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修订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互联技术教学大纲修订版
《网络互联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执笔人:史长琼大纲审核人:姜腊林
课程编号:0810000435
英文名称:Network interconnection technology
学分: 2.5
总学时:40学时。

其中讲授 30学时,上机 10 学时。

适用专业: 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网络工程及相关专业限选的专业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并能熟练利用Cisco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设计、构建和维护中小型的企业网络。

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掌握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及物联网的感知层设备互联基础;
2.掌握IP编址技术;
3.掌握Cisco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调试;
4.掌握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RIP、EIGRP、OSPF)的配置和调试;
5.掌握访问控制列表的设计和应用;
6.掌握广域网技术(PPP、ISDN、Frame Relay)的应用;
7.掌握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设计和应用;
8.掌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调试;
9.掌握VLAN的划分、VTP配置和VLAN间的路由;
10.掌握生成树协议的原理和配置。

11. 掌握物联网设备配置。

三、重点与难点
IP编址、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和调试、问控制列表的设计和应用、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的设计和应用、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和调试、VLAN 的划分、VTP配置和VLAN间的路由及物联网设备配置。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课堂理论教学为30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为10学时,以路由器及交换机组成的实验平台,学生上机实验来完成实验内容。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课堂理论教学为30课时,其具体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见表1。

表1 课程的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六、实验、上机与实训教学条件及内容
本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以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为主要课程内容。

要求学生每人一台PC机,系统装有Boson模拟系统,模拟路由器及交换机。

学生通过Boson 软件完成路由器及交换机的配置实验。

本课程实验采用项目驱动的方式,以完成项目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各种技术的理解。

每个实验对应一个项目,有具体要求,实验必须达到项目要求。

具体实验项目名称、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见表2。

七、作业要求
课程单元作业按重要知识点布置。

课程大作业按学生分组进行,每个小组由5~6个学生组成,共同完成一个规定项目的设计与配置,并在课堂上由该组推荐2人代表本小组讲解设计并配置实现,该作业计入该组每个人的平时成绩中。

八、考核方式与要求
1.知识考核
该课程是一门限选的课程,课程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主要采用期末书面考试的方式评定。

期末考试采用开卷考试方式。

2.能力考核
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40%,其中根据作业、课堂大作业、质疑、课堂讨论等能力、素质评定占30%,实验课成绩占10%。

按实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进行评定。

九、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推荐教材:
[1] 《网络互联技术》蔡学军、梁广民、王隆杰.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主要参考书:
[1].《网络互联技术与实践教程》汪双顶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
[2]. CCNA学习指南.张国清,李涤非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3]. 《TCP/IP网络互联技术(卷1)》Douglas er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5
[4]. 《物联网》周洪波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2
[5]. 《物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EPC)》张成海、张铎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