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

合集下载

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

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

第四章
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
五四运动发端于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交涉的失败,但其思想源流则来自于先前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随之而起的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事件,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外而言,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滑、国家利权不断丧失的趋势,开始了中国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其间仍有各种波折,但历史大趋势自此已不可改变。对内而言,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历程,经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组织,产生了工人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的政治面貌、社会结构和思想倾向从此开始有了非常的改观,革命的性质亦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因此,五四运动成为近代中国由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向下沉沦趋向而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民生富强的上升趋向的转折点。
在一片复旧的沉闷空气中,有识者仍在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其应走的发展道路。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国人的认识水准较前毕竟有了变化,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概念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慢慢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而经过清末民初的革命激荡与舆论开放,传统的、封建的、专制的种种事物概念,也正在引起人们的反感与抵制,这种变化在城市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们中表现更为明显。相较于晚清时期,民国成立后的出版、传媒业数量更多,出版与报道面更广,虽然与民初的开放环境相比,袁世凯确立其统治后,政府对出版、传媒业的控制有所加强,但毕展空间。1915年,因为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刺激了国人的爱国意识,对新思想的传播也是有利的因素。所有这些,都为传播与弘扬新思想、新观念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简介

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简介

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简介与传统节日不同,五四节与节气无关,因此在追溯它的来源时,可以暂时放下日期测算的问题,因为每年都是固定的,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盘点2022年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简介,欢迎参阅。

五四运动的发展历程简介五四运动的具体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你们知道吗?现在让我们要来好好学习一下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五四运动全过程吧!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这四条办法是:(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示威运动;(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之大示威。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京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

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

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

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

五四青年节来源于哪个历史事件

五四青年节来源于哪个历史事件

五四青年节来源于哪个历史事件青年是国家未来的主角,掌握着祖国的命运,一个国家有好的青年一代,才能有更加强盛的未来。

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五四青年节来源于历史事件,欢迎参阅。

五四青年节来源于哪个历史事件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青年节的由来故事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公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巴黎和约”的签订,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五四青年节的意义1、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从组织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备。

2、五四青年节实际上已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象征意义。

其象征意义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方向。

3、五四青年节的设立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五四运动:中国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五四运动:中国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五四运动:中国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发端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运动和文化革命,是中国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发端。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和批判,西方现代文化和文明的引进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

五四运动起源于1919年5月4日,当时北京的大学生和市民在爱国运动的推动下,发起了一次抗议和示威活动,要求废除对德国的不平等条约和撤销将德国在中国领土上的特权。

这次抗议活动很快传遍了全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型社会运动和文化革命。

五四运动的主张是科学、民主、自由和爱国,它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摒弃中国封建传统观念和制度,引进西方现代文化和文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落后局面,建立一个强大、富裕、民主、自由的现代国家。

五四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新生代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发起了一场持久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革命,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是为中国前途和命运作出贡献,为将来推动中国走向民主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理论和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中的主要思想主张包括:“以科学为基础”、“民主革命”、“时代精神”、“新文化运动”等,这些思想和主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对中国以后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四运动的意义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它加速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它启示和启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激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认识和发掘,使中国逐渐走向了强大、富裕、民主、自由的现代化国家。

总之,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发端,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和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它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和精神的时代,为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考释》范文

《2024年“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考释》范文

《“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考释》篇一五四运动:名称发端问题考释一、引言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其名称和发端问题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历史资料梳理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五四运动”这一名称的发端问题进行考释。

二、五四运动名称的起源五四运动,全称“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其名称源于1919年5月4日发生在中国的青年学生运动。

当时,中国正值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期,众多爱国青年和学生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

此次运动的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们逐渐将这一时期的青年学生运动称为“五四运动”。

三、名称发端的背景及条件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首先,中国处于民族危机严重的时期,民众的爱国情绪高涨,加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

其次,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剧变,特别是中国参与一战后的权益之争问题成为重要诱因,推动了一大批有志之士通过集会游行等形式进行表达和反抗。

在内外因素交织的背景下,人们将5月4日的行动统一称为“五四运动”,进而为这一名称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四、名称发端的考据与辨析关于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存在多种说法和观点。

