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语文高一必修三习题单元综合检测4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有答案)

(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有答案)

必修三第四单元测试一、基础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聒.噪(tián)栅.栏(zhà)粗犷.(guǎng)众说纷纭.(yún)B.广袤.(mào)湮.没(yān)粗糙.(zhào)寥寥无几(liáo)C.篱笆(ba)崔嵬(wéi)档案(dàng)畏葸.不前(xǐ)D.蜕.皮(tuì)皈.依(guī)跻.身(jì)弦.外之音(xián)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B.凤蝶这样成天在花间游息,引起了一些人的羡慕,说它过的是“神仙生活”(一种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

C.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颤栗。

D.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3.下列句子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后来,在高中阶段,我看完了许多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并且常常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

②轻盈婀娜的凤蝶来到空中,就着明亮温暖的阳光,翩翩飞舞回翔。

③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吉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手掌中的水。

A.造访沐浴汲取B.拜访沐浴吸取C.造访润泽吸取D.拜访润泽汲取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科学家都说,凤蝶幼虫会利用狰狞的面相,虚张声势....,威吓敌人。

B.本来雌凤蝶生了很多的后代。

可是这些后代,能够长大的却如数家珍....。

C.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第4单元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第4单元综合检测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共150分,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导学号25894196小寒与物候虽然在冰天雪地里,但先民们发现,小寒时期的阳能其实在增加。

小寒的物候是,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雊,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

先民对大雁这种候鸟观察得十分仔细,大雁的行为也是古人判断节气的重要依据。

大雁虽然还在南方过冬,但它们已经感知到阴阳的顺逆变化,阳气即将回升,雁群开始自南方往北飞回故乡。

每当秋冬季节,它们就从西伯利亚一带,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到中国南方过冬。

冬去春来,它们又飞回到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即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常。

雁有仁心,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其他壮年大雁不会弃之不顾。

雁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从一而终,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杀或者郁郁而亡。

雁在迁徙时总是组成“雁阵”。

“雁阵”在飞行时,一会儿变成“人”字形,一会变成“一”字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在古人看来即为礼。

雁有智慧,人们说,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即指它们机智警觉。

雁有信,它是南北迁徙的候鸟。

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

中国文化中很早就把雁当作文明的象征。

周代开创的婚姻礼仪,是礼仪的根本,而婚姻的六礼中,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只有第五个阶段不必用雁,其他几礼都要用雁,即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察里,“雁”这种候鸟兼具社会对人们婚姻问题上需求的引义。

到了第二候,虽然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喜鹊却会冒着严寒开始筑巢,准备孕育后代。

喜鹊是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鸟类,人类活动越多的地方,喜鹊种群的数量往往也越多,可以说它们是很有人缘的鸟类。

喜鹊常成对或结成大群活动,白天在旷野农田觅食,夜间在高大乔木的顶端栖息。

中国人在鹊之前加上喜字,明证喜鹊在中国人的眼中象征吉祥。

人教版新课标2018-2019学年 必修三 第四单元配套练习

人教版新课标2018-2019学年 必修三 第四单元配套练习

Unit 4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Period One Warming Up & ReadingⅠ.单句填空1.Judging from his ________ expression, this problem must be quite ________.(puzzle) 2.Mike said, “We must get rid of the bomb in the street, or when it ________(explode) many people will be hurt.”3.The local villagers have planted many trees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to prevent the soil ________(wash) away.4.Mike's father is so________(violence) that Mike is afraid of telling him he has failed.5.It is obvious that smoking is________(harm) to health.6.Most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water doesn't________(existence) 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7.With the table________(lay), we began to take dinner.8.________(globe) warming is having a great effect on hundreds of plant and animal species around the world.9.It is ________(like) him to be late; he's usually on time.10.Politics and________(religious) are daily topics of conversation.11.Fruit juice can be harmful ________ children's teeth.12.When did the world come ________ existence?13.As is known to all, water is fundamental ________ survival.14. The girls called out their names ________ turn.15.________ a result, the disease was prevented ________ spreading successfully.1.I don't want to ________ my parents too much.2.Finally, the Smiths ________ London, starting to make a new living.3.My wife ________________ a healthy baby last night.4.The company was not managed well.____________,it closed down.5.Staying up frequently ________________ your health, to be sure.6.Now that we have finished designing,the company, ________________,should do theconstructing work.7.Animals of this kind produce young by ________.8.We were ________________ going out by the heavy rain.9.Soil ________________ the growth of the plants.10.Don't give up halfway, Andy. You'll succeed ________________ if you keep on working like this.Ⅲ.句型训练1.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t six every day.他每天六点起床,这已成为一种习惯。

