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疗法创始人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年谱简介相远泽编著

合集下载

叙事治疗白皮书

叙事治疗白皮书
!
四、叙事治疗与其它流派的关系
1、叙事治疗与团体治疗:
叙事治疗作为一种独特的新视角,对打破过去沿袭已久、被视为 理所当然的、强调对人进行治疗和矫正去适应社会的观点起到了 振聋发聩的作用。它为现代权力笼罩和控制下的人们打开了一个 缺口,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让人们找到力量去抗拒带来 沉重压力的现代权力,卸下重担去寻求自己中意的生命道路。而 通过在团体中找到“同路人”,集体寻找新故事,共同与外部的 主流价值观相对抗,更可以增强抗拒的勇气和力量。
!
全国最大的心理学课程超市 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
P3

!
2、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中“现实是由社会构建的”、“现实是通过语言彰显 的”、“现实由故事组成并得以维持”、“,没有绝对的真理” 的四个理念对叙事治疗影响极为深远。它不仅为叙事治疗提供了 世界观和理论支持,也为咨询的方法和技巧提供了借鉴。它认为 心理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语言的建构,个人的自我认同,决 定于文化脉络、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与资源。而任何一种社会建 构都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限制,因此叙事治疗所强调的特殊意义 事件可以透过文化的桎梏把人的心灵解放出来。叙事治疗重视“话 语”的作用,对咨询师来说,好的问话技巧不单纯的能引发个案 思考,而且还能帮助其重组故事;在个案的叙说中,以往单薄的闪 光事件不再是零星地散落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而是通过“话语” 串联成一条极具生命力的有弹性的“线”。咨询关系的稳固与否、 探讨生命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深入与否,都与两人共同“对话”水 平的高低有重要关系。
!
5.以正面、欣赏、好奇的态度去“看”个案
叙事的咨询师会以一种不去具体化或增强故事中的无力感、痛苦 和病态层面的方式接受和了解人们的故事,如此称之为“解构式 的倾听”,透过这样的倾听,我们可以解构、松绑人们原先受限 的故事,进而创造更多新而不一样的故事。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好故事“只要你有个好故事和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

”这是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一句著名的台词。

大部分人都不爱听大道理,但很少有人不爱听故事,而在电影中故事更是和生命力联结在了一起。

不过,在现实的生活中,这句话是否也能让人“事实信服”呢。

来自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叙事心理疗法创始人迈克尔·怀特在他的著作《叙事疗法实践地图》中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

在叙事疗法中,其基本观点是使人摆脱“作为问题本身”这一传统的心理治疗理念,在迈克尔看来,一个人在既定的社会价值秩序里往往会丧失反思自己人生故事的真正意义的能力,从而导致对自己生存意义的“误读”,以致可能陷入各种形式的心理疾病。

这样的情况下,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一起回溯并再创作故事文本,引导他们重新阐释和界定自己的人生故事,以期从中发掘并构建出不同于此前被给定的、积极的生存意义。

在许多来访者的看来,他们的生活中的问题是他们或是别人的品性(identity)反应,抑或是他们人际关系本身的反应。

这种想法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必然会加重问题。

于是,人们更加坚定地相信他们生活中的问题反映了自己、别人或者人际关系中的本性和性格中既定的“事实”。

总之,人们把问题归因于他们自己或别人的内部属性——也就是说,他们或者其他人本身就是问题,而这种信念只会让人陷入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在本书中,除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很多颇具灵性的对话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在文中一位叫萨沙的女士找迈克尔咨询。

这位女士她的表现是很抑郁,有着自残经历,坚信自己是“令人憎恨的”,所以自己也很憎恨自己。

作者注意到萨沙的自我厌恶给他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有一个是自残,而这个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消极的。

于是他特别注意不让自己先入为主的根据这个来判断:迈克尔:萨沙,我想知道稍微改变一下策略会怎么样。

我已经知道了自我厌恶要求你做什么了,现在我想问一下你的感受。

叙事疗法第六讲第一节

叙事疗法第六讲第一节

叙事疗法第六讲第一节好,大家晚上好。

今天又到了我们那个微课的时间了。

今天我们该讲叙事取向对话中起到疗愈与持续作用的第二个技术——见证技术。

我们上一讲,讲了第一个技术是重塑对话技术,今天的要讲见证技术。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总是听到迈克怀特的名字,很少提起叙事疗法的另外一个创始人大卫艾普斯顿的名字。

那么今天要讲述的内容就和他有关了,我们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也已经知道了,其实从人类学的角度呢研究仪式和治疗的关系,也是叙事治疗的基本思路之一。

