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6.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0-启蒙运动
西方文论
西方文论史一、名词解释(4*5分)二、简答题(4*10分)三、论述题(2*20分)一、名词解释1、柏拉图——理式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理式最初是起源于神的,是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
2、文艺复兴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和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科学(如修辞学、哲学等)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
它看似是复兴古典学术,实际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
最早是意大利艺术家提出的,取得成就也是意大利最高。
3、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这是继文艺复兴以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主义文艺理论是欧洲当时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新文艺的呼唤,它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思想成果。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4、叔本华——生命意志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和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即生存下去永不满足的欲求。
要想摆脱痛苦,最根本的就是要否定生命意志,使人的认识从意志服务、充当意志的工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
根本彻底的解脱只有死亡,而暂时的解脱只有通过艺术。
5、尼采——权力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认为一切事物除了追求生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追求力量的强大、权力扩张、追求优势求和自身超越,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哲学。
6、精神分析——原型或原始意象集体无意识和族类记忆,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原型”或“原始意象”。
荣格认为原型的最初形式是人们对于某种情境所作出的反应,当这种情境反复出现,就逐渐印刻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
在遇到同样的情境时,人们就会做出相同的心理反应,这种特定的心理模式就构成了原型。
所有原型加起来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艺术作品就是通过原型和原始意象来表现集体无意识的。
7、本雅明——“灵韵”说“灵韵”的概念是作为艺术品和艺术复制品的对立特性提出来的,本雅明认为,艺术作品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技术复制是现代社会的新产物,对原来的艺术品有伤害,它伤害的就是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灵韵”。
外国文学史 第五章 重点
第五章18世纪文学第一节1.启蒙:理性的开启思想的解放公民政治意识的觉醒2.启蒙运动:是18世纪全欧洲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革命运动3.启蒙运动理论体4.启蒙运动的历史任务:批判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
5.启蒙运动的理论武器:理性6.启蒙运动的局限性:憧憬的理性王国是理想化的资产阶级王国;过分强调思想意识的作用并无完全否定宗教的力量。
7.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烈的政论性。
·深厚的民主性。
·深刻的哲理性。
8.启蒙时代新出现的文学体裁:书信体小说。
正剧(市民闹剧)哲理小说。
9.法国启蒙文学:启蒙运动直接附有教育群众,鼓吹推翻君主专制和教会统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启蒙文学:革命性,战斗性强。
启蒙文学作家大多是启蒙思想家或社会活动家,宣扬唯物主义,主张文学面向广大平民,创造了多样化文学体裁。
10.英国启蒙文学:18世纪的英国文学非常繁荣。
11.前期:笛福创作《鲁宾逊漂流记》标志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奋发进取和创业精神和18实际的殖民扩张精神。
鲁滨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资产阶级冒险进取的精神;殖民扩张精神。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主人公格列佛医生自述数次航海遇险,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和智马国…·和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对比得出一些表现启蒙主义者政治理想的结论。
菲尔丁:《汤姆琼斯》18世纪英国小说的最高成就。
批判封建阶级以门第、金钱为条件的婚姻;道德改良的人道主义精神;广泛反映了英国18世纪社会生活①汤姆生世之谜②汤姆和苏菲亚相爱精力③汤姆的心地善良和布里非的居心险恶④汤姆与女人12.后期:感伤主义文学、哥特体小说产生了。
第五章启蒙主义文论
第五章,启蒙主义文论1、启蒙运动,即指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是即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它打破传统观念,启迪人们的思想、传播新的概念,所以称为“启蒙”。
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君主制度、贵族特权,揭露教会的黑暗腐朽、偏见与狂热,批判唯心主义,反对门第、等级观念,提出永恒的理性原则和正义、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在实质上是一个按照资产阶级世界观改造世界的运动2、《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代表文献。
3、启蒙运动的思想特点:(1)突出理性,“理性”是指启蒙运动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
“启蒙”是从封建的、宗教的意识中解脱出来。
①文艺复兴的理性主义主要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依赖的是古典思想家的引导;启蒙运动不是文艺复兴的简单重复,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反封建、返教会的口号。
内容有实质性变化。
②启蒙主义的理性主义以学尚科学为核心。
(2)两个重要理论:①自然神论:上帝是一位神秘的钟表师,自然是上帝创造的,但上帝创造一个完美的宇宙和自然之后便让自然和人类按照自然和规律运行,不再干涉自然和人类事物。
②主权在民说。
狭义:国家主权在于人民;广义:包含自然权利学说,自然说,契约论,以及权利制衡等重要内容。
4、启蒙主义基本特征:①鲜明的政论性和民主性。
