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标准答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多选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主要是有捕食者B. 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K值是保持在100000头C. 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被捕食D. 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答案】A, D【解析】解 A.1905年前由于有天敌美洲狮和狼等的存在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A正确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种内斗争的加剧鹿种群数量达到100000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因而该区域内鹿种群的 K值小于100000 B错误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可能是草场被破坏 C错误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D正确故选 AD2.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A. 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一定多B. 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D. 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答案】B, C【解析】解 A.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多还要看生活的空间大小 A错误B.若动物对捕捉器有条件反射那么就无法用捕捉器进行重捕则无法进行相关计算 B正确C.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比例有关与数量无关 C正确D.样方法也能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错误故选 BC3.下图是在调查某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λ)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0~5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性别比例保持 1:1B. 第10年时该生物种群数量最少原因可能是食物短缺C. 10~15年该生物种群增长数量不断增大D. 第25年时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下降【答案】A, B, C【解析】解 A.据图分析 0~5年时λ = 1 种群数量不变 5~15年时λ<1种群数量减少在15~25年时λ>1 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所以 0~5年内该生物种群数量不变但不能说明性别比例保持 1:1 A错误B.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B错误C.10~15年λ<1 种群数量减少 C错误D.第25年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会使得其他种群的资源减少故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 D正确故选 ABC4.科学家对某荒原上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进行连续多年的调查获得如图所示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第5年的子午沙鼠种群属于衰退型B. 第10年和第20年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相同C. 第 1~ 5 年子午沙鼠种群增长模型呈“S”型D. 第 15~ 20 年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一直减少【答案】A, B, C【解析】解 A.第5年λ>1 子午沙鼠种群属于增长型 A错误B.第10年和第20年的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不相同 B错误C..第 1~ 5 年λ>1 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子午沙鼠种群增长模型呈“J”型 C错误D.第 15~ 20 年λ<1 子午沙鼠种群数量一直减少 D正确故选 ABC5.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③)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①、④分别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 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C. ③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D.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还应关注迁入率和迁出率【答案】A, B, C, D【解析】AB、图中①表示年龄组成②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表示种群数量④表示性别比例 AB正确C 、③表示种群数量其大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C正确D、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还应关注迁入率和迁出率 D正确二、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6.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十几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 种群的性别比例B. 出生率和死亡率C. 种群的年龄结构D. 种群数量和密度【答案】C【解析】解年龄结构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故选 C7.由于人类的活动某地区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数量增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地区所有的动植物类群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 该地区各种生物数量增加引起了物种丰富度增加C. 调查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标志重捕法D. 群落物种组成的改变可作为衡量群落稳定性的一项指标【答案】D【解析】A、该地区所有的动植物类群 A错误B、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使种群密度增加 B错误C、调查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取样器取样法D、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群落越稳定 D正确8.羊草是素色异爪蝗的主要食物为研究放牧牛、羊对素色异爪蝗种群数量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某草原开展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草原上成群采食的牛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特征B. 调查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C. 适度放牧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 实验结果表明牛单牧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答案】A【解析】A、草原上成群采食的牛体现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A错误B、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素色异爪蝗的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 B正确C、适度放牧可以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有利于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正确D、实验结果表明牛单牧能抑制素色异爪蝗灾害的爆发 D正确9.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依据生态学原理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 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减少人口数量即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 先保证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在今后治理环境解决更多的环境问题C.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D. 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对自然资源、能源等的开发和利用【答案】C【解析】A、仅仅是减少人口数量不能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B、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两手都要硬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C正确D、保护环境、能源等的开发和利用 D错误10.下列关于实验材料用具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具有椭球形叶绿体的水绵细胞可用于研究光合作用的场所B.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不一定要选用活细胞C.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必须选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材料D. 经卡诺氏液固定的材料需选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答案】D【解析】解 A.恩格尔曼为证实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中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水绵具有易于观察的螺旋状叶绿体 A错误B.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 B错误C.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不会选用高倍显微镜 C错误D.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需要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洗去卡诺氏液 D 正确故选 D11.K值即环境容纳量往往会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减小的是()A. 迁入农村土坯房的家鼠B. 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C. 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D. 入侵美国的中华鲤【答案】C【解析】解 A.迁入农村土坯房的家鼠适合生存于当前环境中环境容纳量会增加 A错误B.蝗虫适合生活在干旱的环境中会使环境容纳量增加 B错误C.北极狐与旅鼠是捕食关系引入北极狐后会导致旅鼠的环境容纳量减少 C正确D.生物入侵的环境里无天敌等的威胁会导致环境容纳量增加 D错误故选 C12.如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只要时间足够不管任何气候条件弃耕农田一定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B. c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 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 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造宜环境【答案】D【解析】解 A.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农田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 A错误B.群落中同时会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错误C.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C错误D.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正确故选 D13.某干涸的湖泊数年后逐渐被灌木丛覆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群落的物种组成逐渐发生改变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B. 该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 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环境对多种种群的容纳量增大D. 数年后该群落一定会演替成森林【答案】D【解析】解 AB.某干涸的湖泊数年后逐渐被灌木丛覆盖这是次生演替的结果在此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逐渐发生改变丰富度增加空间结构越来越复杂 AB正确C.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环境条件得以改善使得环境对多种种群的容纳量增大 C正确D.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人类活动数年后该群落不一定成为森林 D错误故选 D14.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B. 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C. 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D. 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答案】A【解析】解 A.2~4年间 1<λ<2 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A错误B.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结合这些特点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B正确C.2~4年间1<λ<2 4~8年间0<λ<1 8年以后λ=1 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 C正确D.4~8年间0<λ<1 所以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D正确故选 A15.