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旧帐簿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e97971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4.png)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
![茅盾](https://img.taocdn.com/s3/m/cb58b3e3aeaad1f346933f9d.png)
生平简介
茅盾(1896—1981),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一个地主 家庭,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914年进入北京大 学预科,1916年入商务印书馆工作,1921年主编 《小说月报》,同时与郑振铎等发起文学研究会。 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是社会剖析派小 说的主将。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长、文联名誉 主席、作协主席,《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务。1981 年逝世,捐出25万元,设立 “茅盾文学”基金会, 鼓励长篇小说创作。
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前途是十 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动 摇。当时,他们的出路只有 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 买办化,或者与封建势力妥 协。
主题思想: 以 20 世纪 3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
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
各种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
我是真实地生活,经验了动乱中的最复杂的
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 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 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 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 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 ——茅盾
《蚀》三部曲
时代痛苦的结晶
痛苦地反思、真诚地记录着 一批“可爱、可同情”的青年 如何在旋兴旋落、急进急逆的 大革命浪潮中被扑打得天旋地 转、六神无主,而这场轰轰烈 烈的革命又如何在偷天换日的 鬼蜮伎俩中被淹没在令人心惊 肉跳的血泊里。
农村三部曲
《子夜》所遗落的题材的横向拓展
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例
如农村的经济情况,小市民的意识形态(这 决不像某一班人所想像那样简单),以及一 九三0年的《新儒林外史》。 ——《子夜· 跋》
《茅盾回忆录》诞生记
![《茅盾回忆录》诞生记](https://img.taocdn.com/s3/m/49c3aef1d0d233d4b14e69d5.png)
意茅盾将儿子韦韬从军事院校(国防大学) 借到自己身边当助手,人民文学出版社专 门让茅盾的儿媳陈小曼回家替茅盾料理杂 事,让茅盾集中精力写回忆录。所以,有中
央的支持,有儿子、儿媳的协助,从1978年 开始,茅盾的回忆录写作步入正轨,开始 在1978年下半年创刊的《新文学史料》上连 载。至此,茅盾写回忆录的事才公开化。
茅盾口述回忆录,先讲 紧要的阶段,即先从1919年讲 起,讲到大革命失败。一共讲
了4次。茅盾的文章写得很流
畅.故事也跌宕起伏,但茅盾 不善于口头表达,加上对着录 音机讲话不习惯,开始口述时
很不习惯。笔者曾经听过茅 盾当时的录音,虽然茅盾走南 闯北,但他的乌镇口音仍然很 重。后来,经过调整后,茅盾
坚持每天录音2个小时,整整 用了20天时间,讲完30年代抗
从1976年3月开始,茅盾 关起门来,在自己家里用口述 录音的方法,回忆自己的经 历。当时,茅盾早已没有秘 书,更没有助手。儿子韦韬在 一边操作录音机,儿媳、大孙 女在一旁记录。韦韬夫妇曾经 回忆说:“1976年3月24 H , 我们开始了第一次录音,爸爸 手持话筒,靠在卧榻上,韦韬 站在三屉桌前操纵录音机,小 曼和小钢在一旁做记录。爸爸 的口述是这样开始的:’大概 是1919年下半年,陈独秀从北 京来到上海……,”
讲到的,却忘记讲了。因此,81
岁的茅盾决心自己动手,在录音 整理的材料基础上重起炉灶, 动手写自己走过的路。这时,已 是1977年秋天。虽然“四人帮” 粉碎已经过去一年,但是,到此 时,茅盾有关回忆录的口述和 写作,都是在严格保密状态下 进行的。
1978年春节前夕,胡乔木
纪实 I
53 |
《茅
茅盾作品解析及介绍
![茅盾作品解析及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80674b7284ac850ad0242d2.png)
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006)(全网独家)
![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006)(全网独家)](https://img.taocdn.com/s3/m/18b8963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61.png)