大卫艾普斯顿是新西兰,澳克兰德家庭治疗中心的副主任。

他最初所受的训练也是人类学方面的,这个经历对他后来提出叙事疗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就是有两个突出的表现:第一个就是他非常重视仪式的治疗作用。

第二个他强调文化对信念与成见的重要影响。

这个成见就是成功的成,偏见的见。

他强调文化对信念与成见的重要影响。

也就是说在叙事疗法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是大卫艾普斯顿提出了叙事的隐喻。

之所以提出去叙事隐喻,他可能是受了美国人类学家贝特森的一些影响,贝特森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说地图不是疆土。

他看到人们生活过程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诠释,人的生活总是与意义相伴的。

我记得是尼采还是谁说过一句话:没有意义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如果说人生经历本身是疆土的话,那么人对其生活的讲述已经是地图了,地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毕竟与疆土是不同的。

在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所面对的只能是来访者的讲述。

也就是说他们所描绘的生活地图。

他们在绘制这个地图的过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都加入了自己的诠释。

所以我们也不可以认为他们的讲述就是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这个道理。

那我们学习叙事疗法一定要知道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是谁:是两个人澳大利亚的迈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艾普斯顿。

仪式的作用其实也是叙事治疗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当我们的生活故事发生重要的改变的时候呢?那么作为这个生活当中的主角的我们呢,总是希望有一种外在的力量能够见证这种改变。

华夏心理课程—叙事治疗重点知识整理

华夏心理课程—叙事治疗重点知识整理

叙事——寻访叙事哲学观1、什么是叙事治疗?就是咨询师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使问题外化,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2叙事治疗的创始人麦克,怀特。

叙事的诞生: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在美国首次提出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建构、人格形成的作用。

3、叙事哲学观的三个理论渊源:①后结构主义②社会建构论③福柯对知识和权利的相关论述。

4、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对意义和自我认同的看法大相径庭。

结构主义认为:生活的意义是元素的反映,确定的元素就决定了生活唯一的真理。

后结构主义认为,生活的意义是通过叙说的形式建构的,生活本身可以有多角度多元化的阐释,不同的阐释带来不同的意义。

因此生活本身并不存在普遍成立的唯一的解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阐释和建构生活意义的方式,多元化、多角度的观点在才能反映生活的全貌。

5、自我认同:结构主义认为,自我认同是自我的产物,个体的内部元素(如气质类型、性格元素)决定了人的自我认同,深藏在人性的中心,是不可改变的。

后结构主义认为自我认同是社会的产物,是经由历史和文化塑造的。

人们可以通过叙说的方式打破负向的自我认同,支持性的对话能够丰厚个体的生活和自我认同,替人们成为没有成为过的自己(而不是真正是谁)增加可能性。

●6、社会建构论认为:①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②现实是由语言构成;③现实由叙事组成并得以维持④没有绝对的真理。

7、福柯的观点:①科学的分类规定了何者为正常何者为非正常。

②“主流知识”即权力。

③自我认同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和控制④系统化的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

以家庭为例,系统化的概念会诱导我们把家庭看成一个机器,家庭是如何卡在重复循环的无效行为中,修复家庭的问题就像技术员修理坏掉的发动机一样。

●8、叙事的理论假设:1)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2)每个人都是面对自己生命挑战的专家,自己才是自已生命的作者,咨询师要相信个案会再度对生命取得主权,会重新取得自我的资源3)个案见治疗师前,早就自疗一段时间了。

(精品)叙事疗法1.0

(精品)叙事疗法1.0
外化与解构在治疗中并不是独立的,外化的同时也在解构, 解构中始终渗透着外化的精神。
具体方法
1、外化 2、解构 3、重写
就是寻求来访者主线故事之外的支线故事,通过丰厚这些 支线故事,挖掘来访者故事中的亮点,即特殊意义事件。通过 不同时空的见证和丰厚的问话,把特殊意义事件串联起来,使 来访者的故事产生新的意义,重新建构积极的自我认同,并将 积极正向的力量和自我认同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改写来 访者的生命故事。
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对“现实 (reality)”这一概念的理解影响着整 个叙事治疗的世界观。
四、没有绝对的真理
社会建构论认为,由于我们无法客观认识现实,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诠 释经验,而诠释经验的方式有很多可能性,可是没有哪一种诠释是“真正”的 真理。在诠释真理的过程中,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人建构了不同的“自 我认同”,这种“自我认同”和主流文化所认为的“符合标准的自我认同” 必然有一定的区别。
具体方法
外化 重写
主要 技术
解构
局外见证人团队、信 件和仪式
具体方法
1、外化
强调的是将人与问题分开,即人不等于问题,问题才是问 题。问题形成过程就是来访者将问题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并 产生消极自我认同的过程。外化就是要逆转问题形成的过程, 将问题和自我认同的剥离开来,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和问题是 分开的,这时来访者就会看到自己的技巧、力量、能力与承诺, 并开始对问题采取对抗的行动,同时与治疗疗师合作,重写他 们与问题的关系。外化打开了可能性,让人从一个不是充满问 题的新位置,描述自己、彼此和关系,让人更容易重新看待那 些曾经控制他们生活的问题。这样人就不是问题了,人和问题 的关系就成了问题。
主要观点
叙事治疗的精髓是对个体经验的积极解释。个体将 经历列入叙事,叙事治疗允许帮助来访者用较期待的故 事去替换被压制的问题故事,为理解个体的成长提供了 积极、正向的参考框架。

