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论

合集下载

技术认识论探究

技术认识论探究

技术认识论探究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技术的认识和思考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技术认识论作为探究技术与人类认识之间关系的重要领域,为我们理解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将概述技术认识论的基础、发展历程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分析其优势与局限,以期为读者深入理解技术认识论提供参考。

一、技术认识论的基础技术认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技术知识、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

技术知识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包括各种技术理论、原理和方法等。

技术意识则是指人们对技术的观念、信仰和价值观等,它影响着人们的技术行为和技术决策。

技术实践则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进行的技术活动和行为。

技术认识论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技术主要表现为手工业和农业等初级形式。

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此背景下,哲学家们开始思考技术与人类认识之间的关系,技术认识论也应运而生。

二、技术认识论的发展历程技术认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技术认识论阶段、批判技术认识论阶段和后批判技术认识论阶段。

在传统技术认识论阶段,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层面,强调技术的工具性和效用性。

在批判技术认识论阶段,人们对技术的思考开始涉及到技术与人的关系、技术的社会影响等方面,强调技术的社会建构性和历史性。

在后批判技术认识论阶段,人们对技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开始技术与实践、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技术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三、技术认识论的应用技术认识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例如,在工作中,技术人员需要理解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以便更好地解决技术问题。

同时,管理人员也需要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影响,以便制定合适的技术发展战略。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需要了解技术的应用风险和好处,以便更好地利用技术改善生活质量。

四、技术认识论的优势与局限技术认识论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与历史现象学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与历史现象学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与历史现象学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与历史现象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功能,相互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社会认识论则关注人类对社会现实的认知过程,研究社会现象与人的认识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在实践中主动创造的。

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提高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

历史现象学是研究历史现象的科学,它主张从现象入手,深入挖掘历史背后的本质。

历史现象学强调,历史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和历史现象学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宏观的视角和基本原则;社会认识论和历史现象学则为我们具体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三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和历史现象学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例如,在分析社会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根源;运用社会认识论的观点,关注人们的认识过程,了解认识的辩证发展;运用历史现象学的观点,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和历史现象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

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西方哲学史中的认识论西方古代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认识论问题,并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

唯物主义者赫拉克利特肯定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同时又区分了感觉和思想这两种认识形式,认为感觉分辨事物,思想则把握真理。

原子论的先驱恩培多克勒用"流溢说"来解释认识,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流溢物,它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引起感觉。

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在"流溢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述。

德谟克利特把认识分为"暗昧的认识"和"真理性的认识",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能认识原子与虚空,是真理性的认识。

但两者互相联系,感觉为理性提供证据,否定感觉,也就是否定理性。

然而,由于他把感觉看作是粗糙原子构成的影像作用于心灵而产生的,思想是精细原子构成的影像作用于心灵所产生的,事实上就使感性和理性成了两个独立的认识过程,割裂了感性和理性的联系。

唯心主义者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

他把世界分为由具体事物组成的"可见世界"和由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

他认为,变化无常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意见"的对象,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只有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才是知识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就已经认识理念,当灵魂投入到肉体以后把它们忘记了,认识就是把忘记了的理念知识回忆起来。

尽管感觉可以刺激灵魂,使它对理念知识进行回忆,但知识不是从感觉中来的,感觉只不过使灵魂回想起已经知道的东西。

这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回忆说。

和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肯定认识起源于感觉,他把灵魂比作蜡块,认为感觉就是外在事物在蜡块上留下的痕迹。

历史认识论名词解释

历史认识论名词解释

历史认识论名词解释
历史认识论名词解释
历史认识论是历史学中一种基于文化意义分析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
们深入理解历史,以及历史中人们的思想和感受。

本文将通过解释一
些常用的历史认识论名词,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历史认识论。

首先,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提出“文化历史”这一概念。

文化历史是
一种分析历史上文化和政治因素的方法,它考虑了国家或社会在历史
上的文化改变,以及如何影响当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

紧接着,“文化理性的历史视角”也应该提一提。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
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对历史的影响,从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历史之间的关系。