②以描写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主人公,描写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一节狄德罗1、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以《百科全书》的出版为核心,形成了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高潮,以狄德罗为首的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宣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资产阶级的革新主张,在历史上统称为“百科全书派”。
2、文论思想:(1)“自然原则”与“真实原则”①狄德罗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戏剧理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真实与否是衡量艺术美的首要标准。
西方文学十五讲名词解释
1.六大思潮:2.维吉尔:3.贺拉斯:4.奥维德:5.《伊尼德》6.《歌集》7.《诗艺》8.《变形记》9.《圣经》10.《忏悔录》11.《阿伯拉与爱洛伊丝的情书》12.“巴洛克”13.莫里哀14.彼得拉克15.“狂飙突进”:16.《包法利夫人》第二讲1.埃斯库罗斯2.索福克勒斯3.欧里彼得斯4.《被缚的普罗米修斯》5.《俄狄浦斯王》6.《美狄亚》7.《荷马史诗》第三讲1.《圣经》2.《列那狐的故事》3.忏悔录4.奥古斯丁5.基督教文学6.骑士文学7.中世纪文学第四讲1、但丁2、《新生》3、《神曲》1、薄伽丘2、彼得拉克3、拉伯雷4、塞万提斯5、《十日谈》6、《巨人传》7、《堂吉诃德》8、人文主义文学9、人文主义10、文艺复兴第六讲1、莎士比亚2、《哈姆莱特》3、《仲夏夜之梦》4、《罗密欧与朱丽叶》5、《李尔王》6、《麦克白》7、《雅典的泰门》第七讲1、新古典主义2、启蒙文学3、巴洛克时代4、高乃依5、《熙德》6、拉辛7、《安德洛玛克》8、莫里哀9、《伪君子》10、《鲁滨孙漂流记》11、简奥斯汀12、《偏见与傲慢》13、菲尔丁14、《汤姆琼斯》15、席勒16、歌德17、卢梭18、《忏悔录》19、弥尔顿20、《失乐园》21、笛福22、《鲁滨孙漂流记》23、斯威夫特24、《格列夫游记》25、《新爱洛绮丝》26、《爱弥儿》27、伏尔泰28、《老实人》29、狄德罗第八讲1、歌德2、《浮士德》第九,十,十一讲1、歌德2、席勒3、华兹华斯4、拜伦5、夏多布里昂6、雨果7、麦尔维尔8、波德莱尔9、夏洛特·勃朗特10、司汤达11、巴尔扎克12、梅里美13、小仲马14、马克吐温15、杰克伦敦16、欧亨利17、《巴黎圣母院》18、《恶之花》19、《名利场》20、《简·爱》21、《红与黑》22、《高老头》23、《人间喜剧》24、《唐璜》第十二,十三讲1.莱蒙托夫2.屠格涅夫3.普希金4.果戈里5.列夫·托尔斯泰6.陀思妥耶夫斯基7.车尔尼雪夫斯基8.《叶甫盖尼·奥涅金》9.《怎么办?》10.《安娜·卡列尼娜》11.《钦差大臣》12.《死魂灵》第十四,十五讲1.弗洛伊德2.艾略特3.卡夫卡4.海明威5.贝克特6.海勒7.索尔·贝娄8.杜拉斯9.《荒原》10.《变形记》11.《老人与海》12.《等待戈多》13.《第二十二条军规》。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1、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有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起的文学运动,由可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
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张。
运动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反叛精神。
它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强烈影响。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场运动只局限在文学领域,到80年代中期便开始衰退。
青年时期的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主要代表。
2、感伤主义:亦称“主情主义”、“前浪漫主义”,因斯特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它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感伤情绪。
这一派作家用感情和仁爱代替理性作为批判工具,着意刻画人的内心活动和描写人的不幸遭遇,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不少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调。
感伤主义影响了狄德罗、卢梭等作家,对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3、湖畔派: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赛等,因憎恶资本主义而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同时创作了大量歌颂大自然、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
这些人被称为“湖畔派”。
他们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改革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4、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指拜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类艺术典型。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感、蔑视、性格阴郁孤傲、追求自由,具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精神,伤感情调很重。
他们有时候挺身而出保护被压迫者,反抗强暴者,但基本上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
《盗贼》中的康拉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拜伦的大本分作品都有这类典型。
5.古希腊抒情诗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
它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
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
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
《西方文学理论》 术语解释 6.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5.2-市民剧理论
市民剧理论:
莱辛在?汉堡剧评?中,将批判锋芒直指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并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为根底,创立了市民剧理论。
?汉堡剧评?的根本主题是,以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作家高乃依、拉辛以及伏尔泰作为评论对象,借他们的剧作在汉堡剧院上演的时机,对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的写作目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规那么设置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他的剧作?萨拉•萨姆逊小姐?开创了德语“市民悲剧〞的先河。
为打破盲目崇拜法国戏剧的偏见,莱辛强调要回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和戏剧理论。
莱辛反对把悲剧变成纪念大人物的工具,提倡在剧作中表现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
在对待戏剧规那么的态度上,莱辛区别了两类人:法国人和古代人。