叙事治疗理论

叙事治疗理论

叙事治疗理论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负责性。

而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通过“故事述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叙事治疗的目标是将案主从一个有问题的生活模式中唤起,并将其从外在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重新书写具有尊严的、体现能力和智慧的故事。

根据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所著《叙事疗法实践地图》,叙事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外化对话:
很多时候,人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归因于自己或其他人,外化对话的技术可以通过把问题对象化而改变这种内化的理解,能让人们体验到自己不是问题,即问题成为问题本身,并不是这个人。

改写对话:
通常,人们会描绘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或困境,往往反映生活中的损失、失败、无能、绝望或是徒劳感。

改写对话要求人们继续发展他们生活中的故事,同时也帮助人们
察觉曾被忽视却非常有意义的时间或经历,即“特殊事件”或是“例外”,它为生活的全新诠释提供了切入点。

重塑对话:
重塑对话不是被动地回忆过去,而是有目的地重塑一个人与生活中的重要人物的关系历史,重塑其对当前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投射。

界定仪式:
界定仪式可以让人获得一个新的选择机会,在通过精心选择形成的各位外部见证人面前讲述或展开自己的生活故事。

外部见证人的任务是通过重述对故事做出回应,比如哪些故事对自己有吸引力,让自己联想到什么,以及听了故事后自己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等等。

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可以更有力地面对生存的困境。

叙事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叙事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叙事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一、引言家庭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强调家庭系统是一个整体,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个体的发展和问题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在众多的家庭治疗方法中,叙事家庭治疗模式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叙事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

二、叙事家庭治疗模式概述叙事家庭治疗模式(Narrative Family Therapy)源于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和大卫·埃普斯顿(David Epsto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

这种治疗方法强调个体或家庭中问题行为并不是本质上存在的,而是由社会文化因素所塑造形成的。

因此,通过改变个体或家庭中对问题行为的叙述方式,可以改变其对自我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在叙事家庭治疗模式中,治疗师与个体或家庭成员进行会谈,并通过询问开放性问题、倾听和反馈等技巧来了解他们的经历和问题。

治疗师鼓励个体或家庭成员重新叙述他们的经历,通过重新叙述来解构原有的故事,并重构一个新的更积极、更有意义的故事。

这种重构过程可以帮助个体或家庭成员重新认识自我和问题,从而改变其行为方式。

三、叙事家庭治疗模式的内容1. 问题外化在叙事家庭治疗模式中,治疗师会通过询问开放性问题来了解个体或家庭成员所面临的问题。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并不是要了解问题本身,而是要了解问题对于个体或家庭成员的影响。

因此,治疗师会将问题外化,将其看作是一个外在的实体,并探讨它对于个体或家庭成员的影响。

2. 叙述方式在叙事家庭治疗模式中,重要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于问题的叙述方式。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鼓励个体或家庭成员重新叙述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探究其中隐藏的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重新叙述,可以改变原有故事中的负面元素,并构建一个更积极、更有意义的故事。

3. 社会文化因素叙事家庭治疗模式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于个体或家庭成员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什么是叙事治疗

什么是叙事治疗

什么是叙事治疗吴熙琄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怀特老师唯一的华人弟子,也是怀特老师去世后叙事疗法在华语世界的继承人。

1993年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毕业,旅居美国二十多年从事家族治疗和叙事治疗的研究和实践。

2005年回台定居传播叙事治疗的种子,她多次应台湾心理学会、台湾师范大学等的邀请举办叙事治疗的演讲及工作坊,并有自己的个性工作室,开展叙事治疗的咨询和督导工作,并审阅了大量叙事疗法的书籍在台湾翻译出版,大受岛内专业人士和心理咨询师的推崇。

