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论
西方文论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底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三角、正方、圆等,再往上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公正、美等。
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
B、美本身论(《大希庇阿斯篇》)“如果你说凡是美的那些东西真正是美,是否有一个美本身存在,才叫那些东西美呢?”“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我提到美本身,是一个个字说得很清楚响亮的,我并没有想到听我说话的人是一块顽石,既没有耳朵,又没有脑筋!”“因为我们所要寻求的美是:有了它,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犹如大的事物之所以成其为大,是由于它们比起其它事物有一种质量方面韵优越,有了这种优越,不管它们在外表上什么样,它们就必然是大的。
美也是如此,它应该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不管它们在外表上什么样,我们所要寻求的就是这种美。
”“在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中,美并不由于这两种快感中某一种所特有,而两种合在一起所没有的那种性质;它也不由于这两种快感合在一起所公有,而其中任何一种快感所没有的那种性质;所需要的那种性质必须同时属于全体,又属于部分,因为你承认过,这两种快感分开来是美,合在一起也是美,就是说,美在部分,也在全体。
从此我推到一个结论:如果这两种快感都美,那美是由于这种有,另一种也有的那种性质,不是由于只有这种有,而另一种却没有的那种性质。
”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模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
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艺思想

第六章启蒙主义文艺思想18世纪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一次全欧性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的一百多年里,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以蒸气和机械使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彻底摆脱封建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和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通过政治革命,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最终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新兴资产阶级这一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必然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革命。
欧洲的启蒙主义运动正是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按照西方史学家的解释,“启蒙”即“照亮”,“启蒙运动”即“光明观念”的运动,或称思想解放的运动。
启蒙思想家们高扬资产阶级的人性,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对人性的束缚与扼杀;高举理性的旗帜,反对宗教蒙昧,他们相信理性和知识是照亮人们思想、改造不合理社会的根本力量,是建立“理性王国”的强大武器。
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理性原则”,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主要包括人性论和自然神论,前者视自由、平等、博爱的信念为人之理性,遵从理性,必然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后者尊自然为神,强调以自然规律作为人的行为准则。
对于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性原则”的政治内涵,恩格斯曾这样评说:“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恰好那时正在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性化的知性而已”。
对自然神论,马克思也指出:“自然神论——至少对唯物主义者来说——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罢了。
”启蒙思想家们所宣扬的“理性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进步意义。
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演变的方向也不尽相同。
启蒙运动发轫于荷兰,高潮在法国。
由于17世纪航海业的发展,荷兰成为当时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荷兰的哲学家们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高扬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提倡科学,主张泛神论以批判教会神学对人的思想的束缚,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
西方文论第六章普洛丁弩斯

五、普罗提诺的深远影响
• 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反省艺术的基本任务。
• 1 、缺乏对灵魂的关注; • 2 、缺乏对自然美的关注; • 3 、形式的泛滥造成艺术的瓦解; • 4 、异化的精神需要回归自然以寻求重新统一。
四、普罗提诺的文艺理论
• 3、具体的艺术创作: • 创作靠的是智慧,灵感就是智慧的具体表现。
• 当灵魂处于飘忽不定,遇到困难的不良状态时,理性就在我 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因为对理性的需要是一种缺陷或颖悟 力不足的表现。在艺术中也同样如此, 当艺术家踌躇不前 的时候, 理性就占了支配地位, 但在毫无障碍的时候, 他 们的想象力就支配了他们,并且创造了作品。
•
• •
二、普罗提诺的美学观点
• 1、定义:美是包含理念的整一的形式