经过文献考证和历史资料梳理,我们发现,“五四”一词最早在晚清时期已经出现,但其成为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则是在此次运动后。

因此,“五四”作为指代这场运动的特定名称是后起的。

在“五四”之后加上“运动”二字,主要是为了更明确地描述这场运动的规模和性质。

五、结论综合述,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一名称的定型,既体现了当时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反帝反封建的决心,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民族觉醒和思想解放。

通过对五四运动名称发端问题的考释,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六、总结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运动,其名称“五四运动”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得以定型的。

专题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专题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专题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考点导图】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23年)(1)五四运动:①背景及原因: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的反动政策;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②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③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④“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是其主旋律。

⑤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①背景:思想基础: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各地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标志:中共一大。

③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

④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

2.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1)特点: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民族革命。

(2)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3)事件: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4)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工农武装割据:①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2)红军长征:①遵义会议: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②长征胜利: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一条主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三个战场:正面战场(主动抗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海外战场。

(3)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内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版本二》一.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继续,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相同的历史因素。

1.中国社会性质没变,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他们联合起来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而无视中国主权和中国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这一客观现实;另一方面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对内加紧掠夺,人民赋税沉重;同时军阀间混战不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深重灾难。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没变,依然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3.革命任务没变,依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敌人,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代表——北洋军阀政府。

4.革命性质没变,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五四运动又具有以往革命不同的特点。

1.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以往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了五四运动的主力,也成为了以后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2.革命指导思想不同。

以前是三民主义为革命理论指导;五四运动中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李大钊、陈独秀成为了运动的指导,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流。

3.革命发展前途不同。

以往资产阶级主要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以后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并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目标。

4.革命所体现的革命精神不同。

以往三民主义理论缺乏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彻底性;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不妥协的革命彻底精神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开端,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三个卖国贼,也使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未在合约上签字。

5.革命所属范畴不同。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它已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何将五四运动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为何将五四运动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为何将五四运动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摘要:1919年由学生掀起的五四运动,既是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新的文化运动。

但就五四运动是否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能否作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或者五四运动只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过度阶段,60年代就展开过讨论。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所具有的历史特点。

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爆发过不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等,但是这些反抗斗争,或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或盲目排外,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5月4日下午,北京的十三所大中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政府的卖国。

他们发表宣言,散发传单,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收回青岛”、“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反对巴黎和约,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并举行了游行。

五四运动明确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私密外交,实行民族自觉”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的口号,将斗争目标指向封建势力的总代表——北洋军阀政府,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当时中国的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利,使中国人民彻底打破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显示着民族意识的觉醒。

由华东师大编写的《中国革命史研究荟萃》一书中,列举了学术界从以下四个侧面阐释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一,在五四运动中,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斗争中,许多人抛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第二,革命人民同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作了坚决的斗争,实现了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罢免了三个卖国贼,拒签和约;第三,运动中提出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战斗口号,是反帝反封建口号的具体化。

这种纲领性口号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当时对革命主要对象的认识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纲领;第四,在运动中形成了各阶级、各阶层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统一战线。

五四运动:中国向文明进步的重要转折点

五四运动:中国向文明进步的重要转折点

五四运动:中国向文明进步的重要转折点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向文明进步的重要转折点。

它是中国民族征服时期的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本文将从五四运动的起源、背景、过程和意义等角度,探讨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五四运动的起源和背景五四运动最初源于一群学生对于国家现状的不满,他们在见识封闭、知识残缺、思想僵化的校园中感到愤慨,于是发起了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运动。

这场运动在1919年5月4日爆发,这一天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游行示威的开始。

随后,全国各大城市的学生纷纷加入到游行抗议的队伍中,形成了一场蔚为壮观的民族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非常复杂,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封建社会的残余和老派文化的顽固抵抗,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和列强的侵略和欺压。

在当时,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霸占了中国的领土,并将中国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

而中国的统治阶层却依然沉睡在封建文化的泥淖之中,无力振兴国家。

五四运动爆发的最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的决定。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废除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归还岛屿等十三个要求,但却遭到了拒绝。

