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记》主要人物解读
《白鲸记》主要人物解读
摘要:麦尔维尔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小说《白鲸》中的莫比·迪克多重象征寓意。
白鲸丰富的象征意义赋予小说永恒的艺术张力和无穷魅力。
关键词:白鲸;矛盾化身;艺术张力阐释学认为,文本意义总是相对的,理解是生产性的。
不同时代的阐释者对一部作品意义的理解,总是根据理解者自己的需要做出对文本的新解释,正所谓“诗无达诂”。
事实上,作品中的人物对作品的某个事物的理解也是触景动怀,别有激发,各不相同。
以此出发,梅尔维尔《白鲸》中富有传奇色彩的白鲸莫比·迪克在不同人物独特视角的诠释中赋予其多重的象征寓意,各随所得,见仁见智。
一、对小说的叙述者伊希米尔来说,白鲸既代表高洁安宁,也代表恐怖死亡,它是宇宙间一切对立矛盾的结合。
它象征宇宙的浩阔与奥秘、上帝的无边神力、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它给伊希米尔的重要启迪不是简单的摧毁,而是努力完善认识、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神秘力量。
首先,伊希米尔描述了白鲸莫比·迪克在人们的心中引起的善与美的遐想“,在它那巨大而温和的头部的上方弥漫着由于它难以言全的沉思默想而产生一片重重的雾气;而那片雾气,正如有时候你所看到的那样,又被彩虹照耀得光辉四射,仿佛上天已在它的思想上盖上了他那朱红印似的。
”这种庄严与华贵几乎可与上帝的形象相媲美。
特别是,它雪白的前额和山一样的脊背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莫测。
让人觉得它是一种神化之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也是众多捕鲸者把白鲸看成是上帝的象征,极力劝阻亚哈不要去捕杀它的原因。
其次,伊希米尔认为,白鲸是自然的代表,令人捉摸不定。
它是神奇的大自然的产物,它代表着自然界的神秘和力量。
只要人类不去打扰它,自然是安静、和平的、友善而美丽的。
面对大自然,梅尔维尔通过伊希米尔表达了对白鲸自然美的赞美“,白鲸!……白鲸!……这美得出奇的乳白色庞然大物……在地平线上光彩夺目的太阳照耀下,它像清晨蔚蓝的海面上一块富有生命的乳色玻璃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再次,白色对伊希梅尔而言,象征宇宙的不确定、空虚、无限,对于作者那似有似无的颜色既代表美丽纯洁,又代表死亡与灵魂。
《白鲸记》:复仇、孤独与人性的深渊
白鲸记:复仇、孤独与人性的深渊简介《白鲸记》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作品以19世纪捕鲸业为背景,讲述了船长阿哈伊和他的船员们追逐大白鲸莫比·迪克的故事。
在这个冒险之旅中,作者通过展示复仇、孤独和人性等主题,探索了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面。
复仇复仇是《白鲸记》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船长阿哈伊追逐莫比·迪克是因为他曾经被这只白色巨兽攻击并导致船只沉没,同时也导致了船员们无辜丧命。
阿哈伊将复仇当作生活的意义,甚至愿意牺牲自己和船员们来实现它。
随着故事发展,读者会看到复仇对阿哈伊心灵的摧毁,并引发了无尽的恶循环。
孤独孤独是另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
阿哈伊追逐莫比·迪克的决心是出于对自己的孤独感和对世界的厌倦。
他与船员们保持着一种疏离感,而与白鲸建立起了奇特的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让读者思考孤独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面对无尽的黑暗和孤立。
人性的深渊《白鲸记》通过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船长阿哈伊,在复仇欲望下逐渐失去理智,甚至将整个船员置于生命危险之中。
其他角色也都有着各自深藏不露的内心世界和冲突。
小说揭示了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并呼吁读者反思道德和伦理上的问题。
结论《白鲸记》是一部探索复仇、孤独和人性深处黑暗面的经典小说。
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通过精彩描写和情节设计,引导读者思考存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人性,同时也警示我们反思道德和伦理上的问题。
这部作品不仅在19世纪捕鲸业的背景下展现了追逐与冒险,更是一个关于生存、孤独与复仇之旅的寓言。
《白鲸记》读后感
《白鲸记》读后感《白鲸记》是美国作家梅尔维尔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捕鲸船“小白鲸号”为背景,描绘了船长亚哈对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之路。
在阅读完《白鲸记》后,我深受启发,不仅对小说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对人性、命运、复仇等主题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首先,我想谈一谈人性的复杂性。
在《白鲸记》中,亚哈是一个充满复杂矛盾的人物。
他对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已经超越了个人的仇恨,成为了一种追求无法言喻的力量。
亚哈将自己的复仇之心和憎恨融入了整个船员团队中,导致了整艘船的灾难。
通过亚哈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黑暗面和执着面。
这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人性中是否真的有那种无法抑制的力量,让我们为了一己私欲而不惜一切代价?其次,我想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在《白鲸记》中,亚哈被认为是一个被命运所控制的人,他被莫比·迪克视为注定要遭受厄运的人。
然而,亚哈并不认同这种观念,他认为自己拥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
亚哈的复仇之路让我深思,到底是命运决定了他的人生,还是他的选择决定了他的命运?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但通过阅读《白鲸记》,我开始思考自己对命运和自由意志的看法。
最后,我想谈一谈复仇的意义。
在《白鲸记》中,亚哈对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一直是他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不顾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和整个船员团队。
复仇看似是一种正义的行为,但在亚哈的身上却变得扭曲而荒谬。
复仇让亚哈失去了理智和人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对复仇的反思,我开始思考复仇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正义,以及复仇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白鲸记》,我对人性、命运、自由意志和复仇等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哲学著作。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思考这些问题,并试图从中找到更多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答案。
愿我们都能像白鲸迪克一样,勇敢面对命运,追求自由,超越复仇,走向光明的未来。
《白鲸记》:对命运与复仇的痴迷
白鲸记:对命运与复仇的痴迷1. 引言《白鲸记》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一部文学巨著,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该小说以19世纪捕鲸业为背景,讲述了船长艾哈布与他对抗的巨型白鲸莫比·迪克之间的生死决斗。
本文将探讨《白鲸记》中人物对命运与复仇的痴迷,并分析这种痴迷对他们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2. 命运的力量在小说中,艾哈布被视为被命运注定的人物,他具有强烈的信念,坚信自己是被老天安排来与莫比·迪克交战并复仇的。