资历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学剑桥医院「婚姻与家族临床中心」顾问与督导 (2003至今) 美国剑桥家族训练中心董事 (Family Institute ofCambridge) (2004 至今)美国婚姻与家族协会认可督导执照美国婚姻与家族协会临床会员 (1993 至今)美国麻州婚姻与家族治疗师之州立执照 (1993至今)曾任数所大学家族与婚姻治疗研究所兼任教授康州圣约瑟大学(1995-98; 1999-2005)康州州立大学(2005)麻州专业心理学院(2004-05)麻州波士顿州立大学 (1998-99)爱上叙事疗法叙事心理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让当事人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实现心理成长,也让咨询师对自我角色重新整理反思。

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是澳洲的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1990年引进到北美。

正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攻读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的吴熙琄在91、92年时接触到了这种疗法,感觉很特别,“当时觉得它是通过一些很不一样的问话来帮助人”。

爱荷华州立心理学会邀请麦克-怀特来讲座,吴熙琄听了后觉得跟自己的理念很接近,心里很喜欢,很震撼,觉得这种疗法里的语言特别精致。

念完博士,吴熙琄在医院里实习,接触到了各种个案,体会到了对生命的尊重,体会到跟人交流时语言讲究的必要性,“有一句话说的好:人不是问题,人和问题的关系才是问题,要通过一系列语言和问话才能找到问题解决之道”,而在这个过程中,个案的知识比咨询师的知识更重要。

心理咨询师首选的『叙事治疗』到底是什么?(应用范围常用治疗技术)

心理咨询师首选的『叙事治疗』到底是什么?(应用范围常用治疗技术)

心理咨询师首选的『叙事治疗』到底是什么?(应用范围常用治疗技术)写在前面叙事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中越来越受欢迎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认知行为治疗、绘画治疗、艺术治疗以及精神分析等很多流派都已经不自觉的受到叙事治疗的影响,叙事的很多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一线治疗师的首选。

叙事治疗的起源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

他们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

叙事治疗的定义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内在力量的过程。

例如: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在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中,人们会过分关注其成绩不好的一面,而忽视了这个孩子曾刻苦努力的一面,也忽视了人们自己看重学习成绩这个主流文化的意义。

在叙事治疗中,治疗师不关心这个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会提高不上去,而是与其探讨成绩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即使成绩不好,孩子自己眼中的自己是什么,自己如何看待自己与成绩不好的关系的等等。

通过这样的对话,使孩子摆脱“成绩不好自己就一无是处”的想法,进而将其对自己的认同转到更为客观的一面上。

叙事治疗的好处就在于,使人不仅看到了“症结”所在,更让人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叙事疗法的应用范围•儿童青少年:叙事疗法就像游戏一样,而且他们更喜欢讲故事。

•家庭治疗:叙事比较强调关系,家庭里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版本的故事•创伤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叙事治疗的常用技术01外化对话外化对话技术可以通过把问题对象化而改变这种内化的理解。

把问题对象化,而不是像文化实践中那样把人进行对象化。

外化对话能让人们体验到自己不是问题。

问题本身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

问题不再是个人品性的“真相”表现,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突然变得可见并且可行了。

例如,与其说我很抑郁,不如说抑郁影响我。

02改写对话为了阐明来意(有时候是咨询师主动的提问),来访者自然就会将生活事件通过故事情节、主题在时间轴上串连起来。

什么是叙事治疗

什么是叙事治疗

什么是叙事治疗吴熙琄叙事疗法创始人迈克•怀特老师唯一的华人弟子,也是怀特老师去世后叙事疗法在华语世界的继承人。

1993年于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毕业,旅居美国二十多年从事家族治疗和叙事治疗的研究和实践。

2005年回台定居传播叙事治疗的种子,她多次应台湾心理学会、台湾师范大学等的邀请举办叙事治疗的演讲及工作坊,并有自己的个性工作室,开展叙事治疗的咨询和督导工作,并审阅了大量叙事疗法的书籍在台湾翻译出版,大受岛内专业人士和心理咨询师的推崇。

资历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学剑桥医院「婚姻与家族临床中心」顾问与督导 (2003至今) 美国剑桥家族训练中心董事 (Family Institute ofCambridge) (2004 至今)美国婚姻与家族协会认可督导执照美国婚姻与家族协会临床会员 (1993 至今)美国麻州婚姻与家族治疗师之州立执照 (1993至今)曾任数所大学家族与婚姻治疗研究所兼任教授康州圣约瑟大学(1995-98; 1999-2005)康州州立大学(2005)麻州专业心理学院(2004-05)麻州波士顿州立大学 (1998-99)爱上叙事疗法叙事心理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让当事人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实现心理成长,也让咨询师对自我角色重新整理反思。

