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前悬架单出杆磁流变减振器研制

合集下载

悬架及磁流变减振器概述

悬架及磁流变减振器概述

悬架及磁流变减振器概述newmaker1 悬架的构造悬架是车架与车桥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成,它的功用是把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直反力(支撑力),纵向反力(牵引力和制动力)和侧向反力以及这些反力所造成的力矩传递到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上,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

现代汽车的悬架尽管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但一般都有弹性元件、减振器和导向机构三部分组成。

弹性元件:使车架(或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做弹性联系,但弹性系统受到冲击后,将产生振动。

持续的振动容易是乘员感到不舒服和疲劳,故悬架还应当具有减振作用,使振动迅速衰减,为此,在许多结构型式的汽车悬架中都设有专门的减振器。

车轮和车架和车身跳动时,车轮(特别是转向轮)的运动轨迹应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汽车的某些性能(特别是操纵稳定型)有不利的影响。

因此,悬架中某些传力机构同时还承担着使车轮按一定的轨迹相对于车架和车身跳动的任务,因此这些传力机构还起导向作用,故称导向机构。

由此看这三者分别起着:缓冲,减振和导向的作用。

在多数的轿车和客车上,为防止车身在转向等情况下发生过大的横向倾斜,在悬架中还设有辅助弹性元件-----横向稳定器。

1.弹性元件;2.纵向推力杆;3.减振器;4.横向稳定器;5.横向推力杆图1汽车悬架结构示意图并非所有的悬架都设置上述这些单独的装置不可。

例如:常见的钢板弹簧,除了作为弹性元件起缓冲作用而外,当它在汽车上纵向安置,并且一端与车架作固定铰接连接时,既可负担起传递所有各向力和力矩,以及决定车轮运动轨迹的任务,因而就没有必要在另行设置导向机构。

此外,一般钢板弹簧是多片叠成的,它本身即具有一定的减振能力,因而在对减振的要求不高时,在采用钢板弹簧作为弹性元件的悬架中,也可以不装减振器。

由悬架的刚度和悬架弹簧支撑的质量(弹簧质量)所决定的车身自然振动频率(或称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是影响汽车的行驶平顺性的悬架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人体所习惯的频率是步行身体上下运动的频率,约为1~6Hz。

拖拉机前减震器的原理

拖拉机前减震器的原理

拖拉机前减震器的原理拖拉机前减震器是拖拉机悬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减震和稳定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

其原理是通过利用减震器的弹簧和阻尼器,将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和振动转化为剪切、摩擦和热量等形式的能量,从而减少车身的晃动和震动,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具体来说,拖拉机前减震器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弹簧系统:前减震器通过装配在车轮和车身之间的弹簧,可以吸收和分散在行驶过程中车轮和地面之间的冲击力。

当车轮经过颠簸路面时,弹簧会被压缩,储存起来的能量会在后续的车轮下沉过程中释放出来,减少车辆的晃动。

2. 阻尼器系统:拖拉机前减震器还配备了阻尼器,通过内部的缓冲装置,可以将在行驶过程中的冲击力通过阻尼作用转化为热量,从而减小车厢内的振动和晃动。

阻尼器的硬度可以通过调整液体的黏度来控制,以适应不同路面的行驶状态。

3. 减震材料:拖拉机前减震器的减震效果还与减震材料的选择有关。

常用的减震材料包括弹簧钢、橡胶等,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耐磨性,能够有效地减少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振动和冲击。

4. 结构设计:前减震器的结构设计也影响着其减震效果。

一般来说,前减震器采用伸缩式结构,既能够满足车轮与地面之间的吸收冲击力的需要,又能够提高车身的稳定性。

同时,合理的减震器结构设计还能够降低材料的损耗和延长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总而言之,拖拉机前减震器的原理是通过弹簧和阻尼器系统共同作用,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和振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减少车辆的晃动和震动。

这不仅提高了车辆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还能够降低车辆和悬挂系统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前减震器的性能和效果还受到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的影响,因此在选购和使用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提供最佳的减震效果。