• 美在形式而不在质料。 • 美不是感性的形式而是理性的形式 。 • 美的形式之所以整一, 是因为它含有理念。
• 2、美的理念从哪里来:美分有了来自神的 理性,从神那里来 。 • 3、真善美的关系:神或理式就是真善美的 统一体。
• 善是美的泉源,臻于至善的境界方能观照至美。
四、普罗提诺的文艺理论
• 1、美与艺术的关系。
• (最早把艺术等同于美的文论家 )
• 虽然艺术是通过摹仿自然来进行创造的, 但根据这一点并不 应该藐视它们。因为, 首先, 那些自然物本身也只是摹仿。 其次, 我们必须认识到, 艺术不是单纯地再现我们所见到的 东西, 而是返回到产生自然本身的那些理念.. 艺术是美的 占有者又补充自然之不足。因此,费竟阿斯不是按照感性事 物中的模型来塑造宙斯像的, 而是按照宙斯假如立意要站在 我们面前显形时所必须采取的形式来理解他的。
三、普罗提诺的审美理论
• 4、审美主体要加强自己的修养, 才能观照 到美。 • 除非眼睛首先成为和太阳类似的东西, 它就休想看见太
高教版西方文论复习提纲

西方文论史古代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第一章古希腊文论第一节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理论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天体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的内在和谐受外在和谐影响,内外相契合才能进入艺术欣赏状态。
2、赫拉克利特“对立和谐”理论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3、德谟克利特模仿说对文艺和美的对象的研究,文艺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对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十分注重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语言。
对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的研究,“快乐说’4、苏格拉底模仿说和功用说“艺术模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有用即美,无用即丑第二节柏拉图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模仿说a理式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b文学艺术是理式模仿的模仿,三种床,照镜子,贬低诗人和艺术家。
c理式模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2、文艺的社会功用说a理想国的建设与文学艺术b模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c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与政治第一的文艺标准3、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神灵附体、神灵感发,热情磅礴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灵感说的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灵感的表现(狂迷)和获得灵感的过程(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c灵感说的矛盾与价值,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象,看出了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揭示了艺术创造离不开现实美的触发,但又不停留在现实美的基础上。
第三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1、文艺本质论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模仿b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c文艺求其相似但比原物更美2、悲剧理论a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b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悲剧六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容和歌曲,情节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占第二位。
西方文论——精选推荐

绪论一、西方文论的范围和基本内容主要指发源于古希腊的、以欧洲为主的西方文学理论遗产。
二、西方文论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1、古典时期:古希腊罗马文论文论的主流是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神学时期:中世纪文论“经为寓意”说和“诗为寓意”说:阿奎那、但丁3、复苏时期:文艺复兴文论为诗辩护、悲剧理论、小说理论、艺术真实和想象:薄伽丘、卡斯特尔维屈罗、塞万提斯、莎士比亚4、展开时期:17—18世纪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以古希腊罗马文艺为经典和范本,强调服从权威、规范与统一,据此为文艺制定法则。
“三一律”。
启蒙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提倡古典主义传统;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毁坏德行,主张“回到自然”;狄德罗提出文学的逼真性原则,严肃喜剧取代古典主义喜剧;鲍姆嘉通强调诗的感性构思方式、修辞对诗意的作用;莱辛批评古典主义的“诗画同一”说和“单纯肃穆”的审美趣味,,把人的动作和行动提到首位,倡导市民戏剧;赫尔德提出用民间诗歌的再生来复兴诗歌,发扬民族文学传统;维柯注重原始人的诗性思维。
5、德国古典时期康德提出了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等观点;歌德认为艺术模仿自然又高于自然,首创“世界文学”的概念;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论述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探讨)、首次提出悲剧冲突论;黑格尔提出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也是三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史观念,在悲剧冲突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善两恶的冲突”的悲剧本质说。
