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冷兵器时代的战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冷兵器时代的战阵
希腊方阵的起源
古希腊战车的历史结束于荷马史诗时代,即公元前九世纪,相当于我国的西周末年。从公元前八世纪起,希腊开始了步战
梭伦改革时期,多立斯人的后裔斯巴达人建立了严正的步兵战斗队形——多立斯方阵
早期的多立斯方阵是有纵深的横队:前列是贵族甲士(全权公民)组成的重装步兵,后列是他们的仆役(无全权者和奴隶)组成的轻装步兵
作战时,后列轻装步兵用石块、梭镖进行攻击,接敌后,重装步兵以长矛攻击,短剑格斗,轻装步兵则进行协助,肃清残敌。这种方阵的战术非常简单,起决定作用的是重装步兵的勇敢、体力和技艺,几乎没有什么战术机动可言
这种方阵同我国西周和春秋初期附属于战车的步兵方阵颇为相似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
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
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方阵中的重装步兵头戴头盔,上身批胸甲,小腿上还裹胫甲,左手一面小圆盾,右手执矛,长度在2-3米之间,腰间插一把短剑,但是很少拿出来用,主要武器还是长矛(这么多装备,没有马作为机动,所以要求士兵的体能非常强建,所以强盛的希腊城邦中,斯巴达人的从7 岁就开始进行军事训练,雅典公民也要受到良好的教育,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诸如,长跑标枪摔跤等,甚至还举行运动会,都是为了保持公民战士良好的体能),这点跟后来的主要以投枪远射和近战用盾牌短剑为主要作战方式的古罗马军团不同
方阵需要全副武装的重步兵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齐的队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进。一般的希腊方阵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纵队,然后根据总人数的多少向左右两侧延伸。假设总兵力为1万时,方阵的正面就将由1200余名士兵构成,其长度大约为1公里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希腊半岛多山,地形破碎,不太适合骑兵作战,所以典型的希腊城邦陆

军中,骑兵很少。步兵分重步兵和轻步兵
重步兵方阵是希腊军队的主力
重步兵都是各自城邦的上层自由公民,有责任感能吃苦,守纪律。轻步兵没那么多装甲,但是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主要作用是支持重步兵后勤,作战时使用投石标枪等扰乱对手重步兵的队形
轻步兵的来源是比较次等的公民,甚至是奴隶
作战的时候,双方都尽量找平地作战场,这和我国的春秋时代的车战比较相似,就是约战会战制度
只有战争双方都具有作战意愿的时候,才在某一时间地点进行作战
希腊方阵中重步兵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 8-12排,有长矛重装步兵组成的方阵象一只巨大刺猥一样
方阵两翼和前方是轻步兵和少量骑兵掩护
作战时,轻步兵先向对手射箭、投石,以期打乱对方阵形,然后重步兵方阵长矛如林,象坦克一样向敌人冲去。在这种密 集队形冲锋中,个人想退却根本不可能,甚至即使重伤甚至昏迷死亡,都会夹在方阵中一同前进
这需要极端的纪律与忍受能力,斯巴达人的军事组织与构成,使得斯巴达人忍受痛苦和纪律性都很强
这也是为什么斯巴达可在希腊称雄的原因
方阵极为重视地形,因为与东方疏散的战阵不同,重步兵组成的密集方阵在崎岖的地面运动很容易造成方阵的脱节和破碎
几乎每次希腊方阵的大败都与此有关。
希腊的游击步兵发展
雅典雇佣军将领伊菲克拉底认识到轻装步兵的战术价值,模仿色雷斯标枪手创建了游击步兵,士兵只带金属头盔,身上不被甲,装备几支标枪、一柄短剑、和一面小圆盾。游击步兵组成松散的阵形,进退迅捷,可以在任何地形作战,即能投掷标枪远距离攻击敌人,也能逼近以短剑格斗
一次战斗中,伊菲克拉底指挥的游击步兵全歼600名斯巴达重装步兵,从而威名远扬,游击步兵很快进入希腊各国军队的编制
多兵种部队协同作战的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伊菲克拉底有过这样的总结:“轻装步兵如同双手,骑兵如同双脚,重装步兵如同被甲的胸膛,而统帅如同头颅。”这为以后的马其顿兵种合同作战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游击步兵再也不是重装步兵方阵的附庸,而是一种独立的作战力量而发展起来
希腊方阵的变形—楔形阵 这里需要着重提一下古希腊的战术大师—底比斯名将埃帕米农达(伟大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老爹菲利普,15岁时在底比斯当了3年人质,曾经跟埃帕米农达学习战术,他后来缔造的马其顿长矛阵基本就是照搬埃帕米农达首创的斜线战术)。 传统希腊长矛阵战术讲究阵线平推进攻,两军接阵以后就发展成为互相推挤的混战,结果往往是对阵一方因为精疲力竭而阵形瓦解,导

