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孤独者》赏析

合集下载

鲁迅孤独者赏析及主题思想

鲁迅孤独者赏析及主题思想

鲁迅孤独者赏析及主题思想(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鲁迅孤独者赏析及主题思想【导语】:鲁迅孤独者主题思想当整个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时候,唯一醒着的人就会成为孤独者。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摘要:1.鲁迅《孤独者》作品简介2.文本中主要人物及情节概述3.文本中的经典句子赏析4.文本的现实意义及启示正文:鲁迅的《孤独者》是一部描绘人性孤独与时代困境的经典之作。

通过讲述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鲁迅展示了个体在冷漠社会中的孤独境遇。

一、鲁迅《孤独者》作品简介《孤独者》是鲁迅创作于1925年的一篇小说,作品以魏连殳的孤独身影为主线,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小说通过魏连殳的逝世以及他与社会关系的描绘,折射出社会的冷漠与人性的孤独。

二、文本中主要人物及情节概述1.主人公魏连殳,学识渊博却古怪异常,他在中学教授历史,却对动物学有深入研究。

他与人疏离,却关心他人,提倡破坏家庭,却始终孝顺祖母。

2.文本中还涉及魏连殳的本家亲戚,他们虽然不明白魏连殳,却将他当作异类看待,展现了乡村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排斥与不理解。

三、文本中的经典句子赏析1.“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这句话通过形象的比喻,揭示了魏连殳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独。

2.“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这句话概括了魏连殳一生的孤独,也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悲剧的感慨。

四、文本的现实意义及启示1.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并接纳孤独者。

2.反思人性的弱点,如何在现实困境中坚守自我,保持独立精神。

3.审视社会环境,思考如何打破孤独的困境,关爱个体,传递温暖。

总之,《孤独者》以魏连殳的故事为载体,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者的内心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和审视社会的机会。

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鲁迅小说《孤独者》赏析

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鲁迅小说《孤独者》赏析

名作欣赏 /学者天地>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鲁迅小说《孤独者》 赏析⊙王 正 [台州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00]摘 要:魏连殳是一位孤独者,同时也是一位现代先觉者和思想启蒙者,他在荒诞的世界中完成了对个体生命的沉思:在“家庭-亲情”叙事中,他反对专制的家庭制度,而亲近纯朴的伦理亲情;在“人性-现实”叙事中,他呈现个体生命的挣扎和人性的异化,并发出了“要不要活下去”和“如何活下去”的深沉追问,作为对个体存在哲学的具体回答。

关键词: 孤独 先觉 伦理 异化 存在哲学 荒诞鲁迅小说中最具自传色彩的是《孤独者》。

鲁迅曾对胡风坦言:“那是写我自己的。

”a等于承认“我就是魏连殳的原型”,承认其性格内涵的一致性;而魏连殳的出场和许广平对鲁迅的第一印象一样,都是粗发黑眉浓须,又在肖像的形似层面佐证了《孤独者》便是鲁迅的自画像。

孤独者,曾被解读为革命洪流年代疏离群众孤军奋战的“零余人”;反叛传统时代在旷野中既不拥抱也不厮杀、使看客无戏可看的“复仇者”;在文化启蒙中,作为现代思想的“先觉之士”,在荒诞的世界中完成对个体生命的沉思,“我”与魏连殳的对话,就是内心痛苦挣扎的两种声音的“复调”。

孤独者最显性、最富有日常生活化的性格特质,自然地浮现于“家庭—亲情”的叙事中。

一个“吃洋教”的“新党”,反叛旧俗的人,居然对继祖母的入殓仪式做得面面俱到,一切遵循旧俗,这是出人意料的。

这一“意外”,代表了鲁迅独特的伦理观。

鲁迅之所以对《二十四孝图》大不敬,是对意识形态化和奴化的孝道伦理的本能反感,而不是对真正的传统人伦的拒斥。

魏连殳“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正是鲁迅对官方伦理和个人亲情持不同态度的真实写照。

鲁迅反对专制的家庭制度,而骨子里对伦理亲情反倒是由衷地亲近,对远古的遗风、纯朴的情感有一种发自天性的亲和力。

好古之幽情,铸就其浙东文人的侠骨柔肠。

b鲁迅的这种情感内涵,直接投射在魏连殳表面冷淡内具深情的“孝心”上。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摘要:
一、鲁迅作品《孤独者》简介
二、孤独者的形象及其意义
三、经典段落摘抄及赏析
四、结论
正文:
鲁迅作品《孤独者》通过讲述一个看似离经叛道、格格不入的知识分子“魏连殳”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扭曲。

魏连殳的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他孤独、冷漠的外表下隐藏着强烈的自尊和敏感,以及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悲凉。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对孤独者的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孤独者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是一个群体的象征。