6、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追求理想的表现,强调想象和情感的巨大作用,鼓吹天才和个性解放,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创造,崇尚自然,宣扬“回到自然”。
现实主义文论方面,巴尔扎克主张文学应像镜子一样,照生活原样表现世界,提出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司汤达提出文学就是社会的表现和文学的真实是虚构的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别林斯基提出文学的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三原则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观点;杜勃罗留波夫将现实主义文论发展为真实性、典型性、形象性三原则;托尔斯泰主张文学要忠实地按照实际生活原样再现生活,文学的典型化原则。
西方文论知识点

西方文论教案第一章总论☐☐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 1、学科性质☐☐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
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4、研究方法☐☐(1)、以人为本。
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
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
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
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
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美学等无不如此,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而已。
2、作家中心(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浪漫主义文论、唯美主义文论、直觉主义文论、象征主义文论等把作家作为研究的中心,视文学为心灵的产物。
西方文论整合版

西方文论绪论仁定义“丈论"主要指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就是文学实践得概括.总结与对文学发展得希望与预言,反过来它又脂导与影响着文学实践活动。
“西方文论"就是西方对文艺现象与规律得认识与瞧法。
文学理论涉及作品、宇宙、作家、读者等文学得四要素。
2、西方文论与哲学、美学得联系西方文论得主要来源:哲学家;作家;专门得文学批评家与哲学得联系:西方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出自哲学家得理论体系,依托一定得哲学思想。
与美学得联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得关系.二•西方对文学本质得瞧法模仿说模仿说就是丙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得学说.模仿就是指两项爭物及其对应关系•模仿;艺术模仿现实世界表现说文学艺术本质上就是艺术家内心世界得外化,就是她们得感受、思想.情感得共同体现,就是艺术家激情下得创造。
强调艺术家得主观能动性。
“诗只不过就是请人思想情感得栽体"——华兹华斯形式论形式论认为艺术得本质在于它得特殊得存在方式,在于它得审美特性.康德“美在形式"瓦尔德俄国形式主狡:“陌生化"三•西方文艺理论得发展概况古代;(分古希腊与古罗马两部分)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徳《文艺对话录》《诗学》古罗马:贺拉斯《诗艺》古典主艾及“寓教于乐”;朗吉纳斯《论崇高》中世纪:文艺理论也成为神学得附席。
奥古斯丁《忏悔录》文艺复兴;但丁;达芬奇;锡徳尼《为诗一辩》古典主艾:又称新古典主51°布瓦洛《诗得艺术》就是古典主爻得法典。
启蒙主爻:启蒙主义文论得主要目得就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功利性•代表;狄德罗.第辛、歌德德国古典美学与文艺理论:18世纪末19世纪初。
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
浪漫主爻文论:主要就是一些浪漫主乂作家诗人得宣言。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雨果《克伦威尔》序;史达尔夫人《论文学》.现实主5C文论;主要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为主。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左拉;托尔斯泰《艺术论》;别林斯基;泰纳(种族、环境.吋代)现代主艾文艺理论:形式主乂;结构主艾;阐释学;后结构主艾;心理分析批评;新历史主义. 参考书0 :仁来光潜《西方美学史》伍&甫《西方文论选》罗素《丙方哲学史》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亚里斯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布瓦洛《诗得艺术》 莱辛《拉奥孔》第一章柏拉图得文艺思想一 •古希腊文艺理论得萌芽1、 毕达哥拉斯“数":世界得本源就是数,数得与谐就就是宇宙秩序,所以"美在与谐”。
《启蒙主义文论》课件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为启蒙主义文论的传播 和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社会条件。
启蒙主义文论的影响与意义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启蒙主义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 教育意义,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 展,丰富了文学创作手法和技巧。
启蒙主义文论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思想 基础,对现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主义文论》PPT课件
目 录
• 启蒙主义文论概述 • 启蒙主义文论的核心观点 • 启蒙主义文论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 启蒙主义文论在当代的反思与启示
01