另一个重要的名词是“历史结构”,它指的是历史发展的结构性变化,例如,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结构可以作为历史结构。

此外,历史结构还可以用来描述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和政治性状况。

此外,“意识形态”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认识论名词。

它代表了一组
共享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可以归纳为超越文化和政治环境的普遍价值观,它可以影响一个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最后,“历史记忆”这一概念也应该被提出。

它指的是社会或个人对
历史事件的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会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反映,在
今天也可以被视为深层次意义上的象征。

以上就是我们对某些历史认识论名词的解释,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认识论,进而为我们了解历史提供更多的帮助。

史学概论·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

史学概论·第三章 历史认识论

第三章历史认识论第一节历史认识的主体一、历史认识的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构成广义的历史认识主体:现实的人类狭义的历史认识主体:史学研究者广义的历史认识者认识历史的特点:普通人对历史的认识是自发的、散漫的、常随事而发,不成系统。

不需要专门训练,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就会教会他如何回忆自己的历史以及与他直接接触的群体的历史。

不需刻意去记忆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所记忆的知识他自己以及与他自己有关的人与事的历史。

故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的特点:自觉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

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深刻而有系统的。

经过专门训练,作为群体历史的研究者,要论证历史上所发生的事,探索历史轨迹,探寻规律,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和历史规律。

广义的历史认识者与狭义的历史认识者的联系:普通人的历史认识状况、水平规定与制约着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水平。

历史学家研究成果能否被接受、发挥作用取决于一般人的历史认识状况与水平。

历史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构成要素,大体由是哪个方面组成:1、感知与思维能力,依赖这些能力进行历史信息的采集、传递、建构等活动。

感觉: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外部的个别特征的反映,由来自物质世界的一定刺激直接作用于有机体的一定的感觉器官引起的。

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运动、平衡感等)。

知觉: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不同种类的感觉在人脑中被联系起来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形成知觉。

它比感觉复杂、完整,是感觉和思维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形成一般概念提供基础。

实践是知觉的基础。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见解的概括的反映,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认识主体自身的感知能力有限,可以利用工具弥补。

如人无法用眼睛感知出土器物的成分、性质,但可以利用光谱分析仪、红外线探测仪、化学物理实验设备。

人脑无法处理、计算的历史资料、数据,可以利用计算机。

2、理论、方法、知识这是主体认识客体的精神工具。

追根溯源: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论误区

追根溯源: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论误区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些矛盾极其尖锐,才引发了近代以来日益壮大的革命运动。革命成为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主旋律,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农民选择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革命,无产阶级选择了革命,这不是洪秀全、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来潮、鼓吹煽动和随意选择的,而是根据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共同富裕)作出的抉择。用革命手段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追根溯源: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论误区
历史虚无主义,就是以虚无主义的态度看待历史,对某项历史采取轻蔑的、批判的、否定的态度。历史虚无主义在认识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上存在严重偏差。在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进行严厉批评的同时,必须从学理上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认识论误区。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求真。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是历史学家的天职。每个严肃的历史学家都将探求历史的真实和规律作为自己的最高学术追求。但如何才能探寻到历史的真实呢?历史事实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另一种是历史学家通过分析史料而探求的历史事实。历史学家探寻的历史事实,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它永远不可能与客观历史事实完全相符,但可以逐渐逼近历史的真实。正确的历史观和科学的认识方法,是历史学家探寻客观历史真相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理论,是指导认识客观历史事实的有效工具。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正确认识客观历史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研究,要求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原则来认识客观历史进程。历史虚无主义在认识论上的错误,恰恰是违背了这些基本原则。
现代化与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但究竟以何者为主?这同样是由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历史虚无主义否定革命并将革命与现代化对立起来的看法是没有道理的。革命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是现代化最强劲的推动力量,没有革命就不可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诚如毛泽东所云:“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史学概论ppt课件