他们的存在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落后和愚昧,以及个体在抗争中的无力和绝望。

同时,孤独者也代表了鲁迅自身的精神状态,他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忧虑,以及对于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赏析《孤独者》中的经典段落,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内涵。

通过分析这些段落,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孤独者的同情和关爱,以及对于人性的批判和反思。

总之,《孤独者》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杰出作品。

鲁迅通过对孤独者的形象塑造,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的忧虑和对于人性的反思。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

鲁迅孤独者经典段落摘抄摘要:一、鲁迅《孤独者》简介二、经典段落摘抄三、段落分析四、总结与感悟正文:一、鲁迅《孤独者》简介《孤独者》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其《呐喊》一书中。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魏连殳在革命前后的命运与选择,以及在家庭和社会中饱受压抑和孤独的境遇。

通过魏连殳的经历,鲁迅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愚昧,反映了个人在其中的无奈和悲剧。

二、经典段落摘抄以下是鲁迅《孤独者》中的经典段落摘抄:1.那时我在S城,就时时听到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

2.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3.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但也很妒羡,说他挣得许多钱。

4.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

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

三、段落分析1.第一段描述了主人公魏连殳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展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

从“动物学”到“历史教员”的转变,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对家庭的看法与行为之间的矛盾,暴露了社会的虚伪与双重标准。

2.第二段讲述了作者与魏连殳的相识过程,以送殓为始,以送殓为终,体现了魏连殳的孤独与悲哀。

这种孤独不仅源于个人,更是社会对革命者的排斥与孤立。

3.第三段通过山村人的视角,展示了魏连殳在村中的形象。

尽管他被视为异类,却依然受到村民的妒羡。

这反映出革命者在民众心中产生的矛盾心理,既向往又排斥。

4.第四段描述了魏连殳本家的态度,他们不明白魏连殳的行为,将其视为异类。

这种误解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愚昧与无知,以及革命者所面临的压力与困境。

四、总结与感悟《孤独者》通过魏连殳的故事,表现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孤独与无奈,以及革命者在传统家庭观念和社会制度下的挣扎与抉择。

谈鲁迅小说《孤独者》的文学价值

谈鲁迅小说《孤独者》的文学价值

2021年第06期47文学研究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27谈鲁迅小说《孤独者》的文学价值程柏桦引言:文学作品是文学家通过思考与对社会的感悟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较大的影响,使人们在作品的阅读中,感受内在的魅力。

鲁迅就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之一,具有较多的文学作品,均能够让人们深思,了解鲁迅的创作意义,其中《孤独者》就是鲁迅的小说之一,展现了良好的文学价值。

一、反映社会真实现状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需对周围的生活以及状态进行全面的观察并了解,通过有效的观察,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可有效反映出社会的真实现状,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时人们的基本生活以及思想情况,鲁迅的小说大部分均具有对人们启蒙的内涵。

通过文章不断唤醒人们的意识。

为此,鲁迅的小说大多讲述了病态社会的现象,揭示了当下社会中百姓的疾苦。

在《孤独者》中,鲁迅塑造了魏连殳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属于另类,其接受了新的教育,具有新的思想,但未能找到对社会改变的方法,不断遭受到各种打压,使其逐渐走向孤独。

在该篇小说中,为人们呈现了爱国者的奋进,民众的无动于衷,无法唤醒民众的意识,使其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其最终更加孤独。

该篇作品也是对鲁迅自己真实写照,在鲁迅的人生中,曾经放弃了医生的职位,转为写作,弃医从文只为使民众觉醒,但却无果,深刻体验到了绝望与孤独。

为此,在该篇小说的写作过程中,体现了较多的无奈,在小说中魏连殳的一系列付出,也正是表达了鲁迅的心声,对救国的迫切,以及鲁迅对启蒙思想的深刻认识,并对中国社会当前的现状所绝望。

同时,小说中,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我”与魏连殳之间的对话,可让读者更加的真切的感受到绝望与悲凉,鲁迅借助该篇小说,更好的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反映了鲁迅实际的心情。

二、追求幸福和谐生活通过文学作品可展示出丰富的情感以及当代的状况,同时在文学作品中,也可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幸福的追求,更好的体现文学价值的善。

孤独者鲁迅读后感

孤独者鲁迅读后感

孤独者鲁迅读后感《孤独者鲁迅》是一本由余华所著的传记作品,以鲁迅先生的孤独一生为主线,展现了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经历和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鲁迅先生是一位孤独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在与孤独作斗争。

从小失去父母,长大后又饱受挫折和磨难,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敏锐地观察到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他以鲜明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

他的孤独并没有让他放弃,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在读《孤独者鲁迅》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坚韧和执着。

他用自己的文字,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的文学创作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抒发,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反思和警示。

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反思。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更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次伟大的启示。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孤独的,但他的孤独并没有让他迷失方向,反而激发了他更加强烈的创作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的一生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作品是对社会的呐喊和对人类精神的启示。

