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茅盾与文学研究会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

“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

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

二、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为人生的文学1、周作人在成立宣言三中说: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职业,正同劳农一样。

2、茅盾为人生与“写实主义”的倡导生平和文学活动大事1896年7月5日生。

父亲沈永锡、母亲陈爱珠1903年,入私塾读书。

1905年父亲病逝1913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读书1916年毕业,8月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18年3月与孔德沚结婚。

1920年1月主持《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1921年成立文学研究会,改革《小说月报》;2-3月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后转为共产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调国文部。

夏,到上海大学任教。

1925年12月任上海特别党部宣传部长。

1926年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留在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

1927年1月去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

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7月离开武汉去南昌。

8月回到上海,被国民党通缉。

为人生的新文学(1920年)《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1920-1-10《东方杂志》17卷1期)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

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

……从这里研究得普遍的弱点,用文字描写出来,这才是表现人生的文学。

《新旧文学之评议》(1920-1-25《小说月报》11卷1号)新文学是进化的文学,进化的文学有三件要素:一是普遍是性质;二是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的非一般特殊阶级是人生。

唯其是注重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所以我们要注重思想,不重形式;唯其是为平民的,所以要有人道主义的精神。

写实主义倡导(1921-1923)《小说月报·改革宣言》(1921-1-20《小说月报》12卷1号)写实主义的文学,最近已见衰退之象,就新世界观只立点而言之,似已不应多为介绍,然就国内文学界情形而言,则写实主义之真精神与写实主义之真杰作未尝有其一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在今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

现代文学史全面重点简答题及答案教材

现代文学史全面重点简答题及答案教材

简答题1.简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

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谴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简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于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

其主要人物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周作人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以科学与民主为两大旗帜,是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文化启蒙运动。

1917年起,《新青年》又开始了文学革命运动,于是,文学革命又构成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是,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

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3.简析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

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提出三点意见、主张:①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②主张“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的新毒”;③他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这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概括版(二)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概括版(二)

§2、新⽂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学新思潮(1921——1927) ⼀、⽂学研究会:——第⼀个新⽂学社团 成⽴时间:1921年1⽉ 成⽴地点:北京 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郑振铎、朱⾃清、冰⼼、 许地⼭、王统照、庐隐、⽼舍等 主要刊物、《⼩说⽉报》、《⽂学旬刊》(后改为《⽂学周报》)等 ⼆、简评⽂学研究会“为⼈⽣”的⽂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及其对新⽂学的主要贡献: 1、⽂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的现实主义⽂学流派的。

在其《宣⾔》中,提出三点:⼀是联络感情;⼆是增进知识;三是建⽴著作⼯会的基础。

第三点中说到:“将⽂艺当作⾼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进去了。

我们相信⽂学是⼀种⼯作,⽽且⼜是于⼈⽣很切要的⼀种⼯作。

” 2、强调真精神与写实主义,⽂学是⼈⽣的反映,⽂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活。

“实地观察”、“客观描写”。

3、承接了“五四”⽂学⾰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学占主流地位的⽂学思潮。

三、创造社 成⽴时间:1921年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刊》、《洪⽔》等 四、简评创造社的⽂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学的主要贡献: 1、强调艺术是⾃我表现、内⼼⾃然流露;强调⽂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

2、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学流派。

3、浪漫主义⽂学在青年中产⽣很⼤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学发展产⽣重⼤影响。

创造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学名著,和⽂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学第⼀个⼗年双峰并峙的两⼤新⽂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学的⼀股强⼤⽂学思潮。

