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北平城老北京照片

合集下载

老照片留住老北京最熟悉景观品老胡同的老故事

老照片留住老北京最熟悉景观品老胡同的老故事

老照片留住老北京最熟悉景观品老胡同的老故事老照片留住老北京最熟悉景观品老胡同的老故事胡同,北京人最熟悉的景观,它们的嬗变犹如这座城市一样,底蕴绵长昨日,在首都博物馆,460余件首次公开展出的档案资料,配合130 件文物和100 余张照片,向世人再现了曾经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

老照片中的胡同:“有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从展厅门口往里看,一堵磨砖对缝的灰墙仿佛四合院的影壁一样,挡住视线。

观众参观展览,要拐个弯,先走上一段10 米长的“胡同”。

在胡同里漫步,两侧挂着十余张老照片,一片儿一景一趣。

比如一张照片上,天空飘着牛毛细雨,一人顶风撑伞走在胡同里,路面一片泥泞。

这反映的是老北京的一句胡同俗语——“有风三尺土,下雨一街泥”。

另一张照片上,狭窄的胡同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幌子,有一些西式的广告牌也偶尔掺杂其间。

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粮食胡同,其热闹的商业气氛丝毫不亚于现在的王府井步行街。

“乍一看,北京胡同都是灰色调的,其实细品每一条都有故事。

”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北京市档案馆专家王兰顺介绍,“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北京城就像是一座放大的四合院,顺着中轴线左右对称,正阳门就好比是垂花门,紫禁城相当于正宅。

在1300 平方米的展厅里,如何体现这种“天人合一”的追求,还原“有名胡同3600 ,没名的胡同赛牛毛”的城市?策展人员耗时1 年多,从55 卷档案资料里精选了160 件实体档案、300 余件数字化档案、100 余张图片,加上130 件文物,在展厅里浓缩千余条胡同情韵。

老地图上的胡同:内城胡同曾多达3000 余条穿过“胡同”,展厅里,4 张硕大的地图挺显眼。

从左往右,分别是1750 年完成的乾隆京城全图、民国七年绘制的京都市内外城地图、1949 年版的北平地图和1982 年版的北京城区街道胡同图。

对比发现,胡同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朝代更替,胡同布局、数量都有改变。

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看图讲史:“长安街往北到德胜门的区域,胡同最规矩,横平竖直。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六)阜成门阜成门老照片缩略图(缩略图中的老照片在文後依年代一一列出)阜成门位于北京内城西垣之南,元朝为平则门,与朝阳门(齐化门)东西遥遥相对。

“平则门”之名沿用到明正统年间,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正式改名“阜成门”。

阜成门为通往京西之门户,明清及後来很长时间,城内所需煤炭皆由此门运入。

忽必烈得燕,大都辅成。

十一门雄峙,西之南门名“平则”,“平”乃平天下之意,“则”即为规范,即昭民守矩。

平则门与齐化门东西遥相呼应,分别为大都西垣和东垣的南门。

明初内缩北垣五里,废大都东西垣之北门,东西垣之中门和南门保留。

明北平城改建后,唯此四门仍为元大都城门位置没变,北垣、南垣均有南移,故其它五门的位置,都是向南平移了。

平则之名入明因之,正统年间重修九门,遂改名“阜成”,典出《书·周官》:“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取使富厚安定之意。

阜成门至朝阳门在进入民国後,曾是贯穿内城东西的主干道。

明清两朝内城中部是皇城,平民百姓是不能随便穿过的,所以清朝以前,进阜成门往东走,过西四牌楼就抵西皇城根了。

流传下来的一段童谣就是说这段路:“平则门,拉大弓,前面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写大字,过去就是白塔寺;白塔寺,挂红袍,过去就是马市桥;马市桥,跳三跳,过去就是帝王庙;帝王庙,摇葫芦,过去就是四牌楼;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

”这北京朝天宫位於阜成门大街路北,是明宣德年间所建,仿南京朝天宫样式建成,明代为道箓司所在地,规模宏大,为当时北京最大的道教宫观。

明天启六年六月二十日一夜大火,十三重殿宇全部被焚毁。

後来再没有重建,现在总算还留下了“西廊下”、“东廊下”的地名。

这“马市桥”就在现白塔寺路口的中央,明清时这里南北是条河称为“河槽”,後来盖上板儿就叫“北沟沿儿”了,抗战光復後,北段改名赵登禹路,南段叫太平桥大街至今。

阜成门城楼形制与朝阳门同,城楼座落在石台基上,台基微高于城身,长33米,宽18.8米,楼身宽27米,深13米。

民国老北京地图:《北平市区域图》

民国老北京地图:《北平市区域图》

民国老北京地图:《北平市区域图》
《北平市区域图》,尺幅:45.5*37cm。

呈现出北京市市区和郊区的格局分布,内7、外5、郊8,同时以数字命名市辖区,共16个区。

民国时期出版的北京城市地图常见的是内外城地图。

像这种展示老北京市所辖全部区域的分区图非常难得!见证了北京首都的发展,难得的历史资料。

该图没有注明具体的出版时间,应该是抗战胜利后(1946年)出版的。

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民国政府废除日伪时设置的“北京特别市”,恢复北平市,仍为院辖市,辖20区(内7、外5、郊8),同时正式收回东交民巷使馆区;同年12月6日,北平市政府恢复以数字命名的市辖区,共16个区。