艾哈布认为自己成为目标是因为他触怒了神秘而无情的命运。
这种信念使得艾哈布变得顽固而无法动摇,在寻找莫比·迪克过程中不惜牺牲船员和船只。
他的痴迷将整个船队推向了灾难的边缘。
3. 复仇的冲动复仇是《白鲸记》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不仅是艾哈布,其他人物如船长斯塔布(星宿斯塔布)和海员奎昆(伊斯梅尔)也深陷于对莫比·迪克的复仇之中。
复仇的冲动驱使着这些人无法理性地思考,他们完全被自己对白鲸的渴望所控制。
这种冲动带来了暴力、破坏和死亡。
4. 痴迷与毁灭尽管艾哈布等人对命运和复仇的痴迷给他们带来了坚定与勇气,然而最终却导致了巨大的毁灭。
在对莫比·迪克进行最后一次决斗时,艾哈布率领的船队遭遇了惨重的损失,并最终沉没于汪洋之中。
这一结局彰显出背离理智和过度热衷于所谓命运或复仇的痴迷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们应当警惕这种痴迷对自身与他人所带来的不可预测风险。
5. 结论《白鲸记》中,作者通过描述艾哈布及其他人物对命运与复仇的痴迷,表达了一个寓言般的启示:过度执着于复仇或盲从命运会导致毁灭。
这个主题引发读者深思,反思我们对于命运和复仇的态度以及对权衡理智和冲动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读懂小说中角色深陷痴迷并最终遭受毁灭的经历,我们可以汲取智慧,认识到任何极端情绪都可能带来负面后果,并努力寻求平衡与理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白鲸记》的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饰演了一个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盲目、顽固地追求复仇必将后悔莫及的角色。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外国语学院英语班余黎菡李翠翠陈婕黎小燕吴云霞赫尔曼梅尔维尔地·《白鲸》是美国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地经典名作.《白鲸》有着丰富复杂地专门知识和词汇,严肃地神学哲学思考,海风,海浪,坚硬粗壮地黑色臂膀,野蛮而精准地技艺,暴戾地性情和行为,浪漫地冒险《白鲸》里塑造了最大戏剧性:一个知识丰富、头脑发达地个人,选择大范围伸展精神.麦尔维尔强烈独特地风格在自己地肢体,选择身体上地有力行为,选择肉身地强化、创伤和毁灭.简言之,缜密精细选择粗犷地冒险.这无论在单纯地思想抑或行为处事上又恰恰都是最适当地,毋宁说是最理想化而值得推崇地.于是有进一层地戏剧性溢出在其创作中赋予小说深刻地象征到文学地界域之外.本文献旨在收集并分析主人公亚哈船长地多面人物形象,因而在查阅并收集了许多研究成果地基础上,本文献将有关于主人公亚哈船长地人物形象地观点分为以下几大类:一.亚哈地双重形象——偏执地魔鬼抑或悲剧地英雄白凤欣、吕京和郝士芳在《正义与邪恶地化身——论白鲸中亚哈船长性格地双重性》【】中提到亚哈是正义地化身.麦尔维尔塑造地亚哈身材高大,全身似乎由古铜铸成,用一条鲸骨制成地假脚趾支撑着.他地脸上有一道白色地伤疤,看上去像一道闪电.他沉默不言,眼睛凝视前方海面,气宇非凡.在整个故事地叙述过程中,亚哈身上所具有地那种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地得品质,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地记忆.中提到亚哈是魔鬼.作然而,肖辑在《葬身海底地猎鲸人——亚哈船长个性剖析》【】为一个有血有肉地人,虽然亚哈身上有着普通人没有地坚毅刚强和不为名利所动地种种美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年如一日地将自己束缚与莫比·迪克决斗地噩梦之中,亚哈已经越来越接近莫比·迪克,成为了一个让人又憎又怕地恶魔.为了自己地目地地他不惜牺牲“皮阔德”号上三十多人地性命.亚哈将捕鲸这项本来就很危险地工作变得更加可怕.从狭义地角度来看,亚哈崇尚地仅仅是他自己.他反抗自然,反抗上帝,在形成自己地原则地同时,其他人地民主就不存在了.所有地船员都被迫服从亚哈,被迫走向毁灭.中也到亚哈就是一个悲剧性地人物,种姜风华在《偏执地魔鬼抑或悲剧地英雄》【】种无情地行径之下暗藏一个博大地胸怀,每一次理性思维与缜密地计划之下都有一个偏执地行为,最终在暴风雨中,英雄与魔鬼地化身亚哈,在击败白鲸之后,自己也走完了一个惊心动魄地历程.二.欲望主体和复仇主题`崔凌云在《<白鲸>欲望主体与复仇主题》中提到《白鲸》是一部具有史诗般气势【】和悲剧情境地杰作.文本地最闪亮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魔王似地任务——亚哈,这个以以色列第七代王地名字命名地现代英雄,在一次与白鲸莫比·迪克地交锋中,不幸失去一条腿,从此发誓一定要找到白鲸报仇雪恨.复仇遂成为他生命地意义所在.复仇缘于心灵深处欲望地膨胀,欲望则产生于对现实地不满.对于亚哈而言,在其复仇过程中,不是理智、智慧、理性判断、逻辑分析推动他甘冒生命危险一往无前,而是潜藏在体内地非理性力量如欲望、本能、潜意识地召唤,从而使复仇有了更加深刻地内涵,即人与神抗争地主题.《白鲸》地主人公亚哈,也因为反抗命运地捉弄,誓死与白鲸作战,结果死在大海里.三.亚哈地悲剧命运中提到亚哈是这部小说中最有魅力地中心人耿卫玲在《“超人”亚哈地悲剧探源》【】物,他因为在一次与白鲸地遭遇中失去了一条腿而发誓要报仇雪恨.从此,复仇成了他生存地唯一目地.为了达到他地目地,这个神秘地人物不顾个人和全体船员地安危,在出海后不久便寻找交手机会,并强迫船上所有地人都遵从他地意志,强迫大家发誓跟他去向白鲸报仇.最后,悲惨地拮据不可避免地大声了:除了唯一地幸存者伊希梅尔以一种经验者地眼光观察世界外,其余地人都死了,亚哈自己也找到了精神上和肉体上地归宿.中提到亚哈想方设法地高莉敏、于海在《悲剧英雄地赞歌论白鲸地主人公亚哈》【】杀死白鲸,征服自然,这破坏了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预示了他地悲惨结局.“亚哈既不承认自己身体残疾,也不接受无人可以对他地痛苦负责地事实.”他把追杀白鲸作为出海地唯一目地,从登上“裴廓德”号地那一刻开始,就处心积虑地做着各项准备工作.可以说,亚和是整个人类地代表,而白鲸则是大自然地象征,所以亚哈与白鲸地争斗变成了人与自然地斗争,而亚哈竭尽全力地追杀白鲸,则昭示了人类征服自然,让自然臣服于自己地统治之下地用心.然而,人作为自然界不可分割地组成部分,隶属于自然地范畴,以你人类是无法超越自然界而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地.中提到亚哈追杀白鲸,除了个人报仇地意念白济民在《论白鲸地悲剧艺术效果》【】之外,更主要地是因为他把白鲸视为罪恶地象征.不阐明这一点,就不足以树立亚哈地悲剧正面人物形象.在失去一条腿地长期痛苦中,亚哈产生了一种狂热地复仇心.他把白鲸视为不仅是自己肉体上地大敌,也是理智上、精神上地宿敌,一般那次白鲸是属于心怀恶念地神力地化身.四.不同异象地解读中提到船长亚哈一直都是一个颇受争岳靖凡在《对于<白鲸>中人物形象地解读》【】议地话题,被一种莫名地强大力量所征服并一心要向白鲸复仇.看似癫狂地外表之下那坚强地复仇决心却恰恰是当代美国人民地愿望和决心地体现,而这种精神也是社会发展地原动力.然而,对于那些环保组织和倡导绿色革命地人们来说,船长亚哈地疯狂使世界地读者们印象深刻,正式这种精神激励着当代地美国人民奋进,但他消极地一面也不得不提,那就是船长亚哈也是二战期间盛极一时地捕鲸业地倡导者在文学作品中地原型——鲸鱼骨做地假腿就是最好地证明.刘金娟在《生存与死亡地抗争——对<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地不同意项解读》【】中提到亚哈是伦理思想矛盾冲突地集中体现.在小说《白鲸》中,主人公亚哈船长不顾一切地追逐白鲸,然而他并未对现实生活失去应有地渴望,并没有使他自己彻底摆脱对现实生活地感情.在同白鲸展开殊死搏斗前夕地一个阳光明媚地日子里,目睹“海水共长天一色”地美景,鼻闻“迷人地空中那令人心旷神怡地芳香”,亚哈禁不住百感交集,“掉下一滴眼泪,落尽了大海”.我们不难发现,亚哈虽然在报复白鲸过程中变成了偏执狂,但他并没有完全丧失人性,在他内心深处仍然保留一块现实地绿草地.中提侯小珍在《追求强力意志,超越自我——尼采视角下地亚哈人物形象分析》【】到亚哈追求强力意志、体现生命本质.生命地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活得高贵,活得气魄.强力意志说所倡导地,首先是这样一种奋发有为地人生态度,他不畏挫折,未能杀死他地是他变得更坚强.而白主人公亚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追求强力意志,不求生存,但精神上地不断超越,最终解释了生命地本质,实现了人生地价值.综上所述,关于亚哈船长这一人物形象,众位学者和读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正义,或邪恶,或执着,或极端……,褒贬不一.