茅盾全集(⼈民⽂学出版社1984-2006)(全⽹独家)茅盾全集总⽬录(⼈民⽂学出版社1984-2006)(总链接)茅盾全集第01卷⼩说⼀集:幻灭、动摇、追求(⼈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2卷⼩说⼆集:虹、路、三⼈⾏(⼈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3卷⼩说三集:⼦夜(⼈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4卷⼩说四集:多⾓关系、少年印刷⼯、第⼀阶段的故事(⼈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5卷⼩说五集:腐蚀、劫后拾遗(⼈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6卷⼩说六集:霜叶红似⼆⽉花、⾛上岗位(⼈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7卷⼩说七集:锻炼(⼈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8卷⼩说⼋集:短篇⼩说(⼈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09卷⼩说九集:短篇⼩说(⼈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10卷剧本童话神话诗词(⼈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11卷散⽂⼀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2卷散⽂⼆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3卷散⽂三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4卷散⽂四集(⼈民⽂学出版社1987)茅盾全集第15卷散⽂五集(⼈民⽂学出版社1987)茅盾全集第16卷散⽂六集(⼈民⽂学出版社1988)茅盾全集第17卷散⽂七集(⼈民⽂学出版社1989)茅盾全集第18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89)茅盾全集第19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1)茅盾全集第20卷中国⽂论三集(⼈民⽂学出版社1990)茅盾全集第21卷中国⽂论四集(⼈民⽂学出版社1991)茅盾全集第22卷中国⽂论五集(⼈民⽂学出版社1993)茅盾全集第23卷中国⽂论六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4卷中国⽂论七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5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6卷中国⽂论九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7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8卷中外神话研究(⼈民⽂学出版社1993)茅盾全集第29卷外国⽂论⼀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0卷外国⽂论⼆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1卷外国⽂论三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2卷外国⽂论四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3卷外国⽂论五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4卷回忆录⼀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5卷回忆录⼆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6卷书信⼀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7卷书信⼆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8卷书信三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9卷⽇记⼀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40卷⽇记⼆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41卷补遗(上)(⼈民⽂学出版社2006)茅盾全集第42卷补遗(下)(⼈民⽂学出版社2006)茅盾全集第43卷附集:篇⽬索引及资料等(⼈民⽂学出版社2001)。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练案30概括内容情感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练案30概括内容情感](https://img.taocdn.com/s3/m/39312b2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2.png)
解析 C项,“是因为这些话会影响蚕的收成”说法错误。第九段原文说“在养 蚕这一项上,乡下人的迷信特别厉害,凡是和蚕有关系的不吉利的字,甚至 同音字,他们都忌讳说出口”,可见他们不说不吉利的话是因为他们迷信这 话会影响蚕的收成,而不是这些话本身会影响蚕的收成。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选文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他们会从心窝里漾上一丝笑意来”表现 了蚕农看着“蚕种”和嫩桑叶想象今年蚕茧有好收成的喜悦。 B.选文前四段交代了故乡农村的现状和蚕农在多重困境下仍要辛苦饲蚕 的原因,为下文具体描述“丫姑老爷”“美梦”的破灭埋下伏笔。 C.选文结尾指出乡下人的生命线整个儿断了的现实,暗示故乡陷入彻底衰 败,蚕农彻底破产的境地,既深化了中心,又和开头相呼应。 D.选文通过作者的见闻及其和“丫姑老爷”的对话,叙述故乡乌镇20世纪30 年代的社会经济变化,塑造了“丫姑老爷”这个典型的农民形象。
我们家有一位常来的“丫姑老爷”——他的女人从前是我的祖母身边 的丫头,我想来应该尊他为“丫姑老爷”庶几合适——就是怀着此种希望的。 他算是乡下人中间境况较好的了。他是一个向来小康的自耕农,有六七亩 稻田和靠二十担的“叶”。他的祖父手里,据说还要“好”,账簿有一叠。他本 人又非常勤俭,不喝酒,不吸烟,连小茶馆也不上。他使用他的田地不让那 田地有半个月的空闲。我们家那“丫小姐”,也委实精明能干,粗细都来得。 凭这么一对儿,照理该可以兴家立业的了,然而不然,近年来也拖了债了。 债不算多,大大小小百十来块吧,他希望在今年的“头蚕”里可以还清这百十 来块的债。他向我的婶娘“掇转”二三十元,预备乘这时桑叶还不贵,
注①茅盾作于1932年的散文《故乡杂记》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故 乡乌镇的风貌。②完粮:交纳钱粮,旧指交纳田赋。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茅盾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茅盾](https://img.taocdn.com/s3/m/1d2e13f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b.png)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茅盾