2017-2018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单元综合测评试题4份

2017-2018高一语文必修3全册单元综合测评试题4份

2017-2018高一语文必修 3 全册单元综合测评试题 4 份kj.co单元综合测评 ( 一 )语言,存在的家园(时间:100分钟,分值:120 分 )一、基础稳固 (12 分,每题 3 分 )1.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31 周岁,关于任何一名游泳运动员而言,都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年龄,而菲尔普斯战胜了这全部,在里约奥运会上仍拿下了 5 枚金牌。

②小李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常常对我谆谆教诲,使我在平时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少出错误,我特别感谢他。

③我跟他认识也有几年了,但除了会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其他,所以到现在仍是白头如新。

④今年暑期,我和几个小伙伴几经艰辛,终于登上了西岳华山绝顶。

立于顶峰,放目远眺,天无涯际,我顿觉自己微小,登高自卑之感油但是生。

⑤泛舟在漂亮的漓江上,只见江水浩浩大荡,两岸丛山叠峰,各具神情,令人目不交睫,身在此中,倍感奇趣横生。

⑥最高人民法院微信负责人赵晓菲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在标题制定上咬文嚼字,在内容上,传达法院的法治正能量。

A .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⑥ D.②④⑤【分析】①望而却步:表示看见了就惧怕。

切合语境。

②谆谆教诲:形容诚心地教育。

多指 ( 尊长对晚辈、上司对下级 ) 诚心地教育,而不可以用于平辈之间。

③白头如新:指交朋友相互不可以认识,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同样。

切合语境。

④登高自卑:爬山要从低处开始。

比喻做事情要顺序渐进,由浅入深。

做事脚扎实地从小事做起。

不可以误认为看见高峰而感觉自己很微小。

⑤目不交睫:指没有合上眼皮。

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

望【答案】用“蜘蛛网”比喻在高空中南飞迁移的雁阵奇特而贴切;写出了雁群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飞翔状态;表现了大自然【答案】一种是石灰石,另一种是花岗石 ( 或漂砾 ) ;这些石头不是一般的石头,懂石头的人能够看出自然界沧桑巨变的历史,告诉我们要读懂大自然的【答案】(1) 平常易懂。

善用口语句式,经过举例子、设问等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综合检测 版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综合检测 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共150分,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导学号 25894153分享经济,又名共享经济,指的是通过人人参与,借助互联网平台,把各类过剩的消费资源、尤其是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通过倡导人人分享,实现体验式消费,进而促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创造新的生产红利和消费红利的一种商业模式。

美国著名的Zipcar租车公司,就是把各种闲置车辆及其信息通过网络平台整合起来,Zipcar的会员用车时通过网站或电话搜寻,即可发现距离会员最近的车辆情况和使用价格,然后会员可自主选择并预约用车,用完之后在约定时间内将车开回原处。

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淘宝网,其实也是成千上万大中小企业、成千上万用户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成千上万的产品和商品价格、产品数量、广告、厂商、消费者甚至信用等各类信息透明化,通过人人参与, 平台分享,公平竞争,大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也扩大消费需求。

