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3篇

高考1977观后感3篇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时,我的大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相当感动。
深刻体会到剧本里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
这部电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
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
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我想,《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ldqu;高考恢复&rdqu;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
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ldqu;陈琼&rdqu;。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5篇《高考1977》观后感1很早就知道这部电泡茶水影了,下载了也很长时泡茶水间了。
一直放在电脑里泡茶水没看。
今天终于有机会泡茶水在话,这是一部优秀的泡茶水话,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是一部非常大胆的电影,因为涉及政治,涉及敏感时期,涉及动荡年代。
但是无论怎么说,难掩她的优秀,深刻,真实,感人。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人人自危,生怕哪句话不小心就成了政治犯。
即使这个年代已经画上了句号,但是仅隔一年,不论中央还是地方,恐惧的惯性仍然驱使着人们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凌驾在人性之上。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毛泽东的造神运动很成功,甚至隔了几十年,到了现在,仍有人深深的拥护者毛主席的一切。
但是,但是,仅隔一年,邓小平敢于提出恢复高考制度,我不得不说,邓小平是一个伟人,睿智,大胆,敢作敢当,敢于向权威挑战,不知道小平同志当年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当然是向好的方向转变,就像当初的上山下乡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一样。
一个动乱的时期,一个荒唐的年代。
人性的泯灭与光辉并存,思想的脆弱与激情交织。
政治压力的强大--强大到泯灭父女亲情,强大到摧毁男女爱情,这两种人世间最伟大最真诚的情感--是无法估量的。
但是人心未死,最起码代表着未来的年轻人的人心未死。
也许死过,但是他们就像冬天的草籽一样,一遇到春风照样生根发芽然后沐浴着阳光雨露疯长。
不错,人心未死,只是冬眠。
只有少数的顽固派仍然固守着那个已经过去的错误的成规自以为是的指导着自己的和别人的方向。
当然最后,顽固派也苏醒了。
不是屈服,是真正的苏醒。
也就是说,只要是正确的.。
人们总会去相信。
但是错误的。
再强大也会被历史揭开。
毋庸置疑。
当人心被压抑久了,他们在相当长的时期看不到希望,以为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的时候,给他们哪怕一点点的希望,就像紧闭的大门突然打开了一条细细的小缝,透出了一丝光亮。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范文《高考1977》中,一批因__而发配至东北劳作的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受到过上层领导的阻拦和胁迫,但他们热血沸腾,以绝食相威胁,决不能在希望面前留下遗憾。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高考1977的观后感大家有所帮助.高考1977观后感1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忽然想起自己的高三。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起来之后面对的就是慢慢课桌一大摞书本,重的连课桌的翻盖都开不出来,也有成叠的模拟卷在面前张牙舞爪,会有一把写完了的水笔笔芯,嘴里念叨的也都是些什么英语单词、语文的诗句,偶尔还会在某个脑子不太清晰的时候把某同学随口叫做AgCl,总之,高三就是在老师不动声色的说“你们要在高考中体现水平,把隔壁班的打的血肉模糊”这种恐怖气愤中度过。
都说高三是黑暗的,以前的我觉得亦是如此。
然而一部影片却颠覆了所有的想法。
这是一个发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农场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在农场插队的青年冲破重重阻难参加那一次另一代人都难忘的高考。
故事融合了更多的是一些暖色调的感情,比如男女主角陈琼和潘志友的爱情,男青年之间那种真挚的兄弟之情,所谓“右派”的父亲与女儿之间的亲情,包括一向一根筋的农场长老迟也改变了对青年参加高考的态度。
看完整片电影,一个镜头一直萦绕在脑海中不肯散去。
这就是知青们拼尽全力追赶火车去高考的镜头。
他们为了参加考试,在冬日早早起床,坐着拖拉机去火车站乘坐开往县城的火车。
半路上拖拉机坏了,他们便索性去追赶即将到站的火车。
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岭,充满艰辛,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打气、相互搀扶、跌倒了再爬起来,竭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奔向疾驰而过的火车。
他们追赶的不仅仅是一列赶往目的地的火车,更是一列赶往未来赶往希望的时代列车。
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我们不能体会到当时的知青们在面对恢复高考的时的心情。
也许,参加高考对于他们的意义再也不用听老迟的“一个章子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付出的劳动,挥洒出的汗水还有泪水,甚至是鲜血都有了切实的回报。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高考1977》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1对于我这样一个所谓的九零后来说,1977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遥远到我们最亲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生,遥远到我们的父母都比现在的我们年轻。
