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详]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详]
附件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涵] 培养目标容明确清晰,反映师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容:⏹践行师德2.1 [师德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学会教学2.3 [保教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一、引言教师是社会培养和教育未来的重要群体,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则是评估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
二、背景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教育理念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应当与教育理念相契合,突出教师的专业能力、道德品行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四、学科知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个人专长和对学科发展趋势的了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育学理论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了解教育教学最新研究成果,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六、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七、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应熟练掌握多种教育教学方法,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八、师生互动与教育评价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育评价,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九、师德与职业素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职业素养,以身作则、尊重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十、研究与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十一、学科竞赛与学术交流教师应参与学科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经验。
十二、总结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制定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是对教育事业的保障。
只有通过合理而科学的认定标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总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是评估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它涉及到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理论、教学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育评价、师德与职业素养、研究与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与学术交流等方面。
通过制定合理的认定标准,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与科目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与科目导言小学教师资格证是一项对于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晋级的认证考试,旨在评估候选人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和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要求考生对小学教育及相关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和科目。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共分为两个科目,分别是教育知识与能力测试和教育实践与技能操作测试。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两个科目的内容。
1. 教育知识与能力测试教育知识与能力测试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第一个科目,也是考生综合应试能力的体现。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语文学科知识:涉及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常见问题分析等。
•数学学科知识:涉及数学学科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数学思维等。
•外语学科知识:涉及外语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常见问题分析等。
•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涉及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常见问题分析等。
•美术学科知识:涉及美术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常见问题分析等。
以上是教育知识与能力测试的主要科目,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和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
2. 教育实践与技能操作测试教育实践与技能操作测试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第二个科目,它是一个实践能力的考察科目。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师德与教育基本功知识:涉及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导学案的设计等。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涉及课堂教学设计的规划、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等。
•学科教学策略与方法:涉及不同学科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如语文阅读教学、数学思维培养等。
•教育测量与评价:涉及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评价工具和方法的设计等。
教育实践与技能操作测试注重考察考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能力,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教育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常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性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目录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 (2)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4)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20)—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学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
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
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
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
—2—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
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4 课程目标明确合理,内容丰富,吸收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学教学优秀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及论证标准
教育部文件教师〔2017〕1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现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2017年10月26日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认证理念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
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认证原则1.建立统一认证体系。
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做好认证整体规划,实行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要求,开展认证结论审议,构建科学有效的统一认证体系,确保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
2.注重省部协同推进。
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作用,形成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目录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 (2)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4)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20)—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学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
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
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
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
—2—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
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4 课程目标明确合理,内容丰富,吸收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学教学优秀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条件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条件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职业生涯中至关重要的资格证书之一,具备中小学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高素质,是申请中小学教师岗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那么,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申请条件都有哪些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
一、学历要求首先,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申请者需满足学历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申请者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且所学专业应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相关专业。
对于非教育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也可以通过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后,再通过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鉴定,确定其是否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