致失败。这种打法跟角力类似,毫无谋略可言,兵力优势,体格健壮往往可以决定胜负。埃帕米农达在卢克特拉战役中,利用斜线次第进攻一举击败强大的斯巴达军队,首次改革了希腊方阵战术
此战埃帕米农达率领的底比斯军队有重装步兵6千人,轻装步兵1,500人,骑兵1千人;斯巴达军队由国王克里翁布罗托率领,有重装步兵1万人,轻装步兵1千人,骑兵1千人。底比斯军队不但兵力处于劣势,而且士气不高,因为斯巴达重装步兵在希腊首屈一指。斯巴达军队摆出传统的8行纵深的方阵,克里翁布罗托亲率700卫队在右翼远端。埃帕米农达将6千重装步兵分为4个方阵各辖1,500人,中央和右翼的3个方阵只有4行纵深,最左边的方阵却有50行纵深。两军都把骑兵部署在两翼提供掩护。斯巴达军队率先发起进攻,整个阵线稳步前进,经过河道向坡上的底比斯阵线逼近,埃帕米农达看到敌军已经前进到距离200米的地方,下令出击。两侧的骑兵先冲下坡去同斯巴达骑兵激战,很快将其击溃;左翼50行纵深的方阵率先前进,然后右面的3个方阵依次出发,形成一条斜线。这样当左翼方阵接敌的时候,其他方阵还拖在后面。色诺芬记载道,底比斯左翼50行纵深的加强方阵借助地势冲进斯巴达国王克里翁布罗托亲率的右翼方阵,如同一艘战舰拦腰撞击敌舰,斯巴达方阵顿时土崩瓦解,克里翁布罗托力战而死。此时斯巴达阵线其它方阵正等待对面底比斯步兵的进攻,只能坐视右翼方阵的覆灭,传统希腊方阵笨拙僵硬的弱点在此暴露无遗。消灭斯巴达右翼方阵以后,底比斯的左翼加强方阵士兵全部右转,开始攻击斯巴达阵线暴露的侧翼,而其他底比斯方阵此时也陆续接敌,会同左翼方阵两面夹击,一个接一个地击溃斯巴达阵线的各个方阵
此战埃帕米农达运用了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的战术原则,梯次配置兵力,创造了两面夹击敌人的机会。这是希腊方阵战术300年来出现的最革命性的创新(300年就这么点创新???)
菲利普统一希腊的凯罗尼亚战役就借鉴了埃帕米农达的斜线战术,但推陈出新,步骑协同进攻一举击败雅典、底比斯联军。据说一战时期的施利芬计划的策划者施利芬也是从楔形阵受到启发,而制定的一翼突击的,类似于翻转门的计划

马其顿军团
第二次希波战争以后,希腊世界群雄并起争夺霸权,雅典、斯巴达、 底比斯都接近过成功,但是最后都在连年征战中打得筋疲力尽
与此同时北方山国马其顿的国王菲利普二世进行了军事改革(在希腊当人质那位)
马其顿军团的核心是重装步兵长矛方阵,即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的创建人是亚历山大的