但是高考却是非常熟悉亲近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六月七号八号上演的史诗级灾难大片年年都是票房冠军。
由这样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影片超越了时空。
那个年代的事离我们很远。
站在高考路口前的我们有很多选择,有钱的砸银子出国,没钱的弃考,有点钱又有点希望的就继续奋战。
高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去深究。
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更好的薪酬,或者什么都不为,只是对于这样的体制,我们已经被要求一定接受。
从出生之后的第三年开始读书,读书,就为了高考。
它究竟是个什么,让人失眠焦虑掉头发,不能恋爱旅游弹吉他。
复读了一年又一年的学生麻木地写字计算,偶尔抬眼看一下墙上的倒计时,轻叹一口气。
所以,当七十年代的生活被还原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感动和震惊,都不是矫情。
它们切肤地疼痛着。
那是1977年,每一次浪奔浪流都充满了爱恨交织。
十年--埋葬了亿计知识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是年中国面临何去何从成为矛盾纠缠的漩涡,各种纷繁问题中最关乎民族国运的,又恰好是如何对待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的严峻考验。
于国,恢复高考是对中断太久的文化血脉一次迟来的延续,于人,便是芳华正在的青年人改变命运的一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但是对于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来说也是矛盾的,要面对太多的不一样。
喜欢这片土地,从来的时候的排斥,到现在接受它、爱惜它,一个个对朋友,对长辈的承诺,都是矛盾,对大城市的向往,对过去生活城市的怀念也都是矛盾的,每个人的心里是矛盾的,这个心里在老迟身上最能体现。
他看似不是父亲,但是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在教育这些小青年们爱国的情操,但是他的父爱中又有点自私的成分,他想把他们都拢在身边,谁也不要离开,但是面对这些充满对外界渴望的年轻人,老迟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他们,帮张国强报名更是个很好的证明。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第一篇:高考1977观后感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感触。
它讲述的是30年前一群农场知青经由高考获得自由与解放的故事。
电影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复”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
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1977年的高考,是癫狂的。
人们以一种摧枯拉朽般的姿态,抱着“考不上这辈子就完了”的信念,费尽心思就为了获得一个报名资格,绞尽脑汁就为了追上开往考场的火车。
笑,是为了11年后重回学校的可能;哭,是为了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了唯一的机会。
高考,于那辈人而言,是命运的咽喉,扼住了,便活;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便生。
”电影里那段追火车的情节,其实是有隐喻的。
火车就像是时代,面前是两种结局,赶上或是被抛弃,这全在于每个人的努力和选择。
”当年,重新开放的高考为无数人生命转折提供了巨大的历史契机,将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从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拯救了出来。
而30年后的今天,高考却变成了遭人诟病和不满最多的一种国家制度形式。
在这30年里,高考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容易在社会不同代际之间形成文化代沟,并且也由此造成不同年龄层次观众对这部影片观影反应的截然对立。
30年前经由高考改变了生活轨迹的人,今天说起高考一定不会忘掉“感恩”二字。
对那一代人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假如不是当年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在三个月后恢复高考,假如不是邓小平力排众议,决定把印刷毛选五卷的纸张调拨来用于印刷高考试卷,假如不是邓小平从报考须知中删去“组织批准”这四个字,那今天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将面临一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

高考1977观后感(优秀30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电影《高考1977》的观后感1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为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献映。
为什么我说是“非典型”,因为它不太拘谨,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细腻地诠释出亲情、友情、爱情,和那个时代知青们对知识的渴求,甚至让在座的80后、90后们都感同身受。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何舅舅执意要我陪他看《高考1977》。
我一直以为他那段上山下乡的记忆已如残旧破碎的灰白照片,却不知,那也是他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华彩。
前些天,他打电话让我帮他买两张《高考1977》的电影票。
我是有点印象,在新浪看过ZCOM 准备陆续推出10期《高考1977》电子杂志的新闻,但我确定这片子真的还没上映。
不忍让他失望,我只好下班后带着笔记本回去,让他先看看电子杂志吧。
电子杂志的背景音乐是电影原声,画面精致唯美,很符合那苍凉久远的意境。
我真没想到,现在的电子杂志可以把一部电影表现得这么丰富完整。
