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中文系陈修武副教授,从《论语》谈传统解读的反思
论语诠解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论语诠解读后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论语诠解》是正确把握儒家学说的一把钥匙,通过学习《论语诠解》,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读后感。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论语诠解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论语诠解读后感篇一人们总少不了要学习,只有学思结合才能真正算学习。
而论与之本书就是在叫我们学习,怎样学习。
“学’’子曰:“由,辉汝知之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至句话说我们学习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我们应该诚信对待自己的学习,职业是孔子告诫我们不要自称聪明,要分清至还是不知。
对待一个新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制裁是求职的正确道路。
自欺欺人,最终骗不了别人只能影响自己的名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复习过去学的知识,才会有更多的理解。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了过去,才能更好的学习新事物,新东西,新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是说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而同样的每个人都有优点。
这句话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研究学问上我们还要多向他人请教。
所谓“不耻下问”才能学得更多还会学得更加好。
“思”子曰“学而不思则忘,思而不学则带”这句话向我们认证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求学问而不思就只会迷惑,若只是思考而不体验学习也难获得确实的知识和学问。
有了学问没有思想是没有用处的,不能领会贯通新的知识也不会新的发现。
相反的,思想事要学文来互帮的。
因此可知思于学必须两者关注,不学习终究一事无成,只学不像也会糊里糊涂。
书只有读到只一步了,才算是真正的发挥了作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是通向成功的要诀。
我们只有在文化中汲取知识。
只要我们学会学于思我们便打开只是世界的大门。
论语诠解读后感篇二论语让我明白了诚信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口头承诺别人也许很容易,但在行动中就不见得人人都能付诸实行。
诚信是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落伍的观念,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
诚信,可大可小,可微可著。
这不只是个人奉行的信念,更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这本承载着千年智慧的典籍,一直以来都像是一座神秘而又庄严的宝藏,让人怀着敬畏之心去探寻。
最近读了《论语诠解》,才发现原来这座宝藏里藏着的不是冷冰冰的金石玉器,而是温暖如春风、亲切似家常的人生真谛。
以前总觉得《论语》高高在上,是圣人们的高深言论,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遥不可及。
但这次深入阅读《论语诠解》,就像有一位耐心的长者,拉着我的手,逐字逐句地给我解释,让我看到了那些文字背后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情感。
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前觉得这就是一句督促学习的话,没啥特别的。
但这次读诠解,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微笑着对弟子们说这句话时的情景。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鼓励,就像我们的老师在考试前给我们加油打气一样。
而且我还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每次学会一项新技能,比如学会做一道特别好吃的菜,然后隔几天又做一次,做得越来越熟练,那种成就感真的是“不亦说乎”!家里人吃得开心,我自己更是心里美滋滋的。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前觉得这就是一句道德口号。
可现在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事儿太多了。
就说我自己吧,我特别讨厌别人在我耳边不停地唠叨,那我就得提醒自己,别对着别人唠叨个没完。
我不爱吃香菜,所以我出去吃饭跟朋友一起点菜的时候,也不会强迫别人不许点有香菜的菜。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真要做到,那得避免多少矛盾和不愉快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前觉得这是要我们虚心学习,可这次读,我想到了那次和朋友一起出去旅游的事儿。
我们一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个大哥特别会规划路线,能找到又好玩又省钱的地方,这就是他的“善”,我赶紧跟着学,也学着提前做好规划。
还有个姑娘,一路上老是丢三落四,搞得大家都很麻烦,这就是“不善”,我就提醒自己可别像她那样没个条理。
读《论语诠解》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只会板着脸讲道理的老夫子。
他也有风趣幽默的时候,也会和弟子们开开玩笑。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论语别裁的读后感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成的《论语别裁》,是一本关于《论语》的讲演录。
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
论语别裁的读后感怎么写?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吧?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别裁的读后感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论语别裁的读后感1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
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
其实这里,“三人行”不是三个人,是多人的意思。
南怀瑾先生解释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这也许是孔子的本意,我为此有较深的体会。
在我们一生中,有无数老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品德、学问好的,比我们年龄长的,我们固然要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品格,作学问的方法和思路。
他们的人生经验,是我们前进道路上重要的财富。
学习他们的优点是为了自己能有所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积累经验。
