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解析】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的一首词。

当时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路,并遭到排挤和压抑,一腔愁绪无法排遣。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比,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

少年时代,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登高望远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虽然亲历了人民的苦难,却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却“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出自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这两句“欲说还休”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体现了辛词“变温婉,成悲凉”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体现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叠句寓激情于婉约爱国
1首丘之思
【释义】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

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

比喻久有怀念故乡或归葬故土的愿望。

2 蛇食鲸吞
【解释】:蛇食:像蛇一样吞食。

鲸吞:像鲸一样吞咽。

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3青眼相加
【解释】青眼:眼睛平视。

表示对人喜欢或尊敬。

4目送手挥
【释义】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用。

后比喻书画诗文,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