单出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与试验

单出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与试验
2009年3月
农 业 机 械 学 报
第 40 卷 第 3 期
单出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与试验 3
陈杰平1 ,2 陈无畏1 祝 辉1 朱茂飞1
( 11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 合肥 230009 ; 21 安徽科技学院工学院 , 凤阳 233100)
【摘要】 在分析磁流变减振器工作模式基础上 ,结合汽车减振器的工作要求 ,分别完成了混合模式和流动模 式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设计 ,建立了两种模式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仿真研究 ,设计出了产品并进行了试 验研究 。比较分析发现 ,二者阻尼力在低速时差异不大 ,但是在高速时差异较大 。从工程实现和控制角度看 ,混合 工作模式可以减少阻尼孔的堵塞并具有较大的可控倍数 , 其性能要明显优于流动模式减振器 。通过试验证明 , 建 立的模型 、 提出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符合工程要求 。 关键词 : 汽车 磁流变液 减振器 设计 试验 中图分类号 : U463133 + 511 ; O36113 文献标识码 : A
π η( D 2 - d 2 ) 2 l 3
4 Dh
3
+
π η Dl
h
v+ ( 2)
πl ( D 2 - d 2 ) 2 +πDl τ y sgn ( v ) 4h 令
h 4 Dh 2 2 πl ( D - d ) 2 S = +πDl 4h τ F = Ce v + S y sgn ( v ) Ce =
468 mm , 最 短 334 mm , 最 大 行 程 134 mm ; 外 径 45 mm ; 前减振器阻尼系数 1 570 N ・ s/ m ; 后减振器
图2 磁流变减振器原理图
Fig. 2 Principle of MRD

半主动悬架系统中磁流变减振器专利技术综述

半主动悬架系统中磁流变减振器专利技术综述

半主动悬架系统中磁流变减振器专利技术综述作者:李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2期摘要:随着汽车工程技术的发展,改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的汽车悬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尤其以改变减振器阻尼的半主动悬架系统发展最快,而磁流变减振器可调范围广、结构紧凑、响应速度快、功耗低在半主动悬架上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半主动;悬架;减振器;技术分解;技术路线;发展趋势一、半主动悬架系统中磁流变减振器的技术定义和技术分解磁流变减振器的技术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磁流变液(Magneto Rheological Fluid,MRF)、减振器结构及其附属元件、仿真模型及控制方法。

而磁流变液主要由三个组成部分:基液、可极化微粒、稳定剂;减震器结构及其附属元件包括:缸筒、线圈、活塞、密封元件、散热元件、补偿元件等;仿真模型及控制方法包括:参数模型、力学模型、整车模型、天棚控制方法、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等。

二、半主动悬架系统中磁流变减振器发展历程和技术发展路线1 半主动悬架系统中磁流变减振器国内外发展概况为了能够更清晰的了解本国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技术同全球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对历年来半主动悬架系统中磁流变技术的国内外申请量情况进行了分析,如图1所示。

由图看出,我国的研究相对于全球技术的发展状况而言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还很大,但是对此领域的关注程度却很高,尤其2010年以后的申请量增长迅猛,与国外申请总量相差不大。

全球主要国家或地区专利申请数量占比分布如图2所示。

其中美国、日本两国在本领域的申请量较之其他的国家遥遥领先,中国的申请量占比只占10%,虽然申请量并不能完全代表本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技术在本国的发展状态。

2 半主动悬架系统中磁流变减振器的技术发展路线半主动悬架系统中磁流变减振器的技术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磁流变液(Magneto Rheological Fluid,MRF)、减振器结构及其附属元件、仿真模型及控制方法。

单出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及试验研究

单出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及试验研究

单出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设计及试验研究*摘要:磁流变减振器是实现汽车半主动控制,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的重要部件。

本文在分析磁流变减振器工作模式基础上,结合汽车减振器的工作要求,分别完成了混合模式和流动模式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设计,建立了两种模式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仿真研究,设计制作出了产品并进行了试验研究。