品德修养好的老师都会毫不保留地告诉别人。
即使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他人生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毫无怨言地在某一岗位上的积累,也是一笔财富。
退之,品德、学问不好的,甚至是坏人,坑害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学习,从他们角度考虑,了解他们坏的根源,坑害我们的原因,从而使我们认真反省,自己不能这样坏,这样坏,是坑害别人的。
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想,完全按照正常的规则和秩序,我们每个人都会受益的。
我们也要向比我们年龄小的人,甚至很小的小孩学习。
学什么呢?有人认为我这把年纪,走过的地方都比他们知道的地方多。
摆好心态,我们学习小孩子的天真,单纯呀!可能会钩起我们儿时美好的记忆,也可减少成人间人事纠纷之争的烦恼。
我们学习年轻人的时尚,学习年轻人的活跃思维等等。
总之,我们可以从各种人那里学习,丰富我们的学问和知识。
“行”还说明了孔子的思想:研究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上学习,还要在“行”中学习,即在实践和实际中学习。
浅谈《论语》中的解释与还原
浅谈《论语》中的解释与还原管弦(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本科)一、前言《论语》传世千余年,作为记录孔子言行,反应孔子思想的著作,一直被奉为儒家的首要经典。
后世对于《论语》也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研究与解读,希望通过对文本的揣摩以及义理的分析来还原孔子,认识孔子。
然而,正如《论语》中所言,“过犹不及”[1],对《论语》的多重阐释纵然创造了更多理解《论语》,理解孔子的可能性,但由于客观与主观上的局限,阐释的多样化也使《论语》增加了更多模糊和混乱,无形中疏远了《论语》本身。
在阐释与还原之间,究竟该如何取舍,或是该做出怎样的平衡,这对于经典文本而言始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作为一名阅读者,我希望以自己的探讨与浅析展开思考,更深入的认识《论语》和孔子,更理性的看待经典与文化。
二、文本域阐释(一)原文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为政篇第二》(二)阐释“为证篇”的这一章是后世产生争论颇多的一章,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异端”一词,由于“异端”的释义出现不同,对“政”与“也已”的解释也产生了差异,蒋伯潜曾言:“《论语》注本最精,刘宝楠《论语正义》为最博。
”[2]因学历有限,我遂照蒋老所言书目,以何晏、朱熹、刘宝楠之家为基,将《为政篇》中第十六章有关“异端”的阐述在此节做相应的对比和浅析。
“异端”作为本章的中心词,其所指代的内容变成了关键。
何晏的《论语集解》就“异端”作出如下解释:“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
”[3]在《集解》的其他两处中,何晏也提及“异端”。
[4]《论语集解》为汉魏论语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不仅包含两汉经学家们流传下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加入了魏时玄学家们对《论语》的解读。
此处,“异端”为何晏等人的新注,[5]自然就包含了当时成为主流的玄学思想。
《集解》深化了老子学说的核心——“道”的意义,在以道释儒的过程中强调“道”的终极地位以及其“通于一而万事毕”的特点。
《卫灵公篇第十五》“予一以贯之”依据的注释就充分体现了这点。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阅读《论语》是我大学期间的一项必修课程,通过对这本经典的深入研究,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德为基础,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
仁者,爱人、爱物,关心他人的利益,积极为他人着想。
这种仁德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也应该贯彻到社会关系中。
孔子的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善良和同情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实际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论语》中还有一条重要的思想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项持续不断的任务。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人的价值。
而“时习之”则强调了学习的坚持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这一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也让我对学习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及正确的行为举止。
而小人则相反,他们追求私利,不顾道义,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孔子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责任感,他认为君子应该以身作则,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这一思想让我深思,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高尚的品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传播正能量。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见解。
他的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倡的“仁”、“学”和“君子”等思想,都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借鉴和运用的。
他的思想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道德的要求。
通过学习《论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善良和同情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总之,阅读《论语》是我大学生活中一次有意义的经历。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论语别裁》是对于《论语》的报告录,是台湾出名学者南怀瑾师长教师以赅博的学问,引经据典,拈提古今而撰成的。
上面是好带来的读论语别裁心患上领会,欢送检查。
读论语别裁心患上领会范文1患上半部《论语》者,患上全国。
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那里听到的。
从前,我大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感到这句话过分夸大。
不外,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于《论语》有了新的了解。
我颠覆了本人的看法,有了新的见地。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志是为了进步本人的白话文才能。
不外,当我打仗了《论语别裁》后我对于做学识,作人有了新的看法。
