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研读 经典原文
文言文经典名篇导读原文与解析
文言文经典名篇导读原文与解析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内涵。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篇文言文经典名篇的原文与解析,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篇一:《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解析:这是《诗经》里的一篇名篇,表达了乡土情怀和男女之间的恋情。
关雎是古代鸟名,指的是雌雄低唱的一对鸟,这里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诗人通过形容窈窕淑女和君子好逑,描绘了男女之间美好的情愫。
此篇诗文既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又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篇二:《论语·学而》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是《论语》中的一节,描述了孔子对学习、友谊以及待人处事的看法。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持之以恒,每时每刻都要不断地学习和修炼,以此来提升自己。
他同时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朋友的来访让人愉悦,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相互帮助。
此外,孔子还指出了待人处事的智慧,要做到不因他人的无知而愤怒,表现出一位君子的风度和修养。
篇三:《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阳侯周亚夫,本籍彭城,以卫灵公之女妻齐公子纠而生景公,凡十二年,为秦将周骑,绝不降秦。
及秦二世孝文王即位,淮阳博士田文见周亚夫,说之,曰:“君造之汉,将不可二用也。
以专任功,君侯远请。
”亚夫曰:“先王德行洋溢天下,海内归之,而身为竖子所私,是不可以为贤者也。
”及孝景帝即位,以为太尉,封代王。
后嗣无诏,侯国不得复封。
解析:这段文字摘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以史书的形式叙述了淮阴侯周亚夫的故事。
展现了周亚夫作为一位忠诚的将领,不屈不挠地坚持抗秦的斗争,表现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勇气。
同时,周亚夫也展示了他的才智和气节,拒绝了田文的建议,坚持不为私利而背叛国家。
这篇文章通过历史的叙述,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忠诚、聪明、有气节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上述几篇经典名篇的原文与解析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作品的内涵和风采。
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
经典古文诵读篇目(40篇)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 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 án )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 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 ì) ,称物以载(z ài )之,则校(ji ào )可知矣(y ǐ) 。
”太祖悦,即施(sh ī)行焉(y ān ) 。
【注释】 :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 群下:部下, 下属④ 咸:都、全部⑤ 校:考察, 衡量⑥太祖悦, 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 ì) ,失汲(j í)道,军皆(ji ē)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r áo )子,甘酸可以解渴。
”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 :① 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 汲:水源④ 军:喻指全军⑤ 乃:就⑥饶:富足,多⑦ 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 乘:利用⑩及:到了⑴ 源:水源【译文】 :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 :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八单元 经典原文8 《天工开物》两则 Word版含答案
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对应学生用书P66宋应星(1587-?),明代科学家。
字长庚,江西奉新人。
自幼聪颖,望族,到他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与其兄同中举人,时称“奉新二宋”,但在此后15年间,与进士无缘。
多次北上的万里之游,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闻,田间农业技术、作坊手工操作都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他作了不少笔记和工艺流程素描图,为日后写《天工开物》奠定了基础。
北上应试的屡屡受挫,社会政治的黑暗,使他对科举彻底绝望,遂下决心转向实学,研究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问题。
崇祯十七年(1644),弃官回乡,卒于清顺治年间。
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
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
他才大学博,又勤于著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作除《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多已失传。
《天工开物》所产生的背景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两个方面来理解。