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学社团。

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产阶级⾰命⽂学。

“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命⽂学。

五、新⽉社: 成⽴时间:1923年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晨报副刊。

四大文学社团

四大文学社团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 践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文学研究会。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 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等12人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编印了《文学旬刊》 《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 造新文学
5.沉钟社 是20年代中期出现在现代文坛 的一个以青年作家为主的文学社团,鲁迅称 之为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 久的团体”。 他们一方面坚持对艺术、对艺术的品位 的追求,同时又用文学探讨社会现实的问题, 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与矛盾。代表作家有: 杨晦(理论、戏剧)、陈讳谟、陈翔鹤(小 说、散文)、冯至(诗歌,代表作:《昨日 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 等。)
(6) 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 积极表露作家的自身情感与内心世界,注重感情 和灵感作用,主张艺术形式高度自由,善于运用“自 传体”、“书信体”、“第一人称”等艺术手法,不 重情节重情绪。打破常规,艺术创新非常鲜明。不足 在于:过于强调主观情感,对现实人生反映往往比较 夸张,甚至是变形的。
(7)创造社在文学史上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在新 文学发展过程中异军突起,高扬“文情主义”, 对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影响重大、深远。从理论 和实际上,大力推行“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对 薄弱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推动作用, 对丰富现代文学创作格局及理论思潮都有重要的 作用
文字全用口语,清秀、朴素而又精到,在20年代 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字的典范。
• • • •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绿》 《荷塘月色》 《背影》
朱自清是继冰心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他的抒情 散文与冰心一样,文字优美、风格清丽。但相对来说, 冰心善于抒情,朱自清则精于描写。朱自清的描写细致, 用词色彩强烈,善用比喻,把客观事物和主观情致表现 得鲜明、突出。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

第六章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一.【教学要点】一.背景及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二、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三、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二、【基本内容】1.背景成立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来雨轩公园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茅盾、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共12人。

成立宣言:(周作人执笔,1921-1-10《小说月报》12卷1号)联络感情:希望大家时常聚会,交换意见,可以相互理解,结成一个文学中心的团体。

增进知识:希望渐渐造成一个公共的图书馆研究室及出版部,助成个人及国民文学的进步。

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职业,正同劳农一样。

所以我们发起本会,希望不但成为普通的一个文学会,还是著作同业的联合的基本,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

2.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1.小说月报2.文学旬刊3.诗⑴小说月报(1910/8-1932/1)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932)创办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原仅是一家印刷店,一台机动印刷机和两台手动印刷机,只印刷名片和成印小额商务印刷业务1903年,接收日本印刷所拍卖的设备,成为上海最先进的印刷所。

由印刷业向出版社的发展。

《华英初阶》教材畅销,1902年创办编译机构,聘请张元济主持编译事务。

文学刊物:绣像小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小说月报》1910.8-1932.1)1910/7-1912/3王蕴章主编1912/4-1917/12 恽铁憔主编1918/1-1920/12 王蕴章主编1920年1月,开设“小说新潮栏”,茅盾主持该栏目。

1921/1-1922/12 全部改革,茅盾主编1923/1月—1927/4 郑振铎主编(14卷1号-18卷5号)1927/5—1932/1 叶绍钧、徐调孚主编《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921。

文学研究会——精选推荐

文学研究会——精选推荐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4、茅盾·作品

4、茅盾·作品

《林家铺子》1
二、《林家铺子》 (一)《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6月,1932年7月《申 报月刊》创刊号;俞颂华。一二八战争时商务印书 馆毁于战火,编译所、印刷厂、东方图书馆均被炸 毁。 《申报》的具体事情 《申报月刊》 小说原名《倒闭》 《林家铺子》名称的来源。 (二)内容梗概
《林家铺子》2
小商人林先生、店员寿生、黑麻子、卜局长、小债主朱三阿太、 桥头陈老七、张寡妇等。 (三)人物分析:林先生 林先生是一个小商人。他老实厚道、谨小慎微、兢兢业业、 经营手段较为精明。受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一 元货”的方法。 钱庄 主要顾客——农民 同业中伤、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迫害 (四)主题 小说通过对林家铺子这一小市镇杂货铺倒闭经过的描写,揭露 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民族商业 凋敝衰萎、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暗的社会给 下层人民所带来的痛苦遭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子夜》2
2、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 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的观点(《动力》)。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应在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运动与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建 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针对这些论点,茅盾产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 图”——这便是《子夜》的创作动机。 (四)内容梗概 吴荪甫 赵伯韬 (五)人物分析 1、吴荪甫 吴荪甫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上海工 业界的巨头 裕华丝厂
《子夜》3
孙吉人(太平洋轮船公司的总经理) 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 杜竹斋(金融资本家) 在性格,吴荪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精明强干、 雄心勃勃、有魄力、有手腕、有实力、有发展民族 工业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软弱、空虚。

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后迁上海),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孙伏园、朱希祖、郭绍虞、耿济之、周作人、许地山、瞿世英、蒋百里、王统照共十二人。

