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服饰续道袍欣赏
描写女道士着装的句子唯美(精选2篇)
![描写女道士着装的句子唯美(精选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9d0584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e6.png)
描写女道士着装的句子唯美(篇一)女道士着装:1. 女道士身披白衣,犹如雪花在晨曦中飘逸。
2. 风姿绰约的女道士身穿一袭宽松的长袍,衣袖随风舞动。
3. 细带香茶色头巾围绕在女道士的发间,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4. 纤细的手腕上戴着一串玉佩,闪烁着微光。
5. 脚踩素色云履,行云流水间洋溢着静谧与神秘。
6. 阔袖飘逸,袒露出修长纤细的手臂,散发出一股内敛而神秘的气息。
7. 镶嵌着繁复符文的宝石佩戴于女道士的耳朵上,仿佛有着诸多秘密。
8. 淡淡的面纱纤巧地遮掩了她的容颜,给人一种神秘而典雅的感觉。
9. 彼时的女道士,身上的银边宽腰带系于腰间,凸显出她的婀娜身姿。
10. 衣衫飘逸,宛如仙女下凡,只留下柔情似水的身影在人们的脑海中徘徊。
11. 细致的金线点缀在白衣之上,巧妙地勾勒出她婀娜多姿的身姿。
12. 步履轻盈,女道士在朝阳下的身影仿佛神仙一般。
13. 高挽盘髻上点缀着几枚纤巧宝石,闪耀着智慧和神秘。
14. 微微上挑的眉毛蕴含着一丝冷峻,让人对她的智慧与力量心生敬仰。
15. 衣衫下摆绣有融入山水的图案,翩然如云,使得女道士更显灵气。
16. 深蓝色的长袍衬托出她的肤色若冰雪,如同仙子般的美丽动人。
17. 女道士头戴银丝做成的花饰,映衬着她秀发中的珍珠,美得令人窒息。
18. 指尖上佩戴着的玉璧闪烁出清亮的光芒,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
19. 细密的白纱蒙住了女道士的面庞,只留下一双湛蓝清澈的眼睛宛若星辰。
20. 风起时,女道士身上的流苏轻摇,宛如她心灵的跳动。
21. 将波浪卷起的长发,镶嵌着一枚玉钗,红色薄纱披挂,更显她的柔美与神秘。
22. 一袭朱红长裙婀娜多姿,表现出女道士的热情和刚毅。
23. 层叠的袖口缀以金线花纹,使女道士的手臂更显柔美和柔弱。
24. 颈间的佩饰随着动作摇动,散发着她独特的气质与智慧。
25. 霞光般的彩纱遮掩了她的容貌,让人无法窥探她内心的深处。
26. 宽松的腰带束缚着女道士纤细的腰身,更显得她的飘逸与灵动。
描写道士的打扮的句子唯美(精选两篇)
![描写道士的打扮的句子唯美(精选两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68830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1.png)
描写道士的打扮的句子唯美(篇一)1. 十方道院的道士们,身穿宽袍长袖,儒雅沉稳。
2. 细节处的华丽,道士衣袖上的金丝线,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3. 道士们头戴圆顶道冠,冠上镶嵌着天然珍珠,宛如星辰的点点。
4. 道袍的袖口镶嵌着精致的银丝图案,如同天际的云彩。
5. 道士们腰间系着精美的金丝带,上面刻着奇幻动人的仙瑞图案。
6. 道士的鞋子则是用上等锦缎制成,鞋头镶嵌着一颗闪烁的玛瑙。
7. 他们手中执着纯银杖,杖头雕刻着神秘的符文,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8. 道士们的脸部皮肤洁白,眉目如画,有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
9. 他们的发丝乌黑亮泽,如瀑布般垂落,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10. 道士们的目光清澈明亮,透出一股神秘而深邃的智慧。
11. 道士们的嘴角轻轻上扬,流露出一抹安然和宽容的微笑。
12. 道士们的手指修长纤细,如同弹奏音乐的艺术家。
13. 他们的指尖如凝脂,仿佛滑过琴弦,发出天籁般的音符。
14. 道士们每一个动作都如行云流水,优雅而不慌乱。
15. 他们行走间的姿态充满着一股无尽的威严和神秘。
16. 道士们的声音低沉而悦耳,宛如奏响的古琴。
17. 每当他们吟唱咒语时,空气中都弥漫着祥和宁静的氛围。
18. 道士们的眉毛浓密修长,轻轻一挑,让人心生敬畏。
19. 他们的皮肤白练如玉,散发出一种神秘的光泽。
20. 道士们的眼神深邃迷人,仿佛能穿透生命的表象。
21. 他们的唇红齿白,微微一笑,便能感动众生。
22. 道士们的步履轻盈,像踏在云彩上一样飘逸。
23. 他们的身姿挺拔而优雅,宛如山水间的一朵白云。
24. 道士们的动作缓慢而稳定,仿佛拥有超越凡尘的力量。
25. 他们手中的法器,闪烁着神秘的光芒,让人眩目。
26. 道士们的脚步声微弱而节奏明快,宛如心灵的节奏。
27. 他们眉心处的道相泛起微光,蕴含了无尽的智慧。
28. 道士们身上散发出一股神秘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
29. 他们的咒语如天籁之音,让人听后陷入一种深层的静谧。
明制【男装-道袍】
![明制【男装-道袍】](https://img.taocdn.com/s3/m/b9761a26a8114431b90dd8b2.png)
【道袍】:不是道士服的意思。
指一种两侧开叉加内摆、袖口收袂、无衣缘的交领长衣。
形制为通裁制(上下通直,不别衣裳),直领,右衽大襟,内襟多为直领断衽,袖型窄袖大袖皆有。
领子常镶白色或素色护领,收袖口,以系带系结,衣身两侧开叉,从外襟左侧和内襟的右侧开叉处分别接出一片布,打三道死褶或不打褶,纳入后襟至中脊处,谓之“暗摆”。
道袍是明代极其流行和典型的一种便服,在明代由于道教为国教,上自天子下至士庶无比把道袍当做日常穿著的主要服饰之一。
道袍形制为:直领,大襟,右衽,大袖收口,衣领缀有白色的护领,衣身左右开裾,前襟(大、小襟)两侧各接一片内摆,打褶后缝在后襟里侧。
道袍在明代的时候非常流行。
几乎就是读书人的“标配”,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叫这种衣服叫道袍,因为读书人懂得的道理多。
随着流行变化,道袍的衣身长短、袖子宽窄经常变化,到明末,袍服的“大袖子”已经发展到有些夸张的地步,衣短才过膝、拱手而袖底及靴。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
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