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在宋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农作物的耕种栽培技术更加成熟,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提供了一多半的全国口粮。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市场,江、浙、皖一带手工业,闻名全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为宋应星的著述提供了条件。
宋应星出生时,家境“渐以萧条”,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平民百姓接触,熟悉农业耕作、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
明思宗崇祯七年,宋应星任分宜县(今属江西)教谕,较为闲暇。
宋应星在工作之余,整理资料,从事写作,1637年,宋应星出版了他一生的力作《天工开物》,奠定了他大科学家的历史地位。
《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明末以前农业和手工业技术成就的百科全书,分上、中、下3部,原有20卷,只刊刻18卷,分别叙述了有关我国古代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船、酿酒以及制造火药、兵器等物品的生产过程。
《天工开物》所述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天工开物·生熟炼铁炉》各卷先后顺序的安排依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
第6课《老山界》课文研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6 老山界教学重点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的文章。
可以让学生根据时间和地点的线索,梳理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并把重点放在体会红军翻山过程的曲折、艰难上。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同时也有很多细腻的描写,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
引导学生赏析精彩的语句,注意体会其中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念。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长征是载入史册的不朽伟绩,文章记叙红军长征过程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写的是“事”,展现的却是“人”,是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征服了重重艰险的红军战士。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对事件(翻山情节)的梳理深化到对人物精神品质的体察,透过文章记叙的翻山过程中的一件件事、一处处细节,感悟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课文研读一、整体把握本文是回忆长征的经典名篇。
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写的事情不少,头绪也很多,却线索清晰,详略得当,将整个翻山过程写得十分清楚,是叙事散文的典范。
文中有许多富于抒情气息的描写,一向为人称道,不仅极为生动、细腻,让读者读来仿佛置身于山路之中,目睹作者登山夜宿的过程,而且充满感染力,令人振奋。
文章令人信服地展现了红军这支坚强的革命队伍的风貌和能够克服任何艰难险阻的伟大品质。
可以说,这篇文章的经典地位,就在于透过精到的叙事、生动的描写,张扬出昂扬的革命情怀。
1.精到的叙事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段,对事件的起始简要地做了介绍。
第2段以下至倒数第2段是第二部分,记叙翻山的过程,一方面清晰地展示出“时间”的推进,另一方面清楚地点出作者当时所在的地点,也就是点明“空间”的转移:开头是“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写出队伍行动迟缓的情形;接着写“天色晚了”,“我们”“跑到前面去”,“在转弯地方”进了一间瑶民的房子,和瑶民母女攀谈;之后,“天黑了才到山脚”,写夜间山路的险峻;接着又“走了半天”,在山路上露宿;夜间醒来,是“半夜里”不知不觉又睡着了;再写第二天的行程,点明“黎明的时候”醒来,准备出发;“走了不多远”,就看见雷公岩;翻过雷公岩,一路前进,先是“快要到山顶”,之后终于在“下午两点多钟”到达山顶;最后是“一气儿跑下山去”。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人间词话》成书于1908年,百年的寂寥悲戚,早已在远去的风中飘散无踪。
读《人间词话》,好似月下听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地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
”我们都会在那烟尘中慢慢老去,远处的烟尘下,不经意间我们又看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背影,但是转过身,它又慢慢消失在时间的河流当中。
书中此人的深情婉致亦让人心灵悸动,我们在读王国维的同时,也在品读其中那掩藏不住的久远的幽香。
古典文学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几句话就能把你带入那种诗境,让你体会到诗人的心声。
诗歌因心而发,并不是单纯因事而发。
诗歌最动人之处在于心灵的感悟与哀痛。
诗词是对自然的感悟,亦是对人生的咏叹。
但你确是太认真的遗老,太怜惜那个死去的王朝,那些古老的鬼魂、陈腐的观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自选角度,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面对生活,既要入,又要出。
示例:“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其意在告诉人们,对于宇宙人生,既要深入探究,又要能随时跳出思维的局限。
《逍遥游》中描述的鲲鹏,虽说体形巨大,看似能够在天空中无拘无束地飞翔,可是一旦离开了海面上急骤的狂风之力后,它根本就无法在天空中飞翔了。
这种表面上自由洒脱,而在本质上又拘束于牵绊的状态,其实就是庄子生活的本来面目。
生活其中,当受其约束;思想超然物外,方得自由洒脱。
