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合集下载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_论文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_论文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论文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探索,确立了发展党内民主、扩大人民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加快政府体制改革的发展道路。

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性和发展道路,对于贯彻党中央的部署,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主动性、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对民主政治的历史求索和现实状况近代以来,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中国的许多仁人志士做过多种尝试和努力,其中包括向西方学习,试图通过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道路来救国救民,但都因为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围剿中归于失败。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或其他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不发动和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实行人民民主,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国强民富的目标。

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解放、实现民主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身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实现民族解放、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党相信人民、发动人民、依靠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按照民主原则共商建国大计,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建国之初,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新中国面临的任务,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政治走了大弯路。

其间实行的所谓“大民主”,实际上是一种街头民主,说得更重一点是冲动的“多数人暴政”,是无政府状态,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削弱了党的领导,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灾难。

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2

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指导思想2

浅论科学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的影响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在这三十年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胡锦涛在早稻田大学演讲所说:“三十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的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至世界第四位,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更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我们没有忘记去莲花山时在邓小平的雕塑前深深地鞠躬,我们没有忘记那些把青春和汗水洒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者,我们更没有忘记是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带来了深圳的发展,没有忘记深圳的发展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下进行的。

值此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回顾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际运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的指导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来看,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学习《科学社会主义》这门课程,我知道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社会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

它又称科学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

它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邓小平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而改革开放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自然也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进行。

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如何影响改革开放呢?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哲学入手、从端正思想路线起步的。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对中国是利是弊,如何去评判?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对改革开放利弊评判的问题。

本文借助所学的自然辩证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两面性;矛盾的主要方面1引言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经济的发展,从78年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已开始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这些经济成就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

环境污染,腐败滋生,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贫富差距加大……如何正确评判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要求我们使用自然辩证法归根溯源,客观地去看待它。

2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弊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必须认清其成就和弊端。

2.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五年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有力政策和科技的发展。

试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想想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中国是何等的衰败,持续十年的经济倒退让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变为高度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由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逐渐使中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进了人均GDP 5432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浅论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

浅论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

浅论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摘要:伟大的实践产生伟大的理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历改革开放进四十年的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改革开放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当前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

关键字: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认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1985年3月,邓小平在与日本二阶堂进谈话时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1]。

为什么说改革也是革命呢?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

”[2]这场革命“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改变体现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具体形式,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冲破原有的许多过时的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僵化的体制;只有通过改革,我们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是发展生产力也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断,是指革命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摧毁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生产力获得解放。

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这告诉我们,改革与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好的,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

浅论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

浅论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

浅论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浅论改革开放的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摘要: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摆脱文革阴影,国内经济落后,人们思想僵化,全国百废待举。

在抓住时机,实施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后,中国在经济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等一系列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综合国力快速成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同时,建立和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治体制。

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意义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从此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回顾并总结改革开放的背景和重大意义,以吸取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

首先,必须明确这些问题,在三十多年前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改举开放,又为什么能够实行改革开放?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深刻认识与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

一、实行改革开放的背景(一)国内环境1.经济落后“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在全同政治局面比较混乱的同时.整个国民经济则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

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已经深陷贫穷同家之列。

世界银行于1977年对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做了一个统计.并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多少分类,其中第一类叫做最贫穷困家和地区,标准是年人均产值不到200美元,这类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21个。

第二类叫做贫穷国家和地区,标准是人均产值在201美元到499美元之间,这类国家和地区共有39个,而中国就在其中,这就是当时的实际i。

另外,由于“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严重错误,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由于“文革”和“大跃进”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

而从1949年到1979年,我同建国30年的全部基本建设投资才不过6000亿元。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

一.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

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和坚定维护者。

我们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将人民群众的各种愿望、诉求,汇总为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国家的法律和政策;通过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解决好党与政府、党与法律的关系问题。

着眼于我国民主政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科学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和要求,为社会政治生活确定价值、方向、目标、政策和重要决定。

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就会落空,依法治国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和落实。

二。

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

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

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党的领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

人民通过各级国家机关民主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党的领导和法治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就会变质。

