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知识创新的组织内部知识整合层级研究_刘岩芳
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

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研究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导向的多维整合模型一、概述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科能力作为个体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其构成及其表现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学科能力的多维整合模型,该模型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为导向,旨在揭示学科能力构成的内在逻辑和表现特征。
学习理解是学科能力的基础,它涉及对学科知识的认知、记忆和理解。
通过深入剖析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学习者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奠定基础。
应用实践是学科能力的核心,它要求学习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迁移创新是学科能力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学习者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融合,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价值。
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习者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科素养,能够在跨学科领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创新。
本文构建的多维整合模型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为导向,旨在促进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培养出具备高度学科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1. 学科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的挑战。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学科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非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知识,但缺乏实际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如何筛选、整合和应用这些知识却成为了一个难题。
现代教育环境还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如何在当今教育环境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这不仅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构建一个能够整合知识、技能和思维的多维整合模型,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为核心目标。
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从而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4年甘肃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活动题及答案

2024年甘肃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活动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A.均衡B.协调C.高速D.平稳2.《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
A.人才评价B.人才流动C.人才激励D.人才使用3.“四个面向”不包括()。
A.面向世界科技前沿B.面向文化主战场C.面向国家重大需求D.面向人民生命健康4.“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中国”的重点任务,提出了()的重点任务A.数字中国的建设工作B.数字经济C.数字化应用D.智能制造5.《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到企业工作或者参与项目合作。
A.科研人员B.后勤人员C.管理人员D.职工代表6.出版者权的保护期为多少年?()A.5.0B.10.0C.15.0D.20.07.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A.技术创新B.基础研究C.关键核心技术D.战略科技创新8.著作权属于作者的是?()A.职务作品B.演绎作品C.合作作品D.日记9.提升()发展水平,加快推进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做强高职专科教育,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A.高等教育B.学前教育C.义务教育D.职业教育10.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
A.义务教育B.中等教育C.中职教育D.高等教育11.()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
A.数据B.教育C.科技D.人才12.《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科研机构、高校要按照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以()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测试08 第八套

第八套1.在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知识并进行理解”的要求属于认知领域的( D )层次。
A、领会B、综合C、分析D、应用2.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陈至立同志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报告。
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C)、信息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A、“全国学习网工程”B、“2016战略”C、“校校通工程”D、“人—机—路—网”工程3.在Frontpage中,通过(B)可随时查看制作的网页在浏览器中的效果。
A、普通窗口B、预览窗口C、HTML窗口D、视图窗口4.下面(A)不属于社会科学。
A、物理B、地理C、历史D、思想与品德5.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传感器觉察和比较各种声音,来讲授(C)A、热现象B、光的传播C、声音的产生与传播D、简单电路6.在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呈现重要单词和句型,单词可以配上图片和建立热连接,这是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中(D)的表现。
A、创设英语学习环境B、扩大和紧密英语学习共同体C、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英语学习D、为教师的演示教学提供新方式7.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对各内容领域的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其具体体现包括新课标中的四个(C)领域。
A、数与代数;平面几何;导数和微分;综合应用B、数与代数;函数;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C、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D、数与代数;直线和圆;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8、在作文教学方面,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由(D)六个教学环节所组成的教学模式。
A、创设情境—个别观察—整体总说—局部分说—打字表达—评议批改B、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讲演—小组批改C、创设情境—小组观察—整体总说—局部分说—写作—评议批改D、创设情境—指导观察—局部分说—整体总说—打字表达—评议批改9.直接教学的教学流程是(A)A、定向、讲解、有组织的练习、有指导的练习、独立练习B、讲解、定向、有指导的练习、有组织的练习、独立练习C、定向、讲解、独立练习、有指导的练习、有组织的练习D、讲解、定向、有指导的练习、独立练习、有组织的练习10.发现学习是由(C)提出来的,是指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学习结果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题库