二、教育工作经验要求除了学历要求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申请者还应具备一定的中小学教育工作经验。
如按照教育部规定,教育类本科毕业生一般需要具备两年以上中小学教育工作经验,研究生毕业生需要具备一年以上中小学教育工作经验。
在具备其他专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证书的情况下,申请者需要具有中小学教育工作经验2年及以上。
三、职业资格证要求此外,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人员还需要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
教师职业资格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或教育部、教育委员会认证颁发,是表明申请者已具备中小学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的证明。
因此,在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证时,需要先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然后再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且符合其他相关条件,才能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
四、年龄要求考取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还需要满足年龄要求。
目前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申请年龄范围为18-55周岁,其中,初次申请的年龄应在35周岁以下,再次申请的年龄最高不得超过55周岁。
五、身体健康要求最后,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申请者需要身体健康。
具体要求为:身高体重标准、视力达到正常水平、听力正常,口腔、牙齿、鼻腔及咽喉无疾病,心肺功能正常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聋哑人、偏瘫人和口吃等不影响教育教学和学生安全的人员,在获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后可以申请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完整版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附件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小学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角色,他们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
栋梁的责任。
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教育部颁
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规范小学教师的职业行为和教
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首先,小学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教育理想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
他们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修养和专业素养,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其次,小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
他们要熟
悉小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掌握科学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能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再次,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能力。
他们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课
堂管理和学生辅导,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各界沟通合作,形成良好的
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
最后,小学教师应具备自主学习和不断进步的意识。
他们要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和专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试行,旨在引导和规范小学教师的职业行为和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希望广大小学教师能够认真学习和落实这一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目录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 (2)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4)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20)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学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
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
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
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
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
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一、认证宗旨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旨在确保学前教育机构和个人教师的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保障幼儿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
通过认证,推动学前教育机构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认证对象1. 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早教中心、托儿所等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
2. 学前教育教师:从事3-6岁儿童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三、认证条件1. 机构认证条件:- 合法注册并具有合法办学许可。
- 符合国家和地方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要求。
- 拥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和适宜的师生比例。
- 教学设施和环境符合儿童安全和健康要求。
- 实施科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
2. 教师认证条件:- 持有相关教育专业背景或幼儿教育资格证书。
- 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
- 了解并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
- 持续参与专业发展和教育培训活动。
四、认证程序1. 申请:机构或个人向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并提供必要的文件和资料。
2. 审核:认证机构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确保其符合基本条件。
3. 现场评估:认证机构派遣评估团队对申请机构或教师进行现场考察和评估。
4. 决策:认证机构根据评估结果,作出认证决定。
5. 发证:对通过认证的机构或教师颁发认证证书。
6. 监督与复审:认证机构定期对认证机构或个人进行监督和复审,确保持续符合认证标准。
五、认证标准1. 教育理念:机构和教师需秉承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个体差异,促进其全面发展。
2. 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方法应科学、适宜,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潜能。
3. 师资建设: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和评价体系,确保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4. 环境设施:提供安全、卫生、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和设施。
5. 家长和社会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幼儿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并积极与社区资源互动。
六、认证的意义通过专业认证,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增强教育服务的公信力。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附件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教师认证评估制度
教师认证评估制度一、背景介绍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
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和专业化发展,各国纷纷实行了教师认证评估制度。
二、制度目的与原则教师认证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保障教育质量。
其原则主要包括公平、公正、公开和对教师个体差异性的尊重。
三、认证评估内容与标准教师认证评估内容包括教师培训经历、学术背景、教育教学经验、教学实践案例等多个方面。
标准一般涵盖教学能力、教育理论水平、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认证评估程序教师认证评估程序通常分为资格初审、面试笔试、教学实践考核等多个环节。
同时还要结合教学观摩、同行评议等方式多角度全面评估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认证评估结果应用认证评估结果可用于教师的晋升、薪资调整、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
同时,也可以为学校招聘教师提供参考,确保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教师认证评估制度的意义教师认证评估制度的实施,能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许多国家已经实行了教师认证评估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国情,构建适合国内教育发展的教师认证评估制度。
八、带来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教师认证评估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会面临师资队伍结构不均衡、评估标准不全面等挑战。
应从政策保障、规范实施、综合考虑等方面找到解决方案。
九、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教师认证评估制度应与教师培训与发展相结合,通过专业培训、学习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十、家长与社会的参与教师认证评估制度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与监督。
家长的参与有助于提升教育公平,社会的监督则可以增强教育质量。
结论教师认证评估制度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估,可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8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时,应依据专业认证的理念,将各项指标有机结合,主要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个方面,综合评判“5个度”的达成情况,规范和引导专业按照认证所强调的“说、做、证”一致性要求开展自评自建,实现内涵式发展。