1947年3月,北平市政府调整郊区行政区划。

将原郊区8个,依次为十三至二十区。

趣说 老北京内城的“九门”

趣说 老北京内城的“九门”

趣说老北京内城的“九门”陈文杰■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陈文杰北京,这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余年的建都史。

说起老北京的城门,民间早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元代以来,为适应军事防御和政治经济的发展需求,北京经过历代皇朝不断修葺完善,逐步形成了“内城有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皇城有四座城门,四方围合,独具特色的建筑格局”。

根据史料寻迹,明代的“外城”,指的是北起正阳门(前门)东西沿线、南到永定门东西沿线、东到广渠门南北沿线、西到广安门南北沿线这个区域,环城开有七座城门,若以崇文门东侧的东便门为起点顺时针寻踪,分别是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这“七门”。

“内城”就更清楚了,基本就在北京地铁2号线环城沿线之上,若以正阳门(前门)为起点顺时针寻迹的话,则分别是正阳门、宣武门、阜成门、西直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朝阳门、崇文门这“九门”。

“皇城四” 指的就是:原在毛主席纪念堂位置上的中华门(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皇城还有位于天安门左前方的东三座门,又称长安左门,建筑规制与中华门相似。

明清时期,科举殿试后在此门外发榜,因此又称“青龙门”或“龙门”。

新中国成立后扩建长安街,于1952年拆除;西三座门又称长安右门,位于天安门右前方,建筑规制与大明门相似。

相传明清时期处决死刑犯,即在此门内的西千步廊旁判决,因此又被称为“白虎门”或“虎门”,1952年拆除。

宫城(紫禁城)四门为: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是当年历代皇帝临朝执政的地方,其建筑庄严雄伟、金碧辉煌,集尽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之精华,所到之处无不彰显皇权至高无上之威严。

而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都形成于民国时期,相对历史较短。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仅就老北京内城的“九门”略作简要介绍。

1.正阳门俗称“前门”,与地安门俗称“后门”南北呼应,为九门之首,位于内城南垣正中,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经此贯通而过。

老北京东城的南北小街 (上)

老北京东城的南北小街 (上)

老北京东城的南北小街(上)南北小街在明清曾有排水明沟北京东城的南北小街,北起北二环路小街桥,南至北京火车站路口,贯穿京城南北。

街道两侧均为居民住户形成的胡同,属于平民百姓的生活街。

为区别西侧的东单大街、东四大街、北新桥大街的宽度和称谓,故称“小街”。

按照东边二座城门的方位,南北小街分为四段,称东直门内北小街、东直门内南小街、朝阳门内北小街和朝阳门内南小街。

东城的南北小街形成于元大都时期,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从上面元大都复原图上可以看出,南北小街应该北至今日三环路外的北土城(元大都城垣),但在鼓楼东大街以北,则是荒地和坟地。

鼓楼东大街以南的南北小街,西侧是现在交道口北三条(原名王大人胡同)至方巾巷南口的南衣袍胡同,南北小街两侧的胡同名称在100个以上。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到北宋时期,已从封闭式的里坊制转变为开放式的街巷制。

但北宋汴梁是在唐代汴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而言,属于新旧合一的城市。

随着都城人口的膨胀和商业的繁荣,以往封闭的管理体制给城市生活带来的不便日益彰显,各种“侵街”之举层出不穷。

与唐朝都城长安宽阔的街道相比,北宋汴梁的街道狭促了许多。

按规定,主要街道大约宽三十米,道路两旁还有排水沟和绿化树木。

街道两边林立的店铺,因招徕顾客和商业经营的需求,常常侵占道路、排水沟和绿化带。

历史把机遇留给了元大都的设计和建设者。

元大都的选址避开了仍保存唐代街坊形式的金中都,平地起建,全面谋划,成为开放式街巷制城市规划的典范。

就排水系统而言,元大都规划设计与排水设施的铺设与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建设同步。

其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地制宜,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元大都城内的河湖水系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由高梁河、海子(积水潭)、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的宫苑用水系统。

大都城的建设中,不仅充分利用自然河流开渠引水,而且修建了完善的排水系统,明渠与暗沟相结合。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八)宣武门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八)宣武门

老北京内城九门之(八)宣武门宣武门老照片缩略图(缩略图中的老照片除有明确记录以外,大多经画面特征判定了大约的时期,在文後依年代先後列出)宣武门为北京内城南垣之西门,内城南垣为明永乐初年决定迁都北平後,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时,废元大都南垣,南拓两里重建南垣。

元大都南垣原有三门,南之左为文明门,南之右为顺承门,南之中为丽正门,宣武门即顺承门南移重建之门。

初沿用元大都顺承门之名,明正统年间重修九门,增建瓮城、闸楼和箭楼,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改称“宣武门”,大清入主後仍沿用。

