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合集下载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1. 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
1.1 掌握中学教育所属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概念;
1.2 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包括课堂组织、教学设计、教具使用等;
1.3 熟悉中学教育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
1.4 具备良好的教育心理素质,了解学生特点及思维发展规律;
1.5 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1.6 具备解决教学难题和管理教学过程的能力;
1.7 具备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的基本能力。

2. 教育实践要求:
2.1 具备一定的教学实习经验,能够独立承担教学任务;
2.2 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如学生辅导、社团指导等;
2.3 积极参与学校教研组,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进;
2.4 具备一定的校本教研成果和教育实践成果。

3. 师德要求:
3.1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教师职业伦理;
3.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3 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3.4 积极参加教育实践和师德师风培训。

4. 专业发展要求:
4.1 不断学习教育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专业水平;
4.2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教育研讨活动;
4.3 进行教学反思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工作;
4.4 申报并参与教育科研项目。

5. 自我素质要求:
5.1 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2 具备耐心、责任心和爱心,关心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5.3 具备抗压能力和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
5.4 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
5.5 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备注: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认证标准可根据不同机构及其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毕业要求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毕业要求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毕业要求一、前言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旨在为中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统一的教学质量保障和职业发展指引,确保中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具备必要的教育素养和专业能力。

本文将介绍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毕业要求,以促使学生具备教育关键能力和专业特长。

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毕业要求1. 教育素养第二级毕业生应具备较高水平的教育素养,包括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伦理的全面理解。

毕业生应能够运用教育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并能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

2. 教学设计与实施第二级毕业生应能够独立设计中学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毕业生应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科专长第二级毕业生应具备较高水平的学科专长。

毕业生应对所教授的学科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 学生辅导与管理第二级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学生辅导和管理能力。

毕业生应能够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

毕业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班级管理技能,能够组织和管理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第二级毕业生应具备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毕业生应能够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专业能力。

毕业生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持续跟进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保持敏锐的教育动态感知能力。

三、结语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毕业要求旨在培养具备高水平教育素养和教育专业能力的中学教育专业毕业生。

通过对教育素养、教学设计与实施、学科专长、学生辅导与管理以及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我们相信中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将能够胜任中学教育工作,并对中国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附件1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一、培养目标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学会教学学科素养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学会育人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学会发展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三、课程与教学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课程评价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四、合作与实践协同育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基地建设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导师队伍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管理评价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五、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6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范生上课;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2人7;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10 ;素质能力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实践经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18,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六、支持条件经费保障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1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设施保障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资源保障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15;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七、质量保障保障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内部监控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外部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持续改进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八、学生发展生源质量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学生需求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成长指导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学业监测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7;社会声誉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一、培养目标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学会教学知识整合扎实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与方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了解跨学科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能理解并初步运用,能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初步习得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指导方法和策略;教学能力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适合的学习环境,指导学习过程,进行学习评价;技术融合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科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设计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初步经验;学会育人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与基本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发展指导、综合素质评价、与家长及社区沟通合作等班级常规工作要点;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综合育人具有全程育人、立体育人意识,理解学科育人价值,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将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自觉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进行育人活动,积极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学会发展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专业发展核心内容和发展阶段路径,能够结合就业愿景制订自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规划;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具有自我管理能力;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尝试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研究理解教师是反思型实践者;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从学生学习、课程教学、学科理解等不同角度反思分析问题的习惯;掌握教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指导学生科研的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交流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积极开展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三、课程与教学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跟踪对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沿,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结构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形成促进师范生主体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化的课程文化;课程实施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注重师范生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注重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形式多样,富有成效,师范生“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扎实;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有利于养成从教信念、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课程评价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四、合作与实践协同育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基地建设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具有良好的校风,较强的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管理优势、课程资源优势和教改实践优势;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不少于三分之一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递进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和上课类型;导师队伍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双导师”数量足,水平高,稳定性强,责权明确,协同育人,有效履职;管理评价教育实践管理规范,能够对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严格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具有教育实践标准,采取过程评价与成果考核评价相结合方式,对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反思能力进行科学有效评价;五、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6:1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不低于8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高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范生上课、担任师范生导师;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3人,具有半年以上境外研修经历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10,原则上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能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工作;素质能力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突出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治学严谨,跟踪学科前沿,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实践经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每五年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18,能够指导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并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机制完善;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健全、成效显着;六、支持条件经费保障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5%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高于学校平均水平1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设施保障教育教学设施完备;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支撑专业教学改革与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顺畅,师范生使用便捷、充分;资源保障专业教学资源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高;教育类纸质图书充分满足师范生学习需要15;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有国内外多种版本中学教材,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七、质量保障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清晰明确、科学合理的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内部监控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并有效执行,运用信息技术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外部评价建立毕业生持续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持续改进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八、学生发展生源质量建立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乐教、适教的优秀生源;学生需求充分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鼓励跨院、跨校选修课程,为师范生的自主选择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成长指导建立完善的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并取得实效;学业监测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鼓励师范生自我监测和自我评价,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5%,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8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7;社会声誉毕业生社会声誉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持续支持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了解毕业生专业发展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认证理念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