史学概论ppt课件

历史知识的解放性特质
历史知识的功能并不在于它能指示具体行 动。它的功能在于,经由扩大人们自我认 识的历史视野,进而提升行为能力,以及 开启更多的行动机会。
历史知识的功能在启示人们,社会化过程 中,获得自由的机会何在。人们的个别的 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 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
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钱穆:一国家当动荡变进之时,其以往历史,在 冥冥中必会发生无限力量,诱导着它的前程,规 范着它的旁趋,此乃人类历史本身无可避免之大 例。否则历史将不成为一种学问,而人类亦根本 不会有历史性之演进。(《国史新论·自序》) 钱穆:诊病必须查询病源,建屋必先踏看基地。 中国以往四千年历史,必为判断近百年中国病态 之最要资料,与建设将来新中国惟一不可背弃之 最实基础。 (《国史新论·自序》)
他必须首先确定他想发现的东西是什么,然后要 确定什么样类型的发掘点可能挖出他想要的东西。 这是“问答逻辑”的中心原则,也适用于考古。
第二条原则是,由于真正的历史是思想的历史, 历史中就不存在什么“事件”了,被误称为“事 件”的东西实际上是行动,它表明了行动者的某 个思想(意图、目的);因此,历史学家的任务 就是识别这个思想。
爱德华·卡尔:《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 事实》。
第三讲 史义
两种错误的倾向:发现社会发展的密码——元史 学;古董癖和文物癖 历史学与“通人教育” 历史学的用途: 1、“差异”的意义(一种有关各种可能性的清单; 帮助区分持久性现象与暂时性现象;直面痛苦) 2、“背景”的意义(整体感;历史的不重复性) 3、“过程”的意义(发展序列预测;对一些所谓 “真理”提出质疑的能力)
历史学是关于现在的学问
历史知识所要达成的,是以深刻的时间面向说明 现今社会。 以历史方式研究过去,对史家而言,他所要研究 的过去,根本是现社会在过去先行发生的事情。 历史知识是现今(社会及人)借着过去事迹为媒 介的自我认识。而这个过去,不管它是以如何的 方式进入现状之中,它又将走出现今状态之外, 朝向未来。 人类的自我,借着历史知识为媒介,展开自己对 自己的认识:历史知识是自知的知识——知识的 主人,认识他自己是某个历史演变的结果;也洞 识他在与时俱移的(个人与世界的)活动中,所 形成的个性。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矛盾)辩证否定观: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征:1)是发展的环节2)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扬弃”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了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起消极作用,误导人生。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原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求: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2、提高自身素质。

3、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4、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与历史现象学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与历史现象学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和历史现象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社会认识论是关于社会认识的哲学理论,它探讨了社会认识的本质、来源、方法和可靠性等问题。

社会认识论认为,社会认识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认识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历史现象学是一种研究历史现象的哲学方法,它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历史现象学强调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和历史现象学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认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社会认识论则为历史现象学提供
了方法论指导。

同时,历史现象学也为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认识论提供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和历史现象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方法,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

【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字】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1、宏观角度(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2、中观角度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3、微观角度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2、中观角度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3、微观角度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根底;真理三性;认识三性三、唯物辩证法1、宏观角度(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2、中观角度“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3、微观角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四、历史唯物主义1、宏观角度(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2、中观角度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3、微观角度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

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指在思考和论证过程中使用的
三种不同的逻辑方式。

理论逻辑是基于认识论的原理来开展思考和论证,并试图从它们中提取有效的结论;历史逻辑则是将人们自古至今
的思想运用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并从中汲取有效的传统见解以及对
人类及历史发展具有解释力的智慧;实践逻辑则强调根据实际情况,
将认识论、历史逻辑及其它一些理念投射到现实中并尝试有效的应用,以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理论逻辑的核心是认识论,它从认识论的原理出发,建立起一套
完整的概念系统,分析探究人类行为和现象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力
图从中提炼出有效的结论。

历史逻辑将人类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到的
智慧运用到当前的现实当中,有效地指导人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问题、处理矛盾,从而应对当前挑战。