“宣武”之名,与南之左的“崇文”相对,即“左文右武”。

宣武门外菜市口是刑场,所以囚车多走宣武门,城门洞顶上刻着三个大字“後悔迟”,人称“死门”。

虽说打明朝就改叫宣武门了,可是老百姓嘴裏还是叫着“顺承门”,可写出来的则有“顺治门”、“顺直门”、“顺城门”等等,因为在北京话裏,三个字的城门名,中间的字都是轻声,说快了就有音变,所以要写出来,又没考证,那就什么字都有了。

宣武门瓮城上架有火炮,每日午时鸣炮,昔时京城人以此对时,有“宣武午炮”之称。

这炮最早的有明朝的,也有後来清朝的,都是欧洲传教士帮助铸的,民国以後就都废了。

宣武门内外大街是贯穿内外城西部的南北通衢,宣武门大街往北直通西单牌楼,再经西四牌楼,与西直门大街相通;宣武门外大街南达菜市口,与宣南街道相连;沿顺城街往西即是象房,经象来街与闹市口相通;民国後,象来街迤东有北洋政府的国会大厦和众议院、参议院,原从元大都金水河流经这裏注入护城河的沟槽加盖儿辟出的道路,就叫了国会街,也就是後来的佟麟阁路,文革时曾改名叫四新路;路中段曾有石驸马大桥,往东有女师大(斗公府),鲁迅曾在这裏教国文,往西有音乐学院(醇王府),是光绪皇上的出生地;宣武门内迤东隔着顺城街紧挨城墙的,就是南堂(天主堂),最初是利玛窦、汤若望的座堂;宣外大街西侧曾是将军校场,後来就成了一条条的胡同了,这段称为校场口;再往北点儿,有达智桥(旧称炸子桥),是条短胡同,偏西路南有杨椒山祠,杨椒山,本名杨继盛,号椒山,为劾严嵩,反被嵩所害,深受後代文人举子推崇,公车上书的策源地就是这儿。

北京城市的变迁

北京城市的变迁

故宫

故宫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附会 《礼记》、《考 工记》及封建传 统的礼制来规划 的,为体现帝王 至高无上的权力, 采用突出中轴线, 主要建筑沿中轴 线南北纵深发展, 次要建筑则严格 对 称地布置在中 轴线两侧的手法。
民国时期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 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 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 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 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 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 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 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 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 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 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 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 方向上的延伸。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北京胡同文化浅析

北京胡同文化浅析

北京胡同文化浅析胡同印象直到现在只要闻到一股淡淡的电烤箱烤肉的味道还有身边闷热的天气再加上拥挤的人群还有一股让人又爱又恨的京腔就以为自己身在北京。

那时候的北京没有眼花缭乱的高架桥,轰鸣的车流和灯火辉煌直上云霄的高楼大厦,人们出门都还骑自行车,地铁也没有现在这样四通八达,只要不下雨天就是蓝色的不过冬树就是绿的。

早晨如果愿意起的早点出门总是能听到“嗡嗡”的鸽群飞过的声音。

这时候行人总是抬头看看这个鸽群大不大,飞的整齐否。

那时候的北京大片大片的老房子,小胡同还依旧还在。

那时候的北京人似乎还是“群居动物”。

那时候的北京……国家发展带来的阵痛最大的体现在了对传统文化的遗弃,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排斥。

虽然近几年保护传统文化等等一系列说辞不断的提醒大家我们是一个文化大国,汉文化是我们最强大精神武器。

但就北京而言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拆除已经破坏的恰恰就是我们最强大武器的最好载体。

胡同是北京居住文化的代表。

胡同里的年轻人总是一起住了几年几十年老街坊的最好劳力,有事就招呼。

老人们总是聚在一起聊天下棋,年轻人最好的朋友都是自己的街坊,你家有事我来帮忙,我家请客你来吃饭等等一切被替换的则是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上下楼住了几年都不认识,甚至没有见过面,对门的人家一天一个,什么时候只有叫自己的亲戚朋友从老远过来帮忙。

胡同带给人们的太多,胡同的消逝带走的也太多。

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共有7000余条,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

北京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一尺大街,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稍许胖点的人得屏住呼吸才能通过。

还有些曲折幽深的胡同呈九曲回肠之状,如北新桥原有条九道弯,实有20多道弯,后划分成五条胡同;前门外也有九道弯,实则要拐13个弯。

古典的四合院

古典的四合院

以其内部相通之甬道呈显“王”字格局 。将建筑物布置成一个王字, 符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论。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 仲舒解释“王’等时讲:“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 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 贵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王家姓氏与儒家思想在王氏大院 中巧妙揉合一起,可谓是抢占天时地利人和之杰作了。
三:功能布局示意图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 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 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 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 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 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 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 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 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 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 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 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 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 居住。
庭院 四合院的核心
两进四合院

该四合院分设前院和后院两个院子。
是家庭内部 生活的真正 中心
内院
是对外的附 属性院落
前院
三 进 四 合 院
三进四合院
主要用作女眷 卧室或后勤辅 助用房与佣人 用房
后院
1、该四合院是最典型 的四合院模式,包 含前院、内院和后院 三个院子 2、能住上三进四合院的 人 家至少是中产以上的阶层
单进四合院