他的一生是对孤独的坚守和对信念的坚持,他的作品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的一生是对黑暗的挑战和对光明的追求,他的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他的一生是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作品是对社会的警示和对人类精神的启示。

读完《孤独者鲁迅》,我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的一生是对孤独的坚守和对信念的坚持,他的作品是对社会的呐喊和对人类精神的启示。

他的一生是对黑暗的挑战和对光明的追求,他的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
孤独者鲁迅先生原文解析如下: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魏连殳的一生。

魏连殳是一个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他曾经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无奈,让他逐渐陷入了孤独和迷茫之中。

小说的开头,鲁迅先生通过魏连殳的朋友叙述了他的不幸遭遇。

魏连殳因为不愿意迎合世俗,失去了工作,又因为生病而失去了亲人。

他的朋友在叙述中提到,魏连殳是一个性格独特、思想独立的人,但他的孤独和不幸却让人感到心痛。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鲁迅先生通过魏连殳的自述,展现了他人生的起伏和心路历程。

魏连殳曾经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

在这样的困境中,魏连殳遇到了一位老祖母。

这位老祖母虽然贫穷,但她的善良和乐观给了魏连殳一些启示。

她告诉魏连殳:“世上本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句话让魏连殳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现实仍然残酷。

魏连殳最终因为贫困和疾病的折磨,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离世让人们感到惋惜和悲痛,同时也展现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

通过《孤独者》这篇小说,鲁迅先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新思想的探索。

他通过魏连殳的人生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黑暗面。

同时,他也通过魏连殳的孤独和迷茫,表达了对新思想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总之,《孤独者》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小说,它以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孤独者》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我”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魏连殳的故事。

以下是对《孤独者》的赏析:
1. 主题:《孤独者》的主题是孤独和异化。

小说通过描写魏连殳的孤独和异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在小说中,魏连殳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无法得到理解和认同。

他的孤独和异化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

2.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独特。

魏连殳是一个孤独而又倔强的知识分子,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却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他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和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坚持和勇气。

3. 艺术特色:鲁迅的小说艺术特色独特,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揭示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在《孤独者》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孤独和压抑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孤独者》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小说,它通过对孤独和
异化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扭曲,同时也展现了知识分子的坚持和勇气。

这部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孤独者》

《孤独者》

鲁迅与内山完造
瞿秋白
• 鲁迅与内山完造结识得很晚(28年)。瞿 秋白,鲁迅曾送给瞿秋白一幅清人何瓦琴 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回 怀视之。可惜,鲁迅与瞿秋白不仅结识得 晚,且结识两年后,瞿就被国民党抓住杀 害了。交友不广,一方面说明鲁迅很孤独, 缺少交流很寂寞,另一方面说明他个性太 突出。有突出的个性,正是“巨人”的品 质之一。
• 从鲁迅的情感世界看,他的爱国、忧国忧民之情, 无疑是伟大的;他个人情感的对爱的渴望对情的 看重,是符合人性的。但却不被人理解,所以, 他又是孤寂的。(许广平曾回忆,鲁迅有时喝很多的酒,到阳
台上躺着。这也是心中痛苦、寂寞的一种表现与排遣。见张梦阳: 《中国鲁迅学通史》下,第557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 鲁迅“孤寂”形成的原因,也是一个值得 探讨的课题。这涉及: • 1.时代、历史的外在原因; • 2.个人气质的原因; • 3.与所受的影响,特别是尼采、安特莱夫等。
《孤独者》分析
• 新文学初期,鲁迅和其它文化主将们一样,奉行 新文学初期,鲁迅和其它文化主将们一样, 易卜生的一句名言: 易卜生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 孤立的人” 但近十年过去了, 孤立的人”。但近十年过去了,鲁迅体验到孤独 者失败的愤怒和悲哀, 者失败的愤怒和悲哀,塑造了这个由独立地反抗 社会走向变态自戕直至毁灭的知识分子形象。 社会走向变态自戕直至毁灭的知识分子形象。 • 小说中用一句方言点出了魏连殳的性格特征和现 实处境:独头茧。(据新版《鲁迅全集》注释, 。(据新版 实处境:独头茧。(据新版《鲁迅全集》注释, 绍兴方言称孤独的人为独头。蚕吐丝作茧,将自 绍兴方言称孤独的人为独头。蚕吐丝作茧, 己孤独地裹在里面,鲁迅用“独头茧” 己孤独地裹在里面,鲁迅用“独头茧”比喻自甘 孤独的人。) 孤独的人。)

