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论语》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论语》教学反思(精选7篇)

《论语》教学反思(精选7篇)

《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反思(精选7篇)《论语》教学反思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课文所选的六则《论语》都是孔子一些关于学习的言论,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些观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把学习重难点定为:(1)掌握基本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释义;(2)在理解文言基础知识,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用文中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鉴于此,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五步:(1)课程导入。

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枯燥的文言文产生学习的热情。

(2)孔子及论语简介。

这一部分我主要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崇敬之情上,在导入的基础上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顺势介绍孔子的成就和影响。

并用北师大教授郭家齐的话引入对《论语》的学习。

(3)朗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需多读,特别是像《论语六则》这样要求背诵的文章。

这篇文言文学生易读错的字比较多,因此第一次朗读我首先安排教师范读,学生正音,第一遍学生的朗读主要以读准字音为目的,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语气、语速等。

在后面的课文分析中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

我觉得在这一节课中我对朗读的处理比较好,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标。

(4)疏通字词,翻译句子。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又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在这一节课字词的疏通上,我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疏通字词,这样既能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概念,又能帮助学生有条理的疏通文中的重点字词,在填写的过程中又能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这成功的体验可以激发他不断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这节课的翻译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进行,我感觉这种方式效果比较好。

(5)理解课文。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并能更好的把它运用到日常学习中,对课文的理解我主要做两步,一是分析课文中的教育思想,这一部分主要还是学生说,我主要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

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通用7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篇1《论语》教学已接近尾声。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知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

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勾,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把《论语》与生活结合,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觉得《论语》其实很生活化,它离我们很近,是切合现实生存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反思篇2《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难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背景链接《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三)精读(一) 文章朗读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4年《论语》教学反思总结(2篇)

2024年《论语》教学反思总结(2篇)

2024年《论语》教学反思总结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教育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在____年参与了《论语》的教学工作。

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的挑战和乐趣,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本文将对我在《论语》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以期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它直接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在《论语》教学中,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核心思想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论语》,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论语》是一部具有深邃思想的经典著作,阅读和理解《论语》需要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我希望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论语》中的思想深邃而丰富,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运用。

我希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论语》教学中,我将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论语》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通过介绍《论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孔子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

2. 《论语》的主要思想和重要章节的解读。

学习《论语》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主要思想和重要章节的解读。

我对《论语》中重要章节进行了解读,重点讲解了其中的核心思想和意义。

3. 《论语》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论语》的思想是否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是一个重要问题。

我引导学生思考《论语》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通过比较和分析,让学生明确《论语》对于现代社会的指导作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则》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

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

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

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

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对于文言文,是最让师生头疼的文学体裁的一种。

从教这些年以来,我自己上了不少的文言文,也听了同校不少教师上的有关文言文的优质课。

尽管如此,但对于文言文的把握,我仍然觉得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我做得不是很好。

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章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再上《论语》十二章,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

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

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

论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篇

论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篇

论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8篇论语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篇1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状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困难。

”去年11月,参与“语文抱负课堂与教师专业进展名师论坛”执教《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困难。

由于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始终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毕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始终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

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沟通中,我才发觉,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

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擅长和别人沟通沟通,看到课堂上那么多生疏的教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

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学生走进教室,我发觉,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需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念开头,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根底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

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根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旧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旧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

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才智;读透文字,读动身现。

本节课上只实施了第一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他就是——孔子。

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二、检测预习: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

(在书上标出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教学反思15篇

《论语》教学反思15篇

《论语》教学反思15篇《论语》教学反思1《论语》十则是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单元唯一的一篇文言文,非常重要。

因此,在课前进行了教师带读,让同学们在早自习熟读课文。

在这十则论语中,不少篇目容易理解,但是翻译起来却容易漏译、误译。

因此,第一课时上安排同学们小组讨论,进行前5则的翻译。

在此之前,正音、文学常识花了大约6分钟,讨论结束时,我再次看了时间,两个班均在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结束讨论。

期间,我在小组间巡查,发现各个学习小组之间的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有的小组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了8则的翻译,有动作慢的小组只完成了4则。

针对这一现象,我对这些小组的课堂讨论进行了指导和要求,要求其将任务分布下去,每人一则,另外一人专门负责记录。

在最后10分钟的课堂展示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同时,()我加以小组竞赛的机制,课堂气氛空前热烈,不少平时从不主动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展示讨论成果。

考虑到第二课时的任务比较重,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后将后5则的翻译进行讨论。

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有个别小组没有进行课后讨论,因此在课堂展示上发言不太积极,即使发言,也不够准确。

因此,学生的学习习惯仍需要培养。

《论语十则》总共花费三课时,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字义,文本的翻译,文学常识,十则归类等等,学生都进行了很好的学习,反思两个单元的教学,这篇课文是最为成功的。

加以课堂小组竞赛和及时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

《论语》教学反思2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

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

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

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习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

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习要深入检查。

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习兴趣。

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

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

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检查预习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

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

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

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

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

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

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范本(2篇)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范本(2篇)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范本1. 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章了。

2.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学习文言文,我认为不仅仅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积累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再上《论语》十二章,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做课前预习时通过了解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反复诵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的方法。

答案不管正确与否,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理解。

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拿出自己的预习成果。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各抒己见,虽然有些同学理解的并不到位,但是他们的发言至少让我知道,他们有认真的做过预习,而且让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学生“众言堂”。

在上这一课时,虽然我让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有些不足的地方。

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最后一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论语》教师课后反思范本(2)作为《论语》的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对于这门经典的教授,需要尽心尽力。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总结了一些思考和经验,以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1.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