不过,所有这些关于亚哈船长地人物形象解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悲剧!是地,亚哈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了悲剧性.然而,亚哈地悲剧虽是咎由自取,但他为什么要出海以至于遇到白鲸而失去一条腿社会地压迫还是生活地压力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颇具争议地人物形象,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地一笔.本文献以分类地方式,比较客观、全面地归纳了多位学者关于《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地解读.|参考文献:白凤欣,吕芳,郝士芳. 正义与邪恶地化身一论《白鲸》中亚哈船长性格地双重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肖辑. 葬身海底地猎鲸人—亚哈船长地个性剖析. 长春大学学报. ()姜风华. 偏执地魔鬼抑或悲剧地英雄—“亚哈”人物个性研究.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崔凌云. 《白鲸》欲望主体与复仇主题.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报. ()5.耿卫玲. “超人”亚哈地悲剧探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6.高莉敏,于海.剧英雄地赞歌—论《白鲸》地主人公亚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7.白济民. 论《白鲸》地悲剧艺术效果. 枣庄师专学报. ()8.岳靖凡. 对于《白鲸》中人物形象地解读. 时代文学(下半月). ()9.刘金娟. 生存与死亡地抗争—对《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地不同意项解读. 文学界(理论版). ()10.侯小珍. 追求强力意志,超越自我—尼采视角下地亚哈任务形象分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外国语学院英语班余黎菡李翠翠陈婕黎小燕吴云霞赫尔曼梅尔维尔地·《白鲸》是美国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地经典名作.《白鲸》有着丰富复杂地专门知识和词汇,严肃地神学哲学思考,海风,海浪,坚硬粗壮地黑色臂膀,野蛮而精准地技艺,暴戾地性情和行为,浪漫地冒险《白鲸》里塑造了最大戏剧性:一个知识丰富、头脑发达地个人,选择大范围伸展精神.麦尔维尔强烈独特地风格在自己地肢体,选择身体上地有力行为,选择肉身地强化、创伤和毁灭.简言之,缜密精细选择粗犷地冒险.这无论在单纯地思想抑或行为处事上又恰恰都是最适当地,毋宁说是最理想化而值得推崇地.于是有进一层地戏剧性溢出在其创作中赋予小说深刻地象征到文学地界域之外.本文献旨在收集并分析主人公亚哈船长地多面人物形象,因而在查阅并收集了许多研究成果地基础上,本文献将有关于主人公亚哈船长地人物形象地观点分为以下几大类:一.亚哈地双重形象——偏执地魔鬼抑或悲剧地英雄白凤欣、吕京和郝士芳在《正义与邪恶地化身——论白鲸中亚哈船长性格地双重性》【】中提到亚哈是正义地化身.麦尔维尔塑造地亚哈身材高大,全身似乎由古铜铸成,用一条鲸骨制成地假脚趾支撑着.他地脸上有一道白色地伤疤,看上去像一道闪电.他沉默不言,眼睛凝视前方海面,气宇非凡.在整个故事地叙述过程中,亚哈身上所具有地那种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地得品质,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地记忆.中提到亚哈是魔鬼.作然而,肖辑在《葬身海底地猎鲸人——亚哈船长个性剖析》【】为一个有血有肉地人,虽然亚哈身上有着普通人没有地坚毅刚强和不为名利所动地种种美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年如一日地将自己束缚与莫比·迪克决斗地噩梦之中,亚哈已经越来越接近莫比·迪克,成为了一个让人又憎又怕地恶魔.为了自己地目地地他不惜牺牲“皮阔德”号上三十多人地性命.亚哈将捕鲸这项本来就很危险地工作变得更加可怕.从狭义地角度来看,亚哈崇尚地仅仅是他自己.他反抗自然,反抗上帝,在形成自己地原则地同时,其他人地民主就不存在了.所有地船员都被迫服从亚哈,被迫走向毁灭.中也到亚哈就是一个悲剧性地人物,种姜风华在《偏执地魔鬼抑或悲剧地英雄》【】种无情地行径之下暗藏一个博大地胸怀,每一次理性思维与缜密地计划之下都有一个偏执地行为,最终在暴风雨中,英雄与魔鬼地化身亚哈,在击败白鲸之后,自己也走完了一个惊心动魄地历程.二.欲望主体和复仇主题中提到《白鲸》是一部具有史诗般气势崔凌云在《<白鲸>欲望主体与复仇主题》【】和悲剧情境地杰作.文本地最闪亮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魔王似地任务——亚哈,这个以以色列第七代王地名字命名地现代英雄,在一次与白鲸莫比·迪克地交锋中,不幸失去一条腿,从此发誓一定要找到白鲸报仇雪恨.复仇遂成为他生命地意义所在.复仇缘于心灵深处欲望地膨胀,欲望则产生于对现实地不满.对于亚哈而言,在其复仇过程中,不是理智、智慧、理性判断、逻辑分析推动他甘冒生命危险一往无前,而是潜藏在体内地非理性力量如欲望、本能、潜意识地召唤,从而使复仇有了更加深刻地内涵,即人与神抗争地主题.《白鲸》地主人公亚哈,也因为反抗命运地捉弄,誓死与白鲸作战,结果死在大海里.三.亚哈地悲剧命运中提到亚哈是这部小说中最有魅力地中心人耿卫玲在《“超人”亚哈地悲剧探源》【】物,他因为在一次与白鲸地遭遇中失去了一条腿而发誓要报仇雪恨.从此,复仇成了他生存地唯一目地.为了达到他地目地,这个神秘地人物不顾个人和全体船员地安危,在出海后不久便寻找交手机会,并强迫船上所有地人都遵从他地意志,强迫大家发誓跟他去向白鲸报仇.最后,悲惨地拮据不可避免地大声了:除了唯一地幸存者伊希梅尔以一种经验者地眼光观察世界外,其余地人都死了,亚哈自己也找到了精神上和肉体上地归宿.高莉敏、于海在《悲剧英雄地赞歌论白鲸地主人公亚哈》中提到亚哈想方设法地【】杀死白鲸,征服自然,这破坏了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预示了他地悲惨结局.“亚哈既不承认自己身体残疾,也不接受无人可以对他地痛苦负责地事实.”他把追杀白鲸作为出海地唯一目地,从登上“裴廓德”号地那一刻开始,就处心积虑地做着各项准备工作.可以说,亚和是整个人类地代表,而白鲸则是大自然地象征,所以亚哈与白鲸地争斗变成了人与自然地斗争,而亚哈竭尽全力地追杀白鲸,则昭示了人类征服自然,让自然臣服于自己地统治之下地用心.然而,人作为自然界不可分割地组成部分,隶属于自然地范畴,以你人类是无法超越自然界而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地.中提到亚哈追杀白鲸,除了个人报仇地意念白济民在《论白鲸地悲剧艺术效果》【】之外,更主要地是因为他把白鲸视为罪恶地象征.不阐明这一点,就不足以树立亚哈地悲剧正面人物形象.在失去一条腿地长期痛苦中,亚哈产生了一种狂热地复仇心.他把白鲸视为不仅是自己肉体上地大敌,也是理智上、精神上地宿敌,一般那次白鲸是属于心怀恶念地神力地化身.四.不同异象地解读岳靖凡在《对于<白鲸>中人物形象地解读》中提到船长亚哈一直都是一个颇受争【】议地话题,被一种莫名地强大力量所征服并一心要向白鲸复仇.看似癫狂地外表之下那坚强地复仇决心却恰恰是当代美国人民地愿望和决心地体现,而这种精神也是社会发展地原动力.然而,对于那些环保组织和倡导绿色革命地人们来说,船长亚哈地疯狂使世界地读者们印象深刻,正式这种精神激励着当代地美国人民奋进,但他消极地一面也不得不提,那就是船长亚哈也是二战期间盛极一时地捕鲸业地倡导者在文学作品中地原型——鲸鱼骨做地假腿就是最好地证明.刘金娟在《生存与死亡地抗争——对<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地不同意项解读》【】中提到亚哈是伦理思想矛盾冲突地集中体现.在小说《白鲸》中,主人公亚哈船长不顾一切地追逐白鲸,然而他并未对现实生活失去应有地渴望,并没有使他自己彻底摆脱对现实生活地感情.在同白鲸展开殊死搏斗前夕地一个阳光明媚地日子里,目睹“海水共长天一色”地美景,鼻闻“迷人地空中那令人心旷神怡地芳香”,亚哈禁不住百感交集,“掉下一滴眼泪,落尽了大海”.我们不难发现,亚哈虽然在报复白鲸过程中变成了偏执狂,但他并没有完全丧失人性,在他内心深处仍然保留一块现实地绿草地.中提侯小珍在《追求强力意志,超越自我——尼采视角下地亚哈人物形象分析》【】到亚哈追求强力意志、体现生命本质.生命地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活得高贵,活得气魄.强力意志说所倡导地,首先是这样一种奋发有为地人生态度,他不畏挫折,未能杀死他地是他变得更坚强.