启蒙主义文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启蒙主义文论是指18世纪欧洲启 蒙运动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思 想,它强调理性、科学和人道主 义,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迷信。
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推动文学的理性化
启蒙主义文论强调理性、科学和客观性,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 影响,推动了文学的理性化进程。
促进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启蒙主义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 推动社会进步,这种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的社会责任感。
激发文学的创新精神
启蒙主义文论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这 种思想激发了现代文学的创新精神。
启蒙主义文论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伏尔泰
01
伏尔泰是启蒙主义文论 的先驱,他的思想对整 个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 影响。
02
他主张理性、自由和平 等,反对封建专制和宗 教迷信,提倡科学和进 步。
03
伏尔泰的文学创作以讽 刺和批判为主,他的作 品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 色彩。
04
他的代表作品有《哲学 通信》、《形而上学论 》等。
启蒙主义文论

启蒙主义文学
❖ 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启蒙运动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重要工具和武器。 它体现了启蒙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美学原则。其主要 特征是:
❖ (一)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宣扬唯物主义和先进 的社会主张,具有鲜明的政论性。他们的作品充溢着 战斗性和民主性。
❖ (二)新题材,新人物,新思想,富有教育意义。启蒙作 家则以资产阶级和平民而非贵族为主人公, 将国王、 贵族、僧侣、教士作为鞭笞对象,而把“第三等级” 的人作为正面人物来歌颂, 反映普通人的行为。
斯威夫特
❖ 约拿旦·斯威夫特(l6G7一11745)是英国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杰出的讽刺作家。其最著 名的讽刺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l726)寓意 深远,驰名全球。小说叙述外科医生格列佛随 船出海,飘流到几个幻想国家的故事。反映了 18世纪前半期英国的社会现实。静作品对英 国宫廷、议会、司法机关、军警及殖民政策 等均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嘲讽,同时也表达了 作者的社会理想。
❖
其次,它是在欧洲自然科学新成就和英、法唯物主义哲
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
❖ 英国洛克(1632一1704)的唯物主义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 础。他的自然神论的哲学思想和君主立宪的主张,推动了这 一时期唯物主义和自由思想的传播。法国思想家贝勒(1647 一1706)和封特奈勒(1657一1757)继承了笛卡尔哲学中的唯 物主义因素,摒弃其中上帝永存和灵魂不死的唯心主义思想, 把理性作为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权威的武器,肯定人类进步 的思想,这都为启蒙运动的产生作了哲学和思想上的准备。
启蒙运动背景
❖
3、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先进的哲学思想为指导。
❖ 首先, 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已不满足于专制王朝的暂时 迁就妥协,而要求推翻整个封建大厦。启蒙运动正是新兴资 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所发动的又一次思想运动。它所宣传 的启蒙主义思想是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过程 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的反封建思想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哲 学、法律、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西方文论导论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西方文论的分期(一)古代文论(古希腊时期到17世纪):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二)近代文论(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三)现代文论( 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四)后现代文论(20世纪70年代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西方哲学从研究重心来看,从古希腊直至现在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从古代的自然本体论转向近代的认识论一次是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现代的语言论。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自然美学:美在和谐。
(2)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艺术美学:模仿自然。
(3) 苏格拉底的伦理美学:美即功用。
一、自然美学:美在和谐首先,美在于数的和谐。
其次,提出了“天体音乐”的概念。
二、艺术美学:模仿自然(1)“对立和谐”理论。
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
(2)首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三、伦理美学:美即功用(1)“艺术模仿自然”,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
