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人生的文学看周作人与茅盾批评思想的差异性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人的文学周作人赏析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的文学》是一篇重要的文学宣言,表达了他对文学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首先,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和人道主义。
他认为,人作为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不属于上帝、帝王和父母,也不是任何人的奴隶和私有物。
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而不是被传统的观念和道德所束缚。
因此,他主张文学应该以个人为中心,关注个体的生命和经验,而不是仅仅反映社会和政治的变迁。
其次,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具有社会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与他人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文学不仅应该关注个体,也应该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问题。
他主张通过文学作品来探讨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如生死、爱情、家庭、社会公正等,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周作人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宣传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因此,文学作品不仅应该具有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应该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该追求语言的美和韵律的美,以及通过形象和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见解的文学宣言。
它强调了文学的个体性、社会性和艺术性,以及人道主义的价值。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一茅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是欧洲19世纪人道主义和法国自然主义的“中国版”。
他1918~1 949年30年间留于世上的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向人们传达出这一强烈而明确的信息。
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是围绕着这一主轴展开的:第一,茅盾是五四“为人生的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他反对“文以载道”和“游戏人生”的文学观,强调文艺推动社会改革的思想启蒙作用,主张文艺如实地反映作者的人生感受和人民生活。
他认为,文学的目的“不是高兴时的游戏与失意时的消遣”,“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它应该“抨击一切摧残、毒害、窒塞‘最理想的人性’之发展的人为的枷锁”。
第二,提倡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
茅盾指出,俄国、法国1 9世纪现实主义是最值得中国作家效仿的对象,因为俄国现实主义体现出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法国现实主义则体现出客观描写现实、追求真实再现的理性精神。
真正的作家应该坚持“进步的世界观,战斗的现实主义,以及融合中外古今而植根于广博生活经验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作者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 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
茅盾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形成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显著影响,有其特殊的时代温床和思想渊源。
从思想起源上看,茅盾是直接受五四新文化洗礼的那一代人。
在人格发展上,接受了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精神完整的锻造;文学思想上,广泛而全面地吸收了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艺术营养。
他从一开始就相信了新文化思想的根本价值选择:思想启蒙与文学救国。
20年代末,当启蒙主义文艺思潮发生分裂,从中分化出主张战斗的现实主义的左翼文艺思潮时, 茅盾成为它的中坚和主要的作家、评论家之一。
解放后,文学的环境和时代对作家的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逆转。
时代不再要求作家充当社会的批判者、打破“窒塞‘最理想的人性’之发展的人为的枷锁”的思想者和战士,而要求他把歌颂与粉饰社会的光明面,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强调作家把现实生活概括得“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提倡写工农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论周作人的人生哲学及其对文艺观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性论”观点 ,周作人 对人的理想生活的描述是“一种利己而又利 他 ,利他即是利己的生活”λζ ,日本的新村就 是他的理想 。在那里 ,人们都真正平等 ,健全 独立 。大家互相帮助 ,各尽自己劳动的义务 , 不需忧虑衣食住行 。没有暴力 、卖淫这样的 丑行 ,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又能 在共同生活中互不抵触 。周作人认为这才是 “人”的生活 。他深信 “: 这新村的精神决无错 误 ,即是万一失败 ,其过并不在这理想的不充 实 ,却在人间理性的不成熟 。”λ{ 尽管他中年 以后因失望于现实逐渐放弃了对新村运动的 大力倡导 ,并承认年轻时的举动极端幼稚 ,但 他仍然尊重日本新村的精神 ,在内心深处对 这一美好理想十分向往 。所以无论他多么努 力 ,始终都不能消除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 , 以达到内心真正的平静 ,这是他深以为苦的 。