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
南朝宋代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
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褐即今所说的道袍。
太极服练功服大全
![太极服练功服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f1dc1fe998fcc22bcd10d56.png)
劲武太极服棉加丝透气男女练功服加厚晨练春秋演出太极拳武术服装 劲武短袖太极服棉麻女练功武术服装中袖男太极拳服亚麻夏季 一套 久久星柔力球运动服春秋套装柔力球服装太极柔力球全拉链春秋套装 春夏棉加丝太极裤男太极拳裤女练功裤武术裤晨练服装宽松灯笼裤子 棉麻太极裤男春夏季亚麻灯笼裤女宽松晨练裤太极拳服武术练功裤子 劲武太极服春夏装女丝素缎太极拳服表演服男款晨练练功服秋武术服 劲武短袖太极服棉麻女春夏晨练太极拳服亚麻练功武术服装中袖男 劲武南韩丝太极服女练功服仿真丝表演服男春夏款太极拳服装武术服 劲武太极裤棉加丝春夏太极拳服武术裤女男款透气武术服练功灯笼裤 劲武太极服棉加丝女练功服晨练太极拳服男太极表演服装春夏武术服 路客友免烫春夏晨练功中老年长袖太极拳服装嘉嘉棉印花男女太极服 太极服棉麻长袖太极服装男女春夏秋冬弹力麻武术晨练太极拳练功服 健道太极服纯色披肩天丝披纱披风武术服表演服男女太极拳练功服 健道太极服绵绸春夏七分袖男女士表演武术服棉加丝中老年晨练功服 健道太极服渐变色披肩天丝披纱披风武术服表演服男女太极拳练功服 健道太极服亚麻竹节麻春夏秋冬太极表演服装中老年练功服武术服 健道太极服星光麻三件套武术服表演服男女太极拳服装中老年练功服 九段龙太极服春夏装女男款七分短袖水晶棉麻练功武术表演太极拳服 九段龙太极服春夏装水晶棉麻练功服武术表演服中老年太极拳服装 宏情南韩丝中老年太极服女太极拳武术服男春秋夏团体表演服装特价 劲武夏装女太极服棉麻短袖晨练太极拳服亚麻练功服透气男 武术服 太极裤春夏季款灯笼裤男女晨练练功武术瑜伽裤太极服棉莫代尔大码 劲武太极服南韩丝弹力仿真丝太极拳服男女款舞台表演服武术服春秋 太极服棉加丝春夏四季中老年武术表演服练功服晨练女男太极拳服装 云太极 道袍道士服装 棉麻太极服武术服装表演服女中式练功服套装 劲极太极服棉麻男武术服女表演服中老年太极拳练功服晨练服春夏季 春夏龙纹太极服女南韩丝刺绣太极拳服装男武术服中老年练功服劲极 牛奶丝运动太极服女春夏新款练功服男太极拳服装武术服表演服劲极 劲极绣花太极服嘉嘉棉男春夏武术服女太极拳表演练功服青花瓷刺绣 陈家沟太极源T恤太极拳练功服装武术短袖精梳棉晨练服男女同款 陈家沟纯手工太极服中式 中老年太极拳服装居士武术服男女练功服
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仪式服饰
![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仪式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4e7a20a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e.png)
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仪式服饰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服饰中国历史悠久,宗教文化繁荣。
各种宗教仪式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而宗教仪式服饰作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服饰。
在中国,宗教仪式服饰多样且富有象征意义。
不同宗教拥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这与其信仰、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密不可分。
一、佛教仪式服饰佛教是中国最为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其仪式服饰在佛教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僧人的服饰主要包括袈裟、内衣、绶带和各种装饰品。
袈裟是僧人最为重要的服饰之一,色彩鲜艳,常常以红、黄、蓝、白等色为主。
袈裟上绣有各种佛教图案和经文,象征着佛教僧人的身份与修行。
二、道教仪式服饰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之一,其仪式服饰在道教仪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道教仪式服饰以素色为主,注重质感和造型的简洁。
道士的衣服通常由长袍、道袍、道袍坎肩等组成,一般选用蓝、黑、白等色彩。
道士戴着道冠,用以象征其神圣的身份。
三、伊斯兰教仪式服饰伊斯兰教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信仰群体,其仪式服饰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穆斯林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长裤以及头巾。
长袍的设计注重宽大、舒适、简洁,以便方便进行宗教仪式。
穆斯林女性在宗教仪式中通常身穿黑袍,头部用头巾覆盖。
伊斯兰教仪式服饰以保持身份和尊重信仰为主要目的。
四、基督教仪式服饰基督教是中国较晚传入的宗教之一,其仪式服饰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教士的服饰通常由祭服、领巾、法衣等组成。
祭服是基督教仪式中重要的服饰之一,颜色多为红、白、黑等。
祭服上常常有金色十字架等装饰,代表信仰和崇高。
综上所述,中国宗教仪式的宗教仪式服饰多样且富有象征意义。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都具有其独特的仪式服饰风格,这些服饰不仅反映宗教信仰,更代表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无论是在庙宇、清真寺还是教堂,宗教仪式服饰都以其独特的外观和象征意义,为信徒们带来心灵的抚慰和安宁。
神圣的宗教仪式和仪式服饰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
道教居士服和道袍有什么区别?普通人(非道士)可以穿道袍吗?在道观里穿道袍的一定是道士吗?
