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简介*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原因*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危害*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高发人群*五、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预防方法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简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MND),后一名称英国常用,法国又叫夏科(Charcot)病,而美国也称卢伽雷(Lou Gehrig)病。

我国通常将肌萎缩侧索硬化和运动神经元病混用。

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所谓球部,就是指的是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原因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因至今不明。

20%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

另外有部分环境因素,
如重金属铝中毒等,都可能造成运动神经元损害。

产生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原因,目前主要理论有:
1、神经毒性物质累积,谷氨酸堆积在神经细胞之间,久而久之,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

2、自由基使神经细胞膜受损。

3、神经生长因子缺乏,使神经细胞无法持续生长、发育。

具体原因如下:
1、遗传因素(20%)
大多数患者有遗传性,称为家族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familial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FALS),成年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年型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临床上与散发病例难以区别。

目前基因研究已确定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与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L)基因突变有关,突变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长臂(21q22.1-22.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突变基因定位于2q33-q35,但这些基因突变患者仅占FALS的20%,其他ALS 基因尚待确定。

2、中毒因素(20%)
兴奋毒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盐可能在ALS发病中参与神经元死亡,可能由于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盐转运体运输的谷氨酸盐摄取减少所致。

研究发现,一些患者转运功能丧失是由于运动皮质内转运体mRNA转录副本异常连接所致。

对这种兴奋毒性,SODl 酶是细胞防卫体系之一,可解毒自由基超氧化物阴离子。

家族性病例由于SODl突变可能导致谷氨酸盐兴奋毒性和ALS发生。

此外,植物毒素如木薯中毒,微量元素缺乏或堆积,摄入过多的铝、锰、铜、硅等元素,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均可能与致病作用有关。

3、免疫因素(20%)
尽管MND患者血清曾检出多种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如抗甲状腺原抗体、GMl抗体和L-型钙通道蛋白抗体等,但尚无证据表明
这些抗体可选择性以运动神经元为靶细胞。

目前认为,MND不属
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

4、病毒感染(20%)
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且
少数脊髓灰质炎患者后来发生MND,故有人推测MND与脊髓灰质
炎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慢性感染有关。

但ALS患者CSF、血清及神经组织均未发现病毒或相关抗原及抗体。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危害可出现锥体束病征与肌萎缩、肌束震颤等下运动神经元病征共存,四肢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反射。

有时上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而下肢反射亢进,出现痉挛。

括约肌与性功能障碍不常见,多无客观的感觉障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高发人群40岁以上的中老年多发,男女之比约3:2。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预防方法本病为先天性疾病,早诊断早
治疗是本病的防治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