两种不同的声音——鲁迅小说《孤独者》细读

两种不同的声音——鲁迅小说《孤独者》细读

(魏 ) “孩 子 总 是 好 的 。 他 们 全 是 天
真 … …” ( ) “ 也 不尽 然 。 ” 我 那 ( ) “ 。 大人 的 坏脾 气 ,在 孩 子 们 是 篇 佳作 。如 同 《 人 日 狂
记》, 《 孤独者》 的思想 内含 容量极大,多年来 ,学术 界
篇 小 说 的 艺术 特 色 , 不 但 在 中 国其 他 现 代 文 学 作 家 作 品 中 段 对 话 :
绝 无 仅 有 , 即 使在 鲁 迅 的 作 品 中 ,也 只 有 《 人 日记 》 、 狂
《 》 、 《 酒楼 上 》 、 《 碣 文 》 、 《 败 线 的 颤动 》 药 在 墓 颓 等 少 数 篇 章 足 以 当之 。 《 独 者 》 的 重 要 性 亦 由此 可知 , 孤
到 的鲁 迅 给 她 的 印象 是 这 样 的 : “ 然 ,一 个 黑影 子投 进 很 令 人 震 惊 的 。 当革 命 的 先 驱 者 ,为 着 被 压 迫 者 奋 斗 了 一 突
教 室 里 来 了 。首 先 惹 人注 意 的 便 是 他 那 大 约 有 两 寸 长 的 头 生 ,再 也 无 能为 力 时 ,最 后 遭 到 的 却 是 自己人 的唾 弃 。这 发 , 粗 而 且 硬 ,笔 挺 的竖 立着 , 真 当 得 ‘ 发 冲 冠 ’ 的一 也 是 鲁 迅 所 欣 赏 的一 位俄 国 作 家— — 阿 尔 志 跋 绥 夫 在 描 写 怒 个 ‘ ’字 。 ”从 以上 两 段 描 写 中 不 难 看 出两 者 的 相 似 , 冲 他 笔 下 的 主 人 公 工 人 绥 惠 略 夫 时 所 深 深 感 受 到 的哀 痛 。在
子 ,逼 他 在 笔 据 上 画 押 。 这 正 是 鲁 迅 早 年 所 亲 身 经 历 过 就 可 以逐 渐 好 起 来 :而 “ ” 却 认 为 中 国 的 现 在 的坏 ,恰 我 的 , 创 痛 酷 烈 ,终 生 难 忘 ,所 以 不 由 自主 地 在 他 的 小 说 中 恰 在 于 从 根 苗 上 就 坏 了 ,从 这 一 点 上 看 来 , 中 国是 没 有 希

《孤独者》解读

《孤独者》解读

《孤独者》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

对别的作品鲁迅似乎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小说的叙述者“我”,名字叫做申飞,这正是鲁迅曾经用过的笔名。

我们看鲁迅给小说中主人公的这幅肖像:“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对照许广平笔下的鲁迅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里来了。

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着,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是不难看出两者的相似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神似。

可以说,魏连殳就是鲁迅的自画像,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魏连殳到底揭示了鲁迅的哪一方面。

我们就来读这篇《孤独者》。

小说开头第一句就很特别——“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这是一个暗示:“死亡的轮回”的沉重阴影将笼罩小说人物的命运,以及整篇小说。

小说的叙述也从“送殓”始:魏连殳一直跟他的祖母生活在一起,这个祖母其实不是他亲祖母,是他的父亲的继母。

后来祖母死了,他从城里赶来奔丧。

他是有名的洋学堂里出来的异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紧张:他来了,能否按照我们的传统规矩办事呢?于是提出三个条件:必须穿孝服,必须跪拜,必须请和尚道士。

魏连殳来了,大家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

按照中国农村的习俗,装殓的时候别人是会非常挑剔的,看子孙孝顺不孝顺。

且他装殓祖母的时候,非常地耐心,这些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但有一点很不对劲,就是当一切都正常进行,许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为孝子却一声没响,大家都在哭,他不哭,这就引起了“惊异和不满”,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大家都不哭的时候——“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

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这样一个魏连殳,很自然地使我们想起了魏晋时代非常特殊的一个人物——的阮籍。

读鲁迅小说《孤独者》

读鲁迅小说《孤独者》

2016.10《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

细细品味,会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特立独行的个性主义者与温情的人道主义精神:魏连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个性主义者。

在连小学都没有的寒石山村中,只有他是出外游学的学生,他是村人眼中的一个异类,常有古怪事迹传出;魏连殳喜欢发表没有顾忌的言论,遭致别人的攻击和讨厌;对于人际交往他总是很冷淡,也不愿接受爱情和婚姻,反而愿意亲近孩子和失意之人;他向来一有钱来即随手散去,没有什么储蓄。

凡此事例还有很多。

深入文本,笔者感受更多的是蕴藏在这独特的个性主义背后的一种脉脉温情。

魏连殳是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他性格充满着一种良善和纯真,一种温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魏连殳的“温情的人道主义精神”首先体现在他与祖母之间。

