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答案

合集下载

马克思原理与概论试题及答案第二章

马克思原理与概论试题及答案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A、它的存在性B、它是运动的C、它是普遍联系的D、它的物质性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可知性C、运动变化性D、实物3、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合乎逻辑的B、诡辩论C、形而上学D、唯心主义5、把物质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A、存在B、理想C、灵魂D、“原初”物质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A、可知性B、统一性C、客观实在性D、重量8、在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是()A、主张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B、主张存在着非物质的运动C、主张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D、主张物质和运动毫无关系9、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唯一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先天形式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10、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1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旧唯物主义观点12、与旧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把“事物、现实、感性”当作()去理解。

A、直观的形式B、自然物质C、实践D、社会13、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一切哲学的地方就在于()A、第一次认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B、第一次提到实践范畴C、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统一起来D、坚持了世界的统一性原理1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是()A、自在自然B、人类社会C、主观能动性D、实践活动15、在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劳动B、自然进化C、语言D、脑量的增加16、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是()A、物质B、运动C、精神D、实践17、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18、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是()A、辩证法观点形B、而上学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19、运动和静止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D、现象和本质的关系2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A、不存在静止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运动就是物质D、离开运动,物质照样可以存在多项选择题1、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理论论意义在于()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D、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E、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以下几个决定性的环节()A、由没有物质到有物质B、由非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C、由刺激感应性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D、由低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E、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主要表现在意识依赖()A、人的大脑B、思维的发展C、人的感觉器官D、客观存在E、社会存在4、意识的能动性的具体表现有()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D、意识能够改变客观规律E、意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5、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A、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B、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C、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性D、摆脱客观条件的制约E、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于现代科学发展()A、具有世界观的指导意义B、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C、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D、提供了对于物质结构理论发展的哲学概括E、提供了批判“物质消灭论”的理论依据7、人类世界中的自然有以下特点()A、仍然保持着天然的物质本性B、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C、具有客观实在性D、具有社会历史性E、是人化自然8、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是A、自在世界不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类世界具有客观实在性B、自在世界是天然自然界,人类世界是“人化自然”和人类世界的统一体C、自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自发盲目的,人类世界是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形成和发展的D、自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世界的运动变化是没有规律的E、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自然前提,人类世界是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9、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概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答案

马概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2013.4.7.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P102A.缺乏实践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2013.4.8.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 B.能动性C.抽象性D.形象性2013.4.9.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P114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2013.4.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P119A.普遍性 B.特殊性C.不确定性D.绝对性2012.10.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P104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2012.10.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P110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C.认识—实践—认识D.实践—认识—实践2012.10.9.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P116 A.相对性 B.能动性C.绝对性 D.普遍性2012.10.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P114A.与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相符合 B.与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相符合C.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2012.4.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 P104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2012.4.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P110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2012.4.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A.形象性B.能动性C.客观性D.抽象性2012.4.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P116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2011.10.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P93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011.10.9.感觉、知觉、表象是()P106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2011.10.1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篇与第二篇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篇与第二篇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篇与第二篇课后题答案第一篇:商品经济与劳动价值论1. 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商品经济是指一个社会中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所组成的经济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商品是一种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物品。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价值则是指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以货币形式来表现,并且具有交换的可能性。

通过交换,人们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商品。

•商品经济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

不同的经济主体通过各自的生产活动、市场交换和消费行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2.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价值由哪些因素决定?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所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以普通劳动强度和普通工作能力进行生产所需要的时间。

价值的形成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当不同的商品在市场上交换时,它们的价值尺度就产生了。

通过商品交换,不同的商品之间产生了比例关系,相对价值就得以形成。

除了劳动时间以外,价值还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

在相同的劳动时间下,可以生产更多的商品,从而降低商品的价值。

•需求和供给关系。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就会上升。

反之亦然。

•自然条件。

某些商品的价值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比如它们的稀缺性或者是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3. 什么是劳动力?劳动力价值如何形成?劳动力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商品,它是劳动者用来向资本家出售自己劳动能力的商品。

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能够用来生产商品或提供服务,价值则是指劳动力所包含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价值的形成与其他商品的价值形成是相似的,也是由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不同的是,劳动力价值的形成还受到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劳动力供给越多,劳动力的价值就会下降;劳动力需求越大,劳动力的价值就会上升。

