌液中你只要一凑过去就感觉到其臭无比或者没有气味,可以和正常菌液对照。

2、肉眼观察活化菌株。

对于生长不正常的菌液进行划板验证或者稀释到浓度足够低涂板,第二天观察单克隆生长情况,LB平板生长的DH5A正常形态在37℃16h后直径在1mm左右,颜色偏白,半透明状,湿润的圆形菌斑,如果观察到生长过快,颜色又是泛黄的话基本上不正常了。

】未提出质粒或质粒得率较低,如何解决?参考见解:1、大肠杆菌老化:涂布平板培养后,重新挑选新菌落进行液体培养。

2、质粒拷贝数低:由于使用低拷贝数载体引起的质粒DNA提取量低,可更换具有相同功能的高拷贝数载体。

3、菌体中无质粒:有些质粒本身不能在某些菌种中稳定存在,经多次转接后有可能造成质粒丢失。

例如,柯斯质粒在大肠杆菌中长期保存不稳定,因此不要频繁转接,每次接种时应接种单菌落。

另外,检查筛选用抗生素使用浓度是否正确。

质粒提取原理和方法

质粒提取原理和方法

质粒提取原理和方法质粒提取是从细菌基因组中提取出质粒DNA的一种方法。

它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中常用的技术,可用于质粒的纯化和制备。

质粒提取的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步骤:1.细菌培养:首先,我们需要将含有目标质粒的细菌培养在适当的培养基上,通过高速离心将细菌收集起来。

2.细菌溶解:将培养物进行离心,分离菌落。

然后采用一定的细胞破碎方法,如超声波震荡、冻融等,将细菌细胞壁破坏,使质粒DNA释放到溶液中。

3.质粒分离:通过离心将细菌碎片、蛋白质等杂质与质粒DNA分离。

一般是通过两次离心来完成,第一次较低速离心用于去除细菌碎片和细胞蛋白质,第二次较高速离心用于沉淀质粒DNA。

4.DNA纯化:将质粒DNA从上一步得到的沉淀物中提取出来。

可以使用酚/氯仿法、硅胶柱法、商用试剂盒等方法进行纯化。

其中酚/氯仿法是较为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将DNA溶于水相,而蛋白质和其他的污染物则溶于有机相。

5.DNA沉淀:将纯化得到的DNA溶液加入适量的酒精沉淀剂(如乙醇或异丙醇),再次进行高速离心,使DNA沉淀到离心管底部。

6.DNA洗涤:将离心管底部形成的DNA沉淀用70%乙醇洗涤,去除酒精沉淀剂和其他杂质。

然后用空气吹干,最后用一定体积的纯水或缓冲液溶解。

质粒提取的方法根据实验需求不同和实验室条件的不同可以有所差异,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酚/氯仿法:这是一种经典的DNA提取方法,它将质粒DNA溶于三氯甲烷和酚的混合物中,蛋白质和其他污染物则溶于酚相。

离心去除酚相,再用异丙醇沉淀DNA,最后用70%乙醇洗涤。

2.硅胶柱法:这是一种基于硅胶柱的离心柱技术,可用于高通量的质粒提取。

DNA样品在硅胶柱中被结合,杂质被洗掉,最后用纯水或缓冲液洗提质粒DNA。

3.磁珠法:这是一种基于磁性珠子的质粒提取方法,通过在磁性珠子表面修饰DNA结合物,使质粒DNA与磁性珠子结合。

通过外加磁场将磁性珠子与DNA一起沉淀,然后去除上清液,最后用纯水洗提DNA。

质粒提取常见问题解析

质粒提取常见问题解析

质粒提取常见问题解析质粒, 解析本帖引用网址:涂布棒在酒精蘸一下,然后烧一下,能不能保证把所用的菌烧死?参考见解:涂布棒可以在酒精中保藏,但是酒精不能即时杀菌。

蘸了酒精后再烧一小会,烧的是酒精而不是涂布棒。

建议涂布棒还是干烧较长时间后,冷却了再涂。

同时作多个转化时,应用几个涂布棒免得交叉污染。

原先测序鉴定没有问题的细菌,37℃摇菌后发现质粒大小或序列出现异常?参考见解: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小,常出现在较大质粒或比较特殊的序列中。

