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论文植根于脚下的沃土论文:植根于脚下的沃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教育论文植根于脚下的沃土论文:植根于脚下的沃土摘要:富裕起来的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们生活的环境却因各种人为因素越来越恶化。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呢?
关键词:生态教育;德育教育;作文教学
一、看一看:让学生在探赏游览中获得思维灵感的源泉活水,唤醒生态潜意识
1.在欣赏秀丽的自然景物中熏陶
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四季转变,花开花落,大自然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内心世界相通。
春日的山野,生机盎然;盛夏的绿荫,怡人心田;金秋的果实,喜上眉梢;严冬的飘雪,浪漫纯洁。
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常处大自然的怀抱中,多观察,多感受,并用语言将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
2.在探寻众多的自然特产中积淀
我校地处南山,这里有肥沃的土地,众多的特产,被誉为“茶叶之乡”“板栗之乡”“竹木之乡”。
这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农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空间和作文资源。
我们带学生到竹制品工艺厂参观,去参观茶叶加工厂等。
通过参观,学生知道了这些都是本地的特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感情。
这些活动,使学生既拥有了快
乐的视觉体验,又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瑰丽,同时习作也有话可说,水到渠成。
二、访一访:让学生在调查访问中了解山野乡村的风土人情,引导追求精神绿色
1.引导广泛收录,将久违的故事记下来
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
虽然时代进步了,生活也日渐殷实,但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在广大农村仍在延续。
这也是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在素材方面的一大隐性优势。
有些故事虽然被淡忘了,可一旦被提及,老人们虽然絮絮叨叨,但愿意极为仔细地为我们讲述那即将遗忘的故事。
于是“沸水塘的神奇”“金牛岭的传说”“仙山头的故事”“锅底山的神话”“千人坑的由来”“新四军抗日的事迹”……使得迷人的山乡更增加了神韵,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
这
些故事版本丰富,内容全面,既能陶冶情操又有益志趣。
2.进行细致研究,把埋藏的资料挖出来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家乡的饮食文化、文物古迹和风俗习惯等民俗人文都很有特点。
于是我们主要组织学生考察了家乡的饮食文化、文物古迹和风俗习惯。
在考察活动中,
同学们积极参与,人人体验,在体验中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语言运用、写作等
能力。
三、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民间工艺的博大精深,深化对生命的敬畏
1.内外联系,丰富体验
采茶、制茶是我国古老而绚丽的民间传统工艺。
我校地处山乡,有着“茶叶之乡”的美誉,几乎家家户户都都会种茶、制茶,这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工艺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于是,我们因地制宜开展了“走进茶乡”系列活动,多角度组织学生体验,丰富学生的感受,拓宽思维空间,积累写作素材。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增添了才干,增加了体验,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情感,使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水到渠成。
2.横向联系,开拓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的作文教学着眼于这一精神,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联系和整合。
我们结合地方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了富有山乡特色的“泥塑”教学。
学生在美术课中创作了多姿多彩、洋溢个性、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泥塑作品。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语文教学和美术教学有
机地结合起来。
精心设计了美术课“感美、知美、创美”、作文课“赏美、评美、写美”的一体化课堂教学结构。
四、写一写:让学生在厚积薄发中抒发自己心中的真情实感,树立生态观念
学生观察、体验、积累,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
学生的体验是多样化的,因此,教学时我们也要采用多样化、多个性特色的训练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感受。
通过多种形式的表达,既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调用自己“体验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构筑多姿多彩的画卷,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也能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