而白主人公亚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追求强力意志,不求生存,但精神上地不断超越,最终解释了生命地本质,实现了人生地价值.综上所述,关于亚哈船长这一人物形象,众位学者和读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正义,或邪恶,或执着,或极端……,褒贬不一.不过,所有这些关于亚哈船长地人物形象解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悲剧!是地,亚哈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了悲剧性.然而,亚哈地悲剧虽是咎由自取,但他为什么要出海以至于遇到白鲸而失去一条腿?社会地压迫还是生活地压力?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颇具争议地人物形象,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地一笔.本文献以分类地方式,比较客观、全面地归纳了多位学者关于《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地解读.参考文献:白凤欣,吕芳,郝士芳. 正义与邪恶地化身一论《白鲸》中亚哈船长性格地双重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肖辑. 葬身海底地猎鲸人—亚哈船长地个性剖析. 长春大学学报. ()姜风华. 偏执地魔鬼抑或悲剧地英雄—“亚哈”人物个性研究.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崔凌云. 《白鲸》欲望主体与复仇主题.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报. ()5.耿卫玲. “超人”亚哈地悲剧探源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6.高莉敏,于海.剧英雄地赞歌—论《白鲸》地主人公亚哈.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7.白济民. 论《白鲸》地悲剧艺术效果. 枣庄师专学报. ()8.岳靖凡. 对于《白鲸》中人物形象地解读. 时代文学(下半月). ()9.刘金娟. 生存与死亡地抗争—对《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地不同意项解读. 文学界(理论版). ()10.侯小珍. 追求强力意志,超越自我—尼采视角下地亚哈任务形象分析.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11.。
《白鲸记》主要角色象征意义解读
摘要:《白鲸》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经典巨著,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象征意义的小说之一。
作者寓事于理,寄托深意,透射深刻哲理,平叙中揭示人生真谛,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和命运的独特反思。
文章分析了作品中主要角色白鲸莫比·迪克、船长亚哈伯和捕鲸船裴廓德的象征意义。
捕鲸船裴廓德象征人类生存的舞台;象征执著探寻自然界奥秘的美国精神;象征着人类敌视自然的必然命运;象征着灭亡;船长亚哈伯既是人类本质中邪恶的象征,又是人类反抗命运的象征;白鲸莫比·迪克是庞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大自然的象征,而它的白色象征了纯洁和无辜。
对作品中主要角色象征意义的探析,有助于映现作品高超的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揭示其深刻的主题:人类应该尊重自然、探索了解自然,敌对、反抗自然必将导致灭亡。
关键词:白鲸;主要角色;象征意义一、引言《白鲸》(MOBY DICK)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巨著,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象征意义的小说之一。
故事描述的是一场人同自然和命运相抗争的恶梦:亚哈伯(Ahab)船长指挥的裴廓德(Pequod)捕鲸船远航追杀白鲸莫比·迪克,最后船毁人亡、同归于尽。
作者寓事于理,寄托深意,透射深刻哲理,平叙中揭示人生真谛,展现了作家对人类文明和命运的独特反思。
文章分析了作品中的主要角色白鲸莫比·迪克、船长亚哈伯和捕鲸船裴廓德的象征意义。
捕鲸船裴廓德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
它代表人类生存的舞台;象征执著探寻自然界奥秘的美国精神;代表原始文化的一叶方舟;象征基督教对其他“落后”文化的统治之地;又由于裴廓德取自被灭绝的美国土著印第安部落之名,因而它还象征人类的邪恶世界必遭毁灭的命运。
裴廓德的船名本身就象征着灭亡;全体船员的最终灭亡,象征着人类敌视自然的必然命运;然而,小说中更为隐秘微妙的复杂象征主要体现在白鲸莫比·迪克和船长亚哈伯这两个形象身上。
《白鲸记》:复仇、正义与人与自然的斗争
《白鲸记》:复仇、正义与人与自然的斗争概述《白鲸记》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基础,讲述了一个围绕复仇、正义和人与自然的斗争的故事。
内容概要简介主人公阿哈布船长是一位心怀复仇的人,他带领船员们踏上了捕鲸之旅。
他寻找的是传说中捕食船长腿部的白色巨鲸——莫比·迪克。
整个故事围绕着阿哈布对莫比·迪克的复仇行动展开。
复仇与正义阿哈布船长身上承载着深刻的复仇情结,他认为莫比·迪克是一种邪恶力量的象征,必须用猛烈的报复来平息内心的仇恨。
这引发了关于复仇和正义之间关系的较量。
小说通过表现阿哈布和他的船员们与莫比·迪克之间的斗争,探索了正义的本质以及复仇是否能带来真正的解脱。
人与自然的斗争《白鲸记》也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长期以来的斗争。
捕鲸行为代表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追求,而白鲸莫比·迪克出现则象征着自然世界对人类的威胁。
小说中描述了捕鲸过程中残酷的活动,以及船员们在海上与自然界不可抗拒力量进行搏斗时所面临的困难。
主题分析复仇:深入探讨阿哈布复仇心理以及复仇行动所带来的后果。
•阿哈布是一个被痛苦和仇恨驱使着去寻找莫比·迪克的主角;•小说通过阿哈布对白鲸复仇心态的刻画,展示了复仇对个体心灵状态产生的深刻影响;•阿哈布最终在复仇行动中失去了身体和精神上原本健全、完整和平衡的状态。
正义:探讨复仇与正义之间的冲突与较量。
•小说中,阿哈布将莫比·迪克视为邪恶力量的象征,认为只有通过复仇才能彻底实现正义;•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读者开始质疑复仇是否真的能够带来正义;•小说最终呈现出一个纠缠不清、充满道德困境和悲剧性的结局。
人与自然:表现人类对自然世界固有冲突与合作关系。
•小说中船员们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展开了激烈而残酷的战斗;•描述了捕鲸活动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对白鲸种群的危害;•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行动所带来的限制和威胁。
moby dick 人物分析(教学课件)
moby dick 人物分析(教学课件)
《白鲸记》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品。
本文将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1.石墙·杰克逊(Ishmael):石墙·杰克逊是小说的讲述者和主角。
他被描绘为一个各方面都很普通的人,但又有着独特的思想和想象力。
他的目的是乘坐一艘捕鲸船去狩猎鲸鱼,而他采取这种行动的动机可能是为了逃避他自己的婚姻生活。
在船上,他与许多船员建立了深厚的关系,最终成为了绿手儿中唯一的幸存者。
3.伊什梅尔(Queequeg):伊什梅尔是船员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
他来自南太平洋的岛屿,并被描述为一个虽然原始但却有着深刻的思想者。
他和石墙·杰克逊成为了朋友,在船上一起经历了许多艰苦和令人不安的时刻。
他最终在白鲸袭击时去世,但他的形象仍然是小说中最积极和善意的,经常被认为象征着跨文化理解和宽容。
5.瓶子的艾哈布(Elijah):瓶子的艾哈布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似乎知道白鲸和阿哈布的罪恶之间的关系。
他是小说中不可预知的力量,预示着一些可怕的事情将要发生。
白鲸记人性与自然的对抗
