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本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创新基本知识介绍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活力之源,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其立身之本。
第一节创新概念及其意义
一、创新的概念
“创新”这一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首先提出的。
在其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
他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按照这一观点;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与组织管理上的创新,因为两者均可导致生产函数的变化。
一般认为,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大致是:一项创新可看成是一项发明的应用,也认为发明是最初的事件,而创新是最终的事件。
在他看来,企业家的职能就是要实行创新,引进“新组合”,从而使经济获得不断的发展。
他还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而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具体说来,创新包括5种情况:
(1)引入一种新产品;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开辟一个新市场;
(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之新的供给来源;
(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合形式。
许多研究者也对创新进行了定义,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1)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发现潜在的需要开始,经历新事物的技术可行性阶段的检验,到新事物的广泛应用为止。
创新之所以被描述为是一个创造性过程,是因为它产生了某种新的事物。
(2)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的事物的过程。
(3)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的变化的接受。
(4)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来就是指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
(5)当代国际知识管理专家艾米顿对创新的定义是:新思想到行动(new idea to action)。
(6)杜拉克(Pater F.Drucker)认为创新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新的更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活动”;“任何改变现存物质财富,创造潜力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
由此可见,创新概念的内涵很广,可以说各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活动都是创新。
目前,我国不少学者也在探讨创新问题,根据顾文兴先生的研究总结,较为统一的看法认
为:创新(Innovation)概念,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对于创新概念的理解一般有狭义理解和广义理解两个层次。
狭义理解的创新概念狭义理解的创新概念立足于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即: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
随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关系的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对于创新概念的广义理解。
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以及政治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结点都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
创新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制度或知识等不同的侧面。
创新的目的创新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新的产品或者将新的生产工艺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去,这包括在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和在商业上的实际应用。
创新过程的重心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其他方面的创新互相配合,比如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二、创新的特性
现在,人们已逐步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
在新的时期,面对新的任务、新的机制、新的环境,我们更要重视创新。
为了使我们更积极地致力于创新,更合理有效地组织创新,我们有必要了解创新的特性。
一般而言,创新具有如下特性。
1、创造性
在这里,创造性是指,创新所进行的活动与以前所进行的活动相比,前者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创新具有创造性还可理解为,创新必须是创造性构思的结果。
不具有创造性的创新只能是原有技术的低级重复,难以生产出满足变动中的市场需求的商品,难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只有具有创造性的创新,才能使创新者占领竞争的制高点,赢得竞争的胜利。
有必要指出,在实际创新过程中,除了要强调创新的创造性外,还必须考虑其适应性和可行性。
2、风险性
创新活动涉及许多相关环节和众多影响因素,从而使得创新的结果呈现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创新带有较大的风险性。
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曾经断言,美国的每10个专利中,只有一个能变成创新。
以产品创新为例,在现实中许多企业的产品开发成功率往往都较小,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企业产品开发成功率也只有20~30%。
3、高效益性
这里所说的效益性是指企业创新的目的是要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企业发展。
高效益性是指创新一般具有高的效益。
这是因为,一般说来,在经济活动中高风险与高收益是并存的,创新活动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尽管创新的成功率较低,但成功后可赚取的利润是相当可观的。
据统计,中国在“六五”期间批准的发明奖项目,累计增收节支就达300亿元,其中有32项效益达26.6亿元。
1987年的34项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项目经济效益累计达20亿元以上。
又如,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火炬计划”10年来,不仅把长期沉淀在科技领域保险柜中的大量科技成果转化成了高新技术商品,把高新技术产品转化成了商品推向了国内外市场,从而形成和发展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997年“火炬计划”国家级和地方级项目共实施年产值1200亿元,
年销售收入1060亿元。
正是因为创新具有高的回报率,同时又具有高风险,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向创新者提供风险性贷款,以便促进创新。
现在许多企业,也正是看到了创新可以获得高额收益而进行各种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以求得持续发展。
4、系统性和综合性
我们知道,企业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由多个环节构成的,企业创新是涉及市场调查、预测、决策、研究开发、设计、安装、调试、管理、市场营销等一系列过程的系统活动。
这是一个完整链条,而不是指其中的某一单项活动或某一单个环节。
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影响整个企业创新活动的效果。
同时,与经营过程相关的经营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的状况也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创新效果。
所以,创新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
创新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还表现在创新活动是许多人共同努力活动的结果,即众多人的投入产出活动。
创新既需要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也需要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创新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密切配合。
同时,只有科技工作者和生产工作者以及管理工作者共同联合、协作,才能使创新达到预期的目的。
5、时效性
创新具有时效性,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创新类型的顺序分配上;另一方面反映在产品的替代过程中。
正是因为创新具有时效性,所以创新者在进行创新决策时,有必要识别市场对所要创新的产品的需求持续的时间,该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以及创新所处的时期。