这些不平等的条约和决定激起了中国的学生和公众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并在年轻的民族意识的推动下爆发了五四运动。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和基本内容五四运动的起源是学生的爱国示威抗议,但很快,中国的知识分子、工商界和民间社会团体纷纷响应,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反封建反帝反饥饿的运动浪潮。

五四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倡导新文化、推进国家民主化。

五四运动的主要标志是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他们举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标语,高喊“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打倒欺负学生的官僚。

”这场示威几乎蔓延到全国每个城市,成为了一场全民抗议和反抗的运动。

五四运动的另一个标志是许多知识分子组织新思潮和新文化,鼓励人们去学习现代科技和近代文化,并把这些新思潮运用到自己的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中。

《2024年“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考释》范文

《2024年“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考释》范文

《“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考释》篇一五四运动:名称发端问题考释一、引言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运动,其名称的来源和发端问题,历来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五四运动名称发端问题的考释,探讨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

二、五四运动名称的起源五四运动,全称为“五四爱国学生运动”,其名称的起源主要源于1919年5月4日发生在中国的历史事件。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国内外的矛盾日益激化。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学生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这一天的抗议活动迅速蔓延至全国,成为一场广泛的社会运动,因此被称为“五四运动”。

三、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关于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主要涉及到其命名的过程和意义。

据历史记载,当时的学生们在抗议活动中,以“爱国”为口号,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渴望。

因此,“五四”二字在命名时取自该运动的起始日期(5月4日),同时体现了这场运动的爱国主题。

这一命名方式既体现了运动的起止时间,又突出了其爱国主题,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时代意义。

四、五四运动名称的传播与影响五四运动名称的传播与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其名称逐渐被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这一名称不仅代表了当时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反帝反封建的决心,还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四运动名称的传播与影响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奠定了基础。

五、结论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涉及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这一名称的起源既体现了当时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反帝反封建的决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四运动名称的传播与影响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深刻铭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价值,继续发扬其精神,为推动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六、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传承和发扬其精神。

中国青年运动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青年运动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青年运动史知识点总结一、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历程1. 辛亥革命前的青年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发端。

在辛亥革命前,中国青年开始意识到国家危局,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江苏激进青年把哥等性恶魁打倒了。

北洋政府成立后,青年开始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政治运动。

2.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青年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化革命,其主要内容是反传统和封建礼教,倡导民主、科学、实用等思想。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青年成为时代的主要推动力量,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高潮,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革命性运动。

该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追求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

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的觉醒和崛起,标志着中国青年从被动到主动,从被压迫到反抗的历史性转变。

4.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青年运动五四运动之后,青年开始掀起了一股"失望情绪"浪潮。

青年开始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积极探索新的文化思潮,引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5. 科学技术青年运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青年开始积极探索科学技术领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以上就是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青年运动的丰富多彩和历史厚重。

二、中国青年运动的主要内容中国青年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抗争、文化倡导、社会改革等多个方面。

1. 政治抗争中国青年在近代史上先后参与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政治抗争活动。

青年在这些政治抗争中,发扬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展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2. 文化倡导中国青年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和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倡导新文化思潮和新文化观念,开展了反传统、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文化倡导活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社会改革中国青年参与了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如妇女解放运动、农村改革运动等。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的变革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的变革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的变革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群众性爱国运动。

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变革,引领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首先,五四运动使得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在这之前,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列强的欺凌和统治,民族意识被压抑得十分低沉。

而五四运动的爆发,激发了人民对自身民族尊严的追求。

学生们以爱国为名,走上街头抗议巴黎和会的条约。

这一行动唤醒了中国人民,让他们认识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应该交由自己来决定。

其次,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变革。

五四时期,西方知识和思潮传入中国,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

学生们纷纷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他们开始拒绝传统社会的封建道德和儒家思想。

五四运动通过对旧文化的否定,为中国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

此外,五四运动造就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

在五四运动中,许多学生投身于革命事业,在实践中培养了坚定的政治理想和崇高的个人品格。

他们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改变国家和社会的关键。

这种觉醒与成长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新一代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还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依然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仍然强调从伦理道德层面进行培养。