【—
第一天
语文总结之茅盾】,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
茅盾(1896年7月4日至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宏,字为炎兵。
浙江桐乡汉族。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之一,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创作《子夜》时,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
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他把吴荪甫设计
成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便于“联系农村与都市”。
上海也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
它成就了茅盾面向世界的开放文化心态和精湛的写作
风格。
“文革”期间,他秘密撰写了《霜叶红如二月花》的《续集》和回忆录《我走过的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去世。
总结:通观茅盾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复杂斗争,寻觅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茅盾《收账》阅读练习及答案
![茅盾《收账》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33bc5a5fbfc77da369b17f.png)
茅盾《收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收账①茅盾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
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
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
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
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
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
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
林先生嘴里应酬着,看看女儿,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
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
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
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
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
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
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
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
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
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
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
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
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
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
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拉去了。
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
他妈的,性命交关!”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都在这里了。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林家铺子》含答案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林家铺子》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34959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7.png)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林家铺子》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林家铺子[注] 茅盾林先生的铺子里新换过一番布置。
将近一星期不曾露脸的东洋货又都摆在最惹眼的地位了。
林先生又模仿上海大商店的办法,写了许多“大廉价照码九折”的红绿纸条,贴在玻璃窗上。
这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正是乡镇上洋广货店的“旺月”。
十点多钟,赶市的乡下人一群一群的在街上走过了,林先生坐在账台上,抖擞着精神,堆起满脸的笑容,眼睛望着那些乡下人,又带睄着自己铺子里的两个伙计,两个学徒,满心希望货物出去,洋钱进来。
但是这些乡下人看了一会,指指点点夸羡了一会,竟自懒洋洋地走到斜对门的裕昌祥铺面前站住了再看。
林先生伸长了脖子,望到那班乡下人的背影,眼睛里冒出火来。
他恨不得拉他们回来!林先生赶到柜台前睁大了妒忌的眼睛看着斜对门的同业裕昌祥。
这时又有七八人一队的乡下人走到林先生的铺面前,其中有一位年青的居然上前一步,歪着头看那些挂着的洋伞。
林先生猛转过脸来,一对嘴唇皮立刻嘻开了,他亲自兜揽这位意想中的顾客了:“喂,阿弟,买洋伞么?便宜货,一只洋伞卖九角!看看货色去。
”一个伙计已经取下了两三把洋伞,立刻撑开了一把,热刺刺地塞到那年青乡下人的手里。
那年青的乡下人拿着伞,没有主意似的张大了嘴巴。