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400倍左右B. 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C.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D. 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不一定达到K值【答案】D【解析】解 A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除统计方格内的菌体外还要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菌体 5小时前平均每个小格内约有5个菌体而5个小时后平均每个小格内约有10个菌体但这是在稀释100倍后的值所以5小时内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 AC错误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B错误D.由于缺乏其他时间的酵母菌数量作对照因此无法判断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达到K值 D正确故选 D16.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化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 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 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 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答案】C【解析】解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A正确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B正确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C错误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 D正确故选 C17.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可概括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从裸岩阶段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森林阶段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常采用样方法C. 草本植物阶段调查土壤中动物丰富度时应采用记名计算法D. 地衣阶段和灌木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均有差别【答案】C【解析】解 A.从裸岩阶段开始的演替是从一个没有土壤、繁殖体的岩石上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 A正确B.森林阶段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常采用样方法 B正确C.草本植物阶段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错误D.组成地衣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生物群落有差异因此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差别很大 D 正确故选 C18.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后来封山育林历经几十年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的过程发生了群落演替演替速度与降水量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B. 从草丛恢复到阔叶林的过程中群落结构不断变化物种组成也完全改变C. 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与土壤、气候条件、植物种子有关也和人类活动减少有关D. 该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答案】B【解析】解 A.过度砍伐的森林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与降水量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A正确B.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但物种组成并没有完全改变 B错误C.根据题意常绿阔叶林恢复和土壤、气候条件、植物种子有关也和人类活动减少有关C正确D.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自然 D正确故选 B19.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B. 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C. 北极旅鼠由于食料植物的周期性短缺而呈现周期波动D. 凹形存活曲线的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答案】C【解析】A、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 A错误B、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B错误C、北极旅鼠由于食料植物的周期性短缺而呈现周期波动 C正确D、凹形存活曲线的种群曲线下降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曲线上升时死亡率小于出生率D错误20.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的c是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 图中b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可用标志重捕法C. 统计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量即可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D. 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答案】D【解析】解 A.c表示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A错误B.b表示年龄结构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调查跳蝻和蚜虫的种群密度时都用样方法 B错误C.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不可忽视的 C错误D.种群也具有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D正确故选 D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当光照强度为10时与间作相比大豆单作单位面积叶片中叶绿体的光合速率增加固定的CO_2形成________的速率更快对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消耗也更快进而提高了光合放氧气速率21.(2)据图可知间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桑树利用强光的能力和大豆________的能力光能的吸收发生在________(填部位)21.(3)研究表明间作可以提高大豆的根瘤菌数目从而提高其固氮能力大豆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试提出一种解释大豆在间作时弱光照下其光合速率比单作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答案】三碳化合物, 还原态氢和ATP【解析】【答案】利用弱光,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薄膜)【解析】【答案】互利共生, 固氮菌为大豆提供更多的氮源有利于大豆合成更多叶绿素(叶绿体)以在弱光下吸收更多的光能【解析】22.(1)在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研究人员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请用箭头和文字简要表示出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________→计算种群密度22.(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农药防治蝗灾将会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如________22.(3)对于蝗灾的防控一些地区选择运用白僵菌(是一种虫生真菌)白僵菌具有迅速繁殖的特征带有十分明显的毒素效应一旦进入蝗虫体内短时间就会使其迅速死亡达到防控目的该防治技术属于________22.(4)研究发现在蝗虫重度干扰下的草原上会出现植物个体小型化现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样方法, 随机选取样方→计数样方内的蝗虫数量【解析】在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由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随机选取样方→计数样方内的蝗虫若虫(跳蝻)数量→计算种群密度【答案】蝗虫的抗药性增强、农药药效降低、蝗虫天敌建设、环境污染加剧【解析】农药防治蝗灾将会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如农药对蝗虫进行自然选择使得蝗虫的抗药性增强、农药药效降低由于蝗虫减少蝗虫天敌减少另外农药加剧环境污染【答案】生物防治【解析】对于蝗灾的防控白僵菌一旦进入蝗虫体内短时间就会使其迅速死亡达到防控目的该防治技术属于生物防治【答案】在蝗虫重度干扰下的草原上大型化的植物被蝗虫捕食而小型化植物不易捕食更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解析】在蝗虫重度干扰下的草原上大型化的植物被蝗虫捕食而小型化植物不易捕食更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23.(1)收获蚁与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收获蚁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 在食物链中位于________营养级23.(2)该地区对德国邮寄来的这批蚂蚁来说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如果这批蚂蚁逃到野外种群数量初期将以________型曲线进行增长蚂蚁的视力极差但雌雄蚂蚁却能从较远距离发现对方雌雄蚂蚁间传递的这种信息种类属于________【答案】(1)捕食, 消费者, 第二【解析】解(1)收获蚁采集植物种子、谷物作为食物收获蚁与植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收获蚁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在食物链中位于第二营养级【答案】(2)J, 化学信息【解析】(2)该地区对德国邮寄来的这批蚂蚁来说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如果这批蚂蚁逃到野外种群数量初期将以“J”型曲线进行增长蚂蚁的视力极差但雌雄蚂蚁却能从较远距离发现对方雌雄蚂蚁间传递的这种信息种类属于化学信息24.(1)一棵梭梭树能固定10平方米荒漠被称为“沙漠植被之王” 其嫩枝可作饲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草本植物苁蓉被誉为“沙漠人参” 其个体矮小叶茎黄褐色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从梭梭树等植物的根吸取所需养料和水分来生活苁蓉与梭梭树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24.(2)排放的二氧化碳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呼吸以及柴薪和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其中________被认为是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24.(3)自然界中流经以梭梭树为主的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梭梭树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两条途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4)“蚂蚁森林”项目使沙漠很快变绿洲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答案】(1)间接(价值)和直接, 寄生【解析】解(1)一棵梭梭树能固定10平方米荒漠被称为“沙漠植被之王” 体现了其间接价值其嫩枝可作饲料体现了其直接价值苁蓉靠从梭梭树等植物的根吸取所需养料和水分来生活因此苁蓉与梭梭树的种间关系为寄生【答案】(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或各种生物),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解析】(2)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细胞呼吸可排放二氧化碳柴薪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其中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答案】(3)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梭梭树的残枝败叶直接流向分解者、通过初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解析】(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梭梭树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两条途径①梭梭树的残枝败叶直接流向分解者②通过初级消费者的粪便流向分解者【答案】(4)速度和方向【解析】(4)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25.(1)图中所示数据为________(填科学思维过程)的结果25.(2)以另一种建模方式表示酵母菌的动态变化过程 ________25.(3)从以上建模过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答案】观察【解析】本题考查对科学思维过程的应用数据是观察得到的信息建模是显示事物或过程的表现手段如画图表等【答案】【解析】建立模型有利于人们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根据题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用坐标系展示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周围环境pH的动态变化过程【答案】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pH【解析】当培养条件适宜时酵母菌会增殖而酵母菌在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影响着环境条件由于空间和营养有限当酵母菌数量过多时会导致种内斗争激烈而数量不再增加甚至一段时间后数量会下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pH试卷第11页,总11页。

