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对于《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句,我们很多人可谓是耳熟能详。
但对其中的精髓却不能深入体会。
我们对校本论语的研究就定位在对《论语》的理解上,如何让《论语》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学以致用呢?人们口中都能说出孔子,可是否都知道孔子的为人呢?孔子眼看时局纷乱,有心出仕济助众人,但他绝不肯违背道义和原则而求官。
再说他洁身自好,虽然他屡次受到一些洁身自好的隐者的嘲讽,但他绝不消极,仍抱持进去的精神,努力推行正道。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从他的这些话中可知,他对生活的要求极其简单,不像有些所谓的圣人,只在乎名利,他对于不义的富贵,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他对道德、学问等不在于欲望的.满足,而在于德业是否精进,所以说孔子“不求名利,洁身自好”。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们竞相做官,追求金钱和权力,想想,是多么的可笑。
一个连自我都迷失的人,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无尽的财富有何意义呢?所以,我希望找不到自我的人们都来读读《论语》,都以孔子为榜样。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论语》十则是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
因此,在课前进行了教师带读,让同学们在早自习熟读课文。
在这十则论语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译起来却容易漏译、误译。
因此,第一课时上安排同学们小组讨论,进行前5则的翻译。
在此之前,正音、文学常识花了大约6分钟,讨论结束时,我再次看了时间,两个班均在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结束讨论。
期间,我在小组间巡查,发现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小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8则的翻译,有动作慢的小组只完成了4则。
针对这一现象,我对这些小组的课堂讨论进行了指导和要求,要求其将任务分布下去,每人一则,另外一人专门负责记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
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
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
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习: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
”《〈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1.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篇1《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
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篇2《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则》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
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
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
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论语十则》教学反思1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
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
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
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
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
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
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
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
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
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
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
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
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
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是每位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可以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以下是我对《论语》课堂教学的反思心得。
首先,对本节课的准备不够充分。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录,内容丰富而深刻,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深入的理解。
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理解和阅读量还不够,对一些重要概念和思想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讲解时有些含糊不清,无法完全捕捉到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学生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的估计不准确。
《论语》是一本古文,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内容抽象,思想深邃。
我在课堂上发现,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我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活动和方法,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的程度。
第三,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我主要是通过讲解的方式来传授知识。
我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进行思考和发言。
我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自由发言。
我还应该增加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和成长。
最后,对课堂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加强。
在这节课中,我发现自己对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有些内容没有按照计划完成。
同时,对学生的纪律管理也没有做到位,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分心、打闹,对我的讲解也没有认真聆听。
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纪律的管理,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和课堂秩序,让学生能够专心听讲并参与到课堂中来。
通过这次课后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首先,我要加强对《论语》文本的研读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其次,我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同时,我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论语》教学反思15篇
《论语》教学反思15篇《论语》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教学反思1《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八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灯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篇11.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篇2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
”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2024年《论语》教学反思总结(2篇)
2024年《论语》教学反思总结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教育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在____年参与了《论语》的教学工作。
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的挑战和乐趣,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本文将对我在《论语》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以期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它直接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论语》教学中,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核心思想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论语》,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论语》是一部具有深邃思想的经典著作,阅读和理解《论语》需要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我希望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论语》中的思想深邃而丰富,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运用。
我希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论语》教学中,我将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论语》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通过介绍《论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孔子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
2. 《论语》的主要思想和重要章节的解读。
学习《论语》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主要思想和重要章节的解读。
我对《论语》中重要章节进行了解读,重点讲解了其中的核心思想和意义。
3. 《论语》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论语》的思想是否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是一个重要问题。
我引导学生思考《论语》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通过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明确《论语》对于现代社会的指导作用。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其重点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就是: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翻译课文,给了学生方法(留、补、删、换、调 )。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如字音、节奏等。
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等。
在对十则内容的理解时,学生尝试用翻译的方法进行说大意,老师明确大意,使学生既对重点字词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
并使学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老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百读不厌,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无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初步尝试,肯定学生的自我学习成果,如第一课时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特别是学习方法、态度、为人方面对自身的影响与熏陶感染,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的,也是传统文化气息濡染自我的过程与外化,是个性的体现、张扬。
并且,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
同时,课外积累相关学习的名言,将课内伸展于了课外,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
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所以第二课时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设计好教学方案,从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入手,从了解课程标准入手,如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常用的实词与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诵规定的篇目等。
本设计就是最好的体现。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主要要让学生多读、合作理解句意、积累文言字词、学以致用、感染熏陶、张扬个性。
《论语》教学反思12一、导言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们需要反思《论语》的教学方法和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论语》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材选择方面1.1 《论语》的选取是否合理:《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其中包含了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
然而,由于《论语》的篇幅较长,教学中是否需要选取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2 《论语》与现代社会的联系:《论语》是古代的著作,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是否与现代社会相契合?在教学中,我们是否需要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1.3 《论语》与其他教材的关联:在教学中,我们是否应该将《论语》与其他相关的教材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二、教学方法方面2.1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论语》是孔子的思想总结,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来解读《论语》中的内容,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和背诵。
2.2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论语》中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2.3 互动式教学的推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主导的,而互动式教学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在教学《论语》时,我们可以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对《论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方面3.1 知识目标的设定:在教学《论语》时,我们应该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例如《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教育理念,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等。
3.2 能力目标的培养:除了知识目标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例如学生对《论语》中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等。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篇1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
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
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
弟子未必不如师!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
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
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习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
”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
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
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470多则,与《孟子》、《大学》、《中庸》同被定为‘四书’。
论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篇
论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篇论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状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困难。
”去年11月,参与“语文抱负课堂与教师专业进展名师论坛”执教《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困难。
由于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始终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毕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始终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