魏连殳的祖母并非他的亲祖母,只是他父亲的继母。

就是这样的祖母,“终日终年的做针线,机器似的”,供养整个家庭,并在他父亲去世后,继续辛苦劳作,抚养他长大成人,进学堂,有了事做。

可以说祖母的一生对魏连殳产生了很强烈的影响,他感受到了祖母一生贫困坎坷的命运和她内心的悲苦与孤独,甚至认识到世上这样的人还很多。

可以说,魏连殳对祖母的感情不止局限于孝,更多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

此外,文本时常流露魏连殳对贫苦下层人民的关怀,如:“赠器具给女工并借房屋给她居住”、“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和“倒很亲近失意的人”,这亦是主人公身上社会良知与人道温情的表现。

而小说中魏连殳对待孩子的态度更加表明他内心的那份带有“温情”色彩的梦想和性格中的纯善。

魏连殳在成人的世界不喜交际,对人总是冷淡,然而每次见到孩子却“眼里即刻发出欢喜的光来”,“不像平时那样的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他时常给房主家的孩子买小礼物,听说孩子生病“竟急的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

在他眼里,孩子总是天真,孩子没有大人的坏脾气,后来的坏是环境教坏的,他也因此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只要改变环境,便可杜绝人之坏。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呐喊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篇名为《孤独者》的散文,通过对孤独这一主题的描绘,展示了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无奈。

《孤独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作者通过对自己内心的独白,表达了他对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困惑和无奈。

文章开头,作者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在黑暗中凭空站着一个我”。

这种孤独并非是身体上的孤立,而是内心的孤独。

他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无法与他们建立起真实的联系。

他与人交往时,总是感到自己被冷漠和疏远,无法找到归属感。

他感叹道:“我不能发抖,不能哭,不能死,我只能把自己关在这个房间里,面对着暗夜,抱着自己的身体,不停地颤抖”。

作者接着描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种种遭遇和挫折。

他经历了工作上的失败、爱情的失落和友情的破裂。

他感叹自己仿佛成了一个废人,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他在文章中写道:“我在黑暗中看到了我的身体,它已经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这种自我放逐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使得作者在社会中越来越孤立,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然而,鲁迅并非只是停留在对孤独的抱怨和绝望之中,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对孤独者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功利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冷漠。

人们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成功,常常忽视了他人的需求和情感。

这种冷漠和疏离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感到越来越孤独和无助。

他写道:“我常常感到,世界上有千百万个人,但是,没有一个人是我的。

”这种对社会冷漠的揭示,使得《孤独者》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哀叹,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在鲁迅的笔下,孤独者并非只是个体,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他通过对个人孤独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冷漠和人际关系的脆弱。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进而促使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他认为,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情感,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支持。

鲁迅《彷徨·孤独者》原文赏读

鲁迅《彷徨·孤独者》原文赏读

鲁迅《彷徨·孤独者》原文赏读鲁迅《彷徨·孤独者》原文赏读一我和魏连殳相识一场,回想起来倒也别致,竟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

那时我在S城,就时时听到人们提起他的名字,都说他很有些古怪:所学的是动物学,却到中学堂去做历史教员;对人总是爱理不理的,却常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常说家庭应该破坏,一领薪水却一定立即寄给他的祖母,一日也不拖延。

此外还有许多零碎的话柄;总之,在S城里也算是一个给人当作谈助的人。

有一年的秋天,我在寒石山的一个亲戚家里闲住;他们就姓魏,是连殳的本家。

但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

这也不足为奇,中国的兴学虽说已经二十年了,寒石山却连小学也没有。

全山村中,只有连殳是出外游学的学生,所以从村人看来,他确是一个异类;但也很妒羡,说他挣得许多钱。

到秋末,山村中痢疾流行了;我也自危,就想回到城中去。

那时听说连殳的祖母就染了病,因为是老年,所以很沉重;山中又没有一个医生。

所谓他的家属者,其实就只有一个这祖母,雇一名女工简单地过活;他幼小失了父母,就由这祖母抚养成*人的。

听说她先前也曾经吃过许多苦,现在可是安乐了。

但因为他没有家小,家中究竟非常寂寞,这大概也就是大家所谓异样之一端罢。

寒石山离城是旱道一百里,水道七十里,专使人叫连殳去,往返至少就得四天。

山村僻陋,这些事便算大家都要打听的大新闻,第二天便轰传她病势已经极重,专差也出发了;可是到四更天竟咽了气,最后的话,是:“为什么不肯给我会一会连殳的呢?……”族长,近房,他的祖母的母家的亲丁,闲人,聚集了一屋子,豫计连殳的到来,应该已是入殓的时候了。