6、实用性
创新是为了发展与进步,只有真正能够促使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并非越奇越好,而是应以适用为基本准则。
对一个企业来说,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经营目标不同,通过创新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自然就不同。
因此,不同企业的创新方式也应有所区别。
这就是说,不同企业的创新要满足对本企业的适用要求。
7、创新是知识流动的过程
创新是在独立见解和交流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各种知识。
除人们所知道的科技知识和经验知识以外,还有一类未被人们所充分认识的知识,这就是隐含经验类知识,或者说意会的知识,它是尚存在人们头脑里的知识。
创新的关键在于通过大量的学习和交流,使大脑里的各种知识进行交融,从而使发明变成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
三、创新的分类
由于创新主体不同,创新主体所处行业、技术水平、规模、环境以及创新程度不同,创新就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同时,人们为了研究的需要也经常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创新进行分类。
例如:按制度状态,创新可分为程序化创新和非程序化创新;按节约资源的种类,创新可分为节约劳动的创新、节约资本的创新和中性的创新;按创新的组织方式,可分为独立创新、联合创新和引进创新。
按创新的程度,创新分为全新型创新和改进型创新;按创新程度,SPRU(美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Science Policy Research Unit的简称)将创新分为渐进的创新、根本性的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和技术—经济犯式
的变更。
依据创新活动中创新对象的不同,以下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等。
1、技术创新(Technology Innovation)关于技术创新,人们有多种理解,而“技术创新是创新过程的重心”则是多种理解的共同点。
一般而言,技术创新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
狭义的技术创新,始于企业的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广义的技术创新,则始于发明创造,而终于技术扩散。
通常,人们所讲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指狭义的技术创新。
2、制度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制度创新往往与组织创新共同提出。
制度创新是指一个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
随着技术创新对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作为制度必将做出适时的改变和调整,因此制度创新对于整个创新系统不可或缺。
3、知识创新(Knowledge Innovation)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特定的认识活动——主要指实验性的R&D(研究和开发)活动,同时也包括经验性的实践活动,即增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的活动。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作为人类创新活动的主要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
而正是通过这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四、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对于创新的重要意义,江泽民总书记已作了最精辟的论断。
他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
”这些精辟论断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今后发展目标的概括。
“当前,我国正面临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外新形势。
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发达国家利用科技、经济优势,占据了国际竞争的有利地位,使得我国传统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正在经历由长期短缺向相对过剩的历史性重大转折,经济发展则由过去主要受资源约束转变为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外延型经济增长的局限性将越来越大。
”在这种严峻而复杂的国内外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创新才能迎接这种严峻的挑战。
(二)“不创新,就灭亡”
“不创新,就灭亡”,这是美国福特公司前总裁亨利·福特的一句名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特一世以大规模生产黑色轿车独领风骚数十年,但随着时代变化,消费者的偏好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希望更新的品种、更新的款式和省油的轿车。
然而,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已显得不仅颜色单调,而且耗油量大、排废多,越来越不适应日益紧张的石油供应市场和日趋严重的环境状况。
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日本的几家汽车公司则紧扣市场需求,不断创新,生产省油、小型轻便的汽车,在7O年代的石油危机中,跃然居上,使福特汽车公司曾濒临破产。
所以,福特公司前总裁亨利·福特深有体会地说:“不创新,就灭亡。
”
中国最大的糖厂哈尔滨阿城糖厂的破产就验证了“不创新,就灭亡”这一名言。
(三)创新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1995年年底,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世界经济 200年》,把1820~1992年世界经济发展分为5个阶段:
1820~187O年为“起步期”。
英国一马当先,世界人均产值增长40%。
这时期正好是蒸汽机革命时期,以及经济自由化开始。
1870~1913年为“美好的时代”。
美国崛起,经济增长速度比前期加快1倍。
这时期正好是电气革命时期。
1914~1949年为“艰苦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一次经济大萧条,经济亦增长40%。
1950~1973年为“黄金时代”。
美国一路领先,世界财富增长是上一时期的3倍,人均收入翻一番。
这时期正好是无线电、电子技术革命时期。
1973~1992年为“调整时期”。
两次技术革命之间的间歇。
世界经济也呈明显上升。
从90年代初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
这时期正好是数字化信息革命时期。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能够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能够迅速提高,也得益于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从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企业制度到现代企业制度;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等)、组织创新(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等)、技术创新等等。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也雄辩地证明: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创新都一直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只是在各个阶段发展的方向和表现形态不同而已。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无论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变,都是技术和知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的过程,这也正是创新效应持续发挥的过程。
总之,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没有创新,就没有经济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不断更新知识,进行创新,才能持续地推动经济发展。
(四)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兼顾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未来应切实担负起的责任。
任何以环境和资源的毁坏为代价换来的所谓“发展”,都只是暂时的或表面的辉煌,不仅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反而会给子孙后代留下沉重的包袱。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为特征,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因而也是应该摒弃的一种发展方式。
而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应当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即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破坏经济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不足。
换言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作用。