父亲腓力二世。到亚历山大时代发展成熟,一个标准的巨大方阵共约16384人,由四个组织严密小方阵组成,每个小方阵(约4096人—师)由一名将领统率。每个小方阵每一横排为256(营)人,纵列为16人。四个小方阵横排成一个长方形大阵,每排就成为1024人,纵列仍为16人
方阵的基本战术组成单位为方阵的纵列,即16人,名为洛考斯。16个洛考斯组成一个辛塔哥马(256人),相当于营。一个小方阵由16个辛塔哥马组成,相当于一个师
这些部队采用二二制编制,各级作战单位在作战时可分可合。(将小方阵组成大方阵类似于孙膑兵法所指出的方阵要阵中容阵,阵中容队,而且可分可和,便于指挥操作,这是很先进的)
亚历山大在参战人数最多的战役里动用了两个巨大方阵。独立作战时,马其顿步兵师除了重装步兵以外,还配属一个团的散兵(1024人,主要是轻步兵),两个团的游击步兵2,048人,和一个团的骑兵1,024人,这样总兵力达到8,192人。集群作战时,所有的重装步兵部队组成一个巨大的方阵,通常构成马其顿阵线的左翼。菲利普时代的马其顿军队有4个步兵师,一共3万2千余人。 而且这种方阵是由各个基本小方阵构成,所以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攻击方向很难转动,每个小方阵的进攻方向可按前后左右变幻,只需要将长矛竖起,然后所有人面向需要转向的方向,然后放下长矛即可
而小方阵组成的大方阵可因敌因地而变队形(当然小方阵是不可能再变的,它是最小单位)
尽管如此,这种方阵最适合的作战地形是平原
马其顿长矛阵能够演练熟习几种复杂的战术队形,比如斜线、楔形,钳形,圆形等等,并可以按照指令迅速转换(这也和东方孙膑古八阵近似,因为孙膑的古八阵也是各个小方阵组成各种阵型)
马其顿长矛阵优缺点都很突出。马其顿长矛阵的正面冲击力非常强劲(古代无有出其右者),正面攻势锐不可挡,但由于其16行的纵深加上笨重的装备,机动性和灵活性都很欠缺,对破碎地形的适应性很差,方阵侧翼的防守尤其脆弱,对远程攻击力量防御能力有限,由于马其顿方阵双倍的厚度,相同兵力条件下战线长度就比希腊长矛阵短一倍,很容易让敌方从两翼包抄
不过,马其顿方阵是不能单独和希腊方阵比较的
因为重步兵构成的长矛方阵仅仅是马其顿作战系统一部分
所以说,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其顿方阵是不准确的,用马其顿军团描述可能更为恰当,马其顿军团主要分为三部分由各个兵种进行协同作战,主要包括方阵、骑兵、轻步兵
马其顿军团的重步兵长矛方阵主要是作为铁锤和铁毡子来用的
组成马其顿方阵的重装

步兵基本由马其顿中上层自由民组成
马其顿重装步兵的防护装备同其他希腊重装步兵大同小异,最大的区别是长矛和盾牌。马其顿重装步兵的长矛大约有4-6米长,比普通希腊步兵的长矛长出一倍,尾部也装有铜锤以使重心后移,长矛重达8公斤,必须双手握持
马其顿长矛阵中的重步兵的盾牌直径只有60公分,用一条皮带悬挂在士兵的脖子上,然后固定在士兵左臂臂弯处。除了长矛以外,马其顿步兵还佩戴一柄短剑作为辅助兵器。在进攻时,马其顿军团的重步兵方阵是铁锤,靠着强大的正面冲击力量撞击敌人阵型
在防御时,它是铁毡,其他部队依靠着坚强的步兵方阵作为防御的核心力量,压住阵脚,象一块觇板一样吸住敌人的兵力,突击敌阵的任务交给重骑兵
方阵的右翼主要为重装骑兵。马其顿军的重装骑兵是由年轻贵族组成的精锐部队
有一定的装甲防护,有点象后世的重骑兵,但是没有马镫,也没有那么重,主要武器是长矛和剑。长矛长达4到5米,冲锋时平端在手,矛头向下 斜,刺中第一个敌人以后,就留在敌人的尸体上(因为没有马镫承力,所以一旦感觉长矛刺中目标则必须撒手,否则巨大的冲力会把骑士撞下马背) ,然后拔出剑来砍杀 。最精锐的骑兵近卫军全部由贵族组成古希腊尚右,作战时总是部署在方阵右翼,由国王亲自率领投入战斗
左翼由轻装步兵与同盟者骑兵组成。但左翼轻装步兵的队形很长,呈斜形,有如一条巨长的锁链,可以贯穿连接整个重装步兵方阵和右翼重装骑兵,在作战中保持全军互相策应、队形不乱而不至于被敌军分割包围
轻装步兵大都配备较短的长矛,较宽的盾牌和较轻的铠甲,而且多数为轻便的皮甲
轻装步兵的机动性较强。由于巨大方阵在作战中保持密集紧凑而且移动快捷的队形并不容易,所以很多作战任务都由右翼或者轻装步兵来率先发起
轻装步兵无论在装备和训练上或者在纪律养成上一般都比不上重装步兵,他们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许多轻装步兵,特别是配备有特种兵器并有熟练技术的弓箭兵和投石兵均为雇佣军
他们跟不太强大的轻装骑兵共同负责保卫前进中的方阵侧翼。战斗开始时,他们在方阵前面组成一支散兵屏护部队,对敌人阵型进行弓箭投石等远攻,打乱敌人阵型
根据亚历山大四次最主要的战役来看,亚历山大的主要战术往往是利用重骑兵率先突击,来打击敌人的左翼,然后中军巨大方阵跟进摧毁敌方中军主力。战斗力较弱的左翼则咬住对方右翼,有时左翼甚至抵挡不住,但随着右翼和中军的胜利而反过来对敌人进行反击。最终击溃敌军,获得全面胜利。马其顿军的核