ST_IDST_TiGan ST_DaAn103 【1】和【2】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 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学习过程104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的【1】与【2】 理论□实践■实践□理论105 在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主张学习是个体对外部刺激作出的反映, 即刺激与反映的联结的代表人物是【1】. 桑代克 106 学习理论包括三个流派,他们是以斯金纳为代表的【1】学习理论、以布鲁纳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和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2】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建构主义107 视频是由一帧帧图像高速连续播放而形成的,它利用了人眼视觉暂留的特点形成影像. 对于人眼来说,若每秒播放24帧到【1】帧,就会产生平滑和连续的画面效果.30108 博客具有易操作性、互动性、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社区性、反思性、合作性等特点, 是继Email 、BBS 、ICQ 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完全是现代人交流的一种新范式″.Y109 学习不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人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这种观点是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 N110 网页文件的扩展名可以是″.html ″或″.htm ″. Y111 Flash 动画其实是一种″准″流(Stream)形式的文件,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具有较好的交互功能. Y112 采样频率是指描述声音波形的数据是多少位的二进制数据. N113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Y 114 光纤,是一种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中的全反射原理而达成的光传导工具. 光纤具有很高的传输带宽,目前技术可以1000Mb/s 以上的速率进行传输.损耗极低,可以大大加长中继的距离.Y115 达到720p 以上的分辨率,是高清信号源的准入门槛,720p 标准也被称为HD 标准 Y116 利用如红蜘蛛、HiClass 等专用的软件进行教学控制和数据传输,是目前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方向, 该方式无需额外的硬件设备,成本低、容易升级.但系统太依赖于操作系统及网络性能,因此在稳定性上稍有欠缺.Y117 一般的IP 地址由4组数字组成,每组数字介于0~250之间.N 118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将日益自动化、微观化、多样化、数字化.Y 119 从服务器提供网络功能的角度,可以将服务器划分为文件服务器与专用服务器两大类. Y120 wav 文件所占磁盘空间非常小,适合用作较长的背景音乐. N121 压感原理的白板:上端两侧各装有一个激光发射器,白板启动后,激光发射器发出激光扫射白板表面, 特指笔具有感应激光功能,从而反馈笔的位置.NST_IDST_TiGan ST_DaAn 122在幻灯片制作过程中,对于文本的设计,应展现纲领式的文本,最好不超过6行.Y123使用Audition对声音进行降噪时,会损失一定的音质.Y124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Y125psd格式是photoshop中专用的文件格式,支持图层和通道.Y126在Powerpoint2003中,通过对图形的填充和设置,能够实现图片的半透明显示的效果.Y127在PowerPoint2003中可直接通过″插入″菜单,进行选择添加Flash动画.N128下列文件格式那一种是图像文件格式()■■PNG格式■■WAVE格式■■MP3格式■■swf格式■■■■A129HUB 基本上是一个共享设备,其实质是一个中继器,主要提供信号放大和中转的功能, 它把一个端口接收的全部信号向所有端口分发出去.这里的HUB是( )■■交换机■■网卡■■集线器■■路由器■■■■C130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你不赞成的说法是:( )■■代替教师的角色■■展示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支持师生交流.■■■■A131哪种理论认为学习的获得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得联结和联想,强化是促进这种联结的重要手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B132一个100M带宽的集线器连了10台计算机,那么每台计算机的享用的带宽是( )■■100M■■10M ■■1M■■随机分配B133下列对象必须用控件工具箱插入至PPT页面中的是( )■■视频■■图片■■Flash动画■■文本■■■■C134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是保证教学设计活动能科学、合理、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包括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和( ).■■智力因素■■年龄性别■■初始能力■■非智力因素■■■■C135教学评价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教学评价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主观臆断■■教学评价总是可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及有关标准对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D136根据你对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选项是( )■■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涵义是一样的,只是用不同的名词来表述而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BST_IDST_TiGan ST_DaAn137插入到PowerPoint 中某张幻灯片的声音( )■■只能在本张幻灯片中播放,换片后声音就一定停止;■■要使声音在后续幻灯片中继续播放,可在″插入\影片和声音″菜单中设置;■■要使声音在后续幻灯片中继续播放,可在″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菜单中设置;■■B和C两项都可以■■■■C138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功能有()■■教学功能■■交互控制功能■■分组讨论功能■■电子举手功能■■联机考试功能■■自动辅导功ABCDEF139教学设计是综合多种学科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的实践学科.根据其理论基础特别是学习理论视野不同,教学设计可以分为哪三类(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ABC140师范生应该学习教育技术的哪些基本内容( )■■维修设备技术■■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媒体使用技术■■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技术■■■■BCD141在选择教学媒体和资源时应遵循几个原则,分别是( ).■■目标控制原则■■内容符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最小代价原则■■■■ABCD142以下视频格式中,不能直接在PPT中插入并播放的有( )格式■■MPG■■RMVB■■FLV■■MP4■■■■BCD143多媒体课件根据内容与作用分类,可以包括( )类型.■■课堂演示型■■交互型■■教学游戏型■■教与学结合型■■■■AC144下列哪几项是对教育技术发展特点的正确表述( ) ■■对媒体技术和理论依据的关注,都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在教育技术发展之初,就表现出了对教学设计的高度重视.■■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不断吸纳新的观念,并且积极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该领域名称的不断变化,表现出了该学科发展方向的多次调整.■■ACD145下面是音频文件格式的选项( )■■WAV格式■■MP3格式■■WMV格式■■AVI格式■■MIDI格式■■ABE146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包括()■■演示各类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展示实物、模型、图片、文字等资料.■■用高保真音响系统播放各种声音信号.■■连接校园网和Internet,使教师能够方便地调用网络资源,实现网络联机教学.■■连接闭路电视系统,充分发挥电视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能以高清晰、大屏幕投影仪显示计算机信息和各种视频信号.ABCDEF147多媒体课件根据使用对象分类可以包括( )类型.■■助学型■■模拟实验型■■助教型■■教与学结合型■■■■ABD148在″弹出式″菜单实例中,主要用到的自定义动画包括( )类型■■路径动画■■退出动画■■强调动画■■进入动画■■■■BD149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声音信息主要有哪些类型( )■■解说■■音乐■■音响■■音效■■音量■■ABDST_IDST_TiGan ST_DaAn150数字音频文件的主要技术参数包括( )■■量化位数■■信噪比■■采样频率■■声道数■■压缩比率■■ACD151-------------------------------------------------- 『题干』 s2请根据题意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请关闭所有打开的项目并注意保存相关文件。
教师教学知识的统整研究