《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答案)

《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答案)

《群落得演替》单元测试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气候与环境多变得生态系统中,一般说有利于生存与发展得种群就是A.个体差异最小得B.个体差异最大得C.个体差异最少得D.个体差异最多得( )2.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等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得比例,可推测这种群未来得成长情形。

下列可能就是濒危物种得种群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得就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4.在一块方形得样地中,调查蒲公英得种群密度时,下列不会影响调查结果得准确性得一项就是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得多少;从样地中选取得样方里蒲公英数目得多少B.从样地中选取得样方里蒲公英数目得多少;样地中群落得丰富度C.所选样地就是长方形还就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得多少D.样地中群落得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得方法就是否具有随机性( )5.运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得调查得就是A.被标记得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得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与性别无关C.被标记得动物物种明显得群聚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得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6.关于种群增长曲线得叙述,正确得就是A.呈现“J”型曲线得种群中无种群密度得改变B.“S”型曲线得增长率最终变为0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C.如果种群数量得年增长率为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得变化趋势( )7.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得数学模型中,K值不就是固定不变得。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得就是A.地面进行硬化后得家鼠 B.干旱环境中得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得旅鼠 D.干旱环境中得大熊猫( )8.A( )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得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得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得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下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曲线D点表示次生演替开始进行之前并无演替发生B. 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演替进程缓慢经历的阶段较多C. 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较C点高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环境因素的改变有关D. E点物种丰富度最大表示群落可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答案】A【解析】解 A.a曲线的起点不为0 因此a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 C点到D点生物多样性降低此时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 D点之后发生了次生演替但之前A点到C点物种多样性也在增加有演替发生 A错误B.b曲线的起点为0 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因初始环境限制演替进程缓慢经历的阶段也较多 B正确C.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引起环境因素的改变这是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较C点高的原因 C 正确D.E点可代表群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 D正确故选 A2.农田是人工管理的特殊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 N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农田中不需要施加氮肥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C. 农田生态系统中可同时存在捕食、种间竞争、寄生三种种间关系D. 研究农田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可用标记重捕法【答案】C【解析】解 A.农田生态系统虽然结构简单但仍然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A错误B.N循环具有全球性但空气中的氮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因此农田中需要施加氮肥来满足人们对生产的需要 B错误C.农田生态系统中可同时存在捕食、种间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 C正确D.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错误故选 C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的过程中地衣逐渐消失B. 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都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述的是次生演替D. 人类的活动也可对群落的演替产生积极的影响【答案】A【解析】解 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过程中地衣逐渐被优势种群取代但地衣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丧失了优势种群的地位 A错误B.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都会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B正确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描述的是火灾过后植被逐渐恢复的次生演替过程 C正确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可对群落的演替产生积极的影响如退耕还林还草 D正确故选 A4.某科研人员对一池塘内鲤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E是第一次调査结果 F、G、H是后续若干次调查中的三次调查结果 m_1与 m_3的比值为1 2 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断不合理的是()A. E点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快B. EF段捕捞适量的鲤鱼有利于获得较大经济效益C. 去除部分其他鱼类鲤鱼的K值不会大于\ m_3D. 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在E点前逐渐增大【答案】C【解析】解 A.据图可知 E点种群的数量是 m_1 由于 m_1与 m_3的比值为1 2 类似于S型曲线的K/2所对应的位点因此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快 A正确B.EF段捕捞适量的鲤鱼剩余到 m_1 由于增长速率较快利于获得较大经济效益 B正确C.去除部分其他鱼类由于减少了竞争鲤鱼的K值会大于 m_3 C错误D.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在E点前逐渐增大 E点后逐渐减小 D正确故选 C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B. 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C. 培养后期酵母细胞之间的竞争压力在减弱D. 转速150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答案】A【解析】6.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可概括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从裸岩阶段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 森林阶段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常采用样方法C. 草本植物阶段调查土壤中动物丰富度时应采用记名计算法D. 地衣阶段和灌木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均有差别【答案】C【解析】解 A.从裸岩阶段开始的演替是从一个没有土壤、繁殖体的岩石上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 A正确B.森林阶段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常采用样方法 B正确C.草本植物阶段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错误D.组成地衣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生物群落有差异因此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差别很大 D 正确故选 C7.如图为某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决定大山雀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 大山雀的种群数量在B点达到最小值C. 第1~5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 A点和C点所对应的时间点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相等【答案】C【解析】解 A.决定大山雀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间接决定种群密度 A错误B.据图可知大山雀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种群数量先增加到A点达到最大值 A~C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 C点之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所以种群数量在C点处于最小值 B错误C.第1~5年间 \lambda \gt 1 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因此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C正确D.A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A~C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在C点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因此A点和C点所对应的时间点大山雀的种群数量并不相等 D错误故选 C8.