白鲸记人性与自然的对抗白鲸记:人性与自然的对抗介绍:《白鲸记》是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以捕鲸船"小白鲸号"的船长阿哈伊对抗巨型白鲸莫比·迪克为线索,探讨了人性与自然之间永恒的斗争。
本文将从人性的贪婪与自然的力量,以及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与反思等方面展开论述,深入探讨《白鲸记》所呈现的人性与自然的对抗。
人性的贪婪与自然的力量:在《白鲸记》中,船长阿哈伊为了追求捕杀巨型白鲸莫比·迪克的成就,展现出了人性的贪婪与欲望。
他无视风险与难度,将捕鲸作为一场无比激烈的角逐,甚至将整个船员拖入了这场与自然之间的生死对抗。
人性的贪婪激发出了自然界的力量,白鲸莫比·迪克成为了阿哈伊无法逾越的界限,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与对人类的抵抗。
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与反思:《白鲸记》中,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无疑是无法忽视的一个主题。
捕鲸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一种破坏,而阿哈伊为了捕杀白鲸而不择手段,更是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伤害。
小说中的捕鲸活动被描绘得残酷而残忍,但由此也引发了对人类对自然的反思。
阿哈伊亲身经历的痛苦与悔恨,使得他在船沉后生还的时候,对于此前的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与悔意,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反思与警示。
人性与自然的和谐:尽管《白鲸记》深入探讨了人性与自然之间的对抗,但同时也呈现出人性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能性。
小说中的众多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例如,在小白鲸号的艇上工作的捕鲸者伊什梅尔,他尊重自然,对待白鲸持有一种敬畏之心。
他在与白鲸战斗的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从侧面表现了人性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能性。
对人性与自然关系的思考:通过对《白鲸记》的解读,人性与自然的对抗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盲目地追求自身的欲望与利益。
《白鲸记》:复仇、孤独与自然力量
白鲸记:复仇、孤独与自然力量概述《白鲸记》是19世纪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所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
该小说以捕鲸船长艾哈布的疯狂复仇之旅为主线,探讨了人与自然、复仇与宿命、孤独与勇气等重要主题,并在经典故事中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复仇的力量在《白鲸记》中,主角艾哈布被深深地困扰着对大白鲸莫比·迪克的极度仇恨。
他以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展开了一场危险又残酷的复仇行动。
艾哈布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不顾船员们的安危,就为了能够杀死这只白鲸并满足其心头雪恨。
小说中揭示了复仇激发出来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当这种复仇和宿命共同交织时,使得主人公愈发无法自拔。
孤独的探索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孤独。
艾哈布在追捕白鲸的过程中,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
他放弃了与船员们的互动,变得越发孤僻和疯狂。
艾哈布将全部心思集中在复仇上,这种单方面的执着让他与人类社会越来越疏离,最终导致了他孤立无援的结局。
小说通过艾哈布个人的经历展示了孤独对人性和心灵状态的影响。
自然力量与宿命《白鲸记》中,大自然被赋予了强大而神秘的力量,并且象征着不可抗拒的宿命。
毫无悬念地,莫比·迪克以其巨大和无比凶残的力量成为主角艾哈布势必要挑战和征服的对象。
通过塑造这样一只白鲸,作者向读者传达了大自然能够战胜人类努力甚至改变命运的信息。
结论《白鲸记》是一部封装着复仇、孤独和自然力量的经典文学作品。
它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在同时探讨了人类与自然关系、复仇的权力和代价以及孤独所带来的心灵困境,勾画出了一个强大且多样化的故事世界。
这部小说通过其象征性描写和深层主题挑战着读者对人与自然、复仇与宿命、孤独与勇气等问题的认识。
《白鲸记》:力量与复仇的角逐
白鲸记:力量与复仇的角逐1. 引言《白鲸记》是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一部文学作品。
这本小说以捕鲸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冒险、复仇和道德困境的故事。
它深入探讨了人性、力量和复仇的主题,并通过各个角色的经历,展示了他们对白鲸而展开无情追逐的心理变化。
2. 主要角色2.1 船长艾哈布船长艾哈布是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也是整个故事的推动者。
他是一个有着极强意志力和决心的人,在捕鲸过程中被大白鲸毁灭性地攻击后,他变得痴迷于复仇,并将自己视为上帝派来惩罚这只白鲸的代理人。
2.2 白鲸莫比·迪克莫比·迪克是整个故事的核心角色,也是船长艾哈布痛恨和追寻的对象。
这只白鲸被描述为极其巨大和强大,它的出现似乎超越了动物的本性,成为了一种象征。
2.3 其他角色除了船长艾哈布和莫比·迪克之外,《白鲸记》中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角色。
其中包括船员伊舍玛利、副船长斯塔布、铁匠雪姆潘、水手士官斯塔布等。
3. 力量的象征意义3.1 白鲸莫比·迪克的力量莫比·迪克被描述为一只强大无比的白鲸,它具有超凡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仅是体力上的,更象征着人类努力、欲望以及对自然界秩序和规则挑战的决心。
3.2 艾哈布对力量的迷恋船长艾哈布面对莫比·迪克这种无与伦比的力量时,他变得痴迷于复仇并愈发执着于捕杀这只白鲸。
他视莫比回应自己挑衅与威胁为荣耀,并坚信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来与之对抗。
4. 复仇与道德困境4.1 船长艾哈布的复仇心理船长艾哈布的心理变化是整个故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他在追寻复仇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人性,甚至将自己认为是上帝派来惩罚莫比回应他的存在。
4.2 道德困境与观众思考《白鲸记》通过揭示船员们在面对力量和复仇时所产生的道德困境,引导读者思考正义、良知以及个体意志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这种探索使得读者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5. 结论《白鲸记》以其丰富深刻的情节和描写,展示了力量与复仇之间角逐的故事。
白鲸记解析人性复仇与道德的挑战
白鲸记解析人性复仇与道德的挑战《白鲸记》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经典小说,通过航海士艾哈布与白鲸莫比·迪克之间的殊死对决,探讨了人性中复仇与道德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这一主题,剖析人性中的复仇冲动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
一、复仇的源泉在《白鲸记》中,船长艾哈布对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欲望几乎支配了他的生活。
这种复仇的源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
首先,个人恩怨纠葛。
艾哈布曾经遭遇过白鲸的袭击,导致他失去腿部。
这种亲身经历使得他对白鲸滋生了强烈的仇恨,渴望报复。
其次,权力欲望的驱动。
艾哈布作为船长,具有指挥船员、决策事务的权力。
他的复仇行动也成为了一种展示个人权威的方式,这个欲望推动着他追逐白鲸的脚步。