从工程实现和控制角度看,混合工作模式可以减少阻尼孔的堵塞并具有较大的可控倍数,其性能要明显优于流动模式减振器。

比较分析发现,二者阻尼力在低速时差异不大,但是在高速时,两种类型的减震器阻尼力差异较大。

通过试验证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提出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符合工程要求,可以为后续车辆磁流变减振器改进设计和车辆半主动控制研究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磁流变液 减振器 设计 试验1 引言悬架系统主要用以缓冲和吸收因路面不平而产生的激振力,衰减路面激振力所引起承载系统的振动。

传统的被动悬架,结构参数一经选定,即使经过优化,也只能在特定的车速和路面下才能达到最佳,无法随汽车运行的工况和激励的变化进行调节,不能满足使用工况的变化,减振性能的提高受到限制。

随着汽车车速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954年GM公司Federspiel-Labrosse在悬架设计中首先提出了主动悬架的思想[1]。

主动悬架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和车辆运行状态,通过控制系统产生相应的阻尼力,达到期望的平顺性和安全性。

这种悬架系统可以显著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和乘座舒适性[2]。

但由于其制造成本太高,控制系统复杂,仍未发展到推广实际应用阶段。

70年代,Crobsy和Karnopp[3]等人提出了半主动悬架的概念,阻尼力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级或连续的变化,改善了车辆的行驶性能,其控制相对简单,成本低、耗能小、可靠性高的优异品质使得它备受青睐。

由于主动与半主动悬架可以有效提高乘坐舒适性及操控安全性,国内外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已经发展到多系统的集成控制研究[4、5]。

磁流变减振器设计及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磁流变减振器设计及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磁流变减振器设计及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振动控制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

振动问题不仅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还会对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了当前科学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

其中,磁流变减振器是一种重要的控制手段,它通过利用磁流变效应进行振动控制,具有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可控性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机械、建筑等领域。

二、选题意义磁流变减振器是一种新型的振动控制技术,其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对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和试验研究进行探究,通过对磁流变减振器的理论模型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深入分析磁流变减振器的性能特点和控制效果,为推广和应用磁流变减振器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和试验:1. 磁流变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2. 磁流变减振器的理论模型建立和数值模拟仿真。

3. 磁流变减振器的实验研究,包括静态力学实验和动态力学实验。

4. 磁流变减振器的控制效果分析和优化设计。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分析: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磁流变材料的特性和应用进行分析,建立磁流变减振器的理论模型。

2. 数值模拟:应用有限元方法,对所建立的磁流变减振器的理论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和仿真,得到其静态和动态性能特点。

3. 实验研究:搭建磁流变减振器实验平台,对磁流变减振器进行静态力学实验和动态力学实验,分析其性能特点和控制效果。

4. 优化设计:通过分析磁流变减振器实验结果,采用设计优化方法,对磁流变减振器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性能和控制效果。

五、预期成果本课题预期完成以下成果:1. 对磁流变材料的特性和应用进行分析,建立磁流变减振器的理论模型。

2. 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磁流变减振器的静态和动态性能特点。

3. 设计并建立磁流变减振器实验平台,对磁流变减振器进行静态力学实验和动态力学实验。

基于起落架磁流变减震器的实验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起落架磁流变减震器的实验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