然而,五四运动之后,学校课程开始注重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启发式教育。

这种变革为后来中国良好教育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最重要的是,五四运动为中国社会的革命和发展提供了动力。

五四运动中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共合作的主要力量。

他们投身于反帝反封建斗争,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

总之,五四运动对于现代中国的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文化的变革,培养了新一代知识分子,改革了教育体系,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五四运动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进程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四运动的社会变革

五四运动的社会变革

五四运动的社会变革一、介绍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起因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19年五月四日。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入侵、政治腐败和封建主义统治等多种问题,民众对国家命运感到不满与焦虑。

五四运动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他们秉持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通过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二、政治变革五四运动在其核心中承载着对西方政治理念的倡导。

运动期间,学生们提出了西方民主政治的观念,并呼吁废除君主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这些呼声促使中国引进西方政治理论与机制,并倡导宪政体制。

此后,在中国的改革历程中,“废黜悼念”运动成为一股潮流,在探讨更合理有效的政权模式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教育变革作为学生领导的运动,五四运动也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过去,中国的教育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强调死记硬背而忽视对思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然而,五四运动强调科学、民主、独立思考等理念,并呼吁建立现代的大学教育系统。

于是,在此后的改革中,中国大学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实施更加开放自由、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与体系。

四、社会风气变革五四运动也对中国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

校园示威游行激发了更广泛的社会抗议浪潮,推动着中国社会从旧有封建礼教价值转向以独立、平等为基础的新时代价值观念。

此后,“男女平等”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妇女开始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并争取自己合法权益。

这一方面推进了性别平等与女性解放;另一方面也倡导尊重个体独立和人权保护。

五、文化艺术变革五四运动还在文化艺术领域引发了一系列的革新风潮。

学生们对西方文化有很高的赞誉,他们追求自由、平等与科学的价值观念,逐步摒弃了封建传统和礼教束缚,积极提倡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白话文写作、反对古典浪漫主义,并试图将革命思想融入到文艺创作中。

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开辟了新的道路,加速了中国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六、民族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民族觉醒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五四运动与现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社会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是以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为主要目标的爱国民主运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与背景息息相关,当时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也在这一浪潮中不断受到震撼和挑战。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中国现代文化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和起点。

五四运动的发生主要源于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旧式传统文化的反感和对于现代文化的渴求。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锁定的一部分。

中国知识界普遍认为,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成为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障碍,需要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中华文明需要急剧变革,以适应现代世界。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起点,它的兴起为中国现代文化融入现代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除了对传统文化的拒斥外,还在对外文化的自觉学习和借鉴。

他们在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留学,深受当地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国际先进的现代科学、先进的民族文化和艺术。

生动体现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转型精神,塑造出了“民主、科学、文化”的新风貌。

随着五四运动的持续和广泛影响,中国的现代文化揭开了新的篇章。

五四运动期间,从新文化运动到实用主义,从文艺复兴到勤俭节约,从大众文化到文化产业,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思路空间。

五四时期最为独特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它抵制旧式封建文化的束缚,强调获取知识、科学创新以及倡导开放的价值观。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新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传统文化的局限,它鼓励学习西方思想和文化,如现代科学、民主主义、唯物主义和艺术等,而不是传统文化。

它提倡自由、平等、人权、文明、促进和谐、与世界交往,为中国现代文化以及中国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动力。

五四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化领域,它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摘要:“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同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关键词:新文化兴起,思想解放,开端,准备。

一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从1840年后西方列强凭借着火枪洋炮,撕开了曾经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更随着外国资本注意不断入侵,使西方殖民主义在中国的权利不断扩大,使得当时广大人民生活在一边水生火热当中。

在饱受列强的欺凌下,国人逐渐明白落后就要爱打的道理,于是不断有新的思想出现,有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出现,代表就是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也进行过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同时还有浩大的辛亥革命,不过最终这些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除了当时政府的软弱和退让以外,还在于当时的统治者没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这就导致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直到后来的二次革命,而“五四运动”恰恰是将一种新的思想浪潮引进中国。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倡导“破除迷信”“冲决过去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