叙事疗法的创始人是澳洲的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的著作《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1990年引进到北美。

正在爱荷华州立大学攻读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的吴熙琄在91、92年时接触到了这种疗法,感觉很特别,“当时觉得它是通过一些很不一样的问话来帮助人”。

爱荷华州立心理学会邀请麦克-怀特来讲座,吴熙琄听了后觉得跟自己的理念很接近,心里很喜欢,很震撼,觉得这种疗法里的语言特别精致。

念完博士,吴熙琄在医院里实习,接触到了各种个案,体会到了对生命的尊重,体会到跟人交流时语言讲究的必要性,“有一句话说的好:人不是问题,人和问题的关系才是问题,要通过一系列语言和问话才能找到问题解决之道”,而在这个过程中,个案的知识比咨询师的知识更重要。

叙事心理治疗: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叙事心理治疗: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叙事心理治疗: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作者:肖瑞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以科学主义、实在论等为基础的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其学科研究和发展的要求。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叙事心理治疗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疗法之一,以社会建构论为元理论,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在咨询领域的有力体现。

不同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叙事疗法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论;叙事心理治疗现代主义理论以科学主义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典型特征是相信存在客观真理,认为只要有适当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普遍规律和客观真理(叶浩生,2009)。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主义的观点在心理学领域受到了挑战。

作为研究“人”的一门科学,现代主义心理学倾向于将个体的心理分成几个模块,而不是把个体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研究,给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带来极大的局限。

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社会建构论的出现为心理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叙事心理学与叙事心理治疗应运而生。

叙事心理治疗是以社会建构论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方法,其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叙事方式,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社会建构论1.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后现代主义思潮大体形成于上世纪六十代。

到了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兴盛于西方的一种泛文化思潮(2013,陈艳)。

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理论的批判出现,隐含着对理性主义、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批判思维,其更关注事实、微观或本土的叙述,批判全然的科学实证方法。

后现代主义在心理学的诸多领域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与现代心理学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其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本质主义,倡导主客互动,主张整体观和生态观;其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经验主义,后现代认为一切都是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通过话语获得的一种解释事实,事实是话语建构的;其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普遍主义,认为规律具有历史局限性和文化依赖性(杨莉萍,叶浩生,2003)。

叙事治疗系列之一、二

叙事治疗系列之一、二

叙事治疗系列课程寻访叙事哲学观(之一)第一课华夏网络心理学吴熙琄:1993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婚姻与家族治疗博士毕业后,一直在美国从事家族治疗和叙事治疗的研究和实践。

2005年回台定居传播叙事治疗的种子,她多次应台湾辅导学会、台湾师范大学等的邀请举办叙事治疗的演讲及工作坊,在台湾掀起学习叙事治疗的热潮,大受岛内专业人士和心理咨询师的推崇。

第一节引入熙琄老师的话:叙事是一个和过去心理咨询很不同的理论,会带给大家很多的省思和触动,还会让大家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生命力。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叙事的一些重要概念,不过我也要说上网学习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谢谢大家愿意拨出时间来学习,很珍惜这样的机会!我来谈谈叙事重要的哲学观。

在叙事里,尤其提到法国哲学家福柯对叙事有很大的影响,他提到当知识成为真理的时候,会变成一种权利来压制人们。

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当我们没有办法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而带着我们唯一的想法,觉得这个想法是唯一的知识来看待人们的时候,这样子的量尺就变成唯一的真理,所以福柯说这样子就变成是权利会来压制别人。

而且从福柯的角度来看,往往我们的主流文化,我们的传统,或是透过科学实证出来的结果都会去看很多人们的现象,探说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

福柯说:“如果我们把世界很快地用正常或不正常去看待的话,就会是一种集权的方式在看待人们,而且人们会很不自觉的把知识这样来看待,已经成为真理的知识和主流文化就内化到自我认同里来规范自己。

因此,问题跟主流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其实在长大的过程里总是会受到很多很多的教导,听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所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这些所谓人应该是怎样的想法,并入到我们的生活里面,成为我们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规范,来看待自己。

所以,在叙事的哲学观中很强调当人们去定义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跟所谓的主流文化、跟所谓唯一真理的知识有怎么样的关联。

然后,在哲学观里还提到比较不是主流文化,是每个人的独特性的一些知识和想法,在一般的生活里面是容易被忽略的,也比较不会纳入到自我认同里面。

“故事”决定了我们对经验所赋予的...