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原因就在于分享经济强调分享式消费和消费式分享,即消费既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为他人消费提供供给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同时,分享经济的背后也提出了一个今天我们如何更好解决过剩的问题.当今时代,高速工业化和市场化带来的巨大效率提升、生产高速增长,实际上带来了“全球性过剩”,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处在闲置和过剩状态,因此分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整合,把大量的“闲置”重新配置,加以利用.这显然顺应了绿色消费、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

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分享经济也意味着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

工业化甚至更早时代,经济增长更加强调生产、强调效率、强调产出率,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实现分工,通过分工产生效率,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达到产出最大化的目标。

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和市场分工,在带来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剩;强调分工促进增长的同时,也由于生产环节细化、甚至全球化分工,产生了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交易成本,反而降低了交易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单元综合测评 第4单元 含解析

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单元综合测评 第4单元 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四) 寻觅文言津梁(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郑既.知亡矣(已经) 从而誉.之(称赞) B.⎩⎨⎧岂不遽.止(立刻)何厌.之有(讨厌) C.⎩⎨⎧虽董.之以严刑(督责)曲.在赵(理屈,理亏) D.⎩⎨⎧故幸.来告良(幸亏)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解析】 B 项,“厌”应解释为“满足”。

【答案】 B2.选出每组句子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导学号:20770130】A .令赵王鼓.瑟 B .与郑人盟. C .沛公军.霸上 D .常以身翼.蔽沛公 【解析】 A .名词作动词,弹;B.名词作动词,结盟;C.名词作动词,驻扎;D.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

【答案】 D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礼毕而.归之 B .夜,缒而.出 C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D .劳苦而.功高 【解析】 例句与C 表转折,A 项,表顺承,B 项,表修饰,D 项,表并列。

【答案】 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导学号:20770131】A.⎩⎨⎧拜送书于.庭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C.⎩⎨⎧毕礼而.归之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D.⎩⎨⎧乃.使其从者衣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 B 项,均为介词,趁势。

A 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C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D 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答案】 B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导学号:20770132】A .近10年来,新加坡成为中国留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热门之地,毕业之后也选择留在新加坡,成为中新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

B .随着政府投入的加大,使中国的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必将迎来更快的增长期,各市场主体的竞争和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单元测试(二)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单元测试(二)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必修三第四单元训练卷语 文 (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

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

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

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

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

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导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

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

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

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练习:单元综合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练习:单元综合检测(四) 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检测(四)(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

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

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

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

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

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

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的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

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

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键。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系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

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三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

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三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

2018-2019学年语文版必修三第四单元单元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模块综合检测 版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模块综合检测 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烹饪王国",这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

在古代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是“煮熟到适当程度"的意思。

“烹”和“饪”组合在一起,意为“烧煮熟食物"。

“烹饪”一词的意思表明,烹饪是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开始的。

有关烹饪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多,技艺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的。

烹饪产生之初,人们的饮食水平极其低下,所谓烹饪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

例如“烧",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有所不同,它不用任何烹饪器,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

与“烧”同时的,还有“烤”,也不借助任何烹饪器。

此后,又产生了“石烙"“石烹”两种烹饪法.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这四种烹饪法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烹饪水平有所提高,烹饪方法也逐渐增多。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炊器,这时大都已经具备,如陶鼎、陶甑、陶釜、陶罐、陶盆之类。

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住房遗址中,曾发现过灶坑,是用来做饭的。

另外,在掘地为灶的同时,人们还制造出了可以搬动的陶灶,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陶灶,有两耳,可以提拿搬动,结构科学,使用安全,可供多人炊用。

考古发掘出的商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

可以认为,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以煮蒸食物为主。

郭宝钧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考证了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他认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

”在煮蒸两种烹饪方法之中,煮法又产生于蒸法以前。

有些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

然而,考古资料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

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春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其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字样.它的质地也比较薄,很适合作煎炒使用。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一语文必修3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

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

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

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

礼仪表现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表明与人为善的态度,善良宽容的心灵。

第二,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从社会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为和”的价值追求。

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礼仪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行为规范,礼让包含对自我的克制,对他人的理解,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

第三,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

从国家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有序”的价值追求。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国无礼则不宁”。

