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文经、古文经发展情况: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当时各经(“五
经”、“六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均由今文经学派把持。 西汉末年平帝时期,曾设古文经博士,以 与今文经博士对抗。 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 倡今文经 。
东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学崛起发展,并压
倒今文经学。东汉以后,今、古文经学之 争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 伏。东汉至唐,基本上是古文经占据优势。 宋代,以怀疑而著称的“宋学”兴起。宋 学一反古文经学的训诂、传注传统,主张 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这一时期,正统 的古文经学告衰。

教训之二就是秦始皇、李斯所信奉的法家
有几大致命缺点:一是实行恐怖统治,人 们在心理上对这种思想难以接受;二是法 家排异性特别强。 这种不能容纳其它学派的思想理所当然地 不宜作为一个社会的主导性思想。秦始皇 并没有真正地实现文化的整合,文化整合 的任务历史的落在汉代统治者身上。
2、西汉前期实行统一于黄老之学的 文化整合模式
自中国文明多元发生以来,地区之间尤其
是南北之间,汉代对秦文化和楚文化的双 重继承,实际上是北方黄河流域文化与南 方长江流域文化的一次大整合。
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
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 蚪文”),即大篆或籀[zhou]书。
1、秦始皇实行以法家取代百家的文 化整合模式
秦始皇以武力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伴随着政治上的统一,百 家并存已成为政治的障碍,文化整合已是必然之 势。 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采取“焚书坑儒”手段, 独奉法家。 秦始皇在整合文化时,至少有两方面的教训。其 一就是解决文化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化,违背了 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采取的措施是粗暴地烧书 杀人,用一家取代百家,用政治手段而不是用文 化手段去解决文化问题,结果事与愿违,并未达 到文化整合的目的。

儒学的第三个优势是注重对文化传统的继
承,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尧舜,宪章【效法】文武,这一点与法家 割断历史联系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儒学的第四个优势就是讲仁义,把亲亲与 尊尊统一起来,为阶级压迫掩盖了一层温 情脉脉的面纱,具有极大的欺骗性,易于 为人们所接受,这是由中国古代宗法制社 会的特性所决定的。
出家:(1)政治环境的影响 (2)受沙门解脱风气的影响 (3)外出游历的感悟 (4)解脱痛苦的思索 修行:29岁正式出家。经历6年节衣缩食的苦行, 几乎达到死亡边缘。 成佛: 35岁结束苦行,在菩提树下顿悟真理,豁然 开悟,修行圆满。 创立原始佛教(早期佛教)。
佛教传教方式:
最初为口传:采用偈[ji]颂形式(歌唱形式) 后来编集成三藏,即佛教典籍全书。包括:
经藏(言语集);律藏(戒律集);论藏 (教义论著)。
基本教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 缘
四谛:揭示人生痛苦、烦恼和解脱的途径。 第一:苦谛(生老病苦死,爱恨别离) 第二:集谛(造成诸苦的原因)
第三:灭谛(灭尽诸苦之因)
第四:道谛(断灭诸苦而达到涅槃的修行
之道)
八正道:通向涅槃解脱的八种正确途径
独尊儒术”。实际上董仲舒的儒学已经在 先秦和汉初儒学基础上进行了重构,以儒 学为本,同时吸收了道家、墨家、法家等 思想,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汉武帝选择儒学做主导性思想,出 于以下原因:
从思想方面看,儒学自诞生起,就有它自
身的几大优势: 其一是主张刚健有为,宣传大一统思想, 这种入世哲学正适合汉武帝的需要。 其二是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和 而不同,德刑【恩威】并用。孔子并非不 重视刑罚,只是把刑罚排在仁义礼乐之后, 将其放在次要的位置。
今文经:
经过秦朝“焚书”的浩劫,儒家经典遭到
毁灭性的破坏。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 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 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 属当时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 为今文经。
古文经
秦朝焚书之时,一些儒生冒死将一些儒学
书籍藏在墙壁的夹层里。这些经书到了汉 代陆续有所发现。这些藏书都是用六国时 代的蝌蚪文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经。 西 汉后期经学家刘歆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文中的“微言大义”【精微语言中的大道 理】,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 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 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 谶纬迷信【巫师、方士编造的预测未来的 预言】。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 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
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
羁绊,但却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注 重文字训诂 。
1、佛教的起源 (1)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婆罗门教的兴盛;沙门集团的形成;平民
大众的宗教的创立。 (2)释迦牟尼和早期佛教的创立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466年(日本);公 元前463年(日本);公元前565年(中国 学者)。涅槃:80岁(公元前486年)圆寂。

2、经学今、古文之争
经学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
一场派系斗争。第一个为古文经呐喊的是 刘歆。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 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实际上已 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学术之争的范围,而成 为政治统治的需要在经学领域的延伸。
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学派注重阐述经