实践逻辑则试图将理论逻辑和历史逻
辑及它们提供的智慧运用到实际情况之中,从中找到有效措施以解决
当前现实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共同构成人们必须具备的主要思
考逻辑,它们可以协作、辅助并互相监督,从而有效地掌控思维活动,满足人类面临的问题整体的审视深度。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历史的本体
• • 引言 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史学理论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反思和西方史学理论 的大量传入,历史认识论研究成为史学理论领域研究的“新宠”;史学研究由本体论转 向人认识论、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转为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其结果是,人们不再追 问历史本身是如何演变的,历史发展是否有规律,历史前进的动力和最终动力是什么, 如同“演丹麦王子而没有哈姆雷特”,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毕竟对历史客体本身的 认识和重建,是史学工作者最起码的职责。 二概念辨析 (1)结构决定与自由选择。结构决定论者描述的世界“好像是一个卷着的巨大毛毯, 图案花纹早已织好,只是在随着世界的推移在逐渐展开而已。宇宙又好像是一本早已 写好了的书,时间老人在一页一页地翻着,但每一页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 都是早已确定了的。”自由选择论者认为,人是历史活动中的能动因素,社会是人的 活动场所,历史是人主观选择的产物。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运用结构、局势和 事件三个时间概念将主体与客体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理解决定论与选择论之关系提供 一个很好的思路。 (2)偶然性与必然性。中国历史上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欧洲历史上的“可娄巴特 拉的鼻子”,以及大家熟悉的”蝴蝶效应“都是对偶然性的描述。另有关于一个钉子 导致帝国覆亡的事故更具传奇性。总之,单一的偶然性是历史变得神秘而不可琢磨。 单一的必然性,则是一种宿命,鲜活的历史变得干瘪无味。
第一讲 绪论 由于“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历史”,是大学一年级或者说是 进入大学之前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绪论”部分主要讲授“为什么要学习《史 学概论》”以及“《史学概论》将要讲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功能。一切基础学科的研究都可以归纳为“确定事实”和“解释 一 基本功能 事实”。两个层次,我们此前已经学习的而且还将要继续学习的“通史”或 “专门史”,其相同的功能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以及历 史进程的描述,达到“确定事实”(或史实重建)之目的;史学概论则是为我 们提供一种解释事实的理论和方法。 内容设计。 二 内容设计。如上所言,“史学概论”是关于历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属历史哲学,乃行而上之学。作为一种哲学,它包含一般哲学具有的本体论、 方法论和认识论三部分;也就是说,历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 成了“史学概论”这门课的主题内容,即关于“史学的理论”。 特点与方法。 三 特点与方法。本课程之学习,可能为你日后的研究与思考提供一种朦胧 的底色,但这种底色极有可能随着你的知识增长或判断能力的提高而改变,甚 至走向反面;当然也不排除你会沿着这种习惯性思考走下去。 本学科的另一特点是,从头到尾充满了冷静的思考、缜密的判断和逻辑推 理,以及无止境的说教与教化,因此对受教者而言可能是枯燥的;若希望在本 们课程中听到喧闹语言,以此振奋精神,将会非常失望。然而,作为老师确无 能为力,这一点万望同学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历史学概论

历史学概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以及对 历史发展的理解
从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阶段和现实生活所使用 的“历史”一词含义看。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 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 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给出这样的概括:“历史可以从两方 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是马克 思主义也主要关注着人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 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是一种狭 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是关于人的历史, 正如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 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 想的科学”。

(3)历史科学概论应是概要论述历史科学, 也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葛懋春、谢 本书《历史科学概论· 绪论》,山东教育出 版社1985年修订版;葛懋春、项观奇《谈 谈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体系》,《文史哲》 1885年第2期)。

(4)史学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史 学这一学科的概述和回顾,它包括历史研 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吴 泽《史学概论· 前言》,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6月第一版)

思想资源:尼采及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 判;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文字性质不稳 定性的主张;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 斯特劳 斯对亲属结构的研究;罗兰· 巴特对文本的 重视;福柯对知识和权力之间关系的解析; 德里达德解构观念;李欧塔对后现代情景 德描述;詹明信对资本主义后期文化德看 法。
尼采