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B点种群数量为 K/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根据图1可以判断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B. 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C. 图2中曲线Y表示种群在B点出现环境阻力D. 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应在图2中的B点进行捕鱼【答案】B【解析】解A.λ>1 种群数量增长λ<1种群数量减少图1中λ前10年大于1 后十年小于1 所以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A错误B.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每年以固定倍数增加符合J型曲线模型所以可以用图2中曲线X表示 B正确C.图2中曲线Y为S型曲线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过程中环境阻力一直存在 C错误D.图2中的B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时为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一般都在B点后捕捞使其捕捞后处于最大增长速率 D错误故选 B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水稻田中的水稻植株高度基本一致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 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任何时间里其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C. 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选择样方法D. 经过若干年后弃耕的农田最终将演替成森林【答案】C【解析】 A 、水稻田中的水稻植株属于同一种生物属于种群不属于群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 A错误B、呈“S”型增长的种群起初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到一定时间后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 错误C 、蚜虫的活动能力较弱可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C正确D、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D错误10.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非常重要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 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藏羚羊最有效的措施B. 苍翠的黄山松为多少文人墨客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属于直接价值C. 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D. 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答案】D【解析】A项就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野生藏羚羊最有效的措施B项苍翠的黄山松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属于文学艺术创作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C项引进外来物种可能由于竞争优势或没有天敌排挤原有物种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D项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直接价值故选D11.—个湖泊干涸后由沼泽湿地向滩涂湿地转化逐渐由裸地发展为草原最终形成森林下列有关该过程中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湖泊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B. 形成森林后群落中就没有苔藓等植物了C. 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群落的垂直结构D. 该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阳光【答案】B【解析】解 A.该湖泊干涸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变为森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A正确B.形成森林后群落中存在的苔藓等植物不再是优势种但依然存在 B错误C.湿地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其中的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正确D.该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植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阳光 D正确故选 B12.土壤动物是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活并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的动物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A. 对身体微小的动物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对活动能力强的则用标志重捕法B. 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可直接数出样地中各种群的个体数目C. 采集所取土壤样本中的小动物时可利用其趋光、趋热的特性对其进行诱捕D. 对于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因无法知道其名称可以将其放生而不做记录【答案】B【解析】A.对有较强活动能力、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制类群的丰富度 A错误B.对于个体较大、种群个体数量有限的群落可直接数出样地中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B正确C.采集所取土壤样本中的小动物时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C 错误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应如实记录这样实验结果才准确 D错误故选B1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A. 雄性个体数量减少使雌虫失去生殖能力B. 成虫大量迁出使幼虫个体数量减少C. 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D. 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数量立刻减少【答案】C【解析】解使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后会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所以其种群密度会下降故选 C14.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不需要留一定空隙B.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C. 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D. 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A【解析】15.科研人员对某岛屿连续两年中社鼠种群数量和性比(♀∶♂)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 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 可以用样方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变化数据C. 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节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D. 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比(♀∶♂)有利于种群密度恢复【答案】D【解析】解 A.决定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 A错误B.社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志重捕法获取该岛屿社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 B错误C.由图可知在秋冬季社鼠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 C错误D.由图可知性比维持较低水平时种群数量相对较高可见社鼠种群密度较低时较高性比(♀∶♂)利于种群密度恢复 D正确故选 D二、多选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3分共计15分)16.如图表示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③)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①、④分别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B. ②为出生率和死亡率C. ③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D. 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还应关注迁入率和迁出率【答案】A, B, C, D【解析】AB、图中①表示年龄组成②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表示种群数量④表示性别比例 AB正确C 、③表示种群数量其大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C正确D、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还应关注迁入率和迁出率 D正确17.如图是多刺裸腹蚤在三种不同温度(较高温、中等适温、较低温)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种群增长速率=)()A. 对一个种群说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B. 随着温度降低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C. 在中等适温条件下 K值最大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D. 在较低温条件下 K值最小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答案】A, B, D【解析】18.