(2)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一、理式论摹仿说——文艺本质论1、理式“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西方文论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论

三、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的卓越领导人,有综合精神的 优秀学者。最为典型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他强调模仿,主要是模仿自然。
古典主义者崇尚理性,强调模仿古人和贵 族的生活趣味与情调,布瓦洛要人们认识 研究都市宫廷。
为了证明诗与艺术的合理性,为了修正唯理 主义哲学忽视感性的思想偏向,同时为了填 补由于忽视感性而造成的知识的空白,鲍姆 嘉通决心建立一门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
人类的心理活动:
知——理性认识的学问——逻辑学 意——道德活动的学问——伦理学 情——感性认识的学问——审美学(感受学)
他从抽象演绎出发来讨论诗,对后世诗学 产生影响。
他对古典主义持彻底批判的态度。
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卢梭从科学和艺术的历 史经验和自身特征两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和艺术的 作用是伤风败俗的。使人灵魂腐败,懈怠并贪图享乐。
其次,他从科学艺术自身特征出发,论证其伤风 败俗的地方。他认为科学与艺术出自人类的罪恶; 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错误对人有害;科学艺术目的 虚幻,滋生懒惰与虚荣;还虚饰精神,腐蚀判断。
他定义诗为“一种完善的感性谈论,诗法 就是诗的科学,诗的艺术就是用诗的特有 构思方式创作作品,诗人则是指能欣赏诗 意的人”。
他认为诗的要素是感性表象、作为符号的 词和两者关联,在强调诗的审美价值。
鲍姆嘉通强调的“表象”就是意象,通过 感动而由感性印象再生并激起情感。意象 越明晰,越有诗意。
(法国)百科全书学派: 《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 艺大词典》,1751—1780,狄德罗、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爱尔维修 等。向民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启 迪民众的心灵,宣扬天赋人权、自由、 平等。
西方文论知识点汇总

西方文论教案第一章总论☐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 1、学科性质☐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
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4、研究方法☐(1)、以人为本。
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
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
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
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
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
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文论、启蒙主义文论、德国古典美学等无不如此,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对自然的理解不同而已。
2、作家中心(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浪漫主义文论、唯美主义文论、直觉主义文论、象征主义文论等把作家作为研究的中心,视文学为心灵的产物。
西方文论

(2)读者反映 他的理论不是以“自我表达”为中心的理论,而是一 种关于效果的理论。 朗吉努斯说,真正伟大的作品要在读者的心灵中留下 更多的值得回味的思想,而不是光靠词语就能完成的。高 尚的作品不仅来源于高尚的作者,而且也来源于高尚的读 者,这是因为他们共同“分有”了高尚的心灵:
第二章 中世纪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中世纪的文化背景
这三种文化是怎样融和的呢? 首先,基督教保存并改造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形成了 特殊的拉丁文化。 其次,希腊-罗马的文化因素在被基督教文化吸收的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再次,基督教通过自身的体系教化了北欧的哥特文化。 基督教传教士是北方的“蛮族们”“天然的老师”,是他 们的“较高层次文明的使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模仿论 从亚里士多德文学理论著作《诗学》中可以看出,他 继承了柏拉图从“模仿”角度对文学(诗)的定义,但是 亚里士多德对“模仿”态度却是肯定性的。 (1)普遍性与特殊性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肯定“模仿”呢?因为 在他看来,“理念”是特殊事物的共相,是特 殊的普遍,而普遍不可能脱离开特殊而存在,恰恰存在 于特殊之中。 这样一来,自然物的存在就不再是对理念的不完满 的模仿,而是对理念的实现,因而也具有了自身的合理性。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关于诗学理论的作品 是著名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的不同: 柏拉图哲学体系,以及该体系中的文学 理论观点都具有“理论主义”色彩;在对理念 世界的描述中,柏拉图的思维是数学式的、 超现实的、纯粹抽象的。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则是“经验主义”的,在对世界的 描述中,亚里士多德是通过生物学模型思考,其理论是自 然的、实证的和具体的。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位纯粹的哲学家,他是一 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6.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康德:何谓启蒙
启蒙就是人类从他加诸自己的不成熟状 态中摆脱出来。不成熟状态是指没有别人 的指导,人就不会使用他自己的理解力。 要是这当中的原因不是因为缺少理解力, 而是离开他人指导就缺乏果断和勇气来运 用它,这一不成熟状态就是人加诸自身的 了。故而,启蒙运动的座右铭就是:敢于 聪明!勇于使用你自己的理解力!(见《绪