心战斗集中在方阵的冲击力,这种方阵在正面冲锋时可谓势若巨雷,锐不可当,如刺猬般的巨大长矛构成的矛墙会给与敌人以最大的震撼
个人认为,马其顿军事组织弥补了古典希腊方阵战术的弱点,其兵种协同作战,以及方阵的灵活性在当时来说是相当先进的,甚至要超出罗马的三线作战,已经体现了东方孙膑古阵的一些优秀思想
但是还是有密集队形不便于机动和防御远程攻击差等弱点,尤其是缺乏远程攻击能力
这就需要统帅的智慧,统帅必须明白如何选择合适的战场地形,如何把握战场态势,如何利用各个兵种的协同进行作战
这种作战方式的正面冲击力远远高过后世的罗马军团
不过,由于他的远程攻击力薄弱,最终败在了罗马的标枪下
亚历山大的伟大是建立在他父亲菲利普二世的肩膀上,如果没有菲利普留给亚历山大强大的陆军力量,亚历山大如何在短短20-30 岁之间如何征服起横跨亚非欧的大片地???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亚历山大是最好的战术指挥官,能够把马其顿军团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罗马军团
早期的罗马军队在作战时采用希腊式的方阵,一个军团有3至4千人不等,分为8列,由于当时罗马军队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士兵的武器、铠甲甚至粮食都要自带,因此罗马的军团整体上参差不齐,一般来说,能装备的起铠甲的重步兵派在前6列,而家里较穷装备不起铠甲的轻步兵派在后两列,后排士兵把长矛搁在前排士兵肩上,形成一种长矛阵形
在当时这种阵形可以说毫无机动性可言,更不要说是使用战术了,他们只依靠自己的勇猛去压倒别人,又无后备队,一旦阵形被击破,那他就无法继续作战,加之有无骑兵即使打败敌人也无法追击
在公元前396年,罗马打败了比他们更无军事组织的埃特鲁斯人控制了意大利中部地区。不过罗马人很快就吃到了苦头,来自法兰西地区的高卢人7万大军向罗马进攻。很快就打到罗马城下的阿里河,在这里两军展开激战,罗马军团的弱点暴露无遗,机动灵活的高卢军队很快绕到罗马人的侧翼及后方,罗马军团被团团包围,在高卢人如潮水般来自四面八方的进攻下完全溃败,逃进城里的罗马士兵甚至连城门都忘记关,这一天后来被罗马人定为国耻日――公元前390年7月18日
面对高卢人的失败使骄傲的罗马人清醒过来,他们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于是他们痛下决心一定要建立一只强大的军队
在与高卢人作战失利后,罗马人逐渐认识到自己军事体系的落后,由于一场改革也就随之而来。这场改革起于卡米鲁斯,一名优秀的罗马统帅。又经过多年的实战考验后,罗马人终于建立了一套在当时行