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部分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对其余各部分起到引领作用。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注意其内容与毕业要求的相互衔接。
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内涵界定的科学性;三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评价和修订情况。
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3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目标定位是确定目标内涵的重要依据,对毕业要求产生着重要影响。
目标定位要说明专业为什么区域、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教师,即明确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领域为服务面向,系统设计立足小学教育实际、符合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服务面向与人才定位。
本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应有准确的定位,符合专业教育要求和基本规律;要有明确的依据,改变脱离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实际的弊端,符合国家、地区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对接毕业生服务区域的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体现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依托学校的培养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解读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一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依据国家教育相关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制定,是对普通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课程学分中必修课≥24 学分(3 年制专科≥20学分、5 年制专科≥26 学分),总学分≥32 学分(3 年制专科≥28 学分、5 年制专科≥35 学分);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35%⚫监测目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三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建,规范课程设置,保证课程与教学基本质量达到国家“底线”要求,保证师范生培养基本质量。
⚫内涵解读课程与教学维度下设的三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其中,必修课和总学分符合标准要求;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是指为提高师范生综合素养而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不在其列;学科专业课程指为培养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所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含必修课和选修课)。
[合作与实践]教育实践时间≥18 周;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20:1。
⚫监测目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合作与实践两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建,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建设达到国家“底线”要求,满足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基本要求。
⚫内涵解读合作与实践维度下设的两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对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学习领域的基本要求,其中,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满足不少于 18 周的时间要求,并按照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20:1 规定配置实践基地。
[师资队伍]生师比≤18:1;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40%;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学校平均水平;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60%(专科≥30%);小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20%⚫监测目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5 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建,保证师资数量与结构达到国家“底线”要求,支持师范生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认证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收稿日期:2021-01-11作者简介:鲁国芳(1975—),女,甘肃永登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基于小学教育专业认证OBE 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鲁国芳(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甘肃成县742500)摘要:依据《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的规格要求,采用OBE 理念对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凝练专业特色、完善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及设计对应支撑矩阵等维度进行全面的修订和完善,旨在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效性和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对师资的需求.关键词:OBE 理念;小学教育专业;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G6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1)02-077-04近年来,为了切实培养出满足基础教育要求的优质师资,教育部出台系列措施.国务院在2012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1].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重要讲话中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并对其作了详细阐述.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在文件中还附属了认证标准,标准对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校师范类专业全面展开全国范围内的认证工作作了规范.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对科学、系统地优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提供参考和指导.因此,论文基于小学教育专业认证OBE 理念,对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修订,旨在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效性和人才培养质量.1OBE 理念及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含义1.1OBE 理念的内涵国内学者对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界定和理解.申天恩教授[2]指出,OBE 强调教育机构首先要清楚“学生在专业领域应具有何种能力,并围绕具体能力指向设计教学目标、课程组织、教师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的框架体系”.孙媛等[3]学者认为,“基于OBE 教育理念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正好相反,它要求教师在明确学习产出的前提下进行反向教学设计,根据能力指标点来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策略和教学的适切性,使教学目标与能力指标相一致,从而促进学生成功地达到能力指标的要求,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刘建珠教授[4]指出,“OBE 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目标:第一,确保所有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后,具备成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第二,学校的组织与运行能让所有学生在通往成功道路上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得以实现和最大化.学校教育的责任和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具备应对社会各种挑战所需的能力.这两个目标指明了教育机构实施人才培养的方向”.1.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目前,对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李森等[5]学者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定义为“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77段时间内,专业建设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张怡红[6]认为,专业认证“是指由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某一专业实施的专门性评价活动,认证的核心在于确认毕业生是否达到对应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提出:“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7]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明确将OBE教育理念作为认证的基本标准.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引领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系统科学的规划和指导思想.2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既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和准则,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订改进,教育者可以借此不断理清教育理念,提升教育的有效性[8].近年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严格贯彻OBE教育理念,并认真应用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2020年1月,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成为全国专科层次第一批参加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专业.