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和进程中,曾出现过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个人崇拜、机构重叠、忽视民权等违背民主潮流的现象,给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造成人为的障碍和停滞不前的局面,只有消除这些弊端和不良现象,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摘要: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本文试图从历史和哲学两个角度来考察和揭示该体系具备开放性的根本原因,找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体系的落脚点。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Abstract: The tendency of open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shows why this system should be built and how to improve it from the historical aspect and philosophical aspect.Key words: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endency of opening; Deng Xiaoping theory;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首先是邓小平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当时背景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主要是从实践层面进行阐发。

真正从理论上实现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体系整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先进行完整意义阐释的。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并结合实际创立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巨大胜利的理论指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模式,为世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寻人类文明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鉴。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厉行勤俭节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多方面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吸收借鉴国际上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治理模式,科学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系统完备、科学严谨、立体丰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也为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 正文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摘要: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面对这样激烈的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

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才思敏捷、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较高的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已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措施科技的前提是人才,当今世界,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已经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重视人才的具体而又深刻的表现。

在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怎样选拔人才?如何培养及使用人才、有效发挥人才的作用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

从广义上看,创新型人才是专指那些思维敏捷、思想解放、思路超前的人和那些敢想敢闯、敢作敢为、敢试敢冒的人。

也就是那些具有经验、知识、信息,并将其融合运用到实际中,能够对行动目标有效地进行整理、判断、创新的人。

创新型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观念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不受传统认知或书本老师的认知观点所限制,不受学科限制,有自己的独特想法。

2、思维具有灵活性。

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3、认识具有新颖性。

创新型人才思想活跃,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

4、人格特征鲜明。

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敢于质疑,敢于探究,敢于从想象中探求食物的本质,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清醒的认识。

只服从真理。

这种个性特征常常使他们在行动上敢于冒险,不愿忍受繁规琐节的束缚,敢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浅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浅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两股道上跑 的车”。即使我们 提出的发展 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善 民生 、 增 加社会 福利 等政策 ,目的也 是为 了巩 固和发展 社会 主 义。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其着眼点是 最广大人 民, 其实现途径是共 同富裕 。这些 同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 和政策 实践 ,是 有着本质 区别的 。
四 、中国不 能搞 资本主 义
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 首先是我 国 的现实国情和发展 目标告诉我们不能走。中 国根据 自己的经验 ,不可 能走 资本 主义道 路。 道理很简单 , 在 中国这样一个 国土广大 、 国情复杂 、人 口众多、经济和文化不发达的 国家 , 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 , 可能在某些局 部地区少 数人更快地富起来 , 而大量 的人仍 然摆脱不了贫穷 , 甚至连温饱 问题都不可能 解决 , 必然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 ,发生一 系 列社会矛盾和阶级 冲突, 人 民将 为此 付出痛 苦和流血的代价 。 中国不能走 资本 主义道路 , 还 因为我们 不可能靠资本主义方式来发展 。西方资本主 义的原始积累 , 是靠 “ 圈地运动”等剥夺农 民的方式、靠 “ 泰罗制”等血汗工厂对工人 的残酷剥削 、 靠贩卖黑奴 、靠对亚非拉国家 持续数百年的殖民掠夺完成的。我 国是发展 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政权性 质、 历史传 统、时代环境 、发展条件决定 了不能 以资本 主义的方式来发展 , 而 只能靠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 的优势 ,靠坚持 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广 大人民群众 的生产积极性来发展 ; 靠集 中力 量办大事 , 大 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建设速度来 发展 ;靠坚持 和平 外交政 策和 互利共 赢战 略 ,同世界各 国加强合作 , 互 利互 惠,取长 补短来 发展 。只有走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义道 路 ,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和平发 展 ,才是最有利于我 国的发展方式 ,才是最 符合我国国情 的发展道路 。 中 国不能走 资本 主义道 路 ,从 根本 上 说 ,是 因为这不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 益 。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 ,使中国从 一个 战 乱丛生 、四分五裂 的国家 ,变成一个民族 团 结和睦、除台湾外 已实现 了统一 的国家 ,从 个丧权辱国 、殖 民地半殖 民地 的国家 ,变 成一个独 立 自主 、国际地位 蒸蒸 日上 的国 家;从一个积贫积弱 、民不聊生 的国家 ,变 成一个 大步迈 向繁荣 昌盛 、 人 民生活水平迅 速提高的国家 , 从一个愚 昧落后 、 文盲充斥 、 劳动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 。 变成一个社 会进步、文化 昌明、人 民当家作主 的国家。 可以说 ,今天 中国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 , 都离不 开社会 主义制 度这 个最基 本 的前提 条件 。在 当代中 国搞资 本主义 是历 史的倒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中国国情和发展规律的结合,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精神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理论指南。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发展、中国国情、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领导、宝贵财富、理论指导。