教师教学知识的统整研究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知识统整能力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统整教学知识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能够将这些知识有效地融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本文旨在探讨教师教学知识的统整研究,分析统整教学知识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统整教学知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等。
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授。
统整教学知识还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教师教学知识的统整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统整教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影响因素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揭示统整教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统整教学能力。
这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从研究背景来看,当前教育领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强调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将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教师教学知识的统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研究意义来看,教师教学知识的统整研究有助于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通过系统梳理和整合教师的教学知识,可以形成更为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系统的指导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研究教师教学知识的统整过程和方法,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为具体、可行的路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教学知识的统整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更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2021年最新创新能力建设题库含标准答案

创新能力建设题库一、填空题1.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历史性变化离不开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不断推动实践基本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她各方面创新。
P32.解决国内当代发展主线出路在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P43、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 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认知与行为过程和成果活动。
4.创新内涵从前所未有拓展到创造、再次发现重新组合三个层次。
P145.集成创新要解决中心问题是日益丰富复杂技术资源与实际应用之间脱节。
P496.链环—回路创新模式以为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原型研制、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并行发展、综合集成过程。
P687、通过对市场细分, 有助于公司对每一种细分市场购买潜力和竞争状况等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
P858、任何一种组织成长过程中, 都必要跟随组织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管理创新是组织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获得持久竞争优势源泉。
P969、聚合型思维最大特点是以待解决问题为中心, 去谋求解决问题最优办法P10710、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基本和检查知识原则。
P10911.创新活动中, 只有掌握与创新活动有关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创新知识等, 才干保证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P11012. 创新知识储备是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基本。
P11213.知识构造是指个体所拥有知识体系构成状况与结合方式。
P11214.当代社会专业技术岗位, 需要具备合理专业知识构造, 善于运用各类知识, 创造性地完毕本职工作专业技术人员。
P11215、随着知识不断积累, 知识构造呈现出主次分明层次性和比例上协调性。
P11216.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构造规定知识多样性和知识构造实用性。
P11417、信息获取能力是指搜索、发掘、收集以及整顿创新活动所需信息能力。
P11518、实践操作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能力。
P11519、好创旨在实践中, 一方面可以获取可行性检查, 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创意进行不断修正改进。
公需科目-多选题

100.科研中现代措施涉及( )
客观措施系统措施 控制措施 信息措施
101.论文评价旳措施有( )
指标评价法 期刊评价法 专家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
102.科研论文评价旳必要性重要体目前( )
衡量学术水平 呈现科研实力 截至学术腐败发明学术价值
103.科研成果推出旳重要途径有( )
D、对论文做过技术辅助工作旳人
E、与论文毫不相干旳领导
答案A,B,C,D
28、在论文写作中不合法旳手段有
A、造假
B、抄袭
C、抄袭
D、引用
答案A,B,C
29、书以性质分类为
A、著
B、编著
15
C、编
D、译
E、编译
答案A,B,C,D,E
30、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拟定方式有
A、老师选
B、自己选
C、师生商定
答案A,B,C
86.学术会议旳两个基本特点是( )
固定性 延续性学术性 交流性
87.科研课题立项后需注意解决好( )有关事宜。
确认立项填报计划 审批计划下拨经费
调节分派贯彻任务 分项把关发展研究
88.下列属于科研选题原则旳有( )
创新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优势性原则 需要性原则
89.社科类课题有多种类型按照研究目旳划分有( )
92.下列会导致论文退稿旳有( )
无创新型 文笔欠佳 范畴狭窄 选刊不适
93.科研选题中波及旳重要内容有( )
提出问题 构建方案 选题报告 申报取向
94.期刊论文是刊登在国内外正式出版旳学术期刊上旳文章、通讯或报道一般涉及( )
综述 文章 简讯 简报
95.如何进行创新思维旳训练( )
从“目标——内容”二维度分析言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和阶段