“故事”决定了我们对经验所赋予的...

“故事”决定了我们对经验所赋予的...书海遨游No.21050推荐指数:☆☆☆☆“故事”决定了我们对经验所赋予的意义——《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原书阅读:352分钟本文字数:2,271本文阅读:8分钟1989年首发的本书“预告了叙事治疗的概念与实践,即将扩展到创始者所在据点之外的世界。

”虽然不能说在三十年后的今天叙事疗法有多么的风靡,但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流派在这个百花齐放的环境下依旧独树一帜,继续在用其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在帮助着越来越多的来访者。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也许或多或少也应该了解一下关于叙事疗法的原理,也许就很适合从这本书开始。

可以看到的是有一些理念和传统“常识”、“逻辑”乃至“科学”视角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叙事治疗背后的概念,是认为我们透过故事来理解自己的生命。

”或者按照作者的说法就是,“'故事’决定了我们对经验所赋予的意义。

”也就是说,“人们不可能直接认识世界。

”“人是透过’已累积的经验’了解生活、形成知识。

”基于这个基础于是在叙事疗法的框架下就建立了一个假设:“人们会来寻求治疗,是因为自己(或别人)对他的生活经验所描述的故事不足以代表其生活经验,让他觉得个人生活经验的重要部分和主线叙事互相矛盾,因此感受到问题的压迫,所以才寻求治疗。

”而叙事疗法在做的就是,“把治疗比喻成'人们遭遇问题时,对生活与经验过程的’叙说’与/或’再叙说’’的历程。

”作者再从故事出发,扩展到知识、权力。

“权力和知识是无法分离的——完全无法分解。

”从这部分中其实作者没有阐述太多,更多的还是基于叙事如何能够影响知识和权力。

基于这些基本理念,作者还提出了诸多在叙事治疗框架下的概念,比如问题的外化(Externalizing the problem)文本视框(Analogy)特色意义经验(Unique outcome)独特的叙述(Unique account)相关影响的问话(Relative influence questioning)关于准备程度的问话(Readiness questioning)重新誊写(Retranscription)并有一些相应的技术和案例呈现,包括邀请函、辞退信、预测信、转介回信、短笺、以信件来叙事、自己的故事、证书、宣言等等。

叙事式心理治疗

叙事式心理治疗

问题故事(主线故事) →问题自我认同
较期待故事(支线故事) →较期待自我认同
叙事疗法相信:每个人都是面对 自己问题的专家,咨询师透过问话和 人们共同探访和建构对其有意义的故 事。
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要协 助当事人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 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较期待的 生活状态。
三、叙事的哲学观与态度
缺点
然而,这同时也是音乐作为心理治疗手段的缺点。音乐治疗对人的作用是感性的 而不是理性的,且音乐不像语言那样能够完全被人理解。因此,它具有难理 解性和缺乏针对性的弱点。 同一曲音乐作用不同的人能引起完全不同的反应。 音乐疗法“不是通过人的理性而发挥作用的。音乐崇尚的是一种感性情绪作 用,而不是智力、推理和判断活动。 然而,许多心理治疗就是要通过理性的 语言来改变患者错误思维和认识,单纯音乐治疗就无法实现。美国纽约州立 大学医疗队中心的奥里斯博士说,“音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辅助手段’”。 此外,“被治疗者起码应该对音乐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至少喜欢听音乐”。 因此,“音乐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患者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病不是每个人都适 合进行用音乐治疗的。”在单纯音乐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听不懂音乐,治 疗的效果就差或没有效果。
与精神分析比较
在时间的维度上,叙事是面向未来的,对未 来道路的自由选择决定了现在的行动和解决 问题的方法,相反精神分析(还有其他的 “科学疗法”)是面对过去的,是找寻导致 现在问题的原因,通过对原因的顿悟来发现 问题(但发现了,能不能解决呢?)。一个 是对未来,一个是对过去;一个是选择和解 决问题,一个是找寻和发现问题;一个立足 于人的自由,一个立足于因果律。
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是一种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治疗方式,叙 事相信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力量的,叙事治疗师带 着好奇的目光,陪伴求助者在自己身上挖掘生命 的宝藏。

叙事治疗讲义

叙事治疗讲义

叙事治疗模式一、发展背景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叙事理论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叙事学”一词直到1969年才由法国思想家托多罗夫(T. Todorov) 正式提出。

1979年,心理学家萨宾(Theodore R. Sarbin) 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发表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建构与人格形成的作用。

1986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标志着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领域开始从心理学家族中独立出来。