孔子以礼为基础,提出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进而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

礼仪是经世治国的道德秩序,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国家就会秩序井然。

中国礼仪文化根植于传统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思想的印迹。

然而,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就可以提炼一些超越时空的价值观念。

将礼仪文化中蕴含的向善、为和、有序的价值观念,放进现代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科学的阐释,就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与友善、和谐、文明、法制等现代价值观念相联系,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国礼仪文化有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礼仪文化教育的优势,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

最新版高一语文题库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版高一语文题库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四单元单元评价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聒.噪(tián)栅.栏(zhà)粗犷.(guǎng)众说纷纭.(yún)B、广袤.(mào)湮.没(yān)粗糙.(zhào)寥寥.无几(liáo)C、篱笆.(ba)崔嵬.(wéi)档.案(dàng)畏葸.不前(xǐ)D、蜕.皮(tuì)皈.依(guī)跻.身(jì)弦.外之音(xiá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剽悍录像机欢渡春节贻误战机B.笔杆两码事顾名思义风云变换C.震撼吊胃口艰苦奋斗迫不及待D.宣泄金刚钻无可置疑应接不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更加重视。

B.在“亚洲价值”的架构里,中国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群体文化,而西方文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个个人文化。

C.深秋的颐和园别有一番迷人的景象,那色彩缤纷的树林,那碧波荡漾的潭水,真是落花流水....,美不胜收。

D.每次试验,王军都尽量寸量铢称....,他说这样不仅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还能避免实验材料的浪费。

4.下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江苏省招生的清华大学负责人说,江苏教育部门虽然对2009年等级要求还没有明确表态,但从目前清华大学招办反馈的信息看,学校认为2008年“AA+”这一等级要求比较合理。

B、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

C、在这次奶粉事件中,提醒大多数中国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好的趋势。

D、再创造活动在诗的欣赏活动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受到鼓励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共150分,用时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25894295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科学和艺术总在山顶重逢。

古希腊艺术家根据数的规律,赋予艺术品比例上美的和谐。

例如,黄金分割比例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基石,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将其体现为光影、焦点透视、人体解剖学等科学原理和写实技法,从达·芬奇的许多机械发明手稿中就能看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影子。

无论是科学教育领域所提倡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理念,还是艺术领域对艺术和技术结合的诸多尝试,都是在同源中寻找更多交叉与融合的可能性。

在科学教育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能仅仅喊口号,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践与尝试。

尤其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积极开展基于真实情境下的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体验,从审美和艺术层面扩大科学教育的影响。

例如,上海科技馆联合多家博物馆、高校科研院,共同主办了“一带一路”科技文化展之“青出于蓝——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与交流”展。

该展览不仅呈现了青花瓷的发展脉络、文化内涵、艺术鉴赏等,同时关注了青花瓷制瓷与科学研究的发展,为公众呈现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青花盛宴”。

又如,中国科技大学梁琰老师拍摄了《美丽化学》系列视频,从艺术角度阐释了科学之美,让更多孩子在科学启蒙阶段就爱上化学。

还有一些艺术家与科学家、音乐家合作,把气象数据改编成乐谱进行表演,用数据可视化的艺术方法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

近几年,国家对各类博物馆的投入力度很大,但是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和人才培养还没有跟上步伐。

当前博物馆教育进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最大瓶颈就是缺少一批既能准确传递知识,又能跨界融合、引导公众去动手、理解和体悟的教育人员。

因此,相关部门首先要加大对博物馆教育人员、展示设计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帮助他们打破科学与艺术之间思维惯性的屏障;其次,博物馆要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开展各种跨界合作,打开博物馆教育的新视野;最后,博物馆应积极发展覆盖高端人才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弥补现有人才队伍的短板。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也让喜爱的人参与跨界的事。