他主张对现代性及其一切 价值彻底重估、批判和颠 覆而为多数后现代主义者 奉为先驱。如哈贝马斯认 为尼采是"后现代性的开端 ",福柯借鉴尼采的谱系学 方法批判现代性,德勒兹 将尼采视作"反文化的开端 ",德里达则将尼采当作" 他者式思维"的代表。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2012年第2期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历史认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张云飞(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j匕秦皇岛066004)f摘要]我国学者对马竞恩主义历史铁识论曲研究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趋向,率辩护与剖薪。

辫护的趋向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的历史本体论思想的认识论基础进行说明;创新的趋向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井来系统加以表述的历史认识论观点加以用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本体论;历史乱识论[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310(2012)02—0049一07A b st r ac t:T he r es ear ch of C h i n ese s cho l ar s on t he his t o r i c al epi s t em ol ogy of M ar xi sm ca l l be s um m ed up i nt o t w o bas-i c t r e a&.def en se a nd i nn ovat i o n.T he def ens e m ai nl y be hav es∞e xpl ana t i o n t o t he epi s t em ol ogi cal bas i s of his tor ic al ont o l ogy t hought,w hi l e i nnovat i on m ai nl y beha ves S g el uci dat i on t O t he his tor ic al epi s t em ol ogi eal poi nt w h i ch i s no ts yst em ati call y exp r essed by M ar x i s m.K e y w or ds:M ar xi s m;hi s t or i cal ont oI og,/;his tor ic al epi s t em ol ogy按照传统的理解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难物主义。

专题二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ppt

专题二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观.ppt
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 特征: 直接性 具体性
F=GM1M2/R2
•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的含义: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 维形式。
水果
判断的含义:
是对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 是对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的,是否具有 某种属性等的判定和判明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的含义: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
正确理解认识辩证运动中非理性因 素的作用
苯 环 结 构 的 发 现
凯库勒
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作用
首先,主体的意志、情感等因素影响主体能动性 的发挥,从而影响主体认识的过程和结果。如:坚 韧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能调动主题的精神力量,去 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其次,主体在许多情况下能以直觉、灵感等 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和认识。
•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 唯心主义: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 路线,从主观到客观。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 世界的反映。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客观唯 心主义认识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他们把认识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
原子
分子
? 基本粒 子!
(2)真理的绝对性
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 无限的。
B
c a CbA
a2+b2=c
2
(3)真理绝对性与真理相对性的关系
❖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 中,任何相对真理中包含有永不会被推翻的绝对 真理的颗粒;

浅谈历史认识论

浅谈历史认识论

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吗?与一般的以现实存在的事物为对象的认识活动不同,历史认识的对象是过去的事物,它既不能直接观察、也不能通过任何实验的方法来复制再现。

面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认识对象,历史认识者常常会发问:历史事实在哪里?历史事实在哪里?这是19世纪以来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和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反复讨论,至今仍然分歧较大的一个问题。

一、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认为,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它存在于历史认识的主体(即后来的研究者)之外,且不受其影响。

历史事实以直接的方式“封存”在史料之中,尤其是原始资料之中。

历史认识主体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统称为史料的外部批判和内部批判),就可以获得它们,将它们移入自己的历史著作中。

对历史认识真实性的威胁主要来自历史认识主体。

因此,历史学家应该、而且可以做到排除“自我”、消灭“自我”,他应该是一件工具、一面镜子、一架传递历史声音的机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如实地说明历史”,做到“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历史在借我的口说话”。

他们相信事实本身就会说话,能让历史事实自己来说话的历史学家才是最好的历史学家。

你们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必须指出,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所看到的历史事实,实际是指史料记载中的事实。

而史料记载中的历史显然不是历史事实本身,它泯灭了客观发生过的历史与史料记载中的历史之间的边界。

因此,它所认定的历史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难以确证。

如果认为客观发生过的历史具有客观性,是不以历史学家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认为史料中所记载的事实,也是不以历史学家的意志为转移,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就值得怀疑了。