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

后来陆续加入的有冰心、庐隐、朱自清、王鲁彦、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彭家煌、朱湘等,共一百七十余个会员。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与其它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的旧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

其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以现实人生为题材。

写出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小说,反映出社会时代的风貌。

该会主办的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月刊等。

翻译和介绍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许多压迫民族的文学。

同时注重出版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多、影响之大,以及在流派发展特色上的鲜明突出,使其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团体。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文学研究会也就基本停止了。

创造社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

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他们是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

该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周刊》、《洪水》、《思想》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是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相对立的艺术派。

崇尚天才,表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强调直觉、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倾向于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他的译作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该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文学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文学研究会——精选推荐

文学研究会——精选推荐

文学研究会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

文学向来与现实人生密不可分,合之两美,分则两伤。

文学研究会即秉承这种传统,主张文学为现实人生服务,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它反映了“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对作家人格精神的要求,对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

它的成立主要缘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郑振铎等人在1919年创办的《新社会》旬刊和1920年创办的《人道月刊》,为文学研究会的产生提供了最初的核心人物;二是《小说月报》的改组,为文学研究会提供了活动阵地;三是《新青年》的分化,需要有一个新的社团在新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引导和发挥引导作用。

文学研究会在这种时代要求之下便应运而生了。

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活动阵地是《小说月报》,这上面不仅刊登文学研究会作家的作品,还重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

随着文学研究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也都加入了社团的创作之中。

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

因此被称为“为人生派”,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

他们以现实人生为题材,积极关注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因此又被称为“问题小说”。

冰心是文学研究会中较早开始自觉创作的作家之一,作品《超人》是一部描写“爱的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主人公何彬受尼采思想的影响,想做一个超然物外、仇视人类的“超人”,然而在母爱的感召下,他最终以爱否定了恨。

小说意在探讨“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这样的重大问题。

“爱的哲学”成为冰心早期创作的思想基础。

受泰戈尔博爱思想的影响,冰心将“爱与同情”看作是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有了它们,“踏着荆棘,不觉着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此外,文学研究会主要作家的作品还有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校长》、《倪焕之》,卢隐的《海滨故人》、《曼丽》,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商人妇》等。

文学社团

文学社团
认为文学是革命的工具。文学应该是为了革命,文学 家应该是革命家。文研会的倡导者们认为俄国等革命 成功和国家复兴,离不开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那种文 学作家。并认为在中国,要实现革命的成功,惟一的 途径就只有文学。
影响: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 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 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 《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扩大了 新文学的读者阵地和影响。
沈在1921值1922年间担任 《小》的主编,通过大规模 向读者介绍世界文坛消息和 外国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给 中国读者带来一种前所未有 的世界性眼光。并在“为人 生”的旗帜下贯穿了一种革 命文学清晰的风格。
五四运动 爆发,在其影响下,沈开始专注于文学,翻译介 绍契科夫,托尔斯泰等大量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并形成早期 的文学观。
文学社团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 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员有 200余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 学”。为人生而艺术。是文学史上的人生派。
叶圣陶的编辑品味——小品文
这种提倡使《小说月报》从以前的为革命服 务的功利性,以及注重学术的抽象化中轻盈 起来,走向一种类似音乐化、书法化的审美 文学风格。这给刊物带来一种轻松有趣的别 样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在文研会无形解体后 继续发扬,自成一格。
2.创造社
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 的社团之一。
“杂感”与“美文”,是精神自主的个人所呈现出的 心灵世界的不同方面。“杂感”更多地关注社会,而 “美文”则带着更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信息,但思想的 自由和判断的独立则是共同的。对现代散京成立,因创办《莽原》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导的文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成员有韦素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目录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发展历史
成立之初
走向尾声
茅盾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着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 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新的文学社团于是应运而 生。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 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占有重要比例,曾有沈雁冰、郑振铎先后主编 了《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不凡贡献的人物。
因此文学研究会这个社团的局限可以用一句话归结,即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又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 价值。
感谢观看
应该认识到,文学研究会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文学团体,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白话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文学研究完成了其部分目标。
文学主张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 人生。”(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 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文学研究会宣称要”研究介绍 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 说”。因此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他们相信从事小说戏剧等的创作也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于 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这种“为人生”的“新文学”思想成为文学研究会的基本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在反 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 ﹑《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但会员们在建设新文学的具体主张上意见并不一致。如有部分成员抽 象强调“善”和“真”;有的虽然提倡“血和泪的文学”,但在反对藉文学“阐道翼教”封建观念的同时,却又 承认“作者无所为而作,读者无所为而读”的“非功利”的观点。另一些成员则比较明确地鼓吹进步文学的主张, 提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在被迫害的国度里”,作家应该注意观察和描写社会的黑暗﹑人们生 活的痛苦及新旧两代思想上的冲突。