“庄生晓梦迷蝴蝶”,他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间飞舞一般不受拘束的情景,即在梦我与梦蝶的畅想中遨游。
与之相比,史铁生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堂堂男儿,只能端坐在轮椅上续写人生。
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在母亲的关爱下,他慢慢从失去自由的阴影中走出圈外。
母亲去世后,他真正看透这世上的一切,从而彻底跳出了失去自由的痛苦泥潭,入世生活起来。
经典语文课文阅读
经典语文课文阅读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
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任。
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2.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
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
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
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3. 坚贞与反抗——《诗经·氓》、《孔雀东南飞(并序)》这是一首弃妇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的痛苦与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的男子的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
应是人性纯美的最早体现。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热情讴歌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4.悲伤与旷达——《赤壁赋》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
从古至今,能把这帖药用好的除苏东坡外,恐怕没有几人了。
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意境的一种体现。
屈原的忠心与烈节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罗”的态度却让人不敢苟同;李白的豪放与飘逸让人欣赏,然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欢却让人不能认同。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人间词话》十则文化背景王国维(1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剧烈动荡、冲突、融合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在经济和文化准备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着畸形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转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思想界的动荡尤为突出,并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文学。
王国维“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在多难的时代面前不断追寻着人生的真谛。
22岁以前,王国维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为以后治文史、考据之学奠定了基础。
但却不喜科场诗文,参加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表现出鄙薄功名、重情多思的人生志趣。
1898年后,王国维来到上海,逐渐开始接触康德、叔本华哲学,对叔本华的《世界是意志和表象》(又译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更是“大好之”,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叔本华哲学的社会批判色彩、高扬生命意志的异端精神,和少年王国维求新求异的思想倾向相顺应,而二人在“悲观主义人生论”上的契合,对王国维此后的人生观、文学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王国维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浸染上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这是以西方哲学阐释中国小说的首次尝试,也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
他以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分析阐述这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宇宙之大著述”,并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肯定《红楼梦》是能唤起“恐惧”和“悲悯”之情、“感发”人的情绪、“洗涤”人的精神的最高级的悲剧。
此外,他还批评了旧红学派主观主义的索隐和臆断,提出了“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的文艺观点,可以说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之先声。
当王国维发现自己醉心研究的哲学无助于解决现实人生困惑时,这位集诗人、哲学家气质于一身的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文学和史学,在诗词创作、文史研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教学案
经典原文10_《人间词话》十则对应学生用书P85王国维 (1877 - 1927) ,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加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中国近现代之交的有名学者,优秀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有名学者。
b5E2RGbCAP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