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二章》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

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

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

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

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

”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

部编版初中(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共三篇)

部编版初中(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共三篇)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一)《<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

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个阶段的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可取之处: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

不足之处:在上这一课时,虽然课堂活跃起来了,一扫过去上文言文课堂死寂的毛病,但是在上课时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由于太过活跃,对时间控制不恰当,所以课时耗费过多,到第二课时的时候学生的情绪大不如前。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二)教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反思《论语》教学反思1知识和能力:学会四个生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过程和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像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查阅资料:孔子的有关资料第1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词句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正确地默写课文。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过《论语》一则,你们还记得《论语》是一部什么书吗?这就是孔子。

(出示孔子图片)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说一说。

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孔子又要告诉我们什么?板书:27、《论语》二则。

二、学习课文:(一)小声读课文,争取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

教师检查字音,出示全文: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注意指导句子间的停顿。

(二)引导学习、理解课文的意思。

1、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教师出示自学:1、运用看注释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句子中字或词的意思。

如果你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它画下来。

2、提示: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小组汇报:把你的问题提出来跟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的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等一会儿再向全班同学询问。

(三)全班交流学习成果:谁愿意给大家说说?1、说说你们小组读懂了什么?交流时一人说,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他说完后提出来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提出来全班交流。

2、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故:你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字典中还可以解释为:老的、旧的、过去的。

想一想:以前认识的人、老朋友我们可以称为什么?(“故人”),你还能用这个意思组个词吗?(故事、故书、故宫……)板书:故从书上找找与“故”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新)板书:新或从书上找找与“新”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吗?(故)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及时添加板书:温故知新(四)读文,想一想,从孔子的这两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和同学讨论讨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我认为学习《论语六则》的目的旨在让学生了解并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

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做人道理。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好像真的在学生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了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了我们的祖先,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课就没有白上。

说到我的教学过程,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了语录的相关内容。

上课我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加大读的力度,例如散读、齐读、领读、个人读、小组读。

通过读的训练,同学们对课文就容易把握。

为后面的讲解奠定基础。

从读入手,这样也就更好地是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内涵。

因为《论语》都是文言文,又是大思想家的理论,在学习上有难度,后来经过研讨,学生积极的解决疑难,还很顺利。

《论语》渗透着教学方法、学习态度、做人修身,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此时正是需要这一教育的时候。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对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2篇】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

”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十二章》(重读)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新课程标准教材
教学设计(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初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论语》教学反思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教案中的内容,提升自我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提升德智体美劳等作用,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初中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论语》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课程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先秦诸子散文》的内容编排又以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为主,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当属《论语》最为重要。

上学期末,我们文科三人组便开始研读《论语》选文,感慨于孔子思想的智慧、博大,又基于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以及“国学热”的兴起,我们决定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以学习儒家思想为主,将《先秦诸子散文》中13篇儒家选文列入教学计划,其中《论语》七篇、《孟子》六篇,而墨、道、法三家的选文也略有涉及。

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挖掘《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

这七篇文章中分别涉及了孔子在从政、为人、处世、处事、教学等不同方面的思想,选文均是《论语》中的精华,且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学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有一定难度,在理解文本内容、挖掘思想价值方面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一直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课堂效果也未达到理想中“探究文本、挖掘内涵”的程
度。

伴随着新学期的教学改革,课堂进入了学生“发问、提问、释疑、质疑”的新阶段,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有问有答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教学工作。

经过七节课的打磨、交流,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在朝着我们引导的方向在转变。

学习的方向逐渐从探究字词翻译转向探究文本大意、思想内容以及联系当下的现实意义。

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当下的课堂侧重的是对《论语》思想的解读,文言字词积累放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中完成,若在这两个环节还有解决不掉的疑难字词,这则是妨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字词,则可以放到“展”环节展示,以待其他同学解答,对有些字词我们甚至大胆放过,不去过分探究。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语》选文,所有的译文及关键字的释义都在教材的课下注释有所标注,因而不必字字落实地去翻译,否则会让自己陷入简单重复教材的境地。

反思自己之前的古文讲解,过多的解释字词,解读文本思想成为了课堂的鸡肋,可有可无,或匆匆略过,点到为止,使语文课成为了功利化的得分场,而失去了学习语文、品味经典的意义。

学生对文本分析越来越深入,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探讨的价值,促使我们在备课时更为充分。

为了能用精妙的语言点拨学生于困顿中,我只能使自己的语言更精炼、更深刻。

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便应有一桶水的意味。

比如学生问道“克己复礼”的“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那“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孔子谈到“仁”,又谈到
“礼”,那“仁”与“礼”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的不仅是应变的能力,更是对自身文化积累的考验与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当是孔子,而《论语》又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圣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第一代表,是无人能取而代之的"万世之表"。

然20世纪的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流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响彻云霄,孔子成了封建文化的代表,“文革”批林批孔,孔子进一步成为了保守、倒退、反动、复辟的总代表,是千古的罪人,传统文化也逐步处于革灭殆尽之际。

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读《论语》的人越来越少,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并将之奉为生活准则与信念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断层。

因而,当《论语》出现在高中课堂时,在师生传统文化根基都极其浅薄的情况下,师生能否重新重视学习《论语》的意义,并努力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文化的呼唤,是极其必要的。

在社会深刻转型,各类思潮泛起,利益多元交织的今天,新一代的青年已经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的观点,他们能够取其精华,修身践礼。

国学文化不应成为政治的工具,而应以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