重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重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重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茅盾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明确指出:“新文学就是进化的文学,进化的文学有二件要素:一是普遍的性质;二是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的唯其是注重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所以我们要注重思想,不重格式;唯其是为平民的,所以要有人道主义的精神,光明活泼的气象。

”茅盾的这一段话,集中地概括了他“为人生”文学思想的基本要点。

(1)新文学要注意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的生活,即是“为平民”的。

茅盾这时期许多文章从普泛的人类之爱出发,提出了“为人生”的新文学必须坚持平民意识。

(2)新文学必须真实地表现人生,指导人生。

茅盾特别强调作家要将笔触深入到人的精神和灵魂世界,成为“最高意义的所谓写实”。

这显示了茅盾的“为人生”文学思想是对现实主义完整意义的真实性的追求。

(3)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茅盾更注重反映现实人生,在表现理想的同时,新文学还必须传达强烈的时代精神。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只有反映时代的文学才能是真实的文学,这是茅盾的“为人生”文学思想最具特色之点,是其现实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他后来较早地倡导无产阶级文艺的重要前提。

(4)茅盾的“为人生”文学思想坚持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在《自然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一文中,他准确地把握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概念之间的界限。

在另一些文章中,他认为写实主义也不过是文学进化过程中的一段路程,绝不是文学的极限。

茅盾将新文学客观描写的写实手法与“观察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一并加以强调,恰恰体现了开放的现实主义理论主张。

总之,茅盾的“为人生”文学思想以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敏锐的超前性,为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和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他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想的建构创造了条件。

它们是作家后来独特的“社会剖析小说”创作的理论准备。

中国现代文学史4茅盾与文学研究会

中国现代文学史4茅盾与文学研究会
14
四、文学研究会的其他成员
——叶圣陶、王统照、冰心、许地山、朱自清等
15
•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
年轻时的叶圣陶
1921年,他与沈雁冰、郑振铎等组 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开始 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 《文学周报》、《小说月报》、 《中学生》、《国文月刊》、《笔 阵》等。著有小说《隔膜》、《线 下》、《倪焕之》(这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之 一),散文集《小记十篇》、《脚 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 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 语文教育论著。
北京茅盾故居
13
三、茅盾文学创作的文学史 地位
• 1、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体裁的成熟。
• 2、茅盾的文艺批评在现在文学史上也站有一席之 地:对鲁迅各个时期文学创作全方位追踪式的批 评,洋洋洒洒几万字,十分中肯和深刻;另如一 系列的作家论,显示了茅盾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 的尖锐眼光和学识功力。
谈苏联》。
1936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
艺工作者号召建立文艺界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
争爆发后,茅盾先后在汉口
主编《文艺阵地》,在香港
香港主编《笔谈》,发表长
篇小说《腐蚀》。翌年至桂
林,完成长篇小说《霜叶红
12
似二月花》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 嗣后任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副主席等职。曾担任《人民文学》 杂志主编。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
少年茅盾
6
•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 译所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 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持编辑 《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文学小说诗 歌文学作品。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1921年由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等发起在北京成立的文学团体。

《小说月报》是其会刊。

其文学主张是提倡为“人生”而文学,提倡文学的“写实主义”精神,强调文学关心社会和人生问题。

主要实绩是冰心、叶绍钧、王统照、许杰等人的问题小说和郑振铎、沈雁冰的文学理论。

创造社是1921年6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的文学社团。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其文学主张是强调文学“为艺术而艺术”,这里的艺术主要指文学对自我情感和艺术个性的尊重,认为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主要成绩是郭沫若社会团体。

