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_对外友好往来

合集下载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2. 技能目标:(1)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友好往来理念处理人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2)培养学生对友好往来的热爱和尊重。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对外友好往来的意愿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梗概:本课文讲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故事,展示了友好往来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重点:(1)课文中所提到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课文中所传达的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线路。

(2)引导学生思考友好往来的意义和价值。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 案例分析:(1)挑选几个课文中的具体事例或故事进行详细分析。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事例或故事所传达的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四、教学评价:1. 口语表达:(1)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口语表达流利程度。

(2)评估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2. 写作评估:(1)评估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友好往来理念进行写作的能力。

(2)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是否符合友好往来的价值观和理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地图。

3. 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或视频。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学生对对外友好往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核心单词和短语。

(2)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3)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描述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景。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民族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外友好往来的态度,增强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核心单词和短语:友好、往来、中外、文化交流、尊重、理解、合作、共同发展等。

2. 课文内容:介绍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谈论中外友好往来的话题。

2. 课文学习:让学生听课文,回答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单词和短语学习:让学生通过课文找出核心单词和短语,并进行解释和例句展示。

4. 情景对话:让学生模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

5. 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外友好往来的看法和体验。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核心单词和短语。

2. 写一篇关于中外友好往来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短文写作:评估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观点的正确性。

六、教学策略:1. 交际式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英语,提高交际能力。

2. 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中外友好往来的资料,如图片、新闻、故事等。

2. 课前展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分享彼此的了解。

3.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和成果。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国际视野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

2.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

3.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成果: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友谊与合作加深等。

4.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阐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成果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国际合作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效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国际合作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效果。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阐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主要领域、成果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中展现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树立了热爱祖国、关注国际事务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学习材料。

2. 图片:收集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用于课堂导入和辅助讲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友好往来》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友好往来》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我国古代至近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历程,包括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重要历史事件。
-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教学难点:
-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对外友好往来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在对外友好往来中的意义,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论述,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制作一份关于丝绸之路或郑和下西洋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事件背景、过程、影响等,要求设计美观、内容丰富,下节课提交。
4.家长辅助作业:与家长共同观看一部关于丝绸之路或郑和下西洋的纪录片,讨论观后感,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观后感。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包括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学生作答,教师批改: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3.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内容。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
2.教师强调:对外友好往来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友好交往精神。
3.布置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拓展视野。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丝绸之路或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历史事件,查阅资料,撰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历史小故事,要求内容真实、条理清晰,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通过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 重要历史事件: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中日文化交流等。

3. 历史人物:张骞、郑和、玄奘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友好往来对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观点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评估学生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考察其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运用。

3. 结合学生的课后论文,评估其独立研究能力和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教材和相关书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知识框架。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丰富教学内容。

3. 视频资料:播放与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2. 第二课时:讲解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主要历史事件。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作用。

(2)掌握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主要事例。

(3)能够分析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2)运用史料分析法,了解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事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2. 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主要事例。

三、教学难点1. 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贸易往来。

2.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知道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吗?它对中外友好往来有何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2)教师提问: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贸易商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传播到各地的?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外友好往来的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史料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事例。

(2)学生分析史料,了解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列举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贸易商品。

2. 请学生思考:古代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哪些影响?如何看待古代中外友好往来?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外友好往来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情况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和理解,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代丝绸之路的商人,体验贸易往来的过程。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世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方式。

(2)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影响。

(3)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及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识记,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2)运用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树立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念。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影响。

(2)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及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2)郑和下西洋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了解和看法。

2. 讲授新课:(1)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及影响。

(2)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之地及历史意义。

(3)分析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在我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课堂互动:(1)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对古代世界文明交流的贡献。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丝绸之路或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检验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

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友好往来主要史实。

(2)掌握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张骞出使西域等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外友好往来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2)树立学生全球观念,认识中外友好往来对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经历及其影响。

2. 鉴真东渡日本的经过及其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3.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丝绸之路的开通。

三、教学难点:1. 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原因及其历史背景。

2. 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相关章节。

2. 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

3. 网络资源、历史文献等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事件。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事件的经过。

(2)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交流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认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2)结合课件、地图等辅助材料,详细阐述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学生分享案例分析心得,交流对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认识。