二 人性论
周作人对“人”和人性的理解都基于他在 生物学 、性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知 识积累 。他这样写道 :“我承认人是一种生 物 。他的生活现象 ,与别的动物并无不同 。 所以我们相信人的一切生活本能 ,都是美的 善的 ,应得完全满足 ,凡有违反人性不自然的 习惯制度 ,都应该排斥改正 。但我们又承认 人是一种从动物进化的生物 。他的内面生 活 ,比别的动物更为复杂高深 ,而且逐渐向 上 ,又能够改造生活的力量 。所以我们相信 以动物的生活为生存的基础 ,而其内面生活 , 却渐与动物相远 ,终能达到高上平和地境地 。 凡兽性的余留 ,与古代礼法可以阻碍人性向 上的发展者 ,也都应该排斥改正 。”⑦也许是 为了反拨中国封建礼教扼杀人性 ,特别是人 的自然性的偏向 ,周作人特别强调人的生物 性 。他甚至认为只有记载生物生活现象的生 物学才能作为人类千百年来行为的标准 。他 觉得人首先是一种生物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 希 ,人禽的分辨仿佛是窗户里外只隔着一层 纸 ,实在乃是似远实近 。所以他提倡“顺其自 然”。
鲁迅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比较
鲁迅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比较作者:左雨婷来源:《卷宗》2018年第18期摘要:鲁迅和茅盾作为现实主义的两大家,由于都秉持着“为人生”的文学,致使人们将二者很容易混淆。
实际上,二者从五四时期起,对文学艺术的态度便产生了细微的区别。
鲁迅主要侧重于体现人的主观感受,而茅盾着力于对社会的客观观察。
本文旨在阐明这种区别,借鉴其创作手法,从而更好理解现实主义文学。
关键词:鲁迅;茅盾;为人生;现实主义鲁迅与茅盾的现实主义小说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粹,他们在理论上的建树,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王富仁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两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一种是是鲁迅代表的反封建革命发展起来的;一种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的历史需要发展起来的,茅盾小说在这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鲁迅和茅盾两人都是典型的人生派代表作家,都在“为人生”的旗帜下进行创作。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小说中曾表示“说道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
”可见鲁迅是抱着启蒙目的走上五四文坛的。
茅盾与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之间的论争,也广为人知。
对中国旧文学的“性灵”和“载道”两种观点也持驳斥态度。
提倡‘激励民气的文艺’,与鲁迅从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文艺功利性的问题,是对一个共同问题做出了本质相同的回答。
为了达到文学“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目的,茅盾和鲁迅这两位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现实主义作为途径。
茅盾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更确切地可以说是自然主义。
从《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一文中,茅盾详细阐述了他所持的自然主义的观点。
首先,在中国的现代小说中,不论旧派小说,在思想上,都秉持着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观念。
缺乏对艺术的忠诚,在思想方面毫无价值。
其次,在技巧上,中国现代小说“记账式”的叙述法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不知“描写”乃小说的的重点。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鲁迅小说与茅盾小说的异同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鲁迅小说与茅盾小说的异同作者:王娟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6期[作者简介]王娟,女,滨州学院中文系,文学硕士。
王娟(滨州学院,山东滨州256600)[摘要]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先驱者,茅盾是革命文学的代表者。
他们的小说存在着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伴随着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鲁迅小说是这种形态的杰出代表;一种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茅盾小说在这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中起了关键作用。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这两种形态小说从来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的。
本文从题材选择、叙述风格和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两人小说的异同。
[关键词]鲁迅;茅盾;文学革命;革命文学;叙述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6-0083-02鲁迅和茅盾都是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他们都在“为人生”的旗帜下从事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是我国新文学战线上两面光辉的旗帜。
鲁迅和茅盾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都是中国近代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
他们写的反映现实的小说各有侧重,又相互交错,共同揭示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的小说却奠定了革命文学的基础,他们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两种典型模式,而这两种形态小说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的。