式( 中, 3 A 为活塞受到压力的有效面积 ,为活塞 ) v 与缸体 的相对 流速 , 为活塞 的直径 , 上 ) L为活塞的长 度 , 为工作间隙 , h 叩为流体的动力粘度 , y 为屈服应 力。 其中 和 7与磁流变液本身和所加磁场的磁感应 7
强度 有关 。
1 . 阻尼 特 性 实验 2
L f
r t Dh
+nr. —D L— f v
h j
间 隙 式 阻 尼活 塞 缸 体
以解 决 这个 问题 , 由于 主动 控 制结 构 复 杂 , 使 用 但 其
将大大降低 了飞机可靠性[ 同时增加飞机 的维修成 2 1 ,
本。相对于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 , 基于磁流变减震器 的半主动控制具有参数可调 , 失效时仍可充 当被动控 制件使用等诸多优点 , 因而其在飞机起落架减震 系统 上有 很广 阔 的应用前 景 。 1 多环槽 式磁 流变 减震 器
板产生阻尼力 F, n 又像剪切式磁流变减震器内部的磁 流 变 液那 样 受 到 两极 板相 对 运 动 时 产生 的剪 切 作用 而产 生 阻尼力 。其 中 F 的计 算公式 为 : ,
器在车辆悬架 、 高层建筑物防震 、 风激励 下悬索 的振 动控 制等 方 面得 以应 用 。 起落架减震器是起落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主要 作用是吸收飞机着陆和滑跑时的撞击能量。 传统的起
6 0
液 压 与 气动
20 0 8年第 1 期 O
基于起落架磁 流变减震器 的实验建模 与控 制策略研 究
祝世兴 , 白 玉
St udyo per me a ode i nd Co r li t a e yo f Ex i nt l M lnga nt o lngS r t g n La ndi ngGea ’ ag t r o o i a mper rsM ne o he l g c l Da

单筒式磁流变减振器优化设计

单筒式磁流变减振器优化设计

图1新磁流变减振器结构示意图2磁流变减振器活塞总成结构设计基于流动工作模式设计的磁流变减振器,活塞总成处图5优化后整车三挡WOT工况噪声频谱良好,无明显异响,同时该方案基于工程化开发,可直接应用于批量件的生产制造。

③气流再生噪声的本质产生机理待进一步通过数值模拟手段进行探索,为建立工程实践的正向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1]Broatch A,Galindo J,Navarro R,et al.Numerical and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utomotiveturbocharger compressor aeroacoustics at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2016,61,PartB:245-255.[2]PEAT K S,TORREGROSA A J,BROATCH A,et al.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passive acoustic effect of the turbine in anautomotive turbocharger[J].Journal of Soundand Vibration,2006,295:738-756.[5]罗宏锦,李恒燃机与配件,2019([6]温华兵,徐文江,机理及性能试验研究[7]施昭林,李恒,研究与改进[J].内燃机与配件,压板、下压板的限位凹槽进行限定。

图2活塞总成轴对称平面结构简图设计的电磁线圈为双线圈结构,铁芯上开有两个励磁线圈绕线环形凹槽,在进行绕线前需要注塑一定厚度的骨架,再将漆包线反向绕制在两线圈槽内,保证通电后两绕线槽中间的铁芯区域和对应的阻尼通道处磁力线方向相同,磁场相互叠加,起到增强磁感应强度的目的。

其中,铁芯、活塞外套、磁流变液阻尼通道共同组成磁路回路。

基于单筒式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设计

基于单筒式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设计

为未加入触变剂的样品)。

图1MRF的磁性能与抗沉淀性能
1.2MRF的工作模式及磁路分析
MRF在阻尼通道内部流动时其主要的工作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阻尼通道上下极板不动,基于MRF所受压力梯度产生的流动模式,阻尼通道上下两极板水平相对运动
其中,v0为MRF在上极板位置的速度,η为MRF的塑性粘度(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速率的斜率),L为阻尼间隙的有效长度,A P为活塞的有效横截面积。

