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1.联系的概念与特征
-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2.联系的表现形式
-直接与间接联系
-内在与外在联系
-必然与偶然联系
-因果与非因果联系
3.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政治第3单元第7课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联系的概念、特点及表现形式,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品质。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素质方面的差异,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
4.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5.针对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误解,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强调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联系的基本概念。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联系原理在分析社会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4教案-2_世界是普遍联系的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
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新课:视频《天津滨海爆炸的影响》师:天津滨海爆炸对天津的铁矿石贸易,对天津港的船运和港口都有影响,通过这个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学生集体回答: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新课:一、联系的含义找学生回答师分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找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师: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事例?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同学发言,通过咱们同学的发言,我们看到,不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其事物都与周围事物以及内部要素相互联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联系有什么特征呢?二、联系的特点1. 普遍性(板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多媒体展示材料分析师: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高中政治 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例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政治教学案
(1)、联系多样性的原因和具体形式
联系除了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之外,由于世界是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具有多样性。联系有不同的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
A、我们要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不能犯诡辩论的错误。
过渡:联系具有客观性,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发挥主观能动性。
多媒体播放视频(天路)及展示青藏铁路的相关图片——学生根据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归纳总结:
B、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2)、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对我们的方法论要求就是,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可能有同学不理解为什么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会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条件性。这是因为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的多样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同时注重主客观条件,把握好内外部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
通过唯物论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什么?——学生回答 那么世界存在的状态又是怎么的呢?唯物辩证法将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今天开始我们就学习第三单元的内容: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多媒体播放视频(我说我不想做鸡)
教师提问:这段视频中的事物有什么关系?——事物是联系的。所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新内容——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普遍联系的概念和特性,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等,并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报告。
2.选择一个国际政治经济事件,运用联系的方法论进行深度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分析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Hale Waihona Puke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普遍联系的概念,掌握联系的基本特性,如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等。
2.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社会现象,解释实际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3.掌握联系的方法论,如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并能运用到政治学科的学习中。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课堂趣味性。
2.教学策略:
(1)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请举例说明普遍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具体表现。
2.联系的方法论在实际问题分析中如何运用?
3.普遍联系对我国外交政策有何启示?
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形成共识。我将在一旁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挥个人观点,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作业成果。
4.作业中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文字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相关推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政治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分析: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1日本大地震》每当我们提到512,每一个中国人脸上都会显现出一股哀伤、痛苦的神情,一次里氏8级的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一天,而2011年3月11日这一天,无疑又是让无数人难以忘怀的一天,同学们知道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在这一天日本发生了里氏9级大地震,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日本发生大地震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相信关于这次日本的大地震,我们的地理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做了一定的分析了,下面我就请咱们的同学们针对这次大地震谈谈你们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学生活动:(提示学生可以从地震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来谈)提问:好的,通过我们对日本大地震的分析,我们得知,这次地震虽然发生在日本,但是它的影响会波及到全世界,那么从哲学角度来看,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和周围其他的事物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讲授新课:刚才我们通过日本大地震得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联系呢?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它找出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与素养1.教学目标(1)了解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特点。
(2)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3)了解系统含义及基本特征。
(4)理解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2.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正确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
【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2.教学难点:理解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世界是物质的,也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我们要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本节课我们学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讲授新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板书)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板书)阅读与思考唇亡齿寒围魏救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物无孤立之理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名师出高徒上述成语、故事和俗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请再写几个类似的成语、故事和俗语。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上述成语、故事和俗语包含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
类似的成语、故事和俗语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风不起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等。
教师:什么是联系?学生: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教师:如何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学生: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阅读与思考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生物圈是一个巨大而又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森林、海洋、草原、农田、城市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高中政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人教版必修4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二、教学背景分析1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课标要求注重于两点:一是通过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二是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重在方法论层面。
这就要求课程的设计,一要更形象更事例化,要注重以学生身边的社会和自然现象观察得出知识点。
二是要注重方法论意义,在认识世界后,要体现出针对世界观的方法论的要求。
2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中的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中的联系的三个特征中的前两个。
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
联系共有三个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附加“联系的条件性”)。
本课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加以分析,既承接了第二单元唯物论的知识,又在客观性中为后面的多样性和条件性面下伏笔。
3 学情分析北外附校高中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都还不是很积极,同时高二4班作为学校的PGA班级,对于政治学科属于非高考的会考科目。
因此学生的重视程度相对较轻,课下给予政治学科的关注较少。