但它们在思想意义、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上却有着明显差别。
一、题材选择的不同鲁迅和茅盾的小说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具有史诗的性质,都可以作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20世纪30年代在谈及自己的著作时,鲁迅说到:“谈到‘为什么’做小说里,以为必须是‘为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59从自己所关心的社会现实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周作人_人的文学_与中国文学批评
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 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 的文学。其中又可以分作两项, (一)是正面的。写这理想生活,或 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二)是侧面 的。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 活,都很可以供研究之用。”[1]他的 新文学观念以人道主义为核心, 要写“人的文学”,要“立足于人间 本位主义”,“讲人道,爱人类”,以 此描绘社会“人生诸问题”。周作 人所讲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 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 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 间本位主义。”就是“从个人做起。 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己 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2]就 是要以个人为本位,充分肯定人 自然本性和自身价值,维护人的 尊严和权利;而以这种人道主义 为基础的“人的文学”也必然是呼 唤人的发现和觉醒、尊重人的自 然本性与独立尊严的文学。周作 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将新文学 的 本 质 界 定 为“ 重 新 发 现‘ 人 ’”, 认为新文学家的使命就是从人道 主义立场出发,严肃认真地对待 “人生诸问题”,真实地描写底层 人 们“ 非 人 的 生 活 ”。 在《人 的 文 学》发表之前,文学革命的先驱胡 适和陈独秀分别于1917年1月和2
注释: [1 ] [2] 周作人:《人的文学》,《百年经 典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 版。 [ 3] 周作人:《新文学的要 求》,《中国斯 文学大系- 文学论争集》,上海良友图书公 司1 935 年版。 [4] 刘锋杰:《“人的文学”的发生研究 刍议》,《文艺理论研究》(沪)1 999年02期第 2~1 1 页。
浅议从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及文艺理论管窥其文艺批评精神
浅议从周作人的散文创作及文艺理论管窥其文艺批评精神论文关键词:散文自由宽容趣味批评论文摘要:周作人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流的散文大家是当之无愧的,作为新文学史上一名重要的批评家是影响巨大的。
他的后期散文呈现出了“平和冲淡”之风,尤其提倡的“美文”给人以亲切的审美享受。
从他的散文创作及其文学理论可以透析出他的文学批评精神,那就是注重批评的“自由”、“宽容”和“趣味”,周作人的散文创作整体上是比较倾向传统的,这与他的感悟鉴赏、印象式的批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钱理群在他的研究中认为周作人的散文是“智者的散文”,散文内容涉猎天地万物间的花草虫鱼、草木鸟兽、日常琐事,缓缓叙事、娓娓道来,于质朴无华之间透露出智者的独具慧眼和闲适心境,给读者带来清幽的接受心境。
周作人的散文风格是审美的、趣味的、苦涩的,文学理论核心是人性的、理性的、个性的,这就可以推及他的文学批评精神是自由的、宽容的,他所崇尚鉴赏、印象式的批评方式也就不言而喻了。
周作人的批评不像鲁迅那样犀利、奇特、诡异,也不像茅盾那样广阔、宏大、壮观,他的这种批评方式与自然科学实证式的批评是对立的,同时又是互补的,这在当时是一道十分独特的景观。
一、周作人散文品格与文学批评“自由”精神的相结合(一)散文创作的趣味、苦涩之风格到批评的审美趣味选择周作人在1921年6月发表了题为《美文》的短论,第一次真正从本体论方面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他的散文名篇散发着艺术性美文的气质,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脱俗而又灵动,给人以自然、清静、脱俗、雅致的感受。
读来就像是如临其境,特别地舒适惬意。
此外我们从他的文章和著作中还可以发现周作人对“苦”有一种特别的嗜好,如《苦竹杂记》《苦口甘甜》、《苦茶随笔》等等,甚至书房也被命名为“苦雨斋”。
可见,周作人把生活的各种不如意带来的“苦涩”融进自己的文章中,这是一种人生的至高境界。
所以周作人认为“趣味”是一切文学鉴赏批评的基础,读者和批评家都是凭借着自己的趣味品评文章,他倾向评论那些适合自己个性趣味的文章,独抒性情,表达感受。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五四”时期,文学流派和文论思想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文学研究会,持“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它阐述了中国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另一派则是创造社,持“为艺术的艺术”的主张,它阐述了中国化浪漫主义的文学观。
这两种文论看似对峙,却都来自于西方近代文论的传统,都是对之加以中国化的转换的结果。
正如周作人所归纳:“从来对于艺术的主张,大概可以分作两派:一是艺术派,一是人生派。
艺术派的主张,是说艺术有独立的价值,不必与实用有关,可以超越一切功利而存在。
……人生派说艺术要与人生相关,不承认有与人生脱离关系的艺术。
这派的流弊,是容易讲到功利里边去,以艺术为伦理的工具,变成一种坛上的说教。
”虽然,这两种文论思想都着眼于艺术功能论,但是,“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实际上暗含着文学能够再现“现实的人生”的思想,而“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实则强调了文学能够作为“我的表现”而存在。