莱辛认为,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作家把规那么变成一种繁文缛节的形式对戏剧加以限制,阻碍了戏剧对行动的表达和性格的塑造。
在悲剧的净化效果的问题上,莱辛强调“悲剧应该引起我们的怜悯与恐惧,仅仅是为了净化这种和类似的激情,而不是无区别地净化一切激情〞,道德存在于激情的两个极端之间,中和适度才是净化之道,而怜悯与恐惧就在相互制约中防止了各自的极端开展。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考博复习名词解释(西文文论部分)1、“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化”是指那种依靠丰富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的创作倾向。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1859 年4 月19 日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具体的内涵包括:1、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2、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2、“席勒式”:“席勒式”是指那种不顾人物性格逻辑,违反真实性原则硬性地让人物说他不该说的话,以传达作者思想倾向。
3、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这是对现实主义真实性的最基本的要求。
意思是指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并不等于真实地描写生活现象,而是要求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不同阶层、阶级、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揭示,展现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看来,文学艺术与法律、政治、宗教和哲学一样都是意识形态的形式它的存在形态;它的发展变化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即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制约的。
因此,社会变革的原因不能到文艺、宗教、法律、哲学中去寻找,而文艺等的变化的原由必须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中去寻找。
这就是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
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揭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思想的一大贡献。
在人类思想史上,他们第一次确定了文艺在社会结构坐标系中的位置,第一次明确揭示了文艺所具有的最普遍的社会本质。
5、“艺术生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的概念,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他把艺术生产归结为“精神生产”其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了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6、“中间环节”:这个词恩格斯早在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就提出来了,恩格斯认为,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那么在这些思想领域与经济基础之间,就离得比较远,就存在一个辽阔的空问,在这个辽阔的空间就必然存在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的“中间环节”。
《外国文学史》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主要成就:启蒙主义 包括: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理解后简答题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基本情节:一幕序曲(剧情的正式开端)、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
五幕悲剧: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否定了脱离实际的追求。
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否定了仅仅迷恋情欲的爱情(玛家蕾特)。
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否定了与王朝相妥协的道路(海伦)。
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否定了以古典美来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纳、欧福良)
《拉摩的侄儿》:对话体哲理小说(马克思称:“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称:“辩证法的杰作”。
《宿命论者雅克》卢梭(激进派的领袖):理论著作:《论科学与艺术》: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返归自然”的理论。
《民约论》(又名《社会契约论》):“福音书”。
2.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3.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世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发展进步的。
4.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2.在人物塑造上:辩证的方法。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6.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康德:何谓启蒙
启蒙就是人类从他加诸自己的不成熟状 态中摆脱出来。不成熟状态是指没有别人 的指导,人就不会使用他自己的理解力。 要是这当中的原因不是因为缺少理解力, 而是离开他人指导就缺乏果断和勇气来运 用它,这一不成熟状态就是人加诸自身的 了。故而,启蒙运动的座右铭就是:敢于 聪明!勇于使用你自己的理解力!(见《绪
莱辛的反驳3:造型艺术应表现包孕性的顷刻
包孕性的顷刻——事物发展即将抵达而 又尚未到达激情顶点的瞬间。 选取拉奥孔叹息的瞬间进行表现,更能引 发观众的丰富联想。
结论
“最能产生个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 活动的那一顷刻。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 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 如果选择激情的顶点,“想象就不能往上面 升一步,也不能往下面降一步;如果上升或 下降,所看到的拉奥孔就会处于一种比较平 凡的因而是比较乏味的状态了。”
第二节 莱 辛
诗画比较的目的: 在于说明诗的优越性。诗能全面、广泛、 透彻地描写事物的动作以及情绪的发展变 化。诗表现物体的美时,常用的有效方法 有两种:一是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二是 化美为媚。 评价: 在论述诗与画的界限问题上,莱辛并不以 纯粹的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是据此为契机, 表达他积极进取、注重行动的文艺观。
------恩格斯
第二节,德国蒙主义文论
德国当时的国家状况: 17世纪30年的宗教战争使德国分 裂为300多个诸侯小国,相互割据 争霸。 德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文化 也不发达。资产阶级政治上妥协 、思想上软弱。