不外,因为我天天只要一小时,以是如今我并未完整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
我只是浏览了《学而篇》,大略地翻阅了《为政篇》以及《公治长》。
我上面一切的感触感染,只是对于《学而篇》的读后感。
起首,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看法。
如今读《论语别裁》,没有像从前那末单调有趣,那末难明,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师长教师背靠背扳谈同样。
本来读《论语》这种四书五经的书也能如许风趣。
异样,我也颠覆了从前所以为的前人念书都患上冷窗苦读的见识。
而后,是我对于三家店的看法。
南怀瑾老师长教师活泼抽象地比方,让我理解理睬了本来五四活动时,那些自称常识份子的人竟如许了解孔子的话。
另有便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存心正在写。
他把本人本来的看法与如今的了解,毫无保存地都说进去了。
这是我正在读学而有何乐时了解的。
起首,南老师长教师是经过字面来表明。
说悦应改成苦。
冤家来家是负担,固然很实在,,但我事先就以为这些看法似乎是一些自觉得是的没有想念书的先生正在钻牛角尖。
不外,当我接着看上来,这个成绩,就水到渠成了。
男老师长教师把这统统都分隔隔离分散做理解释,并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理解你这一大节。
南老师长教师正在这一篇中对于孔子的话提出了本人的见地,并将一切本人的表明都总结正在了一同。
特别是这篇中援用明朝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如其分。
台大中文系陈修武副教授,从《论语》谈传统解读的反思
台大中文系陳修武副教授,從《論語》談傳統解讀的反思交通大學新文藝復興閱讀計畫,本周邀請到由前台大中文系副教授陳修武先生主講,透過閱讀《論語》這部影響東亞世界的經典,讓大家全面性地瞭解孔子與《論語》的關係,並帶領台下的莘莘學子及在場聆聽者以反思的眼光,重新審視《論語》及解讀孔子,希望能夠開啟大家對於人文經典的獨立批判力。
閱讀《論語》,得到的是「指點」,絕不是「教訓」「《論語》是既老又新的事物;老的是書,新的是解讀。
」「《論語》談到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對個體生命的指點,不需要一個一個字解讀。
」陳修武副教授點出自己多年來閱讀《論語》的一些心得。
其實《論語》在春秋時代絕非「聖人」經典,可惜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西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經典基於社會正義的立場及政府的用人準則上,被視為「聖人聖言」。
因此有系統瞭解古今之孔子,並藉由解讀孔子之餘,批判孔子、欣賞孔子等不同觀點,更能讓遠古的智慧在今日活出新生命。
《論語》不是一部「專書」,需搭配其他經典相輔相成演講中陳修武副教授更提到,若要如實的理解《論語》,需有幾點要留意。
好比《論語》不是一部「專書」。
從前講的「專書」,只是學校排課時所用的方便術語,千萬不能當真。
倘若將《論語》像其他專書一樣,依照「以經解經」的方式解讀,是無法吸收其真正的精髓。
因此,解讀《論語》不僅應參酌其他儒家經典,更應該參照其他先秦諸子乃至中土以外的書籍,如佛老及主導西洋文化的基督教經典。
陳修武副教授更建議,假使能搭配我國古典小說,相信更能體會其中之生活意趣與理趣。
畢竟《論語》能流傳至今,就是在不斷地詮釋與參照中獲得難以取代的影響力。
重讀《論語》,每一次都會帶來不同的啟發與體悟研讀中華文化經典的視野在今天本就應該更開放、更多元,只要秉持著「取其原意,吸其精華」,以文化反思的角度去詮釋,這樣經典重讀的意義就能真正發酵在每個人的心底。
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____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第一部分:学习背景与目的《论语新解》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作为一名现代大学生,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相对有限,因此我决定在____年开始深入学习《论语新解》,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道理。
首先,我希望通过学习《论语新解》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根源,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涵和深层次意义。
其次,我希望通过学习《论语新解》来拓宽自己的思考角度,加深对人与社会、道德与伦理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运用到现代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中。
最后,我希望学习《论语新解》能够帮助我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现代大学生。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决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包括每天选择一篇《论语新解》进行阅读和思考,每周进行一次笔记整理和总结,每月撰写一篇关于《论语新解》的心得体会。
接下来,我将围绕我学习《论语新解》的心得体会进行详细的叙述。
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与体会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按照学习计划认真地阅读了《论语新解》,并进行了相关的思考和总结。
在这一过程中,我收获颇多,形成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孔子思想的独特与卓越。
《论语新解》中,孔子的言论都富含智慧和道德规范,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关于仁爱、诚实和谦虚的思想。
他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只有不断追求“仁”的境界,才有可能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他还强调了诚实的价值,认为人应该言必信,行必果。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谦虚谨慎的品质,他对自己弟子的教导中经常提到“克己复礼”,认为只有谦逊有礼的人才能够与人和谐相处。
通过学习这些思想,我感受到孔子思想的伟大与深刻。
其次,我认识到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尽管《论语新解》是2000多年前的著作,但其中的道理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诠解读后感>》之前听人说起《论语》,总觉得那是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经典,仿佛是一座难以攀登的文化高峰。
然而,当我翻开《论语诠解》这本书,却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竟是如此贴近生活,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耳边娓娓道来。
书中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诠解让我印象深刻。
以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认为就是学习了要时常复习,有朋友来很快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