二者都打上了西方传统再现论的烙印。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中国逐渐滋生蔓延,这与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情境是不可分的,与推崇“德先生”“赛先生”是不可分的。
那时,社会的进步急需文艺的先行与振兴,故对传统“文以载道”的文论采取了激进批判的立场,但同时,这时的文论也强调艺术对人生所产生的推进作用。
不断涌现的关于“艺术——人生”的论文蔚为大观,如《美感与人生》(杨昭恕)、《艺术与人生》(一羽)、《由美学上所见之人生》(杨昭恕)、《艺术与人生》(雷颂常)、《艺术与生命》(穆时英)等等即可见一斑。
仅1919至1929年间的论文,以“文学与人生”为题的就有8篇,“文艺与人生”为题的5篇,“艺术与人生”为题的3篇。
这一思想的主流,就是主张“文学现在也成了一种科学,有它研究的对象,便是人生——现代的人生”!这里的“人生”,或者“现代的人生”,其实就是沿着胡适“唯实写今日之情状”路线而生发的文学主张。
传统中国文学行至近代之前,似乎对“社会写实”的问题不太关心,而往往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闲物。
周作人“人的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
周作人“人的文学"与中国文学批评作者:魏雪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20世纪中国文学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潮流,跨入了现代性阶段。
文学即人学,文学的存在方式最终取决于人的存在方式。
五四新文学在高扬“人的解放”的大旗下摧毁旧的文学观念,开始了新的文学历程。
五四时期,为了配合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了旧的陈腐的文学观念,一种新的现代性的整体文学观应运而生,新的文学观念指导下的全新的文学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
新文学的倡导者们将矛头直指“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应表现人生,表现现实社会生活,强调文学的审美特征和主观精神。
周作人在此时代环境下敏锐的率先提出了“人的文学”,他把新文学的内涵高度概括为“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文学摆脱了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的束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文学批评也进入了现代性阶段。
1918年12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新文学的主张。
提倡新的文学,即“人的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明确指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其中又可以分作两项,(一)是正面的。
写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
(二)是侧面的。
写人的平常生活,或非人的生活,都很可以供研究之用。
”他的新文学观念以人道主义为核心,要写“人的文学”,要“立足于人间本位主义”,“讲人道,爱人类”,以此描绘社会“人生诸问题”。
周作人所讲的人道主义“并非世间所谓‘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
”就是“从个人做起。
要讲人道,爱人类,便须先使自已有人的资格,占得人的位置”。
就是要以个人为本位,充分肯定人自然本性和自身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而以这种人道主义为基础的“人的文学”也必然是呼唤人的发现和觉醒、尊重人的自然本性与独立尊严的文学。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
茅盾(1892-1981),原名沈东鹏,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被称为“现代文学的探路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茅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文学批评思想的学者。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论著作中。
他在“谈艺录”、“文学的方面”等多部文论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标准。
茅盾提倡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紧密联系人民生活,表现人民的生活、命运和斗争。
他认为文学应当是承载社会责任的文学,要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唤起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启发人们的思考。
茅盾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是真实、生动和感人。
他提倡文学要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真实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他强调文学语言要朴素自然,要符合人们的日常语言习惯,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还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
他认为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社会的反映和批判,应当贯穿审美的追求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茅盾反对空泛的艺术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必须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现实意义,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指引他们探求文学艺术的更高境界,使中国文学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茅盾的批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
浅谈周作人“人的文学”【内容摘要】在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文化运动中,周作人是一位具有重要和特殊地位的文学家、思想家。
由于抗日战争时期投敌叛国,他成了人所不齿的民族罪人,而被文学史遗忘几近半个世纪。