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是全党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和探索中形成的科学理论。

它汇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多种思想成果,构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它不仅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路径,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重大理论问题,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坚实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为我国长期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思想力量。

它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进的重要理论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其他论文文档]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其他论文文档]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时代意义方法论[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回答与探索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断推进与深化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因此,从理论层面上系统总结与归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实践的鲜活经验,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因此,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时代意义1、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经济,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素质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作用也因此被赋予全新的意义。

公共课: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

公共课: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

研究生政治理论公共课课程作业00 00 大学题目: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姓名:学号:学院:年级专业:课程名称:班级:任课教师: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性摘要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本文试图从历史和哲学两个角度来考察和揭示该体系具备开放性的根本原因,找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体系的落脚点。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我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显著特点是改革开放,既改革又开放。

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使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

加强对“开放性特征”的研究,能够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创新经验和重大意义的认识,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

1、从历史角度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已开始进行艰辛的探索。

邓小平同志在前辈探索的基础,于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当时的背景是,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条式理解桎梏还未完全破除。

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至少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明确了我们要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而不是普适性的;二是对于马列主义也好,毛泽东思想也好,都应该紧密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本本。

1987年,党的十三大已经明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概念,十四大提炼该理论的思路则开始清晰起来。

正如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

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浅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

浅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

浅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摘要:本文结合30年前国家面临的局面和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论述了改革开放的性质以及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命运的关系。

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改革开放;革命;社会主义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考验,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不断提高,这些成就取得都是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分不开的。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下了这样的一个结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回头看看30年前我们国家面临的局面,看看30年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称做是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30年前,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当时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呢?思想上,“文化大革命”严重混淆了是非,唯心主义、行而上学猖獗,思想严重混乱;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严重混淆敌我,十年动乱中全国上下受打击和迫害的干部群众达一亿人,迫害至死的有二千万人;文化上,“文化大革命”大规模地毁灭文化,我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经济上,“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国民收入损失了五千亿人民币,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曾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曾这样说:“我刚到安徽那一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

”这就是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种特殊的严峻局势,我们党没有退缩,而是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浅论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浅论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改革开放 以来 ,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入 , 政治体制改革 的任务也迫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
民主缺乏制度保 障。基层 民主的实质在于保障人民
中共 山西 省 直 机 关 党 校 学 报 2 1 0 1年 第 4期
个 根本 性 的观 点 。它 的意 义 不仅 仅 在 于宣 示 民主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 的战略性 意义 。以“ 坚定 不 移发 展
对 于社 会 主义 的意 义 , 在 于强 调 “ 民 民主 ” 于 更 人 对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作为主题 , 意味着人 民民主不能 仅仅被理解 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 系统 中的一项 内容 ,而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的根本与灵
建 设 是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建 设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社 会 主义 民主 的发 展是 我 国改 革 开放 的重 要 成果 。中
“ 民 民 主 ” 一 概 念 , 初 来 自于 中 国共 产 党 人 这 最
领导的人 民民主革命。 国前夕 , 建 中国共产党开始着
手与 民主党 派协 商 新 中国 的政 治 问题 。李 维 汉 同志

受命主持起草的关于新 中国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政治 性文件的名称就是《 中国人 民民主革命纲领》 。这个 纲领 性文 件 指 出 :中华人 民 民主共 和 国各 级 政权 的 “ 构成 , 不采取资产阶级 民主的三权鼎立制 , 而采取人 民民主的民主集 中制 。” 后来 , 中国共产党提 出了 “ 民民主专政 ” 人 的概念 。毛泽东在《 论人 民民主专 政》 一文 中, 具体地 阐述了这一概念 , 并对其中的“ 人 民民主” 了说 明 :近世各 国所谓 民权 制度 , 作 “ 往往 为 资产 阶级 所 专有 , 成压 迫平 民 的工具 。” 的 民 变 新 权制度应 “ 为一般 平 民所共有 , 非少数人所得 而

