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

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

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

弟子未必不如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

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

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习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

”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

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

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470多则,与《孟子》、《大学》、《中庸》同被定为‘四书’。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

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

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个课时,将近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

孔子生平简介介绍;《论语》著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习的态度讲到学习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

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蒋梦丽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绿白相间的语文作业本的封面,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

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

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

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

但到了第6题,简直是面目全非,将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①老子曾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资:借鉴的意思)《论语十则》文中意思与之相同的话是什么45位上交的作业,回答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

”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

”③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什么回答更是吃惊,几乎雷同,以“仁”为核心,要宽容待人,要礼貌待人。

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1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是我初到八中是讲的汇报课,旗教研室刘文冽和唐玉梅老师听课并作了点评,现将其点评结合自己的感受记述如下。

1.本节课突出了自主与合作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结合注释学习文言文,自己疏通文意,培养学生的一种独自学习惯(简称独学),许多学生学习文言文或做文言文题时,文言文中有注释也不看,在这一点上老师引导和督促做得好。

遇到不会的先向小组长请教或小组共同讨论解决,这是属于合作学习(简称合学)。

就疏通文意而言,本节课合学的形式多样:最难的部分由教师引导讲学,一般难的篇章由组长讲学为主,容易的由组员讲述给组长听,组长纠正为主。

真正做到合学适时,适地,有效。

2.注重学法指导。

即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留、补、删、调、换、对。

这种教,是结合了实例来进行学习,并且适时的引导学生实践——使用以上所讲到的方法。

方法与能力结合进行训练。

3.加强文言文的背诵积累。

本课的重点是积累,而并非一定要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精髓,是积累以便今后的“反刍”,教师在这节课充分的留给学生时间进行背诵,达到实效。

具体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板书,自由背,指导背,提高背,形式多样,一篇文言文在第二课时课堂上不下8遍,再加上第一课时的5遍,学生哪有不会背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减轻了学生负担。

4.板书的妙用。

本节课的板书精、准、实用。

板书每一章的重点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结构,也是需要掌握的文言文重点实词,为以后学生参照板书背诵提供便捷,更为检查学生重点实词的意思而做准备。

5.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初一学生有很多是没有养成记笔记的习惯的,本节课注重了这一细节,适时地引导学生记笔记;重点词语进行归类复习,如“传”“新”“故”这几个是属于词类活用现象,“而”字在本课有两种基本的用法,在学生积累时分别加以提问;“罔”和“殆”历来学生容易写错,当堂让学生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应该有很好的效果。

《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论语》⼗⼆章教案及教学反思《论语》⼗⼆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作为⼀名到岗不久的⽼师,我们的⼯作之⼀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的教学能⼒,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论语》⼗⼆章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第⼀课时 教学⺫标 1、积累⽂⾔词语,理解各章语录,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

2、通过理解,感受孔⼦光辉的⼈格魅⼒;开阔胸怀,提⾼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3、联系⾃⾝学习经历,体会课⽂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法 重点朗读、背诵;评点《论语》⼗⼆章内容。

难点深层理解《论语》⼗⼆章内蕴。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论语⼗则》是七年级上册第⼆单元的最后⼀篇课⽂,是学⽣接触古代经典⽂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学习并热爱古典⽂化的使命。

教师应精⼼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的智慧。

《论语》⼗⼆章选⾃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本记录孔⼦及其弟⼦⾔论的语录体古籍。

《论语》⼗⼆章谈的是学习⽅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处世之道。

《论语》⼗⼆章保留了《论语》⼗则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别是3、6、8、10、11、12章。

从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养和为⼈处世⽅⾯上所占增加更多。

因此,其丰富的语⾔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从教育⼼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进⼊七年级后第⼆次学习⽂⾔⽂,前⾯接触的是《世说新语》两则,学⽣对⽂⾔⽂的学习理解尚且存在较⼤难度,⽽且学习兴趣⽐较低。

板书设计 《论语》⼗⼆章 四书: 五经: 教学过程 ⼀、⾃主学习 (⼀)知识准备展⽰课前搜集的⽂学常识 (⼆)预习指导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合作探究 探究点1:翻译课⽂。

三、达标测评 1、孔⼦(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世界⼗⼤思想家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我认为学习《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语录的相关内容。

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加大读的力度,例如散读、齐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

通过读的训练,同学们对课文就容易把握。

为后面的讲解奠定基础。

从读入手,这样也就更好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因为《论语》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学习上有难度,后来经过研讨,学生积极的解决疑难,还很顺利。

《论语》渗透着教学方法、学习态度、做人修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此时正是需要这一教育的时候。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

”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可取之处充分利用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注重结合社会现实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只对部分句子作了重点探讨,但本文内涵丰富,限制式的提问,不利于学生获得全面的认知。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对于《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句,我们很多人可谓是耳熟能详。

但对其中的精髓却不能深入体会。

我们对校本论语的研究就定位在对《论语》的理解上,如何让《论语》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学以致用呢?人们口中都能说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为人呢?孔子眼看时局纷乱,有心出仕济助众人,但他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而求官。

再说他洁身自好,虽然他屡次受到一些洁身自好的隐者的嘲讽,但他绝不消极,仍抱持进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从他的这些话中可知,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不像有些所谓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对于不义的富贵,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他对道德、学问等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德业是否精进,所以说孔子“不求名利,洁身自好”。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竞相做官,追求金钱和权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