新时期以来,周作人研究的禁区逐渐被打破,他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重又获得了公允得当的评价。
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在“五四”前后文学思想的描述,对周作人“人的文学”的文学思想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
“人学”理论体系是周作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整个散文创作的思想中心。
随着周作人“人学”理论体系的不断调整他的文学思想体系也日渐成熟完善。
周作人的文学思想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存在。
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理性分析,对他在新文化史和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做出正确评价,并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周作人;文学思想;“人的文学”引言周作人(1885-1967)是开创中国现代小品文的一代宗师,新文学运动的翻译家、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是对新文学理论建设有巨大贡献的理论家。
周作人曾经参与领导过文学研究会的活动,首倡“人的文学”,确立了“五四文学”启蒙的理论纲领。
在革命文学兴起后,周作人又推崇晚明小品,主张“性灵说”,反对“载道”的文学观,多次提出“文学无用论”,这使得他的文学观点成为现代文学史中一个集聚着巨大矛盾的重大问题。
因此,要全面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就无法忽略周作人的存在。
但长期以来,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学术界对他不是绕过不提就是进行批判,而且偏于政治与道德评价的研究视角,无法将周作人的政治观与其文学观分开来进行讨论,有意忽略取消了对他文学理论与创作应有地位与贡献的肯定。
当然,周作人在政治上的附逆变节行为是不容掩饰的,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但是,周作人是作为思想型的文学家毕其一生的,对其文学思想的探讨应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角度出发,既要认清他的思想局限性,也要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和进步意义,并予以充分的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周作人文学批评研究
周作人文学批评研究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在五四时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因而使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毛泽东同志指出:“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
”(《新民主主义论》)代表五四时期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艺思想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胡适,因为他最早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推动了文学革命运动。
然而周作人要比胡适深刻的多,他很早就看到了白话文运动的局限性,而提出了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的问题。
1919年3月,他发表了《思想革命》一文,指出:“中国人如不真是‘洗心革面’的悔改,将旧有的荒谬思想弃去,无论用古文或白话文,都说不出好东西来。
”在这前后,周作人写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几篇文章都谈到了思想革命的问题,他在《人的文学》中指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
”纵观周作人早期文学批评理论,它的核心便是“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思潮和别的思潮一样,并不是与世俱来纵贯古今的东西,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人道主义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作家、思想家们用来反对封建主义束缚,要求思想解放的理论武器,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四时期,中国还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宗法观念紧紧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思想就成为当务之急。
周作人从欧洲资产阶级思想武库里搬来了人道主义,矛头直指封建主义。
虽然,当时欧洲已出现了反动的人道主义,但在中国,人道主义仍有它的进步性,成为共产主义文化思想的同盟军。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里感慨:“生四千余年,现在去还讲人的意义,重新要发现‘人’,去‘辟人荒’。
”五四时期,许多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姿态,投入了“辟人荒”的战斗,其中最突出的是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开始将人的解放由个性解放的最低层次推进到阶级解放的最高层次。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
“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五四”时期,文学流派和文论思想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文学研究会,持“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它阐述了中国化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另一派则是创造社,持“为艺术的艺术”的主张,它阐述了中国化浪漫主义的文学观。
这两种文论看似对峙,却都来自于西方近代文论的传统,都是对之加以中国化的转换的结果。
正如周作人所归纳:“从来对于艺术的主张,大概可以分作两派:一是艺术派,一是人生派。
艺术派的主张,是说艺术有独立的价值,不必与实用有关,可以超越一切功利而存在。
……人生派说艺术要与人生相关,不承认有与人生脱离关系的艺术。
这派的流弊,是容易讲到功利里边去,以艺术为伦理的工具,变成一种坛上的说教。
