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认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认识论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意在简要探讨历史认识论的一些问题。历史是过去经历的事情,理解其本质离不开对时间哲学性的思考。历史上的人物虽然逝去,但他们产生的影响却一直流传到后世:时间和历史是人们的唯一本质存在形式。不同民族的史学发展传统具备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历史学具备广博性、思辨性和自省性三个特点。认识历史既离不开史料,也离不开史学家的想象力,历史一旦发生就不再改变,但却具有无限的可叙述性,优秀的史学家往往兼备过人的文采。自18世纪维柯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完整连贯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历史认识的最高层次。

[关键词]历史认识自省性史料价值历史哲学

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历来是历史学专业里难度较大的一个领域,非有渊博学识和对历史有深邃思考的人,不便于妄自谈论这一领域。因此思索再三,方决定将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为“历史认识论的一些思考”。文中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前辈学者其实早有精辟的见解,但作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史学理论的一些东西,肯定也有自己的一些考量。在谨慎思虑之下,本文决定结合前辈学者的见解,再简单探讨一下关于历史认识论的以下4个小问题。这5个小问题依次是: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的学科特征;人究竟怎样认识历史;什么是历史哲学,怎样对历史进行哲学思考。

一历史学是什么

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是“历史学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是历史学”。这并非玩弄辞藻,首先强调说明这一点,有其深刻的问题内涵。“什么是历史学”是一个典型的疑问形式,是发问者对于历史学研究内容的提问。对该提问的回答多种多样,只要将历史学研究的内容简单罗列一些就都算是回答,比如若有人问“什么是历史学”,或者更进一步问“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学”,一个历史专业研究生可能回答说为了“看书,思考,写论文”;一位历史专业的教授可能说“编写著作,发表论文,评选职称”;一位考古学家可能说“探测古迹,发掘文物,鉴定价值”。

而“历史是什么”则是灵魂深处的自我反思。从字面上看,历者,经历也。史者,事也。所谓“历史”,顾名思义,即经历过的事情,已经故去的事情。这种故去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故事。但历史既是故事,又高于故事。这恰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古今中外很多历史学家来说,最初所以喜欢上历史就是因为喜欢听故事,那些生动的历史故事是使他们爱上历史这门学科,走上历史研究道路的萌芽。

要深刻认识历史是什么的问题,离不开对时间的哲学性质的思考。在问“历史是什么”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下“时间是什么”。物理学上的时间,即指宇宙中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一个概念。历史是什么的问题,除了历史爱好者或专业研究者,或许普通大众很少去思考它;但若论时间是什么,我想任何一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感受,或者推而广之,不仅仅是人,一切生命体对“时间”,应该都有独特的感受。从哲学上说,时间是一切生命体唯一的本质存在形式。譬如有一个人,健健康康地活着,但你怎么证明自己活着这件事本身?要证明一个概念,必须拿与之相反的概念进行对比。比如说一本书很厚,是因为通常我们见到的书都比它薄,都没有这么厚;说一个人个子很高,是因为平时见过的人个子都没这么高,都比较矮。同理,要证明一个人“活着”,必须拿“活着”的对立面,即“死了”进行对比,只有知道死亡是什么感觉,死过的人,才能真正说出来活着是什么感觉。但死过的人是无法再复活向人们讲述死亡是什么样子的,因此,证明生命“活着”这件事从哲学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命题。

历史正是如此。历史讲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这些事都是由当时的“人”完成的。研究过去发生的事,说白了就是研究过去曾经活过的人。随手翻开几本历史书,上面总有各种各样的人名,有刘邦、曹操、李白、司马光,有汉尼拔、查理曼、达芬奇、拿破仑,这些人的身份民族不同,生活年代不同,性格特点、事业成就都不同,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死人。他们都已经死了,永远不会再复活,所谓的历史书上面堆满的,就是这一个个死人的名字。

我们禁不住要问:活人尚且研究不完,为什么还要研究死人呢?历史学难道仅仅是一门研究死人的死学问吗?当然不是这样。无论什么时候,历史学都绝非一门死学问。历史书上记载的那些人,虽然已永远死去,但他们生前所做过的事,则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产生了长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今天。

因此我们要想明白今天的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就必须追溯过去,看昨天、前天、很久以前的社会是什么样的;要想明白一个人究竟是什么性格的人,就必须看他以前经历过什么事,以前做过什么事。

“现在”是转瞬即逝的,当一个人强调“现在”的时候,可能是指他当前说话的这一时刻,但他这句话说完很快就进入下句话,所谓“当前”和“现在”是无法严格定性的。“未来”也是充满未知数和不确定性,大卫·休谟曾写道:“我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但我永远无法完全确定明天的太阳也会像今天这样升起。”人们总是基于以往的经验去认识明天,推测明天,但人们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确定明天一定会是这样或那样,未来永远带有不

确定性,哪怕这种不确定性只有千分之一。事实上,人们唯一能够把握和确定的只有昨天和过去,只有从“过去”中才能证明一个人“活着”。时间的流逝性使一切“现在”和“未来”迟早也会成为“过去”,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历史”是人们的唯一本质存在形式:譬如有一个老人即将死去,要想为他找寻一些曾在世上活过的证据,只能从他以前的生活中去找,因为当他死去的那一刻,对这个人来说,“现在”和“未来”都永远向他关闭了大门,他唯一能拥有的只有“过去”。

思虑至此,我想我们完全可以说,历史不是别的,是人类自我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本质体现,是人性的集中刻画和表达,是时间在人类身上流淌过的印记;历史学也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它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载体,是人类精神历程的最终归宿,是人类唯一证明自己在世上存在过的证据。

二历史学的学科特征

在东西方史学史上,曾长期有“历史学究竟是否是一门科学”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历史学不是科学,而应归属到艺术的派别。有学者坚持认为历史学具备科学的特征,毫无疑问属于科学。也有一些学者采取折中观点,认为历史学兼具科学和艺术的特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妨从历史上追溯着来研究。

李剑鸣先生在《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中曾写道,从历史上看,历史学“长期只是一门学问,而不是一个专业。”①这话很有道理。我们现在所用的“历史学”、“历史学家”这些概念是近代以来受西方学术影响而形成的,在古代中国,长期以来并无这样完善的概念。

在中国历史上,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具备这样三个特征。第一,它长期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出现的,是统治者的御用学问。众所周知,中国的史学传统不能说不发达,但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官修史书,民间私人编撰历史的情况则非常少。司马迁、班固也好,司马光、欧阳修也好,古代这些编写史书的学者,首先他们本身就是政府高级官员,或许他们也有纯粹出于学术目的研究历史的心态,但更多的是为当朝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谋划长治久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有个别民间史书,也往往被斥为“野史乱弹”,这与西方发达的民间编史传统形成反差。这种官修史书往往出于正“大义名分”的目的,对前朝进行或多或少的抹黑。

第二,它长期以儒家思想为正统,以儒家忠孝观和名分论作为立场。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倘若不具备广泛的思路和开阔的胸襟,是很难将这门学问研究好的,自然科学尚且如此,历史学就更是这样。历史自古以来就是一门很浩瀚的学问,大到王朝兴衰、文明交替,小到古人平时的坐卧起居、一言一行,以至古人平时吃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历史。可以说,在人类所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上,还没有哪一门学科像历史这样,研究的对象如此浩瀚,如此庞杂。仅从历史人物来看,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就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的家庭出身不同,阶级立场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也不同,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①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