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了。

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对解决这个历史主题的主体能够产生强大推动作用的精神。

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弱点,即脱离广大的工农群众,未能真正认识到蕴藏在群众之中的创造历史、扭转乾坤的伟大力量。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首先,从时代特点和条件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同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则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其次,从领导力量看,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工人阶级以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罢工参加运动,表现出高度自觉地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坚定性和彻底性,对五四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最后,从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看,在五四时期,已涌现出一批拥护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为运动的左翼和领导力量。

如李大钊、陈独秀,他们用以指导运动的武器,已经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而其中有一些先进分子,完成了由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由旧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李大钊同志,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

生于1889年10月6日*,殉难于1927年4月28日。

今年是他诞生的九十周年。

李大钊同志在人生的征途上,只赢得了三十八个春秋,而从1905年进入永平中学,开始其自主生活算起,只不过生活了二十二个年头。

可是就在这短暂的岁月中,他却为中华民族和中国无产阶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李大钊同志的理论和实践闪耀着民族和阶级解放的光芒。

历史事实表明,李大钊同志不愧为五四运动的旗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思想奠基人,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新时代的开拓者。

本文拟对李大钊同志在“五四”前后(指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讨。

从李大钊同志“五四”前后的哲学思想看来,他已经是一...... (本文共计9页) [继续阅读本文] 北大的优良传统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民主与科学,典型的代表人物是蔡元培;二是传播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李大钊。

两个方面相互推动,相得益彰。

两位代表人物的思想都富于哲学的深度。

本文侧重于指明李大钊哲学思想的三个重要特点:倡导青春精神,要求创造青春之中华;倡导中西思想融合,主张走综合创新之路;倡导历史观与人生观的统一,讲究人生修养。

这些特点对今日的大学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和启示,乃是作者立意思索的主题贵州要发展,教育是基础,但仅靠贵州现有的教育格局和教育能力,要赶上仍在高速发展的全国教育形势,非常困难。

贵州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引入全新的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尤其是要突破贵州教育发展的“瓶颈”———师资匮乏、资源匮乏。

《2024年“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考释》范文

《2024年“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考释》范文

《“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问题考释》篇一一、引言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学生运动,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这个名称为何出现、怎样产生、又是如何发展成为了社会和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五四运动”这一名称的发端问题进行深入考释,以追溯其起源和演变。

二、历史背景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

在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五四”这个时间节点因其特殊的历史意义,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含义。

三、“五四运动”名称的发端关于“五四运动”这一名称的发端,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五四”二字源于当时的学生运动发生在农历四月初五前后,因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五四”二字是对当时学生运动所代表的“五四精神”的概括和提炼。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五四”这一名称是由当时的新闻媒体或社会舆论在描述这场运动时逐渐形成的。

根据相关史料和研究,笔者认为,“五四”这一名称是在运动的进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当时的媒体在报道这一运动时,经常以“五月初”或“五·四”(五月四日)来指代这一时期的学生运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名称逐渐被广泛传播和使用,最终形成了“五四运动”的固定称呼。

四、“五四运动”名称的演变与传播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人心,这一名称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

在传播过程中,“五四”二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时间节点,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历史记忆。

它代表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反帝反封建的决心以及追求真理、进步的信念。

这种精神在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五、结论综上所述,“五四运动”这一名称是在运动的进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它既是一个时间节点,也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的词汇。

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限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点: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标志着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阔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点: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标志着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阔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展的爱国运动。

近代史与现代史的分界限中国近代史、现百代史的划分: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前中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后中答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揭开了全民族进展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2、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五四运动既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又创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从此,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场;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场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1附:质量管理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质量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产品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过:“国家的强大依靠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工业能力”。

