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详]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详]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详]

附件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目标涵] 培养目标容明确清晰,反映师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容:⏹践行师德2.1 [师德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学会教学2.3 [保教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知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注重知识的联系和整合。

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0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和竞争力。
02 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 标准概述
标准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1998年
教育部首次提出《中小学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2004年
教育部制定《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 行)》,并启动培训、考 试、认证工作。
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区和学校对教育技术标准的实施不够重视,培训内容 与实际教学需求脱节,考试、认证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仍然 存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 完善。
03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与要求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定义
总结词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展的需要。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 显著成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 学习效果。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需要与学科 教学深度融合,发挥技术优势,提高 教学效果。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对于推动教 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 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和技能提升。
教育技术应用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 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13年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 行)》,成为中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标准的主要内容
意识与态度
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包括对教育技术在教育教 学中的作用的认同,以及积极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等。
知识与技能
教师掌握的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技术基本 知识、多媒体教学设备操作、教学软件应用等。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一、引言教师是社会培养和教育未来的重要群体,而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则是评估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

二、背景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教育理念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应当与教育理念相契合,突出教师的专业能力、道德品行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四、学科知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个人专长和对学科发展趋势的了解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育学理论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了解教育教学最新研究成果,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六、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七、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应熟练掌握多种教育教学方法,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八、师生互动与教育评价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育评价,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九、师德与职业素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职业素养,以身作则、尊重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十、研究与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十一、学科竞赛与学术交流教师应参与学科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经验。

十二、总结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制定不仅是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是对教育事业的保障。

只有通过合理而科学的认定标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总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是评估教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它涉及到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理论、教学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育评价、师德与职业素养、研究与创新能力、学科竞赛与学术交流等方面。

通过制定合理的认定标准,可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身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目录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 (2)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4)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20)—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学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

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

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

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

—2—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

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4 课程目标明确合理,内容丰富,吸收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学教学优秀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认证标准

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认证标准

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认证标准教育学专业作为培养教育行业从业人员的重要学科,其专业认证标准在保障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水平和促进教育教学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专业能力及终身学习等方面论述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认证标准。

1. 课程设置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合理、科学,能够全面覆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其中应包括教育学基础课程、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教育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还需要设置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技术与创新等专业核心课程。

2. 师资队伍教育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应该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教师应具备深厚的学科背景和知识储备,能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授课,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教育教学经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实践教学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认证标准还应包括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应当通过实习或者实训等形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教育责任感。

4. 专业能力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认证标准还应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应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理论基础,能够独立进行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

此外,学生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终身学习教育学专业的认证标准还应鼓励毕业生进行终身学习。

教育行业发展迅速,所以要求教育学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

学校可以在专业认证中加入继续教育、学术研究等要素,促使毕业生在教育领域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学专业的专业认证标准应包括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专业能力及终身学习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保证教育学专业的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行业的整体水平,为培养优秀教育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只有不断完善和落实这些认证标准,才能够满足社会对教育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及论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及论证标准

教育部文件教师〔2017〕1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要求,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现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2017年10月26日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认证理念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

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认证原则1.建立统一认证体系。

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做好认证整体规划,实行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要求,开展认证结论审议,构建科学有效的统一认证体系,确保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

2.注重省部协同推进。

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作用,形成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目录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 (2)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4)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20)—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学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

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

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

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

—2—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

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4 课程目标明确合理,内容丰富,吸收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将中学教学优秀案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完整版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完整版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附件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小学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角色,他们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
栋梁的责任。

为了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教育部颁
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规范小学教师的职业行为和教
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首先,小学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教育理想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

他们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修养和专业素养,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其次,小学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

他们要熟
悉小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掌握科学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能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再次,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能力。

他们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课
堂管理和学生辅导,善于与家长和社会各界沟通合作,形成良好的
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

最后,小学教师应具备自主学习和不断进步的意识。

他们要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和专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试行,旨在引导和规范小学教师的职业行为和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希望广大小学教师能够认真学习和落实这一标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目录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 (2)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4)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20)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学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

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

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

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

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

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作为小学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首先需要了解并掌握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小学教师从业能力的要求和期望,它既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指导,也是教师培训和评价的依据。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深入解读,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理论素养。

小学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同时,还应该具备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学设计能力。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实施能力。

小学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此外,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也是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科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

最后,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保障教学秩序,确保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还要具备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只有全面掌握这些能力,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实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要求的各项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和专业水平进行评价和认定的一系列标准。

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当包括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前教育的基础,他们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能够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当对教师的学历、专业背景、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要求,以确保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符合专业标准。

其次,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还应当涵盖对学前教育教学环境和设施的要求。

学前教育的教学环境应当安全、整洁、温馨,能够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前教育的教学设施应当齐全,包括教室、操场、图书馆等,以满足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需求。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当对教学环境和设施的标准进行明确规定,以保障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另外,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还应当对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规范。

