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宾阳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5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
)
1.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
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A.消灭旧贵族 B.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以法治国 D.废除分封制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新兴地主阶级势力越来越大
B、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行
C、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统治者增加国力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
3.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 奖励耕织
C. 焚烧诗书
D. 连坐告奸
4.商鞅在变法时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禁止商业的发展
5.“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自最早贅(贅:男方到女方落户)。
”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有()
①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
②增加户数,提高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③使社会风气奋发图强
④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A. 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 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
①勤奋劳作,努力耕织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④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7.商鞅变法最为突出的历史局限性在于( )
A.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法律严酷,激化阶级矛盾
C.奖励军功加剧了社会动荡
D.推行县制,导致国家分崩离析
8.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
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
这是因为()
A.推动经济发展 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民族融合 D.巩固政权根基
9.据史书记载北魏改革前,鲜卑族拓跋部“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
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拓跋部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反映了当时北魏存在的问题是( )
①部落制与宗主制并行②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并存
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④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同在,汉化程度低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北魏实行均田制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
下列关于对唐代均田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人口增加是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B.均田制在唐后期被破坏
C.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大量荒田
D.均田制的实行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1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2.“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
田。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
A.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
B. .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
C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 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13.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14.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官僚占有大量土地
B.北宋统治者为巩固中央集权,对功臣宿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15.“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16.苏轼对青苗法评论道:“熙宁(宋神宗_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之弊。
”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青苗法实现了最初目的
B.农民解除了高利贷负担
C.反映了青苗法的实效与初衷相背离
D.守旧官僚群起反对王安石变法措施
17.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
”这说明他( )
A.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度的思想 D.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18.“举天卜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 )
A.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19.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
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
20. 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
这说明( )
A.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二、非选择题(21、22、23、24题每题15分,共60分。
)
2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由于以美国为首的10多个国家的军事干预而演变成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国际战争。
美国、中国以及苏联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名义,其目标是遏制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
为了支援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保卫祖国的安全,中国政府和人民派出志愿军进入朝鲜,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最终赢得了朝鲜战争的伟大胜利。
——《朝鲜战争》
材料二:
在冷战中,美、苏之间没有直接发生战争。
然而,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中,美国把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视为苏联的扩张。
越南战争是继发动朝鲜战争之后的又一场“热战”。
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纪念碑这样告诉后人:“中国已经成为共产主义国家,不能再让越南成为共产主义国家。
”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鲜战争爆发的背景。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战争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3)材料一、二所述两次战争有何共同特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6分)
22.(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鞅之法,良法也。
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
举国疲劳,不堪言状。
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
——毛泽东《商鞅徙木立信论》(节选)
请回答:
(1)列举商鞅“惩奸宄”“务耕织”“尚军功”“孥贫怠”的具体措施。
(8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毛泽东对“商鞅之法”的评价。
(7分)
2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
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9分)
24.(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寒时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时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畜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斌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一摘编自白寿弃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请回答:
(1)报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
(2)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
2017年春学期段考高二历史科试题答案
1.B
2.C
3.D
4.C
5. B
6. A
7.B
8.D 9 A 10.A 11.D 12.B 13.C 14.D 15.D 16.C 17. A 18.C 1
9.A 20.
C
21.
(1)美国和苏联“冷战”对峙;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西欧国力衰退,依
附于美国;朝鲜内战爆发。
(2)美国被迫实行战略收缩,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尽快从越南撤军;在同苏联进行争夺的同
时,开始更多地谋求“缓和”与“对话”,美苏关系一度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
(3)特点:冷战格局下的“热战”,是冷战的产物。
理由:美国发动这两场战争的目的之一就
是遏制以苏联和中国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朝鲜、越南两国也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
持和援助。
22.
(1)措施:惩奸宄——什伍连坐,轻罪重刑;务耕织——奖励耕织;尚军功——废世卿世禄
制度,实行军功爵制度;孥贫怠——重农抑商。
(2)评述:毛泽东肯定了商鞅之法是利国富民的良策。
商鞅的各项新法令适应了秦国争霸战
争的需要,实现了富国强兵,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的评价看到
了商鞅之法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中肯的。
另一方面,商鞅之法也有重农抑商、严刑峻法、思
想专制等特点,产生了消极的历史影响,这也是应该看到和指出的。
23.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
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
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24.
(16分)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
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