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经》中的经典篇目;(3)能够分析《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中的诗歌;(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学会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3)引导学生从《诗经》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理解和欣赏《诗经》中的经典篇目;(3)学会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诗经》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2)《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目,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字障碍,理解诗歌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经》中的诗歌形象、诗歌语言和诗歌艺术手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诗歌的感悟和心得。

5. 诗歌创作:(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经》中的诗歌创作手法进行诗歌创作;(2)学生现场创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经》经典篇目的背诵情况,以及对诗歌创作任务的完成情况。

《诗经》教案优秀4篇

《诗经》教案优秀4篇

《诗经》教案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诗经》教案优秀4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

诗经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教授诗经,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还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本篇教案的课程对象为初中语文七年级学生,主要教授诗经三首《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和特点。

2. 理解诗经三首诗歌的含义和表达手法。

3. 通过比较不同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

4.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手法。

难点:掌握古代文学特点,理解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朗读、翻译和解析诗歌。

2. 点拨古代文学特点和文化内涵。

3. 讨论和比较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4. 组织学生合作完成课堂作业。

五、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10分钟)让学生事先阅读《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三首诗歌,了解其大致内容和特点,并记录下问题。

2. 导入课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 诗歌朗读(15分钟)教师逐句解读《蒹葭》、《士伯》、《十五从军征》三首诗歌,让学生跟读,并让几个学生上台朗读。

4. 诗歌翻译和解析(20分钟)教师选取诗歌中关键词语进行翻译和解释,并指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的主旨和表达手法。

5. 比较不同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20分钟)教师让学生组成小组,分别用图表方式比较三首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并进行讨论。

6. 课内作业(10分钟)让学生就不同诗歌的表达手法进行思考,并筛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歌并解释其原因。

7. 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并反思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各个环节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3. 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

诗经优秀教案优秀3篇《诗经》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三)情感目标: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重章叠唱《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

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篇)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第一课时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四、教学过程1.导入课堂(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尹人,在水一方。

”,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读音: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积累词汇: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

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6篇

第5篇诗经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诗经》教案(精选10篇)

《诗经》教案(精选10篇)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教案篇1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

它是选自《史记》的。

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成书于春秋。

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5)反映内容(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明确:重章;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明确:叠句;这首诗是几言?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诗经》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两首诗歌的意义。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阅读兴趣。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经》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经》的两首诗歌,掌握其内容、主题和表现手法。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3)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活动安排。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了解其基本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

(3)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笔记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2)鼓励学生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 文本分析:(1)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点,探讨其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通用3篇)语文教案-《诗经三首》教学设计篇1《〈诗经〉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讲解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那么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诗歌知识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聚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阔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B、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诗经

初中传统文化教案诗经

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成书时间、地位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经》中的诗歌,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品质。

二、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诗经》相关资料、PPT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诗经》中的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三、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中的诗歌,了解诗歌的主题、形式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诗歌欣赏: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5、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表演《诗经》中的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6、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强调《诗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四、活动反思:1、教师反思: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中的诗歌。

2、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所收获,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活动延伸:1、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诗经》中的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写出自己的感悟。

2、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诗经》以外的古代诗歌,拓宽文学视野。

3、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积极参与诗歌创作和表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经》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诗经》中的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美,为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诗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诗经》介绍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 提问:“你们对《诗经》有什么了解?你对古代诗歌有何看法?”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的出版背景和重要性。

- 通过阅读一个经典古诗,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3. 小组合作(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诗经》的诗歌,理解并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于诗歌理解的不同见解。

第二课时:《诗经》中的民谣诗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中的不同类型的诗歌。

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中的民谣诗,并解释民谣诗的特点和作用。

- 分析几首民谣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

3. 个人阅读与讨论(15分钟)- 学生个人阅读《诗经》中的一首民谣诗,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 学生与同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小组创作(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民谣诗进行创作。

- 小组成员共同分工合作,通过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第三课时:《诗经》中的爱情诗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中的爱情诗。

2. 课堂讲授(20分钟)- 简要介绍《诗经》中的爱情诗,并解释爱情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 分析几首爱情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3. 组织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爱情诗进行表演。

- 小组成员根据诗歌内容和情感,进行表演创作。

第四课时:《诗经》的现实意义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经》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诗经教案优秀6篇

诗经教案优秀6篇

诗经教案优秀6篇《诗经》教案篇一一、作品概述《关雎》选自《诗经·周南》。

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

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君子于役》为《王风》的著名诗篇。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思夫诗。

