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
2.5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携带者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携带者
一、教学目标
1、阐述核酸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生物大分子。
2、简述DNA和RNA的区别与联系。
3、概述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作为骨架。
2、教学难点
(1)核酸的种类及结构。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作为骨架。
三、教学过程
四、课堂小结
五、随堂练习
课本36页
六、布置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一、种类和分布
1、脱氧核糖核酸(DNA):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2、RNA:细胞质
二、基本组成单位
1、DNA
2、RNA
三、化学组成
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四、碱基差异
DNA:A、T、C、G
RNA:A、U、C、G。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5(浙教版必修2)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公开课教案)课题: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教材分析《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是浙科版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亲代和子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并且初步了解DNA是遗传物质基础上来学习的。
这节内容还与选修课教材《基因工程》有一定的联系,同时提到了一些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因此这节内容在高中阶段生物科学习中有着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然后教材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说明有些病毒体内的核酸只有RNA没有DNA,其RNA就是它的遗传物质,从而归纳RNA也是遗传物质。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学情分析这是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复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已经有一定的认知,故在复习过程中体现的应该是学生如何去处理实验设计的问题并在基础点上在对知识进行加深,引出一些问题,可利用问题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用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复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的严谨性。
②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③简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同模型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能力目标:①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②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3.情感目标:①通过总结核酸是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索过程,学习科学家善于总结他人经验、在工作中互相合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追求不懈的科学精神。
高中生物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王波(定海一中316000)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2.概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三个经典实验的分析。
3.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能力目标】1.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3.分析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模拟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尝试简单的实验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3.感悟科学家实验设计的优美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生命科学,学习生命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节是新课标教材浙科版必修2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的内容,既是前两章(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与遗传)内容的延续和深入,也是本章内容的开端,引出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概念(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控制性状的分子机理),因此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的特殊也十分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教学难点:(1)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的分析。
【建议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用于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认识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用于进行“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活动,确认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分析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识RNA也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三、学情分析“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节是新课标教材浙科版必修2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对于改节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举例说明某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2、能力目标:学习和借鉴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方法、思路及技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同时树立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经典实验设计的原理,分析实验结果2.难点:经典实验实验中设计思想共性的提取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和学案,创设教学氛围,通过图文对照阅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应用讨论、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点评归纳。
学生分析本节课是从分子水平认识遗传本质的第一课,核酸作为遗传物质,其探索和发现过程充满艰辛,饱含了很多科学家的贡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目标的落实外,应尽可能体现出本节课的实验思想,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授课过程引入:19世纪末叶,生物学家通过对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的研究,已经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
这两种物质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呢?这一问题一直是生物界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
要研究染色体成分中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必须设法将两者分开单独研究。
提出本节课中三个重要实验的共性——单一变量原则。
一、提出问题:结合幻灯片讲述: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如何得到DNA和蛋白质呢?学生讨论回答:用化学方法从活的S型细菌中提取出DNA、蛋白质、脂类、多糖荚膜,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并悬浮培养。
实验结果表明,当其中的DNA组分与R型菌混合培养时,R型菌有部分转化为S型菌,其他组分均不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进一步研究表明,用DNA酶处理DNA样品,DNA被降解后就不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
高中生物3.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1)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3.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1)浙科版必修2第1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2.了解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概念;3.理解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4.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及示意图,明确核酸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5.了解RNA也是遗传物质,明确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能力训练点1.从生殖过程、染色体化学组成以及遗传物质存在部位划分来分析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为例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遗传、变异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且遗传的物质主要是核酸,也有RNA,这就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了解实验研究的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1)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
[解决方法](1)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的内容,先让学生用阅读的方法去感知,再用讲解的方法去强调遗传物质必须具有的特点中“相对稳定性”中的相对,“自我复制”中的自我,“指导蛋白质合成”中的指导,“可遗传变异”中的可遗传。
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理解。
最后,通过布置作业的方法去让学生巩固这部分内容。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的内容,先让学生用目标学习的方法,边看图、边看书去感知,再用反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最后通过例题和作业布置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解决方法](1)采用先行组织者的方法讲清噬菌体的结构和细菌的结构。