解决办法:1、降低培养温度,在20~25℃下培养,或室温培养可明显减少发生概率。

2、使用一些特殊菌株,如Sure菌株,它缺失了一些重组酶,如rec类等,使得质粒复制更加稳定。

3、质粒抽提有一个酶切不完全的原因就是溶液Ⅱ中的NaOH浓度过高造成的,请大家注意一下!【有两种方法可以在提质粒前判断菌生长是否正常:1、利用你的嗅觉。

只要平时做实验仔细点就能闻出大肠杆菌的气味,新鲜的大肠杆菌是略带一点刺鼻的气味,但不至于反感。

而在泥水状的菌液中你只要一凑过去就感觉到其臭无比或者没有气味,可以和正常菌液对照。

2、肉眼观察活化菌株。

对于生长不正常的菌液进行划板验证或者稀释到浓度足够低涂板,第二天观察单克隆生长情况,LB平板生长的DH5A正常形态在37℃16h后直径在1mm左右,颜色偏白,半透明状,湿润的圆形菌斑,如果观察到生长过快,颜色又是泛黄的话基本上不正常了。

】未提出质粒或质粒得率较低,如何解决?参考见解:1、大肠杆菌老化:涂布平板培养后,重新挑选新菌落进行液体培养。

2、质粒拷贝数低:由于使用低拷贝数载体引起的质粒DNA提取量低,可更换具有相同功能的高拷贝数载体。

3、菌体中无质粒:有些质粒本身不能在某些菌种中稳定存在,经多次转接后有可能造成质粒丢失。

例如,柯斯质粒在大肠杆菌中长期保存不稳定,因此不要频繁转接,每次接种时应接种单菌落。

另外,检查筛选用抗生素使用浓度是否正确。

4、碱裂解不充分:使用过多菌体培养液,会导致菌体裂解不充分,可减少菌体用量或增加溶液的用量。

细菌质粒提取实验报告(3篇)

细菌质粒提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碱裂解法提取细菌质粒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了解质粒DNA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 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

二、实验原理质粒是细菌细胞内的一种小型、环状、双链DNA分子,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

质粒携带的基因可以赋予细菌额外的生理代谢能力,如抗生素耐药性等。

碱裂解法是提取质粒DNA的常用方法,其原理如下:1. 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DNA发生变性,质粒DNA与染色体DNA分开。

2. 加入盐溶液使pH值恢复至中性,质粒DNA迅速复性,而染色体DNA不易复性,形成网状结构。

3. 通过离心,将质粒DNA与蛋白质、染色体DNA等杂质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仪器:恒温摇床、台式离心机、微量移液器、紫外灯、凝胶成像系统、电泳仪、凝胶制备装置等。

2. 试剂:LB液体培养基、LB固体培养基、NaOH溶液、SDS溶液、KAc溶液、酚/氯仿/异戊醇溶液、无水乙醇、TE缓冲液、琼脂糖、DNA Marker、染色剂等。

3. 菌种:含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

四、实验步骤1. 菌液的制备:将含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过夜。

2. 收集菌体:取适量培养液,4000r/min离心2min,收集菌体。

3. 菌体裂解:向菌体中加入NaOH和SDS溶液,65℃水浴10min,使蛋白质与DNA变性。

4. 质粒DNA的纯化:向裂解液中加入KAc溶液,混匀后4℃静置10min,使质粒DNA沉淀。

5. 离心:4000r/min离心10min,收集沉淀。

6. 洗涤:向沉淀中加入70%乙醇,混匀后4℃静置10min,再次离心,收集沉淀。

7. 干燥:将沉淀干燥至完全无水。

8. 溶解:向沉淀中加入适量TE缓冲液,溶解质粒DNA。

9.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取适量质粒DNA溶液,加入上样缓冲液,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质粒DNA在凝胶上呈现清晰的单一条带,表明质粒DNA已成功提取。

质粒提取原理

质粒提取原理

质粒提取原理质粒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步骤,它是用来从细菌中提取质粒DNA的过程。

质粒是一种环状的DNA分子,存在于细菌细胞内,通常含有一些特定的基因,可以编码一些特定的蛋白质,或者在转基因研究中被用来携带外源基因。

质粒提取的目的是获取纯净的质粒DNA,以便进行后续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如PCR扩增、酶切、连接等。

质粒提取的原理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细菌裂解、质粒分离、质粒纯化等步骤。

首先,需要将含有目标质粒的细菌进行培养,使其快速增殖。

然后,利用裂解液将细菌细胞壁破坏,释放出细胞内的质粒DNA。

接着,通过离心等手段将质粒DNA与其他细胞组分分离。

最后,利用各种纯化技术,如硅胶柱层析、离心浓缩等方法,将质粒DNA纯化出来,去除杂质和污染物,得到纯净的质粒DNA。

在质粒提取的过程中,有一些关键的因素需要注意。

首先是裂解液的选择,裂解液中的成分和浓度会影响到细菌细胞的裂解效果,不同类型的细菌可能需要不同的裂解条件。

其次是质粒分离的方法,可以通过离心、过滤、柱层析等方式进行质粒的分离,需要根据实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最后是质粒纯化的步骤,纯化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实验的结果,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的纯化方法,并严格控制操作的条件。