几年的开课实践来看, 单独进行信息技
术授课 收效甚微, 把信 息技术课 程的目
信 息技术不 再像 当前 在中小 学开 设的
的课程信 息化整合 、 全方位 课程信
息 化 整 合 , 具 性 整 合 存 在 于 以 知 工 识 为 中心 、 资 源 为 中心 、 方 位 为 以 全 中心的 整合 中, 只不 过 信 息 技术 的工 具 性 作 用在 这 三 阶 段 整 合 所 起 的作
为学 生提 供良好、 全面的探 究、 交流平台,
果。 看上去这些问题很 简 里面却蕴含 单,
了 做数学的思想方法。 导学生去观察、 引 去
思考、 作, 去操 然后才能 得到结论。 这样就
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开发者。 这种学习
是具有开发性和开放性的。 时, 课 同 本节
学 的学习 程、 成果都可以在学习 生 过 学习
( 点评人:Oi动评委 浙江省义乌 NC ̄ - 市香山j 王忠平) J学 、
中 信 技 教 21 5 5 国 息 术 育 0/ 9 10 e
课程整合 !
¨ 棼 曩《 秘强 毪 镰鼍
问 。 题 其次, 了 体现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的
课程信息化层次
新的学习环境, 以促进个别化学习、 网络
息 技术 的地 位和 作 用。 整合 的结 果 是
信息技术素质的最好方式, 但它又存
在着信息技术游离于学科课程教学以
外, 难以与学科课程教学实现有效整合
的致命缺 点。 这个 意义上说 , 从 独立 开 课是信 息 技术教育的初级阶段, 是信息 技术 与课 程 整合 的最 低层 次。 从 近 但
主题 , 出 题 ; 着师生以平等对 话的 提 问 接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_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网络问卷制作的基本流程为、和。
(答案请用、隔开)答案:设计问卷、问卷发布、数据分析2.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案: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趣味性_方便快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_交互性强,支持知识的建构3.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有?答案:WAV_MP34.自主学习型课件的特点有?答案:非线性_交互性_开放性_集成性5.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_______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_______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答案用“、”隔开)答案:学习理论、教学评价6.虚拟仿真技术是在多媒体技术、_______与_______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基础上,将仿真技术与现实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答案用“、”隔开)答案: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信技术7.MOOC的英文全称是_______。
答案: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8.智慧校园的内涵是。
答案:以人为本,深度融合9.多媒体教室根据其教学媒体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教学功能的差异,可分为:简易型、标准型、多功能型以及。
答案:学科专业型10.教学环境包括物质基础环境、教学资源环境和三个部分。
答案:人文性环境11.下列哪些是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答案:学习终端_数字化内容_控制设备_媒体播放设备12.下列哪些是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基本特征?答案:师生互动多样化_过程管理信息化_教学内容呈现多媒体化_教学资源高度共享13.常见的图片图像类型是?答案:矢量图像_位图图像14.以下哪些是下一代学习的特点?答案:基于电子智能设备的学习_自我探究的学习_个性化的学习15.SPOC的英文全称是_______。
答案: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16.智慧校园的特征包括:普及的高速宽带网络、物联网实时感知、系统整体化服务、_______和_______。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综合试卷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学综合试卷单选题(共180题)1、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
A.创新实践B.教研结合C.终身学习D.反思经验【答案】 D2、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
A.文学博士学位B.医学博士学位C.理学博士学位D.哲学博士学位【答案】 D3、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A.行为主义学习论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答案】 B4、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A.大众化和普及化B.民主化和终身化C.国际化和全球化D.上述三种趋势【答案】 D5、学分制是在选修课的基础上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
A.美国B.日本C.英国D.中国【答案】 A6、在西方国家的高等学校内部,存在两种主要权利,即()。
A.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B.教师权利与学生权利C.政党权利与学术权利D.教授权利与学生权利【答案】 A7、教案常规项目的主体部分是()。
A.教学目的B.重点和难点C.导入新课D.讲授新课【答案】 D8、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根本在于()。
A.培养学生B.获得经验C.了解社会D.增长知识【答案】 A9、下列选项中,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的是()。
A.教育目的B.教育方针C.人才培养方案D.教育政策【答案】 B10、通识教育一般理解为()。
A.通识教育就是宽口径教育B.通识教育就是厚基础教育C.通识教育排斥职业教育D.通识教育不仅强调宽口径,而且重视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答案】 D11、高校与有关部门合作或单独成立的联合体,如科技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咨询中心等,体现了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
A.专业性B.合作性C.实体性D.广阔性【答案】 C12、下列决策模式中,()不属于高校组织决策模式。
A.行政主导模式B.党政主导模式C.学术主导模式D.双重结合模式【答案】 B13、相对于中小学教育,高校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
面向知识创新的研究型大学内部知识整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大学 内部知识 整合 的主要 影响 因素 , 在 对 我 国研 究 型 大 学 科 研 人 员 进 行 问 卷 调 查 的 基 础 上 , 运 用 结 构 方 程
模 型和 统计 分析软件 对 收集到 的 2 9 6 份 样本 数据进 行 了统 计 、 分析 与处理 。研 究结 果表 明 : 适 宜 的组 织环 境时 知识整 合具 有积极 的促进 作 用 ; 不 同的 知识 特 性 对知 识 整合 的 影 响不 同 , 既有 正面 的促 进 , 也 有 负面
完成创新任务 。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知 识 整 合 影 响 因 素 进 行 了 深 入 研 究, 研 究 视 角 涉 及组 织 结 构 ] 、 组 织 学 习口 ] 、 知 识 要 素 和 组 织 环 境 等 。 面 向 知 识 创 新 的 研 究 型 大 学 内 部 知
合 。C o l l i n s& S m i t h [ 7 引 入 了组织 社会 氛 围 变 量 , 认 为 通 过 塑 造 尊 重 知 识 和 鼓 励 创 新 的 组 织 氛 围有 利 于 促 进 知 识 的整 合 与 转 化 。 S h i n , Ho l d e n 8 L S c h m i d t [ 8 认为, 知识整合最根本的影响是组 织结构 、 组 织文化 、 激 励 机 制、 组 织 惯 例 等 。G r a n t [ 9 认为 , 共 同知 识 、 组 织 结 构 等 会影响知识整合效率 , 共 同 知 识 的水 平 越 低 , 知 识 整 合
第3 0 卷 第7 期
2 Ol 3  ̄ c
步
与
对
策
V_ 01 . 3O N O. 07 Apr . 201 3
S c i e n c e& Te c h no l o gy Pr o g r e s s a nd Po l i c y
课标考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测试题丨含答案