”虽然,这两种文论思想都着眼于艺术功能论,但是,“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实际上暗含着文学能够再现“现实的人生”的思想,而“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实则强调了文学能够作为“我的表现”而存在。
二者都打上了西方传统再现论的烙印。
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中国逐渐滋生蔓延,这与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情境是不可分的,与推崇“德先生”“赛先生”是不可分的。
那时,社会的进步急需文艺的先行与振兴,故对传统“文以载道”的文论采取了激进批判的立场,但同时,这时的文论也强调艺术对人生所产生的推进作用。
不断涌现的关于“艺术——人生”的论文蔚为大观,如《美感与人生》(杨昭恕)、《艺术与人生》(一羽)、《由美学上所见之人生》(杨昭恕)、《艺术与人生》(雷颂常)、《艺术与生命》(穆时英)等等即可见一斑。
仅1919至1929年间的论文,以“文学与人生”为题的就有8篇,“文艺与人生”为题的5篇,“艺术与人生”为题的3篇。
这一思想的主流,就是主张“文学现在也成了一种科学,有它研究的对象,便是人生——现代的人生”!这里的“人生”,或者“现代的人生”,其实就是沿着胡适“唯实写今日之情状”路线而生发的文学主张。
传统中国文学行至近代之前,似乎对“社会写实”的问题不太关心,而往往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闲物。
鲁迅和茅盾现实主义作品比较
鲁迅与茅盾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珍品。几十 年采,人们一直在阅读、学习和研究它们,从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营 养,研究的成果是惊人的丰富,但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两位大师在现实 主义小说创作上的特点和得失,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又直接影 响到对鲁迅和茅盾文学创作艺术的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甚至也影 响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特征和走向的正确理解。
鲁迅和茅盾都是开放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以本民族文化为土壤, 开放地吸收了包括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等多种西方文学流派的营养, 取精用宏,把他人的精粹化为自己的血肉,他们现实主义的小说也因 此而更具活力。
总之,鲁迅追求揭示灵魂之深,茅盾追求反映现实幅度之广,鲁 迅小说可以从深中见广,而茅盾小说因广而往往难求其深,在今后现 实主义小说发展过程中,茅盾小说的特点应将融合于鲁迅小说揭示 灵魂之深的特点,得到繁荣发展。
本文从文艺观、创作重心,人物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论述鲁迅 与茅盾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上的基本视点和艺术追求。
鲁迅与茅盾的创作都有明确的社会功利性,是典型的人生振作
1
家的代表,都在“为人生”的旗帜下从事创作。鲁迅小说具有鲜明的启 蒙主义色彩,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封建专制的呐贼和冲击,暴露封建思 想文化的罪恶,揭破国民性的弱点,展示人的精神创作与危机。而茅 盾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重在反映剖析社会,在某种程度上 是对社会科学命题的诠释,政治色彩浓郁。
知识分子从来对社会负有重要的责任,另一方面,社会动乱又是有增 无减,黑暗直逼到你的眼前,在这传统和现实的双重作用下,知识分 子很自然就会形成一种普遍的功利主义倾向,无论从事什么活动,头 一件事就是掂量它对社会的意义,一谈到文学,也总是首先去考虑它 的读者效应。并不是不懂得文学的审美价值,但既然认定了那是一个 非审美的时代,也就自然要把这种价值搁在一边,先来讲究它的功利 意义。”…这是鲁迅和茅盾的最为相似之处,他们都断不能接受来自新 文化运动内部的“为艺术而艺术”观点,鲁迅在谈他的创作思想时曾 说:文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他将文艺的功利目 的,由“为人生”具体化为“改良人生”。茅盾与坚持“为艺术而艺 术”观点的创造社之间的论争,广为人知,他在《“大转变时期”何 时来呢?》一文中写到“他们(笔者注:指中国“为艺术而艺术”作 家)日日想沉醉在‘象牙塔’内实在并未曾看见‘象牙之塔’是怎生 一个样子。他们可怜的很,只能使中国文人用旧的几句风花雪月的滥 调,装点他们的唯美主义的门面”, “提倡激厉民气的文艺”,与鲁 迅力主的用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文学,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文艺 的功利性问题,可以说是面对共同命题所作的本质相通的回答。
简述茅盾的文学批评的若干问题
简述茅盾的文学批评的若干问题论文关键词:茅盾批评思想现实主义创作规律论文摘要:茅盾先生的批评思想是庞大而深刻的。
通过茅盾先生不同时期典型的批评观点来梳理他全部的文艺批评思想,茅盾先生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明确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观念,为当时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他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美学标准,从现实革命发展的角度,考察作家作品的思想实质、社会和美学价值,评价作品得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的犀利的深刻性。
茅盾先生批评思想应追溯到他出任《小说月报》主编,那时,他积极参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观念。
当时茅盾的文学批评,典型地体现了现实主义流派的批评特色。
他为作家的优劣不决定于灵感的有无,而在于对社会人生填密的观察和研究。
作品的价值不取决于作家的“自我表现”,而在于真实地再现社会人生及改造社会的愿望。
随着思想的变化,茅盾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观念。
他的《读<倪焕之>》、《徐志摩论》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美学标准,从现实革命发展的角度,考察作家作品的思想实质、社会和美学价值,评价作品得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的犀利深刻。