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遵循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规格要求,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小学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方案(2017级)的基础上,对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了全面的修订,以“综合+1专+1特”为小学教育专业全科培养的专业特色,通过完善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调整课程设置、设计对应关系矩阵,进一步将“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能力、突出实践”的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理念渗透在课程与教学中.3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3.1完善人才培养目标3.1.1人才培养总目标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及OBE教育理念,通过需求调研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确定为:立足甘肃,面向西部,基于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和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培养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深厚、学科素养综合、专业能力扎实、艺术特长突出、具备自我发展与反思能力、不断追求卓越、能胜任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并有所专长的小学全科教师. 3.1.2毕业生五年后的预期目标目标1:关爱、尊重小学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长期在农村依法执教的精神;目标2:具有小学多学科知识,能胜任多门课程教学;目标3:为人师表,注重素质教育、突出教书育人;发挥艺术特长,创设适宜的校园文化;组织和开展有意义的班级主题活动、少先队活动;目标4: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促进专业知识的增长和专业能力的提高.3.2细化毕业要求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的8项毕业要求,结合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实际,制定了9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要求,并对要求进一步细化分解,见表1.3.3构建专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要求中的9项能力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矩阵支撑关系见表2.3.4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主要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结合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学目标,根据学生生源、专业定位及社会需求,将原五类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学科课程、特长课程、实践课程)调整为四类课程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原特长课程模块纳入到学科专业课程中,作为模块必选课程,课程模块化充分体现了师范类专业认证OBE理念.课程结构及占比见表3和表4.通识教育课程领域,严格按照学校《陇南师专2019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开设,增设“军事理论”“人文科学专题”“自然科学专题”“社会科学专题”四门必修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领域,儿童发展与学习模块增设“小学生卫生保健与安全”课程;小学教育基础模块原“小学教育学基础”课程改为“小学教育概论”课程,增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模块原“小学课程研究与教学设计”课程分解为“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科单独开设,学生必修课程)和“小学课程教学技能训练与优秀案例分析”课程(该课程涵盖小学各科,由学生配合学科专长选修);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模块增加“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模块增加“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及专业发展”“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师德讲堂与德育实践”三门课程.78表3各类课程学分及占比类别性质学分合计备注必修选修通识教育课程43649其中“人文社科与自然素养课程”占总学分11%,达到认证标准中不低于10%的要求33.6% 4.7%38.3%教师教育课程30333达到认证标准中教师教育课程学分不低于28学分的要求23.4%2.3%25.8%学科专业课程311546达到认证标准中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35%的要求24.2%11.7%35.9%实践课程教育实习18周--达到认证标准中教育实践时间不低于18周的要求合计1042412881.3%18.8%100%表2专业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序号毕业要求目标1目标2目标3目标41师德规范H H 2教育情怀HH3学科素养H M 4教学能力H 5特长发展L H 6班级指导H 7综合育人H8学会反思H 9沟通合作H注院H 高支撑,M 中等支撑,L 低支撑;未标明关系的为微弱支撑或不支撑表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仅课内学时占比含实践环节学时占比理论教学154069%154050%实践教学69431%153450%表1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要求及分解序号毕业要求分要求点要求分解1师德规范政治信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职业规范认同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2教育情怀专业认同具有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事业心,认同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价值农村情怀热爱农村教育,乐于做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理想立志做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3学科素养文理素养具备通识知识主教学科掌握扎实的小学主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兼教学科了解小学兼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4教学能力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达到陇南师专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研究能力能剖析、处理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整合能力能够有效组织跨学科教学活动5特长发展特长培养基于兴趣爱好,至少发展一项艺体特长,理解艺体特长在自我发展和引领学生方面的意义特长运用能够将艺体特长运用到学科教学、班队活动、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中6班级指导学生德育注重小学生素质教育班级建设具备班级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和基本策略学生指导了解小学生健康教育知识,能够设计、组织和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活动7综合育人心理育人能初步运用心理辅导技术解决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学科育人结合小学学科教学内容,将德育渗透在教与学中活动育人能根据教育需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设计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及主题教育活动8学会反思专业发展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能够结合小学教育发展动态制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终身学习能运用相关理论对小学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具有反思教育实践的能力9沟通合作团队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和经验分享、协同教学有效沟通具有家校沟通能力学科专业课程主要由学科基础和特长课堂两模块组成.去掉学科基础模块的“高等数学”“社会科学基础”“初等数论”“阅读与写作”“综合英语”“自然科学基础”六门课程,增加“大学数学I ”“科学技79责任编辑:蒲向明术与社会”“经典阅读”“舞蹈基础与舞蹈编排”“小学实用键盘基础”五门课程.特长课堂模块包括“国画”“英语表演”等课程,增加“语文+”“数学+”“英语+”“特殊教育”四个模块,学生必选其一作为学科专长.实践课程由教育实践和综合实践模块构成.教育实践模块增设“教育研习”课程,原专业技能训练模块整合于相关课程.将毕业设计纳入“教育研习”课程,成果为教学案例分析、教育个案研究等.综合实践模块中,去掉“公益活动”“名师讲坛”两门课程.4结束语基于OBE 及师范类专业认证下《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的理解,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地域环境,培养目标的定位突出专业特色、符合学生发展实际;毕业要求的具体化及细化、可衡量的指标点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课程设置以专业特色为支撑点,各类课程积极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优秀案例,提升课程设置自身的专业性;培养方案的整体规划及各要素内容对应的矩阵图,体现培养方案的系统性.总的来说,修订的培养方案将“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能力、突出实践”渗透在课程教学中,明确树立了OBE 的人才培养理念.2020年9月18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认证专家意见反馈会上,专家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优化仍在路上.参考文献院[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18-01-20]./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1/t20180131_326144.html.[2]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5):47.[3]孙媛,房玮楠,徐慧.OBE 教育理念下《综合英语》课程的在线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20,(30):110.[4]刘建珠.基于成果的教育:缘起、内涵与框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50.[5]李森,刘梅珍,崔友兴.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类专业建设理路[J].重庆高教研究,2019,(6):13.[6]张怡红,刘国艳.专业认证视阈下的高校师范专业建设[J].高教探索,2018,(8):25.[7]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EB/OL].[2017-10-26]./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8]詹丽峰.《悉尼协议》对师范专业认证下专业建设的启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9,(1):29.Optimiz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OBE Philosophy ofPrimar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Taking the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of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as an ExampleLU Guo-fang(Schoo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Longnan Teachers College,Chengxian Gansu 742500)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ation requirements of Primar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ndard (Level 2),this paperadopts the OBE concept to revise and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in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from the aspects of summarizing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improving training objectives,refining graduation requirements,adjust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designing corresponding support matrix,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imary education professionalcertific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for teachers.Key words :OBE philosophy;primary education major;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talent training program80。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作为小学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小学教师从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规范,它涵盖了教师的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解读,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能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