该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四面各有房屋围合,是标准 的“四合房”。 大门通常采用一间门屋的形式,设在东南角位臵,一 些宅门还在胡同对面的墙上设臵一面照壁。 院子接近正方形,北面是三间正房,南面是三间南房, 与正房相对,东西各有三间厢房,有时正房两端还带 有两个很小的房子,叫做“耳房”。 这种四合院规模虽小,但功能齐全,最适合单门小户 人家生活。

逛八大胡同老北京昔日风月之地

逛八大胡同老北京昔日风月之地

1950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为《烟花女儿翻身记》的电影,全方位展现了八大胡同中的辛酸恨和血泪仇。

片中的妓女形象是由解放前真实的风尘女子出演,银幕上,她们重现着当年卖笑的场景,而在银幕下,很多女孩子都是一边演一边哭。

八大胡同到底是个怎样的烟花地,如今咱们再去走一走。

新中国清扫“垃圾”北平解放后,百废待兴。

1949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移师到北平,驻扎在香山。

毛泽东指示道:“我们要把房子打扫干净。

”看得见的垃圾好清扫,看不见的也不会听之任之。

当时的北平妓院林立、黑道猖獗、满目疮痍,毛泽东对时任公安部长兼北京市公安局长的罗瑞卿说:“新中国决不允许娼妓遍地,黑道横行!”1949年11月21日,新中国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召开了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晚5时30分,全体代表一致通过立即封闭全市一切妓院的决议案。

新任市长聂荣臻庄严宣布:封闭妓院,立即执行。

八大胡同,这个近百年来北京的花柳巷,被全副武装的战士包围。

北京市公安局一夜之间把全市剩余的224家妓院全数封禁,并将曾经的失足妇女们组织起来学习劳动技能,使之成为自食其力的新劳动者。

她们追今抚夕,感慨万千,自编自演,自排自练,在汇报演出中引颈高歌,唱道:“千年的冰河开了冻,万年的枯树发了青。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曾经的金粉世界,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城头如何变幻大王旗,总体是比较安稳的。

哲人曰“存在即合理”,八大胡同就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存在了近百年,苟安于乱世。

然而,历尽沧桑的八大胡同被刚刚获得新生的昔日失足妇女们高亢清亮的歌声“狠狠撞了一下腰”,它缓缓行进的脚步戛然而止,从此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八大胡同的来历如今站在大栅栏地区,看着周围的胡同巷道再普通不过,其实,在百年前,这一片是八大胡同的所在地,是闻名天下的“红灯区”。

八大胡同其实并不单单指的八条胡同,而是这片烟花之地的统称,位置是现在的珠市口西大街往北,煤市街往西,铁树斜街往南,南新华街往东的一大片四方区域。

大故宫之门--老北京内城九门

大故宫之门--老北京内城九门

大故宫之门--老北京内城九门----老北京内城九门北京城门引分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龙脉口四门,宫城四门等。

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内九外七座城门历经明清两代逐渐修建,各有不同功能,但遗憾的是,这些记录着历史的北京城门并没有被很好的保存下来。

据悉,自从民国时期开始拆除部分城门、解放初期为了改善道路交通又拆,除大部分城门以来,北京内城原有的9座城门,只余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北京外城原有的7座城门,则无一遗存。

所以,而这些城门大部分已经名存实亡、看不见了,只留下一个空泛的地名。

内城九门“内九”指的是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

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1、正阳门明清地位:专供皇上走“龙车”的门。

正阳门居中,地位是最高的,北京人俗称其为“前门”。

专供皇上走“龙车”的门,正阳门又称“国门”。

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冬季去天坛祭天,惊蛰到先农坛耕地,都出正阳门。

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处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现存城楼与箭楼。

正阳门箭楼在1900年义和团拳民焚烧,前门外大栅栏时被飞溅火星引燃烧毁,城楼在当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烧毁,现在的正阳门是民国三年(1914年)改建的。