在《新的现实和新的任务》一文中,茅盾先生说:“认识生活和研究党的理论和政策,是不可分的,但应该指出,党的理论和政策只是作为我们去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生活的指针”。
电攀盾先牛坏提到:“如果不是把观察、体验生活和研究、分析生活统一起来,那末我们还是很难做到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概括和集中起来。
”叼虽调不能仅仅局限在“体验生活”,还应该具备全面地历史地分析研究局部现象的能力。
他还指出:“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社会生活,是社会各阶级的人与人的关系,他们的矛盾和斗争,他们的精神状态,思想意识等等。
因此,不言而喻,文艺工作者必须同时既要有锐利的思想武器,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要有广博、深人的生活经验。
为当时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茅盾先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
同样是谈“人”,周作人和茅盾有哪些不同?
第七题:同样是谈“人”,周作人和茅盾有哪些不同?对周作人人性问题的思考周作人首先从生物学角度探索人的本质和个性, 为正确认识人的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新文化运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周作人以进化论为哲学指导思想, 第一次全面、系统和深入地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切入对人的本性进行研究,成为西方!人的发现∀思潮在东方古老土地上的最初回响[ 3] , 因而在思想文化界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反响。
周作人第一个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人的生物本性的一面。
周作人认为人首先是一种动物, 生存是人及其他动物的第一要义, 为生存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能习性都是美的善的, 应得完全满足。
但是人的生存, 有质量的好坏, 为使人的生存有较高的质量, 人又是不断进化的。
人有着比一般动物更为复杂高深的精神生活( 称为灵或神性) ,有着改造自身生存质量、生存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和力量人类的意志在于生存和幸福。
这也就是个人的目的[8] , 可以说, 生存仅为了保存肉体, 而进化是为了讲究生存的质量; 进化是为生存服务的, 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直达幸福的彼岸。
人的兽性和神性结合起来便是人性, 人即是灵与肉的统一。
论周作人的人道主义文学思想人道主义是周作人文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反抗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
]周作人的以个体为本位的具有民主意识的人道主义文学思想是对以封建主义集体意识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反叛。
周作人是以人的发现为突破口来倡导他的人道主义文学思想的。
要发现文学, 首先要发现人。
要实现文学的现代化, 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
从人道主义出发, 周作人提出要建立人的理想生活: 第一, 关于物质的生活, 应该各尽人力所及,取人事所需。
换一句话, 便是各人以心力的劳作,换得适当的衣食住与医药, 能保持健康的生活。
第二, 关于道德的生活, 应该以爱智信勇四事为基本道德, 革除一切人道以下或人力以上的因袭的礼法, 使人人能享自由真实的幸福生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同等学力加试(中国现代文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同等学力加试]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代文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考试时间及适用对象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本试卷用于以同等学历报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文学史部分约70分作品评析部分约30分4)题型结构两种题型。
论述题1--3道,赏析题1--2道,总共2--4道题;每题25分--75分不等,总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中国现代文学考试目标: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简史、演变态势。
3、能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作展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评价和赏析。
考试内容:(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1927)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4、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冰心“春水体”或“繁星体”小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以《死水》等作品为例,分析和评价闻一多关于新诗格律化的理论与实践。
6、结合《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等作品,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7、以《弃妇》为例,分析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
三、鲁迅1、鲁迅早年的五篇文言论文的思想主旨。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
周作人平和冲淡的风格1924年,周作人经历了五四落潮的彷徨期后,把散文创作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理想家园,自觉地选择“美文”作为抒写情感的喷发口,认为写作其实是“自己的园地”,纯粹是为了自我情致的表达。