因为,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与史料中记载的事实尽管有联系,但毕竟不是一回事。

二、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不同意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对“历史事实”的解释。

他们认为,把历史事实看成是“像砖头和木块那样具有一定形状和明显固定轮廓的东西”是荒谬可笑的,“相信历史事实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这是一种可笑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易根除的谬论”。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

作者: 蛰洞[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哲学年鉴
页码: 365-36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古典时代;提问方式;唯物主义理论;启蒙辩证法;先验主体;脑力劳动;理论实体;霍克海默
摘要:雷特尔是与法兰克福学派紧密相关的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力图综合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分析、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以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认识理论资源,建立一种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应的认识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建立起关于科学知识的唯物主义理论, 反而是对他那个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由康德和黑格尔所建立的认识论观点的承认。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部分对商品的分析实质上只是在政治经济学层面进行的,并没有探寻社会综合的可能性,这一综合是以私人所有原则为基础的。

而雷特尔则要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社会综合问题,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提问方式变成社会学的提问方式。

在他看来,唯心主义的知识理论,不能阐明精神的综合能力,因为它们始终立足于单个主体,而非诸多主体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单个主体的综合能力只有在社会综合背景下才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在古典时代的认识论中,单个主体的社会-综合效力,对于这些单个主体来说还是完全被遮蔽的:这一效力被唯心主义知识理论实体化
为“先验主体”。

相反,如果我们遵循现实的社会实践的主导思想,则应该将先验主体的观念回溯到社会历史的层面,建立一种唯物主义的知识理论,这种知识理论 只能是一种历史性的知识理论。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及其重大意义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及其重大意义

作者: 于炳贵
作者机构: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出版物刊名: 理论学刊
页码: 68-72页
主题词: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思想;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基本原则;客观实际
摘要: 一、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
的‘左’的或右的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认识论的一些思考[摘要]本文意在简要探讨历史认识论的一些问题。

历史是过去经历的事情,理解其本质离不开对时间哲学性的思考。

历史上的人物虽然逝去,但他们产生的影响却一直流传到后世:时间和历史是人们的唯一本质存在形式。

不同民族的史学发展传统具备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历史学具备广博性、思辨性和自省性三个特点。

认识历史既离不开史料,也离不开史学家的想象力,历史一旦发生就不再改变,但却具有无限的可叙述性,优秀的史学家往往兼备过人的文采。

自18世纪维柯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完整连贯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历史认识的最高层次。

[关键词]历史认识自省性史料价值历史哲学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历来是历史学专业里难度较大的一个领域,非有渊博学识和对历史有深邃思考的人,不便于妄自谈论这一领域。

因此思索再三,方决定将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为“历史认识论的一些思考”。

文中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前辈学者其实早有精辟的见解,但作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史学理论的一些东西,肯定也有自己的一些考量。

在谨慎思虑之下,本文决定结合前辈学者的见解,再简单探讨一下关于历史认识论的以下4个小问题。

这5个小问题依次是: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的学科特征;人究竟怎样认识历史;什么是历史哲学,怎样对历史进行哲学思考。

一历史学是什么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是“历史学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是历史学”。

这并非玩弄辞藻,首先强调说明这一点,有其深刻的问题内涵。

“什么是历史学”是一个典型的疑问形式,是发问者对于历史学研究内容的提问。

对该提问的回答多种多样,只要将历史学研究的内容简单罗列一些就都算是回答,比如若有人问“什么是历史学”,或者更进一步问“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学”,一个历史专业研究生可能回答说为了“看书,思考,写论文”;一位历史专业的教授可能说“编写著作,发表论文,评选职称”;一位考古学家可能说“探测古迹,发掘文物,鉴定价值”。

而“历史是什么”则是灵魂深处的自我反思。

从字面上看,历者,经历也。

史者,事也。

所谓“历史”,顾名思义,即经历过的事情,已经故去的事情。

这种故去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故事。

但历史既是故事,又高于故事。

这恰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对于古今中外很多历史学家来说,最初所以喜欢上历史就是因为喜欢听故事,那些生动的历史故事是使他们爱上历史这门学科,走上历史研究道路的萌芽。