马概第二章考题

马概第二章考题

第二章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一章)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P44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2.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一章)A.认识客观规律B.制定周密计划C.依靠广大群众D.参加社会实践P85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A)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P100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物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P110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意识——物质——意识5.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理解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P 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理解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8.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D)理解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9.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 ) P98A.能动性B.被动性C.消极性D.积极性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A.唯心主义辩证法B.唯物主义辩证法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11.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A.真理是有价值的B.有用即真理P121C.真理是永恒的D.真理是万能的1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1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复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复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一、单选题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2.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全面性D.真理具有相对性7.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永恒性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9.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价值关系D.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10.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在于()。

A.它是否有用B.是否能被大多数人接受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是否清楚明白11.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12.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马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习题答案

马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习题答案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4课后习题答案1【简答题】既然哲学世界观、方法论能够指导具体科学的研究,而且是对各门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为什么又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我的答案: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的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哲学则是对各门科学中所反映的一般规律的概括与总结。

由于我们有时在知识体系的泛义上也称哲学是科学,相对而言就把科学称作“具体科学”。

在哲学史上,哲学与科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古代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把一切对事物原因与原理的探讨都归入哲学,哲学成了“知识总汇”、“无所不包的科学”。

到了近代,一些具体知识经过不断积累和丰富,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科学。

具体科学门类日益增多,决定了哲学再也不可能将所有科学都包括在自己的体系之内了。

但是,有一部分哲学家却不能顺应这种历史的发展,他们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并且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科学之科学”。

这种妄图包罗万象、解答一切疑难、穷尽一切知识的“科学之科学”,往往只能以猜测和臆造来填补科学发展中的空白。

从根本上看,它与强调观察、实验,以实践来检验真伪的科学是对立的,因而是一种错误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指导与基础的关系。

具体科学研究的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或过程的特殊规律,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哲学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要以哲学为指导。

••2【简答题】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我国建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上到下仍然免不了犯各种错误?这不是从一个方面方面说明了学马克思主义没用吗?应该如何理解世界观与方法论同工作成败的关系问题?•我的答案: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并且要通过方法论表现出来。

首先,我们之所以犯错误,并不是因为学了马克思主义,而恰恰是因为没有学好的缘故。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教条主义的学风起了很坏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答案第二章范文合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答案第二章范文合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答案第二章范文合集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答案第二章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780微米,称为可见光谱。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一般来说,700为红色,580为黄色,510为绿色,470为蓝色,400 为紫色。

材料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我们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比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所造成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根据唯物辩证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分析材料1、2。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首先它坚持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客观之外,世界是可知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同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相对立,同时,它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认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信息具有能动的选择和重构作用,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消极、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存在着原则的区别。

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不仅表现在理性认识过程中,也表现在感性认识过程中。

考题以视觉的形成说明了这一点。

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形成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中首先产生的是各种感觉,获取信息量最大的视觉是人的感觉之一。

人认识事物,就要获取足够、真实的客体信息,并对客体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选择、变换和组织。

首先是通过感官并借助于感官工具,把客体的物理、化学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实物形态的信息(如本题不同光波的光)转化为能被人的感官接受的关于客体特征的信息,从而产生各种感觉(如本题的视觉),形成感性认识。

客体信息丰富而复杂,人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吸收全部信息,只能吸收对于形成客体直观映象和内在本质所必需和必要的信息,这就要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人的感官实际上是信息过滤器;人的感官的生理阈限的天然局限性也决定只能选择某些客体信息(如本题讲的人的视觉器官只能在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内进行反映)。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考试大纲要求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1."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时间、空间等基本概念";2."理解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3."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原理,着重阐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是从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等方面展开的;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是侧重揭示意识的第二性和派生性,阐明意识的物质根源性和对物质的依赖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是从总体上把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包括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两个方面。

学习本章,不仅要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以上基本原理,而且还要注意运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原理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题一、选择题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哲学派别是(B)A.辩证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C)A.实物性B.可知性C.客观实在性D.运动的绝对性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这是对运动的(C)A.唯心主义理解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4.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A.唯心主义B.二元论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5.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B)A.诡辩论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B)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有限和无限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7.时间和空间是(B)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C.感性直观形式D.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8.时间的无限性是指它是(D)A.瞬息万变的B.不可测量的C.一去不复返的D.无始无终的9.空间的无限性是指它的(B)A.存在是永恒的B.三维广延性是无限的C.体积是不可度量的D.存在是绝对空虚的10.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C)A.可逆性B.不可逆性C.无限性D.持续性11.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因素是(D)A.手脚分工B.语言的产生C.社会的出现D.劳动1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D)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适应于物质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D)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15.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A.社会实践B.主观努力C.客观规律D.先进的物质手段16.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D)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B.集体智慧的调动C.解放思想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17.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是(D)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8.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C)A.世界是物质的世界B.世界是精神的世界C.世界是统一的世界D.世界是发展的世界19.哲学上的二元论是(D)A.唯物主义的一种形式B.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C.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独立派别D.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哲学2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C)A.二者是互不相关的B.二者是绝对对立的C.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表现D.后者是前者的形式,前者是后者的内容21.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B)A.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C.机器思维最终将超过人类思维D.对人脑机能的认识已经完成22.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B)A.庸俗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23."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