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认证原则1.建立统一认证体系。

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做好认证整体规划,实行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要求,开展认证结论审议,构建科学有效的统一认证体系,确保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

2.注重省部协同推进。

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作用,形成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3.强化高校主体责任。

明确高校在专业质量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引导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推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专业质量保障能力。

4.运用多种认证方法。

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认证方法,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四、认证体系师范类专业实行三级监测认证: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

依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师范类专业办学监测机制,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为学校出具年度监测诊断报告,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为社会提供质量信息服务。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关键词浅析——以《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例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关键词浅析——以《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例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关键词浅析收稿日期:2018-08-24基金项目:上海师范大学一流本科建设项目“基于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建设实践”(课题编号:B-9145-18-009009)作者简介:戴锡玲(1973-),女,辽宁沈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学教学研究、生物师范专业管理。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的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于2017年10月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工作。

本次专业认证是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分级(三级)分类(三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1]的一次全新的专业评建工程。

我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从1954年上海师范大学的前身(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建校时就开始招生。

按照要求在本次专业认证中申报的是中学教育专业认证(第二级),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以定性指标为主,旨在引导各地各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保证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合格标准。

在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制定明确、公开、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

因此,本专业在制定毕业要求前对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原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浅析,在进一步领会的基础上以利于本专业及其他兄弟院校相关认证工作中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及指标的准确分解,使认证工作高效开展。

下面就从中学教育专业认证(第二级)毕业要求所包括的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四个方面展开。

一、践行师德1.国家认证标准原文。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是国家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8方面(一级指标)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包括二级指标38 个。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应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质量改进”理念,按照“说、做、证”的一致性要求,综合评判各项指标达成情况。

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部分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对其余各部分起到引领作用。

本部分测评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内涵界定的科学性;三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评价和修订情况。

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3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

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目标定位是专业办学的起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准绳。

目标定位要说明专业为什么区域、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教师,即明确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领域为服务面向,系统设计立足中学教育、符合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服务面向与人才定位。

专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国家和地方的中学教育发展需求与相关政策,培养目标定位应对接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并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能够体现国际中学教师培养的新趋势,体现与本专业相关中学学科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

考察要点1.专业能够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把握毕业生服务区域的中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把握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把握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规划,融入本专业目标定位中。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目录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 (2)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4)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20)—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学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

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

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

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

—2—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

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4 课程目标明确合理,内容丰富,吸收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学教学优秀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目录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 (2)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4)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20)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学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

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

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

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

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

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吉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

吉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

吉林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一、基本条件(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二)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学行为规范,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教书育人,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三)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及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任教,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四)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教师继续教育等要求。

(五)身心健康。

二、业绩能力水平(一)正高级教师。

1.教书育人业绩卓著。

(1)积极履行育人职责,能够结合所教学科特点,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2)承担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5年以上,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认识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尊重学生差异,既注重学生群体成长,又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活动,与社区和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能够针对学生的教育成长、学校教育工作和社区教育发展等提出指导性意见或方案。