![道教居士服和道袍有什么区别?普通人(非道士)可以穿道袍吗?在道观里穿道袍的一定是道士吗?](https://img.taocdn.com/s3/m/ed43a43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cf.png)
道教居士服和道袍的区别
道教居士服和道袍是道教中常见的服装,但是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道教居士服是指在道教中信仰的居士所穿的服装,通常是一件长袍,颜色为黑色或灰色,上面有着特殊的图案和符号,代表着对道教信仰的认同和尊重。
而道袍则是道教中道士们穿的服装,通常是一件长袍,颜色为青色或白色,上面也有着特殊的图案和符号,代表着道教中的道家文化和信仰。
普通人是否可以穿道袍?
道袍是道教中道士们穿的服装,因此普通人穿道袍并不合适。
道士们穿道袍是因为他们已经受过道教的传承和教育,具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他们才能够穿着道袍。
如果普通人穿道袍,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冒充道士,甚至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在道观里穿道袍的一定是道士吗?
在道观里穿道袍的并不一定是道士,因为道观也是道教信仰的场所,有些人会去道观里烧香、祈福或者参加各种仪式。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也会穿着道袍,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是道士。
这些人可能只是为了表达对道教信仰的尊重和敬意,或者是为了参加一些特殊的仪式而穿着道袍。
道教居士服和道袍是道教中常见的服装,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道教居士服是指在道教中信仰的居士所穿的服装,而道袍则是道教中道士们穿的服装。
普通人不应该穿着道袍,因为道袍代表着道教中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在道观里穿道袍的并不一定是道士,有些人只是为了表达对道教信仰的尊重和敬意。
道袍的古文描述
![道袍的古文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92e5856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5.png)
道袍的古文描述
道袍,又称道服,是古代道教徒常用的服饰,用于表示其身
份和地位。
道袍的古文描述如下:
道袍的款式多样,但一般来说,它是一种长袍式的服装,通
常采用宽松的设计,以便让身体自由舒展。
道袍的颜色以素净、自然为主,一般为白色或淡色调。
这种颜色象征着纯洁和宁静,符合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道袍的面料通常选用上等的丝
绸或纯棉,质地柔软舒适,能够保持身体的舒适感。
道袍的细节处理也非常考究。
它的领口一般较大,敞开式的
设计使得行动自如。
袖口也宽松而长,使得手臂能够自由伸展。
道袍的款式有长款和短款之分,长款一般到膝盖或脚踝处,而
短款则到大腿或膝盖上方。
在道袍的设计上,一般会使用一些简约而具有象征意义的图
案或纹饰。
比如在领口、袖口或衣襟上可能会以云纹、山水图案、符咒等进行装饰,这些图案代表着道教的符号和思想,也
用于彰显身份和地位。
道袍的穿着方式也有一定的规范。
道教徒一般会将袍子系上
腰带,以固定好袍子的位置,使其整齐而不乱。
另外,在举行
仪式或参加重要场合时,还会搭配帽子、腰绳、佩饰等来增添
庄重和神秘感。
总的来说,道袍是道教徒标志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服饰,它以
素净、自然的颜色和材质,简约而不失庄重的设计,以及具有
象征意义的图案和纹饰,彰显了道教信仰崇高纯洁的精神追求。
剑来中对道袍的描写
![剑来中对道袍的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debd80e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2.png)
剑来中对道袍的描写
道袍是道教徒的日常服饰,一般指穿在外面的长袍。
现在人们所说的道袍也指由胡衣演变而来的明代儒生的居家外衣。
明朝人王世贞在《觚不觚集》里讲到“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褶,而下腹竖褶之。
若袖长则为曳撒,腰中间断以一线道横之,则谓之程子衣。
无线导者,则谓之道袍。
道教产生之初,道衣曾以氅(鹙鸟羽毛)拈绒,然后编织而成,称鹤氅。
其制法早见于汉武帝时方士栾大穿着的羽衣,无袖披用,展如鸟翼,取神仙飞升之意。
南朝宋代陆修静定道服有披、褐两种。
披即披风类衣物,如讲法师披于肩背的霞帔(绣云霞花纹的短披风,已于元代之后消失),褐即今所说的道袍。
道士道袍大致分六种: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和衲衣。
皆肥大宽松,以寓包藏乾坤、隔断尘凡之意。
又取直领,以示潇散。
大襟:又为大褂、长衫。
长及腿腕,袖长随身,袖宽1尺4寸。
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为日常穿用。
蓝色,代表法天之意。
《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
现在多为窄袖。
大襟道袍
得罗:特点为交领宽袖,袖宽尺寸为一尺八寸或二尺四寸,衣服颜色多为青蓝色。
采取传统袍的款式,且有内摆,袖长随身。
冠巾或受箓成为正式道士之后,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得罗特点交领、宽袖
戒衣:顾名思义受戒时穿的衣服。
黄色黑边,袖长随身,袖宽2尺4寸。
使用黄色在于黄色属土,可化育万物,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
宋朝道士道服与道士等级身份相匹配的颜色分类
![宋朝道士道服与道士等级身份相匹配的颜色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963189b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7.png)
宋朝道士道服与道士等级身份相匹配的颜色分类在我国历史上,道士一直是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存在。
道士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社会和宗教职责。
在宋朝时期,道士的服饰不仅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地位,更是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宋朝道士的服饰以及与道士等级身份相匹配的颜色分类。
一、宋朝道士的服饰概述在宋朝时期,道士的服饰主要包括衣、裳、冠、带等。
道士的服饰多为素色,注重简洁、清雅的设计风格。
在道士的服饰中,衣服和头巾上的装饰通常以简单的龙纹、云纹等为主题,整体给人一种清新、神秘的感觉。
二、道士等级身份与服饰颜色的对应关系1. 道士的等级身份分为三级:崇拜、立威和慈悲。
这三级身份分别对应不同的服饰颜色。
- 崇拜道士崇拜道士通常身穿黑色道袍,黑色象征着神秘、崇高和庄严。
这种颜色的服饰能够突显道士的身份地位,彰显出崇拜的意义。
- 立威道士立威道士通常身穿蓝色道袍,蓝色代表着清新、宁静和理性,符合立威道士应有的品性和气质。
- 慈悲道士慈悲道士通常身穿白色道袍,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和圣洁,与慈悲道士的精神境界相得益彰。
2. 道士的服饰颜色也与其所修习的功法有一定的关联。
比如崇拜道士多修习崇天功法,立威道士多修习立地功法,慈悲道士多修习慈水功法,而这些功法所对应的元素也会在道士的服饰颜色中得到体现。
三、道士服饰颜色的变迁在宋朝时期,道士的服饰颜色受到了严格的规定和约束。