从前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正。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纳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 年赴日本留学。
p1EanqFDPw1902 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回国。
后又在罗振玉介绍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用心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DXDiTa9E3d 1907 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写,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对于文学责备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浸礼后,以崭新的目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议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争运用自己的思想看法,试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看法,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责备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实质上,它已初具理论系统,在昔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过去词论界里,很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依据,影响特别深远。
所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RTCrpUDGiT1925 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 年 6 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杀,留下了难解之谜。
5PCzVD7HxA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样政治权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激烈动乱、矛盾、交融的时代。
(完整word版)85篇经典古文(适合朗诵)
1.陋室铭刘禹锡(唐)字梦得《刘梦得文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马说韩愈(唐)字退之《昌黎先生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e)?其真不知马也。
3.师说韩愈(唐)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高二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
一
从来不曾忘记,三十六年前的那个秋天,告别了幼稚,怀揣着单纯的理想,我懵懵懂懂地走进了海阳四中的校园——一个点亮青春梦想的地方。走进校门,应门而立的高大松树像是张开怀抱迎接着 每一位莘莘学子。高远的蓝天白云下,一朵朵月季花、一朵朵菊花,五颜六色、灼灼怒放。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弥漫整个校园。花香如故,回眸顾盼,那些艰苦岁月里的青春往事历历在目,一切仿佛 还在昨天。
又是一年棉花烂漫时,我带着无限的愧疚,深深地把外公想起,愿东逝的赣江水捎去我的思念和祝福!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惟愿此心依旧。
——题记
校园的月季花儿开了,满园姹紫嫣红的月季花,开得热热闹闹。走进炎热灿烂的夏季,走进七月滚烫的诗行:月季花开香满园,蜂蝶留恋舞蹁跹。又是一年毕业时,又要面对人生一场盛大的别离。 时光静走,岁月不居,岁月带不走生命中一切美好的回忆。难忘高中生活的点点滴滴,青葱岁月里丝丝离愁别绪,缕缕美好情意像落花般纷纷涌上心头。
课文研读 经典原文3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3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文化背景《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但与后二者重在阐发义理不同,《左传》更重视对《春秋》史实的补充。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是左丘明,但后世也有不同的看法。
由于古书的成书过程非常复杂,往往经过多代多人始能写定,所以确定作者十分不易。
学术界现在一般认为,《左传》是由某位史学家(在没有足够反证的情况下,姑且可以认为是左丘明)撰写,又经后世不断增益而成,约成书于战国早期。
关于《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
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单独的著述,与《春秋》有关,但并不是专为解释《春秋》而作的。
其依据主要有三点:一是《左传》与《春秋》记载时间下限不同;二是《左传》中的有些内容在《春秋》中并无记载,而《春秋》中的有些记载在《左传》中又没有解释;三是《左传》使用夏历,对于晋国的历史记载得比较详细,而《春秋》使用周历,重在记载鲁国的历史。
《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是我国编年体史书的第一个高峰,也是《史记》问世以前我国最重要的史书。
《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
当代史学家钱穆先生就曾说过,《左传》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基准。
《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叙事文学的代表作。
中学语文经典课文
中学语文经典篇目
还有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大大笔下的百草园,
简直就是咱们的梦想乐园嘛!捉虫子、摘覆盆子,想想都乐呵。
到了三味书屋,嘿,那老先生还挺逗,读书读到入神,连学生溜
出去玩都不知道,这得是多大的心呐!
《故乡》里的闰土,哎呀妈呀,那简直就是咱们小时候的缩影,啥猹啊、跳鱼儿啊,说的跟真事儿似的,其实心里头就想着
啥时候能跟小伙伴一起去田里疯一把。