但通过这本书的解读,我才明白其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学而时习之”,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温习,更是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践中不断领悟和提升。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学习骑自行车的经历。
一开始,我总是掌握不好平衡,摔了好几次,膝盖都磕破了。
但我没有放弃,不断回忆着教练教的技巧,一次次地练习。
终于,有一天我能够稳稳地骑着自行车在路上飞驰,那一刻的喜悦无法言表。
这不就是“学而时习之”的真实写照吗?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练习,将学到的技能真正变成自己的,那种成就感真的是“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觉得就是朋友来访会开心,可现在想想,这“远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上的距离。
当你遇到一个与你志同道合、能够理解你的朋友,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兴趣小组的活动,在那里结识了一个小伙伴。
我们都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一聊起来就停不下来。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但那种心灵的契合让我们仿佛相识已久。
后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分享彼此的绘画心得和生活点滴。
每次收到他的消息,我都感到无比快乐,这不正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
有时候,我做了一件自认为很好的事情,但是别人没有给予肯定或者理解,我就会感到很失落甚至生气。
现在想想,这是多么不成熟的表现啊!真正的君子应该有一颗宽容豁达的心,不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恼怒。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论语新解》是一本深入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并学习这本书,我对孔子的思想和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以下是我学习《论语新解》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受孔子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的启发。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即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才能有能力影响和改变其他人。
他强调个人品德的塑造和自律的重要性。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在家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
在治国方面,孔子主张君主要以德治国,通过自身的道德和智慧来影响和治理国家。
他认为一个君主只有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才能够获得臣民的拥护和信任。
治国需要关注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而不是追求权力和个人利益。
孔子的这一思想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其次,我从《论语新解》中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学生。
他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方法,即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取得进步。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一观念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我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素养。
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我从《论语新解》中学到了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
孔子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
他强调要以仁爱为本,待人以诚。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尊重他人,关心和帮助他人,建立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
他的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和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同时,孔子还强调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不要自以为是,这样才能够取得他人的认同和合作。
这一观念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让我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论语新解》对于个人修养和人生意义也有很深入的阐述。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样本(3篇)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样本此书实为一本极具魅力之作。
首先谈及钱先生的注解,虽未涉猎其他版本,但钱先生倾注心血、情感真挚的注解,无疑令人深感动容。
其注解风格严肃而不失灵活,独立思考而不流于空谈,细致入微而不拘泥于细节,通俗易懂而不失高雅,恰如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道。
当然,更为重要的乃是《论语》本身。
此书之可爱,源于孔子其人。
孔子以温润之姿,阐述大道与经验,毫无倨傲之气;他又以严谨之态,记录日常琐事、趣闻轶事,展现出其多面性。
读者既可正襟危坐,严肃研读,亦可随意翻阅,轻松愉悦。
从中,我们既能窥见宇宙天命、世界人心的深邃大道,亦能收获宽慰与快乐,真正实现了开卷有益。
我尤为喜爱子路这一人物。
他性格鲜明,讲义气,能治国,且活泼可爱。
每当老师夸奖其他同学时,他总急于询问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老师用诗句表扬他时,他更是反复吟诵,得意非凡;谈及志向时,他更是迫不及待地表示要治理千乘之国;老师与南子会面时,他虽不悦却未失礼节;老师落魄时,他愤慨世道不公;老师生病时,他更是表示要为其祈福;甚至在老师病重时,他还与同学们冒充属臣,以求老师能得到体面的葬礼(尽管孔子最终并未离世)。
他还曾对路边的野鸡作揖以示敬意;在推荐小同学做官被老师批评后,他亦能开口狡辩。
子路跟随孔子多年,其淳厚与野性并存的气质始终未变。
遗憾的是,子路最终却死于卫国乱政之中,先孔子而去。
在劣势与危难之际,他仍坚守职责,整理衣冠以示尊严。
最终惨遭杀害,被剁成肉泥,正如孔子所预言的那样未能善终。
子路之死对孔子打击甚大,以至于他此后再未食用过肉酱。
以上即为我对该书及子路人物的看法。
