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通用5篇)
《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学反思1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对于《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句,我们很多人可谓是耳熟能详。
但对其中的精髓却不能深入体会。
我们对校本论语的研究就定位在对《论语》的理解上,如何让《论语》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学以致用呢?人们口中都能说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为人呢?孔子眼看时局纷乱,有心出仕济助众人,但他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而求官。
再说他洁身自好,虽然他屡次受到一些洁身自好的隐者的嘲讽,但他绝不消极,仍抱持进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从他的这些话中可知,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不像有些所谓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对于不义的富贵,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他对道德、学问等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德业是否精进,所以说孔子“不求名利,洁身自好”。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竞相做官,追求金钱和权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
一个连自我都迷失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有何意义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们都来读读《论语》,都以孔子为榜样。
《论语》教学反思2在讲授《论语》一课时,虽有一些成绩,但更重点突出,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
现在,有了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多的是存在许多不足,就此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深有感触。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设计所有问题都是围绕重点开展,这样,学习任务适量,重点突出,适合学生,而本节课也圆满完成了这一重点内容。
因为我深信一堂语文课,应有它的授课中心,备课时一定要把握教学重点,围绕它们来写教案,上新课,设计问题,这样才会中心明确,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篇1《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
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篇2《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一) 文章朗读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教学反思15篇
《论语》教学反思15篇《论语》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教学反思1《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八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灯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篇11.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篇2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
”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6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6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
”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
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
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
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
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
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
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们需要反思《论语》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论语》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材选择方面1.1 《论语》的选取是否合理:《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然而,由于《论语》的篇幅较长,教学中是否需要选取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2 《论语》与现代社会的联系:《论语》是古代的著作,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是否与现代社会相契合?在教学中,我们是否需要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1.3 《论语》与其他教材的关联: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将《论语》与其他相关的教材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教学方法方面2.1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论语》是孔子的思想总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来解读《论语》中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和背诵。
2.2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论语》中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2.3 互动式教学的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的,而互动式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在教学《论语》时,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对《论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方面3.1 知识目标的设定:在教学《论语》时,我们应该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例如《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等。
3.2 能力目标的培养:除了知识目标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例如学生对《论语》中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一) 文章朗读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
以下是《论语》教师课后反思的主要内容:
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中的道德教导,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内容:课堂上主要讲解了《论语》的起源和作者孔子的生平,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其中的经典语录和教导,展示了孔子的思想精华。
3. 教学方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和小组活动。
针对《论语》的语言较为繁琐,采用了逐段解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4.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一般,有一部分学生对《论语》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
可能是起因于教材内容本身过于复杂而导致的。
下一次教学时,应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故事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5. 教学建议:建议在下一次教学中,增加一些感性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影片、音乐或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论语》的道德教导。
同时,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他们进行分析和思考,进一步提高对《论语》教诲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来深化对《论语》的理解。
通过反思和改进,相信下一次《论语》的教学将更加有趣和有效。
第 1 页共 1 页。
论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篇
论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篇论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状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困难。
”去年11月,参与“语文抱负课堂与教师专业进展名师论坛”执教《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困难。
由于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始终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毕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始终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
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沟通中,我才发觉,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
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擅长和别人沟通沟通,看到课堂上那么多生疏的教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
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走进教室,我发觉,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需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念开头,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根底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
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根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旧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旧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
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才智;读透文字,读动身现。
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
2023年《论语》教学反思15篇_1
2023年《论语》教学反思15篇《论语》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
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学会2个生字,认读2个字。
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读课题“论语一则”,解题:什么叫论语?二、初读课文1、自己读,把字音读准2、同桌互相读,互相订正字音3、汇报读4、应该怎样停顿?师指导,生试读三、理解课文1、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2、说说你周围的同学有什么优点、缺点。
你会怎么做?试着让学生用论语中的句子说一说。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论语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知识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件简单的事。
于是我采用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离自己很近,又使他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次学习古文主要是让学生产生兴趣,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二课时(4月25日星期三)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学习六个生字。
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特点和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难写字。
教学过程:一、指名正确读课文。
说说__的意思。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必择善而之改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3、观察怎样把这些字写好,描一个写两个。
三、指导背诵。
指名让背下来的同学背。
说说自己是怎么背下来的。
不会的同学练习背诵。
课后反思:本课生字虽然笔画比较简单,但是结构比较复杂,写好很难,所以注重了书写上的指导。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必择善而之改《论语》教学反思2《论语十二章》是古文中的名篇,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对于《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句,我们很多人可谓是耳熟能详。
但对其中的精髓却不能深入体会。
我们对校本论语的研究就定位在对《论语》的理解上,如何让《论语》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学以致用呢?人们口中都能说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为人呢?孔子眼看时局纷乱,有心出仕济助众人,但他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而求官。
再说他洁身自好,虽然他屡次受到一些洁身自好的隐者的嘲讽,但他绝不消极,仍抱持进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从他的这些话中可知,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不像有些所谓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对于不义的富贵,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他对道德、学问等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德业是否精进,所以说孔子“不求名利,洁身自好”。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竞相做官,追求金钱和权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
一个连自我都迷失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有何意义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们都来读读《论语》,都以孔子为榜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论语》十则是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
因此,在课前进行了教师带读,让同学们在早自习熟读课文。
在这十则论语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译起来却容易漏译、误译。
因此,第一课时上安排同学们小组讨论,进行前5则的翻译。
在此之前,正音、文学常识花了大约6分钟,讨论结束时,我再次看了时间,两个班均在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结束讨论。
期间,我在小组间巡查,发现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小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8则的翻译,有动作慢的小组只完成了4则。
针对这一现象,我对这些小组的课堂讨论进行了指导和要求,要求其将任务分布下去,每人一则,另外一人专门负责记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
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
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
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习: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
”《〈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1.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是每位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可以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以下是我对《论语》课堂教学的反思心得。
首先,对本节课的准备不够充分。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内容丰富而深刻,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理解。
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理解和阅读量还不够,对一些重要概念和思想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讲解时有些含糊不清,无法完全捕捉到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学生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的估计不准确。
《论语》是一本古文,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内容抽象,思想深邃。
我在课堂上发现,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活动和方法,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的程度。
第三,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我主要是通过讲解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我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思考和发言。
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自由发言。
我还应该增加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
最后,对课堂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加强。
在这节课中,我发现自己对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有些内容没有按照计划完成。
同时,对学生的纪律管理也没有做到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分心、打闹,对我的讲解也没有认真聆听。
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纪律的管理,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和课堂秩序,让学生能够专心听讲并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这次课后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首先,我要加强对《论语》文本的研读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其次,我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同时,我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反思1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匪浅。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
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如果人人都能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篇1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
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
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
弟子未必不如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
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
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习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
”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
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
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470多则,与《孟子》、《大学》、《中庸》同被定为‘四书’。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2篇)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八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2)以下是《论语》教师课后反思的主要内容: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作者,理解其中的道德教导,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内容:课堂上主要讲解了《论语》的起源和作者孔子的生平,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其中的经典语录和教导,展示了孔子的思想精华。
3. 教学方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讨论和小组活动。
针对《论语》的语言较为繁琐,采用了逐段解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4.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一般,有一部分学生对《论语》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
可能是起因于教材内容本身过于复杂而导致的。
下一次教学时,应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故事来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__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
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
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
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教学反思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
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则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
大的。
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
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如果人人都能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