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相结合,诞生了叙事治疗。

叙事治疗源起于1980年代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Micheal White)和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的开创性工作,他们首先将此引入家庭治疗,并盛行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随后,他们于1990年合作出版了《从叙事方法到治疗终点》(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一书,肇始了叙事治疗在心理治疗和社会工作领域的兴起。

二、理论基础贝特森和布鲁纳的叙事隐喻(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建构一个框架支配行为)以及戈夫曼和福柯的社会建构理论是叙事治疗的两大理论基石。

贝特森认为,人们对于事件的理解,赋予事件的意义,都受制于特定的语境,即受到相关背景知识的影响,同时也与那些无法被意识显现的事件有联系。

(认知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它组织人们的思维,支配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能够用熟悉的源域知识对不熟悉的目标域进行推理,如圆圆的,外面硬里面软,可以吃,只见过鸡蛋的人认为是鸡蛋,只见过鸭蛋的人认为是鸭蛋。

人类的认知总是遵循以自我为中心、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自我到非我的发展规律"。

言语隐喻,包括基于隐喻的约定俗成的表达均反映了人们通过更具体和熟悉的有形知识对模糊、抽象的领域进行概念化时背后依赖的概念隐喻( 例如时间、因果关系、空间方位、情感等) 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有效地审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构自我,而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人们可以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往和未来。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

叙事心理疗法综述摘要:家庭叙事疗法是家庭治疗领域中的新方法。

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通过外化问题,故事改写,问话,支持程序等方法,使人变得更加自主,更有动力。

叙事法不仅仅被用于心理治疗领域,更是广泛的进入公共卫生系统、社会工作领域、学校,帮助解决各种问题。

关键词:叙事疗法,后现代主义,心理治疗1 引言20 世纪中期, 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由现代工业社会步入后工业社会,其文化思潮也由现代主义转入后现代主义。

受其影响,叙事心理治疗,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应运而生。

叙事心理治疗从根本上不同于现代心理学领域中的心理治疗, 它是对现代心理治疗模式的解构。

〔Michael White〕〔David Epston〕。

他们在 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 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

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Narrative Means Therapeutic Ends)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

1992年怀特与爱普斯顿又共同出版《经验、矛盾、叙事和想象》。

1995年和1997 年怀特相继出版《重写生命》和《治疗者的生活表达》。

1993年和1997年爱普斯顿相继出版了《内化对话与外化对话》和《叙事心理治疗实际的做法一希望的考古学》,这些著作从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基本理念,治疗中的对话等方面展开论述,试图建立起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框架。

除了两位创始人,还有一些学者对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如Neimeyer,Rober A(1993)把叙事心理治疗作为建构主义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进行了整体介绍,Alphons J.Richert(2003)从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叙事心理治疗。

最初,叙事治疗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手段,后来由于其对社会公平、权利等话题的关注,很快就被一些非主流文化治疗团体所接受,将其用于对同性恋、残疾人、双性恋者等的心理治疗。

叙事治疗:穿梭于故事与心灵的织锦

叙事治疗:穿梭于故事与心灵的织锦

叙事治疗:穿梭于故事与心灵的织锦在历史的长河中,心理治疗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人类心灵的幽径。

其中,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犹如一幅细腻而瑰丽的织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理论,为无数心灵的困顿者指引方向。

此疗法,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由迈克尔·怀特(Michael White)与大卫·爱普斯顿(David Epston)两位心理学巨匠携手开创,犹如两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现代心理咨询的天空。

一、历史篇:织锦之源,智慧之光叙事治疗的诞生,是心理学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

它摒弃了传统将问题内化于人的观念,转而强调问题与人的分离,这一理念如同破晓之光,穿透了长久以来的心理阴霾。

怀特与爱普斯顿,如同匠人般,以社会工作和家庭治疗实践为经纬,编织出这一理论之网,它不仅是对传统治疗模式的挑战,更是对人类自我认知的一次深刻反思。

二、理论篇:理念之核,哲学之韵叙事治疗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故事”来理解和构建人的身份与现实。

它认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独特的故事,而问题往往源自于那些单一、负面或限制性的叙事。

此疗法深受后现代哲学观、建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福柯的权力观影响,强调社会文化和主流论述对人的塑造作用,倡导去病理化、文化敏感的治疗路径。

它鼓励来访者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发现那些被主流文化遮蔽的积极意义。

三、概念篇:双线交织,自我认同之旅在叙事治疗中,“问题故事”与“替代故事”构成了治疗的核心框架。

问题故事,如同一条沉重的锁链,束缚着人的心灵;而替代故事,则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治疗师通过外化、解构、重写等对话技巧,帮助来访者从问题故事中解脱出来,构建出充满希望的替代故事。