寿材寿衣早已做成,都无须筹画;他们的第一大问题是在怎样对付这“承重孙”〔2〕,因为逆料他关于一切丧葬仪式,是一定要改变新花样的。

聚议之后,大概商定了三大条件,要他必行。

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请和尚道士做法事〔3〕。

总而言之:是全都照旧。

他们既经议妥,便约定在连殳到家的那一天,一同聚在厅前,排成阵势,互相策应,并力作一回极严厉的谈判。

鲁迅孤独者阅读理解

鲁迅孤独者阅读理解

鲁迅孤独者阅读理解
一、鲁迅〈孤独者〉阅读理解
读鲁迅的孤独者可真是一场奇妙又有点“烧脑”的旅程呢。

这篇文章里的人物形象那可太丰富啦。

主人公魏连殳就是个超级复杂的人。

他一开始像是个叛逆者,对旧的传统和习俗都不怎么感冒。

他的那些行为啊,在当时的人看来肯定特别怪异,像他参加祖母的葬礼,就有好多和传统葬礼不一样的地方。

他好像是在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旧礼教的不满。

从他的经历来看,他在社会里也是四处碰壁。

他想做些事情,想要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可是周围的环境就不允许他这样。

他的孤独啊,那可不是简单的没人陪着的孤独,是一种心灵上的,跟周围人都没有办法真正沟通的孤独。

就好比他在周围人都追捧旧的东西的时候,他却有新的想法,这就和大家格格不入了。

再说说文章的氛围。

鲁迅写得那叫一个压抑啊。

那种黑暗、沉闷的感觉,就好像你走进了一个很古老的、没有阳光的房子里。

文字里透露出来的绝望感,真的让人读着心里沉甸甸的。

而且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也很值得玩味。

鲁迅的描写特别细致,从人物的外貌到他们的行为,再到内心的想法,一点点把这个孤独者的形象给刻画出来。

比如写魏连殳的笑,有时候是那种冷笑,这冷笑背后就藏着他对周围人和事的不屑和无奈。

总的来说,读孤独者就像是在和鲁迅进行一场深度的心灵对话,他通过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的困境、孤独和无奈,
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鲁迅小说《孤独者》的文学价值

鲁迅小说《孤独者》的文学价值

2018年第20期(总第794期)大放鲁迅小说《孤独者》的文学价值马 陕(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河南南阳473000)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其小说不仅带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而且蕴含着中国现代小说不同 于传统小说的文学特质。

在鲁迅的作品中,《孤独者》无疑是其自传色彩最浓厚、人物命运最独特的一篇小说。

本文从三个方面 分析《孤独者》具有的文学价值,让人们进一步了解鲁迅,认识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更加热爱鲁迅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鲁迅小说《孤独者》文学价值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创造的精神产品,具有独特的价值。

文学的价值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文学观认 为文学的价值就是文学作品能够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尤 其是精神层面的需要。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神奇的 魅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既让人们从中得到心灵的震撼和美 的享受,又能推动社会发展,文学作品没有文学价值就没有 生命力。

和一般商品类似,文学价值是多样性的、差异性的,的变迁和审美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但古今中外人们评价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基本上以真、、美作为 主要的 ,、、美是文学价值中精神价值的三种基本形式。

的《独》、、美,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分析,让人们进一 的作品,认识 中的。

文学作品是作家 观 的观 、思 、的产 物。

文学价值的,的是作家要 社会的 ,作家的 。

《独 》就是 中20 20年 中和 识 生 、思 的,是 思 上 的。

作的的,就是“主义”思,以“性”为的,所以的,“多采自病态社会的 的人们中,意思是 ,的意”[1]。

《独》写出了一个怎样病态社会中的不幸民众:的村民没上过学,所以 外学的魏连殳为异类,却妒慕他挣得很多钱;为了一间房逼魏连殳继自己儿子的堂兄;大的祖母先前认为魏连殳迂腐,不让孙子们接近,对被称为 “老太太”以为,却在魏连殳交运后叫她为“老家伙”觉得 有趣;就是 眼中的中国社会现状:一潭死水又排斥新 思的社会,被封建文思铁箍般禁锢,浑浑噩噩地 ,没有个体的 意识又唯利是图。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赏析

鲁迅孤独者全文和分析孤独者分析小说以死亡为开场—叙述者“我”与魏连殳的认识“以送殓始,以送殓终”,暗示着小说人物“死亡轮回”的命运,也注定了小说将以死亡结尾。

“我”第一次见到魏连殳是在他祖母的葬礼上,是带着想看看这“吃洋教”的“新党”怎样在传统的葬礼仪式上翻新花样的心理。

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族长们提出的三大照旧条件。

更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当大殓完毕后,“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并且,“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

”人们一向认为只有遵循前人留下来的规矩,才合乎礼,殊不知那些只会照搬古例,并不发自内心去悲伤逝者的的人所遵循的“礼”,只不过礼俗,是肉体上机械的行动,表面上对逝者的敷衍而已。