最后,思维固化导致的盲目复仇。
艾哈布的决心与境遇之间形成了一种对抗的关系,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复仇的泥潭中。
思维的极端化使得他不再理性思考,只顾报仇,这种盲目复仇只会带来更大的破坏。
二、复仇与道德的较量然而,白鲸与复仇的目标并不仅止于艾哈布一人,它还涉及到人性的道德观念。
一方面,复仇与人性的本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白鲸记》中,除了艾哈布,船员们也纷纷加入了消灭白鲸的行列。
这种本能的复仇驱使,使得个人道德观念被暂时抛弃,只剩下对敌人的仇恨。
这种复仇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反映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另一方面,复仇与道德观念之间存在着冲突和挑战。
艾哈布追逐白鲸的过程中,不仅残害了自己的船员,也向白鲸之外的无辜生物发动了攻击。
这种为了复仇而丧失道德准则的行为,给人类带来了警示:复仇的过程很容易让人偏离正道,甚至失去自我。
三、思考与救赎除了对复仇与道德的解析,我们还可以思考如何从这种复仇的循环中解脱,进而寻求救赎。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复仇的无意义。
《白鲸记》中,艾哈布在执着于复仇的过程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无法战胜白鲸。
通过艾哈布的失败,我们看到了复仇行为的无法实现,以及对他人或自己的伤害与破坏。
白鲸记复仇与牺牲
白鲸记复仇与牺牲简介:《白鲸记》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船长艾哈伯·艾哈伯和他的船员们与一只白色座头鲸“莫比·迪克”之间的激烈斗争,以及艾哈伯对莫比·迪克的复仇心理和牺牲精神。
本文将从复仇与牺牲两个角度来分析《白鲸记》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复仇之心:在《白鲸记》中,船长艾哈伯被白色座头鲸莫比·迪克伤害,并对其产生强烈的复仇之心。
这种复仇之心在小说中贯穿始终,驱使着艾哈伯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追捕击杀莫比·迪克。
正因为这股强烈的复仇之心,艾哈伯在航行中不顾船员的反对,将整艘船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他为了复仇,不仅无视团队合作的原则,也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复仇之心不仅是个人的激情追求,更是对人性中阴暗面以及荒诞和疯狂的深度揭示。
牺牲精神:与艾哈伯的复仇之心相对应的是小说中展现出来的牺牲精神。
在艾哈伯追逐莫比·迪克的过程中,船员们也默默地为艾哈伯的复仇之心付出了自己的牺牲。
他们毫不犹豫地冒着生命危险,为艾哈伯的复仇目标而奋斗。
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底特将军。
底特将军是一名黑人捕鲸者,他在船上身负重伤,但仍坚持参与对莫比·迪克的追捕行动,最终为复仇的野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牺牲精神无私而崇高,体现了人性中的光明与善良。
尽管牺牲的结果并未达到艾哈伯的复仇目标,但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称道。
复仇与牺牲的冲突:在《白鲸记》中,复仇与牺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冲突。
艾哈伯的复仇之心导致了他对船员们的操纵、对船只的压迫以及最终的毁灭。
尽管船员们对艾哈伯的复仇行动进行了抵抗,但他们仍然出于对船长的忠诚而参与进来,这就涉及到了对牺牲精神与对道德伦理的权衡。
船员们在追捕莫比·迪克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牺牲和奉献的态度,却没能改变艾哈伯心中的复仇之念。
结语:《白鲸记》中的复仇与牺牲构成了小说情节的核心,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与矛盾。
《白鲸记》:人性和自然的永恒对抗
白鲸记:人性和自然的永恒对抗概述《白鲸记》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本书深度描绘了人性与自然之间的永恒对抗,在故事中融入了许多复杂的主题和象征。
主要角色•船长亚哈:一个怀着对巨型白色鲸"莫比·迪克"报复心态的疯狂船长。
他驱使船员不顾一切地追捕这条巨鲸,无视任何危险。
•星巴克:一位智慧而理智的副船长,试图阻止亚哈将整支船队置于危险之中。
•伊帕布(Isab):一个来自南太平洋岛屿部落的年轻男子,在亚哈寻找莫比·迪克过程中加入了船队。
主题分析1. 人类与自然力量的冲突《白鲸记》通过描述亚哈与莫比·迪克之间的对抗,展现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亚哈代表了人类的野心和报复心态,而莫比·迪克则象征着无法被征服的自然力量。
这种冲突不仅仅是一场捕鲸追逐,更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中权力和妥协的探讨。
2. 个体意志与命运在《白鲸记》中,亚哈深陷对莫比·迪克的痴迷,并将其视为宿敌。
即使船员们注意到危险,他们也选择听从亚哈的命令追捕巨鲸。
这引发了对个体意志与命运之间关系的思考。
梅尔维尔通过描述亚哈和其他角色之间复杂的关系,探讨了个体与命运、自由意志与注定命运之间纠缠不清的辩证关系。
3. 对人性本质的探索《白鲸记》通过描绘船员们在航行中所经历的艰难困境和极限处境,以及他们面临死亡时内心黑暗面的展现,探索了人性本质中邪恶和野蛮的存在。
这使读者反思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黑暗面。
4. 对自然力量的尊重与敬畏《白鲸记》表达了梅尔维尔对自然力量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莫比·迪克无论在多么困难的境地下都体现出强大而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令人惊叹并深思人类对自然界的侵略和控制。
结论《白鲸记》以其复杂而深入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通过对亚哈、莫比·迪克及其他角色之间关系的描绘,小说展现了人性与自然之间永恒对抗的关键问题。
白鲸记复仇与人性的对抗
白鲸记复仇与人性的对抗白鲸记是一部由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船长艾哈布与白鲸莫比·迪克之间的一场殊死搏斗。
在这个故事中,复仇成为了驱使艾哈布的动力,同时也体现了人性中的黑暗与野蛮。
本文将围绕白鲸记中的复仇与人性的对抗展开论述。
白鲸记中的复仇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艾哈布是海船小说中的复仇者经典形象,他为了向白鲸莫比·迪克复仇,不顾一切地追逐着它。
这场复仇源于艾哈布对白鲸的恨意,而这恨意的背后则是对自然的无力感和对命运的愤怒。
在复仇的驱使下,艾哈布变得愈发疯狂,他将全副身心都投入到了这场复仇之中,甚至不惜以自己和船员的生命来实现目标。
这展示了复仇的力量和对个人心灵的摧残。
然而,正因为复仇的力量如此强大,人性在这样的冲动下也显露出了阴暗的一面。
白鲸记通过艾哈布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复仇对人性的侵蚀。
在复仇的驱使下,艾哈布逐渐变得疯狂而野蛮,他完全沉浸在对白鲸的仇恨之中,丧失了人性的善良和理智。
他将船员们的生命置于危险中,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对抗白鲸,这种极端行为凸显出复仇对人性的毁灭力。
与复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性,人性在白鲸记中得以全面描绘。
在面对白鲸的挑战和艰难困境时,一部分人选择了放弃复仇,而是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敬重。
白鲸记中的一位角色史塔布纳特就是典型代表。
史塔布纳特是一位船员,他从未对莫比·迪克怀有复仇之心,相反,他对白鲸充满敬意,并为其力量所震撼。
史塔布纳特所展现的人性中的善良与智慧与艾哈布的恶性对立,凸显出复仇与人性的两个极端。
除了对复仇与人性的对抗,白鲸记也通过细腻的故事叙述和深度的人物剖析探讨了更多的哲学和道德议题。
例如,小说中运用白鲸的象征意义,提出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自大的警示。