为改善交通,正阳门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拆除。

1949年后,正阳门曾被北京卫戍区占用。

1965年经周恩来批示,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得以保留。

2、崇文门明清地位:走酒车,收税。

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民国时曾有一种著名的香烟叫“哈德门”牌。

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

崇文门是走酒车的门,又是收税的地方,凡是过往商人都要在这交税。

老北京民国风情,走进东方饭店,法源寺,回忆宣武区的传奇往事

老北京民国风情,走进东方饭店,法源寺,回忆宣武区的传奇往事

⽼北京民国风情,⾛进东⽅饭店,法源寺,回忆宣武区的传奇往事有⼈说⼀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概意思是说⼤雪覆盖了当代都市的遗迹,凸显了这座城市的古⽼,那么北京到底什么时候叫北平呢?今⼉个咱就找找北平的记忆⾛过盘旋⽽上的⽊质扶⼿楼梯,沉浸在夜上海的歌声⾥,⽼式的美国电影放映机,英国进⼝的客房电话,这⼀切,让咱们不⾃觉地穿越到了⼋九⼗年前的民国,这并不是民国剧中的摄影棚,⽽是咱北京城⾥⼀处不同寻常的酒店在虎坊桥东南有⼀条万明路,周围都是五六⼗年代的⽼式居民楼,铁艺栅栏的阳台,拱形的门窗,红⽩相间的⾊调,还有⼀个颇具民国⽂艺⾊彩的名字'东⽅饭店’让它在周围略显嘈杂的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1914年南城琉璃⼚和天桥之间,出现了⼀个全新的商业区,当年叫⾹⼚新市区,相当于现如今的CBD,这⽚⼉有两处标志性建筑,⼀个是跟上海⼤世界齐名的新世界商场,另⼀个则是和北京饭店,六国饭店并列的东⽅饭店当年东⽅饭店的每⼀个客房都有电话,还有7部汽车免费接送住店客⼈,要知道那个时候连京师警察厅也没有⼏部电话,全北京民⽤轿车公共才⼏辆,不过东⽅饭店第⼀次在报纸上名声⼤震却是因为⼀条负⾯新闻1919年6⽉11⽇,新⽂化运动的发起⼈之⼀,陈独秀被捕了,全国上下⼀⽚哗然,他在哪被捕的历史上对这⼀段的记载很模糊,只是说陈独秀是在当时最繁华的⾹⼚新市区发放传单的时候被捕的⽽在东⽅饭店可以找到更多的细节,有很多客房都是以著名的民国⼈物命名,这正是他们曾经居住过的那⼀间,⽽陈独秀就住在205房,那天晚上他携带《北京市民宣⾔》与两名北⼤教员⼀起,在东⽅饭店吃过饭之后,就到马路对⾯的新世界散发传单号召市民反对巴黎和会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警察则⼀路跟踪,⽽陈独秀被捕的准确位置在两条街道的交叉上有⼀个圆形的⼴场,这个圆形⼴场的西北则是东⽅饭店,东北则是当时的⾹⼚新世界娱乐场当年陈独秀刚过马路就被便⾐逮了,当年北京城⾥的新青年都曾是东⽅饭店的常客,曾经名噪⼀时的东⽅饭店在民国却是昙花⼀现,1937年以后这⾥先后被⼩⿁⼦和民国政府征⽤就再也没对外营业,以⾄于住在周围的⽼邻居只知道这⽚⼉有两座⽼楼那⼀抹风情的北京⼈⼀个穿越的理由从清朝往后算,1928年的时候,北京改叫北平,⽇伪统治时期⽇本⼈管北平叫北京,但是没得到⽼百姓的认可,直到1949年北平才正式更名为北京,⽽在东⽅饭店不远处,还有⼀个北平遗迹每天车来车往的两⼴路让⼈们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现代与繁忙,⽽在1999年修两⼴路的时候,居然为了路边的⼀座⼩洋楼,也就是⽼北京德寿堂药店特意拐了个弯,德寿堂建于1934年,是当年德寿堂总店的⼀个分号⾛进店⾥虽然柜台都是新的,但抬头看看天井⼉,雕梁画栋的⽼建筑,依然保持着近百年前的风格,虽然和同仁堂⽐起来德寿堂的名⽓⼩了很多,可它是⽼北京唯⼀⼀家还保持着北京⽼字号药铺原貌的⽼店了不过德寿堂最早打响名号的并不是靠卖药或者看病,⽽是因为⾃个⼉家的门脸⼉,德寿堂的⼤门如今在两⼴路上鹤⽴鸡群,想当年也是独树⼀帜,华丽的装饰本⾝就是⼀个⼤招幌,楼顶上⼤钟两边,还有俩窟窿2000年左右,德寿堂⼜重新仿造了当年的⼩⽕车,可能⽼北京⼈都知道,80年前北京城有⼀景⼉,德寿堂上跑⽕车,⽽2004年德寿堂重新开业特意按照原样复制了铁轨和⽕车,德寿堂的楼顶是⼀个⼩平台,后期按照原状铺设了⼩铁轨可惜现如今只剩下那⼏节复制的⼩⽕车了,1934年德寿堂南号开张之初,在门脸⼉正⾯俩窟窿之间铺设了铁轨,让⼩⽕车来回穿梭期间,当年⼩⽕车也是为了配合⼤钟打点⽤的,每当到了⼀个固定时间,⽐如整点⼉时它就出来跑⼏圈⼉,就跟座钟整点报时的时候,有个⼩鸟或者⼩⼈⼉出来进去⼀样在当时看来,这种⽅式那叫⼀个新潮,在⽕车尚未普及的80年前,⼈们⼤多没有见过⽕车,德寿堂楼顶上跑⽕车可谓晃动了全京城在民国时期学霸们考⼤学的第⼀志愿并⾮清华北⼤,⽽是定⾩街⼀号的国⽴辅仁⼤学,建国后这成了北京师范⼤学,1925年,辅仁⼤学的前⾝辅仁社落户在了原来清朝涛贝勒的府邸⾥,1927年升格为辅仁⼤学这⼉的第⼀任校长是史学宗师陈垣,最初的校舍就是涛贝勒府的后花园,后来才盖起了那座中西合璧的⼩楼,但是好景不长,卢沟桥事变爆发,⽇军攻占北平,当时出现了两种局⾯,要不就是南迁到云南另组联合⼤学,要不就是坐等⽇军接管,名存实亡然⽽辅仁⼤学的师⽣却表现出了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姿态,⼈家稳坐泰⼭,继续上课,原来辅仁⼤学的⼀个特殊⾝份就是与国际接轨,跟罗马教廷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继耶稣会会⼠的传统,学术传教酝酿出来的,也算得上是国际教育机构所以辅仁最终没有被⽇本⼈接管,但是仍然被要求学习⽇语,然⽽陈垣校长压根⼉就不理这茬⼉,1938年5⽉,⽇伪政府强迫北京全市悬挂⽇伪国旗,并强令群众上街以⽰庆祝,辅仁⼤学及其附属中学坚决拒绝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直抵抗到了1943年的秋天,与此同时辅仁⼤学还在积极地扩充学系,招收沦陷区的失学青年,所以辅仁⼤学成了当时唯⼀⼀所不受⿁⼦控制的⼤学,很多青年都以能够考⼊辅⼤为荣在菜市⼝外的南横西街上,车来车往略显嘈杂,但或许每天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的⼈都想不到在⾼墙之内却是⼀个世外桃源,这就是⽼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有⼈知道法源寺却是因为台湾作李敖的⼀本《北京法源寺》这本书曾在2000年获得过诺贝尔⽂学奖提名,写的是从戊戌变法到⾟亥⾰命,康有为,梁启超⼀批变⾰之⼠的故事,虽然他写书之前从未来过法源寺,但他书中的故事并⾮空⽳来风⼀百年前戊戌六君⼦被杀之后就曾经停灵于此,清末的风云让法源寺染上了浓重的'政治⾊彩’然⽽民国时期,却有⼀位外国诗⼈慕名⽽来,民国初夏,印度诗⼈泰⼽尔到访北京,徐志摩和林徽因带他游北京的时候就选定了法源寺这么多的寺庙,徐志摩偏爱法源寺,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寺⾥的丁⾹花俘获了他的芳⼼,据说傍晚的时候,⼤家请泰⼽尔回城,没想到泰⼽尔因为太喜欢法源寺的丁⾹居然不想⾛了,今个⼉关于宣武区的北平记忆就聊到这⾥,有机会咱急着聊。