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道士的服饰颜色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比如在宋朝晚期,一些道士开始尝试用红色、绿色等明亮的颜色来装饰自己的服饰,以求与时代的潮流保持一定的同步。
四、道士服饰颜色的意义道士的服饰颜色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比如黑色代表着神秘和庄严,蓝色代表着清新和宁静,白色代表着善良和纯洁,这些颜色都与道士所修习的功法和精神境界相呼应,突显了道士的身份和品性。
五、结语道士服饰颜色的分类与道士等级身份的匹配,在宋朝时期体现了道士的神秘和庄严。
道教服飾续--—道袍欣赏
![道教服飾续--—道袍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a2304a7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5.png)
道教服飾续--—道袍欣赏道教, 服饰, 图解法衣是道教法事专用服饰,科仪中高功法师各种穿着的统称。
又称“天仙洞衣”。
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
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
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
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
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
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忏衣又称“班衣”。
亦属法衣。
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
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
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
绛衣在大型斋醮法会中,高功法师所穿的一种法衣,穿时里衬海青,其制两袖宽大垂地,双臂展开时,两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两袖和衣身均绣有金丝龙纹。
海青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简单制作而成宽袖道袍。
现今为了穿着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对襟和斜襟两种道衣,多数以棉绸制做。
衲衣亦称“衲头”。
大襟,长及小腿。
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
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
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
法衣的颜色黄色法衣:王者所着,在法衣中最为上等。
天师圣主常着黄袍。
紫色法衣:大师讲经所着,亦可为天师老臣,高阶法师。
红色法衣:上等法师所着,上表祈福所用。
青色法衣:中等法师所着,拜斗,祝寿常用。
绿色法衣:下等法师所着,散人仙客亦着。
黑色法衣:斗部着。
白色法衣:冥司着。
法服是道教衣冠服饰的统称,按照《洞真太霄琅书》的释义:“法者,何也,业也合也,洗垢去尘,息欲静志,专念玄宗,十善为业,行止合道,三界所崇,以正除邪,故谓为法。
”“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从正理,致延福祥,济度身神,故谓为服。
”上界天真无形无相,自然无有法衣,但为显道而化显衣,谓之“无衣之衣”,下界学士为体合真道,故而要穿上天尊、祖师穿过的法服,用于人间的布化,所以法服虽然只是外相,但是修道、弘道的重要法具。
道袍、直身、直裰、深衣、直裾傻傻分不清楚?来,图文并茂解释给你听
![道袍、直身、直裰、深衣、直裾傻傻分不清楚?来,图文并茂解释给你听](https://img.taocdn.com/s3/m/6576d81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5.png)
道袍、直身、直裰、深衣、直裾傻傻分不清楚?来,图文并茂解释给你听展开全文在知乎看到有人问《直身、直缀、直裾、道袍、深衣到底是什么关系?》,上期推送《道袍:明代男子的潮流爆款》一文后也有人询问这个问题,所以本文就来解答啦~写在解答之前的话这些名词很多人感到疑惑是因为在汉服中常见,但是汉服用的服饰史名词不说百分百吧至少绝大多数都是错误、偏差甚至是杜撰的。
所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要摒除你的汉服思维。
此外中文容易望文生义,就如“道袍”不知道的人就会直接理解成道士之袍,所以其次要把这些词当作专有名词看待,不要随意拆解理解。
最后,它们往往不是一词一物,在不同的时代或者只是语境里都有可能产生变化,所以必须具体时代具体场合具体看待。
好啦,下面就正式进入这些浆糊般的名词世界。
道袍 Vs 直身道袍和直身非常相似,很长时间里大家都分不清楚它们的区别,因为明人自己也经常混淆(古人也是普通人啊),后来依据《酌中志》记载“直身,制与道袍相同,惟有摆在外”判定了区别。
两者均为交领长袍,两侧开衩有摆,区别在于,道袍和直身有摆,道袍摆在内,直身则像圆领袍一样摆在外,所以直身可用场合会略正式于道袍。
▲《徐显卿宦迹图》,直身▲《徐显卿宦迹图》,圆领袍在《徐显卿宦迹图》里可见直身使用场合与圆领袍相似。
圆领袍可以缀补子,直身也可以缀补子,且圆领袍是属于常服,而道袍则是便服,直身所用场合或高于道袍。
这里补充一下:常服也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望文生义为平常之服,而是常朝之服,所以它其实是一种礼服;便服才是日常服饰。
变化中的直裰直裰与前面两者相比,一般认为是两侧开衩且无摆,所以比有摆的道袍还要更低一个穿着层次。
在一些画像里仆役或庶民所穿的,很有可能就是直裰。
▲《皇都积胜图》,路上多为直裰或道袍但是按记载,直裰早期可能不是这个样子,而是类似贴里那种,上下分裁,下半身打褶的样式。
此外,直裰也是佛教服饰词汇,在一些明人小说里提到的直裰很有可能指的是这种分裁打褶的直裰,而非通裁开衩的直裰。
道袍颜色及等级
![道袍颜色及等级](https://img.taocdn.com/s3/m/2f48beb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19.png)
道袍颜色及等级
我们现在常说的道袍,是道教的传统服饰,外袍十分宽松肥大,寓意包藏乾坤,隔断凡尘。
其作为穿在身上的道教文化,大致可分为六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等级,道袍有衣正色,裳闲色之分,正色象征高贵,闲色则代表平民,颜色划分为青、黄、赤、白、黑,将其与五行、五方结合在一起。
道教的道袍还有紫色这一特殊的颜色备受古人推崇,认为它高贵、典雅,蕴含着一种神秘的气质,人们认为它是天子的象征,天子所居住的居所称为紫金,紫色自然贵不可言,也有紫气东来的寓意是祥瑞的象征。
道袍可分成六种,第一种名为大褂,为道教徒日常所穿多为蓝色,款式也颇为简单没有绣任何花纹,多做成窄袖。
第二种得罗,与大褂差不多,也是蓝色只有成为正式道士,参加宗教活动才可以穿,并以佩戴冠巾束带。
第三种戒衣,它代表这个道士已经受过戒,过去道教传戒分为三次,分别是初眞戒,中级戒以及天仙大戒,每一次受戒都需穿着不同的戒衣,现在传戒改成一次传完,就选择了黄色作为戒衣的颜色,。
第四种衲衣,这种衣物多是代代相传,上面打满了补丁,为过去云游道士所穿,但到了现在只有少数人还有。
第五种花衣,又被称作班衣,花衣的样式就颇为繁杂,一般只有
举行大型斋醮时,才会穿这种衣饰。
花衣有两种,带图案和不带图案,不带图案的被称作经衣,在做一般道场的时候就会穿这种不带图案的。
第六种法衣,它是道教做法事时的专用服饰,有黄、紫、红、青、绿、黑、白七种,以紫色法衣为例,道教将柴色法衣称作天仙洞衣只有在举行大型斋醮仪式时才可以看到它,而且穿着它的人都是高功大师,或者是天师老臣,道士穿紫袍还说明是祖上传承的厉害。
道教服装的颜色你了解多少?