而魏连殳这种老例上所没有的行为,才更体现他内心里精神上对祖母逝去的真正的悲痛,这种看上去是反礼教的行为,才更体现了魏连殳的真孝。

缅怀逝者,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还要发自肺腑,这才是对逝者的尊重。

按照规矩来,满脸泪水,内心却丝毫没有悲伤,这种虚伪的所谓的礼教,不要也罢。

魏连殳是一个异类,在洋学堂上过学,有一份薪水不错的职业,对人总是爱理不理,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喜欢发表议论,不仅篇幅多,而且往往颇奇警。

这样一个让人眼红的异类,与整个社会的“多数”是绝对对不相容的,所以,大家背后针对他,校长也因为流言蜚语把他解聘了。

为生活所迫,嗜书如命的他,也只能把书拿来卖;并且这样骄傲的一个人,最后却需要拜托人帮他讨工作,这样的社会是何等的残酷,“多数”对一个异端残酷的驱逐,一步一步地剥夺他的一切。

“我”同情魏连殳,仍和他来往,为他的工作奔走,然而这都成了“我”的罪状。

报纸上开始有文章攻击“我”了,自然是不指名的,措辞很巧妙,但一看就是“我”在挑剔学潮,所以我只能关起门来,躲着。

这样的社会的“多数”都希望某个比他们好的人变成弱者,并且为这一希望努力着,而当事情如他们所愿后,他们却仍不愿放过他,不愿有人帮助他,只有等到盖棺定论,这些“多数”才会松一口气。

鲁迅《彷徨》散文集:《孤独者》

鲁迅《彷徨》散文集:《孤独者》

鲁迅《彷徨》散文集:《孤独者》鲁迅《彷徨》散文集:《孤独者》“你大约还记得我旧时的客厅罢,我们在城中初见和将别时候的客厅。

现在我还用着这客厅。

这里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失眠和吐血……。

“你前信说你教书很不如意。

你愿意也做顾问么?可以告诉我,我给你办。

其实是做门房也不妨,一样地有新的宾客和新的馈赠,新的颂扬……。

“我这里下大雪了。

你那里怎样?现在已是深夜,吐了两口血,使我清醒起来。

记得你竟从秋天以来陆续给了我三封信,这是怎样的可以惊异的事呵。

我必须寄给你一点消息,你或者不至于倒抽一口冷气罢。

“此后,我大约不再写信的了,我这习惯是你早已知道的。

何时回来呢?倘早,当能相见。

——但我想,我们大概究竟不是一路的;那么,请你忘记我罢。

我从我的真心感谢你先前常替我筹划生计。

但是现在忘记我罢;我现在已经‘好’了。

连殳。

十二月十四日。

”这虽然并不使我“倒抽一口冷气”,但草草一看之后,又细看了一遍,却总有些不舒服,而同时可又夹杂些快意和高兴;又想,他的生计总算已经不成问题,我的担子也可以放下了,虽然在我这一面始终不过是无法可想。

忽而又想写一封信回答他,但又觉得没有话说,于是这意思也立即消失了。

我的确渐渐地在忘却他。

在我的记忆中,他的面貌也不再时常出现。

但得信之后不到十天,S城的学理七日报社忽然接续着邮寄他们的《学理七日报》来了。

我是不大看这些东西的,不过既经寄到,也就随手翻翻。

这却使我记起连殳来,因为里面常有关于他的诗文,如《雪夜谒连殳先生》,《连殳顾问高斋雅集》等等;有一回,《学理闲谭》里还津津地叙述他先前所被传为笑柄的事,称作“逸闻”,言外大有“且夫非常之人,必能行非常之事”〔11〕的意思。

不知怎地虽然因此记起,但他的面貌却总是逐渐模胡;然而又似乎和我日加密切起来,往往无端感到一种连自己也莫明其妙的不安和极轻微的震颤。

幸而到了秋季,这《学理七日报》就不寄来了;山阳的《学理周刊》上却又按期登起一篇长论文:《流言即事实论》。

浅谈鲁迅《孤独者》

浅谈鲁迅《孤独者》

读《孤独者》有感当鱼儿完全失去了希望,才看清了身边狰狞的网绳,春天在哪儿啊,它含着眼泪,重新开始了冰层下的旅程。

——食指《鱼儿三部曲》夜已深,习习的凉风透过窗纱吹拂着脸颊,略感微凉。

终于还是拿起了那本放下过几次的《鲁迅小说》看了起来。

再次翻开那篇《孤独者》细细的咀嚼。

这是一篇只有几十页的短骗小说,然而我却读了好些天,不只是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笔晦涩深奥,更是因为文中的冷峻与黑暗让我难以品味。