别忘了《孔乙己》,那家伙,排出几文大钱,还要“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那得意劲儿,结果到最后,哎,落魄得让人心疼。
老师一讲这课,咱们就偷笑,心想这孔乙己也是个活宝,让人又
爱又气的。
还有《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那叫一个美!
咱东北的冬天是冷得直哆嗦,可一读那文章,心里头就暖洋洋的,好像真能在那儿过个温柔的冬天似的。
总之啊,这些经典篇目,就像是老朋友一样,时不时地在脑
海里溜达一圈,带着点儿青春的味儿,还有那时候特有的那份纯
真和好奇。
每次一回想,心里头都是满满的,暖洋洋的。
文言文名篇赏读原文与解析
文言文名篇赏读原文与解析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部分,承载了千年的历史与智慧。
通过赏读名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人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选择几篇文言文名篇进行原文赏读与解析,让读者领略其中的魅力。
篇一:《论语·子罕言利》《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典籍,其中的《子罕言利》一章,旨在探讨利益的本质与人际关系。
原文:子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公曰:“敢问何谓也?”子曰:“维生之德,非其鬼而何?故君子必知命。
有命无运,无所施其才矣。
”公曰:“敢问何谓也?”子曰:“命之谓性,言之谓教;其所志者谓之道。
诗云:‘杨柳青青,其叶脱脱!’故君子贞而不谅。
”公曰:“敢问恭而无礼乎?”子曰:“恭之至也,拜五方而不仁者,其余皆是程也。
”解析:这段文言文以问答的形式呈现,展现出孔子对于利益、命运以及人性的思考。
文章中,孔子强调了仁德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告诫人们要以仁义为根本,并坚持正直的品行。
篇二:《史记·滑稽列传》《史记·滑稽列传》是东汉时期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充分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情。
原文:楚王问于蔡侯曰:“寡人与庄周期年,其言甚怪而智亦非常人,寡人必不明乎!”蔡侯对曰:“臣闻张仲景善养生,扁鹊善医病,夫子独善养心。
养心则万物而已矣。
”王曰:“善。
”于是楚王辞庄周。
解析:这篇文言文描写了楚王与蔡侯之间的对话。
通过蔡侯所说的“养心则万物而已矣”,表达了修养心性的重要性。
整个文章轻松幽默,展示了古人对待事物的智慧与幽默。
篇三:《红楼梦·贾府饯亲》《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而闻名。
原文:妥贴经过送栗栖之事,到次日早,午间前后,人事已齐。
请贾蓉、贾蔷、贾菌担柩跟一程,剩者并斗粈、绞糟、畚斗各一份,乘车驾一辆,同大红罽裳、绡纻衣、火缎对挽轿,直至此时方奉上花圈。
各亲友浩浩荡荡,唡唡呐呐,满街尽逐出京,直至门前。
宝玉乘四人抬的小轿,平儿、袭人、晴雯紧随其后,颇带些吉利之物:琴童、蕙红、茜雪、春纤执盖,横担稻草、红圈之类,婆子、丫头齐领琴童缶谷,用纸逐戏,花童排笛,并前后左右一大群人跟随。
高二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
我家树上没有熟的了,我说,王二妈家屋后,有两棵大桑树,树上枣子通红通红的。因她家树下是韭菜地,一到此时,韭菜就长不成了。农村人,一畦韭菜就抵半夏锅里的长驻菜呢,韭菜炒大椒, 可是夏天饭桌上的“标配”。因此,每到桑栆红时节,常听她骂骂叽讥的,不让人摘,不是舍不得桑枣,而是舍不得韭菜,因此,平时像防贼似的,老看着。电子游戏排行开户
“绝八代的,韭菜全踏得了。”王二妈人未到,骂声先到。手里举着柄四齿耙,从外面田里风风火火朝家赶。我们吓得魂飞魄散,“吱吱”直朝树下溜。其实王二妈是刀子嘴,豆腐心。是光打雷, 不下雨,就是下也是毛毛雨。是不吃人的母老虎,光吓人。要不然,凭一个大人撵不上我们么。
我是上树快,下树也快。只听“嘶啦”一声,我黄锻子新裤头一撕两片。此时谁也顾不得比数量了,径直往家跑。
我们溜到她家屋后,派二毛子去,看看他二婶家有沒有人。二毛子侦察回来说,“消息大大的好,她家人毛没得一根,只有在灶台上打盹的狸猫一只。”听到此话,我们几个双手一扬,立即一溜而 上。
我爬上树,拣最有利的枝杈站好,急切的摘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来。平时是到手即入口,几乎同步。今天却一颗都舍不得吃。看看渐渐隆起的书包,口水咽了一遍又一遍。
高二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
这是斯文的人,我那时痴迷的便是撞灯会了。像脱缰的野马,专挑好的去撞,有不愿意参战的,早就挂了免战牌,保护着自己的挚爱,站在一边远远的欣赏。撞他们那是游戏的规格之外,弄不好是 有拳脚伺候的。而跳出来的大都是不要命的家伙,什么样的灯笼也在所不惜。那就开始吧!谁也别跟谁客气,那架势真成了厮杀的战场,你追我赶,直撞得两败俱伤,损失惨重。等到手里的灯笼同归于 尽之后,才肯罢休。看着燃烧的灰烬,在灰飞烟灭里又算计着下一
高二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
“棉花的作用大着哩,纺纱、织线做衣服,我们床上盖的被子叫棉被,就是棉花做的。”
此时的外公收起了脸上的笑容,意味深远地对我说道。
“பைடு நூலகம்家伙,好好吃饭,快快长大,好好读书,多学知识,外面的世界大着哩!”
外公说此话时,眼睛里闪动着无限的慈爱与期望!
外公送给我的,带有青草、蝴蝶、蓝天、白云和棉花图案的文具盒,一直陪伴在我身边,装点着我七彩的人生梦!外公的话,那时候我虽然不懂,但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 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那些年,外公每次赶集回来,都会带上好吃的和一些小礼物送给我,我感觉外公是全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但我最讨厌外公的胡子了,每次我亲外公的时候,外公的胡子扎得我小脸生痛,有时,我 故意的躲着外公,跟外公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外公总是嘻嘻哈哈地跑来抓住我,每次都是把我举高高……现在想想外公,他是多么的爱我呀,我感觉我是全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公主! 二
“六月六,晒衣物,不怕虫咬不怕蛀”。每年的六月初六这天,我都会在太阳底下搭建几根长长的木杠,把外公亲手种的棉花,弹成的那几床棉被,深情地搬出来一一晾晒,我来回翻晒、拍打,触 摸,久久地站在棉被旁,深情地凝视着,用红毛线镶嵌的,那几个大大的红“囍”字,那几个红“囍”字仿佛在对着我微笑,我知道,那是外公对我最深情的呵护与祝福!