课标考试】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测试题丨含答案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2.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
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奠定共同基础;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
3.(国家课程)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开发、设置。
所有学生必须按规定修。
4.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科学)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初中阶段可选择分科开设物理、化学、生物学)。
5.(地方课程)课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设置,原则上在部分年级开设。
6.义务教育课程九年一贯设置,按(“六三”)学制或“五四”学制安排。
7.一至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七至九年级毎周(34)课时,九年新授总课时数为XXX每课时按(40)分钟计算,初中每课时按(45)分钟计算。
8.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国家课程占比中课时比重最高的是(语文)(20%~22%),其次是(数学)(13%~15%),再次是(体育与健康)(10%~11%)。
9.研究经验结构化有两条路径、三种策略。
两条路径是指(横向结构化)与(纵向结构化)。
三种策略包括(横向结构化),组织者是真实活动:纵向结构化﹣自下而上,组织者是已有的知识与技能:纵向结构化﹣自上而下,组织者是已学过的学科基本概念与原理。
10.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的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
11.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造就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养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由本领)、(有担当),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扶植者和接班人。
12.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18岁前看一辈子的素养。
知识创新的五个阶段

知识创新的五个阶段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知识创新是指从已有知识中发现、创造新的知识和应用。
它不仅需要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知识创新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获取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个人或组织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获取相关领域的知识,包括阅读文献、参加培训、与专家交流等。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建立起基础知识储备,对领域内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动态有一定了解。
第二阶段: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是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和整合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个人或组织需要将已获得的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关联,寻找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以发现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一阶段需要跨学科的思维和创新性的思考。
第三阶段:知识创造知识创造是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阶段,个人或组织通过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创造新的知识。
知识创造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不断迭代和改进,产生具有独创性和突破性的成果。
第四阶段:知识应用知识应用是将创造的新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个人或组织需要将新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知识应用需要注重实践和验证,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将新知识转化为有用的工具、产品或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第五阶段:知识分享知识分享是知识创新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这个阶段,个人或组织需要把创造和应用的知识与他人分享,促进知识的进一步传播和应用。
知识分享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论文发表、会议演讲、社交媒体等。
通过分享知识,个人或组织可以得到反馈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知识。
总结:知识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经历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创造、知识应用和知识分享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知识创新的完整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练习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练习题练习一一、选择题1.英语课程标准(二级)中的内容标准分为 D 部分A、语言技能、听说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文化意识B、语言技能、读写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历史文化C、语言技巧、语言知识、读写能力、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D、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2.新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三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其中,新内容包含原有观念属于AA、上位关系B、下位关系C、组合关系D、并列关系3.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D 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
A、杜威B、布鲁纳C、斯金纳D、伯尼·道奇4.在交流与讨论中,D 的目的是小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A、头脑风暴B、同步讨论C、辩论D、合作性讨论5.教学目标的结构或分类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教学理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但最有影响的是布卢姆的分类,他把教学目标分为A 三大领域A、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B、了解、理解和应用C、生理、心理和情感D、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6.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评价可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D 的评价,第二个阶段是对教学实话的评价,第三个阶段是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A、教学管理B、教学行为C、教学科研D、教学设计7.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学校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的培训的组织工作存在A 两种方式。
A、由点到面,逐层推进;全员、全程培训B、由面到点,分层推进;全员培训C、由上到下;全程培训D、由点及面,分层推进;全体培训8.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CA、第二次教育革命B、第三次教育革命C、第四次教育革命D、第五次教育革命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多种多样,下面D 不属于创新型模式。
A、合作学习B、探索和发现学习C、问题解决学习D、基于计算机的课堂讲演、练习、讨论10.从狭义上说,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A 为主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综合技术。
刘春:第二学段“梳理与探究”课程要求解读

刘春:第⼆学段“梳理与探究”课程要求解读本篇框架:从内涵理解、⽬标定位和实施路径三个部分展开。
具体内容如下:第⼀⽅⾯——梳理于探究的内涵理解。
普通⾼中语⽂课程标准 2017 年版第⼀次提出了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并列为三种语⽂学习⽅式,这是语⽂听说写的升级版。
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沿⽤了这⼀概念,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语⽂课程围绕⽴德树⼈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功能和奠基作⽤,以促进学⽣核⼼素养发展为⽬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标体系。
识字与写字是语⽂学习的基础,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是语⽂的两种⾮常重要的实践⽅式,就像语⽂学习的两根⽀柱。
⽽梳理于探究则是依托融⼊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这三种语⽂实践⽅式之中,成为促进和优化语⾔的积累、内化表达的重要桥梁。
怎么理解梳理与探究?梳理是将已经学过的语⾔知识和积累的语⾔材料结构化,将⾔语经验转化为语⾔学习的⽅法和策略,是经历回顾、辨析、整理和归类,由散到整、由点到类、由孤⽴到联系的语⽂实践过程。
探究则重在发现⽣活学习中的语⾔⽂字运⽤问题,通过观察、⽐较、预测、推理、判断、合作等语⽂或以语⽂为基础的跨学科学习⼿段,探究原因、查找资料、寻求对策、解决问题,从⽽建构新的经验。
正如课标组核⼼专家陆志平先⽣说的那样,通过学习者⾃身对于所学知识的梳理,将所学知识结构化,融⼊并改善⼤脑中原有的认知。
结构梳理与探究指向主动个性,探究建构指向知识的情境化。
结构化也离不开语⽂素养的每⼀个⽅⾯。
简⽽⾔之,梳理与探究作为⼀种语⽂实践⽅式,它指向整合、融通、关联、优化的学习⽬标,引导学⽣将⾔语经验转化为结构化的⽅法策略,在具体的语⾔实践中,⾃觉运⽤⽅法策略去完成新任务、解决新问题、建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语⽂核⼼素养的价值追求。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梳理是探究的基础,梳理是为了更好的探究,探究是梳理的升华,是梳理成果在新的语⾔⽂字运⽤情境中的创造性使⽤。
知识供应链组织中知识员工管理策略研究