(2)让学生用目标学习的方法,边看书,边看图去感知,再用反馈点拨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如何理解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2(浙教版必修2)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有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本节内容对核酸是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做了细致的解说,使学生对科学史的了解起到很大的作用。
通过三个实验很严密的讲述了核酸是遗传物质,不仅为之后的内容铺垫了基础,更是使学生深刻体验科学家设计实验的精心和严密,体现了教材编排的严密性和人性化,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掌握核酸的本质的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者分析我面对的金华六中的高二学生,他们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但对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对知识的整合归纳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所以,本节课我更加注重是跟随科学家的脚步,带领学生一步步的去设计探究实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难点:如何抽提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2、解释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3、解释说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4、说明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设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掌握科学设计实验过程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索历程,体验实验设计的严谨、精巧,养成好的生活态度。
六、教学过程【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而染色体又是由DNA、RNA 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蛋白质又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虽然DNA和组蛋白都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在染色体行使功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们知道DNA更具备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特性。
那么,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这一点呢?【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首先我们看看,科学家对遗传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1、一般只有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才能找到DNA。
2、一般情况下,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而精子中的DNA含量恰好是体细胞的一半。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4(浙教版必修2)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核酸是遗传物质)。
(二)能力目标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核酸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三)情感目标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四)重点难点1、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课时说明本节内容1课时,授课过程(包括与学生的互动)大约用时30 min,例题解析以随堂练习的方式完成,课后练习可作为作业。
对于例题解析和课后练习可根据时间情况灵活选用。
导入:有趣的生物遗传现象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另外,“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生虎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遗传的作用(这两句俗语还要考虑家庭教养环境的影响,与本文无关,不再赘述)。
概括: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一、人类对遗传本质的探究19世纪中叶,孟德尔通过植物的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每一个性状都是通过遗传因子(后称基因)来传递的。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成单存在,配子结合(受精作用)后,遗传因子又恢复到成对状态。
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体细胞(2N);配子(N);受精卵(2N)。
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这不可能,因为生物的性状很多,而染色体的数目有限。
那么,一定是一个染色体上有许多个遗传因子(基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1903年萨顿和鲍维里提出遗传因子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后来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2019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2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
2019最新浙科版生物必修2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教学过程:。
思考附注:《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相关实验问题式探究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1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转化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表:(1)实验先进行第一、二步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步?第一、二步起对照作用,证明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作用,同时可排除使小鼠死亡的其他原因。
因此,不能直接进行第四步。
(2)用“条件──结果”分析法,分析第一、二步说明什么?第二、三步说明什么?第三、四步说明什么?“条件──结果”分析法就是根据实验步骤不同的条件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结论性表述。
第一、二步说明了R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S型细菌具有致死性;第二、三步说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致死性;第三、四步说明了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 型活细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3)该实验有无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该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其结论是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1.2 1944年,美国的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了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并获得了成功。
实验步骤如下图:(1)实验过程中①②③④步说明了什么?⑤⑥⑦步说明了什么?实验过程中①②③④步说明了从S型细菌提取的多糖、脂质、蛋白质、RNA,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后只产生R型活细菌;⑤⑥⑦步说明了从S型细菌提取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少数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转化成的S型细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 型细菌。
(2)艾弗里等人发现,通过1~7的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仍不足以完全说明DNA是转化因子即是遗传物质,为此他们又设计了⑧,用DNA酶处理DNA,使其水解,结果在培养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没有发现S型细菌。
这组实验的必要性是什么?这组实验的必要性在于:是DNA本身,而不是DNA的碎片或化学组成单位使细菌发生了转化。
高中生物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浙科版必修2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设计思路“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是浙科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的内容。
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能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
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作为主体思路,通过对科学史与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整合,引导学生循着科学家的足迹,亲身体验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合理推理、探求真理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同时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这节内容是从分子层面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将为学习DNA 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表达和基因突变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主要讲述了证明核酸是生物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以及具体的研究思路和过程,同时教材中又隐性地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科学史资料,是用以开展课堂探究学习和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极好素材。
2.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增殖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染色体、蛋白质与DNA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高中生的思维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仍有待完善,尤其在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上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因此,在课前要做好小组的分配,促进组内合作交流;教学中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知识目标:(1)总结“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2)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汇报学习成果等,培养学生识图、信息处理和语言表达能力;(2)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感悟实验的严密和优美,体会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3)认同获得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是实验验证。