这是一首妻子怀念久投不归的丈夫的抒情诗。

眼前景、心中事巧妙地融为一体,诗中有画,富于田园生活气息。

二、《关雎》简析《关雎》是《诗经》的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诗经》教学教案

《诗经》教学教案

《诗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文学价值。

2. 使学生掌握《诗经》的基本艺术特色,如赋、比、兴等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

4. 通过学习《诗经》,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的产生背景与作者简介2. 《诗经》的文学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 《诗经》的艺术特色(赋、比、兴等)4. 选取《诗经》中的部分篇章进行详细解读5. 分析《诗经》中的爱情、战争、劳动等主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经》的背景、作者、文学价值、艺术特色及部分篇目的解读。

2. 教学难点:《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背景、作者、文学价值、艺术特色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选取《诗经》中的典型篇章进行详细解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经》中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4. 实践法:引导学生品味《诗经》中的诗句,体会其韵律美。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诗经》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

2. 第二课时:讲解《诗经》的艺术特色(赋、比、兴等)。

3. 第三课时:解读《诗经》中的典型篇章。

4. 第四课时:分析《诗经》中的爱情主题。

5. 第五课时:分析《诗经》中的战争与劳动主题。

六、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诗经》相关内容,了解《诗经》的背景、作者、文学价值及艺术特色。

2.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PPT、实物、图片等辅助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诗经》的内容。

3. 教师采用逐个讲解、分析、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经》中的典型篇章。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

《诗经》教案(优秀5篇)《诗经》两首篇一教学目标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熟读课文老师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1、范读正音。

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三、共同研讨文意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

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

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

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

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

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

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诗经》教学设计(通用5篇)

《诗经》教学设计(通用5篇)

《诗经》教学设计《诗经》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经》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诗经》教学设计1补充材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重点:1、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2、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学习检测: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篇。

分为“”“ ”“ ”三部分。

2、给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荇()菜寤寐()溯回 ( ) 晞()跻()沚()俟()第二课时合作探究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诗经的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诗经的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并学会鉴赏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语言。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经》的基本概况。

2.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及鉴赏。

教学难点:1. 《诗经》中复杂意象的理解。

2. 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经》的了解和感受。

二、基础知识讲解1. 《诗经》的起源、内容、编撰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分别介绍其特点。

三、作品鉴赏1. 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经》作品,如《关雎》。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语言。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顾所学,提出疑问。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复习《诗经》的基本概况和赋、比、兴手法。

2. 学生朗读《诗经》中的诗句,体会其韵律美。

二、作品鉴赏1. 选择另一首《诗经》作品,如《蒹葭》。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语言。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三、拓展延伸1. 教师介绍《诗经》中的其他作品,如《国风》、《小雅》等。

2. 学生自主选择一首作品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回顾所学,提出疑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的基本概况和作品鉴赏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积极性。

3. 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2. 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诗经教案100篇