他看得入神,反复地看,那几天总是问我,后几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
后来,我到处求人,终于拿到了两张《高考1977》的首映邀请函。
说实话,我是想去看看仰慕已久的主题曲演唱者——宋祖英。
本以为是一部刻板的主旋律电影,没想到拍得如此真实。
那是一群真率淳朴的青年,欢呼着兴奋地观看小平讲话的黑白场面,雪窖冰天,仿佛封不住他们的梦想与热情。
孙海英饰演的老迟简直是这部电影的点睛之笔,一个拧巴又可爱的老厂长,比王学兵和周显欣都还要出彩。
强子、阿三等等几个新人演员也将人物刻画得非常传神。
影片是以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
陈琼无悔地为潘志友留在深山里,“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
”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
高考1977观后感5篇

高考1977观后感1“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是的,邓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国!!!眼含着热泪看完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但我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大哥,还有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大姐经历了。
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拽着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姐姐依依不舍,泪水成行;当他们背着行囊和家人挥手分别的那一刻,仅有8岁的我拽着大姐的辫子,不肯撒手,好想让她来为妈妈擦掉泪水;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向上山下乡队伍时,爸爸叮嘱:“你们还小,当心荒山上的凶猛野兽,不要惦记家!”他们走了,在中国被突如其来文浪潮席卷,而沉睡两年之际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起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走向了农村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人生路!?路上,有多少个母亲惦记,有多少个母亲流泪,又有多少个母亲一夜间发丝变得苍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为之离开了人世。
又有多少个母亲在试问:“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难道就忍心看着孩子们带着还未有成熟的知识,未有成熟的思想与意识走向荒山,永远扎根于农村与边疆吗?”然而,祖国真的沉睡了,听不到母亲和孩子们的呐喊……《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风云给学生们带来的痛苦,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毕竟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还属于生活的弱者,在荒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阴霾给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带来的迷茫,毕竟他们看透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坚实立足于世界之林,毕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属于国家的栋梁之一。
但遗憾的是在祖国沉睡之际,他们没有能力去拯救孩子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没有能力去拯救中国的历史现状!?《高考1977》明确了祖国沉睡的十一年中,中国政治上的滑坡,知识上的匮乏,更明确了压抑了十一年上山下乡学生心里所面临的饥渴,乃至死亡!从而激起民众之声,让久别了国家地位的邓重返政治舞台,来拨乱反正,来扭转回毛的正确路线,来唤醒沉睡的中国!?高考1977观后感2祖国醒了,工人、农民、学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到了祖国温馨的怀抱,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有了知识,拥有了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拥有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然而,看着这部影片也在回味,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上大学还是靠推荐,靠一个红印章,靠鲁莽的抗包方式,那么中国岂不是在走向落后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人们还是用大字报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依然反复书写者“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思想落后乃至知识死亡的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历史反革命的罪名依然持续,致使一些家庭还处于政治界限划清的状态,而妻离子散,诸如影片中所回放的陈琼让父亲永远的离开,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没有亲情、没有良知的民族之列……当影片播放起当时的情景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三分厂,虽然只是几个人的镜头,但我知道影片所展示的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确实是一个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确实是令中国人毛骨悚然!还好,短暂的影片,就像流云,瞬间在我的眼前展示出了青年们在荒山上亲手点燃烈火的情景。
高考1977观后感10篇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
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