2.教学业务精湛。

(1)能够准确把握和使用教材,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

(2)备课认真、严谨,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设计周密、完整,重点突出。

(3)课堂教学能够驾驭自如,有创新点或新颖性,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得到同行认可。

(4)课堂教学效果突出,高质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所教学科学生的学业水平普遍高于教育质量要求。

(5)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创造性地组织、指导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6)出色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兼任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的教师,其授课(含听课、评课)时数不得少于本学校专任教师标准工作量的二分之一。

(7)在县(市、区)或更大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公认为教育教学领军人物。

中小学教师中级职称评审条件

中小学教师中级职称评审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师系列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评定标准: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忠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教育教学基本功扎实,胜任循环教学,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具备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能力,独立开展和组织教研活动,并取得突出成果;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具有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起骨干作用。

能运用一门外国语获取本专业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并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第一条适用范围本评审条件适用于小学、幼儿园(学前班)、特殊教育学校小学部、弱智儿童学校(班)、成人初等教育机构以及省、市、县级教育科研机构、校外教育机构中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教师、教研员申报中小学教师系列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条思想政治条件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恪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学生,为人师表,认真、负责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近5年年度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任现职以来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一、违纪违法,受警告处分未满1年者;受记过处分未满2年者;受记大过处分未满3年者;受降级处分未满5年者。

二、申报中有伪造学历、资历、成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学术造假行为者,自申报当年起,5年内不得申报。

三、累计在两次申报中发现有学术造假行为者终身不得申报。

第三条学历(学位)、资历条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一、具有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

二、具有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3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4年以上。

四、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助理级专业技术资格4年以上。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附件1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

一、培养目标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2.1 [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会教学2.3 [学科素养] 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师认证评估制度

教师认证评估制度

教师认证评估制度一、背景介绍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和专业化发展,各国纷纷实行了教师认证评估制度。

二、制度目的与原则教师认证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保障教育质量。

其原则主要包括公平、公正、公开和对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尊重。

三、认证评估内容与标准教师认证评估内容包括教师培训经历、学术背景、教育教学经验、教学实践案例等多个方面。

标准一般涵盖教学能力、教育理论水平、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认证评估程序教师认证评估程序通常分为资格初审、面试笔试、教学实践考核等多个环节。

同时还要结合教学观摩、同行评议等方式多角度全面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认证评估结果应用认证评估结果可用于教师的晋升、薪资调整、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

同时,也可以为学校招聘教师提供参考,确保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教师认证评估制度的意义教师认证评估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许多国家已经实行了教师认证评估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国情,构建适合国内教育发展的教师认证评估制度。

八、带来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教师认证评估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会面临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评估标准不全面等挑战。

应从政策保障、规范实施、综合考虑等方面找到解决方案。

九、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教师认证评估制度应与教师培训与发展相结合,通过专业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十、家长与社会的参与教师认证评估制度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与监督。

家长的参与有助于提升教育公平,社会的监督则可以增强教育质量。

结论教师认证评估制度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估,可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1.学历和专业知识:教师应具备中学及以上学历,并拥有相应的教育专业背景。

他们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等专业知识,为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2.教学技能:教师应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能力。

他们需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

他们应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塑造。

教师还应遵守教育行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具备敬业精神、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教师应具备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意识。

他们应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还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变革。

5.教育实践和反思: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和教学反思能力。

他们应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经验,思考和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还应善于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为了实施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制定标准和程序: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中学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程序。

这些标准和程序应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反映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素质。

2.培训和评估教师:教育部门可以组织专业培训和评估活动,对符合要求的教师进行认证。

培训可以包括理论研修、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等内容,评估可以采用考试、记录观察等方式进行。

3.审核和认证机构:教育部门可以设立审核和认证机构,负责对教师的认证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些机构可以负责审核教师的申请材料,组织教师的培训和评估,颁发教师认证证书。