诗经教案100篇

诗经教案100篇标题:诗经教案100篇教案1:诗经概述与背景介绍教案2:诗经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教案3:诗经的形式与结构分析教案4:《诗经》中的赋诗体裁解读教案5:《诗经》中的民歌与宫廷歌曲教案6:《诗经》中的爱情与婚姻题材教案7:《诗经》中的自然与季节描写教案8:《诗经》中的战争与英雄主题教案9:《诗经》中的社会与政治意涵教案10:《诗经》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教案11:《诗经》中的人生哲理与思考教案12:《诗经》中的音乐与韵律分析教案13:《诗经》中的象征与隐喻解读教案14:《诗经》中的诗人与创作背景教案15:《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与意义教案16:《诗经》中的乐府诗及其特点教案17:《诗经》中的民谣与民间传说教案18:《诗经》中的乡土与乡愁主题教案19:《诗经》中的宗教与神话元素教案20:《诗经》中的忧国忧民之诗教案22:《诗经》中的友情与交往主题教案23:《诗经》中的人性与情感揭示教案24:《诗经》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教案25:《诗经》中的典故与文化传承教案26:《诗经》中的地域与民族特色教案27:《诗经》中的历史与时代背景教案28:《诗经》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教案29:《诗经》中的人物形象与塑造教案30:《诗经》中的语言与修辞手法教案31:《诗经》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教案32:《诗经》中的节日与庆典歌曲教案33:《诗经》中的悼亡与哀思主题教案34:《诗经》中的乡村与农耕生活教案35:《诗经》中的帝王与统治者形象教案36:《诗经》中的动物与自然界描写教案37:《诗经》中的宫廷与官场生活教案38:《诗经》中的信仰与宗教仪式教案39:《诗经》中的美与善的追求教案40:《诗经》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教案41:《诗经》中的爱情与离别描写教案42:《诗经》中的生死与人生意义教案44:《诗经》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教案45:《诗经》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教案46:《诗经》中的道德与伦理思考教案47:《诗经》中的人性与情感揭示教案48:《诗经》中的音乐与文学艺术教案49:《诗经》中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教案50:《诗经》中的地域与民族特色教案51:《诗经》中的社会与政治意涵教案52:《诗经》中的宗教与神话元素教案53:《诗经》中的家庭与亲情主题教案54:《诗经》中的友情与交往描写教案55:《诗经》中的人物形象与塑造教案56:《诗经》中的语言与修辞手法教案57:《诗经》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教案58:《诗经》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教案59:《诗经》中的节日与庆典歌曲教案60:《诗经》中的悼亡与哀思主题教案61:《诗经》中的乡村与农耕生活教案62:《诗经》中的帝王与统治者形象教案63:《诗经》中的动物与自然界描写教案64:《诗经》中的宫廷与官场生活教案66:《诗经》中的美与善的追求教案67:《诗经》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教案68:《诗经》中的爱情与离别描写教案69:《诗经》中的生死与人生意义教案70:《诗经》中的劳动与生活态度教案71:《诗经》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教案72:《诗经》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教案73:《诗经》中的道德与伦理思考教案74:《诗经》中的人性与情感揭示教案75:《诗经》中的音乐与文学艺术教案76:《诗经》中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教案77:《诗经》中的地域与民族特色教案78:《诗经》中的社会与政治意涵教案79:《诗经》中的宗教与神话元素教案80:《诗经》中的家庭与亲情主题教案81:《诗经》中的友情与交往描写教案82:《诗经》中的人物形象与塑造教案83:《诗经》中的语言与修辞手法教案84:《诗经》中的意象与意境分析教案85:《诗经》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教案86:《诗经》中的节日与庆典歌曲教案88:《诗经》中的乡村与农耕生活教案89:《诗经》中的帝王与统治者形象教案90:《诗经》中的动物与自然界描写教案91:《诗经》中的宫廷与官场生活教案92:《诗经》中的信仰与宗教仪式教案93:《诗经》中的美与善的追求教案94:《诗经》中的战争与和平主题教案95:《诗经》中的爱情与离别描写教案96:《诗经》中的生死与人生意义教案97:《诗经》中的劳动与生活态度教案98:《诗经》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教案99:《诗经》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教案100:《诗经》中的道德与伦理思考以上是根据《诗经》的主题与内容特点所编写的100个教案标题,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教案进行撰写与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羊 传 》
户国 ,以 尽闻 知于 天天 下子 所。 苦故 ,王 不者 下不 堂出 而牖
求 诗 。 乡 移 于 邑 , 邑 移 于 国 ,
无歌 子其 者事 ,。 官男 衣年 食六 之十 ,、 使女 之年 民五 间十
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 何休曰:“男女有所怨恨,
(故太 《曰师 汉,, 书王比 食货志》)者不窥牖户而 其音律,以闻
虚 实 结 合 。
步 步 深 化 诗 歌 意 境 。
景 情 交 融 , 通 过 景 象






企与从 慕现哲 情实学 境的的 。某高
种度 矛反 盾映 、了 及人 人类 类理 永想 存追 的求
象 征 手 法 : 意 境 朦 胧 , 含 蕴 不 尽 。
艺 术 特 色


像逆绕逆人心清芦 :
在 四 面 不 着 水 中
颂5,共40篇。
国风:《诗经》中的精华
内容:
1、反映社会生活。 2、兵役、劳役。 3、婚姻恋爱。 4、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
溯溯所蒹
蒹 游 洄 谓 葭 葭 溯 溯 所 蒹 从 从 伊 苍
游洄谓葭之之人苍
从从伊凄,,,,
溯溯所蒹之之人凄宛道在白
游洄谓葭,,,,在阻水露
从从伊采宛道在白水且一为
之之人采在阻水露中长方霜
辑 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 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
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辑 评
钱钟书《管锥编》(毛诗正义六0则四三):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 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传》: “‘一方’,难至矣。”按《汉广》:“汉 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 编·附录》论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 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 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Sehnsucht)之情境也。
着 直 水 去 找 她 ,
来 绕 去 道 儿 长 。
着 曲 水 去 找 她 ,
儿 正 在 水 那 方 。
上 人 儿 她 在 哪 ,
早 露 水 变 成 霜 。
花 一 片 白 苍 苍 ,
( 余 冠 英 )