知识供应链组织中知识员工管理策略研究
赵辰光;刘岩芳
【期刊名称】《未来与发展》
【年(卷),期】2012(035)007
【摘要】知识员工在知识供应链的构建与运转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对知识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知识潜能,促进知识创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从员工价值、激励措施、文化建设及组织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赵辰光;刘岩芳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6
【相关文献】
1.组织文化视野中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策略研究 [J], 颜萌
2.医院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处理以及绿色施工组织管理策略研究 [J], 王吉浩
3.高校非正式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策略研究 [J], 李玉娟
4.高中社会实践课程组织与管理中做好学生干部工作的策略研究 [J], 邹礼;谢元品
5.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J], 刘岩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统计分析

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统计分析
刘岩芳
【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年(卷),期】2008(020)002
【摘要】统计了近10年来我国学者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情况,包括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研究、系统设计研究、策略措施研究、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研究、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关系研究等方面.指出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工作需作进一步的研究,并指出今后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应侧重的方面,对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页数】6页(P132-136,155)
【作者】刘岩芳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3.1
【相关文献】
1.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 [J], 张玉双
2.21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文献研究综述 [J], 张月群
3.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探析 [J], 袁永久
4.我国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现状分析与服务创新能力研究 [J], 刘向菊
5.国内外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J], 孙小鸥;江三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格致课堂教学的诊断与思考 宽屏

教育 评价
从以量化评价为主走向以质性评价为主。从以知识和技能评 价为主走向以能力和态度评价为主。人们在积极地探索评价标准、 评价工具、评价方式的变革。
教育是点亮灯火的事业, 我们都是点灯者, 点亮一盏灯, 带来一片光明!
规范阶段
优化阶段
流畅阶段
雾里看花
带着镣铐跳舞
得意忘形
学习的三个层次
认知主义 行为主义 建构主义
传递知识 强化训练
创建 学习环境
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对话
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对话
思维流量——困惑是思考不可或缺的刺激
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师牵着学生走,以教师、教材为 中心。讲授型、满堂灌。 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教师顺着学生走。
1
让青年教师掌握规范、让老教师超越规范,教师听课 是为学习而来,是教学创新的实验田、教师成长的爆破点
。
观课议课是培训教师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教师往往是在
2
行为当中发生改变的。通过观课议课学习别人的教学技巧
、学习别人的课堂模式、学习别人的管理方法、学习别人
的技术手段。
关注什么
教师讲解的精彩度 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格致课堂教学 的诊断与思考
运城格致中学 刘荣艳
如何把教学变革风险降到最低:顶天立地。 教学理念顶天,教学基本功立地。
课改是一场基于自主学习的底层变革,就像蝴蝶扇动翅膀 ,引起整个学校的治理制度的新设计,组织层次的新架构,工 作流程的新链条。撬动的是学校内涵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学习力,实现教育教学成绩的大幅度提高。
)
三讲三不讲
讲重点
三讲
讲难点
讲易混易错易漏点
三不讲
已会不讲 能会不讲
教育教学综合研究考试