2024年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样本(二)《论语》一书,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珍贵记录,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若欲探讨中国人的思想根源,则不可回避《论语》中深植的仁爱孝悌理念;而论及教育,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原则,对民间教育之发展影响深远,其蕴含的政治智慧,在应对当今复杂社会问题时,仍不失为明智之选。
论语集释观后感经典的解读与深入思考
论语集释观后感经典的解读与深入思考《论语》集释观后感:经典的解读与深入思考《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承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读物,《论语》深入人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通过对《论语》的集释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经典之处,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思考与共鸣。
首先,读完《论语》集释后,我对其中孔子的言行备感敬佩。
孔子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卓越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我。
他不仅不畏艰辛,时刻保持谦虚与奉献的态度,还透过自己言行的灵光点拨,教导后人,成为了一位至高无上的导师。
他的胸襟广阔、礼貌待人、正直笃信、以身作则等品质,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其次,通过《论语》集释,我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儒家思想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实践,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人,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孝道、友爱、忠诚等美德,倡导为人处事应当真诚待人、知恩图报、恪守道义。
这些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深受启发和思考。
此外,《论语》集释让我对人生的价值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孔子在书中的言行中强调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维护社会和谐的平衡。
他提倡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调要做到内外兼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深刻指出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素养的提升与精神追求,同时也要关注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反思孔子的理念,我感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平衡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生活价值。
在读完《论语》集释的同时,我也思考了个人修身与社会状况的关系。
孔子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我明白个人的修养与道德品质不仅仅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也会对家庭和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只有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
我们每个人都应积极追求道德与智慧的提升,以个人的努力来改善整个社会的状况。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学习《论语新解》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考。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孔子的言行、弟子与他的对话都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领袖的形象。
《论语新解》并不是简单地解读《论语》,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和重新阐释,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孔子的一言一行所折服。
他以真诚和谦逊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弟子,倾听他们的疑问和困惑,耐心地解答。
他的言语中充满了理性和智慧,他的教导不仅满足于形式,更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与修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的不断修炼,才能达到个人的卓越。
这种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他深受后人尊敬和推崇的原因。
在《论语新解》中,孔子的教导注重心灵的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并通过和谐与协调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分歧。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明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培养一些懂得应试技巧的人。
《论语新解》还强调了孔子对于学习和知识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一种追求,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并不断改进自己。
他教导人们要虚心好学,不要抱着一种傲慢和自以为是的心态。
“吾日三省吾身”,这个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它告诉我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以达到人生的不断进步。
在学习《论语新解》的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孔子对于孝道和家庭伦理的强调。
他认为孝道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伦理关系,是人类伦理道德的根本。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尊重和维护人类道德规范的起点,只有孝道树立起来了,其他基本道德准则的实施才会顺利进行。
这也告诉我,要做一个孝顺孩子,要尊重父母的教育和期望,要践行孝道,才能在人生中有所作为。
通过学习《论语新解》,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心态的重要性。
孔子的学问和道德都建立在他的良好心态之上。
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和、宽容和谦虚的心态,这种心态使他能够坚定地走在智慧和伟大的道路上。