老北京内城九门和外城七门的来历(看完真长知识,建议让孩子都看看)

老北京内城九门和外城七门的来历(看完真长知识,建议让孩子都看看)

老北京内城九门和外城七门的来历(看完真长知识,建议让孩子都看看)老北京的城门,分为内城九门和外城七门。

内城九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外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老北京城门示意图一、内城九门正阳门,图4-1正阳门城楼南面的全貌,是1916年之后不久从箭楼向北拍摄的。

左右城墙上各辟两个门洞,是城门改造的工程项目之一。

东门洞直通户部街,西门洞直通刑部街。

工程于1916年完工。

正阳门面阔7间,齐城平台宽50米,进深24米,通高42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

瓮城巨大,呈弧形,宽108米,深85米,四面各辟一门。

正阳门,图4-2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原名丽整门。

因其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有“前门”之称。

正阳门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

它集正阳门城楼、正阳门箭楼与正阳门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据地方志上记载:当时的城楼、箭楼规模宏丽,形制高大;瓮城气势雄浑,为老北京城垣建筑的代表之作。

五百年来,正阳门饱经沧桑,几毁几修,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城楼上有北京民俗民览馆。

正阳门箭楼,图4-3正阳门,图4-4据资料记载是在1956年,城墙以北的顺城街来了大批的民工,那里传出了推土机的轰鸣声和劳动号子声。

这条不很宽的大街被自西向东掘开了一条两丈多深的大沟,并排埋上了两根很粗的“洋灰管”。

这个在当时被认为是很大的工程一直到1957年国庆节前才完工,东西顺城街由原来的石子路变成了平整的柏油路。

后来才知道,这个工程叫做“前三门污水截流工程”,是人民政府为还清城墙南的护城河而修建的。

目的是将原内城的生活污水截流到西便门以东去,防止污染护城河。

崇文门,图3-1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

崇文门以瓮城左首镇海寺内镇海铁龟著名。

此外崇文门税关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门生畏。

“崇文铁龟”名遍响京都。

老北京内城角楼(组图)

老北京内城角楼(组图)

老北京内城角楼(组图)(有关内城角楼的老照片在文後依年代列出)北京内城为一个不甚规则的矩形(西北角向南略有凹进),但四隅方位是规整明确的,由城墙四围所形成的四角,即东北角、西北角、西南角和东南角。