质粒提取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许多细节。

比如,细菌培养的条件、裂解液的配制、离心参数的设定、纯化柱的选择等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质粒提取实验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调整实验条件,以确保提取到高质量的质粒DNA。

总的来说,质粒提取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步骤,它为后续实验提供了高质量的质粒DNA样品。

掌握质粒提取的原理和操作技巧,对于开展分子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质粒提取的原理和方法,为实验操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

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

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一、导论(一) 质粒提取得原理:为了方便理解,这里罗列一下碱法质粒抽提用到三种溶液:溶液I,50mM葡萄糖,25mMTris-HCl,10 mMEDTA,pH8、0;溶液II,0、2N NaOH,1%SDS;溶液III,3M 醋酸钾,2M 醋酸。

让我们先来瞧瞧溶液I得作用。

任何生物化学反应,首先要控制好溶液得pH,因此用适当浓度得与适当pH值得Tris-HCl溶液,就就是再自然不过得了。

那么50 mM葡萄糖就就是干什么得呢?加了葡萄糖后最大得好处只就就是悬浮后得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积到管子得底部。

因此,如果溶液I中缺了葡萄糖其实对质粒得抽提本身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所以说溶液I中葡萄糖就就是可缺得。

EDTA就就是Ca2+与Mg2+等二价金属离子得螯合剂,配在分子生物学试剂中得主要作用就就是:抑制DNase得活性,与抑制微生物生长。

在溶液I中加入高达10mM 得EDTA,就就就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得所有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

如果不加EDTA,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得,只要就就是在不太长得时间里完成质粒抽提,就不用怕DNA会迅速被降解,因为最终溶解质粒得TE缓冲液中有EDTA。

如果手上正好缺了溶液I,可不可以抽质粒呢?只要用等体积得水或LB培养基来悬浮菌体就可以了。

有一点不能忘得就就是,菌体一定要悬浮均匀,不能有结块。

轮到溶液II了。

这就就是用新鲜得0、4 N得NaOH与2%得SDS等体积混合后使用得。

要新从浓NaOH稀释制备0、4N得NaOH,无非就就是为了保证NaOH没有吸收空气中得CO2而减弱了碱性。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破细胞得主要就就是碱,而不就就是SDS,所以才叫碱法抽提。

事实上NaOH就就是最佳得溶解细胞得试剂,不管就就是大肠杆菌还就就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几乎在瞬间就溶解,这就就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micelle(微囊)结构得相变化所导致。

质粒提取的原理

质粒提取的原理

质粒提取的原理
质粒提取是一种通过物理吸附技术从混合样本中提取出特定质粒的方法。

它主要用于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化学和其他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来提取DNA、RNA、蛋白质或其他活性物质。

质粒提取的原理是通过物理吸附技术来提取特定质粒。

它包括质粒的分离、洗涤、回收和提取。

其中,质粒分离是利用质粒的大小、结构和特性将质粒分离出来,以便进行洗涤和回收。

洗涤是指将质粒和其他杂质分离开来,有助于消除样品中的杂质,提高提取效率。

回收是指将洗涤后的质粒再次回收到容器中,以便进行提取操作。

而提取操作是利用特定的试剂将质粒从洗涤液中提取出来,以获得高纯度的质粒。

质粒提取技术有助于科学家从细胞或混合样本中提取DNA、RNA、蛋白质等有价值的质粒,从而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它的优点在于:1)操作过程简单,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无污染的提取;2)可以有效提取大量样本,提高提取效率;3)可以获得高纯度的质粒,在分子水平上更易于检测。

质粒提取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可以用来提取DNA、RNA、蛋白质等有价值的质粒,从而实现科学家对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化学和其他科学研究的研究目标。

它可以有效的提取大量样本,从而更加方便实验,提高实验效率,提供高
纯度的质粒用于更深入的分子研究。

质粒的提取

质粒的提取

质粒DNA提取细菌质粒是一类双链、闭环的DNA,大小范围从1kb至200kb以上不等。

各种质粒都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于细胞染色体之外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通常情况下可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质粒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基因克隆的载体分子,重要的条件是可获得大量纯化的质粒DNA分子。

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可用于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是最为常用的提取方法。

其优点是收获率高,适于多数的菌株,所得产物经纯化后可满足多数的DNA重组操作。

原理:用SDS和NaOH处理细菌后,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释放出质粒DNA 和染色体DNA,两种DNA在强碱环境都会变性。

由于质粒和主染色体的拓扑结构不同,变性时前者虽然两条链分离,却仍然缠绕在一起不分开;但后者完全变性甚至出现断裂,因此,当加入pH4.8的酸性乙酸钾降低溶液pH值,使溶液pH 值恢复较低的近中性水平时,质粒的两条小分子单链可迅速复性恢复双链结构,但是主染色体DNA则难以复性。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既能使细菌细胞裂解,又能使一些蛋白质变性。