幸好邓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能够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
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
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
试想一下,如果此刻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此刻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感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
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应对,他们应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
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齐就在一齐,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感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
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
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期望能够走的更远啊。
期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能够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能够丰富些,让我们思想能够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观后感(二):高考1977观后感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领悟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最新高考1977观后感。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正因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联着1条性命的发展和前途。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梦想,每个人都有平等追逐梦想的权利!。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12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一>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是一个再知道得清楚然而的表名称的词了。
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总会将人的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留给高考的年月。
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点人怕高考,有点人还在主张消除高考。
我自个儿也是一个十分害怕高考的学生,高考的那段年月,实在可谓是我生打中目标最幽暗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一辈子中最不可以遗忘的也最没想到记起的年月。
高考,是全部80后,90后的人没有办法避开的一道儿门槛,还在细小的时刻听觉里就塞满着被前贤说烂的一句话是“高考可以变更人的命数”。
把高考说的神乎其神,于是千军万马挥杆而起,充满着斗志,紧锁着眉心,憋红着脸,握着双拳,眼神儿炯炯看着前方,狠命地向着这个越来越矮的门槛跑来。
不过看过《高考1977》这部影片儿,我对高考,对那一个生疏又有些知道得清楚的时代有了一个从新的知道得清楚。
过去也听人讲评过那段年月,但只是像听故事般觉得糊涂。
现在,当故事变为影片儿展如今我眼前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我看见了那一个时期的伟大变迁,看见了一群献身的热情小伙子的奋斗历程,看见了和日常代久违了的一种神魂、一种寻求。
在影片儿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还原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加入高考并不关紧,能否录取并不关紧,关紧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当我们永恒深深地记在。
因为失往了对知识的尊敬,事物就会行动蛮横,这真是那一代人最悲惨痛苦的记忆。
1977年12月被好些个述评家称为“一个国度和时期的拐点”,因为它所还原的不只是加入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然而,人的共同体的醒悟。
《高考1977》可贵之居于于它不止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在激发鼓励如今的年青一代,有幻想便会有希看,把握如今的美妙生存,捉住机会,爱惜一切的来之不易。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梦想,每个人都有平等追逐梦想的权利!。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12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一>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是一个再知道得清楚然而的表名称的词了。
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总会将人的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留给高考的年月。
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点人怕高考,有点人还在主张消除高考。
我自个儿也是一个十分害怕高考的学生,高考的那段年月,实在可谓是我生打中目标最幽暗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一辈子中最不可以遗忘的也最没想到记起的年月。
高考,是全部80后,90后的人没有办法避开的一道儿门槛,还在细小的时刻听觉里就塞满着被前贤说烂的一句话是“高考可以变更人的命数”。