法国的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直接刺激了德 国的知识分子,他们深感只有像法国那样 的思想文化运动,才能促成国家的统一和 社会的进步,摆脱落后的状况。 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德国启蒙运 动的目的同法国也有差异,它的当务之急 还不是像法国那样制造反封建制度的革命 舆论,而是首先以统一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为目的。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阿那克瑞翁体阿那克瑞翁的诗主要歌颂生活的乐趣和欢乐的爱情,赞美贵族社会的游宴生活。
风格清新,语言优美,形式完整,被称为“阿那克瑞翁体”。
2、《伊索寓言》《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
现在流传的是后人整理的,所收篇目三百余篇。
其中绝大部分是古希腊的民间口头创作,有些故事还可能来自非洲、亚洲等地。
《伊索寓言》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
3、新喜剧新喜剧是一种不同于古典时期旧喜剧的新型喜剧。
它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
又称世态喜剧。
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医师、家奴等。
新喜剧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
最著名的作家是雅典的米南德。
他写过100多部喜剧,流传下来的只有《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两部。
其喜剧结构紧凑、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
他的创作对罗马的戏剧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通过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改编,对后世欧洲的喜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新约》《新约》是《新约全书》的简称,它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基督教的正典。
《新约全书》用希腊文写成,共27卷,有“福音书”、“史传”、“书信”、“启示录”四种文体。
5、奥林波斯神系希腊诸神按父权制氏族的方式在奥林波斯山上建立起以宙斯为首的庞大家族,称为“奥林波斯神系”。
其中有十二位主神,宙斯是众神之主,他的兄弟姐妹中,赫拉是天后,波塞冬是海神,哈台斯是冥王,得墨忒耳是农神。
他的子女分管天上、人间,阿波罗是太阳神,阿瑞斯是战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阿尔忒弥斯是月亮神和狩猎女神,阿佛洛狄忒是美神和爱神,赫淮斯托斯是铁匠神,赫尔墨斯是神使。
其他重要的神还有酒神狄俄尼索斯,命运女神“三个摩伊拉”,文艺女神“九个缪斯”等。
6、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相传由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上编(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上编(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考点】一:基本概念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
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
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2.百科全书派: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
《百科全书》主编是狄德罗。
百科全书派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旗帜,以无神论和人性论为武器,对封建的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及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宗教神学,进行严厉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
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
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3.“狂飙突进”运动:“狂飚突进”运动是1770年至1785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主要人物有赫尔德、歌德、席勒等。
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
“狂飚突进”运动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4.哲理小说:哲理小说是德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理式:柏拉图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
根据柏拉图的解释,这类”理式”存在于天外境界,无生无灭,无声无色,不可捉摸。
柏拉图认为,现实中可见的事物,均是以理式为蓝本形成的。
柏拉图对”理式”的解释,虽然比较神秘,但在哲学意义上,实际上是指,事物的本体,事物的真相。
故而在柏拉图的理论中,她有时又用“真实存在”、“真理”,“真理大原”之类术语指称“理式”。
迷狂:指失去正常理智时的精神迷乱状态。
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分析了4种“迷狂”。
一是预言迷狂,即受神感召而能预言的人呈现出的迷狂;二是除灾迷狂,即为了禳除灾祸而一书中,把隐喻的功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生存离不开隐喻。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贯穿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
隐喻具有多义性、可变性等特征,在神学、艺术中这种特征更加突出。
文艺复兴:13世纪末至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的一场文化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
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被土耳其人攻陷,那里的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希罗文明逃到意大利讲学,掀起了搜集、研究古籍抄本和古代艺术作品的高潮,很多年青人提出“回到希腊去”,声称要把埋没的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文艺复兴”由此而得名。
其实他们是借古人的亡魂宣扬新的思想意识,即“人文主义”。
新古典主义:17世纪初产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来影响扩展到欧洲各国,一直持续到18世纪初,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在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文艺为典范。
其主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注重理性,模仿古代,重视格律,追求宫廷趣味,语言华丽典雅等。
启蒙:原意指光亮穿透阴暗。
后用来指借心智之光(即笛卡尔所说的“自然之光”)驱散黑暗愚昧,扫除迷信无知,是思想得以解放。