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过去经历的重新审视,更是对自我认同的一次深刻重构。

四、治疗过程篇:案例如镜,心灵之旅让我们以玛丽的故事为例,窥见叙事治疗的奇妙旅程。

玛丽因婚姻问题与抑郁情绪求助,她感到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疗法创始人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年谱简介
相远泽编著
1948年麦克·怀特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工人阶级家庭,他的姊姊是他们家族里第一个念完高中的。

1959年十岁生日那年,麦克·怀特收到了一份生日礼物:一辆脚踏车,一直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礼物。

1962年13岁,父亲买了一辆“好”车,全家打包,开始第一次露营假期。

从南澳大利亚南方往东经维多利亚、大洋路、再一路到墨尔本。

很重要的一次冒险。

每天晚上,在
油灯下,倾注全神观看地图。

“每天出发前,我们并没有设定特定的目的地,只计划了几种可能性,一家人共同的心愿是要发现美好的风景”。

1960年代末麦克·怀特读社工系因为反越战示威与喜瑞儿·怀特熟识。

(喜瑞儿·怀特在农场长大,哥哥彼得是家族里第一个念完高中的。

)在那个时代,年轻人在各
方面挑战以前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威,一开始是越战和女性主义,然后重点变了,
麦克·怀特决心挑战精神健康服务和心理学领域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威,并积
极寻找替代性的做法。

1970-80年代麦克·怀特在精神病医院服务。

(阿德莱德儿童医院;葛伦塞精神科医院)1980年代开始麦克·怀特决心建立独立的治疗中心,提倡有创造力的思考,避免官僚体制。

麦克的想法来自两个资源:一个是大量的临床工作;另一个是治疗界之外的作家,例如贝特森、布鲁纳、梅耶赫夫,维果斯基、福柯等、很多作者都是大卫·爱普斯顿介绍的。

1981年麦克·怀特参加在阿德莱德第二届澳洲家庭治疗研讨会与大卫·爱普斯顿(另一位叙事疗法创始人)第一次见面。

“我发现我们在各自的观念和实际的做法上有些一致。

”1980年代中期麦克·怀特一直和澳洲原住民合作。

1980年代中期麦克·怀特在澳洲进行巡回教学时认识卡尔·汤姆(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卡尔·汤姆的支持,迈克·怀特的工作走出了澳洲。

1986年秋季麦克·怀特在加拿大卡尔加里作有关家庭治疗的讲座(这是怀特在北美首次“正式”的工作坊。

主办方卡尔·汤姆,斯蒂芬·麦迪根(Stephen Madigan)参加这个工作坊。

1990年麦克·怀特《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英文版出版。

1990年代早期和中期麦克·怀特和大卫·爱普斯顿在美国加州柏克莱的约翰-肯尼迪大学教。

1991年吴熙琄阅读了麦克·怀特《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量》英文版,被吸引。

2011年3月30-31日麦克·怀特参加中国香港叙事治疗工作坊。

2001年4月2-3日麦克·怀特参加中国台北叙事治疗工作坊。

吴熙琄作翻译。

2002年中国大陆发表第一篇叙事疗法论文李明杨广学《叙事疗法初探----一种新的治疗观的构建》。

2002年8月26-31日麦克·怀特参加中国香港叙事治疗工作坊及深造班一。

2003年10月6-16日麦克·怀特参加中国香港叙事治疗工作坊及深造班一、深造班二。

2006年麦克·怀特前往乌干达教学。

2006-2007年麦克·怀特参与了多伦多的邻近社区的计划。

2007年麦克·怀特《叙事治疗的工作地图》英文版出版。

2008年4月4日麦克·怀特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开展叙事疗法工作坊时突发心脏病去
世,年仅59岁。

参考文献:
1.李明,杨广学著. 叙事心理治疗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
2.[澳]Michael White,[新西兰]David Epston 著,廖世德译.故事、知识、权利:叙事治疗的力
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3.李明著.叙事心理治疗[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6.5.
4.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著,黄孟娇译.叙事治疗的工作地图[M].台北市:张老
师,2008.11.
5.[澳]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著,李明,党静雯,曹杏娥译.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9.
6.麦克·怀特(Michael White)著,丁凡译.叙事治疗的实践:与麦克持续对话[M].台北市:
张老师,2012.04.
7.[加] 斯蒂芬·麦蒂根(Stephen Madigan)著,刘建鸿,王锦译.叙事疗法[M].重庆:重庆大
学出版社,201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