据明《英宗实录》载:“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

……城四隅立角楼”。

也就是说,明正统四年(1439年)整修京城城池完工时,除增建各门箭楼、闸楼,改建石桥外,在城四隅也同时增建了角楼。

历史上的角楼大多是城郭、邨寨等大型院落围墙四隅设置,主要是作为标志性建筑,也起到警戒和瞭望的作用。

北京地区遗留下来的,较早的角楼记载和传说是辽南京城子城的“燕角楼”,辽南京子城的西、南面与大城重叠,而东、北面独立一隅的东北角建有“燕角楼”。

其遗址的大概位置就是现在广安门内大街和南、北线阁的交叉十字路口附近,而“线阁”也即“燕角”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音转文字替代。

北京城角楼不仅是标志性、装饰性建筑,同时又是防御性极强的城角箭楼。

内城四隅角楼规制相同,就像两个城门箭楼折角而立,但每面都比城门箭楼还显宽大。

角楼结构规制同城门箭楼,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的堡垒式建筑,绿琉璃列脊和鸱吻走兽。

戗脊走兽为5个,最外端有仙人引路。

由於是相当两个箭楼成曲尺状对立,其结合部屋面出十字脊,此端的山花板也成90°对立。

造型优美别致,集装饰性和实用性於一身,可以说是五百年前明代建筑艺术的典范。

虽不如紫禁城角楼的繁富和雍容华美,但是凸显了大城的壮丽和威严。

这从现存唯一的内城东南角楼来审度,虽四周现代建筑林立,但仍不失庄严和大气。

可想而知,在五百年前那是何等的雄伟,也就难怪喜仁龙在1921年称其为“巨堡”了。

内城角楼建筑在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台座高度与城墙同高达12米,底边长约40米(比城墙厚多了,形容人脸皮厚说:“比城墙拐弯还厚”,就是从这来的),楼高17米,楼连台通高29米。

楼体沿城台外缘转角而建,楼体外侧的两正面和两侧面,均辟有箭窗,上檐下为1排,重檐下为三排,正外面每排14孔,两面共112孔,侧外面每排4孔,两面共32孔,总计144孔。

北京城市的变迁ppt课件

北京城市的变迁ppt课件
近代及建国之后为了改善北京的基本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机能又发展出了以故宫为中心的多条城市环路和放射性道路来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
北京城市变迁
1
2
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图
3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承上启下的特 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 址上发展起来的,是北京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即 首都的开端。将大定、贞祐年间的金中都图与今 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 置相当于今宣武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 区的一部分。其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 西北角在军事博物馆南的黄亭子,东南角在今北 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 街。图上金中都城呈正方形,辟十三门,其中会 城门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载,当时金中 都城墙周长37里余。图中清晰显示了都城、皇城 与宫城嵌套的金中都平面格局。中都的中心位置 是皇城,皇城分宫城和同乐园两个区域。宫城内 有美丽的皇家御用花园鱼藻池。今白纸坊桥往西 的青年湖,乃皇家园林同乐园内的太液池遗址。 自西湖发源的一条小河叫洗马沟,不过数千米, 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湖一河,却维持了金中都 及其前身蓟城近2000年的生存。现在此建有莲花 池遗址公园。
17
和商业中心逐步发 展起来。
场地处于四环与五 环之间,靠近奥运 中心区,具备便利 的城市交通和环境 条件。
如右图,北京城市发展至 今仍依照城市中轴线和长 安街这两条重要轴线进行 扩展。依照这两条重要轴 线,中心区的重要政治文 化
18
12
明清北京城
历史背景 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 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 没有严格限制。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 建立政权的朝代。宗教信仰浓厚,兴建 寺庙、喇嘛庙。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 家,宗教寺 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 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 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

民国时期,北平的街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剪影(1931年-1934年)

民国时期,北平的街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剪影(1931年-1934年)

民国时期,北平的街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剪影(1931年-1934年)本组图片拍摄于1931年至1934年间,有北平的街道景观,也有忙忙碌碌的百姓身影,通过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上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北平的真实状况。

三十年代的五牌楼五牌楼位于正阳门外护城河上的一座正阳桥边,旧时传统有在桥头两端竖立牌楼的习惯,俗称“桥牌楼”。

正阳桥位于中轴线的最北端,是京城九门护城河桥中最大的一座。

四十年代的五牌楼40年代的正阳桥牌楼,和上一张图对比会发现有很大的变化,牌楼经过修缮,上面的满文不见了,原来的汽灯也已换成电灯,两辆洋车正鱼贯而过。

远处可以看到不少骑着自行车的人,说明当时在北京街头自行车已是寻常物了。

街头的行人和车辆基本都是遵照左行的原则。

北平街头的手推车中国传统的手推独轮车,在各地有不同的称谓,且根据各地的道路不同稍有变动,比如四川成都平原地区称之为“鸡公车”,但轮子较小。

这种车辆的历史已非常悠久,因为只有一个轮子的原因,对路况的要求很低,窄道、小巷、田埂和小桥都畅通无阻。

礼仪伞在旧时北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类人,手持各种礼器,在接亲或葬礼的队列中充当礼仪仪仗,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执事。