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年龄组成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准确反映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答案】A, D【解析】解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 A错误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B正确C.丁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 C正确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可以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D错误故选 AD19.根据生活史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_1)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_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_t+1=N_t 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B. 在种群基数较少时 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也不可能为负值C. 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D. 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答案】A, C, D【解析】20.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有()A. 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一定多B. 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D. 样方法只能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答案】B, C【解析】解 A.种群密度大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多还要看生活的空间大小 A错误B.若动物对捕捉器有条件反射那么就无法用捕捉器进行重捕则无法进行相关计算 B正确C.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比例有关与数量无关 C正确D.样方法也能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D错误故选 BC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5小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21.(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21.(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先将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 制作好临时装片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②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如果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应当对菌液进行________ 一般适宜的范围是5~10个菌体/每小格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可依据“________”的原则计数③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计数室的总容积为0.1mm^3(1mL=1000mm^3)请推导出1mL培养液中酵母细胞的计算公式1mL培养液中酵母细胞个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________【答案】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解析】【答案】盖玻片, 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适当稀释, 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400×10^4×稀释倍数【解析】22.(1)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除图甲所示组成成分外还应包含________和________ 其中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22.(2)相对于植物河蟹原本更多地摄食底栖动物现因某些因素导致其更多地以浮游植物与杂草为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发现蟹的数量增加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22.(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选用“低密度养蟹”的模式理由是________22.(4)与不养蟹常规稻田相比稻-蟹农田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原因是________【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捕食和竞争【解析】解(1)稻-蟹农田生态系统中除图甲所示组成成分外还应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蟹以底栖动物和杂草为食底栖动物以杂草为食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答案】(2)食物链变短了能量损耗减少更多地流向蟹使得蟹的数量增加【解析】(2)相对于植物河蟹原本更多地摄食底栖动物现因某些因素导致其更多地以浮游植物与杂草为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食物链变短了能量损耗减少更多地流向蟹使得蟹的数量增加【答案】(3)相比高密度养蟹田低密度养蟹田中的物种数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更高【解析】(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考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选用“低密度养蟹”的模式相比高密度养蟹田低密度养蟹田中的物种数更多营养结构更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更高【答案】(4)实现了对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利用【解析】(4)不养蟹常规稻田相比稻-蟹农田实现了对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3.(1)当光照强度为10时与间作相比大豆单作单位面积叶片中叶绿体的光合速率增加固定的CO_2形成________的速率更快对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消耗也更快进而提高了光合放氧气速率23.(2)据图可知间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桑树利用强光的能力和大豆________的能力光能的吸收发生在________(填部位)23.(3)研究表明间作可以提高大豆的根瘤菌数目从而提高其固氮能力大豆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根据这一研究结果试提出一种解释大豆在间作时弱光照下其光合速率比单作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答案】三碳化合物, 还原态氢和ATP【解析】【答案】利用弱光,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薄膜)【解析】【答案】互利共生, 固氮菌为大豆提供更多的氮源有利于大豆合成更多叶绿素(叶绿体)以在弱光下吸收更多的光能【解析】24.(1)在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研究人员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请用箭头和文字简要表示出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________→计算种群密度24.(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农药防治蝗灾将会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如________24.(3)对于蝗灾的防控一些地区选择运用白僵菌(是一种虫生真菌)白僵菌具有迅速繁殖的特征带有十分明显的毒素效应一旦进入蝗虫体内短时间就会使其迅速死亡达到防控目的该防治技术属于________24.(4)研究发现在蝗虫重度干扰下的草原上会出现植物个体小型化现象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样方法, 随机选取样方→计数样方内的蝗虫数量【解析】在调查某种蝗虫若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由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准备→确定调查对象→随机选取样方→计数样方内的蝗虫若虫(跳蝻)数量→计算种群密度【答案】蝗虫的抗药性增强、农药药效降低、蝗虫天敌建设、环境污染加剧【解析】农药防治蝗灾将会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如农药对蝗虫进行自然选择使得蝗虫的抗药性增强、农药药效降低由于蝗虫减少蝗虫天敌减少另外农药加剧环境污染【答案】生物防治【解析】对于蝗灾的防控白僵菌一旦进入蝗虫体内短时间就会使其迅速死亡达到防控目的该防治技术属于生物防治【答案】在蝗虫重度干扰下的草原上大型化的植物被蝗虫捕食而小型化植物不易捕食更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解析】在蝗虫重度干扰下的草原上大型化的植物被蝗虫捕食而小型化植物不易捕食更能适应环境存活下来25.(1)相对于“稻一鸭一鱼”共作的农田生态系统单独种植水稻的农田抵抗力稳定性更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2)与单独种植水稻的农田相比“稻—鸭—鱼”共作的农田水稻的产量更高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3)“稻—鸭—鱼”共作的农田中放养鸭和鱼的数量一定要适宜确定稻田中鱼的放养数量时主要的参考依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答案】(1)低, 成分比较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解析】解(1)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比较单一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所以单独种植水稻的农田的抵抗力稳定性相对于“稻—鸭—鱼”共作的农田生态系统低【答案】(2)鸭、鱼除草能减少其他植物与水稻的竞争鸭能吃害虫可减少水稻虫害鸭、鱼产生的粪便能促进水稻生长鸭、鱼能松土可促进水稻根吸收无机盐(合理即可)【解析】(2)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水稻与杂草是竞争关系鸭、鱼除草能减少其他植物与水稻的竞争鸭能吃害虫可减少水稻虫害鸭、鱼产生的粪便能促进水稻生长鸭、鱼能松土可促进水稻根吸收无机盐【答案】(3)鱼的种类和食性稻田中能作为鱼食的生物量鱼个体生长发育所需的食物量水中的溶氧量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3)稻田中鱼的放养数量要适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鱼的种类和食性稻田中能作为鱼食的生物量鱼个体生长发育所需的食物量水中的溶氧量鱼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试卷第11页,总11页。