![道教服装的颜色你了解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87ee582e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e.png)
道教服装的颜色你了解多少?道教服装的颜色,你了解多少?道教文化博大精深道教的服饰文化就是其一道教的服装颜色强调简洁自然与五行内涵以青、黑、白三色为主而不同颜色的服装各自有着特殊的内涵一起来了解吧↓↓青色青色,是最常见的道服颜色,也是道士日常所穿的颜色。
青色在五行中属木。
木主仁,其性直,其情和,为人博爱慈祥、清高慷慨、质朴无伪。
青色,象征着万物出生、生长之时。
道教信今生不信来世,对道士来说,长生是他们的最终目标,生机则代表长寿。
道士常穿青色服装,一方面是作为常服,一方面也蕴含着长寿的意思。
黑色黑色在五行中属水。
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为人深思熟虑、博学睿智。
道教文化中,黑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有深远、包藏极多、看不透、神秘无限之意。
老子认为,黑色是“道”的象征色,黑色在《道德经》中有着崇高的地位,阴阳太极图就是以黑白对照而横贯古今,道士也把黑色作为常服色之一。
道家、道教被称为“玄学”、“玄教”,即“黑学”、“黑教”。
道学视黑色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一切妙门的总门。
黑色作为无彩色,对人的视觉有种消退之感,这种感觉也契合了道家避世远尘、清静无为的思想。
白色白色在五行中属金。
金主义,其性刚,其情烈,为人刚毅果断,疏财仗义,深知廉耻。
白色,是道教常用的服装颜色之一。
白色,如白雪、白羽一样素白,它看似素洁,背后引申的内涵却很深广。
《说文》云:“白,从入合二。
”古代小篆“二”的写法,象征天地之间,“入”是指日光进入天地之间。
所以白字的造字本意,取阳光洒落于天地之间的景象。
这一概念看似简单,却很宏观,因为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从宏观的整体上俯瞰人间,才能构造出“白”。
道教的服装除了以上三种颜色外这些颜色也较常用到↓↓黄色黄色在五行中属土。
土主信,其性重,其情厚,为人言必行、行必果,度量宽厚,忠孝至诚。
黄帝是道教的始祖,所以黄色服装在道教中地位最高,只有一派教主才能穿著黄色服装。
红色红色在五行中属火。
道士装束描写
![道士装束描写](https://img.taocdn.com/s3/m/822602b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ba.png)
道士装束描写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而道士则是道教中的宗教人士。
道士装束是道教信仰的象征之一,它体现了道士的身份和地位。
道士装束通常由道袍、道冠、道履等组成,整体呈现出庄重、神秘的氛围。
道士的道袍是道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服饰之一。
道袍通常采用黑色或深蓝色的布料制作,这两种颜色在道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黑色象征着神秘和庄重,而深蓝色则代表着宇宙和道教神灵的力量。
道袍的样式多种多样,有长袍、短袍、袍襟等不同款式。
道袍上通常会绣有道教的符号和图案,以展现道士的身份和修行成果。
道士的道冠也是道教装束中的重要部分。
道冠通常由红色或黄色的布料制成,这两种颜色在道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红色象征着神圣和吉祥,而黄色则代表着土地和丰收。
道冠可以是高高的冠帽,也可以是低低的圆帽,不同的款式代表着不同的道士等级和修行阶段。
道冠上通常会绣有符号和图案,以展现道士的身份和地位。
道士的道履是道教装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履通常由稻草编制而成,非常轻便舒适。
道履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直接穿在脚上的稻草鞋,另一种是绑在脚腕上的稻草带。
不同的款式代表着不同的道士等级和修行阶段。
道履的选择和制作都非常讲究,以确保道士在修行过程中的舒适和便利。
道士装束的整体效果是庄重、神秘而又神圣的。
道士穿上道袍、戴上道冠、踏上道履,就仿佛是与神明相通的存在。
道士装束不仅体现了道士的身份和地位,也彰显了道教信仰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道士装束的传承和演变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道士装束的款式和风格会有所不同。
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道士装束都保持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和仪式感。
它不仅是道士信仰的象征,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道士装束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道士的身份和地位。
道袍、道冠、道履等道士装束的元素都蕴含着道教的神秘和庄重。
道士装束的传承和演变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道教信仰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道士装束都保持着一种特殊的魅力和仪式感,它不仅是道士信仰的象征,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道家服饰的发展史
![道家服饰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1099b419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14.png)
道家服饰的发展史如下是有关道家服饰的发展史: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始创于祖天师张道陵,道教服饰的变迁同时也是华服变迁的缩影。
1.汉代尧舜之时,有玄衣黄裳之说。
易曰:“六五,黄裳大吉也”。
同时,因为对于神仙的向往和一些其他原因,还有羽衣鹤氅流行于方士、道士之中。
现在绣着仙鹤的法衣,便有当时的影子。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说: “ 古者衣冠, 皆黄帝之时衣冠也。