在离心时,大部分主染色体与细胞碎片,杂质等缠绕一起被沉淀,而可溶性的质粒DNA留在上清夜中。

再由苯酚/氯仿 /异戊醇沉淀、乙醇洗涤,可得到纯化的质粒DNA。

碱裂解法提取的质粒DNA可直接用于酶切、PCR扩增、银染序列分析等。

试剂配制及作用机理1. 溶液ⅠpH 8.0: 50mM葡萄糖,25mM Tris-HCl,10mM EDTA。

葡萄糖的作用是使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很快沉积到管子的底部,增加溶液的粘度,维持渗透压及防止DNA受机械剪切力作用而降解。

EDTA是Ca2+和Mg2 +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在溶液I中加入EDTA,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

从而起到抑制DNase对DNA的降解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

质粒提取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质粒提取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质粒提取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涂布棒在酒精蘸一下,然后烧一下,能不能保证把所用的菌烧死?参考见解:涂布棒可以在酒精中保藏,但是酒精不能即时杀菌。

蘸了酒精后再烧一小会,烧的是酒精而不是涂布棒。

建议涂布棒还是干烧较长时间后,冷却了再涂。

同时作多个转化时,应用几个涂布棒免得交叉污染。

原先测序鉴定没有问题的细菌,37℃摇菌后发现质粒大小或序列出现异常?参考见解: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小,常出现在较大质粒或比较特殊的序列中。

解决办法:1、降低培养温度,在20~25℃下培养,或室温培养可明显减少发生概率。

2、使用一些特殊菌株,如Sure菌株,它缺失了一些重组酶,如rec类等,使得质粒复制更加稳定。

3、质粒抽提有一个酶切不完全的原因就是溶液Ⅱ中的NaOH浓度过高造成的,请大家注意一下!【有两种方法可以在提质粒前判断菌生长是否正常:1、利用你的嗅觉。

只要平时做实验仔细点就能闻出大肠杆菌的气味,新鲜的大肠杆菌是略带一点刺鼻的气味,但不至于反感。

而在泥水状的菌液中你只要一凑过去就感觉到其臭无比或者没有气味,可以和正常菌液对照。

2、肉眼观察活化菌株。

对于生长不正常的菌液进行划板验证或者稀释到浓度足够低涂板,第二天观察单克隆生长情况,LB平板生长的DH5A正常形态在37℃16h后直径在1mm左右,颜色偏白,半透明状,湿润的圆形菌斑,如果观察到生长过快,颜色又是泛黄的话基本上不正常了。

】未提出质粒或质粒得率较低,如何解决?参考见解:1、大肠杆菌老化:涂布平板培养后,重新挑选新菌落进行液体培养。

2、质粒拷贝数低:由于使用低拷贝数载体引起的质粒DNA提取量低,可更换具有相同功能的高拷贝数载体。

3、菌体中无质粒:有些质粒本身不能在某些菌种中稳定存在,经多次转接后有可能造成质粒丢失。

例如,柯斯质粒在大肠杆菌中长期保存不稳定,因此不要频繁转接,每次接种时应接种单菌落。

另外,检查筛选用抗生素使用浓度是否正确。

4、碱裂解不充分:使用过多菌体培养液,会导致菌体裂解不充分,可减少菌体用量或增加溶液的用量。

质粒抽提原理

质粒抽提原理

质粒抽提原理质粒抽提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一项操作,它是指从细菌中提取质粒DNA的过程。

质粒是一种环状的DNA分子,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可以携带一些特定的基因信息。

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从细菌中提取质粒DNA,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操作,比如重组DNA、转染等。

因此,了解质粒抽提的原理对于分子生物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质粒抽提的原理主要包括菌液培养、细胞裂解、质粒分离和纯化等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将含有目标质粒的细菌培养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使得只有携带目标质粒的细菌能够生长。

接着,通过离心等手段,将细菌进行收集和洗涤,然后进行细胞裂解,使得细菌细胞壁破裂,释放出细胞质中的DNA。

在细胞裂解后,我们需要通过离心等手段,将质粒DNA与细胞壁碎片、蛋白质等其他杂质分离开来。

最后,通过酚-氯仿提取、离心、乙醇沉淀等步骤,将质粒DNA纯化出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目标DNA。

在质粒抽提的过程中,有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细菌的培养条件需要严格控制,保证细菌的生长和目标质粒的复制。

其次,细胞裂解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试剂,以确保细胞壁能够完全破裂,并且不会对DNA造成损伤。

最后,在质粒DNA的纯化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pH值等条件,以保证DNA的稳定性和纯度。

总的来说,质粒抽提是一项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操作,它为我们提供了获取目标DNA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质粒抽提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并且为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质粒抽提原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在实验操作中能够更加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提高实验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