高考生物《群落的演替》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群落的演替》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群落的演替》真题练习含答案1.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植物群落演替常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一般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弃耕农田具备一定的土壤条件,其上的演替不需要经历苔藓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多,群落一般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

2.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

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答案:A解析: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

3.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火山岩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答案:D解析: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A正确;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的演变现象,群落的物种组成及优势种都在不断变化,B正确;次生演替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演替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4《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4《群落的演替》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4章第4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一定能形成森林B.演替过程中,因灌木较为高大而取代草本植物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解析:弃耕的农田只有气候、水分等适宜才能形成森林。

答案: A2.某山区发生山洪,洪水过后,在较短一段时间后,滑坡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出现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在滑坡处,新形成的群落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C.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会逐渐降低D.群落演替的原因在于群落的内部变化,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解析:洪水过后一段时间,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生物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C错误;群落的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人类的活动,D错误。

答案: B3.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曲线甲、乙、丙对应的物种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答案: C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解析: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A、B正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C错误;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D正确。

2019届 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

2019届  苏教版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分析如图曲线,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C时期B.影响C~D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D.该曲线可代表酵母菌在锥形瓶中的生长曲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C 点是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 K/2 值左右,也是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A正确;C~D段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种群数量大,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种内斗争激烈,B正确;E点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最大,达到K 值,C正确;由于锥形瓶中营养物质是一定的,所以酵母菌在其中培养,最终会全部死亡,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

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假如某动物种群数量在2001年是20只,2002年发展到40只,2003年发展到80只,那么2007年该动物的种群数量是A. 640B. 1280C. 2560D. 5120【答案】B【解析】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J型,2001年是20只,2002年发展到40只,说明增长率为2,2001年到2007年6年,种群数量=20×27=1280;选B。