6.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史实。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案标题: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与外国友好往来相关的基本礼仪和交流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基本礼仪和交流技巧
难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外国友好往来的案例和故事
3. 角色扮演和模拟交流的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外国友好往来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讲解
1. 介绍对外友好往来的定义和意义
2. 分析外国友好往来的基本礼仪和交流技巧
3. 探讨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和应对方法
三、实践
1. 角色扮演和模拟外国友好往来的情境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互相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技巧
四、总结
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和应对方法进行总结和回顾。

五、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文章,或者制定一份外国友好往来的行为规范。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基本的礼仪和交流技巧,培养国际交流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尊重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交流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下西洋2. 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建国以来的重要外交事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件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历史。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外友好往来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其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历史与社会》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 教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编写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活动设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发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交流,让学生了解古代我国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丝绸之路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七、案例分析1. 分析玄奘西行取经的背景和过程,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我国与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

2. 学生分组讨论玄奘西行取经的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八、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代丝绸之路和玄奘西行取经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九、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十、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 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成就等。

3. 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节日和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节日和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解程度。

3. 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中如何提出和回应与外国人交流的建议,以及他们的沟通技巧。

七、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国际交流活动,实际体验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性。

八、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访问我国的外事机构或国际友好城市,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对外友好往来的实际运作。

2. 开展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国家的代表,进行友好往来的谈判和交流。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难度或提供更多实例。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通过这些方法充分理解和吸收知识。

3. 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十、课程资源:1. 历史文献和书籍:提供关于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资料和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和研究。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感情。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

2. 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

3. 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以及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古代、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具体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我国对外友好往来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我国地理位置,引出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

2. 新课导入:讲解我国古代的对外友好往来事例,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现代的对外友好往来活动,如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4.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看法,以及如何与其他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对外友好往来的理解和认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搜集资料和完成作业的质量,检查他们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了解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问卷调查或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举办一个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文化节,让学生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展示他们对对外友好往来的理解和认识。

2. 开展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项目,让学生亲身感受对外友好往来带来的实际成果。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外友好往来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影响。

(3)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和世界发展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特点和规律。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对外友好往来的异同。

(3)学会利用资料、图片等资源,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感强的情感。

(2)树立平等、开放的意识,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3)培养学生积极交往、合作共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2)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特点和规律。

(3)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和世界发展的意义。

2. 教学难点:(1)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路线、所到国家和地区的认识。

(2)鉴真东渡日本的过程和意义。

(3)玄奘西行天竺的目的、经历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师提问:这些历史人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特点和规律。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影响。

(2)分析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和世界发展的意义。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等历史人物的贡献和影响。

2. 请学生思考:古代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和世界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和现状,认识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外交人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回顾:古代“丝绸之路”,现代“一带一路”倡议等。

2.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主要领域: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

3.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重要人物:乒乓外交、周恩来总理等。

4. 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现状及意义。

5. 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案例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现状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参与到对外友好往来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现状及其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享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案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国际交流场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

2. 讲解我国对外友好往来的现状及其意义,分析对外友好往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分享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如何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外交人员的情感。

5. 情景模拟:模拟国际交流场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通过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衡量。

3. 口头表达能力:在情景模拟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和交流技巧。

4. 感悟论文:通过学生提交的关于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感悟论文,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真实体验。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对外友好往来一、教学目标1.学习能用外语进行友好往来的基本表达。

2.学会提问、表达想法、讨论话题等交流技巧。

3.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日常生活中的友好往来:打招呼、问候、道别等。

2.常见的交流技巧和策略,如提问、回答、表达意见等。

3.跨文化交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礼节和习惯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介绍和导入(15分钟)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活动:教师以身边日常场景为例,演示友好往来的基本表达,并引导学生尝试模仿。

步骤二:基本表达(40分钟)1.教师逐一介绍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基本表达,并给出示范。

2.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练习在不同场景中的友好往来。

3.学生分小组进行对话练习,模拟日常情景对话。

步骤三:交流技巧和策略(30分钟)1.教师介绍常见的交流技巧和策略,如提问、回答、表达意见等,并给出示范。

2.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境,进行交流技巧的讨论,例如如何提问、如何回答他人的问题等。

3.学生进行情景对话练习,模拟不同交流策略的应用。

步骤四:跨文化交流(30分钟)1.教师介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和习惯。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体验,以及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遇到的问题。