马克思第二章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D.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2、下列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A.心外无物B.“存在就是被感知”C.理在事先D.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 )A.人民群众可以创造社会规律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A.与事物不可分B.与事物直接同一C.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D.客观的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D.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6、“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意味着()A.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没有任何差别B.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C.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具有客观实在性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自身内部的矛盾的推动下向前发展的7、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政治法律制度C.国家政权D.社会意识形态8、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B.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C.人的本质是自由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9、“白马非马”的命题()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A.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马原第二章练习题答案.txt

马原第二章练习题答案.txt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C ) A.发现真理 B.认识世界 C.改造世界 D.创立新理论 6、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D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 于没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 无济于事”。这说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 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9、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10、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D ) A.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 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 规律
17、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 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 程
1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 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 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 掘成的。”这表明(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 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决定
1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 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 的现实பைடு நூலகம்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分章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2014.10.7.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P102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B.前者是能动反映论,后者是机械反映论C.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D.前者是唯理论,后者是经验论2014.10.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P95A.兴趣爱好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理2014.10.9.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P106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具体、再抽象D.分析、归纳、综合2014.10.10.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这是因为真理具有()P116A.绝对性B.相对性C.全面性D.片面性2014.04.7.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p101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2014.04.8.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p106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识记、联想、假说2014.04.9.真理的发展是一个()P116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2014.04.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P127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013.10.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p102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2013.10.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p108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013.10.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p109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策略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2013.10.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P127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013.04.7.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另一个是()P102A.缺乏实践的观点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2013.4.8.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p107A.客观性 B.能动性C.抽象性D.形象性2013.04.9.真理具有客观性,被称为客观真理,是因为()P113A.真理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B.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C.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D.真理是大多数人承认的客观事实2013.04.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P119 A.普遍性 B.特殊性C.不确定性D.绝对性2012.10.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P104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2012.10.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P110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C.认识—实践—认识D.实践—认识—实践2012.10.9.作为真理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这是因为真理具有()P116A.相对性 B.能动性C.绝对性 D.普遍性2012.10.10.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人们的认识是否()P114 A.与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相符合 B.与已被实践证明的理论相符合C.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D.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2012.04.7.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 P104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2012.04.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P110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理论—实践—理论D.实践—认识—实践2012.4.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直接性,另一个是( )p107A.形象性 B.能动性C.客观性 D.抽象性2012.04.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是否承认( )P116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中包含着错误D.真理来源于主观创造2011.10.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P93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2011.10.9.感觉、知觉、表象是() P106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2011.10.1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p107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C.唯理论的错误 D.经验论的错误2011.10.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P118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2011.04.8.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P101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2011.04.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两次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是( )P109 A.从概念到判断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D.从感觉到概念的过程2011.04.10.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这说明人类的认识是( )P111A.感性和理性的统一B.理论和实践的统一C.正确和错误的统一D.有限和无限的统一2011.04.1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P127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010.10.7.“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 )P104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2010.10.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P110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2010.10.9.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 )p107A.能动性B.间接性C.客观性D.直接性2010.10.10.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因为( )P115 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B.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2010.04.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 )P102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2010.04.9.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P106A.感觉、概念、判断B.概念、判断、推理C.感觉、知觉、表象D.感觉、知觉、推理2010.04.10.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P107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2010.04.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P116 A.真理具有相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C.真理具有主观性D.真理具有绝对性2009.10.8.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P98A.能动性B.被动性C.消极性D.积极性2009.10.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P111A.唯心主义辩证法B.唯物主义辩证法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2009.10.10.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P122A.真理是有价值的B.有用即真理C.真理是永恒的D.真理是万能的2009.10.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P123A.黑格尔B.费尔巴哈C.马克思D.恩格斯2009.04.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P93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2009.04.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p95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2009.04.10.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P96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2008.10.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P102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2008.10.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P109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2008.10.9.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说明真理都具有()P116A.客观性 B.相对性C.绝对性 D.全面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