教育教学综合研究考试1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被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文献属于 (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2 .是哪种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 )A.积差相关系数B.等级相关系数C.点二列相关系数D..等差相关系数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3 .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是 ( )A.解决教育实际问题B.解决教育理论问题C.总结经验D.做出创新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4 .“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量表”发表于 ( )A.1890年B.1902年C.1903年D.1905年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5 .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方式可分为 ( )A.自然情境中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采集者退散B..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C.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6 .以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是 ( )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发展性研究D.预测研究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7 .历史研究的核心是 ( )A.搜集史料B.分析、鉴别史料C.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D.运用史学理论和方法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8 .下列对顺查法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B.查找时可以随时比较、筛选C.不太关注问题发展历史渊源和全面系统D.一般可以查全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9 .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这种取样方法是 ( )A.简单随机取样B.系统随机取样C.分层随机取样D.整群随机取样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10 .表示随机选择分配和控制的符号是 ( )A.XB.BC.OD.R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1 .表示随机选择分配和控制的符号是 ( )A.X .B.BC.OD.R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2 .结论比较可靠,但由于个别事实繁杂,难以——考察,这是归纳法哪一具体方式的特点? ( )A..完全归纳法B.简单枚举法C.科学归纳法D.因果联系归纳法我的答案: 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13 .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编码分类的描述记录是 ( )A.日记描述法B.取样记录法C.连续记录法D.轶事记录法我的答案: B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4 .在编制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时,确定的每个指标应是具体的,都应以可操作化的语言表达,这遵循的要求是 ( )A.一致性B.可测性C.独立性D.可行性我的答案: C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15 .定量分析的前提不包括 ( )A.数据资料的客观性B.数据资料的完整性C.数据资料的有效性D.数据资料的准确性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6 .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所用的符号中,表示一次测试或观察的是 ( )A.XB.CC.OD.R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17 .由余果推余因,其结论具有或然性,是归纳分析主要方法中哪一方法的特点? ( ) A.求同法B.求异法C.共变法D.剩余法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18 .下列对外部评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确定资料的客观、可靠性B.确定资料本身的意义、价值C.确定资料的真伪D.只涉及资料的内部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19 .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 ()A.研究目的B.研究计划C.研究进程D.研究对象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20 .下列是实验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 )A.梅伊曼和拉伊B.艾宾豪斯和C.冯特和艾宾豪斯D.蒙台梭利和杜威E.缪勒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21 .对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 )A.在实验室中进行B.有详细的观察计划C.有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D.可局部控制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22 .对同一问题从多个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得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最大的一致性,这是从哪个方面对效度的检验? ( )A.检查法B.三角互证法C.反馈法D.比较法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23 .先假说,后求证,是从一般到个别,推论和判断个别事例的认识方法,这是逻辑思维方法中的 ( )A.分析B.综合C.归纳D.演绎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24 .测量调查中,一般测验题目难度应控制在 ( )A.0.1 -0.7之间B.0.2-0.8之间C.0.3 -0.6之间D.0.4-0.9之间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25 .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名称的是 ( ) A.罗吉尔·培根B.桑代克C.拉伊D.梅伊曼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26 .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是 ( )A.解决教育实际问题B.解决教育理论问题C.总结经验D.做出创新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27 .仅表示研究对象属性的顺序的是 ( )A.计数数据资料B.等级数据资料C.等距数据资料D.比率数据资料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28 .全结构式教育观察记录表的编制要依据 ( )A.观察内容的结构B.观察的场地和时间C.观察的目的D.观察的对象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29 .在观察活动中要求研究者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的是 ( )A.参与性观察B.非参与性观察C.直接观察D.间接观察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30 .有严密的计划,有详细的观察指标体系,对观察情境有较严格的要求,这种教育观察研究的类型是 ( )A.自然情境中的观察B.实验室中的观察采集者退散C.参与性观察D.结构式观察我的答案: D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多选题(共10题,每题 3分)1 .遵循选题的新颖性原则选题应注意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向知识创新的组织内部知识整合层级研究刘岩芳1,袁永久2(1.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2.黑龙江工程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50)摘要:组织内部的知识主体主要包括个体、团队与组织,组织内部知识整合主要发生在相同层级或不同层级的知识主体之间。
依据知识整合发生的主体,将组织内部知识整合划分为5个层级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探讨了不同层级知识整合的相互关系,同时为组织更好地选择知识整合路径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知识创新;知识整合;知识管理中图分类号:G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34(2012)12-1875-04Research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Level in Orgnization towardKnowledge InnovationLIU Yan-fang 1,YUAN Yong-jiu 2(1.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2.Library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50,China)Abstract:The knowledge agents in orgnization include individual,team and orgnization.The knowledge in ⁃tegration in orgnization mainly occured among the agents of the same hierarchy or the different hierarchy.It divided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orgnization into five hierarchy based on the agents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occurred and gave the detailed states respectively,discussed the cor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level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The five level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provided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tothe orgnization to select the knolwedge integration road better.Keywords:knowledge innovation;knowledge integration;knowledge management组织进行知识创新过程中,其内部不同层次知识主体之间存在着频繁的知识流动与整合现象。