图为一名执事扛着收起的礼仪伞走在路上,这种伞是京城红白喜事时经常可以看到的礼器,做工精良,上面绣有精美的纹饰。

香烟摊店铺门口摆着八仙桌和长条凳,桌子后面站着一位摆卖香烟的老者,非常富态。

他穿着蓝色的坎肩,头顶瓜皮帽,他售卖纸烟,自己抽的却是旱烟袋。

拾荒一名中年妇人背着柳条篓经过,篓子里装着她拾荒捡到的纸屑。

街边处开着一家茶叶店,门上有“诸品各茶”的字样,茶叶店门前停放着洋车。

两个乞丐依靠在墙边的两个乞丐,不知是不是兄弟俩。

大男孩手里提着铁皮桶,脚下的鞋子露着脚趾头,小男孩站在旁边,所谓的裤子只剩下了几缕破布,用麻绳吊在腰间。

崇文门外大街崇文门是旧时北京内城南垣东门,城门建成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

民国旧影:一个冬天里的北京(北平)人物故事

民国旧影:一个冬天里的北京(北平)人物故事

民国旧影:一个冬天里的北京(北平)人物故事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随着朝代的更迭,前后共拥有六十多个名字,如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等等。

其中,北京和北平这两个名字最为人们所熟知。

有人认为在整个民国时期,北京都叫北平,其实并不然。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并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此时的北京仍称顺天府。

1913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

直到1928年,陈立夫提出国民党首府在南京,北京不宜再用“京”字,才将北京改为北平。

1937年7月29日,侵华日军占领北平,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遂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5年抗战胜利后,北京又重新更名为北平。

有关民国时期北京的状况,我们通过影视书籍都有了解。

下面,小编想通过一组老照片,和大家一起回望这座古都当年的真实境况。

民国时期的北京商业街这条街道位于北京外城,在前门的东南方向。

街道不宽,非常热闹,路两旁聚集着纸烟行和饭庄。

隆福寺市场一名妇女站在卖篮子和家庭用品的小摊前,手里捏着钱包。

她扎着头花,穿着棉布的长袍,脸上似乎还化了淡妆。

遥想当年,大概虎妞就是这样打扮的。

老店铺的门脸精雕细刻的木制构件以及带格的窗户,做工精细繁复。

门前挑着促销的招幌,似乎生意并不好。

一名剃头匠借着门前的空地在为客人服务。

棺材铺外棺材铺门前摞着很多块木板,一名老人依靠在角落里,一边晒太阳,一边叫卖着手套。

从前,老人们很早就会主动考虑自己的后事,即便身体非常健康,也会提早打制一副棺材放着,以备不测。

老人和孩子四处游走的老货郎在和一个小主顾谈生意。

老人手里拿着一把铜锣,不时敲响以引起路人的注意,省去了吆喝的辛苦。

卖蛋品的小贩一名卖皮蛋和松花蛋的男子斜靠在摊位边,百无聊赖的样子。

大概是因为半天没有顾客,有些懈怠了。

抽鸦片的男子1937年日本占领北京后,在东安市场及其他许多地方,公开允许经营鸦片烟馆。

图中的男子是一名失业的演员,被妻子抛弃了,抽鸦片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此时,身后的儿子不知是在安抚他还是在规劝他。

老北京话的历史与现状

老北京话的历史与现状

一、辽金时期北京话语料
沈钟伟(2006a, b, 2007, 2011)采用了22种契丹小字材料。如下:
1 兴宗哀册(1055)* 2 仁懿哀册(1076)* 3 道宗哀册(1101)* 4 宣懿哀册(1101)* 5 萧令公墓志(1057) 6 许王墓志(1109) 7 故耶律氏铭石(1115)* 8 郎君行记(1134)
《红楼梦》里采用了不少清代北京地
❖ 例如:
区流行的语词
❖ 1、第十七回里黛玉说“你的意思不叫我安生,我就离了你。”其中的
“安生”就是一个方言词汇;
❖ 2、第七回里王熙凤说:“呸!扯臊!他是哪吒我也要见见。”第二十八 回里王夫人说:“扯你娘的臊!又欠你老子捶你了。”其中“扯臊”一词 是厚着脸皮瞎说的意思;
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
❖ 《红楼梦》里的人物语言非常生动
❖ 尤三姐骂贾琏:“你不用和我花马掉嘴!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提 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你别糊涂油蒙了心,打量 我不知道你府上的事呢!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 姊妹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我也知道你那老婆 太难缠。如今把我姐姐拐了来做了二房,偷来的锣鼓打不得。我也要会 会这凤奶奶去,看她是几个脑袋?几只手?若大家好取和便罢,倘若有 一点叫人过不去,我有本事先把你两个的牛黄狗宝掏出来,再和那泼妇 拼了这条命!喝酒怕什么?咱就喝!”
6.拍花子: 指拐卖小孩的人。
7.咧子:使性子,发脾气。 8.绝户:指没有后代的人。 9.搭碴儿: 接着别人的话说话。 10.界壁儿: 指隔着一堵墙的邻居。 11.趁落儿: 指有钱、富有。 12.半膘子: 指干事傻气、莽撞的人。 13.变天账: 被打倒的反动阶级梦想变天后要追回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