把高考说的神乎其神,于是千军万马挥杆而起,充满着斗志,紧锁着眉心,憋红着脸,握着双拳,眼神儿炯炯看着前方,狠命地向着这个越来越矮的门槛跑来。
不过看过《高考1977》这部影片儿,我对高考,对那一个生疏又有些知道得清楚的时代有了一个从新的知道得清楚。
过去也听人讲评过那段年月,但只是像听故事般觉得糊涂。
现在,当故事变为影片儿展如今我眼前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我看见了那一个时期的伟大变迁,看见了一群献身的热情小伙子的奋斗历程,看见了和日常代久违了的一种神魂、一种寻求。
在影片儿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还原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加入高考并不关紧,能否录取并不关紧,关紧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当我们永恒深深地记在。
因为失往了对知识的尊敬,事物就会行动蛮横,这真是那一代人最悲惨痛苦的记忆。
1977年12月被好些个述评家称为“一个国度和时期的拐点”,因为它所还原的不只是加入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然而,人的共同体的醒悟。
《高考1977》可贵之居于于它不止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在激发鼓励如今的年青一代,有幻想便会有希看,把握如今的美妙生存,捉住机会,爱惜一切的来之不易。
《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五篇高考1977承载着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影片,让人产生心灵的震撼。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高考1977》观后感800字《高考1977》以“黑龙江某农场内一群留守了8年的知青”为主要叙述对象,从影片的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这场群戏人物的纷繁复杂,相对于其他小格局影片来说,《高考1977》显然是想把这么一个具有划时代标志色彩的题材拍成一部史诗性质的宏大篇章,在众多人物的关系中又着重刻画了孙海英饰演的农场革命委员会主任兼厂长老迟,王学兵饰演的男知青小潘和周显欣饰演的女知青陈琼,影片将这一群人置于了文革刚结束,邓小平刚出山那个新旧时代的过渡期,以此来展现这个过渡期里一群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憧憬与彷徨。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灾难以及灾难过后人们那种对于梦想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的挣扎的我们来说,高考无非就基本等同于了看书做习题和考试,站在今天这个视角去看待那时的知青对于高考的“挣扎与憧憬”时,80后似乎很难找到共鸣点,这恐怕也是电影上映时最大的担心所在。
作为目前自愿掏钱买票进影院的主力军,80后影迷花几十块钱去消费的不是对于历史的缅怀和反思,相反在经过了一天或者一周的紧张工作之后,他们更愿意看到的就是那种最好简单到不用脑子思考就能理解的片子。
所以对于没有那段亲身体验的80后甚至90后影迷来说,想要让他们掏钱去看这么一部很多人不太感冒的“父辈记忆缅怀”是有不小的难度。
但也不是说影片完全没有票房成功的可能性。
前几年的《东京审判》在宣传上不就给全中国人来了一次“道德绑架”吗?该片在宣传海报上宣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此语一出不得了,如果不去看的话岂不是要背上不爱国的罪名。
因此我觉得,《高考1977》也可采取这种“绑架”的办法,“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应该看的电影”或者“每个80后都应该陪自己的父母去看的电影”。
再来说说影片本身。
高考1997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

高考1997观后心得总结5篇范文《高考1977》中,一批因--而发配至东北劳作的知识青年,在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受到过上层领导的阻拦和胁迫,但他们热血沸腾,以绝食相威胁,决不能在希望面前留下遗憾。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高考1997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高考1997观后心得11977年是-----刚刚结束的一年,孩子的学习被整整耽误了11年。
大学生都是千里挑一,不,万里挑一。
这还不包括无法参加考试的孩子。
有些孩子,学问不少,一肚子墨水,却因为出身问题而无法考试,这些孩子的命运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图章上,这图章好比皇上赐的尚方宝剑,盖与不盖都关系着一条生命的发展和前途。
为了考试,学生们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泪水,有时还有血。
电影开头的呢个场面令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难忘。
呢个被大家称为“小根宝”的小孩。
一副小小的身板,却参加了呢个啥玩意儿的“背重高考”,一人为了参加高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
到后来实在坚持不住,在终点前半米处倒下了。
大伙都被他感动了,临时决定改变规则,将终点线搬起,向后移了一米,让他参加了高考。
他还因为不能考试而闷闷不乐上吊自杀。
知足吧,起码我们不会因为出身而不能参加考试,想想1977年的同胞们,我们有什么资格说累。
更没有资格说什么书本枯燥乏味。
在那个年代看书是一种福气,上课跟是梦中的事。
没有人给他们布置作业,也没有人逼他们学习,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学习,选择了高考。
当我们毫无意义的咒骂中考时,1977年的学生却在努力的学习,以学为乐是我们当代学生难以做到的一点。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高考1997观后心得2“高考1977”是最近热播的一部电影,乍一看电影名字,以为是一部为经历过那场重大变革的人而准备的电影,但在观看过影片后,才发现他也是和咱们这样的年轻人看。
影片讲述了一群因上山下乡而被耽误了11年领悟的知青在1977年---复出后,经历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变革使他们燃起了要回家乡,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精选13篇)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高考1977优秀观后感篇1《高考1977》这部电影拍的很出色,在此影片中前部分笑点很多,后部分十分感人。