自后赵武灵王改为胡服, 而中国稍有变者, 至隋场帝东巡便为败猎, 尽为胡服。
独道士之衣冠尚存, 故曰有黄冠之称。
”2.魏晋这一时期基本有了很讲究的道教服饰,或者说靠近世俗权贵的道士衣冠。
比较奢侈的记载是西晋道士陈瑞的“朱衣素带进贤冠”。
类似大夫朝服。
还有一种穿法,是魏晋隐士高贤的穿法,他们或身穿宽身的长袍,直领大袖,腰系带,带结后两边垂至膝下。
带菱角巾,披鹿皮披。
或是穿直领袍衫,用带子结扣的披子,戴乌纱卷云帽。
拂尘这时叫做尘尾,也是这时期道士服装的标配。
3.南北朝这一时期因为陆修静的出现,道教服装有了正式规定。
他所作的《陆先生道门科略》中写到:“道家法服,犹世朝服,公侯士庶,各有品秩,五等之制,以别贵贱......夫巾褐裙帔,制作长短,条缝多少,各有准式,故谓之法服,皆有威神侍卫。
太极真人云:制作不得法,则鬼神罚人。
既非分僭滥,祸可无乎?”其中基本定型了冠褐裙披(对襟阔袖)的规制和尺寸,将之定为法服。
4.唐朝唐张万福所写的《三洞法服科戒文》作为中国道教道家服饰规范要典,记载了道教服饰制,认为衣服为身之章,依禀受品次不同,各有科仪,凡九等;道士修行,当须持奉三洞符箓经戒,依此制服,不得混杂。
道冠道服都有特定内涵,如「冠」含义为「观」,内观於身,结大福缘,制断六情,虚心静虑,念念至诚,克登道果;外观於物,恶非我有,妄生贪著,惑乱我心,当须观妙,常使无欲。
道士应经常备其法服,整饰形容,勿使非人犯法服,并制定了关于法服的四十六条禁忌。
5.宋朝北宋继承唐代的传统,崇尚道教。
道教服饰管理制度
![道教服饰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58c629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9.png)
道教服饰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道教职工着装,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道教事务的职工,包括道教管理人员、宗教人员等。
第三条道教服饰管理制度的执行机构为道教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并执行本制度。
第二章服饰规范第四条道教职工着装应符合道教文化传统和仪式要求,以传统民族服装为主。
第五条道教职工着装应以青、白、黑三种颜色为主,体现出清新、素雅、端庄的形象。
第六条道教职工在工作中应统一着装,不得穿着过于张扬、花哨的服装。
第七条道教职工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穿着便服,但也应符合整体着装要求。
第八条道教职工着装应整洁干净,不得有明显的破损、污迹。
第九条道教职工着装应符合天气情况,避免穿着不合适的服装出现。
第十条道教职工在重大道教庆典和活动中,应着特定的礼服,符合仪式要求。
第三章管理办法第十一条道教管理部门应制定《道教服饰样式标准》以及配饰要求等,供职工参考。
第十二条道教职工应按照《道教服饰样式标准》的要求选择服装,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第十三条道教职工在购买服装时,应选择符合道教传统和文化的服装,避免选择过于时尚的服饰。
第十四条道教职工应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着装检查,确保着装符合要求。
第十五条道教职工因私人原因无法符合着装要求时,应提前向上级报备并获得许可。
第十六条道教职工如有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受到相应的处罚,包括警告、扣发工资、甚至解除劳动合同等。
第四章监督检查第十七条道教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道教职工的着装进行抽查,确保着装符合要求。
第十八条道教管理部门应设立着装监督员,对道教职工的着装进行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整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第十九条道教职工应服从着装监督员的管理,并积极配合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十条道教管理部门应建立着装违规行为的记录档案,对于多次违规的职工,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正式执行,如有补充规定,由道教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道教职工对本制度有任何疑问或建议,可向道教管理部门提出,管理部门应及时予以解答和改进。
道家香童的特征
![道家香童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26a53b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f5.png)
道家香童的特征道家香童是道教中的一种特殊角色,他们在道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家香童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下面将从服装、仪态、修养和作用四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道家香童的特征。
一、服装道家香童的服装通常是以道教传统的道袍为基础,颜色多为红色或黄色。
道袍上会绣上符号和图案,象征着道教的神圣和神秘。
香童的帽子一般是圆形的,上面也会绣上符号。
除了道袍和帽子,香童还会佩戴一些道具,如仙剑、扇子等,以增加仪式的庄重和神圣感。
二、仪态道家香童在仪式中的仪态应该庄重而端庄,举止优雅。
他们会依照仪式的要求走动、站立或跪拜,配合仪式的进行。
他们的动作要稳定、流畅,不可生硬或过于夸张。
香童的眼神要清澈明亮,表情要和善,给人一种亲和力和平和的感觉。
三、修养作为道家的信仰者,道家香童应该注重修养,追求道教的精神境界。
他们要修炼内功,提升自己的修为。
只有修炼到一定的境界,香童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角色。
他们要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平和,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动摇。
同时,香童还要具备一定的道教知识,了解道教的教义和仪式,以便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四、作用道家香童在道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是道教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负责燃香、祭拜、诵经等环节。