4.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中学教育专业认证与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的衔接。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一、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1.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良好师德师风、扎实的学科基础、先进的教育理念、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在中学从事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优秀教师。

2. 毕业要求: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要求:(1)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2)掌握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素养;(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5)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体系1. 课程设置:本专业应设置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实践教学环节:应设置充足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1. 师资队伍: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高级职称。

同时,应有一定数量的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

2. 教学条件:学校应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以满足教学需要。

四、实践教学环节1. 教育实习:应安排学生在中学进行教育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2. 社会实践:应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社会调研等,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课程设计:应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如教学设计、课程评估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质量保障1. 教学管理: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以确保教学质量。

2. 教学质量评估:应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以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中学教师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角色,其专业标准的建立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师德师风。

中学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要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教育教学能力。

中学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三、课程开发能力。

中学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设计出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中学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关注教育教学前沿理论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

五、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

中学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能够深入理解学科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六、学生教育管理能力。

中学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学生教育管理能力,能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师个人发展能力。

中学教师应当具备自我学习和不断进步的意识,注重个人发展规划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涵盖了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学科教学知识和能力、学生教育管理能力、教师个人发展能力等多个方面,要求中学教师在日常教学和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一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依据国家教育相关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制定,是对普通高等学校中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1.教师教育课程学分中必修课≥10 学分,总学分≥14 学分;2.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0%;3.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50%。

监测目的通过对中学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三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建,规范课程设置,达到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保证师范生培养基本质量。

内涵解读课程与教学维度下设的三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中学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中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教育类课程;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指为提高师范生综合素养而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不在其列;学科专业课程指为培养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所开设的课程。

[合作与实践]1.教育实践时间≥18 周;2.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20:1。

监测目的通过对中学教育专业合作与实践两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建,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达到国家对师范类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保证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内涵解读合作与实践维度下设的两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对中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学习领域的基本要求,其中,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须满足学时不少于 18 周的要求;实践基地按 20 名实习生不少于 1 个的标准配置。

[师资队伍]1.生师比≤18:1;2.有一定数量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3.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学校平均水平;4.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60%;5.中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20%。

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词--基于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与第三级之比较

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词--基于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与第三级之比较

第40卷第3期2020年5月湖北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VOL.40NO.3MAY2020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关键词-基于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与第三级之比较李渺I,张忆2(1.湖北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皖,湖北孝感432000:2.湖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摘要:对比分析《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二级“合格标准”和三级“卓越标准”,着重从“毕业要求”这一认证维度来挖掘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词,主要有:事业心,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等。

关键词: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卓越教师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24(2020)03-0005-05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⑴指出,师范类专业认证实行分级分类的方法。

所谓分级,即实行三级监测认证: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第::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

所谓分类,即分类制定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专业认证标准。

该办法的出台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⑵指出,通过实施卓越教师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本文对比分析文献[1]给出的《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二级“合格标准”和三级“卓越标准”,着重从“毕业要求”这一认证维度来挖掘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词。

1“合格标准”和“卓越标准”中“毕业要求”的异同点《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二级“合格标准”和三级“卓越标准”涉及的八大认证维度是一致的,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

一、培养目标[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幵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会教学[学科素养]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学会育人[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

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学会发展[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三、课程与教学[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范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

[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范生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范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 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范生教育实践需求。

每20 个实习生不少于1 个教育实践基地[4]。

[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

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范,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

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 [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6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范生上课。

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原则上不少于 2 人[7]。

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10] [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范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师范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学教育服务经历[18],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

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合理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教师教育实践类课程教师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探索高校和中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六、支持条件[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范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14]。

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范生培养要求。

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

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范生使用。

[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范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

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 册[15]。

建有中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中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中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名实习生不少于1 套。

七、质量保障[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 内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内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八、学生发展[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 学生需求] 了解师范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范生发展提供空间。

[ 成长指导] 建立师范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范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范生成长需求。

[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范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不低于7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17]作[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满意度较高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中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

一、培养目标[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目标内涵]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幵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