他回过头去望着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又把手里的伞攧了一攧,似乎说:“买一把罢?”老头子却老大着急地吆喝道:“阿大!你昏了,想买伞!一船硬柴,一股脑儿只卖了三块多钱,你娘等着量米回去吃,哪有钱来买伞!”林先生苦着脸,踱回到账台里,浑身不得劲儿。
他知道不是自己不会做生意,委实是乡下人太穷了,买不起九毛钱的一顶伞。
他偷眼再望斜对门的裕昌祥,也还是只有人站在那里看,没有人上柜台买。
裕昌祥左右邻的生泰杂货店万牲糕饼店那就简直连看的人都没有半个。
一群一群走过的乡下人都挽着篮子,但篮子里空无一物。
林先生勉强安慰着,他闷闷地踱了几步。
所有推广营业的方法都想遍了,觉得都不是路。
茅盾
![茅盾](https://img.taocdn.com/s3/m/40711b2cdd36a32d737581d9.png)
4、在小说结构方面,茅盾小说追求宏大而 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 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严密完整,适应 了长篇小说的创作;而鲁迅短篇小说单纯 而严正布局:作品规模不大,人物不多, 故事情节不太曲折,矛盾冲突不太复杂。 大抵有一个中心人物,配上少量陪衬人物, 借助一件事或几件事的发展而组成全篇。
一.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 建立起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开 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时代,形成建筑在理 性分析之上的社会剖析小说。 • 构思长篇巨制,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 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 • 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由短篇小 说文体向中长篇延伸,提高小说反映生活 和人的心灵的深广度。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一)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
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 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 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 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 诗性。
史诗性特征
如果把他的作品按其反映的历史时代先后 排列起来看,五四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近 半个世纪内现代中国社会风貌极其变化, 各个阶层的生活动向及彼此之间的冲突, 都得到了充分的艺术反映。可以说,茅盾 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 会的编年史。(P173-175)
(二)、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 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茅盾也有着独特的艺术追求。
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 复杂性,将任务的行为、情感、心理、 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 的油画效果。 《子夜》中的吴荪甫最能体现此类艺术 追求
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在他的笔下,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和时 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这些人物在他的 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中不断出现,形 成了形象系列,从而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 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
茅盾小学时代的两册作文
![茅盾小学时代的两册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def310f78a6529647d5345.png)
夫中 国 乃 专 制 之 国
, ,
权 归 官长
则文 官 宜 注 重矣 中 国之 兵
,
乃 惟爱 钱 财
,
不 制 曲直
,
,
何 以 弧盗 贼
宜 乎 匪 党之 林 立 也
,
多 召 募市 井 无 赖
,
则军 纪 宜 注 宜乎 外 患
,
乃 扣 剥 军粮
。
不加 操练
。
务 外 观 而不 求实力
, ,
何以除凶暴
,
何 以 御外敌
, ,
之 频乘 也
虽 然 此 特小焉者 耳
, ,
至 于 卖官 胃 爵
,
重 赋敛
, ,
繁摇 役
,
朝 庭 名器
居 为奇 货
, ,
量
缺 肥膺 算数
之奸
。 ,
,
为价重 轻
因 而公 卿将 士
尽 奔走 于 门 下
,
估计黄缘
,
俨如 负 贩
, ,
仰 息望 尘
。
不可
或有杰 士 贤 臣 远 窜豺狼 之 地
,
不 肯阿 附
沈 德 鸿
鸣呼 ! 上 下 隔 阂 将腐败 之 象也 何 以伸 民情 重矣
。 。
,
弊 害中起
,
,
钱可 通神
, ,
,
生者 以 死
, ,
,
生死 之 机
,
。
,
在 长官 之 嗜好 临敌 退 后
, , ,
,
此乃 当
今 文 员 腐败 之 象 也 ; 老 弱 病赢
,
虚 张声 势
一旦 有事
。
则闻风 思 窜
1980,晚年茅盾谈话录
![1980,晚年茅盾谈话录](https://img.taocdn.com/s3/m/ad44408aaef8941ea76e05b0.png)
1980,晚年茅盾谈话录作者:金振林来源:《同舟共进》2016年第07期1980年的儿童节是个好日子。
这天晚上,我又拜访了文学巨匠茅盾先生。
当年,茅盾84岁,在北京医院住院。
要见他必须通过“两关”:一是医院挂了“免见牌”——“医嘱谢客”;二是凡要见茅盾,必由他的儿媳陈小曼女士安排。
自1978年12月在茅盾家中拜见他后,一年多来,我与陈小曼多有交往,请她转交信和照片,请茅盾题签的《小溪流》刊名以及我写的《毛岸英》《黄公略》等书的题名。
这次想见茅盾,陈一口答应:“沈老在北京医院×楼住院,六一晚上你去吧。
”我和妻子按时赶到北京医院,在一个大房间里,只见沈老穿着无领毛线开衫,比一年前消瘦些,但精神尚好,一个解放军战士剥了桔子递给他,沈老津津有味地咀嚼着。