香童要根据仪式的要求,准确地执行每个动作,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
他们要保持专注和虔诚的心态,使仪式能够得到最好的效果。
除了仪式,道家香童还承担着宣传道教的任务,他们会参与一些道教活动,向公众传播道教的理念和文化。
道家香童具有独特的服装、仪态、修养和作用。
他们通过穿着特殊的道袍和帽子,展示出道教的神圣和庄重。
他们在仪式中的仪态庄重而优雅,举止得体。
他们注重修养,追求道教的精神境界。
他们在道教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燃香、祭拜、诵经等环节。
道家香童的存在和努力,使道教的仪式更加庄重神圣,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道教的文化。
道袍的古文描述
![道袍的古文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695d106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fd.png)
道袍的古文描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的道袍是一种特殊的服饰,不同于汉服和民族服饰,它是道家修行者常穿着的一种衣服。
道家修行者追求清静无为,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脱,因此他们的服饰也与众不同,体现了一种与世无争的精神境界。
道袍的款式一般比较简单,通常是长袍式的,束腰而下,领口高高的,袍子的袖口也较宽松。
整体设计上体现出简约、朴素、雅致的美感。
道袍的颜色一般为深色系,如墨黑、深蓝、深绿等,这些颜色代表着超然的神秘和世俗的脱离。
在面料的选择上,道袍常选用丝绸、麻布等质地柔软,轻薄透气的面料,穿着起来舒适自在。
道袍的穿着也有一定的仪轨,首先要将道袍披在身上,然后系上腰带,将袍子整理好,边缘不凌乱,领口整洁简约,袖子不遮挡手部,体现出修行者的端庄和从容。
道袍的长度一般是及踝或及地,以示不受外物干扰,心无旁骛的修行态度。
道袍的款式和颜色虽然简单,但它所代表的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道家修行者穿着道袍,袒括风尘,不受世俗名利之累,专心于修炼心性、追求真理,追求身心的纯净和自由。
在古代,道袍被认为是智慧和清净的象征,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是修行者内在修为的显现。
在修行者心目中,穿上道袍就像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一走下去,便是自我超越的旅程。
身穿道袍的修行者,走在山间林木间,步履从容,面带微笑,仿佛与天地山川融为一体,与之共鸣。
道袍也是修行者心灵的寄托和庇护,为他们提供一种安静的净土,使他们能够远离纷扰、澄澈内心,通晓自己的本性。
道袍不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修行者身心的象征。
穿着道袍的修行者,以清净的内心,超脱的精神,面对人生的起伏,纷繁,终能守住一方天地,心无旁骛,追求永恒的道。
道袍在古代被视为高深莫测的神秘符号,是修行者境界的体现,道家文化的象征。
道袍是一种十分神秘,充满灵性的服饰,体现了道家修行者的超然、清静和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穿着道袍的修行者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和修养,他们以简约朴素的装束,示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地,以此提醒自己保持心灵的纯净和追求真理的坚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服饰,图解法衣是道教法事专用服饰,科仪中高功法师各种穿着的统称。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着此衣,则为紫色。传言道祖老子骑牛出关时“紫气东来”,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来的皇帝,亦多赐给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忏衣又称“班衣”。亦属法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面亦有各种绣花图案,但较天仙洞衣显得简洁,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众经师着用此衣。也有红色或黄色不带图案者,为做一般道场的经师穿用,称为“经衣”。绛衣在大型斋醮法会中,高功法师所穿的一种法衣,穿时里衬海青,其制两袖宽大垂地,双臂展开时,两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两袖和衣身均绣有金丝龙纹。。海青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简单制作而成宽袖道袍。现今为了穿着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对襟和斜襟两种道衣,多数以棉绸制做。衲衣亦称“衲头”。大襟,长及小腿。多层粗布缝制,显得笨拙厚重。过去云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时穿用,以御风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数道士还保存着过去代代相传的衲衣。法衣的颜色黄色法衣:王者所着,在法衣中最为上等。天师圣主常着黄袍。紫色法衣:大师讲经所着,亦可为天师老臣,高阶法师。红色法衣:上等法师所着,上表祈福所用。青色法衣:中等法师所着,拜斗,祝寿常用。绿色法衣:下等法师所着,散人仙客亦着。黑色法衣:斗部着。白色法衣:冥司着。法服是道教衣冠服饰的统称,按照《洞真太霄琅书》的释义:“法者,何也,业也合也,洗垢去尘,息欲静志,专念玄宗,十善为业,行止合道,三界所崇,以正除邪,故谓为法。”“服者,何也,伏也福也,伏从正理,致延福祥,济度身神,故谓为服。”上界天真无形无相,自然无有法衣,但为显道而化显衣,谓之“无衣之衣”,下界学士为体合真道,故而要穿上天尊、祖师穿过的法服,用于人间的布化,所以法服虽然只是外相,但是修道、弘道的重要法具。穿衣戴冠的礼仪可以帮助我们修正行为中的偏差,可以增进我们的恭敬心、敬畏心,从而体合大道。从场合和功用上,法服分常服和法衣两类。