同时,艾哈布与莫比·迪克之间的战斗也暗示着人类对自然的侵犯,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白鲸记中的复仇与人性的对抗是一个充满哲学思考的主题。
《白鲸记》:复仇与悔恨的深邃探索
白鲸记:复仇与悔恨的深邃探索简介《白鲸记》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于1851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
该小说以19世纪捕鲸业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亚哈船长对邪恶巨鲸莫比·迪克的无休止追求,同时也展示了对复仇与悔恨这两个主题的深度探索。
复仇与悔恨的冲突在《白鲸记》中,亚哈船长对莫比·迪克有着疯狂而无休止的复仇欲望。
他视巨鲸为自己命运中的敌人,将所有精力放在寻找并杀死它上。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亚哈船长开始意识到他自己对复仇的执着和悔恨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这种复仇欲望不只是对巨鲸个体的追求,更代表了他对整个世界的反抗和内心深处被伤害的痛苦。
自我毁灭的恶性循环在《白鲸记》中,亚哈船长的复仇行动不仅牵动了自己的命运,也伤害了其他人。
他的疯狂影响到整个船员,导致他们付出生命的代价。
同时,亚哈船长内心对莫比·迪克的憎恨也逐渐消耗着他自己,使他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正是这种滚雪球般的复仇欲望和悔恨,最终将亚哈推向无法挽回的深渊。
对复仇与悔恨的深度探索通过《白鲸记》,梅尔维尔对复仇与悔恨这两个情感进行了深入探索。
小说以鲸鱼为象征,探讨了人类内心中那些难以释放和驾驭的负面情绪。
亚哈船长对莫比·迪克未曾停止过的追求成为作者引发读者思考与反省之重要契机。
作品警示我们,在面对被Cn友所伤害或错过时,并非所有人都能离开后安然居住故地,安宁生活。
相反,某些人会一直怀抱复仇欲望和悔恨,身陷其中难以自拔。
结语《白鲸记》让我们深入思考复仇与悔恨的本质,以及对这两种情感的适度处理。
它提醒我们,恨无法解决问题,只会引发更多痛苦和毁灭。
通过这部小说的阅读体验,我们可以从亚哈船长的故事中学到重要的教训,并用更智慧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复仇欲望和悔恨情绪。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
《白鲸》主人公亚哈船长人物形象分析文献综述外国语学院10英语9班余黎菡李翠翠陈婕黎小燕吴云霞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经典名作。
《白鲸》有着丰富复杂的专门知识和词汇,严肃的神学哲学思考,海风,海浪,坚硬粗壮的黑色臂膀,野蛮而精准的技艺,暴戾的性情和行为,浪漫的冒险《白鲸》里塑造了最大戏剧性:一个知识丰富、头脑发达的个人,选择大范围伸展精神。
麦尔维尔强烈独特的风格在自己的肢体,选择身体上的有力行为,选择肉身的强化、创伤和毁灭。
简言之,缜密精细选择粗犷的冒险。
这无论在单纯的思想抑或行为处事上又恰恰都是最适当的,毋宁说是最理想化而值得推崇的。
于是有进一层的戏剧性溢出在其创作中赋予小说深刻的象征到文学的界域之外。
本文献旨在收集并分析主人公亚哈船长的多面人物形象,因而在查阅并收集了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献将有关于主人公亚哈船长的人物形象的观点分为以下几大类:一.亚哈的双重形象——偏执的魔鬼抑或悲剧的英雄白凤欣、吕京和郝士芳在《正义与邪恶的化身——论白鲸中亚哈船长性格的双重性》【1】中提到亚哈是正义的化身。
麦尔维尔塑造的亚哈身材高大,全身似乎由古铜铸成,用一条鲸骨制成的假脚趾支撑着。
他的脸上有一道白色的伤疤,看上去像一道闪电。
他沉默不言,眼睛凝视前方海面,气宇非凡。
在整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亚哈身上所具有的那种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得品质,给读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中提到亚哈是魔鬼。
然而,肖辑在《葬身海底的猎鲸人——亚哈船长个性剖析》【2】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虽然亚哈身上有着普通人没有的坚毅刚强和不为名利所动的种种美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年如一日地将自己束缚与莫比·迪克决斗的噩梦之中,亚哈已经越来越接近莫比·迪克,成为了一个让人又憎又怕的恶魔。
为了自己的目的地他不惜牺牲“皮阔德”号上三十多人的性命。
亚哈将捕鲸这项本来就很危险的工作变得更加可怕。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亚哈崇尚的仅仅是他自己。
白鲸记读后感
白鲸记读后感《白鲸记》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19世纪美国捕鲸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复仇和正义的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象征主义而闻名,被誉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艾哈布的形象,描绘了一个充满复仇心理的人物。
艾哈布是一个曾经遭遇白鲸袭击,导致一条腿残废的捕鲸船长。
由于对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心切,艾哈布带领船员们踏上了一场冒险之旅,最终导致了船员们的死亡和船只的沉没。
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艾哈布的复仇心理最终导致了他自己和他的船员们的悲惨命运。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复仇心理的危险性。
艾哈布为了复仇而不顾一切,最终导致了自己和他身边的人的悲剧。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复仇心理是一种极端的情感,它会让人失去理智,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复仇心理的存在,有些人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做出了后悔终身的事情。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宽恕,放下心中的怨恨,追求和平与和谐。
除了复仇心理,小说还通过白鲸莫比·迪克的形象,向读者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无知和傲慢。
在小说中,莫比·迪克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神秘。
艾哈布对莫比·迪克的复仇,实质上是人类对自然的挑战和对自然规律的无视。
这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作者试图通过这个形象告诉读者,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挑战和摧毁自然。
《白鲸记》的读后感让我深刻地思考了复仇心理和人类对自然的态度。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想的作品。
作者通过深刻的分析和象征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自然的伟大。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给人以启迪和警示的伟大作品。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复仇心理的危险性。
这部小说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自然,学会宽恕和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麦尔维尔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小说《白鲸》中的莫比·迪克多重象征寓意。
白鲸丰富的象征意义赋予小说永恒的艺术张力和无穷魅力。
关键词:白鲸;矛盾化身;艺术张力
阐释学认为,文本意义总是相对的,理解是生产性的。
不同时代的阐释者对一部作品意义的理解,总是根据理解者自己的需要做出对文本的新解释,正所谓“诗无达诂”。
事实上,作品中的人物对作品的某个事物的理解也是触景动怀,别有激发,各不相同。