dp(x)/dx为MRF 在阻尼间隙X轴向方向的压力梯度,F为MRD所产生的阻尼力大小,MRD阻尼力可以本分解为可控阻尼力部分F 和非可控阻尼力部分F uc。

可控阻尼力的大小由磁场强度所决定,非可控阻尼力的大小由粘滞阻尼力Fη和摩擦阻尼力F f所组成。

图2阻尼间隙内MRF流动的速度与应力曲线
然而阻尼间隙h如果过小同样会使得粘滞阻尼力变得过大,而摩擦阻尼力一般为常数,这样会使得动态范围趋近。

所以阻尼间隙尺寸的确定有一个最合适的值。

会保持可控阻尼力在一个比较大的数值上,同样可以让动态范围保持在峰值附近。

根据G.Yang等学者的研究显示,MRD进行设计时,我们普遍将阻尼孔尺寸比例
设定为0.02左右,这将成为我们设计MRD阻尼孔尺寸的标准。

我们暂定阻尼孔的高度h为2mm,所以缸体的内径尺寸为R2为100mm。

活塞头运动的速度为6cm/s
件尺寸可以根据车辆实际装配要求再进行相应设计。

一种用于汽车悬架的自供能磁流变减振器系统[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汽车悬架的自供能磁流变减振器系统[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汽车悬架的自供能磁流变减振器系统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铃燕,丁渭平,刘丛志,杨明亮,黄海波
申请号:CN201510413403.3
申请日:20150715
公开号:CN105172507A
公开日:
20151223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悬架的自供能磁流变减振器系统,包括磁流变减振器、振动能量回收装置、能量管理单元以及控制单元;振动能量回收装置可以回收汽车的振动能,所回收的能量以电的形式通过能量管理单元为磁流变减振器和控制单元供电,多余的电能储存在车载电池中;当车辆起步或者车辆振动比较平缓时,能量管理单元利用车载电池的电能为磁流变减振器和控制单元供电;控制单元根据汽车的运行状态和行驶路况实时、连续、无级调节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进而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该新型减振器系统结构简单、小巧,能耗低、效率高,成本低廉,易于实现。

申请人:西南交通大学
地址: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用于车辆悬架的磁流变减振器研究动态

用于车辆悬架的磁流变减振器研究动态

用于车辆悬架的磁流变减振器研究动态
刘韶庆;周孔亢;袁善发;姚斌;贾永枢
【期刊名称】《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年(卷),期】2008(35)1
【摘要】出于提高车辆悬架性能的目的,国内外对主动、半主动悬架相关技术展开了深入研究,磁流变减振器因为具有能耗低、响应快、可控性好等特点而受到特别关注。

对磁流变减振器的设计需要在深入研究其工作模式和力学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减振器内部磁场和流场分布规律,研究结构参数对阻尼力的影响以及磁路结构的优化设计。

对于目前存在的响应滞后、高温衰退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磁流变减振器的开发要和悬架系统参数设计结合起来,与系统实现完好匹配才能开发出能显著提高车辆悬架性能的磁流变减振器。

【总页数】4页(P17-19)
【关键词】车辆;半主动悬架;磁流变液;磁流变减振器
【作者】刘韶庆;周孔亢;袁善发;姚斌;贾永枢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63.335.1
【相关文献】
1.用于汽车悬架的磁流变减振器研究综述 [J], 姚喆赫;梅德庆
2.车辆悬架磁流变减振器阻尼特性实验研究 [J], 刘妍玲;刘韶庆
3.基于车辆半主动悬架的一种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的理论推导及试验分析 [J], 郭媛美;岳崇勤;丁晓红
4.基于车辆半主动悬架的一种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的理论推导及试验分析 [J], 郭媛美;岳崇勤;丁晓红
5.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车辆座椅悬架的控制仿真研究 [J], 薛念文;杨涛;江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g.1
图 1 磁流变减振器工作模式图 Working mode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第 13 期