一 片 好逆曲逆隔心太芦 像着曲着河上阳花 藏直弯曲对人不照 身水弯水岸儿出眼 小去道去看她露明 岛找儿找得在水, 水她拧她清哪新 中,。,。,。 心

像 在 小 小 洲 上 水
逆 着 直 水 去 找 她
越 走 越 高 道 儿 难
逆 着 曲 水 去 找 她
那 人 正 在 隔 水 滩
பைடு நூலகம்
心 上 人 儿 她 在 哪
露 水 珠 儿 不 曾 干
花 一 片 白 翻 翻 ,
中,。,。,。


辑 评 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只一意,
特换韵耳。其时首章已成绝唱。古人 作诗,多一意化为三迭,所谓一唱三 叹,佳者多有余音。玩其词虽若可望 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而不远,思之 而即至者,特无心以求之,则其人倜 乎远矣。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意象?试分析《蒹葭》一诗 的中心意象。
2.体会《蒹葭》意境朦胧、含蓄不尽 的特点。
3. 对这首诗的主题历来意见分歧,归 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 说,二是“招贤”说,三是“爱情”说。 谈谈你对该诗主题的理解。
4.试分析“兴”及重章叠句手法在这 首诗中的运用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诗经 《秦风·蒹葭》
学习要点
• 了解《诗经》全貌。 • 了解“兴”及重章叠句手法在这
首诗中运用的效果 。
《诗经》概说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 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 纪中)约五百余年的诗歌305篇(不包括 “小雅”中有目无辞的六篇“笙诗”)。
《诗诗经经》名称演变
知于 天天 下子
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
采 诗 说
。。
诗经
."
以年《 诵献于“《
观一礼 ”书列故国

民巡记 。,士天语
……
风狩王 制
命》 大天 师子 陈五 诗
· :"
师 箴 , 瞍 赋 , 矇
献 诗 , 瞽 献 曲 , 史
子 听 政 , 使 公 卿 至
·
召 公 谏 弭 谤 》 :
葭 》 主
葭无诗 慕 题
恋情”境故乃 ”以序 贤
歌诗 颇不在 一固》 才
;, 似知水 诗国: 共
优男 象其一 不家“ 图
秀或 征何方 知。秦 大
的女 主所, 所”襄 计
抒之 义指上 云 公 的
情词 而。下 , 未 思
诗。 含 求 因 能 贤
。”
递 进 式 的 复 沓 章 法 , 一 唱 三 叹 。
,,,,水且之未央,。。
宛 在 水 中 沚 。
道 阻 且 右 ,
在 水 之 涘 。
白 露 未 已 。
中 坻 。
跻 ,
湄 。
晞 。

. . .
. . .
65
4
为 3
2
1《
今余有陈之所 朱用讽招政 蒹
人冠神子皆谓 :英秘展不彼 怀:意:可人 人似味“得者 的是。诗,,
熹周谕隐治 :礼诗之诗 “,:作: 蒹将《。思
春秋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 战国时期,儒学大师荀子在《劝学篇》中将《诗》 举为儒家“六经”之一。 正式定名为经是在西汉武帝。
武帝为提倡学“经”,于建元五年设置“五经博 士”,汉班固《白虎通义·五经》:“五经何谓?谓 《易》、《尚书》、《诗》、《礼》、《春秋》也。”
诗经
·
宣知 公四 十方 五。 年” 《( 解《 诂春 》秋 )公
诗 说
,
诗经
子之篇 于子三司 孔
…… ·
世。, 礼去千马 子
家”孔 义其余迁 》(子 重篇: )《皆 ,,“
删 诗
史弦 三取及古 记歌 百可至者

孔 五施孔诗
《诗经》的分类
风:十五国风,160篇;民歌。 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大雅
31、小雅74,共105篇,文人士大夫 所做。
颂:宗庙祭祀舞曲.周颂31、鲁颂4、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