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沟通中,我才发觉,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
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擅长和别人沟通沟通,看到课堂上那么多生疏的教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
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走进教室,我发觉,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需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念开头,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根底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
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根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旧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旧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
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才智;读透文字,读动身现。
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
《论语》优秀教学反思(通用7篇)
《论语》优秀教学反思《论语》优秀教学反思(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优秀教学反思(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优秀教学反思1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
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
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
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习: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
”《论语》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优秀教学反思2《论语》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
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
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论语》优秀教学反思3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__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
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
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
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
《论语》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论语》章教案及教学反思《<论语>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引导学生理解所选章节中的重点词句,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其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论语》中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和道德观念。
(2)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古代的智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
(2)让学生体会《论语》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讲解法:对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话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生平事迹或引用一些与孔子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诵读感知(1)教师范读所选章节,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文意理解(1)教师逐句讲解,重点解释生字词、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等。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上下文,自主理解文意。
4、思想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所选章节所蕴含的思想和道理。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5、拓展延伸(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6、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所选章节,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论语》章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反思:1、成功之处(1)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诵读、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对文意的讲解较为清晰。
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僻字词和句子的含义,使学生对《论语》的文意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
从教这些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
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章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再上《论语》十二章,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
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
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反思1《论语》十二章所谈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终生的,永久受益的。
特别是让学生领会“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句的含义。
为什么我们学习没兴趣,因为我们没有“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我们犯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三省吾身”,为什么不们迷茫,因为我们“学而不思”读死书。
课后,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讨论组纷纷回答孔子是“一代圣人”,“圣人”“先师”“至圣先师”等等,其中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老师,我们不是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吗?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的言行是航标,是规矩。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无可非议的。
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们认为他太过于注重仁德,而没有了个性。
如果一个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会不会出现一种现象:人,不再有他独特的个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最后告诉学生,我们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为起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航标,以自己的勤奋为主力,以自己的个性为助力,以自己的目标为终点。
任何个性张扬都必须遵循“度”的原则,超越了“度”便不称其为个性了。
《论语》教学反思2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
”而智慧________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
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
结果,学生从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
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
弟子未必不如师!“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
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
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
一篇经典__,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
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
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
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
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论语》教学反思3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
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学会2个生字,认读2个字。
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读课题“论语一则”,解题:什么叫论语?二、初读课文1、自己读,把字音读准2、同桌互相读,互相订正字音3、汇报读4、应该怎样停顿?师指导,生试读三、理解课文1、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2、说说你周围的同学有什么优点、缺点。
你会怎么做?试着让学生用论语中的句子说一说。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论语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知识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件简单的事。
于是我采用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离自己很近,又使他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一次学习古文主要是让学生产生兴趣,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第二课时(4月25日星期三)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学习六个生字。
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特点和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难写字。
教学过程:一、指名正确读课文。
说说__的意思。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必择善而之改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3、观察怎样把这些字写好,描一个写两个。
三、指导背诵。
指名让背下来的同学背。
说说自己是怎么背下来的。
不会的同学练习背诵。
课后反思:本课生字虽然笔画比较简单,但是结构比较复杂,写好很难,所以注重了书写上的指导。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必择善而之改《论语》教学反思4几乎花了一周时间,总算把《论语十二则》讲完了。
我估计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__的背诵、字词的解释上面。
怎样把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髓吸收并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确实是一个难点。
在课堂上,我在讲每一则时,尽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体会,如__中谈到的学习复习法、学思结合法在大家的学习中是否在运用,如果还没用,是否现在可以去尝试一下等。
在这十二则言论中,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也谈论的很多:宽以待人、诚实守信、安贫乐道等,在讲这些道理时,我尽量穿插一些故事在里面,但总感觉自己知道的太少,都是一些旧故事,学生听得兴趣不大,让他们自己说,却又开不了口。
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能开口说,且会说,不是一日之功。
总之,《论语》是讲完了,怎样学以致用,还是盲点,程子曾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但愿我们的学生读了,能有一点点收获。
《论语》教学反思5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收获很多。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踊跃发言。
从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也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现象。
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论语教学中,我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
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
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我在课堂上给每一个机会,不会因为学习好就多叫谁,也不会因为谁学习不好就冷眼相看。
谁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
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
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要遵循新课程中的理念,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发展。
三、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在这次的论语教学中,我知道就算是再差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
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说:“你的看法是错误的。
请下一位同学回答。
”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论语》教学反思6知识和能力:学会四个生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过程和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像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查阅资料:孔子的有关资料第1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词句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过《论语》一则,你们还记得《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这就是孔子。
(出示孔子图片)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孔子又要告诉我们什么?板书:27、《论语》二则。
二、学习课文:(一)小声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
教师检查字音,出示全文: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注意指导句子间的停顿。
(二)引导学习、理解课文的意思。
1、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教师出示自学:1、运用看注释或的方法理解句子中字或词的意思。
如果你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画下来。
2、提示: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小组汇报:把你的问题提出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的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等一会儿再向全班同学询问。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谁愿意给大家说说?1、说说你们小组读懂了什么?交流时一人说,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他说完后提出来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提出来全班交流。
2、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故:你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字典中还可以解释为:老的、旧的、过去的。
想一想:以前认识的人、老朋友我们可以称为什么?(“故人”),你还能用这个意思组个词吗?(故事、故书、故宫……)板书:故从书上找找与“故”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新)板书:新或从书上找找与“新”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故)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添加板书:温故知新(四)读文,想一想,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和同学讨论讨论。
三、练习背一背。
四、拓展你还知道其它论语吗?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把论语改写成白话文,学生能够基本理解论语的意思。
《论语》教学反思7这两天引导学生自学语文阅读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导了些方法,趁热打铁,开始引导学生学习《论语十二则》。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多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会按节奏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她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