高中生物《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优秀教案
高中生物《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优秀教案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 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2)过程: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过程: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①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提示:主要是DNA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1.过程①TMVARNA感染TMVA病毒;②TMV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③TMVBRNA感染TMVB病毒;④TMV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⑤TMVARNA+TMVB蛋白质感染TMVA病毒;⑥TMVBRNA+TMV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名师解惑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的理论也告诉我们,知识的构建是一个不断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组织有效的教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来达到上述目的。
生物学科的许多知识直接从生活或科学实验中来,例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这节内容围绕控制生物遗传的真正遗传物质是什么而展开,教材给出了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从怀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到确定遗传物质是核酸,经历一系列重大发现,最后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核酸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充分展现了人类探知未知世界的艰难历程,正因如此,本节是我们进行科学史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育的绝好资源。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育人的丰富内涵,充分准备相关的教学背景资料,合理的组织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搭好平台,学生能感悟知识的诞生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魅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之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节自己的经验建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也强调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进行角色的调整,通过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依据建构主义理念,本节课将利用一些实验器材和教学视频,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学生锻炼自己的观察发现能力以及提高思考归纳能力;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形成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能力。
在整节课中,将充分注重学生的观点,以探究式学习和演示式教学为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STSE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把知识、技术、社会与环境联系起来,最终学生增强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的分析“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节是新课标教材浙科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关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设计黄晓芬(定海一中316000)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是浙科版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的第一节,以“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内容在构成体系上,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等生物学素养。
本节教材由三个经典生物学实验组成,因此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问题意识提供了优质的平台。
在教案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科学史例,把知识的传授变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案分析1.内容与地位本节是必修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必修二定位在基因水平,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编排。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案的极佳素材。
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学习,为学生再现科学家探索遗传物质是什么的漫长历程拉开了序幕,让学生在“重走探索之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教材架构了一条明线和一条暗线,明线是:科学家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历史事件;暗线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两条线中都蕴含着探索遗传物质本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知识上与第一章联系起来,同时为学习基因的功能、生物变异及进化打下基础。
2.教案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解决办法:让学生用目标学习的方法,采用教师讲解及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解决办法:对每一个实验步骤进行分析并设计实验。
(3)理解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
解决办法:通过讲解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的实例来说明。
3.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科学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物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生物必修一中,学习了蛋白质和核酸的相关知识,知道蛋白质与核酸的化学元素组成、结构和功能,但认识没有深入到探究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的水平上。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活动设计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2010年新课标版北京高考说明首次明确指出:要重视生物学重大发现的启迪,这无疑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要注重对生物学科科学史的教育;而《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的理论也告诉我们,知识的构建是一个不断由已知到未知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组织有效的教学,合理的进行教学设计来达到上述目的。
生物学科的许多知识直接从生活或科学实验中来,例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这节内容围绕控制生物遗传的真正遗传物质是什么而展开,教材给出了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从怀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到确定遗传物质是核酸,经历一系列重大发现,最后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核酸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充分展现了人类探知未知世界的艰难历程,正因如此,本节是我们进行科学史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教育的绝好资源。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育人的丰富内涵,充分准备相关的教学背景资料,合理的组织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搭好平台,学生能感悟知识的诞生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魅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的分析“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节是新课标教材浙科版必修2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关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把蛋白质作为遗传物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由少数生物只有RNA而没有DNA时,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高一生物:第三章《第一节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6(浙教版必修2)
第1讲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案)考纲要求1.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Ⅱ重点和热点1.三个经典实验的设计思路和结论分析。
考点复习考点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问题1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什么?练习1.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 ( )A. 3和4B. 1、3和4C. 2、3和4D. 1、2、3和4练习2. 格里菲思和埃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①DNA是遗传物质②RNA是遗传物质③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④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⑤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⑥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细胞A. ①④⑤⑥B. ②④⑤⑥C. ②③⑤⑥D. ③④⑤⑥考点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问题 3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到了什么科学方法来设计实验?且在设计实验中又遵循了什么原则?问题4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特点是什么?过程又是怎么样的?练习3. (2010·上海卷,25) 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A. 一定有35S,可能有32PB. 只有35SC. 一定有32P,可能有35SD. 只有32P练习4.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需要()A. 细菌的DNA及其氨基酸、核糖体B. 噬菌体的DNA及其氨基酸、核糖体C. 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核糖体D. 细菌的DNA及噬菌体的氨基酸、核糖体练习5.(2010·海南生物,13)某同学Array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