我说:“沈老,你的牙齿还好呀!”他回答:“假的。
”我把沈老的半身塑像——湖南文艺美术师小林的新作,摆在他面前的小桌上,问他:“沈老,这是用浏阳菊花石雕的,你看像不像?”他瞄了一眼连说:“像,像。
”沈老刚用完桔子便与我“闲聊”,我把卡式录音机打开,他竟一口气跟我畅谈一个多小时,可见他精神好,谈兴浓。
代理“代理宣传部长”沈老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大半个世纪,也是风云变幻的血与火的年代。
除了文学创作外,他自身的经历也是一部丰富多彩的“书”。
“我的一生所搞的事情,作为一个作家,还算是比较丰富的。
”他回味无穷地说。
我以为这话是指创作本身,便随声应和道,沈老摇头说:“不,不是指创作题材,是指生活道路。
”我建议:“你可以写回忆录呀,把一生的经历写出来,对后代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是啊,我还在写,已写到1927年的大革命了。
”沈老回忆了一段往事:“1925年底,为了派出代表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我们在上海成立了左派的国民党,恽代英是主任委员兼组织部长,我是委员兼宣传部长。
我俩都是二次大会代表,开完了那个会议后,就把我留在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3ba668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92.png)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摘要:一、茅盾的生平简介二、茅盾的第一阶段创作特点1.现实主义倾向2.社会剖析主题3.创新表现手法三、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品1.《林海雪原》2.《子夜》3.《腐蚀》四、茅盾第一阶段的影响及意义正文:茅盾,原名沈德鸿,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
他生于1896年,卒于1981年,一生经历了我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期。
他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1年至1927年,这一时期的茅盾创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作品主题紧密围绕社会剖析,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在第一阶段,茅盾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关注社会现实,以客观、真实的态度描绘生活。
这种现实主义倾向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林海雪原》中对北方农村生活的细腻描绘,以及《子夜》中对上海都市生活的深刻反映。
此外,茅盾在这一阶段的作品中,尤为关注社会剖析主题。
他通过作品揭示社会矛盾,剖析社会现象,对旧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如《子夜》通过描述企业家吴荪甫的命运,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境和阶级斗争的激烈。
《腐蚀》则以一个知识分子的遭遇为线索,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
在表现手法上,茅盾的第一阶段作品也呈现出创新的特点。
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心理,同时注重环境、氛围的渲染,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林海雪原》中对北方大雪的描绘,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又衬托出主人公的坚韧性格。
茅盾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林海雪原》、《子夜》和《腐蚀》等。
这些作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的来说,茅盾第一阶段的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关注社会现实,积极投身于社会剖析,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
茅盾:旧帐簿
![茅盾:旧帐簿](https://img.taocdn.com/s3/m/5e79fe2f76c66137ee0619af.png)
茅盾:旧帐簿去年有一位乡先辈发愿修"志"。
我们那里本来有一部旧志,是乾隆年间一位在我乡做官的人修的。
他是外路人,而且“公余"纂修,心力不专,当然不免有些不尽不备。
但这是我乡第一部"志"。
这一回,要补修了,经费呢,不用说,那位乡先辈独力担任;可是他老先生事情忙得很,只能在体裁方面总起成,在稿子的最后决定时下一判断,事实上的调查搜辑以及初稿的编辑,他都委托了几个朋友。
是在体例的厘订时,他老先生最费苦心。
他披览各地新修的县志镇志,参考它们的体例;他又尽可能的和各"志"的纂修者当面讨论;他为此请过十几次的客。
有一次请客,主要的"贵宾"是一位道貌岸然,长胡子的金老先生。
他是我们邻镇的老辈,他修过他自己家乡的“志",——一部在近来新修的志书中要算顶完备的镇志。
他有许多好意见。
记得其中之一是他以为"镇志"中也可有"赋税"一门,备载历年赋税之轻重,而"物价"一项,虽未便专立一门,却应在有关各门中特别注意;例如在"农产",顶好能够调查了历来农产物价格之涨落,列为详表,在"工业"门,亦复如此。
老先生的意见,没有人不赞成。
但是怎样找到那些材料呢?这是个问题。
老先生捻须微笑道:“这儿,几十年的旧帐簿就有用处。
"从那一顿饭以后,我常常想起了我小时看见的我家后楼上一木箱的陈年旧帐簿。
这些旧帐簿,不晓得以何因缘,一直保存下来,十岁时的我,还常常去翻那些厚本子的后边的空白纸页,撕下来做算草。
但现在,我可以断定,这一木箱的陈年旧帐簿早已没有了。
是烧了呢,或是"换了糖"?我记不清。
总之,在二十年前,它们的命运早已告终。
而我也早已忘记我家曾经有过那么一份不值钱的"古董"。
现在经那位金老先生一句话,我就宛然记得那一厚本一厚本的旧帐簿不但供给过我的算草稿,还被我搬来搬去当作垫脚砖,当我要找书橱顶上一格的木板旧小说的时候;那时候,我想不到这些"垫脚砖"就是——不,应该说不但是我家“家乘"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镇志"的一部分。
著名作家茅盾资料介绍