例如,中国科学院的张双南教授除了给研究生讲授高能物理方面的专业课程,还开设了《科学方法与美学》课程,备受欢迎。

博物馆就应该积极寻找这样的跨界科学家,用专业与热情弥补不足、放大长处。

可以说,避免博物馆展示的同质化,尝试与艺术家、科学家和优质社会机构的跨界合作,不失为自然类博物馆展示创新的一大趋势。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01日05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黄金分割比例的运用在达·芬奇之后才让人们看到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影子。

B.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基于真实情境下的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体验是有积极意义的实践与尝试。

C.上海科技馆主办的“一带一路”科技文化展为公众呈现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青花盛宴”。

D.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博物馆教育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是因为他们无法打破思维惯性的屏障。

【解析】A项“才”错误,原文“从达·芬奇的许多机械发明手稿中就能看到”说明在此之前已有体现,因而“才”的说法错误;C项“上海科技馆主办”错,原文“上海科技馆联合多家博物馆、高校科研院,共同主办……”;D项原因是“缺少一批既能准确传递知识,又能跨界融合、引导公众去动手、理解和体悟的教育人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文章引用福楼拜的话是为了说明科学与艺术在某些方面存在交叉和融合的可能性。

B.文章提出从审美和艺术层面扩大科学教育的影响,自然科学博物馆成为实践与尝试的重要平台。

C.文章认为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不能很好进行的原因在于教育服务、人才培养没有跟上步伐。

D.文章从理论到实践,多角度举例阐述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相关措施。

【解析】教育服务、人才培养没有跟上步伐主要针对博物馆教育方面,C项扩大了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科学与艺术融合恰当就可以用直观生动的艺术方法呈现科学,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B.相关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打破思维惯性的屏障,还要打开教育新视野,壮大专业化师资队伍。

C.博物馆要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源,寻找跨界科学家合作,避免博物馆展示的同质化。

D.与不同领域的专业、非专业人士跨界合作已然成为自然类博物馆展示创新的一大趋势。

【解析】原文“尝试与艺术家、科学家和优质社会机构的跨界合作,不失为自然类博物馆展示创新的一大趋势”,未然变已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导学号25894198这些桥这些人冯文超昆仑险,唐古拉高,在两山之间的铁路线上,火车轰隆隆地驶过几百座铁路桥。

那些桥最长的达十几公里,绵延望不到边。

列车驶过的铿锵声仿佛是桥在歌唱。

那不是小夜曲,也不是咏叹调,而是英雄交响曲。

那种铿锵声调,无论是彻骨严寒的风雪天气,还是紫外线强烈的炎夏,只要有列车通过时,你都会听到。

应该说,列车通过时,是桥最激动的时刻,自然也是它体现自身价值的时刻。

桥是沟通的纽带,逢山修路,遇水架桥。

纵观天路上的这些桥,没有仪态万方的造型,没有浓艳色彩,当然也有拉萨河大桥那哈达般洁白优美造型的,但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结构桥。

远远望去,呈现的是水泥、钢铁、石子,是一种力的展示。

望着它,如望男子汉雄健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桥常常是和水连在一起的,可是青藏铁路上的桥不光是跨水而过,无水也有桥。

这里以桥代路,其原因是火车过冻土地带要架桥,给野生动物设置通道也要架桥,让它们从桥洞通过。

有水的桥自然都一样,说说没水的桥。

天路上给野生动物铺设通道的桥,最有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大桥,长度为十几公里,桥墩有一千多个,是青藏铁路上最长的桥,远望如一架天梯直抵远处洁白的雪山。