每每拿起这本书总感觉心中多了一份沉重,压着让人喘不过气,所以拿了又放下,拿了又放下。

终究还是看完了它,不禁长长的舒了口气,但随即又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脑海中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孤独的身影,夕阳的斜照下拖得老长老长、、、、有人说,读罢鲁迅的文章总有种灵魂被掏空的感觉,欲笑却又无可笑,欲哭亦觉无所可哭。

细想过后却是有如此之感,有时候不禁会多了几句埋怨,埋怨鲁迅先生,他的文章总是先给人揭示一片黑暗的“现实”,让人深感恐慌,再当你快要绝望时便隐约出现一丝亮光,让你看到一丝希望,然而这“希望之光”尚未成为星火之时,他又迅速捻灭了它,这样几经挣扎,让人便有了灵魂被掏空的感觉。

正如这篇《孤独者》中魏连殳有这样说道“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的……”他孤独,不愿与人交往,但对待孩子他却是那般的喜爱,然而最终又让那那“天真”的孩子“拿着一片芦叶,指着魏连殳道:杀!而那个孩子“还不很能走路……”。

其实这也怪不得鲁迅先生,因为中国人历来都喜欢圆满,即便看透了残酷的现实也还要寄托几丝希望,而鲁迅先生是要说真话的。

《孤独者》这篇小说以送殓始送殓终,开头便给人营造出了一份凄凉,主人公魏连殳始终是孤独的,在别人眼中他就是一个另类,总是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让人不敢靠近,所以他是孤独的,然而细想一下他的孤独是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他的另类,是源于他是唯一有革命思想的人,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以至于在愚昧的众人之中,他是孤独的。

想到这便对他多了几分同情,多了几分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孤独者全文和分析
孤独者分析
小说以死亡为开场—叙述者“我”与魏连殳的认识“以送殓始,以送殓终”,暗示着小说人物“死亡轮回”的命运,也注定了小说将以死亡结尾。

“我”第一次见到魏连殳是在他祖母的葬礼上,是带着想看看这“吃洋教”的“新党”怎样在传统的葬礼仪式上翻新花样的心理。

但他却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族长们提出的三大照旧条件。

更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当大殓完毕后,“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并且,“这模样,是老例上所没有的。

”人们一向认为只有遵循前人留下来的规矩,才合乎礼,殊不知那些只会照搬古例,并不发自内心去悲伤逝者的的人所遵循的“礼”,只不过礼俗,是肉体上机械的行动,表面上对逝者的敷衍而已。

而魏连殳这种老例上所没有的行为,才更体现他内心里精神上对祖母逝去的真正的悲痛,这种看上去是反礼教的行为,才更体现了魏连殳的真孝。

缅怀逝者,我们要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还要发自肺腑,这才是对逝者的尊重。

按照规矩来,满脸泪水,内心却丝毫没有悲伤,这种虚伪的所谓的礼教,不要也罢。

魏连殳是一个异类,在洋学堂上过学,有一份薪水不错的职业,对人总是爱理不理,喜欢管别人的闲事,喜欢发表议论,不仅篇幅多,而且往往颇奇警。

这样一个让人眼红的异类,与整个社会的“多数”
是绝对对不相容的,所以,大家背后针对他,校长也因为流言蜚语把他解聘了。

为生活所迫,嗜书如命的他,也只能把书拿来卖;并且这样骄傲的一个人,最后却需要拜托人帮他讨工作,这样的社会是何等的残酷,“多数”对一个异端残酷的驱逐,一步一步地剥夺他的一切。

“我”同情魏连殳,仍和他来往,为他的工作奔走,然而这都成了“我”的罪状。

报纸上开始有文章攻击“我”了,自然是不指名的,措辞很巧妙,但一看就是“我”在挑剔学潮,所以我只能关起门来,躲着。

这样的社会的“多数”都希望某个比他们好的人变成弱者,并且为这一希望努力着,而当事情如他们所愿后,他们却仍不愿放过他,不愿有人帮助他,只有等到盖棺定论,这些“多数”才会松一口气。

这就是这个属于“多数”的极端社会的残酷性,连弱者都不放过。

读这篇小说时,鲁迅内心的那种矛盾很明显的跃然纸上。

第二节中写魏连殳非常喜欢孩子,与“我”讨论时,他与“我”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孩子总是好的。

他们全是天真……。

”“大人的坏脾气,在孩子们是没有的。

后来的坏,那是环境教坏的。

原来却并不坏,天真……。

我以为中国的可以希望,只在这一点。

”但是这个对生活的希望的讨论是没有结论的,这也反映了鲁迅自己内心的矛盾。

第三节中,“我”认为魏连殳“实在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了。

”是由他自己的心境造成的这种孤独感,然而魏连殳却说起了祖母,说虽然不是亲祖母,“没有分得她的血液,却也许会继承她的运命”。

小说结尾,“我”来看魏连殳,又感到“我”跟魏连殳有某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