然等:拖拉机前悬架单出杆磁流变减振器研制
29
活塞相对于缸体运动时,磁流变液流经阻尼通道, 液体中的磁性铁粒子在磁场作用下形成具有一定剪切屈 服应力的粒子链以抵制流体运动,从而产生阻尼力。施 加不同强度磁场,磁流变液具有不同大小的剪切屈服应 力,实现阻尼可调。 基于 Bingham 模型的本构方程和流体力学连续性原 理得阻尼通道两端压力差为 12 QL 3L y p (1) h bh3 Q A 0 (2)
收稿日期:2012-01-04 修订日期:2012-02-20
拉机前桥悬架系统的磁流变减振器在国内还是空白。 为实现减振器出力可调,从而进行拖拉机前桥悬架 半主动控制,结合某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研制一种单出 杆磁流变减振器。通过减振器特性试验研究了其动态力 学特性,为实现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空气悬架的 控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F 3 Lπ D 2 d 0 2 2( D0 h)h3
2
式中,[P]为缸内最大许用应力,一般为 2~4 N/mm2,本 文取 2 N/mm2;λ 为活塞杆直径与工作缸直径之比,单筒 减振器约为 0.3~0.35,本文取 0.35。 由式(10)得工作缸内径约 36 mm,参考标准 GB/T 2348-1993 ,取工作缸内径 Dcyl=40 mm ,活塞直径 D= 39 mm,从而活塞杆直径约为 d0=0.35×40=14 mm;车辆 底盘悬架限位行程一般为 100 mm,本设计中活塞行程取 为 160 mm。 2.2 磁路结构设计及主要参数的确定 用活塞内的两段圆弧形间隙作为阻尼通道,每个间 隙开口夹角为 150°,见图 2。
1.补偿气室 2.浮动活塞 3.工作缸
4.磁流变液
5.下活塞 6.套筒
7.线圈 8.上活塞 9.阻尼通道 10.活塞杆 11.导线 12.组合式导向座
Fig.3
图 3 磁流变减振器结构 Structure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3
试验及结果分析
3.1 试验条件与测试方法 选用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生产的 J01T 型磁流变液, 根据国家标准 QC/T545-1999 汽车筒式减振器台架试验方 法,输入正弦激励振幅为± 50 mm,最大速度为 0.1 ~ 0.5 m/s,间隔 0.05 m/s;输入电流为 0~2 A,间隔 0.2 A。 各因素水平值见表 1。
28
第 28 卷 2012 年
第 13 期 7月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Vol.28 No.13 Jul. 2012
拖拉机前悬架单出杆磁流变减振器研制
马 然,朱思洪 ,伊力达尔,史俊龙,Talpur M A