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参加各种教育培训,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家长的期望,与同事合作共同进步。
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班级教学和管理工作。
最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还要求教师具备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精神。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总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小学教师从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和规范,教师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不断提升自己,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希望广大小学教师能够以此为鉴,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作为小学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小学教师从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指导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依据。
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首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理论知识是小学教师的基础,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
教学能力是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
教育教学实践是小学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教学管理是小学教师的职责之一,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
教师职业发展是小学教师的长期目标,要求教师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其次,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职业素养。
师德师风是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情操,能够起到良好的师表作用。
职业素养是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能够做到教书育人、以身作则。
最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团队合作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团队合作是小学教师的工作方式,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事协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自主发展是小学教师的追求目标,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总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小学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是指导小学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依据。
小学教师要按照专业标准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和专业水平进行评价和认定的一系列标准。
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当包括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前教育的基础,他们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够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当对教师的学历、专业背景、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要求,以确保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符合专业标准。
其次,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还应当涵盖对学前教育教学环境和设施的要求。
学前教育的教学环境应当安全、整洁、温馨,能够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前教育的教学设施应当齐全,包括教室、操场、图书馆等,以满足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需求。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当对教学环境和设施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以保障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另外,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还应当对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规范。
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兴趣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灵活性强,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当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具体要求,以确保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和设施、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认证,可以有效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重视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共同努力,为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涵] 培养目标容明确清晰,反映师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容:⏹践行师德2.1 [师德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会教学2.3 [学科素养] 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2.4 [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学会育人2.5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 [综合育人] 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
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学会发展2.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三、课程与教学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 [课程容] 课程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容。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容、教学方法、考核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生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 [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生教育实践需求。
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4]。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
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
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60%、专科一般不低于3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生上课。
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10]。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师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18]。
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
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探索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六、支持条件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14]。
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生培养要求。
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等实践教学需要。
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生使用。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
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15]。
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七、质量保障7.1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 [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八、学生发展8.1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 [学生需求] 了解师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生发展提供空间。
8.3 [成长指导] 建立师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生成长需求。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书的比例不低于7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7]。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评价较高。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涵] 培养目标容明确清晰,反映师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