3.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模拟跨文化交流的场景,体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挑战。

步骤五:总结和拓展(1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友好往来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2.学生向教师和同学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3.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拓展任务,如观看相关纪录片、阅读跨文化交流的相关书籍等。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友好往来的表达是否准确、流利。

2.听取学生的小组讨论和交流,评估其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能力。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3)理解课文中所传递的友好往来的价值观。

2. 技能目标:(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进行翻译。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3)能够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培养积极参与对外友好往来的意愿和行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1)课文介绍:课文介绍了一篇关于中外友好往来的文章。

(2)课文分析:分析了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以及相关的例证和细节。

2. 词汇和句型:(1)关键词汇: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相互尊重、合作发展等。

(2)句型练习:介绍了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句型,并进行练习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传授知识和信息。

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3. 任务型教学:通过设定相关的任务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话题或问题,引起学生对对外友好往来的兴趣和关注。

2. 课文阅读: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翻译和理解。

3. 课文分析:学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以及相关的例证和细节。

4. 词汇和句型练习:学生进行关键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和练习。

5. 小组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3. 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一份详细的课文文本,包括相关的图表、图片等辅助材料。

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教具,如PPT、视频、音频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教学设计5: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设计5: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情况(对日本、新罗、天竺等)掌握使学生掌握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去天竺等史实过程与方法分析原因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往来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当时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原因归纳影响归纳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往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求同比较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推理意义通过分析佛教传播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唐朝文化和各国的交流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崇敬伟人通过感受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译经生涯的艰难,使学生从心里崇敬这些勇于奋斗、贡献巨大的伟人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友好交往教学难点:隋唐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以及这种交往同今天对外开放的区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到哪里取经?(“西天”)指出:它就是“天竺”(副板书),相当于如今印度、尼泊尔等国。

设问过渡:唐僧到了天竺以后,怎样学习佛经?成绩如何?请看26页“导入框”和课文内容。

指出:这件事说明了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

提问:唐政府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开放性的政策,鼓励各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在中国。

)影响如何?(这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指出:当时与隋唐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有日本、新罗、天竺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学生阅读27-29页有关的课文、插图、资料和注释,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标注答案:1.隋唐时期,有哪些人从日本来中国?(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等)2.根据28页“动脑筋”:日币与唐币有哪些相似之处?(外形、图案、文字、年代:“开元”比“和同”早88年)日本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制度、文字书法、社会风尚、都城建筑、铜钱样式、诗歌、菜肴、茶道、登高节等)3.那时唐朝赴日本的人当中,最有名的是谁?(鉴真)结合28页《鉴真准备东渡》图和30页“自由阅读卡·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图文,回答:4.日本朝野为什么那么尊重鉴真?(鉴真六次东渡,出生入死,不怕艰险的精神令人感动;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在佛教、建筑、艺术、医学等方面的文化,贡献巨大。

教学设计3: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设计3: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唐朝时我国同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开放与友好往来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史实,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执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天竺。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唐朝对外交往的意义,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结合当前素质教育新形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小组合作学习,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启发引导为辅,运用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直观认识,引导学生以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将《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鉴真坐像》、《玄奘》等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资料。

学生:收集有关鉴真,玄奘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设计思路本课介绍了唐朝的对外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开放史上,汉朝和唐朝是两个高峰期。

在两汉的基础上,历经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唐朝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更高层次。

通过唐与日本、天竺的交往,突出地反映出中国当时对外交往的活跃,其立足点在于友好交往上,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同时,唐帝国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另外,通过学习鉴真和玄奘的事迹,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对外友好往来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对外友好往来

一、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技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技巧。

1.2 教学内容:互联网搜索的定义和重要性。

搜索引擎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关键词的选取和组合技巧。

搜索结果的评估和筛选方法。

1.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介绍互联网搜索的定义和重要性。

演示搜索:展示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的步骤和技巧。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搜索练习,教师指导并提供反馈。

总结评价:学生分享搜索成果,总结搜索技巧和经验。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搜索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搜索技巧的掌握程度。

收集学生的搜索成果,评估其对搜索结果的评估和筛选能力。

二、互联网搜索的安全与隐私保护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时可能面临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培养学生具备保护自己隐私和防范网络风险的意识。