《论语》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于丹说《论语》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观看了《百家讲坛》推出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后,《论语》有了新鲜的别样风味,于丹也渐渐靠近了我们的心岸。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
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
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
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论语诠解优秀读后感
论语诠解优秀读后感论语诠解优秀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诠解优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诠解优秀读后感1作为一个基础教育事情者,我明白了:人应该如何渡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正是我们最需要转达给学生的工具。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对政治的体贴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与同事的团结和相助,对学生的尊重和敬服,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师德,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
”是这个时代的召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教师不朽的追求。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教师的爱与众差异,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
因此,在这条门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和在座的同仁们一起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将一只只凝聚着师爱的手高高擎起,搭建一片教育的蓝天!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生活中经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
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兴奋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覆,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
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
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足生活的憧憬,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达,那么纵然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
”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事情。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5篇范文
读论语别裁心得体会5篇范文《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
下面是由带来的有关论语别裁读书心得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这个月还是接着读《论语别裁》,毕竟这本书也比较有分量,需要我们细细咀嚼,慢慢品尝。
总所周知,孔老夫子学问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记之曰:仁,南怀瑾先生从一开始就给我们讲学而时习之,而学的就是仁。
孔子的语录总是微言大义,以至于后人对这个仁有很多解读,莫衷于是。
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是曰;宋儒则道:仁者核之心也。
认为仁便是道体的心空境界……韩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爱的思想融会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读孔子的仁总有画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东西去解读仁则难辞生搬硬套之咎。
总而言之,后人对仁的解释,漫无限制,就像纪晓岚批评学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诗评语一样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远。
南怀瑾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古代仁字的写法分析说起,先解释仁字为什么是人两足走路旁边加个二,他说,‘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社会。
就会发生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南怀瑾先生分析说,仁从文字上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
其实南怀瑾对仁的解释通篇都有留痕,这里仅是一个方面或者是一个小的部分。
我只是觉得奇怪,中国古代的仁字应该不是孔子发明的吧,如果是孔子发明的那从文字层面上去解读孔子的思想未尝不是一种便捷靠谱而又愉快的好方式。
但倘若不是孔子发明的,那就是发明文字的人就孔子仁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解读后才发明了仁字,也就是说南怀瑾先生的这种文字层面的解读也是基于前人的解读的,不是最透彻、原汁原味的,也难逃偏颇之嫌。
不过不得不承认,南怀瑾先生对孔子仁的解读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贴切的。
恕吾愚钝,只能借前人之解读来理解孔子之仁意,我不知道哪一种解读才是孔子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但我觉得哪一种解读都无所谓正确与否,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去吸收、理解、消化然后转化为自己的人生哲学,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上,落实到自己生活的点滴。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感悟4篇.docx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学习《论语新解》心得感悟 4 篇【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
】内容如下 -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感悟 4 篇【篇一】近日读完钱穆先生所著的《论语新解》,对于儒家的道德学说有了一点新的感悟。
众所周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人自危,求取自己的利益,道德准则则被弃置一旁,属于一个新旧交替、方生方死的时代。