当其第一个字母大写时,特指产生了现代思想的启蒙运动。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doc
西方文论名词解释考博复习名词解释(西文文论部分)1、“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指那种依靠丰富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的创作倾向。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1859 年4 月19 日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
具体的内涵包括:1、艺术必须具有审美属性,文学必须是美的文学。
2、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表达“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2、“席勒式”: “席勒式”是指那种不顾人物性格逻辑,违反真实性原则硬性地让人物说他不该说的话,以传达作者思想倾向。
3、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 这是对现实主义真实性的最基本的要求。
意思是指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并不等于真实地描写生活现象,而是要求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社会中不同阶层、阶级、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对这种关系的揭示,展现社会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看来,文学艺术与法律、政治、宗教和哲学一样都是意识形态的形式它的存在形态;它的发展变化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即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制约的。
因此,社会变革的原因不能到文艺、宗教、法律、哲学中去寻找,而文艺等的变化的原由必须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中去寻找。
这就是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
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揭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思想的一大贡献。
在人类思想史上,他们第一次确定了文艺在社会结构坐标系中的位置,第一次明确揭示了文艺所具有的最普遍的社会本质。
5、“艺术生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就提出的概念,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他把艺术生产归结为“精神生产”其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了精神生产的资料,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
6、“中间环节”:这个词恩格斯早在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就提出来了,恩格斯认为,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那么在这些思想领域与经济基础之间,就离得比较远,就存在一个辽阔的空问,在这个辽阔的空间就必然存在作为沟通两者的桥梁的“中间环节”。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1.莱辛的诗画界限论莱辛认为,造形艺术和诗歌,它们有异中之同,即都要模仿自然;也有同中之异,主要表现在四方面:1.就存在形式说,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的表现范围要比画广,画适宜于表现美,诗则除了美其他丑、怪、悲、喜、滑稽等均能表现。
2.就模仿的媒介说,诗用人为的符号,即时间中动作发出的声音;画用自然的符号,即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和色彩。
3.就模仿的对象说,诗描绘时间中先后持续的事物即动作;画描绘空间中并列的事物即物体。
4.就追求的效果说,诗求其真,再现人的动作的复杂冲突;画求其美,即姿态和表情上的静穆或静穆的伟大。
上述诗画各自的特殊规律是相互不能超越的,否则就会招致失败,但这些规律也不是绝对的。
2.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鲍姆加登的“理性类比”概念“理性类比”是“美学之父” 鲍姆加登于1739年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用“理性类比”肯定了感性的东西,其内容包括:感性洞察力,即洞察相同之点的能力;感性敏锐性,即洞察差别的能力;感性记忆;想像力;感性判断;对类似情况的观察;特殊感觉力。
“理性类比”反映了鲍姆加登把纯粹认识论的美学转到艺术和艺术理论的美学。
4.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5.尼采的日神、酒神论尼采认为悲剧是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至深本质的二元冲突中产生的,日神和酒神是二元对立的两种冲动或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
17到18世纪,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发生了一次广泛而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人称启蒙运动。
“启蒙〞一词的原意是“照亮〞,启蒙运动实那么为思想解放的运动。
“勇于使用你的理性〞是这个运动的口号,拒绝迷信和神秘,对人的理性力量和科学进步抱乐观的态度是这个运动的特点。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以人的世俗理性为尺度,对以往各种学说进行衡量,对长期占据思想界的权威观念加以质疑,努力摆脱教会对人类事务的控制。
启蒙运动崇尚科学,倡导按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公开自由地研究人周围的一切。
政治上,启蒙运动强调自由和人权,提倡宗教宽容。
哲学上,启蒙运动产生出了多种形式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物质决定论。
由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主编的?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的代表文献。
启蒙运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文化背景。
18世纪欧洲各国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到了自身处境的巨大反差,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和政治上的大权旁落使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阶级的矛盾日益锋利,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成为最为有力的社会呼声,启蒙运动由此应运而生。
就思想文化层面而言,文艺复兴开启了思想革命的大门,基督教作为知识和心灵智慧的大厦,受到了彻底的冲击和颠覆。
与此相应,科学技术取得长足进步,通过对人类经验的总结和对自然对象的观察实验,提出一系列定理、证明和学科建设主张。
科学的开展促进了人类理性的开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和宗教迷信的理论根基,激发了人们思想解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