3.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中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中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环境阻力在d点之后出现,种群抵抗力稳定性增强C.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还发生变化D.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选在c点【答案】C【解析】4.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有剧烈变化的自然系统是()A.森林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3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B.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 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D. 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只被动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D【解析】解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 A正确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正确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 C正确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 O_2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利用 D错误故选 D2.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C.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答案】A【解析】解 A.一片田地中的玉米属于种群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A错误B.植物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等其它环境因素的不同 B正确C.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C正确D.根据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在农业上可以搭配种植品种提高产量 D正确故选 A3.据预测我国人口将于2040年左右出现零增长下列有关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此时期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B. 此阶段人群中有新生儿出生C. 此时期人口中老龄人口比例可能较高D. 此时期人口增长不受计划生育控制【答案】D【解析】4.森林发生火灾时不仅烧毁林木还会危害野生动物可能使其面临濒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森林中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B. 森林发生火灾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基本不变C. 一定程度的火灾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 火灾时刺鼻的烟味和火光传递了化学和物理信息【答案】B【解析】解 A.森林中野生动物种类繁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A正确B.森林发生火灾期间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 B错误C.一定程度的火灾能够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正确D.火灾时刺鼻的烟味传递化学信息火光传递物理信息 D正确故选 B5.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B. 人为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变C. 田鼠的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后在环境容纳量的上下波动D. 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只能大于0【答案】D【解析】解 A.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A正确B.种群环境容纳量受种群生活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变则环境容纳量不变 B正确C.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 C正确D.种群数量变化受种群内部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D错误故选 D6.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B.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A【解析】解 A.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 A正确B.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B错误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 C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 D错误故选 A7.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 可用数学模型N_t=N_0lambda ^t表示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 K值约为120000个【答案】D【解析】 A 、正确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 A错误B、“S”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不能用数学模型N_t=N_0\lambda ^t表示 B错误C 、取样器取样法计数用于物种丰富度的调查 C错误D、K值为12000个/mL\times 10mL=120000个 D正确8.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B. 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C.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D.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答案】C【解析】A、图中a﹣f演替过程开始于10万年前某水体起点是没有生物的地方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A正确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由于土壤中已经存在植物的根系等繁殖体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 B正确CD、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如果没有人的作用由于气候条件最后也会演替成荒漠只是人的存在加速了这一过程 C错误 D正确9.生命系统最微观和最宏观的层次分别是()A. 病毒个体B. 细胞生物圈C. 细胞个体D. 分子和原子生物圈【答案】B【解析】解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故选 B10.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对本研究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A. 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 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 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 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答案】A【解析】解 A.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大蚂蚁抑制小蚂蚁的数量增长 A错误B.由于在处理区设置多个观测点统计数据说明不同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B正确C.由于是否驱走大蚂蚁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C正确D.由于是否灌溉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不同所以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正确故选 A11.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 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 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结构更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答案】D【解析】12.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竞争关系C. 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 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A【解析】解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A错误B.针阔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都是高大乔木会竞争光照和无机盐等资源是种间竞争的关系 B正确C.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中针阔叶混交林物种更丰富分层更多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C 正确D.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有关 D正确故选 A1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用样方法调查森林群落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 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C. 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幼虫(跳蝻)密度应随机取样D. 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属于化学防治【答案】C【解析】解 A.调查物种丰富度时应调查统计生物种类总数而不计算平均值 A错误B.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其死亡率但不一定就大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 B错误C.调查蝗虫幼虫常用样方法且需要随机取样 C正确D.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属于生物防治 D错误故选 C14.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特大火灾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双子叶植物该双子。

《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答案)

《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含答案)

《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题()1.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一般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是A.个体差异最小的B.个体差异最大的C.个体差异最少的D.个体差异最多的()2.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等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这种群未来的成长情形。

下列可能是濒危物种的种群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乙<丙()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4.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的一项是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5.运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的调查的是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明显的群聚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6.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呈现“J”型曲线的种群中无种群密度的改变 B.“S”型曲线的增长率最终变为0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C.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 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7.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8.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①马尾松林马尾松200 000 m3 2 1 000 m3②淡水湖泊鲫鱼10 000 kg 35 3 600 kg③山地甘草1000 kg 20 300 kg④滩涂沙蚕10 000 kg 30 500 kgA.()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 生物群落的演替(含解析)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 生物群落的演替(含解析)

藏躲市安详阳光实验学校单元质检卷十一生物群落的演替(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2.下列与种群和群落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仅靠种群密度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很难再被捕捉到,会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小C.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但没有垂直结构D.沙丘和冰川泥上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下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B.t2~t3时间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t5时种群密度对乙种群的制约作用大于t4D.甲种群数量最大的时刻为t2,乙种群为t44.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岛(均已封闭)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共生关系B.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C.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D.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5.某山区坡地的树木遭到过度砍伐,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

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B.在a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随着演替进行,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D.若气候适宜,c年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共20分)6.(10分)(2017天津理综)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高中试卷-2.3 群落的演替(含答案)

高中试卷-2.3 群落的演替(含答案)

2.3 群落的演替一、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 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

二、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 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 、但被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阶段→ → →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 。

③实例:在 、 、 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 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例):弃耕农田→ → →灌木→乔木。

③实例:在 、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类型演替演替起点起始于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经历的时间 经历的时间 速度经历阶段相对较 相对较影响因素 因素 因素和结果趋向于 趋向于 相同点大部分都是从结构 的群落发展为结构 的群落,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土壤、光照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三.演替的因素(1)群落 的变化。

(2)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 的发展变化。

(3)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四.演替的结果(1)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 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 甚至被淘汰。

(2)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 的状态。

知识点梳理答案一.群落 代替二.(1)①植物覆盖 植被 彻底消灭了②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乔木阶段。

③沙丘 火山岩 冰川泥(2)①土壤条件 种子或其他繁殖体②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③火灾过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3)初生 次生 长 短 缓慢 较快 多 少 自然 自然 人类活动 形成新群落 恢复原来的群落 简单 复杂 增多三.(1)外界环境(2)相互关系四.(1)增长 减少(2)相对稳定(1)在裸岩上发生演替时,首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2)在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先是初生演替后是次生演替( )(3)初生演替趋向于形成新群落( )(4)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群落演替( )(5)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所有的群落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 )(6)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是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易错知识判断答案(1)√ (2)× (3)√ (4)× (5)× (6)×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课后培优分层练一、单选题1.下列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一个新岛,逐渐长出许多植物B.河流因为堵塞而成为沼泽,上面长出新的植物C.废弃鱼塘上进行的演替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长出新的植物【答案】A【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评A(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单元测评A(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第三章测评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降低出生率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项错误;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等有关,B项错误;年龄结构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项正确;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降低,D项错误。