朱镕基总理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要”。

从微观上来说,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质量能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产品质量是形成顾客满意的必要因素,因此较好的质量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回报;质量管理是公司品牌的保护伞,严抓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品牌美誉度;加强质量管理也是维护人们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的必要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五四运动的思想源流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运动。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阵营的成员,中国在决定战争遗留问题处理和战后世界和平问题的巴黎和会上受到列强的不公平待遇,不仅没有享受到战胜国应有的荣耀,反而备受屈辱,由此而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反应,以北京学生运动为开端,最后发展为社会各阶级、阶层共同参加的抗争运动。因此,五四运动究其实质是一场政治运动和爱国运动。但是,作为其思想源流,五四运动与此前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以思想启蒙为旗帜、以民主和科学为主旨、以百家争鸣为表现形式的新文化运动,为国人开启了全新的视界,激荡着长期浸淫于传统思想与文化熏陶中的国人心灵。提倡蔑视传统、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充分的精神条件。
在一片复旧的沉闷空气中,有识者仍在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其应走的发展道路。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国人的认识水准较前毕竟有了变化,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概念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慢慢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而经过清末民初的革命激荡与舆论开放,传统的、封建的、专制的种种事物概念,也正在引起人们的反感与抵制,这种变化在城市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们中表现更为明显。相较于晚清时期,民国成立后的出版、传媒业数量更多,出版与报道面更广,虽然与民初的开放环境相比,袁世凯确立其统治后,政府对出版、传媒业的控制有所加强,但毕竟已无法恢复旧观,他们在政府控制的缝隙中仍然博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1915年,因为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刺激了国人的爱国意识,对新思想的传播也是有利的因素。所有这些,都为传播与弘扬新思想、新观念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15年9月《青年》杂志的创刊,一般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发端的标志。《青年》主编陈独秀早年受到维新派思想的影响,后赴日留学,又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1903年回国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活动,创办上海《国民日报》、芜湖《安徽俗话报》,参与组建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民国成立后,他一度出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协助都督柏文蔚工作。“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15年6月回国,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青年》创刊号上,陈独秀以《敬告青年》为名发表的发刊词,标示了他办刊的目的和方针在于弘扬“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大主张,归结为“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从而打出了作为新文化运动象征的民主(时称“德先生”,即Democracy之音译)与科学(时称“赛先生”,即Science之音译)的大旗。
第四章 பைடு நூலகம்
五四运动与时代转换之发端
五四运动发端于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交涉的失败,但其思想源流则来自于先前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随之而起的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事件,其对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外而言,五四运动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下滑、国家利权不断丧失的趋势,开始了中国国际地位缓慢回升、国家利权逐渐收复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其间仍有各种波折,但历史大趋势自此已不可改变。对内而言,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历程,经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组织,产生了工人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的政治面貌、社会结构和思想倾向从此开始有了非常的改观,革命的性质亦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因此,五四运动成为近代中国由不断丧失国家独立与主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向下沉沦趋向而向着实现完全的国家独立、民族自由、人民民主、民生富强的上升趋向的转折点。
新文化运动对民主与科学的提倡,对封建旧礼教的犀利批判,之所以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与其提倡文体革命,也就是白话文运动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汉语文体长久为文言文所垄断,虽然民间话语使用口语,文学创作也有相应的反映,但居于官方垄断地位的仍是文言文写作,口语以及相应的白话文只是不入流的表达方式。这种状况束缚了人们表达方式的自由,不利于许多文化水准不高的人学习并接受文化知识,有碍于文化的传播,更不必说诸多文盲学习文言文之难了。因此,新文化运动将改革文体视为革命之举,加以大力提倡,亦为顺理成章。