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兴趣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灵活性强,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应当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具体要求,以确保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教学环境和设施、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规范和认证,可以有效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保障。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够重视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共同努力,为学前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一、认证宗旨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旨在确保学前教育机构和个人教师的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保障幼儿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

通过认证,推动学前教育机构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认证对象1. 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早教中心、托儿所等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

2. 学前教育教师:从事3-6岁儿童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三、认证条件1. 机构认证条件:- 合法注册并具有合法办学许可。

- 符合国家和地方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要求。

- 拥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和适宜的师生比例。

- 教学设施和环境符合儿童安全和健康要求。

- 实施科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和评价体系。

2. 教师认证条件:- 持有相关教育专业背景或幼儿教育资格证书。

- 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

- 了解并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和教育原则。

- 持续参与专业发展和教育培训活动。

四、认证程序1. 申请:机构或个人向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并提供必要的文件和资料。

2. 审核:认证机构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确保其符合基本条件。

3. 现场评估:认证机构派遣评估团队对申请机构或教师进行现场考察和评估。

4. 决策:认证机构根据评估结果,作出认证决定。

5. 发证:对通过认证的机构或教师颁发认证证书。

6. 监督与复审:认证机构定期对认证机构或个人进行监督和复审,确保持续符合认证标准。

五、认证标准1. 教育理念:机构和教师需秉承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个体差异,促进其全面发展。

2. 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方法应科学、适宜,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和潜能。

3. 师资建设: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和评价体系,确保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4. 环境设施:提供安全、卫生、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和设施。

5. 家长和社会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幼儿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并积极与社区资源互动。

六、认证的意义通过专业认证,学前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获得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增强教育服务的公信力。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附件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目标内涵]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践行师德[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二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业教学相关标准制定,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8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

专业建设和认证考查时,应依据专业认证的理念,将各项指标有机结合,主要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个方面,综合评判“5个度”的达成情况,规范和引导专业按照认证所强调的“说、做、证”一致性要求开展自评自建,实现内涵式发展。

现从内涵解读、考查要点、佐证材料三方面对标准进行解读。

一、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部分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对其余各部分起到引领作用。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注意其内容与毕业要求的相互衔接。

本部分考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准确性;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内涵界定的科学性;三是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评价和修订情况。

具体包括目标定位、目标内涵和目标评价3个二级指标。

1.1[目标定位]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内涵解读目标定位是确定目标内涵的重要依据,对毕业要求产生着重要影响。

目标定位要说明专业为什么区域、什么类型的学校、培养什么层次、什么类型的教师,即明确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领域为服务面向,系统设计立足小学教育实际、符合国家、地区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服务面向与人才定位。

本指标要求小学教育专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应有准确的定位,符合专业教育要求和基本规律;要有明确的依据,改变脱离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实际的弊端,符合国家、地区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对接毕业生服务区域的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体现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和改革要求;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符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依托学校的培养条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解读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解读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读(第一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依据国家教育相关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制定,是对普通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课程学分中必修课≥24 学分(3 年制专科≥20学分、5 年制专科≥26 学分),总学分≥32 学分(3 年制专科≥28 学分、5 年制专科≥35 学分);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35%⚫监测目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三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建,规范课程设置,保证课程与教学基本质量达到国家“底线”要求,保证师范生培养基本质量。

⚫内涵解读课程与教学维度下设的三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

其中,必修课和总学分符合标准要求;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是指为提高师范生综合素养而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不在其列;学科专业课程指为培养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所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含必修课和选修课)。

[合作与实践]教育实践时间≥18 周;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20:1。

⚫监测目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合作与实践两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建,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建设达到国家“底线”要求,满足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基本要求。

⚫内涵解读合作与实践维度下设的两个监测指标和参考标准,体现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对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学习领域的基本要求,其中,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环节,满足不少于 18 周的时间要求,并按照实习生数与教育实践基地数比例≤20:1 规定配置实践基地。

[师资队伍]生师比≤18:1;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40%;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学校平均水平;具有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60%(专科≥30%);小学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20%⚫监测目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5 个核心数据的常态监测,引导高校对标评建,保证师资数量与结构达到国家“底线”要求,支持师范生课程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目录1.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 (2)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8)3.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14)4.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 (20)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设置中学教师培养专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是国家开展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高等学校对中学教师培养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的重要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高等学校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类本科专业。

1.专业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符合国家、地区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条件相适应。

1.2 专业办学理念清晰明确,有充分的理论依据,符合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标准和政策的要求。

1.3 培养方案体现专业办学理念,符合中学教师培养规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互联系、有机衔接。

1.4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落实专业建设规划的具体制度和措施。

1.5 专业定位、办学理念和培养方案为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所了解、认同。

2.课程与教学2.1课程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师范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结构体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适当。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中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50%,并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