“新月书店”是其重要的阵地,在文学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和尊严,特别是在诗歌上强调新诗的格律化。

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的诗歌为其代表成果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于杭州的一个诗歌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冯雪峰、潘谟华、汪静之等人,其诗歌以大胆表达纯真的爱情为特色,出版了《湖畔》、《春的歌集》等诗集。

语丝社是由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等人发起,1924年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社团,《语丝》周刊为其阵地,强调文学的现实批判精神,主张一种任意而为无所顾忌的随笔文体,这种文体被称为“语丝体”,为现代散文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家乡的神奇的自然环境、老子与泛神论思想的融合、日本接触到的浪漫主义文学、五四思潮、与佐藤富子的爱情、青春期的骚动等构成了诗人创作的诸种思想基础和契机。

郭沫若的《女神》他的诗自由奔放,激情充沛,但又具有很的诗歌、郁达夫的小说以及田汉的浪漫主义戏剧。

1928年以后,创造社成员积极推进革命文学,这种艺术主张可以看高的审美价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

《女神》的思想情感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合称“女神三部曲”。

《女神》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自由豪放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茅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著有许多影响深远的小说、散文等。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茅盾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的文学特色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论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评及其策略

论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评及其策略

论茅盾对鸳鸯蝴蝶派的批评及其策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学家对鸳鸯蝴蝶派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其间文学研究会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茅盾是文学研究会要紧人物,他对鸳鸯蝴蝶派的批评态度超级严肃,也很严厉。

他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剖析了鸳鸯蝴蝶派小说,在那时产生了较大阻碍。

一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郭绍虞、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朱希祖,共12人。

文学研究会在其《宣言》中指出:“将文艺看成快乐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此刻已通过去了。

咱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一辈子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①明确地提出了与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消遣”说完全相反的观点。

反对游戏、消遣的文学观,是文学研究会的宗旨与全然任务,也是该会之因此成立的要紧缘故。

对此,茅盾在《关于“文学研究会”》一文中说:“就我所知,文学研究会是一个超级散漫的文学集团。

……若是有所谓“一致”的话,那亦无非是“将文艺看成快乐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侯,此刻已通过去了”,这一大体的态度。

此刻想起来,这一大体的态度,虽那么仿佛平淡无奇,而在那时,却是文学研究会因此能成立的要紧缘故,……那时文学研究会同人在反对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这一点上,很有点战斗的精神!”②从中能够看出,文学研究会之因此能作为文学社团而存在,并发挥集团的战斗精神,完满是由于大体态度的一致,即反对鸳鸯蝴蝶派游戏、消遣的文学观,是该会一起的思想基础,也是其能够组织成为一个文学社团的缘故。

二在文学研究会中,最能凸显社团意志和精神的,最能充分发挥个人力量的是茅盾,向鸳鸯蝴蝶派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猛烈冲击的代表人物也是茅盾,事实上首倡为人一辈子而艺术的文学观,并与鸳鸯蝴蝶派相对抗的,仍然是茅盾。