莱辛的反驳3:造型艺术应表现包孕性的顷刻
包孕性的顷刻——事物发展即将抵达而 又尚未到达激情顶点的瞬间。 选取拉奥孔叹息的瞬间进行表现,更能引 发观众的丰富联想。
结论
“最能产生个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 活动的那一顷刻。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 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如果选择激情的顶点,“想象就不能往上面 升一步,也不能往下面降一步;如果上升或 下降,所看到的拉奥孔就会处于一种比较平 凡的因而是比较乏味的状态了。”
第二节 莱 辛
诗画比较的目的: 在于说明诗的优越性。诗能全面、广泛、 透彻地描写事物的动作以及情绪的发展变 化。诗表现物体的美时,常用的有效方法 有两种:一是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二是 化美为媚。 评价: 在论述诗与画的界限问题上,莱辛并不以 纯粹的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是据此为契机, 表达他积极进取、注重行动的文艺观。
------恩格斯
第二节,德国蒙主义文论
德国当时的国家状况: 17世纪30年的宗教战争使德国分 裂为300多个诸侯小国,相互割据 争霸。 德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文化 也不发达。资产阶级政治上妥协 、思想上软弱。
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直接刺激了德 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深感只有像法国那样 的思想文化运动,才能促成国家的统一和 社会的进步,摆脱落后的状况。 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运 动的目的同法国也有差异,它的当务之急 还不是像法国那样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 舆论,而是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为目的。
《西方文论经典导读》见面课之答案

《西方文论经典导读》见面课之答案见面课:启蒙主义文论1、问题:在《关于〈私生子〉的谈话》一文中,代表狄德罗观点的是多华尔。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2、问题:狄德罗认为,严肃剧就是悲喜剧。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问题:狄德罗赞赏的演员类型是:()选项:A:模仿型B:易动感情型答案: 【模仿型】4、问题:狄德罗认为易动感情型演员的表演质量是:选项:A:稳定的B:不稳定的答案: 【不稳定的】5、问题:莱辛认为,选择表现激情达到顶点前的顷刻的艺术类型是:选项:A:雕塑B:诗答案: 【雕塑】6、问题:莱辛认为,诗人倾向于通过影响和效果来表现美。
选项:B:错答案: 【对】见面课:西方当代文论前沿动态1、问题:小理论通常可以用来说明任何现象,通常以流派命名。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2、问题:“后理论”特指在现代思想的语言论转向背景下形成的特定理论形态。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3、问题:事件的本质特点在于其特异性A:对B:错答案: 【对】4、问题: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五要素?选项:A:虚构性B:道德性C:非实用性D:非规范性答案: 【非规范性】5、问题:《事件:文学与理论》的作者是选项:A:伊格尔顿B:阿兰·巴丢C:阿特里奇D:伊莱·罗纳答案: 【伊莱·罗纳】6、问题:阿特里奇认为,文学事件包含的层面有选项:A:语言B:接受C:观念D:伦理答案: 【语言,接受,观念,伦理】见面课:西方近代文论中的文学合法性问题1、问题:锡德尼对诗的辩护所针对的作家是()选项:A:戈逊B:皮科克答案: 【戈逊】2、问题:锡德尼认为,人类知识的最高形态是()选项:A:历史B:诗C:哲学答案: 【诗】3、问题:雪莱是一个新柏拉图主义者选项:A:对B:错答案: 【对】4、问题:雪莱认为广义的诗人包括()选项:A:立法者B:发明家C:宗教家D:雕刻家答案: 【立法者,发明家,宗教家,雕刻家】5、问题:黑格尔所说的艺术的终结就是指艺术的消亡选项:A:对B:错答案: 【错】见面课: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1、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是选项: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卢卡契答案: 【卢卡契】2、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包括选项:A:霍克海默B:阿多诺C:马尔库塞D:杰姆逊答案: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3、问题: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导致艺术作品的韵味趋于消失。
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论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 培根(F. Bacon,1561-1626)作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 奠基人,总结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了“知识 就是力量”的口号。强调观察和实验的归纳方法,肯定 认识的实践功能。把人类知解力分为记忆、想象和理智 这三种活动。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继承了培 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思想,建立了自己的经验主义的 认识论体系。他指出,人的认识本身是一张“白纸”, 在它的上面没有任何标记,没有任何观念,“我们的一 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导源于经验 的。”[1] [1] 转引自《西方哲学史》上册,全增嘏主编,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3年版,第563页。
虽然同为启蒙主义的代表人物,卢梭同伏尔 泰、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在思想上存在较为 明显的差异。伏尔泰和狄德罗更多地强调理 性,而自然”。与伏 尔泰相比,卢梭更要激进得多,彻底得多, 也正是由于卢梭对古典主义的彻底批判姿态, 他成为法国启蒙思想的标志性人物。