四年级《朝读经典》
四年级《朝读经典》四年级《朝读经典》第一单元报国忠1、白马篇【三国】曹植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2、代出自蓟北门行南北朝鲍照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3、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
”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5、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⑥。
苟利国家生死以⑦,岂因祸福避趋之?第二单元民为贵6、民为贵《孟子尽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1)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2)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7、爱人为大《礼记哀公问》古之为政,爱人为大。
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8、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9、百姓为天汉刘向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10、爱民利民 [汉]司马迁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yuan囿you 狗马服御无所增益。
有不便,辄zhe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第三单元乐合群11、人能群《荀子王制篇》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12、敬业乐群《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文言文经典导读原文与解析
文言文经典导读原文与解析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独特的韵味。
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并进行逐段的原文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1. 《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这是《论语·学而篇》的开篇。
其中,“子曰”表示这是孔子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达了要不断地学习并加以实践才能获得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了与朋友相聚的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君子即使被人误解也不会生气。
2. 《红楼梦·葬花吟》原文:独生芳菲叹。
无足伤芳意。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析:这是《红楼梦》中的一首诗。
作者通过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深深的悲伤。
“独生芳菲叹。
无足伤芳意。
”意味着身边的美好事物也无法抚平内心所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强调了在节日中思念亲人的更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表达了恋恋不舍之意。
3. 《史记·满怀热忱的青年》原文:满怀热忱,面貌光泽。
碧眼疏朗,亲切和蔼。
崎岖而狭长的道路也不能折损他的年轻力量。
解析:这是《史记》中的一段描写英勇青年的文字。
通过描写他的容貌和神态,展现了他满腔热忱和年轻的力量。
“满怀热忱,面貌光泽。
”形容了他充满热情和朝气。
“碧眼疏朗,亲切和蔼。
”表达了他目光明亮,和善可亲。
“崎岖而狭长的道路也不能折损他的年轻力量。
”强调了即使面临困难,他依旧能保持年轻的力量和勇往直前的信心。
4. 《论语·子路篇》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教学参考0524 1607课文研读经典原文文化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很年轻的时候便精通“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30岁出头,孔子就已经很有学问,关于如何治国有自己的主张,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并开始有了一些弟子,35岁时,为避鲁国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能用他,又回到鲁国。
后来,他门下的弟子开始增多。
在他50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取得成功,鲁国的风气很快大有改善,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得意的一段时期,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是鲁定公终于懈怠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轻慢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周游列国,他到过卫、陈、蔡等国,各国君主都很尊重他,甚至忌惮他,但没有人能用他,有一次他还差点死于非命,但是他始终怀抱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肯屈就。
14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献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论语》共20篇,是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出于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之手。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没有特别的意思。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关于什么是“仁”,《论语》里并没有集中、全面的解说,而是散见于各章里的有关解说,且往往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而发的,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层次也有高下之分。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颜渊》)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综合以上的语段看,“仁”是“全德”,是个人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分析起来,“仁”有这样几层内涵: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而往,对别人也怀有爱心;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仁”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
所以,“仁”并不止步于道德自我完善,还要求“仁”发之于外,在社会生活中乃至政治层面上都要发挥有益的效用。