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在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前,就在其多篇论著中批评游戏、消遣的文学观,提倡为人一辈子而艺术的文学观,为文学研究会的成立作了思想理论上的预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在北大读书的雕塑
《小说月报》茅盾题
•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 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 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 破裂后,茅盾隐居上海, 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 《幻灭》、《动摇》、 《追求》三部连续的中篇 小说。1928年7月东渡日 本,著有长篇小说《虹》、 短篇小说《创造》等以及 文学论著《中国神话研究 ABC》、《西洋文学通论》 等。
1936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 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先后在汉口主 编《文艺阵地》,在香港香港主编 《笔谈》,发表长篇小说《腐蚀》。 翌年至桂林,完成长篇小说《霜叶红 似二月花》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 嗣后任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副主席等职。曾担任《人民文学》 杂志主编。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
1933年朱自清夫妇与友人合影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 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 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 成《欧游杂记》。
朱自清夫妇
时为清华大学教 师的朱自清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 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 《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 夕,患胃病辞世。
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后赴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文 学、宗教和哲学,回国后在燕京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执教。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 《新社会》旬刊。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 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 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 织和教育工作。 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 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 史》、《达衷集》、《印度文学》; 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 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四、文学研究会的其他成员
——叶圣陶、王统照、冰心、许地山、朱自清等
•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 江苏苏州市人。
1921年,他与沈雁冰、郑振铎等 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 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 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 《中学生》、《国文月刊》、《笔 阵》等。著有小说《隔膜》、《线 下》、《倪焕之》(这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之 一),散文集《小记十篇》、《脚 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 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 语文教育论著。
二、茅盾生平及创作道路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 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 县乌镇。幼年受父母启蒙,905年 入小学,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 第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兴中 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 积极投身革命。后转入杭州安定中 学。
少年茅盾
•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 编译所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 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持编 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文学小说 诗歌文学作品。
• 他们倡导“为人生而艺术”。是我国现代最早成立的 新文学团体。正式登记的会员共172人。 • 该会倡导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在反对旧文学,发 展新文学的创作、文艺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上 都做出了贡献。
• 最初编有代会刊的 《小说月报》,后相 继创办会刊《文学旬 刊》、《诗》月刊等。 并编印有“文学研究 会丛书”、“文学研 究会创作丛书”等百 余种。 • 1932年1月因《小说月 报》停刊而自行解散。
茅盾 与 文学研究会
• 一、文学研究会 • 二、茅盾生平及创作道路 • 三、茅盾文学创作的文学史地位 • 四、文学研究会的其他成员
——叶圣陶、王统照、冰心、许地山、朱自清等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成立会时的合影。 右起,前排:易家钺、瞿世英、王统照、黄英、杨伟业、郭梦良;中排: 蒋百里、朱希祖、范用余、许光迪、白镛、江小鹣;后排:孙伏园、耿 济之、苏宗武、李亚晋、许地山、宋介、郑振铎、王星汉。
茅盾夫妇在日本船上
《动摇》
《虹》
•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著有《子夜》、《林家铺子》、 《春蚕》等,同时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任执行书记,与鲁 迅合编《前哨》、《文学》、《译文》等刊物,推动革命文 学运动。
《春蚕》剧照
新版电视剧《子夜》剧照
《林家铺子》剧照
茅盾于1946年底去苏联访问,归国后写有 《苏联见闻录》和《杂谈苏联》。
年轻时的叶圣陶
老年叶圣陶
叶圣陶纪念馆
•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曾化名 王恂如,笔名韦佩、容庐等。山东诸城相 州镇相州一村人。
1920年冬,与郭绍虞、郑振铎、耿济之 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 1月参加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编辑 《曙光》、《晨光》等杂志,主编《晨 报》的《文学旬刊》。 作品主要有《春 雨之夜》、《霜痕》、《童心》、《这 时代》、《夜行集》、《放歌集》、 《号声》、《银龙集》、《青纱帐》、 《去来今》、《春花》、《片云集》、 《华亭鹤》、《游痕》、《繁辞集》、 《横吹集》、《江南曲》、《题石集》、 《鹊华小集》、《炉边文谈》、《王统 照文集》等。
王统照
•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 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诗人。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 在这里,我们觉得冰心女士所谓“人 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 助和匡扶,”——这样的“理想的人 世间”,就指的文艺元素之一的“微 笑”;所谓的“人生的虚无”就指 “苦难的现实”,就以为着所谓的 “泪珠”。而且她明白的说:她要讴 歌“理想的”,她不愿描画“现实” 赚取人们的“泪珠” ——茅盾
北京茅盾故居ຫໍສະໝຸດ 三、茅盾文学创作的文学史地位
• 1、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体裁的成熟。 • 2、茅盾的文艺批评在现在文学史上也站有一席之 地:对鲁迅各个时期文学创作全方位追踪式的批 评,洋洋洒洒几万字,十分中肯和深刻;另如一 系列的作家论,显示了茅盾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 的尖锐眼光和学识功力。

1926年夏,冰心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 回国到母校燕京大学任教。这是教员们聚会时的合影,前排右起第二人是刚 当上教师的冰心。
1951年秋天,冰心和她的家人回到 日夜思念的祖国,定居北京
世纪老人冰心 20世纪30年代的冰心和吴文藻 。
• 许地山:(1893~1941) 原名许赞堃,字地 山,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
许地山
• 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 写的《睡罢,小小的人》 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 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 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 学道路。1920年北京大学 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 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 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 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 刊,1923年发表的长诗 《毁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