之有效的军事体系。他们改变了一直以来的装备和给养自备制,转而由国家统一配给制,定期在发放军饷,并提供武器和给养,实现了军队的职业化和装备的标准话。高卢战士自由松散的队形、迅速敏捷的动作和大刀阔斧的砍杀都给罗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山地部族萨姆尼姆人的游击战中,罗马人意识到了投枪的有效性和山地作战时密集队形的不利。历经改良总结出的军团战术与希腊方阵相比,虽然同为古典重装步兵战术,但采用的却是相当松散的战斗队形
重装步兵分为3个横队,每个横队由前后左右交叉布列的10个连队(玛尼布尔斯)构成,而每个连又细分为2个排(肯托利亚)
由这些单位构成小方阵,排成一列,中间留有略大于小方阵的空隙,而第二线的方阵则正对第一列方阵的空隙
这样,三列队形就组成了类似于棋格形式的大方阵
这种阵型排列法,在我国叫做夹门鱼鳞阵
所谓“夹门”,就是后一列正对前一列留下的空隙。所谓鱼鳞就是整个阵势来看,个个小方阵仿佛鱼鳞一样交错排列
并有人根据此,说明安息战争中一只突围的古罗马军团曾在汉朝定居
不过,这倒是东方自古以来的就有的阵法,不过一般用于车战
这种队形长于机动,在实战中能够随机应变地改变队形,并且即使某一队士兵战败,也不会导致整个战线的崩溃,后方的援兵可以迅速填补缺口。前、后排罗马士兵的武装有所不同。第一、第二排的士兵主要装备有2枝投枪——射程30米的轻投枪“皮拉”和射程10几米的重投枪“皮鲁姆”,另外还有近战格斗用的短剑和著名的方盾
第三排的士兵全部由经验丰富的老兵构成,他们装备有长枪,用于支撑整个战线
为了便于投掷投枪和挥剑格斗,士兵们在布阵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队列的纵深和相邻士兵的间距可由指挥官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节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军团的龟甲阵,就是利用正前方两侧战士用大方盾牌互相靠近,严密的遮挡,而在中央的士兵则把盾牌举到头顶遮挡,从远处看就仿佛一只脑袋缩进壳里的乌龟,所以叫龟甲阵
这种阵型可有效的防御当时的西方弓箭、投石、标枪
在重步兵方阵前,用轻步兵散开,用远程武器尽可能的杀伤敌人。两翼和后方是骑兵,用以对付敌人的迂回包抄,并在敌人溃败时进行追击。此时罗马军队的装备已有了较大的改进。他们的头盔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头部护具了,盔顶成圆形,能在受到攻击时,较好的分散受力;护面完全遮住了面颊两侧,只露出眼、耳、鼻;而后面的护颈,能有效的保护脖子和肩部。而且罗马人的护甲也很特别:在最早时期,罗马人的

铠甲是一种用许多的小金属片连成的锁子甲,它能有效防御辟砍的攻击,而对于以刺杀为主的武器防御效果相当的差。到公元元世纪时,罗马人又开始使用一种类似圆筒状的铠甲,《角斗士》和《埃及艳后》里的罗马士兵就是使用这种铠甲,显而易见的是这种铠甲只能保护士兵的上半身,他们的腿部是暴露的。不过,限于当时的作战方式,这种铠甲是十分实用的,而且这使士兵的机动性大大增加
至于罗马军队的著名盾牌是一种向外凸出的大盾,长1.2米,宽75厘米,能有效的防御前方的箭石和标枪,巨大的盾牌在冲锋时,可以把敌人撞倒,然后在杀死敌人。而罗马的骑兵却不是很出色,由于罗马人对骑兵的不重视,常常从“蛮族”雇佣,形成辅助军团。此外,在防御时,罗马人已经改进了他们的方阵,用10队人组成一个方阵军团,3队向前,3队向后,两翼个两队,使敌人无法下手,同时这种方阵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首尾相绕变为圆阵,使敌人骑兵无法突破
军团战术在与宿敌埃皮尔斯王比洛斯和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的历次作战中不断完善,终于超越了希腊方阵战术。新旧两种战斗队形一决胜负的机会终于在公元前197年来临了。是年,马其顿响应汉尼拔对罗马的攻势,引发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马其顿国王菲力五世率领的马其顿军和弗拉缪斯指挥下的罗马军团对峙于特萨利亚的久斯开法莱山脉
罗马人投入了全部兵力,菲力五世亦不得不在不利于密集队形作战的地形上展开了步兵方阵,双方的兵力均为约27000人。 尽管在战斗之初,经过加强的马其顿军右翼压倒了罗马军左翼,但马其顿军的左翼却因受地形限制未能及时展开,在尚未结成方阵时即受到了罗马军队右翼集团的突击而被击退。罗马右翼军团的指挥官为了拯救苦战中的左翼部队,迅速抽调了20个连队(估计均为决战用的第三排的老兵)从侧后猛攻马其顿军右翼。马其顿军由于装备沉重、队形密集,无法迅速转向反击而被彻底击溃。是役,马其顿军共计战死、被俘13000人,罗马军战死仅1000人,罗马军团充分发挥其机动力而赢得了胜利
到了公元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爆发,方阵与军团一决雌雄的机会再次来到。战场被设定在希腊东北部的皮多那。马其顿王佩尔塞斯麾下的44000人与罗马执政官阿米留斯?鲍尔斯指挥下的30000名罗马军正面相对。由于马其顿军的侧面得到了充分掩护,罗马军不得不采取正面强攻战术,希腊方阵取胜的天赐良机终于到来了!罗马军团刻意挑选的决战地点是一片凹凸不平的丘陵地带。马其顿军尚在前进过程中队形就已开始紊乱,出现了不少缝隙,令罗马军有