浅论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

浅论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

浅论改革开放的时代价值摘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迅速从贫穷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发展中大国,并一步步向强国迈进。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的是时代价值是非常高的,同时在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取得极大成果的今天,我们也要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关键字: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贡献;时代价值一、改革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关于改革标准的论述,是根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制定的。

第一次在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步入正轨,国家的主要任务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二次在80年代中后期,当时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弥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早期探索社会主义过程当中的错误来否定党的领导,为了稳定政局,邓小平明确了改革的目的。

第三次在20世纪 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遭到了不小的打击,不少人怀疑我们也会走上苏联的老路,在改革的过程当中总是要考虑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显得畏首畏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三次关于改革标准的讨论,都是显示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跨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无论深度还是难度都有所增加。

这样的战略机遇期,学习研究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对帮助我们清除各种障碍,平稳推进各项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可见,我们党实施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照抄照搬来的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深一层的动因,是贫穷,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生产力,国家和民族就难以摆脱贫困,更谈不上国家和民族的崛起。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1、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这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时期,使中国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支撑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支撑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科支撑刘君栩摘要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搞清楚这个理论与马列主义“老祖宗”、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要搞清楚时代背景和中国的基本国情,要搞清楚这个理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搞清楚其中的理论发展脉络,要搞清楚其中包含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内容。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科建设作者刘君栩,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必须要阐明这个理论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更是与马恩列毛所确立的科学的主义、理论、学说、思想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指导处于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时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落后与先进、野蛮与文明、传统与现代(包括后现代)高度“时空压缩”的中国社会不断沿着正确的历史轨道、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和进步的科学理论。

所以,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个理论体系,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要有深入的学术研究和相应的学科建设,真正做到让这个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也才能走进群众、掌握群众,指导当代社会实践,发挥其“物质力量”。

一、怎样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搞清楚这个理论与马列主义“老祖宗”、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文件上以及我们惯常的讲法都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都强调这个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但总的看,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继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哪些理论、思想和观点,还缺乏透彻明晰的分析和说明,道理讲得也不充分。

对这个理论体系是在马列主义“老祖宗”哪些理论基础上发展的,又是毛泽东的哪些思想基础上承继的,这个理论体系在已有思想理论基础上作出哪些承继和发展,大都语焉不详,研究较为肤浅。

毛中特期末论文选题

毛中特期末论文选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参考选题概论课课程论文参考选题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4、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及其创新思维特征5、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7、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意义9、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10、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刍议12、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13、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14、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几点思考15、浅论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关系探析17、浅析创新与中国现代化18、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研究19、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浅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21、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探析23、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着力点24、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2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26、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27、浅论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8、当前青年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29、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其培养30、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探析31、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2、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研究34、浅论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35、浅析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6、论党的纯洁性建设37、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38、试析社会新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3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4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4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42、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4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44、关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研究45、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6、高新技术产业与我国经济的发展47、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48、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49、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50、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51、发展文化产业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52、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5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54、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55、规则意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56、新时期大学生党的建设思想研究57、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对策分析58、规则意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59、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60、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61、韩国影视文化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影响62、信用社会建构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63、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研究64、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65、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研究66、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67、发展文化产业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68、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69、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与行为策略研究70、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71、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的发展72、……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研究7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研究74、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市场发展75、关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研究76、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77、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78、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比较研究79、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80、当代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8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82、我国外交政策及周边外交关系有关问题研究83、政府机构改革研究84、政治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85、农村村民自治研究86、台海局势与中国统一的走向87、公务员制度改革研究88、政府职能转换研究89、我国听证制度的完善90、完善我国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91、人大代表制度的完善92、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93、加强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94、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95、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96、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研究97、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98、大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对策99、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00、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研究101、浅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1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研究103、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104、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105、时代主题的演变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研究106、战略机遇期与中国的和平发展研究107、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10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框架结构研究109、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研究110、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111、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112、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13、浅析毛泽东国情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14、毛泽东社会发展思想研究115、论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16、党的十八大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走向117、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118、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119、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演进探析120、浅析中华文化认同与和平统一12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122、“中国责任”与和平发展道路研究123、浅析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战略124、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12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126、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127、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128、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调查报告写作要求1. 写明调查题目、意义、对象、时间、地点、范围以及主要方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条件和发展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正确道路,即坚持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消灭剥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是统一的、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与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