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

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

质粒DNA的抽提与纯化目的:采用碱变性法,学习小规模制备质粒DNA的技术原理:碱变性抽提质粒DNA是基于染色体DNA与质粒DNA的变性与复性的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

在pH值高达12.6的碱性条件下,染色体DNA的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解开而变性。

质粒DNA的大部分氢键也断裂,但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的两条互补链不会完全分离,当以pH4.8的NaAc高盐缓冲液去调节其pH值至中性时,变性的质粒DNA又恢复原来的构型,保存在溶液中,而染色体DNA不能复性而形成缠连的网状结构,通过离心,染色体DNA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

仪器与主要试剂仪器(见附录):主要试剂:溶液I:50 mmol/L葡萄糖10 mmol/L EDTA25 mmol/L Tris-HCl (pH 8.0)2毫克/毫升溶菌酶溶液I可成批配制,每瓶约100ml,高压下蒸气灭菌15分钟,贮存于4℃。

溶液II:200 mmol/L NaOH1% SDS溶液III: 3 mol/L NaAc (pH4.8)溶液TE缓冲液:10 mmol/L Tris-HCl ,pH 7.51 mmol/L EDTA实验方法:1.将大肠杆菌菌落挑取一环接种在含有2毫升加入抗菌素的LB液体培养基的10毫升试管里,37℃振培过夜,16~18小时2.转移以上菌液1.5毫升于EP管中,8000rpm离心30秒3.小心去除上清,并用吸水纸吸干残余液体,再将沉淀物在振荡器上振匀4.加入溶液I 100μl,盖紧EP管盖,翻转数次,冰上放置10分钟5.加入溶液II 200μl,温和翻转EP管5次(可观察到溶液逐步由混浊变为透明),冰上放置5分钟6.加入溶液III 150μl,将EP管盖紧后累累来回翻转23次,混匀后冰上放置20分钟7.12000rpm离心15分钟8.将上清转移到另一个EP管中(吸取时不可吸入底部的沉淀)。

加入等体积的酚和氯仿:异戊醇各抽提一次9.加入1毫升预冷的无水乙醇和1/10体积的NaAc(3 mol/L,pH5.2),盖紧,并翻转EP管数次混匀10.置于-20℃冰箱1~2小时11.15000rpm离心15分钟,去除上清,收集管底白色沉淀12.70%乙醇洗涤一次,空气干燥或真空抽干13.将沉淀溶于50μl TE缓冲液或去离子水,完全溶解后,-20℃保存14.取样5μl,在0.8%的琼脂糖凝胶上电泳,观察DNA条带。

质粒分析报告

质粒分析报告

质粒分析报告1. 背景介绍质粒是一种重要的遗传物质,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

质粒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手段,用于确定质粒的大小、拓扑结构、复制能力等特征。

本文旨在对质粒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的实验结果和解读。

2. 方法和实验设计2.1 质粒提取实验中采用了质粒提取试剂盒对待分析的质粒进行提取。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 将菌落转移到含有适当培养基的离心管中,并培养过夜。

2. 使用提取试剂盒提取质粒。

首先,用适当的缓冲液悬浮菌落,并加入裂解液进行细胞裂解。

然后,通过离心分离细胞碎片和质粒。

最后,将质粒沉淀物溶解于适当的缓冲液中。

2.2 质粒酶切分析通过酶切分析可以确定质粒的大小和拓扑结构。

实验中使用了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提取得到的质粒进行切割。

具体操作如下: 1. 准备限制性内切酶和相应的缓冲液。

2. 将提取得到的质粒与限制性内切酶和缓冲液混合,进行酶切反应。

3.将酶切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析。

2.3 PCR扩增分析PCR扩增是确定质粒中是否含有目标基因的常用方法。

实验中使用了适当的引物对质粒进行PCR扩增。

流程如下: 1. 准备PCR反应体系,包括引物、模板质粒、酶和缓冲液等。

2. 进行PCR反应,包括一段初始变性、循环扩增和末端延伸等步骤。

3. 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产物。

3. 实验结果与讨论3.1 质粒提取结果通过质粒提取实验,成功地从菌落中提取得到了目标质粒。

结果表明,提取方法有效,并且得到的质粒溶解在缓冲液中的浓度适当。

3.2 质粒酶切分析结果通过限制性酶切反应,得到了质粒的切割产物。

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质粒的大小符合预期,且呈现明确的带状图案。

这表明质粒具有良好的线性拓扑结构,并且被限制性酶完全切割。

3.3 PCR扩增分析结果经过PCR扩增反应,成功地从质粒中扩增出了目标基因片段。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PCR产物出现了目标大小的明显带状图案,验证了质粒中包含目标基因。