此片中每个人性格鲜明,知青形象很吻合当时情形。
老迟作为场长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一枚官印整日别在身上。
先开始大家都认为他不近人情、霸道,但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十分仁慈的。
老迟年纪大了,又无儿无女,无其他亲人,只有这帮孩子,他害怕孤独,所以把这群孩子留在身边。
但是后来在紧要时刻,老迟发掘了他“父亲”的角色。
在高考恢复的第一年,这群年亲知青渴望回到校园,回到家乡,为了获得报名表,他们开始了与老迟的“斗争”。
通过绝食,还将陈琼的父亲牵扯进来,老迟在这里又一次体现了他的柔情,他让陈琼的父亲回去了。
强子回去报名,才得知要考当地工作地报名,且要介绍信,在他万念俱灰时,老迟发了电报让他速回,已给他报了名。
老迟又一次体现了他“父亲”的形象。
这部电影中,唯一的爱情便是陈琼和潘志友。
两个人的爱情是单纯的,令人感动的。
因为没有掺杂了现今的金钱利益权势,他俩的爱情是纯粹的,因为当是的特殊,陈琼与潘志友被老迟阻止在一起,陈琼竟愿意远远地看着潘志友,陪衬他,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幼稚的行为,但反而体现了爱情的伟大!他俩彼此深爱,彼此都为对方牺牲。
潘志友为了让陈琼安心回到考场,不惜与老迟闹翻,获得高考申请表。
而在将陈琼送至考场后自己又出来了。
他是一个讲信用的男人,他答应了陪伴老迟,他并没有食言。
虽然他曾经是个高材生。
陈琼高考结果非常好,但由于她父亲的原因,差点与北大无缘。
这时老迟撒了谎,为了他其中的一个孩子。
在结尾中,大家为了高考奔跑追赶火车的场景好感人。
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机会,他们在为了命运奔跑,很可惜,并没有赶上。
在他们痛苦至极时,老迟—他们的“父亲”出现了!老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父母形象,不善言辞,表面严肃不近人情,实际上却是铁汉柔情,体贴关怀。
高考1977电影800字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高考1977电影800字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高考1977》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是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而拍摄的。
你是否看过高考1977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考1977电影的800字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阅读。
高考1977电影的800字观后感范文篇1四年前的九月,我进入了这所学校,失落过,彷徨过,不知所措过,不知道这就是梦想的大学,还是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刻苦读书,仿佛已经成为了高中时的记忆,大学四年里,我们扪心自问,挑灯夜读的有几个,自发早起早读而不是为了红卡加分的又有几个?现在,我已经进入了大四,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压的我喘不过气,为了找工作,许许多多的证等着我们去考,投简历、面试、笔试,考研、考公务员,放在我们面前的选择许许多多。
而正是这个时刻,需要用到我们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需要我们展示自己的实力。
可以说,这是对我们大学生涯的一次大阅兵,它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后半生,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可能正如电影里所演的,我们号召“读书去”,却仿佛指明了,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好的前途。
大学生不再是“读书人”,而是代表一个孩子能否“有出息”的衡量标准。
于是,这三十多年来,家家户户挤破脑袋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高中,参加各种补习班,考名牌大学,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大学。
而那些没考上的学生,便成了家长们口中的“反面教材”。
记得高中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只知道顺着父母的意愿“考上大学”。
如果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有大学浑浑噩噩的四年,也许会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高考1977》,让我看到那群失去回程希望的知青,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作出的一场斗争,他们只想用知识改变被耽误的人生和命运,不用每天在农场,而是回到户籍地,当城里人。
当他们为了赶上去高考的火车而一路狂奔时,他们奔向的是他们的理想,奔向的是他们新的人生的起点。
高考1977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5068儿童网

高考1977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 5068儿童网《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主要讲述一群在东北农场下乡的各地知识青年,在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后,冲破重重阻力参加考试最终改变命运的故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1977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高考1977观后感1“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由于素质拓展训练耽误了几天,今天才去横店看了《高考1977》。