要深刻认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离不开对时间的哲学性质的思考。

在问“历史是什么”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下“时间是什么”。

物理学上的时间,即指宇宙中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一个概念。

历史是什么的问题,除了历史爱好者或专业研究者,或许普通大众很少去思考它;但若论时间是什么,我想任何一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感受,或者推而广之,不仅仅是人,一切生命体对“时间”,应该都有独特的感受。

从哲学上说,时间是一切生命体唯一的本质存在形式。

譬如有一个人,健健康康地活着,但你怎么证明自己活着这件事本身?要证明一个概念,必须拿与之相反的概念进行对比。

比如说一本书很厚,是因为通常我们见到的书都比它薄,都没有这么厚;说一个人个子很高,是因为平时见过的人个子都没这么高,都比较矮。

同理,要证明一个人“活着”,必须拿“活着”的对立面,即“死了”进行对比,只有知道死亡是什么感觉,死过的人,才能真正说出来活着是什么感觉。

但死过的人是无法再复活向人们讲述死亡是什么样子的,因此,证明生命“活着”这件事从哲学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命题。

历史正是如此。

历史讲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这些事都是由当时的“人”完成的。

研究过去发生的事,说白了就是研究过去曾经活过的人。

随手翻开几本历史书,上面总有各种各样的人名,有刘邦、曹操、李白、司马光,有汉尼拔、查理曼、达芬奇、拿破仑,这些人的身份民族不同,生活年代不同,性格特点、事业成就都不同,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死人。

他们都已经死了,永远不会再复活,所谓的历史书上面堆满的,就是这一个个死人的名字。

我们禁不住要问:活人尚且研究不完,为什么还要研究死人呢?历史学难道仅仅是一门研究死人的死学问吗?当然不是这样。

无论什么时候,历史学都绝非一门死学问。

历史书上记载的那些人,虽然已永远死去,但他们生前所做过的事,则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产生了长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

因此我们要想明白今天的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就必须追溯过去,看昨天、前天、很久以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要想明白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性格的人,就必须看他以前经历过什么事,以前做过什么事。

“现在”是转瞬即逝的,当一个人强调“现在”的时候,可能是指他当前说话的这一时刻,但他这句话说完很快就进入下句话,所谓“当前”和“现在”是无法严格定性的。

“未来”也是充满未知数和不确定性,大卫·休谟曾写道:“我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但我永远无法完全确定明天的太阳也会像今天这样升起。

”人们总是基于以往的经验去认识明天,推测明天,但人们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确定明天一定会是这样或那样,未来永远带有不确定性,哪怕这种不确定性只有千分之一。

事实上,人们唯一能够把握和确定的只有昨天和过去,只有从“过去”中才能证明一个人“活着”。

时间的流逝性使一切“现在”和“未来”迟早也会成为“过去”,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历史”是人们的唯一本质存在形式:譬如有一个老人即将死去,要想为他找寻一些曾在世上活过的证据,只能从他以前的生活中去找,因为当他死去的那一刻,对这个人来说,“现在”和“未来”都永远向他关闭了大门,他唯一能拥有的只有“过去”。

思虑至此,我想我们完全可以说,历史不是别的,是人类自我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本质体现,是人性的集中刻画和表达,是时间在人类身上流淌过的印记;历史学也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载体,是人类精神历程的最终归宿,是人类唯一证明自己在世上存在过的证据。

二历史学的学科特征在东西方史学史上,曾长期有“历史学究竟是否是一门科学”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历史学不是科学,而应归属到艺术的派别。

有学者坚持认为历史学具备科学的特征,毫无疑问属于科学。

也有一些学者采取折中观点,认为历史学兼具科学和艺术的特性。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妨从历史上追溯着来研究。

李剑鸣先生在《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中曾写道,从历史上看,历史学“长期只是一门学问,而不是一个专业。

”①这话很有道理。

我们现在所用的“历史学”、“历史学家”这些概念是近代以来受西方学术影响而形成的,在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并无这样完善的概念。