机可乘。 鲍尔斯毫不犹豫地命令罗马军以连队为单位冲击并扩大马其顿军队列中的缺口。面对手持短剑疯狂砍杀的罗马战士,马其顿军因为不适应持剑的近战而一败涂地。战线被彻底切断的马其顿军付出了战死、被俘共计31000人的惨重代价,而罗马军的战死者不足百人。马其顿从此沦为罗马的一个属州,著名的希腊步兵方阵也从此销声匿迹。罗马军团获胜的原动力——军团战术在公元前1世纪的凯撒时代达到了技术上的巅峰,并在此后400年间支撑了罗马帝国的稳定与繁荣

自己的一点看法 :与东方战阵相比,西方冷兵器时代的战阵不重视战阵形状、保持战阵形状和对战阵形状进行变化所获得的集团作战战斗力增成,西方战阵的主要队形主要有两个:方阵与横队
虽然马其顿军团和罗马三线方阵均有个小方阵组成的各种阵型,但是实战中仿佛很少使用,大都还是方阵正面对撞
所以说东方古阵笔者是用阵型来形容,而本文提到的西方的战斗队形用战阵来形容
比如孙膑古八阵,有最基本的方阵,没有防御弱点的圆阵,适合于两翼迂回包抄的雁型阵,对两翼及侧后方向防御的钩型阵
西方人对战阵形状所产生的集团战斗力理解不够透彻,但是不等于西方没有利用战阵整体形状取得胜利的战例
西方所津津乐道的经典战役第一次希波战争中的马拉松之战,汉尼拔在罗马的坎尼战都是阵型整体形状发生变化所取得的胜利
就拿马拉松之战来说,雅典军队排成方阵,将较弱的战士配属在方阵的中央,而将较强的战士配属在方阵的两翼,波斯军队进行他们拿手的中央突破时,希腊方阵的中央,且战且退,不断地拉长波斯军队战阵的长度,耗尽波斯军队的进攻能量,通过两翼夹击,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希腊军队可能是无意识的利用战阵整体形状的变化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而汉尼拔则是通过把军队摆成了类似于新月形状的阵型,在罗马人进攻时,通过方阵中央的步兵且战且退,拉长罗马人三线方阵,通过新月形战阵的中央凹陷来化解、消耗罗马人的三线方阵强大的冲击力,然后通过强大的骑兵在侧翼迂回包围罗马的三线密集方阵,诈降的士兵在后方骚乱,包围了罗马军团而取得了坎尼战的胜利
汉尼拔也许是有意识的通过战阵形状的变化来消耗罗马军团的冲击锐势,当然更可能是无意识的,因为汉尼拔的军队成分实在复杂,既有西班牙步兵,也有在罗马北部招募的高卢战士,想让他们摆成整齐的方阵,不如去指挥一群野牛和野马去进行队列训练
这与东方阵型复杂的变幻,重视对战阵整体形状的保持、变化,来增强战争集团作战的战斗力是有差距的