常服多与道巾搭配,用于日常生活和一般场合;法衣多与冠簪云履搭配,用于斋醮科仪和庄严、正式的场合。一、道巾《太霄琅书》说“巾者洁也,敛束洁净,通神明也。”是说巾是用来笼络我们杂乱的头发,并有通神灵之功能。清末的《清规玄妙》记载道教有九种巾:“一曰唐巾,二曰冲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遥,五曰紫阳,六曰一字,七曰纶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阳。”事实上,道教远远不止九种巾。包巾,初入道常备,中国道教学院第一批学员在未正式冠巾前,人人均戴包巾。“九巾”中的唐巾,就是现在的九梁巾,由于是吕纯阳祖师所戴,也叫“纯阳巾”;现在全真派比较流行的有混元巾、一字巾,正一派比较流行九梁巾和庄子巾,此外武当道士外出时戴一种遮阳功能的“太阳巾”,无锡道士多戴“觐巾”,茅山则有“华阳巾”。巾,在古代一般是用一整块布经过多次折叠而制成。在颜色上,除了像苏州诰斗时所带的“靠山巾”是青色外,绝大多数的巾是玄色(黑色)的。根据《清规玄妙》记载“玄者天也,头圆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属玄,玄色机于道,以玄色顶于首者,尊道也。”道士头戴黑色头巾有敬天、遵道之意,现在有人制作了红色、黄色的售卖给人戴是不如法的。其次,巾可分内外两部分,外面的称为“巾面”,内部的称为“巾堂”,前面的方玉称为“帽准”也叫帽正,在戴巾的时候帽准应对正我们的鼻尖,这样巾戴上后才不会歪斜。在戴巾的时候,首先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撑开巾堂,然后整个扣在头上,将“帽准”对好我们的鼻尖,然后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别压住“帽准”两侧,接着左手在巾后轻拉一下,露出一部分前额。戴巾不可遮住额头,更不要压住眉毛,我们可以看古画里的吕纯阳真人,他戴巾就露出一部分前额。有长发的道友要注意,巾的功能是“笼发”,所以长发都应盘好塞进巾堂里,不可以披散着裸露在外。在道观里披头散发,或者戴巾依旧散发是一种失礼的举动。二、道袍道袍,从早期的“褐”发展而来。今日的道袍主要传承明朝样式,形制上和“直裰”有极深的渊源。目前主要分长衫和海青(北方叫“多罗”)两种,都是交领、右衽(从右侧开),不同的是长衫袖子比较小,袖宽九寸或一尺四,而海青则袖宽一尺八、二尺四甚至有三尺六的形制。长衫是执事道士日常穿用,海青则适于坛场内或一些相对正式的场合穿着。与道袍配套,需穿高筒水袜子和圆口布鞋,也可以穿双梁鞋、云鞋。道教的海青和佛教的海青形制基本相同,均是交领、右衽,两者都具有三层的“三宝领”(道教的部分地区称为“三台领”)要修行者时刻意念道经师三宝。但由于宗教观念的不同也有一定区别,从颜色来说,道教崇尚长生,所以尊崇东方的青色,所以海青是青色的;佛教在颜色上确是缁色、黑色或黄色的。在衣襟上,佛教海青的衣襟底有五十三条竖着缝制的细线,称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而道教则有三十六针横着的针脚,称为“三十六雷常拥护”。佛教在右腋下有一条长约一尺的“稳带”;而道教则是两条长约三尺、下端为箭头形的“慧剑”,取义“但凭慧剑威神力,跳出沉沦五苦门”之意。三、冠簪按照《三洞法服科诫》的记载“冠者,观也,内观于身,结大福缘,天地百神,威奉于己。上法三光,照明内外,如彼莲花,处世无染。又花为果始,用冠一形,举之于首,圆通无碍。”在理论上,冠子与道士的法阶有关,例如正一法师(奉行正一法箓)、高玄法师(奉行《道德经》、《西升经》和《紫虚阳光籙》)、和洞神法师(奉行《三皇文》)都佩带“玄冠”;洞玄部的洞玄法师(奉行灵宝中盟经箓)戴“芙蓉冠”;洞真道士(奉行上清经法《上清大洞真经》)、大洞法师(奉行三洞)和三洞讲师均戴元始冠。山居法师戴二仪冠,一般的凡常道士则戴平冠,女道士之所以被尊为“女冠”,是古代唯一能戴冠的女子,所戴的是玄冠。以上所罗列的文献记录多数是唐代时候规制,经过上千年的流传,到了明清有一定的演变,流传至今日主要有芙蓉冠、七星冠、五鹤冠、五岳冠、黄冠(月牙冠)等。我们现在举行属于“正一部”、“洞神部”的雷法系列的科仪,例如发符、召将一般还使用五鹤冠和七星冠,这点江苏的苏州和常熟地区还保留了较好的传统。在举行属于“洞玄部”的表朝、供天、祭炼则戴“芙蓉冠”,这些规制和唐代记载基本吻合。冠子可分两部分,冠身和簪子,芙蓉冠多数还有“冠蕊”。多数用木蓉冠,后者主要指五岳冠、七星冠等。“冠蕊”也叫做“云头”,一般只有一个云头,法阶较高的法师有两个云头,德高望重的法师和宫观住持可有三个云头。关于“冠蕊”,在一些规矩考究的地方还分不同仪式,佩戴不同的“冠蕊”以区别冠的属性,例如四川地区:宝塔形的“郁罗箫台”用于上章表、莲花是平朝、白鹤则用于度亡。这些应遵循地方、师派传统,传承有度、不可滥用。道士插簪和常人不同,一般选用子午簪,即从后往前插,这些可以看古代天尊造像的插法,都是从后往前的,代表了子午的水火相济。如果是横簪,则从左往右插,左边为生、右边为死,从左往右代表了尊生恶死。道士的簪子向来崇尚简素,一些商人在簪子上缀上了流苏、吊坠,这些是不如法的,不应选用。四、法衣法衣,是在举行道场、科仪时候穿着的正式的外衣,古代称为“帔”,现在传承明、清两朝式样,主要有天仙洞衣(罡衣)、堂衣、行衣(念“航衣”)、班衣(忏衣)等组成。在正一派中,高功穿的法衣有小袖子(法衣)和无袖的罡衣两种,用于发符召将,这些内容归于洞神部,应选用和洞神部相匹配的红色法衣,所以一般召将穿着红色,但如果举行禳火醮,则考虑穿着五行属水的黑色法衣。罡衣主要用于灵宝系列的朝仪,例如在建坛、安五灵、进表时候穿着,有的地方专用于步罡,故而叫做罡衣。堂衣和行衣统称“道衣”堂衣是对襟的,行衣是右衽斜襟的。堂衣一般用于朝仪、拜表时候的龙虎二班;行衣则多用于高功侧的都讲、监斋所穿。忏衣是对襟、后面有吉补,多用于诵经、礼忏和度亡道场。法衣的文章可分天地水三界,主要反映了道教的宇宙观。最下面的“海水江崖”也称“大水脚”代表水界;五岳真形图代表地界;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代表天界;中间的郁罗箫台则代表无上大大罗天。五、朝笏笏,也叫“朝简”,俗称朝板,古代臣子上朝时用于记录皇帝的饬谕,道士执之对天称臣,用于遮住自己的脸部,用于朝觐天尊、上真。按《太霄琅书》的记载,小笏一般为长一尺二,宽一寸六分,厚三分。有玉质、竹木质、象骨质等不同质地,明代后流行象牙笏,但现在为了保护大象、尊重生命,不鼓励再选用牙笏,应以竹木为佳。一般在行走时,用持笏法,笏心向里,左手四指内收抓住笏的底端内侧,大拇指压在笏侧,右手相叉,呈“叉手礼”状;也可以左手竖直端笏,右手大指与食指扯左手水袖,遮掩而行。在礼时,则右手先握住笏的中下端,然后左手抱于右手外,令水袖遮掩双手,然后作揖或礼拜。道袍是道教徒的日常服饰,一般指穿在外面的长袍。道袍可分六种,因承袭了汉族服饰的特点,又有黄冠之称。一、什么叫道袍?道袍是道教徒的日常服饰,一般指穿在外面的长袍。现在人们所说的道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