![著名作家茅盾资料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c86560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d.png)
著名作家茅盾资料介绍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茅盾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茅盾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代表作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有很多知名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子夜》、《林家铺子》以及《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为最。
茅盾的小说《子夜》更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并被人誉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成功的小说”,由此可见,这部作品在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而《林家铺子》则被人们称之为“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昏天暗地的时代”,有此可见这部小说对于人们的影响力之深远。
《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以杜牧著名古诗《山行》作为主要的创作点,其用意之深邃可想而知。
茅盾最为人知的小说代表作便是《子夜》,其中主要描写上个世纪30年代中,人们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但是最终却也以破产而告终的血泪故事。
整部小说以上海为背景,极大程度地展现出了小说中风云变幻的世界,同时也暗示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步履维艰的现实。
而在小说《林家铺子》中,茅盾则别具匠心,通过对农村经济的描写从而映射出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面貌,其手法之高超可见一斑。
茅盾代表作《霜叶红似二月花》则主要描写爱情和经济危机的种种茅盾,小说的布局非常精妙。
茅盾代表作有很多,其中大部分的代表作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茅盾的人物生平简介
![茅盾的人物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02768f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5.png)
茅盾的人物生平简介茅盾的人物生平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郎损、蒲牢、沈余、微明,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
茅盾的人物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
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
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
11月,发表《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
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
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
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
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00b7d912cc7931b765ce15d4.png)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个人整理)第一小节作品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1921发起“文学研究会”):《蚀》三部曲:《幻灭》(1927,慧女士、静女士——章静、抱素、强猛)《动摇》(1928,方罗兰、胡国光、李克、孙舞阳)《追求》(1928,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虹》(1929,梅行素、韦玉、柳遇春、惠师长、梁刚夫)《子夜》(1933,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金融家赵伯韬、封建地主冯云卿、金融资本家杜竹斋、鹰犬屠维岳、中小资本家朱吟秋、林佩瑶)《林家铺子》(1932,林先生)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老通宝、阿多)《秋收》(1933)《残冬》(1933)《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1935,论文,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时间的记录》(1945,包括《风景谈》[1941,《文艺阵地》])《腐蚀》(1941,赵惠明,以皖南事变为背景,日记体)《见闻杂记》(1941,散文集,包括《白杨礼赞》[1941,《文艺阵地》])《霜叶红于二月花》(1942,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王伯申、封建没落地主赵守义、青年地主钱良材、张婉卿旧式女性的蜕变)《清明前后》(1945,剧作,胡永清,赵自芳女性民族资本家)《锻炼》(1948,严仲平)《多角关系》(唐子嘉)《第一阶段的故事》(何耀先)《当铺前》(王阿大)《水藻行》(财喜、秀生)《大鼻子的故事》(小瘪三)《烟云》《三人行》第二小节概述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这两问是两个考题,答案主要针对第一题)茅盾在小说领域继承了五四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1、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时代典型的创造。
不似鲁迅的“历史视角”,而采用“现代视角”,反映重大题材,反映“时代性”与“社会化”的现实主义传统。
1980,晚年茅盾谈话录
![1980,晚年茅盾谈话录](https://img.taocdn.com/s3/m/0bdffc56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a.png)