答案C2.导学号10894071下图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 )解析如果幼年个体比例大,老年个体比例小,种群密度会变大,反之会变小。

答案A3.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且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解析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对于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运用标志重捕法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且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4.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条件不符合要求的是(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答案C5.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也达到最大解析b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应表示年龄结构,a主要影响出生率,应表示性别比例,c直接反映种群数量,应表示种群密度。

【高二】高二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高二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高二生物生物群落的演替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3.3《生物群落的演替》1.植被随纬度(从低到高)和海拔(从平原到高山)增加的演替变化为()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苔原荒漠b、苔原沙漠→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d、苔原沙漠→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答案:a2.以下关于社区稳定性的描述是错误的()a.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的自我维持能力b、一般来说,当一个群落的演替与环境相平衡时,就不再进行演替c.如果一个群落能够抵抗住干扰,那么它就不会发生演替d、如果一个社区有很强的抵抗力,它的恢复能力也很强答案:d3.裸岩上苔藓在演替过程中能代替地衣的原因是()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具有更高的进化地位和更强的适应性c.苔藓比地衣长的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更少的有机物,更适合生活在裸露的岩石上答案:c4.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为()a.裸岩阶段→苔藓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裸岩舞台→ 地衣期→ 苔藓期→ 草本阶段→ 灌丛期→ 森林阶段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裸岩舞台→ 地衣期→ 苔藓期→ 灌丛期→ 草本阶段→ 森林阶段答案:b5.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影响因素不同b.起始条件不同c、产生的植物种群是不同的。

D.产生的生物体数量不同答案:b6.蝗虫发生时,会长距离迁徙,经过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蝗虫种群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降雨量充足且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青蛙的大量繁殖会抑制蝗虫的数量;蝗虫的产卵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蝗虫的发生与降雨密切相关。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真菌和蝗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青蛙和蝗虫之间的关系是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一般说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是
A.个体差异最小的B.个体差异最大的C.个体差异最少的D.个体差异最多的
()2.在分析种群年龄特点时,也可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等三个年龄层,比较这三个年龄层成员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可推测这种群未来的成长情形。

下列可能是濒危物种的种群A.甲>乙>丙 B.甲>乙=丙C.甲=乙=丙 D.甲<乙<丙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4.在一块方形的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的一项是
A.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
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
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
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
()5.运用标记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这一方面的调查的是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明显的群聚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 )6.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呈现“J”型曲线的种群中无种群密度的改变 B.“S”型曲线的增长率最终变为0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C.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7.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

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 )8
编号生态系统采收对象现有生物量年增长率/%年采收量
①马尾松林马尾松200000
m3
2 1 000 m3
②淡水湖泊鲫鱼10000kg 35 3 600 kg
③山地甘草1000kg 20 300 kg
④滩涂沙蚕10000 kg 30 500kg
()9.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某研究性学习
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分别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为a、b、c,如图所示。

关于此图的分
析,不正确的是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物质初始供给量最少
( )10.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应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1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ﻩ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ﻩ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 .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无分层现象
( )12.垂钓是一项很好的休闲娱乐活动,但垂钓时常有钓上一条鲤鱼后钓
鱼人长时间钓不到鲤鱼的现象。

经分析知,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被钓上钩的鲤
鱼释放了一种化学物质留在钓钩上。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属于 A.种内斗争
B.种内互助 C.竞争 ﻩ D.互利共生
( )13.下图为某一区域M 、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
被M、N 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 .曲线不重叠时,M 与N不存在竞争 B.b 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 时,M 与N 种间竞争激烈 D.M、N 将呈现“J”型增长
( )14.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且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这些现象在生态学上可以解释为
A.种内互助、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C.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C.种间斗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 )15.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农田管理中的除草是为了
A.增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
B.促进种内互助 C .加强种内斗争 D .减轻种间竞争
( )16.某草原上啮齿类以植物为食,右图表示啮齿类的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
中错误的是
A.啮齿类的存在影响植物多样性
B.植物的多样性取决于啮齿类的密度
C.啮齿类能对植物进行选择 D .啮齿类的密度依赖于植物的多样性
( )17.下列有关生物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 .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 )18.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大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 )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 招潮蟹类
厚蟹类 沙蚕类 泥螺类 蛤类 裸露泥滩 5 18
1 14
2 12 1 10 2 14 米草群落 3
12 2 9 0 0 1 10 0 0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低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 )19.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下图中给出了
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
击时,不易受到影响的群落是
A .群落甲 B.群落乙 C .群落丙 D.群落丁
( )20.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B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总数开始是逐渐增多而后趋于稳定
( )21.下列因素中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对人类最有益的一项是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物种数 个体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