胡适是文体改革最早的提倡者,1917年1月,他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其文体改革主张为:一须言之有物,二不模仿古人,三须讲求文法,四不作无病之呻吟,五务去滥调套语,六不用典,七不讲对仗,八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对胡适的意见颇为欣赏,随后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揭示“文学革命”的主张,并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将胡适着眼于文字表现形式的文体改革推向着重于改变写作内容的文学革命,表示出他作为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不妥协的战斗精神。鲁迅则是文体改革和文学革命的积极实践者,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的《狂人日记》,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山之作,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政治上和社会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以新文化运动推广白话文使用为开端,白话文渐渐成为中国语文的主导表达方式,一场以文体改革为发端的白话文运动,看似文字表达方式的变化,远不及狂风暴雨般的政治运动那般为人瞩目,但却在中国文化史与文明史上留下了受惠于后人的久远影响,对在普通大众中传播与普及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国成立后,共和制度的诞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民初的思想界一度颇为活跃,对民主的追求、对制度的设计,均有热烈的讨论,国人的思想也随着共和制的诞生而获得了新的活力。但是,袁世凯当政后,其施政理念趋向于复旧,注重于褒扬以礼义廉耻、四维八德、忠孝节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思想界一时处在较为沉闷的状态中。1914年9月,袁世凯发布“祭孔令”,以“道德”为中国的“立国根本”,提倡以尊孔读经而讲求传统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1914年9月26日《政府公报》。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在天坛行祭天礼,其官位设置、上下称呼、处事之道等均有复旧之趋势,直至其谋划称帝,将复旧推向了高峰。一时间,民国的社会面貌颇有回复旧观之征象。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广泛影响也与运动参加者服膺的百家争鸣理念及其实践分不开的。百家争鸣虽为古人所倡,但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长期独尊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学,缺乏真正百家争鸣的环境,遏制、压抑了其他思想流派的发生与发展,也不利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新文化运动大大改变了这种状况,参加者可以自由发言、自由讨论,从而刺激了新思想、新观念的生长,而新思想、新观念的生长又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继续与扩大。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最终谱写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的新篇章。在这个过程中,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一系列改革为实践百家争鸣的理念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弘扬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诉求,也是其时中国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民国建立后,民主遇到了军阀专制的挑战,而实行民主的重要基础则是对世界的科学认识,所以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实为切合解决时弊之要求。《新青年》作者群体或多或少都写过弘扬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言论是陈独秀所发:“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因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载《新青年》第6卷第1号。
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中国第一所大学,也是最著名的大学——北京大学的校长。蔡是前清翰林,曾在欧洲就学游历,富有学术修养和民主精神,他还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任上推动过教育制度的改革。他出任北大校长后,根据北大现状和中国实际,对北大进行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将北大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校。蔡元培在北大进行的诸项改革中,最有远见卓识、最富于长久影响力的,是他提出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方针和百家争鸣的思想取向。他提出:“无论有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对于革新北大的教员队伍,蔡元培并无成见,而是认为“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故对其“以学诣为主,在校讲授,以无背于第一种主张(思想自由)为界限。其在校外之言论,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蔡元培:《致公言报并答林琴南君》,载《新潮》第1卷第4号。根据这样的方针,他在北大既聘请了大力宣扬新思想、新观念的民主派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也聘请了着力维护旧思想旧观念、拖着长辫的保守派辜鸿铭、筹安会的发起人刘师培等人,还聘请了并无明显的政治主张,但学有专长的诸多学者。以国民社、新潮社为代表的学生团体在北大也非常活跃。蔡元培在北大采取的一系列改革,身体力行地实践了百家争鸣的方针,不仅改变了北大的面貌,形成了北大自由、民主的办学传统与求新、活跃的学术空气,而且其影响及于社会,对新文化运动和其后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新青年》作者、编者群体之不少人出自北大,五四运动以北大学生游行为先导,并非偶然。
陈独秀笃信进化论,认为“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故其在1916年9月将《青年》改名为《新青年》,以凸显其“新”而与“旧”抗衡。此后,因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陈则以《新青年》为中心,团结北大的文科的一批同仁在其周围,如胡适、李大钊、刘半农、高一涵等,担任《新青年》的作者和编者,《新青年》的影响因此而越来越大,发行量不断增长,读者争相传阅,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新青年》和北京大学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但台湾学者比较注重其与国民党人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亦有日本学者认为其与欧事研究会和旧国民党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样的看法“显然过于深文周纳了,而作为政治势力和思想流派的溯源上,也未触摸到核心。所以,如果用既存政治组织和势力去给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作定位,显然是徒劳无功的。”见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56页,北京,三联书店,1997。有关讨论,请参阅相关研究论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