一个连自我都迷失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有何意义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们都来读读《论语》,都以孔子为榜样。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3】篇〗《论语》十则是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

因此,在课前进行了教师带读,让同学们在早自习熟读课文。

在这十则论语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译起来却容易漏译、误译。

因此,第一课时上安排同学们小组讨论,进行前5则的翻译。

在此之前,正音、文学常识花了大约6分钟,讨论结束时,我再次看了时间,两个班均在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结束讨论。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

”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

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

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

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

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

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

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论语》十二章所谈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终生的,永久受益的。

特别是让学生领会“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句的含义。

为什么我们学习没兴趣,因为我们没有“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我们犯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三省吾身”,为什么不们迷茫,因为我们“学而不思”读死书。

课后,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讨论组纷纷回答孔子是“一代圣人”,“圣人”“先师”“至圣先师”等等,其中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老师,我们不是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吗?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的言行是航标,是规矩。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们认为他太过于注重仁德,而没有了个性。

如果一个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会不会出现一种现象:人,不再有他独特的个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最后告诉学生,我们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为起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航标,以自己的勤奋为主力,以自己的个性为助力,以自己的目标为终点。

任何个性张扬都必须遵循“度”的原则,超越了“度”便不称其为个性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八则》了。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篇11.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篇2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

”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则》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

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

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

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篇1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

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

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

弟子未必不如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

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

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习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

”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

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

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470多则,与《孟子》、《大学》、《中庸》同被定为‘四书’。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1《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八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灯片。

内容包括孔子及《论语》的有关资料、重点要理解的句子、学生喜欢的课文内容、背景音乐等。

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课堂气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

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各自收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八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灯片。

内容包括孔子及《论语》的有关资料、重点要理解的句子、学生喜欢的课文内容、背景音乐等。

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课堂气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一) 文章朗读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于是我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

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

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

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

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

弟子未必不如师!“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

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

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

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

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

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

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

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

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

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

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

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

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

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

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1《论语》十二章所谈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终生的,永久受益的。

特别是让学生领会“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句的含义。

为什么我们学习没兴趣,因为我们没有“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我们犯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三省吾身”,为什么不们迷茫,因为我们“学而不思”读死书。

课后,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讨论组纷纷回答孔子是“一代圣人”,“圣人”“先师”“至圣先师”等等,其中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老师,我们不是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吗?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的言行是航标,是规矩。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们认为他太过于注重仁德,而没有了个性。

如果一个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会不会出现一种现象:人,不再有他独特的个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最后告诉学生,我们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为起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航标,以自己的勤奋为主力,以自己的个性为助力,以自己的目标为终点。

任何个性张扬都必须遵循“度”的原则,超越了“度”便不称其为个性了。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2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

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

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

弟子未必不如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集,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一、成功之处(一)文意讲解清晰对于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解释,通过详细的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了文意,为他们进一步领悟孔子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内涵挖掘深入引导学生对每一章所传达的思想进行探讨,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如“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观点对学习和修身的重要指导意义。

(三)诵读培养语感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

二、不足之处(一)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文化拓展不足对于《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背景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演变,介绍得不够全面和深入,限制了学生对孔子思想的全面理解和对儒家文化的整体认知。

(三)联系实际不够紧密在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思想时,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在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际中时感到困难,削弱了教学的实用性。

三、改进措施(一)创新教学方式尝试运用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加强文化拓展在备课过程中,收集更多关于儒家文化的资料,在教学中为学生系统地介绍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核心观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紧密联系实际在讲解孔子思想时,更多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孔子思想的现实价值。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在文言文教学和经典文化传承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后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__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

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

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个课时,将近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

孔子生平简介介绍;《论语》著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习的态度讲到学习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

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蒋梦丽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绿白相间的语文作业本的封面,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

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

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

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

但到了第6题,简直是面目全非,将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①老子曾说过:“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资:借鉴的意思)《论语十则》文中意思与之相同的话是什么45位上交的作业,回答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

”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

”③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什么回答更是吃惊,几乎雷同,以“仁”为核心,要宽容待人,要礼貌待人。

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论语十二章》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班刘义义 110502010010
文言文的教学,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

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对于本文的教学,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想要质量与效率并行,不光是有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能做到的,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课后我总结起来,具有以下几点反思: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

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小说、记叙文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而,在教学时,多以故事的形式去讲解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十二章里,有些是学生在小学或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很多学生都能背诵,可以从这些入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2、翻译文本的同时注意心灵的感悟。

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将文言文翻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做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注重心灵的感悟,让学生从文言语句中感受古代文言的魅力,从而体会其中渗透出来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言文,有形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很多时候,文言文是学生自己读懂并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教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积累知识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4、因材施教不是一句口号。

尤其是这样的文言文,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教学,讲多了差生不能接受,讲深了学生不能理解,最后一团雾水,老师费了力没取得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大忌。

总的来说,本课的课时安排是2课时,但实际花了3课时,并不是因为乱了教学计划,而是因为初一的学生对文言的认识比较浅薄,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慢慢引导,在理解翻译方面就花了一个多课时,教会学生去体会具体的含义并非易事,再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更难了,因为论语里的有些章节不单单是知识的讲解,更多的是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泛的阅历,自然学生没有这些,只能靠老师用一个个的事例来阐释。

加之文言文的背诵并不是像现代文那样顺畅,要想按教学目标要求的课堂背诵,就得花很多时间去一遍一遍的重复,逐渐熟练直至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