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与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把它们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整体割裂开来,都会使它丧失自己的原有性质,并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前提;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难以理解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重要原理,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坚实的基础,从而也就不可能从空想变为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失去理论的归宿,就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革命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也不可能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规定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摘要: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本文试图从历史和哲学两个角度来考察和揭示该体系具备开放性的根本原因,找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体系的落脚点。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Abstract: The tendency of open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shows why this system should be built and how to improve it from the historical aspect and philosophical aspect.Key words: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endency of opening; Deng Xiaoping theory;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首先是邓小平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在当时背景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主要是从实践层面进行阐发。

真正从理论上实现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体系整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先进行完整意义阐释的。

这一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突破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具有划时代的世界性的意义。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来都不是封闭的,也从不拒斥任何形式的先进文明成果,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步伐,它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是由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哲学基础所决定的。

一、从历史角度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已开始进行艰辛的探索。

邓小平同志在前辈探索的基础,于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当时的背景是,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条式理解桎梏还未完全破除。

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至少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明确了我们要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而不是普适性的;二是对于马列主义也好,毛泽东思想也好,都应该紧密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本本。

1987年,党的十三大已经明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概念,十四大提炼该理论的思路则开始清晰起来。

正如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

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1997年,在改革开放即将迎来二十周年之际,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

”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行动指南,“这是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并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这一提法将邓小平理论的本质、根基和地位做了明确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

十六大要求全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号召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十六大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了继邓小平理论之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态之一[4]。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5]党的十七大顺应了十六大提出的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理论创新要求,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成果,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种归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体现出几次理论飞跃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它们之间共同的终极目标。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有两个特点充分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三大理论成果的核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逻辑,即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作为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政党应该如何加强执政能力,而无论是弄清概念也好,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也好,始终都是为了发展。

如果这其中任何一个理论成果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就断然不可能实现这样的逻辑链的。

既然迄今为止的三大理论成果都不是封闭的体系,就没有理由推论,作为成果整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封闭的。

二是作为开放体系的邓小平理论,孕育和发展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样的,作为开放体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和发展出了科学发展观。

每一次理论的飞跃,都是对前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并且,三大理论成果都是从实践中获得,不断地为实践所检验,又服务于实践的,每一种新的理论的诞生无不打上“实践”的烙印。

从认识过程本身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从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起,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这说明这个体系还远远没有完善,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更加完善。

具体到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就是简单的平均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活力。

到了九十年代苏东剧变,瓦解了社会主义阵营,促使一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从多方面进行更为深刻和深入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要继续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稳定了民心,明确了方向,促进了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健康的发展。

八十年代末,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党内腐败现象增多,党的建设问题日渐凸显出来。

江泽民同志洞察到这些问题,适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严整党风,树立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

胡锦涛同志延续了这一做法,进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践行了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想,根据现实国情,提出科学发展观战略要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五个统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由此可见,与现实密切的三大理论成果,无一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一不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这一点,一个封闭的理论体系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从总的脉络上来讲,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创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一理论的“继发形态”,而科学发展观则是这一理论的最新成果,十七大论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对这前后相继的三个形态的一次大“整合”[6]。

这个整合后的理论体系,显然,依旧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

二、从哲学角度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而这种哲学本身就是发展的、革命的、开放的,这直接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具有开放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

之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就是要始终把这一体系的产生、完善和发展当作一个过程,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这是辩证法的要义。

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从来不承认任何终级真理,它总是把发展的现阶段当作继续发展的起点,反对把自己的思想封闭在僵化的概念体系中。

这个扬弃过程是在对客观世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各种运动形式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并且随着运动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顺应了中国的现实国情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认为,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各国可以并且必须根据现实选择不同的建国和和治国道路,这体现了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在方法论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多种相互、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发展就是这个统一体内部各种矛盾运动变化的产物,就是这些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旧事物不断被否定,新事物不断出现,只有这样,整个系统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这些都注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封闭的体系没有发展,或者只是有限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