与柏拉图对“诗”的否定相类似,卢梭认为艺术使人 浪费时间去追求虚饰,沉湎于怠惰和奢侈,以致灵魂 被腐蚀、风化解体,趣味低劣。他特别谴责了悲剧和 喜剧,说它们无补于道德风尚。但与柏拉图不同的是, 柏拉图是站在贵族统治的阶级立场上否定艺术,要求 艺术为政治服务。而卢梭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否 定过去讴歌帝王将相、为贵族服务的艺术作品,认为 它们有害于人民和社会。他还进一步将文明与自然对 立起来,认为人天生是善良的,是文明把人教坏了。 所以推崇太古时代的淳朴景象,提出“回到自然去” 的著名口号。他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例,批评雅典以科 学和艺术培养人的礼仪和雅趣,贻害和腐化后世;而 斯巴达则将艺术家和科学家一并赶出了城邦,从而保 持了淳朴和古老的风俗和德行。
史诗与民族 史诗之为史诗,在于它深刻地反映或体现了世界各 民族的共性或普遍性,任何有意义的东西都属于世 界上所有的民族。这种共性集中在情节上。伏尔泰 说各民族都认为单一而简单的情节比混在一起互不 相关的冒险事迹,更能使人感到愉快。情节应该是 轻松而逐步展开的,而且不使人产生厌倦之感。在 主导情节基础上适当加一些插曲,是为人们所普遍 喜爱的。据此,伏尔泰肯定在文学上有为所有民族 共同接受的关于鉴赏趣味的准则,而且认为这样的 准则有很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柯《新科学》的主要贡献有:
1、对“原始思维”的卓越分析,提出荷马 史诗的作者是整个希腊民族,对诗歌、文 学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2、进一步开拓和发展了想象的理论。
他提出诗性智能是一切人类智能的共同起 源,早期的诗歌都是想象力丰富的人们集 体创作的产物。这是较早从思维角度切入 文学起源问题的范例。
赫尔德和歌德合编《德国的风格和艺术》, 阐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文艺纲领和观点。
法德两国之外,对启蒙主义文论产生巨大 影响的还有意大利思想家维柯。
维柯是法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近 代社会科学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新科学》 全名为《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的原 则,从中得出关于各民族自然法的一些新 原则》,试图将社会科学纳入科学体系中。
他重视戏剧的道德教育作用,主张各民族都有自 己的戏剧。
他的文论思想充分强调文学的生活功能,并赋予 作家崇高的教化使命。
第三节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一、鲍姆嘉通
由于他是首先使用aesthetica这个术语,提 出并建立美学学科的人,所以被誉为“美 学之父”。但他并不是第一个研究美学的 人。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就已经开始 讨论“美是什么”。
三权分立(政治思想):立法权、行 政权、对外权,反对君权神授→衍生 出: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立法、 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成为整个资本 主义世界政治实践的重要准则和基础。
(洛克→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孟 德斯鸠)
自然科学突破:伽利略望远镜、牛顿 宇宙体系。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理性的 发展,冲击旧有思想。
但卢梭自己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他的 基本思想是:人不可以违背自己的本性。 他试图以自然对抗文明。
就文论史而言,卢梭对“自然”的标举, 提倡“回到自然”而掀起感性崇拜,提出 自我表现,开浪漫主义风气之先,影响了 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故又被称为 “浪漫主义文学之父”。
卢梭的《关于戏剧演出给达朗贝尔的信》 又叫做《论戏剧》,是他对戏剧的批评, 虽然有偏颇之处,但客观上充满了反封建 的启蒙精神。
他的矛盾是古典主义同启蒙主义之间的矛盾, 也是他自身性格和经历的矛盾。
此外,他还指出特定的剧种只有在特定时代才 能成熟。
二、卢梭
法国启蒙运动三大领袖之一,法国启蒙思 想的标志性人物,浪漫主义的先导者。
伏尔泰和狄德罗更多强调理性,而卢梭则 更多地诉诸灵魂和情感,主张“天赋人 权”、“回到自然”。
40年代前代表人物是高特舍特,推崇唯理主 义和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但也受其局限;
40年代后波特玛和布莱丁格与之争执,主张 以英国为楷模,强调想象。
德国民族文学仍未成熟。
启蒙运动后期,德国民族文学走向新阶段。 莱辛为之奠基。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狂 飙突进”运动,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觉醒。
精神》); 狄德罗《修女》《拉摩的侄儿》《私
生子》 卢梭《新爱洛伊丝》《爱弥儿》《忏
悔录》
莱辛:喜剧《明娜·冯·巴尔赫姆》、悲 剧《爱米丽雅·迦洛蒂》、诗体剧《智 者纳丹》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强盗》、《阴谋与爱情》
特色:平民色彩、反古典精神、意识 形态色彩
文论
(德国)古典主义→ “蛙鼠之争” 莱比锡(哥特舍德)追求古典主义戏 剧、法国楷模 、理性→ 苏黎世(布 莱丁格)追求“可能世界”,英国楷 模、想象 → 莱辛、歌德、席勒
局限: 理性王国(理想色彩)、 自由平等(有限)、 普遍人性(假设)、 思想启迪和文化教育之定位
文学
伏尔泰《老实人》《命运》;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
性质:近代之第二次反封建(君 权神授←→ 天赋人权)反教会 (神权至上←→无神论)的资产 阶级文化运动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 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 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 都受到最无情的批评;一切都必 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 在做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 一尺度。” ——恩格斯
他认为“三一律是不易遵循的,但却是合 理的”,而遵守三一律不应妨碍创新及反 映生活真实。