它的桥孔就是野生动物的通道,让那些没翅膀的生命从中滑翔。

桥隧车间主任靳东发告诉我,每年草滩上野花点点竞妖娆时,通道便开始热身了。

灰褐色、土黄色的藏羚羊开始迁徙,去卓乃湖交配繁衍,一批接一批,而最大的一批,竟有几千只,浩浩荡荡地通过通道。

头羊走在前边,两只长犄角像仪仗队的指挥杖,如将军带领着一支长长的队伍去远征。

它们快速过桥洞时,像士兵奔赴战场,闪电一般快,颇为震撼。

这时,正在干活的桥隧工们会立即放下工具,也快速钻进隐蔽处,屏声敛息,不打扰这些可爱的西部的精灵。

一次,一只小藏羚羊见桥头铁路防护网里长着青草,就去吃,头卡在网格里不能动。

工人们把它救出来,用牛奶喂养,然后放生。

从此以后,防护网换成密度更高的网格,再没有藏羚羊被卡住。

这座清水河大桥上走火车,下走野生动物。

好天气时,从昆仑山飘来的白云如长长的哈达舒展着、缭绕着,而远处唐古拉雪山送来清凉的风,宽阔的草滩虫吟鸟唱,悠闲的野生动物欢乐蹦跳,桥也叩动多孔清风,与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谈。

一对自驾的旅行者在桥边沿路上丢了一个包裹,里边有现金、衣服,想着肯定是找不到了,略感绝望地问了一下桥隧工,结果完整地找到了包裹,里面的东西丝毫不差。

感激的旅游者望着那一张泛着高原红的脸,心里发热,将新款的冲锋衣送给小伙子。

小伙子喜欢极了,拿出自己一件工作服,上边有橙黄防护色彩和一个鲜红的铁路路徽,回赠给旅游者,俩人高兴地穿着互换的衣服合了一个影。

旅游者说,穿上这件衣服,握着他的手,好像心灵上搭了一座桥!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

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

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

人们对桥是感恩的!行驶过青藏铁路的人,会记住雪山、草原、湖泊,也会记住这些铁路桥吧?(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7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A.文章第一自然段总领全篇,简要介绍了青藏铁路桥的位置,同时运用比喻手法突出铁路桥的价值,也为全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

B.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大多数青藏铁路桥没有优美的姿态、艳丽的色彩,铁路桥的特点是质朴和雄健。

C.文章第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藏羚羊穿过青藏铁路桥洞时的震撼场面,体现藏羚羊旺盛的生命力。

D.文章最后一段以揣测的语气作结,婉转地赞美了这些桥以及设计、建造、养护这些桥的劳动者们,同时,在结构上呼应开头,也照应了题目。

【解析】“总领全篇”“奠定了雄壮的基调”错。

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天路的位置,铁路桥的数量、长度,重点描写了列车通过铁路桥的声响,没有总领全篇;“雄壮的基调”只限于第一段,而非全文。

5.文中划线的一段写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答:①本段写景用诗意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与桥优美的画面。

②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③侧面表现了桥隧工人保护环境的意识。

6.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答:①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

②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

③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日本当地电视台的报道称,学者预测,使用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将可以使GDP提高0.6%,到2030年前将创造超过50万亿日元(约合4340亿美元)的产值。

据统计,使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在2030年前创建50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因机器人替代人工,传统领域的人力需求将减少740万人,因此,将有240万日本人失去工作。

据报道,这其中,损失最大的为制造领域,机器人将替代150万人。

其次为会计统计,人工智能机器将使72万专业人员失去工作。

智能设备将在建造领域使67万人失去工作。

(摘自极客网) 材料二:国际咨询巨头德国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23日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人工智能(AI)将在中国产生10万亿元人民币的产业带动效益。

报告认为,除互联网行业外,汽车、消费品与零售、金融以及医疗等数据基础较完善和数据资源较丰富的行业,具有最为成熟的AI发展基础与最大的市场应用潜力;同时,制造、教育、通信行业也值得关注。

报告指出,借助人才基础、应用市场规模与投资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中国的AI企业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及融资规模均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

北京、上海与深圳在AI企业与人才积累方面位居全球前列。

报告估算,在金融行业,通过AI技术在风险控制、资产配置、智能投资顾问等方向的应用,预计将带来约6000亿元的降本增益效益;在汽车行业,AI在自动驾驶上的技术突破将带来约5000亿元的价值增益。

(参考消息2017年11月27日) 材料三:2017年10月26日,沙特阿拉伯授予美国汉森机器人公司生产的“女性”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身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