以此出发,梅尔维尔《白鲸》中富有传奇色彩的白鲸莫比·迪克在不同人物独特视角的诠释中赋予其多重的象征寓意,各随所得,见仁见智。
一、对小说的叙述者伊希米尔来说,白鲸既代表高洁安宁,也代表恐怖死亡,它是宇宙间一切对立矛盾的结合。
它象征宇宙的浩阔与奥秘、上帝的无边神力、人类的命运与前途,它给伊希米尔的重要启迪不是简单的摧毁,而是努力完善认识、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神秘力量。
首先,伊希米尔描述了白鲸莫比·迪克在人们的心中引起的善与美的遐想“,在它那巨大而温和的头部的上方弥漫着由于它难以言全的沉思默想而产生一片重重的雾气;而那片雾气,正如有时候你所看到的那样,又被彩虹照耀得光辉四射,仿佛上天已在它的思想上盖上了他那朱红印似的。
”这种庄严与华贵几乎可与上帝的形象相媲美。
特别是,它雪白的前额和山一样的脊背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莫测。
让人觉得它是一种神化之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也是众多捕鲸者把白鲸看成是上帝的象征,极力劝阻亚哈不要去捕杀它的原因。
其次,伊希米尔认为,白鲸是自然的代表,令人捉摸不定。
它是神奇的大自然的产物,它代表着自然界的神秘和力量。
只要人类不去打扰它,自然是安静、和平的、友善而美丽的。
面对大自然,梅尔维尔通过伊希米尔表达了对白鲸自然美的赞美“,白鲸!……白鲸!……这美得出奇的乳白色庞然大物……在地平线上光彩夺目的太阳照耀下,它像清晨蔚蓝的海面上一块富有生命的乳色玻璃闪闪发光,熠熠生辉”。
再次,白色对伊希梅尔而言,象征宇宙的不确定、空虚、无限,对于作者那似有似无的颜色既代表美丽纯洁,又代表死亡与灵魂。
从一开始,伊希米尔就承认白鲸的白色“比什么东西都更让我害怕……不管它们是愉快可敬的,或者崇高的,反正在这种颜色最深层的意中总是潜藏着一种捉摸不透的东西,比让人恐惧的血之红色更让人的灵魂为之惊恐。
”白色是大鲸、雪山、海洋、熊和信天翁以及亡灵裹尸布的颜色。
可是伊希米尔又告诉读者白色就是明显的没有颜色,它什么也不表示,又象征着一切事物,是各种颜色的凝结物和综合体。
因此,白色在这里与其说是象征着上帝、魔鬼或死亡,还不如说代表着让人发抖的虚空。
在这里,伊希米尔尽管感受到了巨大的恐惧,却不知道它到底源于何处,这就是白色的威力。
它的存在,其实本无所谓善恶,但是人无法清楚地理解它所体现的宇宙奥秘而使其显得神秘莫测。
人类和白鲸抗争,无异于和命运抗争。
所以,在伊希米尔看来,白鲸真正的可怕在于它的白色,在于它身上的那一缕耀眼的白色以及它所象征的无形的力量。
它就是女妖“塞妊”的美妙歌声,引诱水手走向死亡。
在全体船员中,只有伊希米尔幸存,因为只有他对白鲸的看法不断地发生变化。
最初,他认为,白鲸是恶的化身,与其他人一起要发誓杀死莫比·迪克,但随着认识的深化,他觉得人还不如鲸,尽管人类爱他的伙伴,然而人类毕竟是唯利是图的趋利动物。
这种趋利癖好常与人的仁爱之心格格不入。
他对人类的进一步认识,即他的成长和他对白鲸的逐渐了解使他相信白鲸是神的化身,是一种神性和灵性的动物,它可以体察到某种恐惧,然而却能与之共处的。
他这种对白鲸、对自然的理解使他明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使他获得了精神和灵魂的重生。
二、伊希米尔把白鲸看作是大自然的化身,而在船长亚哈眼里,白鲸是邪恶的化身“: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足以搅起事物的沉渣的东西,一切附有恶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头烂额的东西,一切在人类生活中和思想上对鬼怪神魔的不可理喻的信奉,一切的邪恶等等,都是摩比·迪克这一有形的化身”。
它是亚哈心中邪恶与恐怖、难以征服而又必须予以摧毁的仇敌。
白鲸不仅是肉体上的大敌,也是“万般邪恶的偏执的化身”的精神宿敌。
白鲸莫比·迪克有着“雪山一样的背峰”,它天生使人畏惧,它突击的时候,一再表现那种无以伦比的充满机
智的阴险。
它常常在大海里翻腾,施展出可怕的暴力,它曾使无数的捕鲸者葬身大海。
它无处不在,并且会在同一时间里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连魔鬼本人也领悟不了它的真相”。
它是不朽的,人们的铁叉对它毫无伤害,它身上插遍了铁枪头,却还能安然无恙地游来游去。
白鲸在这里被亚哈看成是世间一切“恶”的化身,而把他自己看成是一个正义、良心和真理的化身了。
他要代表一切同邪恶对立的势力,同这白色的魔鬼斗争到底,即使是遍体鳞伤,即使是命归大海,他也在所不惜。
亚哈的这种切齿之恨源于他的失腿之恨。
这种仇恨使他发誓要不遗余力地毁灭它“:我要踏遍地狱中的火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尽管他的大副斯达巴克竭力劝说他放弃复仇,因为莫比·迪克不过是靠本能行事的动物,并非有意去伤害任何人。
亚哈仍固执己见,把白鲸看作邪恶的自然的象征,发誓要彻底征服并毁灭它,最终与它同归于尽。
“作为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亚哈象征着所有复仇心切而导致偏执狂的人。
”他的悲剧也有力地说明了人在面对强大自然时的无能为力;亚哈认为自己为海洋之主宰只不过是不堪一击的神话。
在向自然甚至上帝挑战的疯狂中,亚哈失去了理性和人性,最终成为恶魔般的人物,无可救药地堕入了毁灭的深渊。
亚哈的悲剧在于他错误地理解自我与自然的冲突,以盲目的、疯狂的偏执摒弃了人类的伦理观念。
在同白鲸的搏斗中,自始至终表现的都是单向度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存竞争法则,即自然伦理,将自身从人类降格成为兽类,从而为自身的毁灭种下了预备的种子。
从原型分析上看,船长亚哈反映了《圣经》中亚哈王的原型:亚哈王性格孤傲,改宗易教,一再与上帝为敌,最后在与犹太王约沙发作战时被箭射死。
同样,船长亚哈也是一个不敬上帝却又像自以为像神一样的人。
他曾声称“:就算太阳侮辱我,我也跟它没完”。
如前所言,白鲸是自然的化身,是上帝的象征,因此亚哈追杀白鲸就是与上帝为敌,是一个反抗上帝恶魔般的人物,在置上帝的拯救于不顾后,他最终逃不了葬身大海的命运。
三、在异教徒水手看来,白鲸莫比·迪克是一只时而平静安详、时而恐怖暴虐的海怪。
“这条静静向前游去的白鲸,似乎养成了一种豪侠般的欢乐心态,一种敏捷快速中的无限温驯安静。
它那令人赞美的神妙游姿……也决不是那个至高无上的上帝所能望其项背的。
”“静静”“、温顺安静”等词语说明了白鲸的在大自然中的那种平静安详的形态。
没有受到攻击时,它宁静安详;然而,一旦惹怒了这个被迦百列认为是“震教上帝的化身”的莫比·迪克,它就变得恐怖暴虐,造成船毁人亡。
“顿呵号”船员拉德尼把生命断送在白鲸的利齿下“;耶罗波安号”上的大副梅赛不顾迦百列的警告,非要同白鲸作对,结果被白鲸扫入空中沉海而死;“雷切尔号”船长的儿子们在与白鲸的交锋中都不知所踪;“快乐”号上的五壮士被白鲸断送了性命。
这些足以说明这个连“魔鬼本人也领悟不了的”白鲸确实让人感到恐怖暴虐。
从《圣经》原型角度分析,白鲸确实代表了具有神话色彩的海洋怪兽,即《圣经》中的大海兽列维坦。
麦尔维尔在《白鲸》第九章《布道》中,利用梅布尔神甫之口,讲述了约拿和鲸鱼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为了惩处不接受上帝安排的使命而私自出海的约拿,上帝派海中大鱼吞下了约拿,约拿在鱼腹中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罪过,并不断地向上帝祷告,上帝吩咐大鱼将约拿吐在陆地上使他得以生还。
还有《,白鲸》正文前的选录部分是作者从西方各种文化典籍中摘录的关于鲸的记述与描写。
它在西方文化中一直被
描绘为一种贬义的动物和令人恐怖的恶魔,在小说《白鲸》中也不例外。
莫比·迪克是一头凶猛的抹香鲸,虽体形庞大,但游速极快。
“它有雪白的、起皱的独特前额,还有高耸的、金字塔般的白色驼峰。
”它的下颌畸形,似一把镰刀。
为了强调白鲸的恐怖,麦尔维尔借伊希米尔之口在第四十二章专门讨论它的白色与种种令人恐惧的白色形象之间的关系,如给人带来恐惧感的凶残的白熊和白鲨、苍白的死者、以及浓雾弥漫的大海和冰雪包围的北冰洋。
凡此种种,莫比·迪克成为捕鲸界闻者色变的恐怖传奇。
四、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读者犹如小说之人物对白鲸的褒贬,从纯洁到恐
惧,从印象到具体,从色彩到种族,从善良到罪恶,从生命到死亡,白鲸成为矛盾对立的结合:高贵的化身,邪恶的象征,无所不能的上帝,白色的冷漠无情,现代摧毁力的“费勒斯情结”等等,不一而足。
白鲸丰富的象征意义赋予小说永恒的艺术张力和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麦尔维尔.刘宇红.万茂林译.白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郭继德主编.美国文学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21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