质粒提取常见问题分析

质粒提取常见问题分析

1、影响质粒提取的因素有哪些?质粒提取的得率和质量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宿主菌的种类和培养条件、细菌细胞的裂解、质粒拷贝数、质粒的稳定性、抗生素、吸附膜的吸附能力、提取操作的熟练程度等等。

2、为什么从革兰氏阳性菌中提取质粒要在悬浮液中加入溶菌酶?革兰氏阳性菌有一层细胞壁,必须加入溶菌酶才能使之溶解。

3、如何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级别的产品?从纯度上:各种常规操作,包括酶切、PCR、测序、文库筛选、连接和转化,普通纯度的质粒可以满足要求;而对于转染实验,则要求使用高纯度质粒提取试剂盒方能满足要求。

从提取的量上:1-20μg,应选择小量提取试剂盒;20-40μg,应选择中量提取试剂盒;大于40μg,应选择大量提取试剂盒。

从宿主菌上:分为普通细菌质粒提取试剂盒、G+菌质粒提取试剂盒和酵母菌质粒提取试剂盒,根据情况进行选择。

■未提出质粒或质粒得率较低:△大肠杆菌老化请涂布平板培养后,重新挑选新菌落进行液体培养。

△质粒拷贝数低由于使用低拷贝数载体引起的质粒DNA提取量低,可更换具有相同功能的高拷贝数载体。

△菌体中无质粒有些质粒本身不能在某些菌种中稳定存在,经多次转接后有可能造成质粒丢失。

例如,柯斯质粒在大肠杆菌中长期保存不稳定,因此不要频繁转接,每次接种时应接种单菌落。

另外,检查筛选用抗生素使用浓度是否正确。

△碱裂解不充分使用过多菌体培养液,会导致菌体裂解不充分,可减少菌体用量或增加溶液1、2和3的用量。

对低拷贝数质粒,提取时,可加倍使用溶液1、2和3,可能有助于增加质粒提取量和质粒质量。

△溶液使用不当溶液2、3在温度较低时可能出现浑浊,应置于37℃保温片刻直至溶解为清亮的溶液,才能使用。

△吸附柱过载不同产品中吸附柱吸附能力不同,如果需要提取的质粒量很大,请分多次提取。

若用富集培养基,例如TB或2×YT,菌液体积必须减少;若质粒或宿主菌是非常高的拷贝数或生长率,则需调整LB培养液体积。

△质粒未全部溶解(尤其质粒较大时)洗脱溶解质粒时,可适当加温或延长溶解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粒提取简介及问题分析一、导论质粒提取的原理:转自复旦大学一位老师的帖子,后面是方法介绍碱裂解法从大肠杆菌制备质粒,是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室每天都要用的常规技术。

可是我收研究生十几年了,几乎毫无例外的是我那些给人感觉什么都知道的优秀学生却对碱法质粒抽提的原理知之甚少。

追其原因,我想大概是因为《分子克隆》里面只讲实验操作步骤,而没有对原理进行详细的论述。

这是导致我的学生误入歧途的主要原因。

后来我发现其实是整个中国的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水平都差不多,甚至有很多“老师”也是这个状态。

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悲哀了。

我想这恐怕和我们的文化有点关系。

中国人崇尚读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

经常听到的是父母对他们的独苗说,你只要专心读好书就可以了。

所以这读书的定义就是将教课书上的东西记住,考试的时候能拿高分……这就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发的根本原因。

如果中国文化在这一点上不发生变化,那么科学是不能在中国真正扎根的,它只能蜕化成新的“八股学”。

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它讲究动手。

如果实验科学只要看看书就可以了,那我想问有那位神仙看看书就会骑自行车了?或者听听体育老师的讲解就会滑冰了?可是光动手不思考,不就成了一个工匠?一个合格的生命科学研究者,需要在这两方面完善自己。

一个杰出的科学工作者,是一个熟知科学原理并善于应用的“艺术家”。

每个曾经用碱法抽提过质粒的同学,希望你看本文后能有所思考,让中国的未来有希望。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罗列一下碱法质粒抽提用到三种溶液:溶液I,50 mM葡萄糖/ 25 mM Tris-Cl / 10 mM EDTA,pH 8.0;溶液II,0.2 N NaOH / 1% SDS;溶液III,3 M 醋酸钾/ 2 M 醋酸。

让我们先来看看溶液I的作用。

任何生物化学反应,首先要控制好溶液的pH,因此用适当浓度的和适当pH值的Tris-Cl溶液,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那么50 mM葡萄糖是干什么的呢?说起来不可思议,加了葡萄糖后最大的好处只是悬浮后的大肠杆菌不会快速沉积到管子的底部。

因此,如果溶液I中缺了葡萄糖其实对质粒的抽提本身而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所以说溶液I中葡萄糖是可缺的。