人认为,西方战阵相对于东方战阵来说,仅仅是初级和启蒙的阶段
西方战阵与东方战阵相比,西方的战阵更密集,更重视战阵正面的冲击力
这与东方战阵区别很大,东方战阵十分重视侧后方向的防御,而且队形相对来说十分疏松,但是所占地幅相当的大,同样人数组成的阵纵深要比西方的大
在古八阵中,只有数阵的密集程度可以与希腊方阵、马其顿长矛阵、罗马方阵相当
个人认为,这是由于西方一直面临的威胁,总是很少进行迂回攻击和缺少强有力的远程攻击力量的缘故
纵观西方上古时代,西方战阵队面对的敌人,很少从侧翼迂回包围战阵,希腊半岛的地形支离破碎,平原很少,在这样的地形上作战,很少敌人有足够的地幅进行迂回
而希腊和马其顿的主要敌人波斯的拿手好戏是正面的中央突破,这正好是希腊方阵的最强点
第一次波希战争中,刚下船的波斯骑兵就是正面冲击希腊方阵,而第二次波希战争的温泉关,波斯军队面对险要的关口也仅仅是从正面突击,只是久攻不下,才通过叛徒引路,从小路攻击斯巴达军队的后方,攻陷温泉关(这里澄清一点,斯巴达军队并不是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只有300名战士,这300名战士仅仅是斯巴达国王的近卫军,其中还有不少的奴隶跟随作战,总人数应该大约在7-8千人左右)
罗马军队主要的作战对象先是迦太基,然后是北方蛮族高卢人、日耳曼人、哥特人,最后是匈奴人
除了匈奴,罗马人面临的对手总是从正面进攻,很少从侧翼迂回,只有亚历山大在高格米拉战役中采用了类似于东方孙膑古八阵之中的钩型阵(亚历山大的人马要少得多,总共只有4万步兵和7千骑兵。所以为了防止波斯军队利用数量进行侧翼迂回,,巧妙地把他的队伍摆成一个“┌─┐”型空心方阵,,使左、右、前三面都构成正面,均可以与对方接战。)
不过自从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 阿提拉被击败,最后死在新婚之夜,匈奴四分五裂,再也难以整合出一支团结的力量
所以西方冷兵器时代的战阵在正面的突击能力很强,但是侧后方向防御却不像东方战阵那样重视
在东方汉代以后总是面临北方具有强大侧后迂回能力的少数民族威胁,所以,战阵越到后期就越重视全向防御
三国时代,诸葛孔明甚至发展出了全向防御的诸葛八阵以对付魏国的骑兵优势

而西方冷兵器时代,缺乏强有力的远程攻击手段
罗马人甚至使用射程比较近,而杀伤力的强大的投枪。而很少使用弓箭(虽然,罗马人的辅助兵团也有使用弓箭的,但是显然作战中并不重视,作战的主力还是罗马军团
希腊文明虽然发展出了许多远程攻击机械,但

是由于需要多人操作,而且,笨重不便与机动,不能攻击机动目标,所以,用来守城可以,用来野战不行)
个人认为,这是由于复合弓没有得到普及的缘故
而我国远在周就有复合弓的出现,复合弓在保持了足够的杀伤力的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射程,从而使我国的弩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战国时期,弩就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兵器了
战国时期就有孙膑大规模使用弓弩在马陵道击败了庞宣
直到黑暗的中世纪,英国才大规模使用长弓兵作为远程攻击武器
但是这种单体的长弓在性能上要远逊于复合弓
而复合弓的远程攻击威力与骑兵机动性的结合,使得少数民族的骑兵的战斗力要远大于步兵(西方上古时代,之所以骑兵没有成为主要作战力量,不是其他原因,而是缺少远程攻击力量,装备简陋,没有马镫的骑兵是很难攻破有良好装甲、兵器、纪律的步兵方阵的
所以罗马将骑兵分散到各个军团中,每个军团300骑兵,执行警戒侦察迂回骚扰等任务,正面冲击的任务交给步兵)
在这种威胁下,为了减少远程武器的杀伤,东方战阵往往密度较小
而西方这种密集战阵是很难与具有强弓优势和机动力的弓箭轻骑兵相抗衡的
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曾经派兵出征安息,结果在地中海不可一世的罗马军团,被弓箭轻骑兵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安息人的轻骑兵在罗马军团四周不断的游走,用如同下雨一般的箭矢射向罗马人,而罗马人的标枪根本就够不着这些骑兵,而一贯轻视骑兵,缺乏远程兵种的罗马人开始品尝自己种下恶果了,而密集的阵型让安息人想不命中都难,罗马人没有足够的弓箭手反击,想要冲锋安息人却跑了,保持阵型安息人又回来了,他们忍受着可怕的箭雨——不得已,罗马人紧紧的靠在一起,用盾牌抵挡(龟甲阵)。而一支追击安息人分遣队在安息重骑兵的攻击下损失惨重,而安息人轻骑兵则围着他们不断的射箭
然后安息人的重骑兵发动了攻击,尽管面对重步兵安息人的冲击并没有太大的效果,但实际上这是这些重骑兵使得罗马人不得不聚在一起,给安息的轻骑兵当靶子,最终,安息人以屠杀的方式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其轻骑兵几乎不用别的兵种,就简单的搞定了罗马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