因此争取在课上时间将知识让学生掌握牢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所以课程设计上,一是重视课程知识能很稳很扎实地教授,一个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掌握了再往下进行;二是形象性和反复性,通过课上的举例和老师讲解,学生能生动地记住并记牢知识点,并在课上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因此本课设计上,只设计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本框题中的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两个知识点。
联系的多样性以及其中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放在了下一课。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高二政治(人教版必修4)
c.梳理知识点,进行系统总结,强化学生对联系方法论要求的掌握。
2.针对难点内容,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a.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联系的存在和作用。
b.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联系的重要性,培养发现和运用联系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联系的重要性,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
1.联系的含义与特征
(1)联系的内涵
(2)联系的特征
2.事物联系的形式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3.联系的方法论要求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形而上学的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
2.运用问题驱动法,提出与联系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联系的存在,从而加深对联系的理解和认识。
4.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应当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世界是普遍联系”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他们对联系观点的深入思考,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联系的含义、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以加深对联系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2.针对本章节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一个实例,分析其中包含的联系形式,如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要求不少于500字,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第七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①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二、能力目标培育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熟悉和发觉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抗击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重点和难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教学进程】【学习进程】【导学设计】、联系的含义联系确实是之间和之间的彼此、彼此和彼此。
二、联系的普遍性(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彼此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
辨析: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的,不以为转移。
试探:什么缘故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联系的客观性的方式论意义:(3)举例说明:联系是客观的,但并非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4、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有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联系和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咱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进展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进展都是的,即令人们改变条、制造条的活动,也是的。
总之,要一切以、和为转移。
【巩固提升】【学习进程】【导学设计】.对联系的含义明白得正确的选项是()A.事物之间彼此阻碍、彼此制约、彼此作用的关系B.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彼此阻碍、彼此制约和彼此作用的关系.事物和事物内部彼此阻碍、彼此制约、彼此作用的关系D.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彼此阻碍、彼此制约和彼此作用的关系2.唯物辩证法以为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表此刻()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份、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与它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③整个世界是一个彼此联系的统一整体④任何两个事物都无条地联系着A.①③④B.①②④.①②③D.②③④3.唯物辩证法以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A.联系是事物存在和进展的条,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B.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是具体的、有条的,不能强加给事物D.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无法改变的4.为知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依照北京地域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信各类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
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5.实践作业:我布置了一道关于垃圾分类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运用联系观分析实际问题。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联系观的运用能力。这种实践作业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来说,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他们围绕垃圾分类案例展开深入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关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使他们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联系观。此外,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案例展示:为学生提供一组关于垃圾分类的案例,包括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3.情境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垃圾分类推行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如政府官员、社区工作者、居民等。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具体包括以下环节:
1.问题提出:针对垃圾分类案例,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垃圾分类政策是如何涉及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的?”等。
2.客观性:我强调,垃圾分类政策是基于我国现实状况和环保需求而制定的,具有客观性。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联系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
(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
(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
1、联系的含义及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2005年1月6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
来自东盟10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
这说明(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部分影响整体
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东盟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引起20多个国家的关注,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故选A。
材料中虽然受灾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参加会议的国家不是包括受灾国的整体,因此B项不能选。
C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
(1)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才具有真
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所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事物的联系,就其本质而言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课堂探究: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
故应选B。
本题中③说法有误。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 )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B项符合题意。
(三)、联系的多样性
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探究:(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
(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1)废旧电池通过污染耕地、水,继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进而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2)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能充分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课堂练习:联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下列属于联系表现形式的有( )
①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②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③事物之间的本联系和非本质联系④“8”与生意之兴旺的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①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④是主观臆造联系,应排除,故选A。
2.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
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课堂探究: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的哲学原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探究提示: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了必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违背了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必将受到惩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尊重自然的客观性。
同时也承认联系具有多样性,它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环境,而且还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宝库。
人们一旦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成为自然的朋友。
◇课堂练习: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因动物携带的病菌通过多种渠道传人人体造成的。
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
A.联系是普遍的
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C.要尊重联系的多样性,做到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j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答案:C
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B、D两项说法错误,C项点明了题干主旨,故应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