2.3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合理。

必修课设置能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选修课设置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作为小学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对小学教师从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指导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依据。

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首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理论知识是小学教师的基础,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实践。

教学能力是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和方法,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

教育教学实践是小学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教学管理是小学教师的职责之一,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

教师职业发展是小学教师的长期目标,要求教师具备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其次,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职业素养。

师德师风是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情操,能够起到良好的师表作用。

职业素养是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能够做到教书育人、以身作则。

最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具备团队合作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团队合作是小学教师的工作方式,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事协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自主发展是小学教师的追求目标,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总之,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小学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是指导小学教师成长和发展的依据。

小学教师要按照专业标准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doc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doc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认证理念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

学生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三、认证原则1. 建立统一认证体系。

发布国家认证标准,做好认证整体规划,实行机构资质认定,规范认证程序要求,开展认证结论审议,构建科学有效的统一认证体系,确保认证过程的规范性及认证结论的一致性。

2. 注重省部协同推进。

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作用,形成整体设计、有效衔接、分工明确、分批实施的协同机制,确保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3. 强化高校主体责任。

明确高校在专业质量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引导开展师范类专业自我评估,推动建立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专业质量保障能力。

4. 运用多种认证方法。

采取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认证方法,多维度、多视角监测评价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

四、认证体系师范类专业实行三级监测认证: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

依托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师范类专业办学监测机制,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为学校出具年度监测诊断报告,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为社会提供质量信息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涵] 培养目标容明确清晰,反映师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容:⏹践行师德2.1 [师德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会教学2.3 [学科素养] 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

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2.4 [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学会育人2.5 [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

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2.6 [综合育人] 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

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学会发展2.7 [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

了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2.8 [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

三、课程与教学3.1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3.2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设置合理。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恰当,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10%,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5%,教师教育课程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学分要求。

3.3 [课程容] 课程容体现小学教育的专业性,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

选用优秀教材,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并能够结合师生学习状况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容。

3.4 [课程实施] 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学容、教学方法、考核容与方式应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能够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探究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师生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和课外学习的时间分配合理,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养成师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三字一话”等从教基本功。

3.5 [课程评价] 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四、合作与实践4.1 [协同育人]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

4.2 [基地建设] 教育实践基地相对稳定,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师生教育实践需求。

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4]。

4.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贯通,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等,并与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

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2]。

学校集中组织教育实习,保证师生实习期间的上课时数。

4.4 [导师队伍] 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小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

有遴选、培训、评价和支持教育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与措施。

“双导师”数量充足,相对稳定,责权明确,有效履职。

4.5 [管理评价] 教育实践管理较为规,能够对重点环节实施质量监控。

实行教育实践评价与改进制度。

依据相关标准,对教育实践表现进行有效评价。

五、师资队伍5.1 [数量结构] 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18:1[5],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本科一般不低于60%、专科一般不低于30%[9],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8],且为师生上课。

配足建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20%[10]。

5.2 [素质能力] 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学习指导等教育教学能力;勤于思考,严谨治学,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具有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指导能力,能够有效指导师生发展与职业规划。

师生对本专业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师德和教学具有较高的满意度。

5.3 [实践经历] 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小学教育服务经历[18]。

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研究成果。

5.4 [持续发展] 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

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

探索高校和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六、支持条件6.1 [经费保障] 专业建设经费满足师生培养需求,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不低于13%[11][12][13],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生均教育实践经费支出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14]。

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更新经费有标准和预决算。

6.2 [设施保障] 教育教学设施满足师生培养要求。

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艺术教育等实践教学需要。

信息化教育设施能够适应师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建有教育教学设施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方便师生使用。

6.3 [资源保障] 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师生培养需要,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使用率较高。

生均教育类纸质图书不少于30册[15]。

建有小学教材资源库和优秀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库,其中现行小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每6名实习生不少于1套。

七、质量保障7.1 [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机构健全,责任到人,能够有效支持毕业要求达成。

7.2 [部监控] 建立教学过程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7.3 [外部评价]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定期评价。

7.4 [持续改进] 定期对校外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使用分析结果,推动师生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八、学生发展8.1 [生源质量] 建立有效的制度措施,能够吸引志愿从教、素质良好的生源。

8.2 [学生需求] 了解师生发展诉求,加强学情分析,设计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的培养方案与教学管理制度,为师生发展提供空间。

8.3 [成长指导] 建立师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为师生提供生活指导、学习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满足师生成长需求。

8.4 [学业监测] 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监测师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保证师生在毕业时达到毕业要求。

8.5 [就业质量] 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获得教师书的比例不低于75%[16],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17]。

8.6 [社会声誉] 毕业生社会声誉较好,用人单位评价较高。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三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涵] 培养目标容明确清晰,反映师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