为了使社会从动荡不堪解脱出来,孔子选择了复周礼的道路。
孔子认为周代礼乐制度完善,以周礼为行事的基本规范能使社会井然有序,天下安定、百姓安乐。
但是有礼还是不够的,孔子创造性地改造了古代仁的概念,将其赋予新的内容,把仁作为行礼的内在基础,从而有了儒家完整的道德学说。
一、礼——理想化的社会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但最初的仪式活动并不是礼。
在仪式活动发展成为礼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出现了一批专门掌管仪式活动的人员,仪式活动变为少数人垄断,成为体现少数人意志的一种活动。
显然,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起源又促进了这种分化与文明的形成。
由于特定的亲属制度和发达的祖先崇拜,礼一经产生便具有重视现实和人伦的特质。
同时,礼的关注重心是人而非神。
与殷人尊神尚鬼的作法不同,周人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把注意力集中到现世人间,通过礼的实践以行人事。
春秋代是一个不堪,方生方死的代。
盛极一,成功运作数百年的周代礼制度,已行不通了。
孔子称种情况“天下无道”。
了解决的情况,孔子提出了“复周礼”的主。
他看到了最初的“礼”的等分化和重人的特点,看到了构建安定的社会秩序的希望。
在孔子眼中,礼与政的定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政是“正” 、而礼是“事之治也” 。
从狭看,礼只是典礼、礼的意思;从广看,其含是礼貌(好的行);从哲学意看,又具了理想的社会秩序之。
在我看来,于孔子的“礼”的解,最合适的是第三者,即礼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合理中的封建社会。
论语诠解读后感
论语诠解读后感《<论语诠解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论语》的诠解书籍,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啊!《论语》这部经典,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但说实话,以前我对它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那些只言片语,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总觉得这些话虽然听起来有点道理,但离我的生活似乎很遥远。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阅读这本《论语诠解》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论语》中的智慧是如此的贴近生活,如此的实用。
比如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以前我总是觉得学习就是不停地看书、做题,从来没有想过要停下来思考一下。
结果呢,很多知识都是一知半解,考试的时候稍微变个形式就不会了。
读了这句话之后,我开始试着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去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
嘿,你还别说,效果真的不错!以前觉得很难的题目,现在也能轻松应对了。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前我可骄傲了,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谁都不如我。
可是后来我发现,身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就拿我的同桌来说吧,他的数学成绩不如我,但是他的英语特别好,而且还特别会画画。
我以前总是瞧不上他,觉得他这不行那不行。
但是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
我主动向他请教英语学习的方法,还跟他一起学画画。
慢慢地,我的英语成绩提高了,画画水平也进步了不少。
再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一次,我和我妈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
我妈让我去做一件我特别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当时就特别生气,冲着她大喊:“你自己都不愿意做,为什么要让我做!”喊完之后,我突然就想到了这句话。
我想,如果我是我妈,我肯定也不希望别人强迫我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于是,我冷静下来,跟我妈好好地沟通,最后我们找到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这本书对《论语》的诠解真的是非常详细,每一句话都有深入浅出的解释,还有很多生动的例子。
让我这个对文言文不太感冒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大中文系陳修武副教授,從《論語》談傳統解讀的反思
交通大學新文藝復興閱讀計畫,本周邀請到由前台大中文系副教授陳修武先生主講,透過閱讀《論語》這部影響東亞世界的經典,讓大家全面性地瞭解孔子與《論語》的關係,並帶領台下的莘莘學子及在場聆聽者以反思的眼光,重新審視《論語》及解讀孔子,希望能夠開啟大家對於人文經典的獨立批判力。
閱讀《論語》,得到的是「指點」,絕不是「教訓」
「《論語》是既老又新的事物;老的是書,新的是解讀。
」「《論語》談到的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對個體生命的指點,不需要一個一個字解讀。
」陳修武副教授點出自己多年來閱讀《論語》的一些心得。
其實《論語》在春秋時代絕非「聖人」經典,可惜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西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經典基於社會正義的立場及政府的用人準則上,被視為「聖人聖言」。
因此有系統瞭解古今之孔子,並藉由解讀孔子之餘,批判孔子、欣賞孔子等不同觀點,更能讓遠古的智慧在今日活出新生命。
《論語》不是一部「專書」,需搭配其他經典相輔相成
演講中陳修武副教授更提到,若要如實的理解《論語》,需有幾點要留意。
好比《論語》不是一部「專書」。
從前講的「專書」,只是學校排課時所用的方便術語,千萬不能當真。
倘若將《論語》像其他專書一樣,依照「以經解經」的方式解讀,是無法吸收其真正的精髓。
因此,解讀《論語》不僅應參酌其他儒家經典,更應該參照其他先秦諸子乃至中土以外的書籍,如佛老及主導西洋文化的基督教
經典。
陳修武副教授更建議,假使能搭配我國古典小說,相信更能體會其中之生活意趣與理趣。
畢竟《論語》能流傳至今,就是在不斷地詮釋與參照中獲得難以取代的影響力。
重讀《論語》,每一次都會帶來不同的啟發與體悟
研讀中華文化經典的視野在今天本就應該更開放、更多元,只要秉持著「取其原意,吸其精華」,以文化反思的角度去詮釋,這樣經典重讀的意義就能真正發酵在每個人的心底。
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論語》不僅是一部書,更是孔子聖人人格理想之最真實呈現。
因此孔子的聖人特質,應該是大家此生共同努力的目標,相信每個人只要心純正念,「雖不中,亦不遠矣」!演講最後陳修武副教授勉勵大家應該時時秉持生命共同體的精神,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幫助大眾,造福社會。
預計上午十點左右開始的演講,陳修武副教授九點時已蒞臨會場等候,儒家溫柔敦厚的精神,在這位可敬的長者身上,處處可見,讓人感覺如沐春風,亦是此次演講外另一個重大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