1980,晚年茅盾谈话录
金振林
【期刊名称】《同舟共进》
【年(卷),期】2016(0)7
【摘要】1980年的儿童节是个好日子。
这天晚上,我又拜访了文学巨匠茅盾先生。
当年,茅盾84岁,在北京医院住院。
要见他必须通过“两关”:一是医院挂了“免
见牌”——“医嘱谢客”;二是凡要见茅盾,必由他的儿媳陈小曼女士安排。
自1978年12月在茅盾家中拜见他后,一年多来,我与陈小曼多有交往,请她转交信和照片,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金振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为人与学问--再读《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
2.从佚文看《王元化集》的“角色自期”——兼及《王元化晚年谈话录》版本考辨
3.神力、自然和人工——从《歌
德谈话录》看晚年歌德的天才观4.一位曾给予茅盾的生活与创作以很大影响的女
性(二)——秦德君谈话录5.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读《费孝通晚年谈话录》
之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茅盾《收账》阅读练习及答案
![茅盾《收账》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1cac0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3.png)
茅盾《收账》阅读练习及答案茅盾《收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收账①茅盾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
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
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
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
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
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
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
林先生嘴里应酬着,看看女儿,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
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
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
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
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
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
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
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
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
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
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
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
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
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
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拉去了。
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
他妈的,性命交关!”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都在这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旧帐簿
茅盾:旧帐簿
去年有一位乡先辈发愿修"志"。
我们那里本来有一部旧志,是乾隆年间一位在我乡做官的人修的。
他是外路人,而且“公余"纂修,心力不专,当然不免有些不尽不备。
但这是我乡第一部"志"。
这一回,要补修了,经费呢,不用说,那位乡先辈独力担任;可是他老先生事情忙得很,只能在体裁方面总起成,在稿子的最后决定时下一判断,事实上的调查搜辑以及初稿的编辑,他都委托了几个朋友。
是在体例的厘订时,他老先生最费苦心。
他披览各地新修的县志镇志,参考它们的体例;他又尽可能的和各"志"的纂修者当面讨论;他为此请过十几次的客。
有一次请客,主要的"贵宾"是一位道貌岸然,长胡子的金老先生。
他是我们邻镇的老辈,他修过他自己家乡的“志",;;一部在近来新修的志书中要算顶完备的镇志。
他有许多好意见。
记得其中之一是他以为"镇志"中也可有"赋税"一门,备载历年赋税之轻重,而"物价"一项,虽未便专立一门,却应在有关各门中特别注意;例如在"农产",顶好能够调查了历来农产物价格之涨落,列为详表,在
"工业"门,亦复如此。
老先生的意见,没有人不赞成。
但是怎样找到那些材料呢?这是个问题。
老先生捻须微笑道:“这儿,几十年的旧帐簿就有用处。
"从那一顿饭以后,我常常想起了我小时看见的我家后楼上一木箱的陈年旧帐簿。
这些旧帐簿,不晓得以何因缘,一直保存下来,十岁时的我,还常常去翻那些厚本子的后边的空白纸页,撕下来做算草。
但现在,我可以断定,这一木箱的陈年旧帐簿早已没有了。
是烧了呢,或是"换了糖"?我记不清。
总之,在二十年前,它们的命运早已告终。
而我也早已忘记我家曾经有过那么一份不值钱的"古董"。
现在经那位金老先生一句话,我就宛然记得那一厚本一厚本的旧帐簿不但供给过我的算草稿,还被我搬来搬去当作垫脚砖,当我要找书橱顶上一格的木板旧小说的时候;那时候,我想不到这些"垫脚砖"就是;;不,应该说不但是我家“家乘"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镇志"的一部分。
实在的,要晓得我们祖父的祖父曾经怎样生活着,最能告诉我们真实消息的,恐怕无过于陈年的旧帐簿!
我们知道,我们的历史,也无非是一种"陈年旧帐簿"。
但可惜这上头,“虚帐"和"花帐"太多!