下午本来想叫上丹霞的,因为我知道这部影片不错,而且可以回想下曾经我们高中时光!她说她下午有课!我无语!到了横店,时间不巧,所以只能等下一场,闲等无聊,就又去看《东邪西毒终极版》了,第三次看这个,越看越有感觉!呵呵!推荐朋友一定要到电影院亲自感觉下《终极版》,这部比王家卫还王家卫的电影!呵呵!首先向77级鞠上一躬,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在那个人性被压抑的年代,他们不光身体上受着折磨,精神还被禁锢着!两个镜头我印象特深,第一个就是陈老师接到同学告诉他要恢复高考的电话之后,那一组被封条封住的书的镜头;第二个镜头是强子等人冒险去图书馆偷书,生锈的锁,被厚厚灰尘覆盖的书......这两个镜头应该是对那个时代最强的控诉!此刻,坐下来再慢慢回想剧中的镜头,感觉每一个都是那样的有震撼力!小根宝想回家,不惜去背300多斤的麻袋!也许是他太瘦小,什么好事儿都轮不到他,所以他感觉到生活渺茫,一次一次出现自杀的念头!即使是恢复了高考,他仍没有任何希望,他是那个时代彻彻底底的牺牲品,与真正的老三届相比,他的青春完全被____耗费殆尽,一俟高考恢复,命运的大门洞开之际,他忽然发现,自己根本走不动了。
机会来了,可他却无力抓住。
最后只能用死于非命让自己与那个黑暗的时代一起永远地沉沦下去。
潘志友(王学兵)与陈琼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一开始,老迟对潘志友说,你是干部,条件这么优越,她(陈琼)什么身份?怎么能看上她呢?志友默默不言,实际上爱情这个东西是个“非理性”的家伙,你要问为什么爱她(他),就等于要他(她)用理性去回答,这是不妥的,爱是没原因的,“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王志文唱的好!潘和陈是真心相爱的,她爱他,所以把身子给了他(当然,这仅仅只是爱的一部分),他爱她,所以他要骗她让她去考场,因为他知道,他不考,她也不会考。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对于这个历史事件的呈现仍然是建立在一个有明确意识形态垄断的创作立场上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考1977》范文,快来围观吧。
《高考1977》观后感一:怀着一种复杂的别样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感受着那段动荡过后的岁月里,渴望知识的青年们对高考恢复的激情澎湃,也感受着当年高考和我们如今的不同~前面的总感觉是喜剧片,可看到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想要哭,为那些渴望知识的人感动。
看着他们歇斯底里的喊着,狂奔着,奔向希望的考场,至始至终,都给我无尽的震撼。
现在看来真的是不可思议,可当时确确实实发生在祖国的很多地方,这只是千万个故事的浓缩,一个时代或者说一代人的缩影,让我们后来人有所感悟的电影。
其中穿插的爱情,最后却没有结局以示,却是一个遗憾,可能为了还原当时的真实,就没有以圆满的大结局收尾。
来之不易啊,珍惜现在的大学生活吧。
《高考1977》观后感二:记得听老妈讲过她在刚恢复高考时怎么利用一切时间去看书算题,和同学讨论,疯狂记笔记,一本高等数学的练习题集在她的同学间广为流传。
她还记得她当年的高考,题目是记一个感动你的人。
她没有选择和当时大多数人一样的主题:写对于毛主席的深切怀念,而是选择去写她身边的一个朋友,写那个女孩怎么身残志坚,用自己的毅力乐观坚持地生活下去的故事。
由于她的“个人”选择,她当年的高考作文分数很低,于是在1977年,她落榜了。
虽然在第二年的高考中老妈如愿考上了大学,但是这件事情对她的打击至今还是令她记忆犹新。
老妈在她的同辈人中算是幸运的,14岁停课后进了生产无线电器材的工厂,小小年纪就当了工人,没有经历过插队下乡,文革对于她来说除了饥饿和姥姥常年因为忙工作不能按时回家之外,她并没有受到太多命运的不公。
但是1977年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梦幻般的年月,文革的到来,使她本应该在学校做一个学生安心学习的生活,受到彻底粉碎,她说当时看到满大街贴满的大字报,只觉得是“好日子到头了”。
观高考1977有感600字五篇

The easi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to give up. It takes hard work. Who makes people want to be a not easy person.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观高考1977有感600字五篇观高考1977有感一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
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
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点亮希望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
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
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
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
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
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二、两枚公章,两个父亲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
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
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

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看电影《高考1977》的精选观后感16月8日晚上,在这930多万学子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期间,看了一部本以为只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怀旧的电影说教片,但电影画面的切换中带来的是心情凝重。
再回望现实,现实中有这么多丰腴与满足,也对父母辈曾经的生存、学习环境的展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由此带来更多的沉思……恢复高考,比高考实质的意义更重大。
一句话点题,也贯穿了整个影片。
中间有好几处细节的处理确实是别有神韵,几位有特点的人也勾勒了人的性格。
也让我感叹性格即命运。
老迟——全剧的重要人物,喜欢把钢印系在腰间,钢印代表了权力,代表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全剧以他为挽留知情进而阻碍高考政策的落实作为矛盾的引发点,随着剧情的推进,老迟的思想也产生变化,到最后是赞同政策落实并参与送考,使得人物的形象得以升华。