正见:正确见解 正思维:正确心态思维 正语:不妄语 正业:不做恶事 正命:正当谋生 正精进:勤学道法 正念:没有邪杂念头 正定:依法修习禅定
十二因缘:
所谓“十二因缘”,是将人生从投胎、出
生、长大到老死分为十二个环节,这十二 个环节因果相联 ,前后相续、充满因果关 系,即为十二因缘。 因为人有各种欲望和邪念,导致一系列的 相应行为,最终带来人生诸多烦恼和痛苦。 人生诸多苦难的最根本的原因来自“无 明”。只有皈依佛法,才能灭掉“无明”, 进入涅槃境界。
实践证明,这一模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
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和可实践性,为以后 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使儒学在中国历史上 占统治地位长达两千余年。
秦汉时期是中华文化第一次大整合的时代,
这一次大整合前后经历了两个朝代,长达 近百年时间.第一次文化大整合经历了漫长 的摸索过程,就主导性思想而言,由法而 道,由道而儒,创立了三个文化整合模式, 至此完成了中华文化第一次大整合的历史 使命,确立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为中 华文化的第二次大整合即宋代理学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清代前期,古文经学复兴,至乾盛时 期。 嘉庆、道光年间,古文经学进入尾声,今 文经学却又兴起。 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主张变法,他 们吸取了汉代今文经学派主张改制的思想, 极力提倡今文经学。随着清王朝的覆灭, 长达两千多年的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 亡。
(一)以道为哲学本体,崇尚清静无为。 (二)主张德刑并用,先德后刑. (三)吸收了阴阳家的学说,为尊卑有序、上
下有别的人间伦理寻找形而上学的依据。 (四)主张生财富民,赋敛有度。
实践证明,实行这一文化整合模式, 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从经济上讲,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
武帝时, 国家已走向富强。 在政治方面,适应了各阶级、各阶层的需 要,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在文化方面,虽然存在严重排儒的现象, 但毕竟较秦朝又前进了一步,用黄老学整 合百家之学,形成了复杂的庞大的思想体 系。

楚文化并不是汉文化唯一的来源,战国时
期其他区域文化也为汉文化的形成做出了 贡献。如齐鲁的儒家学说,燕赵的任侠之 风,秦国的政治制度,中原的尚农精神等 等,只是楚文化的贡献更大一些。 可以说,汉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以 楚文化为主体吸收融合了先秦其他区域文 化后形成的。汉代文化是对春秋战国时期 多元地方文化的一次新整合。





1、无明【无所明了,产生烦恼】 2、行【行为】 3、识【刹那间投胎于母】 4、名色【身和心】 5、六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6、触【六根触地,出生】 7、受【5、6岁—12、13岁,开始接受凡世间的一切,然未能起贪淫 之心】 8、爱【14、15—18、19岁,追求爱恋】 9、取【二十岁以后,贪欲转盛,四方驰求谋取】 10、有【有色、有欲】 11、生【不断索取】 12、老死【众苦所逼归于一死】
四、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在世界文明史上,紧随轴心时代(元典时
代)之后的帝国阶段,大多是产生并利用 宗教的时代。专制帝国的统治需要借助宗 教神学的力量整顿人间秩序,于是导致了 外来宗教的引入和本土宗教的创立。
(一)、宗教概说
1、何谓宗教: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
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 反映,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种 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主宰自然进化, 决定人的命运,从而使人对其敬畏 及崇拜,相信来世或天国,并进而 引申出信仰及仪式活动。
黄老之学崇尚清静无为,与汉代前期的社
会背景是相合的.但随着汉朝中央力量的增 强,无为哲学已经不能适应汉中叶的社会 需要,中央王朝强烈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和 君主专制,要求刚健有为,于是一种新的 文化整合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3、汉武帝实行统一于儒家的整合模 式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儒家“仁者爱人”与墨家的兼爱相通,儒家的仁 爱建立在礼的基础之上,比墨家更切合实际,墨 家的兼爱过于理想化,不便于实践。 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与道家思想也是能够相通的. 儒家思想体系是很完备的,不像其他学派那样偏 狭,专究某一方面的间题,因此儒家在文化观上 自孔子起就主张“和而不同”。孔子说:“君子和 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宗教要素:
(1)有一个或多个神可供信仰和敬拜。 (2)有宗教组织,宗教职业从业人员、信众、宗 教场所。 (3)教义教理教规,必需包括“人-神-自然”的哲 理关系。有宗教修行的方法和修行成果的证据。 确定人类的最低道德底线和最高的思想情操的境 界。宗教教义具有对人类有益和永恒不变的特征。 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儒教”就不是宗教。它没有 以上特征。世界三大宗教就包含上述内涵和特征。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 大一统
——秦汉时期
一、专制帝国的文化模式
秦汉时期是中华文化第一次大整合的时代,
这一次大整合前后经历了两个朝代,长达 近百年时间.第一次文化大整合经历了漫长 的摸索过程,就主导性思想而言,由法而 道,由道而儒,创立了三个文化整合模式。 经过不断完善,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的大 一统帝国模式。
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在文化领域采
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改变秦朝用法家取 代百家的整合模式,选择黄老之学为主导 性思想。 黄老之学 :始于战国盛于西汉的哲学、政 治思想流派。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 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 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黄老之学的学术观点主要有如下特 征:
二、汉文化对秦楚文化的继承
1、汉承秦制 汉王朝建立后,全盘继承了秦王朝的政治
典章制度,这一史实被史家称之为“汉承 秦制”。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职、 郡县制度、朝议制度、军工爵制、后宫制 度、监察制度、乡里制度、兵制、礼仪制 度等。
2、汉文化全面继承了楚文化
汉初刘邦政权的文臣武将大多来自南方楚地,他 们对楚文化的传播、继承和综合起了直接作用。 汉文化全面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但却全面继 承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 (1)文学上---继承了楚辞和汉赋 (2)治国思想上---继承了楚国老子的思想 (3)其他如文字、宗教信仰、葬俗、器物、音乐、 美术等,也继承了楚的遗风。
3、宗教种类:
(1)氏族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 祖先崇拜、上帝崇拜等。 (2)民族宗教:国家或民族的宗教,如道教、犹 太教、婆罗门教、印度教、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 (3)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4)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摩尼教、祆 [xian]教、八卦教等。
(二)、佛教的传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