(五)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础
如果说,在200年前,工业经济开始替代农业经济,今天,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
现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应用,不仅提高了传统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加速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知识化方向转移,
大量投入正流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尤其是信息与通信、教育与培训、研究与发展等方面。
知识经济是指直接依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
知识经济这种新的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和对这种知识的创新应用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创新的知识为基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充分体现人类智慧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也改变着传统观念。
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梦想占有土地;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将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各种类型的创新。
知识经济这个术语的出现,表明了人民对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创新的重要性也就提到了从没有过的高度。
第二节知识经济与知识创新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这一经济形态所依赖的真正的生产资料不再是以资金、设备和原料为主,而是以人的知识为主。
美国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
”知识经济的实质就是知识的不断创新和转化,即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的转化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
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及特性
(一)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
任何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出现,都是人类经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升华。
对于这一点,反映最快、最敏捷的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家。
知识经济产生的萌芽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根据美国二战以来至50年代的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提出“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概念为代表。
相继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类似的概念并有所发展。
到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发表了一篇有权威性的论文并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标志着知识经济理论雏形的初步形成。
1994年,C·温斯洛和W·布拉马合著的《未来工作: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一书中使用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而且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并揭示了知识的经济属性。
到1996年,国际经济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政府开始接受并运用知识经济理论。
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连续发布了几个关于当代经济发展趋势的报告,在国际组织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个概念。
在官方文件中直接用英文词语“Knowledge Economy”(知识经济)的首推美国总统克林顿。
1997年,克林顿在不同场合多次发表演讲,疾呼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实质就是知识经济,面对新的挑战,美国要采取新的发展战略。
所谓知识经济,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的概念首次给予较明确的界定: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该组织认为,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用以指当今世界上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经济形态。
上述定义强调知识和信息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大致说明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涵。
但为了更深入的理解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我们认为还需要掌握以下三点:
(1) 知识经济的资源配置。
知识经济的资源主要表现为知识、智力资源,一般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它是知识经济资源配置中的第一要素。
也就是说,知识经济的真正生产资源不再是以资金、设备、原材料和其他自然资源为主,而是以人的知识、智力资源为主,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第二位。
通过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弥补自然资源的短缺。
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知识经济的产业支柱。
知识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
当代高技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
高技术产业以高科技为最重要的资源依托,并且,“高科技”不是传统工业技术的简单创新。
根据联合国组织的分类,当今高技术可分为八大类:即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软科学)科学技术。
以八大类科技为资源依托的高技术产业,共同构成知识经济的支柱。
(3)知识经济的消费。
知识经济的消费是指知识的使用,而这种使用是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要对象的,并受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
尽管知识不会因使用消费而消失,但本身会陈旧老化,被新知识所取代。
知识经济利用知识与智力开发富有自然资源作为载体的知识财富将大大超过由传统技术对稀缺自然资源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因此,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二)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或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
知识经济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
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①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广泛渗透和使用,信息技术对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等等的影响是全面的、全方位的;②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部门;③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异;④拥有先进的信息网络,信息流动时间加快;⑤全社会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自动化技术将在社会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全面普及。
2、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经济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极大地改变着世界经济面貌,塑造着一种“新世界经济”,即“网络经济”。
25年前全世界仅有5万台电脑,现在已增加到1.4亿台。
1960年一条横跨大西洋的电缆仅能容纳 138对电话同时通话,现在一条光纤电缆同时容纳150万对电话通话。
现在全世界有6000万人使用因特网,预计到20世纪末可增加到5亿人。
正是由于知识经济以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为基础,而互联网的崛起,电脑的广泛普及标志着人类在跨入信息时代的同时,正在从两个方面接受信息化的根本改造:一方面,信息化建立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由过去的大型主机统一处理信息和发布指令,发展到个人电脑成为信息形成、处理、发展和传输的主要角色,提高了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