在中国历史上,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具备这样三个特征。

第一,它长期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出现的,是统治者的御用学问。

众所周知,中国的史学传统不能说不发达,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官修史书,民间私人编撰历史的情况则非常少。

司马迁、班固也好,司马光、欧阳修也好,古代这些编写史书的学者,首先他们本身就是政府高级官员,或许他们也有纯粹出于学术目的研究历史的心态,但更多的是为当朝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谋划长治久安。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就是最好的例子。

即使有个别民间史书,也往往被斥为“野史乱弹”,这与西方发达的民间编史传统形成反差。

这种官修史书往往出于正“大义名分”的目的,对前朝进行或多或少的抹黑。

第二,它长期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儒家忠孝观和名分论作为立场。

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倘若不具备广泛的思路和开阔的胸襟,是很难将这门学问研究好的,自然科学尚且如此,历史学就更是这样。

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很浩瀚的学问,大到王朝兴衰、文明交替,小到古人平时的坐卧起居、一言一行,以至古人平时吃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历史。

可以说,在人类所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上,还没有哪一门学科像历史这样,研究的对象如此浩瀚,如此庞杂。

仅从历史人物来看,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就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的家庭出身不同,阶级立场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也不同,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①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2页。

他们在历史上做的事情不同,即使做同一件事,出发点也不完全相同:总之,他们就是活生生的人类的记忆,人性的体现。

就算同一个人的性格,不同年龄阶段尚且会有变化,对于历史上这么多曾经活生生的人,我们怎么能仅仅用儒家观念将他们简单分为“明君”、“昏君”,“忠臣”、“奸臣”,甚至“好人”、“坏人”呢?第三,它长期以华夷秩序来看待民族关系史,将汉族看作文化优越民族,一厢情愿地将周边少数民族看作“蛮夷戎狄”。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弘扬汉族的民族自豪感,这本身无可厚非。

但古代的修史传统不是以生产力和社会进步为标准,而是盲目坚持儒家的以“礼”或是否遵守“圣人之道”为标准,将周边民族看作是蛮夷。

问题是以儒家的“礼”、“仁”为核心的文化观本身是非常主观的东西,以此来区分一个民族是否文明,往往容易出现偏差。

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士大夫因循守旧,泥古不化,不作任何实际调查,将英国等西方国家斥为蛮夷。

实际上,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经济富裕,文化繁荣,政治民主,早就不是什么蛮夷。

历史学曾长期依附于其他学科而发展,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没有搞清历史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特征。

历史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古今中外史家评说不一。

依笔者个人观点,历史学最大的三个特征是思辨性、广博性和自省性。

历史学的广博性前已述及,下面简单讨论一下其思辨性和自省性。

思辨是学好历史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认识历史必不可少的途径。

历史上的事一旦发生,就永远定型了,不会再变,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却随时代变迁而不同。

同样一个事件,同样一个人物,不同时期不同立场的史学家对其认识往往大相径庭。

要想触及到历史深处的智慧,只有对历史事件不断进行思考,对历史人物不断进行辨析,只要人类的历史还在发展,这种对历史的思辨就永无止境。

自省则是指历史对个人的功用。

人们常常觉得历史是一门没什么实际用处的学问,很多学历史的同学有时也有这种困惑。

表面看来,历史学既不能像理工科那样使人掌握精确的自然定律,复杂的工程技术,也不能像经济管理类知识使人学会经营管理才能,甚至不如文学艺术等学问能陶冶人的情操,提高自身修养。

即使有一些学者凭借历史知识获得了社会声望和财富(比如近年来热门的王立群和当年明月),也往往不是专业学历史出身:历史学似乎给人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

但历史学绝非无用之学,对于历史专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看重一个人的修养,而拥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是最能体现一个人修养的地方。

历史对促进人的修养典型体现在自省性上,任何人在生活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逝去的时光进行一种总结,这种对过去生活的总结既是对时光的怀念,也是为了提醒自己尽量避免以前犯过的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