那么EDTA呢?大家知道EDTA是Ca2+和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螯合剂,配在分子生物学试剂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DNase的活性,和抑制微生物生长。

在溶液I中加入高达 10 mM 的EDTA,无非就是要把大肠杆菌细胞中的所有二价金属离子都螯合掉。

如果不加EDTA,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磨洋工,只要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成质粒抽提,就不用怕DNA会迅速被降解,因为最终溶解质粒的TE缓冲液中有EDTA。

如果哪天你手上正好缺了溶液I,可不可以抽提质粒呢?实话告诉你,只要用等体积的水,或LB培养基来悬浮菌体就可以了。

有一点不能忘的是,菌体一定要悬浮均匀,不能有结块。

轮到溶液II了。

这是用新鲜的0.4 N的NaOH和2%的SDS等体积混合后使用的。

要新从浓NaOH 稀释制备0.4N的NaOH,无非是为了保证NaOH没有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减弱了碱性。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破细胞的主要是碱,而不是SDS,所以才叫碱法抽提。

事实上NaOH是最佳的溶解细胞的试剂,不管是大肠杆菌还是哺乳动物细胞,碰到了碱都会几乎在瞬间就溶解,这是由于细胞膜发生了从bilayer(双层膜)结构向micelle(微囊)结构的相变化所导致。

用了不新鲜的0.4 N NaOH,即便是有SDS也无法有效溶解大肠杆菌(不妨可以自己试一下),自然就难高效率抽提得到质粒。

如果只用SDS当然也能抽提得到少量质粒,因为SDS也是碱性的,只是弱了点而已。

很多人对NaOH的作用误以为是为了让基因组DNA变性,以便沉淀,这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解一些书上的有关DNA变性复性的描述所导致。

有人不禁要问,既然是NaOH溶解的细胞,那为什么要加SDS呢?那是为下一步操作做的铺垫。

这一步要记住两点:第一,时间不能过长,千万不要这时候去接电话,因为在这样的碱性条件下基因组DNA片断会慢慢断裂;第二,必须温柔混合(象对待女孩子一样),不然基因组DNA也会断裂。

基因组DNA的断裂会带来麻烦,后面我再详细说明。

每个人都知道,溶液III加入后就会有大量的沉淀,但大部分人却不明白这沉淀的本质。

最容易产生的误解是,当SDS碰到酸性后发生的沉淀。

如果你这样怀疑,往1%的SDS溶液中加如2M 的醋酸溶液看看就知道不是这么回事了。

大量沉淀的出现,显然与SDS的加入有关系。

如果在溶液II中不加SDS会怎样呢,也会有少量的沉淀,但量上要少得多,显然是盐析和酸变性沉淀出来的蛋白质。

既然SDS不是遇酸发生的沉淀,那会不会是遇盐发生的沉淀呢?在1%的SDS溶液中慢慢加入5 N的NaCl,你会发现SDS在高盐浓度下是会产生沉淀的。

因此高浓度的盐导致了SDS 的沉淀。

但如果你加入的不是NaCl而是KCl,你会发现沉淀的量要多的多。

这其实是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sulfate)遇到钾离子后变成了十二烷基硫酸钾(potassium dodecylsulfate, PDS),而PDS是水不溶的,因此发生了沉淀。

如此看来,溶液III加入后的沉淀实际上是钾离子置换了SDS中的钠离子形成了不溶性的PDS,而高浓度的盐,使得沉淀更完全。

大家知道SDS专门喜欢和蛋白质结合,平均两个氨基酸上结合一个SDS分子,钾钠离子置换所产生的大量沉淀自然就将绝大部分蛋白质沉淀了,让人高兴的是大肠杆菌的基因组DNA也一起被共沉淀了。

这个过程不难想象,因为基因组DNA太长了,长长的DNA自然容易被PDS给共沉淀了,尽管SDS并不与DNA分子结合。

那么2 M的醋酸又是为什么而加的呢?是为了中和NaOH,因为长时间的碱性条件会打断DNA,所以要中和之。

基因组DNA一旦发生断裂,只要是50-100 kb大小的片断,就没有办法再被PDS 共沉淀了。

所以碱处理的时间要短,而且不得激烈振荡,不然最后得到的质粒上总会有大量的基因组DNA混入,琼脂糖电泳可以观察到一条浓浓的总DNA条带。

很多人误认为是溶液III加入后基因组DNA无法快速复性就被沉淀了,这是天大的误会,因为变性的也好复性的也好,DNA分子在中性溶液中都是溶解的。

NaOH本来是为了溶解细胞而用的,DNA分子的变性其实是个副产物,与它是不是沉淀下来其实没有关系。

溶液III加入并混合均匀后在冰上放置,目的是为了PDS沉淀更充分一点。

不要以为PDS沉淀的形成就能将所有的蛋白质沉淀了,其实还有很多蛋白质不能被沉淀,因此要用酚/氯仿/异戊醇进行抽提,然后进行酒精沉淀才能得到质量稳定的质粒DNA,不然时间一长就会因为混入的DNase而发生降解。