其中预测正确的是()A. 1、3B. 1、4C. 2、3D. 2、4考点三、生物的遗传物质问题5 结合前两个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以及重建实验又说明了什么?练习6. 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问题:(1)人、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及根瘤菌中遗传物质的核苷酸分别有多少种()A.8、4、4、8 B.4、4、4、4 C.5、4、4、5 D.8、4、5、4(2)上述四类生物中组成它们的核酸的核苷酸种类分别是(),这些核酸中含氮碱基种类分别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教学设计
王波(定海一中31600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2.概述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三个经典实验的分析。
3.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3.分析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模拟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尝试简单的实验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概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体会实验方法与技术的多样性。
2.概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感悟实验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3.感悟科学家实验设计的优美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感受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执着与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生命科学,学习生命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节是新课标教材浙科版必修2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的内容,既是前两章(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与遗传)内容的延续和深入,也是本章内容的开端,引出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概念(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控制性状的分子机理),因此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的特殊也十分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教学难点:(1)活动: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的分析。
【建议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用于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认识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第一课时,用于进行“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活动,确认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分析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认识RNA也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三、学情分析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节是新课标教材浙科版必修2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分析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因此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对于改节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
四、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小组研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层层设置问题,然后以小组合
作研讨的方式解决,归纳出知识点,并加以理解掌握。
2.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多种媒体互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采用“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以启发式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本案例的设计以第三种教学方法为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教学策略】
节内容主要阐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遗传物质的化学本质进行推测,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证据,根据教材提供的三个经典实验的资料分析,形成对生物体遗传物质本质的认识。
由于本节课主要以三个经典实验为载体,学生无法自己动手操作,缺少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插图、动画视频、分步演示等手段直观地形象地呈现实验,以化解教学难点。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索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再历三个经典实验,通过对上述实验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和合作精神。
并以“什么是遗传物质”为主线,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为载体,以一系列的问题串为导向,层层设疑、层层揭秘,直至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五、教学过程
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引导探索
难点分解
知识过渡
过程探究
得出结论【动画展示】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①活的R型细菌感染老鼠→存活
②活的S型细菌感染老鼠→死亡
③灭活的S型细菌感染老鼠→存活
④活的R型+ 死的S型细菌感染老鼠→死亡
【图片展示】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菌体和菌落
图,让学生对图指出何者是R型菌体?何者是S
型菌体?菌落各是怎样?毒性呢?以加深学生对
两种细菌的了解。
【设问】
1.第①、②组的实验设计各说明什么?
2.第②、③组的实验设计目的是什么?
3.第③、④组的实验对照可说明什么?
【设问】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能使R型
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过渡】那么这个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呢?
【引入】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那么它
到底是什么呢?你的思路又是什么呢?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后提出科学
家艾弗里的观点。
【设问】根据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分组讨论并用
语言描述实验的过程,分析实
验结果。
学生思考后回答:
1.说明活的R型细菌不具有
致死性和活的S型细菌具有
致死性。
2.第二、三组的对照实验说
明了死亡的S型细菌不具有
致死性。
3.第三、四组的对照实验说
明R型活细菌与S型死细菌
混合培养后产生了S型活细
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
遗传。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为:加热杀
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体内
存在一种转化因子可以促使
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提出自
己意见。
对照科学家的思路,修正自己
的答案。
在教师引导和启发下归纳:
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归
纳、总结的能
力。
将难点层层
分解,使学生
便于理解,突
破难点。
对科学家的
实验设计思
想进行思考
和讨论。
感悟
实验的严密
性和逻辑性。
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科
学研究的思
路和方法,学
习科学家的
严谨态度和
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分
六、板书设计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存在转化因子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遗的直接证据噬菌体侵染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传
物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RNA是遗传物质
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七、课后作业
1.噬菌体在繁殖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
A.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自身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核苷酸
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D.自身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2.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
A.都是DNA B.都是RNA C.是DNA或RNA D.是DNA和RNA
3.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同位素作了如下标记,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特性相同,请分析回答:
噬菌体成分细菌成分
核苷酸标记32P 31P
氨基酸32S 标记35S
(1)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原因是。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原因是。
(3)此实验证明了。
4.1944年艾弗里等科学家从S型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荚膜等成分,分别与R 型菌一起培养,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结果发现:
①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②实验中的对照是。
③实验结果是。
④实验结论是。
⑤艾弗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所谓的“转化”是指从甲细菌中提取转化因素处理乙细菌,使乙细菌获得甲细菌的某些遗传特性。
这里的转化因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