写文章最好就是与“想象的友人”“闲谈”,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决定了他散文的体式基本是“闲话体”,并由此而形成“冲淡平和”的独特风格。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都是他在生活中的见闻感想,取材平凡锁碎,诸如茶食、野菜、野花、菱角、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生病等,借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绪,给读者某些生活的启迪或感悟。
其最为动人之处,是在平淡的叙述中有人生的况味,有内心的情趣。
如《北京的茶食》中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心要的……”这里写的都是平常的事物,但跟人生不无关系,颇有生活情趣。
同时,这些散文往往以知识为思想感情的“载体”,旁征博引,将诗情和理性渗入其中,抒写真切具体,给人以知识的熏陶。
如《喝茶》一文,所谈及的是中外许多喝茶和吃点心的知识,而最终要告诉人们的是,喝茶应以绿茶为正宗,“赏鉴其色与香味”,而且“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的“闲话体”散文大都写得悠闲、恬淡,笔调从容舒徐,但并非纯是悠哉游哉、无病呻吟之作,而是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潜藏于字里行间,表现出冷静机智,和谐自然,朴素有味。
教材把这种文风特点归纳为:闲谈体、涩味、简单味、趣味和节奏。
周作人的散文简单、散漫,可内涵丰富,在读作品时要细细地体味,尊重自己的阅读感觉。
闻一多在1926年5月的《晨报副刊•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主张:自然的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但是 因为个性不同,思考人生 的方式不同,接触 的社会运动不 同,他们 的思想也有着一定 的差异。本文试从 谈人的问题 、谈人生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 科学与文 学的关 系问 谈 题三个方面来说 明二者的差异。 关键词:茅盾 周作人 人 的问题 人 生与文学 科学与文学
“ 四 ”时期 ,崇拜 个 性 、崇 拜 自我 的 思潮 开 始形 还 是同情贵族 的,只要情 感是真 挚的、普遍 的,都是平 民 五 成 并弥漫在 时代氛 围之 中,反映在文学 界里 ,就 是人 的精 的文 学 ,都 是真 的文学 、好 的文学 :而茅盾立足 于平民, 神 、 自我 的意识和 个性 的独立 自由。在 “ 四”时期 ,不 探讨 的是平 民的解放 。他讲 人道主义 ,是从平 民出发的, 五 论 作家的创 作个性呈现 什么样 的特色 ,是激 烈也 罢,是深 在平 民的范 围之 中来界定人 道主义 的内涵 。在茅盾 看来, 刻 也罢 ,是温 和也罢 ,是 以解剖 社会为主 也罢 ,是以歌唱 平 民与贵族是不 能相容 的,他对平 民文 学的阐释 ,有着 很 爱情 为主也罢 ,是属于 浪漫派也 罢 ,是属 于人生派 也罢 , 强烈 的阶级色彩 ,他坚决反对 贵族文 学与贵族精神 : “ 积
文 学 和 人 生 的 文 学 等 口号 , 即 强 调 文 学 与 人 生 的 关 系 。茅 茅 盾 和 周 作 人 的 结 论 很 不 相 同 : 周 作 人 从 人 出 发 ,完
盾 同样 强调文学要 与大多数 相结合 ,要有人类性 ,可见茅 成 了超阶级 的人类之 爱的营构 ;茅盾 从人 出发 ,归结到人 盾 也接 受了人 的文 学的 口号 。同时 ,茅盾的表现 人生和指 类应 当划分 出阶级 。周 作人谈人是一 个人性论者 :茅盾谈 导人生 ,与周作人对 文学与人 生关系 的解释也是 有其相通 人 则是一个 阶级论者 。尽 管这一特 点在 早期茅盾 的思想 中 之 处的 。但 是 ,人 生派的 内部又 是有着 思想分歧 的,周作 还没有 后来那样 明确和坚 定,可 已经相 当突 出,且 是一 个 人 与茅盾 因为各 自的个 性不 同,思考人 生的方式 不同 ,接
触 的 社 会 运 动 不 同 ,他 们 的 思 想 有 着 一 定 的 差 异 。 笔 者 认
为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
谈 人 的 问题
同是谈人 生,周作人 所谈 限于文学对于人 生的解释 ,
同是谈 人 ,周作 人立足 于个人 ,即以个人 为本位 ,把 文学影响于人 生,为 了防止文 以载 道,他及时地提 出 了文
都 免 不 了要 对 人 的 问题 发 表 一 些 自 己的 看 法 , 而 且 这 些 看 极 的责任 是欲把 德谟克拉西 充满 在文学界 ,使文学成 为社
法 ,大都 围绕 着对 于人 的肯定而展 开 。所 以, “ 四 ”时 会化 ,扫除贵族文 学的面 目,放 出平 民文 学的精神 。下 一 五 期形成 了一个 以人 的讨 论为 中心 ,以人为何 物为基本 内容 个 字 是 为 人 类 呼 吁 的 , 不 是 供 贵 族 阶 级 赏 玩 的 ; 是 ‘ ’ 血
个 人 置 于 高 于 一 切 的 地 位 。他 讲 人 道 主 义 ,是 从 个 人 出发 学的无 功 利 说 ,对 文 学 的社会 作 用加 以限制 。茅盾 则 强
,
的带有阶级 性的人类 之爱 。在他 看来 ,不 论是 同情 平 民的 调 了文 学表 现 人生 和指 导 人生 的 功 能,惟 其 强调 了 “ 耋 指
的 人 的 思想 解 放 运 动 。
和 ‘ ’写成 的,不是 ‘ 泪 浓情 ’和 艳意 ’做 成的 ,是人
在 这 一 时代 大潮 中, 同为 文 学研 究会 成 员 的周 作 人 类 少不得 的文章 ,不是茶余 酒后消遣的东西 !”Ⅲ茅盾把人 和茅盾 ,在思想取 向上是基 本一致 的。周作人 以其在 当时 道 主义只给 了平 民文 学, “ 惟其 是为平 民的,所 以要有人 的 巨大 影响 ,参 与起 草 了文 学研究会 的宣言 ,提 出了人 的 道主义 的精神,光 明活泼的气象 ”[。 2 ]
㈨ .。 。
导 ” ,要 求 作 家 应 当具 备 指 导 人 生 的 能 力 。茅 盾 强 调 “ 新 科学精神 建构 自己文 学观 的典 型代 表 ,科学精 神成为他 的 文 学 家 却 非 研 究 过 伦 理 学 、 心 理 学 ( 会 心 理 学 )、 社 会 文 学观 的又 一块 基 石 。诚如 茅 盾所 言 : “ 而 我终 觉得 社 然
从为入生的文学看周作入与茅盾批评思想的差异性
。何 佳 乐
摘 要: “ 四” 时期 ,受到人 的思潮的重大影响 ,为人生的文学批评都带着改造社会 的热切希望,也都十分注 五 重强调 文学与人生 的关 系,强调 文学在人 生之 中所能产生的作用和 影响。重建文 学与重建生活成为人生派 的初 衷 ,也成为人生派走向文学和走 向生活的双 重 目标 同为人生派成 员的周作人和茅盾 ,在 思想取向上是基本一致
自己赋 予新文学 以新 的宣传功 能未作任何反省 。他没有像 把文 学看作是科 学的一部分 ,至少 已经把科 学方法移置 于 周作人那 样 ,对文 学的功利提 出过补充意见 ,以防文学功 文学 之中加 以运用 ,认为 “ 学像科学一样 地进行活动 : 文中作用 我们 的时代 充满 了科学 的精 神 ,人 人 都带 点先 天 的科 学
的 重 视 。 茅 盾 在 早 年 也 曾批 判 过 传 统 的 文 以载 道 观 ,但 对 迷 … … ”[ “ 学 当这 潮 流 ,焉 能 不望 风 而 靡 呢 。 ”Ⅲ茅 盾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