这里用25/24/1的酚/氯仿/异戊醇是有很多道理的,这里做个全面的介绍。

酚(Phenol)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远大于氯仿,按道理应该用酚来最大程度将蛋白质抽提掉,但是水饱和酚的比重略比水重,碰到高浓度的盐溶液(比如4M的异硫氰酸胍),离心后酚相会跑到上层,不利于含质粒的水相的回收;但加入氯仿后可以增加比重,使得酚/氯仿始终在下层,方便水相的回收;还有一点,酚与水有很大的互溶性,如果单独用酚抽提后会有大量的酚溶解到水相中,而酚会抑制很多酶反应(比如限制性酶切反应),因此如果单独用酚抽提后一定要用氯仿抽提一次将水相中的酚去除,而用酚/氯仿的混合液进行抽提,跑到水相中的酚则少得多,微量的酚在乙醇沉淀时就会被除干净而不必担心酶切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

至于异戊醇的添加,其作用主要是为了让离心后上下层的界面更加清晰,也方便了水相的回收。

回收后的水相含有足够多的盐,因此只要加入2倍体积的乙醇,在室温放置几分钟后离心就可以将质粒DNA沉淀出来。

这时候如果放到-20℃,时间一长反而会导致大量盐的沉淀,这点不同于普通的DNA酒精沉淀回收,所以不要过分小心了。

高浓度的盐会水合大量的水分子,因此DNA分子之间就容易形成氢键而发生沉淀。

如果感觉发生了盐的沉淀,就用70%的乙醇多洗几次,每次在室温放置一个小时以上,并用tip将沉淀打碎,就能得到好的样品。

得到的质粒样品一般用含RNase(50 ug/ml)的TE缓冲液进行溶解,不然大量未降解的RNA会干扰电泳结果的。

琼脂糖电泳进行鉴定质粒DNA时,多数情况下你能看到三条带,但千万不要认为你看到的是超螺旋、线性和开环这三条带。

碱法抽提得到质粒样品中不含线性DNA,不信的话你用EcoRI来线性化质粒后再进行琼脂糖电泳,就会看到线性质粒DNA的位置与这三条带的位置不一样。

其实这三条带以电泳速度的快慢而排序,分别是超螺旋、开环和复制中间体(即没有复制完全的两个质粒连在了一起)。

如果你不小心在溶液II加入后过度振荡,会有第四条带,这条带泳动得较慢,远离这三条带,是20-100kb的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片断。

非常偶然的是,有时候抽提到的质粒会有7-10条带,这是由于特殊的DNA序列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超螺旋(超螺旋的圈数不同)所致。

这里暂不深究。

已经提出过许多方法用于从细菌中提纯质粒DNA,这些方法都含有以下3个步骤:细菌培养物的生长。

细菌的收获和裂解质粒DNA的纯化。

(一)细菌培养物的生长从琼脂平板上挑取一个单菌落,接种到培养物中(有含有行当抗生素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然后从中纯化质粒,质粒的提纯几乎总是如此。

现在使用的许多质粒载体(如pUC系列)都能复制到很高的拷贝数,惟致只要将培养物放在标准LB 培养基中生长到对数晚期,就可以大量提纯质粒。

此时,不必造反性地扩增质粒DNA。

然而,较长一代的载体(如pBR322)由于不能如此自由地复制,所以需要在得到部分生长的细菌培养物中加入氯霉素继续培养若干小时,以便对质粒进行性扩增。

氯霉素可抑制宿主的蛋白质合成,结果阻止了细菌染色体的复制,然而,松弛型质粒仍可继续复制,在若干小时内,其拷贝数持续递增。

这样,像pBR322-类的质粒,从经氯霉素处理和未经处理的培养物中提取质粒的产量迥然不同,前者大为增高。

多年来,加入足以完全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氯霉素μg/ml)已成为标准的操作、用该方法提取的质粒DNA量,对于分子克隆中几乎所有想象到的工作任务。

(二)细菌的收获和裂解细菌的收获可通过离心来进行,而细菌的裂解则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中的任意一种,这些方法包括用非离子型或离子型去污剂、有机溶剂或碱进行处理及用加热处理等。

选择哪一种方法取决于3个因素:质粒的大小、小肠杆菌菌株及裂解后用于纯化质粒DNA的技术。

尽管针对质粒和宿主的每一种组合分别提出精确的裂解条件不切实际,但仍可据下述一般准则来选择适当方法,以取得满意的结果。

1)大质粒(大于15kb)容易受损,故应采用漫和裂解法从细胞中释放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