几个知青悄悄的潜入图书馆“盗借”学习资料被抓之后,老迟一边说不管,却又跑到公安局带人。
假公章证明文件的更改等情节,一个刚强、失落、耿直却很善良可爱的老同志形象就活了。
改革实际涉及自己利益,让钢印、证明、介绍信等不好使以后,扭曲的政策在被废止,新兴的选拔制度,平等参与权利的落实,可以看到老迟代表的落后的权力观在被瓦解过程中的冲撞。
连长——为爱情、为友情有坚持有担当的汉子。
身上闪现的是理想主义的光芒,爱情面前没有阶级成分的分别,也婉拒老迟的忠告,坚守自己内心的爱情;珍惜友情愿意与知青们打成一片,也愿意为小根宝背起300斤的麻包,去为别人赢取一次推荐机会,也最终愿意不辜负老迟的信任,留在了农场,自己交了一份白卷。
虽然是演绎,却也动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友情、爱情、事业权衡清楚的。
陈甫德——漂亮女知青的父亲,是个老派的知识分子,是“历史反革命”身上处处显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为女儿不惜以身犯险,为了女儿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国家干部。
可以千里迢迢去隐晦探望女儿,为女儿准备资料……冒充干部被扭送招生办路上时的大义凛然,这些都昭显了一位迂腐却又深藏爱的父亲形象的高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对于中国的学子来说绝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12年的寒窗苦读,换回来的却只是那三天的几张白纸,对于它的争论,从未在每年有几百万考生走进考场的中国大地上消失过,但无论你骂它还是黑它,不可否认的是,它毕竟是当前中国最为行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他为无数的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成才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也许今时今日的高考早已弊病重重,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但是在30年前,它却承载了无数青年甚至是中年人的梦想和希望,对于他们而言,高考就是他们没有指望生活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电影的开头,几个来自南方的插队知青行走在辽阔苍茫的东北大地之上,嘴里哼唱着那个年代的专属歌谣,他们身上衣服的颜色单调且破旧,细看下来,不过黑灰深蓝三种,并不是这群年轻人不爱美,只是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如此的颜色才能彰显出严肃和活泼。
走在他们最前面的老迟是这个农场的革委会主任,为人热情豪爽,对工作充满干劲,拥有一个东北男人的所有特质,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乐观之人,最近却徒增了不少忧愁,原因就在于他手下最得力的爱将潘志友和知青中的右派女陈琼谈起了恋爱,一想到这,老迟便常常夜不能寐。
那时的夜晚不似今天这般夜生活丰富,每当夜幕降临时,大家所能做的就是围在农场的流动电视放映机前关心国家大事,这一次他们人在东北,电视上放的却是千里之外北京的一场足球赛,这本是百无聊赖之事,但是当邓小平出现时,农场还是沸腾了,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这位三度被打倒,却又三度复出的伟人出现,必定要有大事。
知青们大声喊叫着,诉说着对于领导人的崇拜,负责蹬幻灯机车的潘志
友在工作间歇望了陈琼一眼,却发现后者也在深情款款的看着他,两人眼神碰撞的一刹那,脸都似红苹果一般鲜艳,这种在现在看来偷偷摸摸的爱情,却是那个消息闭塞年代最为美好的事物,骨子里透着一股纯净。
但是那个年代的爱情往往无疾而终,老迟的一句出身不同叫醒了潘志友,你可是要接我班的人,怎么可能和那个右派女有什么瓜葛呢?而老迟的一句现在满世界都在抓纲治国又把三分场所有的知青拉回了现实,尽管他们已经在这待了11年,尽管他们从青年即将步入中年,但是这种看不见明天的生活却还是要继续下去,对于他们来说,上山下乡浪费的不仅仅是些许体力和精力,更有大把美好的光阴,而他们对此却无可奈何,只能任由时光飞逝,长吁短叹罢了。
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时,老迟正带领着大家在焚烧秸秆,当纯正的国语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时候,大家明白了一点,这种生活到头了,旧有的生活于他们而言早已如焚烧过的秸秆一样,渣都不会剩下,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展开双臂去迎接美好的新生活,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是一种对于未来有所指望的笑容,那笑容透露出希望和美好。
但是老迟却不这样想,十几年来,他一心要闹革命,他闭塞农场的消息,只是希望这些知青能够接他的班,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但是现在一些风言流语就把这里搅得鸡犬不宁,他不会接受自己的权威被如此践踏,因此他要阻止这些知青。
但是他却不知道,火山一旦要爆发,仅仅靠人为是抵挡不了的,个人在巨大的历史洪流面前总是无比渺小的,在大的历史趋势面前,老迟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恰如陈琼父亲所说,地里的庄稼可以耽误1年,那人呢?这11年间,全国又耽误了多少人呢?只有知识才可以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而那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知青们就是拥有知识,改变国家的人。
2009年是建国60 周年,那一年有许多主旋律的电影上映,高考1977就是这其中的一部,它的质量不算上乘,制作和演员表演也还只是勉强及格的状态,但是他却值得一看,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一部情怀之作,他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部作品那样简单,其中更有对于那个动乱年代的反思,以及对于高考恢复的情怀,导演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他更加懂得怎样去讲好这个故事,当一个故事足以触动千万人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一个故事那般简单,它更是一种情怀,而这情怀,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