让学生掌握保护自己安全和隐私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内容:互联网搜索时可能遇到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保护个人隐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防范网络风险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介绍互联网搜索时可能遇到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讲解与演示:讲解保护个人隐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演示防范网络风险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个人经验和看法。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保护个人安全和隐私的重要性,反思自己在搜索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安全。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对保护个人隐私和防范网络风险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评估其对保护个人安全和隐私的重视程度。

三、利用互联网搜索进行信息搜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利用互联网搜索进行信息搜集的技巧。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

让学生了解信息搜集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3.2 教学内容:信息搜集的定义和重要性。

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集的技巧。

信息的评估和筛选方法。

3.3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介绍信息搜集的定义和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2、通过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处理办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加强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在我们为祖先的成就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也应该像唐朝那样,与各国友好往来,吸收先进文化,与世界同步发展,这样,zls/js/tbjx/lstctc/7x/201008/W020100827683079128215.jpg
(二)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唐朝时与日本的交往。唐朝时与日本交往很密切,并且中国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探究问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搜索资料整理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3、合作交流:通过对人物的讨论交流,理清思路,升华感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唐朝对外主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等资料。
五/2011-03-22/m4024_20110322.jpg
三、小结:
教师置疑: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事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改革开放有什么区别?
(1)唐朝政治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畅通
【教学难点】
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处理办法:先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推理出三点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政策开放
【学法指导】
1、梳理古代友好往来的主要贡献。
2、把握细节,明确古代对外交往对当今改革开放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通过看图片、视频、联系当今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古往今来的友好往来。
【作业设计】
列举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制度、建筑、钱币和文字、茶道、服装、坐姿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要通过师生讨论、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的积极情感。
六、教学反思
唐朝国力强盛,海陆交通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些都促进了唐朝对外交往的活跃。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不断向外传播,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促进作用;同时,唐朝也以开阔的胸襟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内容,如阿拉伯的医药学、天竺的熬糖法、西域的音乐和舞蹈等,为我所用,不断创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掌握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去天竺等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及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对外关系。
二、进行新课
(一)新课:
1、在导入的基础上指出:唐朝时中外互赠礼品是中外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
2、学生朗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的盛况。
3、打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探究活动,教师肯定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上指明中外交往路线,注意联系古老的丝绸之路等知识。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教学课题
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
2、学科、课题:人教版初中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3、课时数:1课时(45分钟)
4、学情分析:
1、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但理性的分析和认识能力还比较差。
2、学生具备初步收集信息和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处理的能力,但l/jzdCurioPicfile/200912/Gucn_20091225104979173347Pic1.jpg
1、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
5、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六次渡海,让收集了这一资料的同学复述鉴真渡海故事;
1、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他去的顺利吗?他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精神。
2、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电视剧非常喜爱,想一想剧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度图片链接,启发思考:坐在这头装饰华丽的大象上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受此隆File/2010-5/%DB%CE%C4.jpg
设置问题:
3、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可能还会停留在教材中所阐述的深度和层面上,对于友好往来的广义的历史意义及他对全世界的发展促进作用的认识不够深刻。
4、由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史颇感兴趣,同时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课堂讨论和课后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加强对本届内容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六课。本单元学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所以本课是本单元的核心,是繁荣与开放的具体体现。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中日友好交往,既对日本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变、社会生活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同时也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玄奘西游取经的事例,不仅说明了玄奘为佛学真谛不辞辛劳的求学精神,而且大大丰富了唐朝对西域和天竺的了解,在中印友好发展史上留下佳话。本课这两个重点都紧紧围绕着唐朝中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展开,充ldimg/0835/0835f0a0b981e8ce420351280aaf6032.jpg
(三)过渡:隋唐时期,不仅中国与日本交往密切,而且中国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友好密切,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唐与新罗的关zls/js/tbjx/lstctc/7x/201008/W020100827683079128215.jpg
新罗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日本、新罗在与唐朝密切的友好往来中,学习唐朝的文化,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唐朝也不忘学习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实自己。
图片导入:打开下面《职贡图》图片链接,教师指出: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此图反映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携贡品来唐的生动情景。上一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唐朝的民族关系,今天n/tc/ylb/img/20091110083305581.jpg
2、师引导学生朗读32页的“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让学生明确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中日文化传播使者鉴真的敬意和怀念他。塑像回国“探亲e/images/2010/12/09/70/7898939132935675442.jp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