因知识主体的不同,这种知识的整合既可能发生在同一层级中,也可能发生在不同层级中,或者是在同一层级与不同层级之间同时发生。
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其包含的知识层次主要有三方面:个体层面的知识,团队层面的知识及组织层面的知识。
以下主要从这三个层面作为切入点,详细分析组织知识创新过程中其内部知识整合的不同层次,全面把握组织知识整合的各种可能途径。
1知识整合概述知识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广义上讲,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组织对其内部的知识进行重新整理,摒弃无用的知识,将组织中员工和组织的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使之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必要的时候需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并以此形成组织新的核心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指组织对从外界吸收来的知识进行有选择的吸收,使收稿日期:2012-06-11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2521160);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2522249)作者简介:刘岩芳(1974-),女,山东昌邑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情报科学第30卷第12期2012年12月Vol.30,No.12December,2012其融入组织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创新的过程。
知识整合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知识的有效应用、创新和发展,促进知识的增值。
Smith,Collins&Clark提出知识整合是知识创造力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吸收交换信息并进行组合的能力【1】。
Henderson &Clark将企业产品开发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组分知识由于受到外部市场的需求拉动会产生结构知识,这个过程被其认为是知识整合【2】。
Tiwana认为知识整合是团队将个体持有的隐性和显性知识合成为新的、团队层面的、特定项目的知识的能力【3】。
Grant从组织战略角度提出了基于知识的组织能力论,认为组织能力的本质是知识整合能力,这种能力通过组织对多种类型知识的整合而形成【4】。
魏江等对自主性技术创新的知识整合过程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将其知识整合过程分为五个主要阶段【5】。
也有学者指出,知识整合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善组织知识结构来改变知识的运用方式,提高知识效能,最大化地实现知识中所蕴涵的价值【6】。
面向知识创新的组织内部知识整合指组织在进行知识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在各种相关因素的共同协调及相互作用下,运用科学方法对内部各级各类知识资源进行综合、集成和再构建,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和隐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实现知识价值的延伸与增值。
在知识整合进行过程中,需要利用一定的工具从原始数据、信息和知识中提炼出有用的知识[7],它向使用者屏蔽了原始数据、信息、知识的其他相对无用的细节,直接将有用的知识交给使用者。
获得有用的知识是知识整合得以有效实现的根本要求。
知识整合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知识优化的过程,不仅在理论上是极为深刻的,在知识管理的实践上也是非常的有效的。
知识整合过程如图1所示。
图1知识整合过程2面向知识创新的组织内部知识整合的层次2.1组织内部知识主体的划分组织内部知识主体具有不同的层级,分别是个体、团队和组织【8】组织内单个的成员,个体拥有的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是组织内部知识体系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团队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由若干个体构成的组织内部的小型组织,是承接个体与组织的中介者。
团队知识由个体知识构成,是通过对其不同构成个体的知识的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组织是组织内部最高层级的知识主体,由个体、团队及其间相互关联的复杂关系构成。
组织知识体系包括团队知识、个体知识以及通过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处理所形成的具有高度整合特性及系统性的组织层面的知识。
2.2组织内部知识整合层次的划分依据知识整合主体的不同,本文将其知识整合的层次划分为:个体-个体的知识整合,个体-团队的知识整合;个体-组织的知识整合,团队-团队的知识整合;团队-组织的知识整合五个层次【9】。
2.2.1个体-个体的知识整合从某种角度讲,所有知识都是由个体创造的,团队或组织的知识创新可以被理解为有“组织”地放大个人创造的知识【10】。
个体知识的整合是团队与组织进行知识整合的基础,也是组织进行知识创新、促进知识增值的基础。
组织内部个体间知识整合主要指个体在进行知识创新活动过程中对周围知识资源的寻求、鉴别、获取、加工,并与自身原有知识结合进行综合利用的过程。
个体间知识整合的发生取决于个体进行知识整合的意愿,只有个体具有进行知识整合的意愿这一过程才会产生,因此,自愿性(或主动性)是个体间知识整合的第一特性。
其次,个体间的知识涉及到的都是个体,因此,知识整合主体明确,知识整合的目标也非常清晰。
个体间知识整合的方式也相对简单,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Email或电话等方式进行。
另外,也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来实现个体的知识整合。
个体间的知识整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参与知识整合的个体(两个或多个)在将知识提供给对方的时候也会同时获取对方的隐性知识或新思想,为自己的知识创新提供借鉴。
通过知识整合,个体将吸收到的显隐性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融入原来的知识体系中,会使个体原有知识结构发生改变。
个体通过知识整合形成的新的隐性知识在需要的时候会显性化出来供拥有者或他人使用。
2.2.2个体-团队的知识整合在组织知识创新活动过程中,个体-团队间的1876情报科学30卷知识整合表现为二者在知识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个体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其知识会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互动融入团队的知识体系中,成为团队知识的一部分;同时,个体会吸收团队已有知识体系中能够弥补自身知识缺口的相关知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原有知识体系中;个体也会通过与团队其他成员的交流获取、整合他人的知识。
团队对个体知识的整合既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各种知识交流活动完成,也会通过团队对个体成员各种形式的显性知识的整理、归档完成。
另外,在团队成员共同进行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会综合利用个体知识、团队知识,还会产生新的个体知识与团队知识。
可以说,通过知识创新活动有效促进了个体知识与团队知识之间的整合。
综上可知,面向知识创新组织内部个体-团队知识整合主要通过个体与团队间的知识活动实现,知识整合主体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多样化,既有个体,也有团队;知识整合的范围比之个体-个体之间的知识整合也有所扩大;知识整合的形式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流、深入探讨,通过团队的知识创新活动可以促进知识的流动、共享、整合与创新。
2.2.3个体-组织的知识整合个体-组织之间的知识整合包括两种主要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个体属于组织内的某个创新团队;另一种情况是个体不属于任何创新团队,只是组织中的一名普通成员。
在第一种情况下,个体既可以直接与组织发生知识交互、知识整合的行为(与第二种情况相同,具体情况与上文个体-团队间知识整合类似),也可以通过团队的知识创新活动与组织产生知识关联。
个体的知识首先融入团队的知识体系,团队在进行知识创新活动过程中会对这些知识加以应用。
无论是团队的原有知识还是经知识创新产生的新知识都会被学校有计划地整理、保存及归档,成为学校知识体系的构成部分。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个体知识就被整合到组织知识中。
而反过来,个体对组织知识的整合,一方面会通过个体对组织显性知识的主动收集、学习来完成(对个体的主动性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对于各种难以显性化的组织层面的隐性知识(主要是组织文化、价值体系、心智模式等),主要通过组织宣传来影响和渗透到个体的头脑中,对个体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另外,科研创新团队中的个体可以通过团队这一桥梁获取组织知识。
面向知识创新的个体-组织知识整合,整合主体更加复杂,表面看只涉及个体及组织两个主体,实际上还融合了团队这一主体作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