①①"虚帐"为增加盈利或偷税、漏税,在会计制度允许的项目以外巧立名目的一种假帐。
下文的"花帐"同,只是另设科目。
我们又知道我们读这所谓"历史"的陈年旧帐簿得有"眼光"。
不但得有"眼光",而且也得有正确的"读法"。
正像那位金老先生有他的对于"陈年旧帐簿"的正确的"看法"一样。
在这里,我就想起了我所认识的一位乡亲对于他家的一叠"陈年旧帐簿"的态度。
这一位乡亲,现在是颇潦倒了,但从前,他家也着实过得去,证据就在他家有几十年的"陈年旧帐簿",;;等身高的一叠儿。
他的父亲把亲手写的最后一本帐簿放在祖传的那一堆儿的顶上,郑重地移交给他,;;那还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他呢,从老子手里接收了那"宝贝"以后,也每年加上一本新的,厚厚的一本儿。
那时候,他也着实过得去。
可是近几年来就不同了。
证据就在他近年来亲手写的帐簿愈来愈薄,前年他叹气对人说:“只有五十张纸了!"说不定他今年的帐簿只要二十张纸。
然而他对于"陈年旧帐簿"的态度一贯的没有改变。
不,;;应该说,他的境遇愈窘则他对于他那祖传的"陈年旧帐簿"的一贯的态度就更加坚决更加顽强。
例如:三五年前他还没十分潦倒的时候,听得人家谈起了张家讨媳妇花多少,李家嫁女儿花多少,他还不过轻轻一笑道:“从前我们祖老太爷办五姑姑喜事的时候,也用到了李家那个数目,先严大婚,花的比张家还要多些:这都有旧帐簿可查!然而你不要忘记,那时候油条只卖三文钱一根!"从前年起,他就不能够那么轻轻一笑了事了。
前天大年夜,米店的伙
计在他家里坐索十三元八角的米帐的时候,他就满脸青筋直爆,发疯似的跳进跳出嚷道:“说是宕过了年,灯节边一定付清,你不相信么?你不相信我家么?我们家,祖上传来旧帐簿一叠,你去看看,哪一年不是动千动万的大进出!我肯赖掉你这十三元八角么?笑话,笑话!"他当真捧了一大堆的"陈年旧帐簿"出来叫那米店伙计“亲自过目"。
据说,那一个大年夜他就恭恭敬敬温读了那些“陈年旧帐簿"一夜。
他感激得掉下眼泪来,只喃喃地自言自语着:“祖上哪一年不是动千动万的进出……镇上那些暴发户谁家拿得出这样一大堆的旧帐簿!哦,拿得出这样一大堆的几十年的旧帐簿的人家,算来就只有三家:东街赵老伯,南街钱二哥,本街就只有我了!"他在他那祖传的"陈年旧帐簿"中找得了自傲的确信。
过去的"黄金时代"的温诵把他现在的"潦倒的痛疮"轻轻地揉得怪舒贴。
这是对于"陈年旧帐簿"的一种"看法"。
而这种"看法"对于那位乡亲的效用好像还不只是"挡债",还不只是使他"精神上胜利",揉起了现实的"潦倒的痛疮"。
这种"看法",据说还使他能够"心广体胖",随遇而安。
例如他的大少爷当小学教员,每月薪水十八元,年青人不知好歹,每每要在老头子跟前吐那些更没有别的地方让他吐的"牢骚";这当儿,做老子的就要“翻着旧帐簿"说:“十八元一月,一年也有二百元呢;从前你的爹爹还是优质呢,东街赵老伯家的祖老太爷请他去做
西席,一年才一百二十呀!你不相信,查旧帐簿!祖上亲笔写得有哪!"这当儿,我的乡亲就忘记了他那"旧帐簿"也写着油条是三文钱一根!
虽然照这位乡亲精密的计算,我们家乡只有三家人家"该得起"几十年的"陈年旧帐簿”,但是我以为未必确实。
差不多家家都有过"旧帐簿",所成问题者,年代久远的程度罢了。
自然,像那位乡亲似的"宝贝"着而且"迷信"着"旧帐簿",;;甚至还夸耀着他有"那么一叠的旧帐簿"的,实在很多;可是并不宝爱"旧帐簿",拿来当柴烧或者换了糖的,恐怕也不少。
只是能够像上面说过的那位金老先生似的懂得"旧帐簿"的真正用处的,却实在少得很呵!
又有人说,那位乡亲对"旧帐簿"的()看法还是那位跟他一样有祖传一大叠"旧帐簿"的东街"赵老伯"教导成的,虽然"赵老伯"自家的"新帐簿"却一年一年加厚,;;他自家并不每事“查旧帐"而是自有他的"新帐"。
不过,这一层"传说",我没有详细调查过,只好作为"悬案"了。
1935年1月20日"查旧帐"之时。
茅盾作品_茅盾散文茅盾:自杀茅盾:沙滩上的脚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