“仁”有时还可以超乎一般性的道德评价,如《宪问》:“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管仲辅佐桓公,没有动用武力,就多次会合诸侯,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使百姓免于战乱。
在孔子心目中,这是“大仁”。
孔子曾周游列国,热心求仕,可在道德完善和从政这二者之间,他似乎更在意前者。
如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里仁》)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正因如此,他在不为当政者所用时,甚至在有生命危险时,都能泰然自若,精神和悦。
《论语》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礼”。
与“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同,“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颜渊》)学习“礼”,知“礼”以后,人的行为才会有所依傍,不致出差错。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和“不学礼,无以立”(《季氏》),讲的就是礼的作用。
不过,“礼”虽然是外在的规范,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了,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而反过来,行为不符合“礼”,却不妨害它符合“仁”,从孔子指斥管仲不知“礼”,而仍称许他“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见《八佾》《宪问》)可见,在孔子思想里,“仁”是更高的规范。
如何成“仁”呢?这完全取决于自己。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只要有达到“仁”的意愿,并为之付出努力,那么达到“仁”就没有什么困难。
但是,“仁”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最高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也必然会遇到种种考验,这就要求个人具有刚健勇毅的精神品质,自觉坚守“仁”,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
如:“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又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对于一般的统治者,孔子没有用“仁”来要求他们。
和“仁”的思想相联系,孔子要求统治者要“爱人”,并很重视在位者自身的道德品质,认为统治者用德行来引导百姓,用礼规范百姓,效果要比用政策、法规来管理百姓好。
这就是孔子的德治思想。
下面是一些相关语录: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现代一般学者认为,孔子的思想属于政治哲学和人生伦理哲学,他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他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至个人道德修养、立身处世,上达治国原则和方法,而对超越于实际生活之外的一些哲学命题不感兴趣,对鬼神也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因此,孔子思想具有鲜明的偏于实用、理性的趋向。
这种趋向经由一代代知识分子的传承,早已固化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心理元素之一。
孔子的“仁”里的人道主义因素,成为后世优秀知识分子重要的思想元素,不管是否在位,他们总是很自然地关心民生疾苦,并常常充当代言人的角色,为百姓请命。
“仁”所要求的刚健勇毅的精神品质,“杀身成仁”的思想,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相结合,成为滋养后世志士仁人的精神。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老子》里有对宇宙本体的探讨,它认为宇宙的本体是“道”。
“道”先于天地万物,是完全自足的、至高无上的,它不依赖任何东西,永远存在。
“道”其实“无名”,因为一旦有了名字就有了限制,“道”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而已,是为了表述起来方便。
“道”不是一个实体,也难以用语言对它加以解释、描述、说明,如果非要用语言来说明它,可以说它是万物之所以如此的东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这两句可以视为对“道”的总特性的概括。
前一句的意思是事物的对立面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中相互转化,讲的是宇宙间存在的辩证法原则;后一句讲“道”以“柔”为本。
这里的“柔”,应该作宽泛的理解。
《老子》一书中,“无为”“柔弱”“不争”“不为天下先”“处下”“静”等说法,或者和“柔”意义相近,或者相关联。
《老子》的哲学重心并不在对宇宙本体的探讨上,它更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首先要面对的人生和政治问题,而它的宇宙论为人生论、政治论提供了立论依据。
既然“道”是“无为”的,那么治国的“圣人”也应该以此为鉴,以“无为”治天下。
《老子》中反复陈说天下不可“为”,应该“无为”,“无为”而后才能“有为”。
“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不让万事万物意识到“圣人”之功。
《老子》中这样描述“无为”的治国之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那么,“圣人”如何才能做到“无为”呢?重要的是“好静”“无事”“无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七章)同样的,也要使百姓“朴”“不欲”“静”,这样,天下就能走上正途:“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第三十七章)老子之提倡“无为”,是因为他看到“民之难治”“民不畏死”其实都是统治者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社会的问题不是统治者管得不够,而是管得过多。
同样不满于社会现实,同样怀有救世的理想和热情,孔子的主张是做“加法”,知难而进。
而老子的主张是做减法,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
依据《老子》的思想,越讲“仁义”,离“道”越远,所谓南辕北辙。
因此,《老子》对此大加抨击,如“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等。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
在论述的时候,他常常拿自然现象作例证。
比如,由“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来称扬“不争”;由草木有生命的时候柔嫩,死的时候枯槁,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的时候僵硬,来称扬“柔弱”;他也注意归纳社会生活经验,如他看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由此告诫人们要不贪、无欲、谦虚。
老子所推重的这些处世的态度和原则,即使经过他的辩证的解释,其效应也只是让人能保全性命而已,并不能对社会产生什么有力的影响。
可能,在老子看来,如果人人都采取和遵照这些原则,那么社会上就没有什么纷争,天下就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