0


磁流变减振器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响应速度快、 阻尼力可调可控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车辆悬架和建筑 物抗震等领域[1-18]。工程应用实际表明,应用磁流变减振 器的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可有效提高其对车辆行驶工况 的适应性,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 安全性。 国内外车辆制造商和科研机构对磁流变减振器开展 了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开发了不同结构形式的磁流变 减振器。 Nam Y J 对单出杆和双出杆 2 种旁路式磁流变减 振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其动态阻尼力模型,用试验和 仿真的方法验证了 2 种结构的磁流变减振器都有较好的 振动控制性能[19];Sevki C 等人设计并制造了一种磁流变 减振器,用理论和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其动态性能,研究 表明, Bingham 塑性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阻尼力范围[20-22]; 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对磁流变减振器进行了一些 研究。陈杰平设计了一种单出杆汽车磁流变减振器,建 立了不同工作模式下的数学模型,试验验证了结构设计及 所建模型的合理性[23];张红辉和贾永枢等人通过理论分 析和试验对磁流变减振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取得了 有价值的研究结果[24-27]。但到目前为止,适于大功率拖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南京 210031) 摘 要:针对拖拉机减振性能差的问题,在分析车辆磁流变减振器工作模式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流动模式的阻尼力理论 计算模型。根据某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前桥悬架减振器的工作要求,研制了一种单出杆磁流变减振器。试验研究了输入电 流和激励速度对减振器阻尼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低速情况下,阻尼力可控倍数达 5.9;减振器饱和工作电流约 1.8 A,最大输出阻尼力约 1370 N。试验验证了所提设计思路和方法的有效性,并为阻尼可调式半主动空气悬架的控制研 究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拖拉机,空气悬架,设计,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可调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2.13.005 中图分类号:TH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2)-13-0028-06 马 然,朱思洪,伊力达尔,等. 拖拉机前悬架单出杆磁流变减振器研制[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3):28-33. Ma Ran, Zhu Sihong, Yi Lidaer, et al. Development of single outstretch pole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on tractor front suspens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2, 28(13): 28-3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
阻尼力理论计算模型
大功率轮式拖拉机悬架减振器动行程较大,在结构 尺寸和强度上有严格要求,以磁流变液为介质的磁流变 减振器只能采用流动模式或剪切模式,由于流动模式结 构可减小导向活塞长度,增大减振器行程,故采用流动 模式,如图 1 所示。由于环形阻尼通道宽度远小于活塞 半径,故可将其视为磁流变体在两相对固定平行板之间 的流动。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b ( D0 h)
式中,η 为磁流变液的零场黏度,Pa/s ;τy 为磁流变液剪 切屈服应力, Pa, 与磁感应强度有关; D 为活塞直径, m; D0 为环形槽直径,m;d0 为活塞杆直径,m;L 为阻尼通 道长度,m;h 为阻尼通道宽度,m;b 为两平行板宽度, m;Q 为液体体积流速,m3/s;A 为活塞有效作用面积, m2;ν0 为活塞速度,m/s。 由于所设计的减振器为两级阻尼通道串联,其阻尼 力为 F 2pA (5) 由式(1)~(5)得单出杆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数 学模型为
资助项目: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CXZZEE-D654) ;江苏省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助项目(BA2010055) 作者简介:马 然(1984-) ,女,山东济宁人,博士生,主要从事车辆系 统动力学及控制研究。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210031。 Email: marandxx@ ※通信作者:朱思洪(1962-) ,男,湖北荆州人,博士,博士生导师,1993 年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机械科学系研修, 主要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 制研究。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210031。 1.下活塞 2.工作缸 3.线圈 4.活塞杆 5.阻尼通道 6.上活塞 注:D 为活塞直径;D0 为环形槽内径;d0 为活塞杆直径;d 为磁芯直径;L 为阻尼通道长度;H 为工作缸壁厚;h 为阻尼通道宽度。
活塞和工作缸材料分别选用具有较强磁导率的纯铁 和 45 号钢。通过试验可知,活塞内 2 个阻尼通道连接处 材料的选用是磁路结构设计的关键。连接处材料为纯铁 时,由于阻尼通道内磁流变液磁导率远小于纯铁的磁导 率,而磁力线优先选择导磁性较强的材料通过,因此, 磁力线由活塞端面穿过两段阻尼通道连接处到达工作 缸,阻尼通道处无磁力线通过,磁流变液流变特性不变。 为使磁力线以垂直于液体流动方向穿过阻尼通道,连接 处材料的磁导率应不大于磁流变液的磁导率,选用不导 磁的 304 铬镍奥氏体不锈钢,通过焊接将两段阻尼通道 联接。 根据式(6),磁流变减振器阻尼力大小与其结构参 数密切相关,设计时考虑结构尺寸变化对其出力性能的 影响,结合磁路有限元分析,确定阻尼通道宽度 h= 1 mm, 工作缸壁厚 H=7 mm, 磁芯直径 d=16 mm, 长度 L=15 mm, 环形通道内径 D0=33 mm, 线圈 398 匝, 由线径 Φ0.59 mm 的聚酯漆包铜线绕制而成,长度 30 mm。线圈电阻 3 Ω, 允许最大电流为 2 A。
A ( D 2 d 0 2 ) / 4
下, 磁流变减振器定义在 0.52 m/s 速度下的阻尼力范围为 520 N ≤ F ≤ 1 742 N (9) 工作缸内径可根据最大阻力 Fmax 和缸内最大许用应 力估计
Dcyl
4 Fmax π P (1 2 )
(10)
(3) (4)
在各因素组合下的共 99 种工况下,对自行研制的磁 流变减振器进行示功特性和速度特性测试,试验现场如 图 4 所示。
Fig.4
图 4 磁流变减振器测试现场 Scene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test
30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年
2.3 结构设计 减振器总体结构示意图如图 3 所示。设计组合式导 向座, 导向座与工作缸及活塞杆之间用 O 型密封圈密封, 活塞杆中心细长孔注入环氧树脂胶密封。由于减振器为
单出杆结构,活塞杆占用部分体积,流入下腔的磁流变 液不能完全填充下腔空间,会造成减振器压缩过程中的 “空行程”现象,为消除这一现象,设计补偿气室,由浮 动活塞与下腔隔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