狄德罗在《关于<私生子>的谈话》和《论戏剧诗》 中阐述了自己的戏剧观,提出建立“严肃喜剧” (即市民剧)的主张。
他认为严肃喜剧(正剧)应讲市民和家庭题材, 帮助和引导人们爱道德、恨罪恶。
他提倡把人物的性格放在情境的关系中去表现, 所以情境应该成为作品的基础。情境为主,性格 为次。
启蒙主义文艺理论的总体特征:
1、启蒙主义文论是一种承前启后的转折型文 论;
2、启蒙主义文论分为英国经验派和大陆理性 派两大对立流派。这与哲学上的分界是相对 应的;
3、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为新兴的 市民阶 级服务;
4、历史主义观点和方法的兴起; 5、启蒙主义还有其历史局限与不足。
第六章 启蒙主义文 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法国启蒙主义文论 第三节 德国启蒙主义文论
第一节 概述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及其 先驱们和人们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 解放运动。
启蒙主义文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 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极具强烈政治 倾向和战斗热情。
启蒙主义文论的一个重要的共通性就是对 人道、人性的张扬,强调文学对人性完善,研究人的状况、特点、前 途和利益。
马克思说:“自然神论----至少对于唯物 主义者来说----不过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单 易行的方法罢了”
概况 社会背景 文化与文学 文论
“启蒙运动”
启蒙:Enlightenment,照亮、 启迪。
内涵:以近代科学文学的“理性 之光”,冲破封建制度和教会神 学所造成的愚昧和迷信,照亮民 众的心灵,启迪民众的心智,从 而建立心目中的“理性王国”。
总体倾向——启蒙运动时,具 有强烈政治倾向和高昂战斗热 情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
法国启蒙主义文论是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 义的过渡,有承上启下作用。卢梭提出 “返回自然”的观点,狄德罗提出严肃戏 剧理论。
德国启蒙运动分前后两期。
启蒙思想最早的文论是古典主义时期奥皮茨 的《德国诗论》,是德国文论史上第一部有 影响的著作;
为了证明诗与艺术的合理性,为了修正唯理 主义哲学忽视感性的思想偏向,同时为了填 补由于忽视感性而造成的知识的空白,鲍姆 嘉通决心建立一门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
人类的心理活动:
知——理性认识的学问——逻辑学 意——道德活动的学问——伦理学 情——感性认识的学问——审美学(感受学)
他从抽象演绎出发来讨论诗,对后世诗学 产生影响。
鲍姆嘉通将美学分为理论的和实践的,前 者主要指美的理论,后者主要指艺术理论。
鲍姆嘉通的理论重心落在人的感性认识,他 的哲学努力旨在探求感性认识的机制与意义。 尤为注意“哲学根本无法解释诗歌艺术中的 知识问题”
他发现,人类的心理结构本来就包括知、意、 情三个部分。知即理性认识,已有逻辑学研 究,意志已有伦理学研究,唯独情即感性认 识却一直无家可归,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知识 体系建构中的一个漏洞。
意象必须与主题相关联。
他认为艺术的模仿是在体现自然之间的内 在联系和完善性。
他认为诗优于画。
他认为灵感是人的一种先天能力,是天赋 的才情,理智在其中与感性表象融为一体。 因而艺术家是清醒的而非迷狂的。
二、赫尔德
1771-1776德国“狂飙突进”文学运动理论 纲领的制订者,1789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
他对古典主义持彻底批判的态度。
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卢梭从科学和艺术的历 史经验和自身特征两个方面论述了科学和艺术的 作用是伤风败俗的。
首先,他从历史经验出发,指责科学和技术的发 展会使人灵魂腐败,懈怠并贪图享乐。
其次,他从科学艺术自身特征出发,论证其伤风 败俗的地方。他认为科学与艺术出自人类的罪恶; 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错误对人有害;科学艺术目的 虚幻,滋生懒惰与虚荣;还虚饰精神,腐蚀判断。
文学方面:
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民主 性。
启蒙作家的关注点多在普通民众身上,作 品往往揭露批判贵族,哲学思想被用通俗 易懂地方式展现出来,以唤醒大众对封建 制度和宗教迷信的怀疑和批判意识。
(法国)百科全书学派: 《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 艺大词典》,1751—1780,狄德罗、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爱尔维修 等。向民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启 迪民众的心灵,宣扬天赋人权、自由、 平等。
18世纪的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 各异。整个18世纪是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和 封建主义进行生死搏斗的时期,社会的主 要任务就是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在文化和精神领域,这一时期呈现为多种 意识形态并存互补而又相互斗争的态势。
社会背景(18c )
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于英国兴起, 生产力空前提高
他认为戏剧使人耽于娱乐;在效果上与美 德不兼容;在经济上耗费时间和金钱;并 进一步全盘否定演员。
三、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的卓越领导人,有综合精神的 优秀学者。最为典型的启蒙主义思想家。
他强调模仿,主要是模仿自然。
古典主义者崇尚理性,强调模仿古人和贵 族的生活趣味与情调,布瓦洛要人们认识 研究都市宫廷。
第二节 法国启蒙主义文论
一、伏尔泰
他被视作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论史诗》是他较为集中论述文学问题的 论著。
他为史诗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用诗 体写成的关于英雄冒险事迹的叙述”。
他认为史诗在时间空间上不受限制,在主 人公的类型与数量以及语言上也不受限制。
伏尔泰认为史诗的本质在于深刻地反映或 体现了世界各民族的共性或普遍性。
他肯定文学上有为所有民族共同接受的关 于鉴赏趣味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