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8次危机
八次危机
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 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有关:在 “城乡”二元对立的 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 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 “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 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 而不能直接向农村转嫁的危机,就导致产 业资本在城市“硬着陆”,引发政府财税 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八次危机
温铁军简介 温铁军,1951年5月生于北 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 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 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 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 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 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 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 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 策专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 会副会长。
用经济学角度分析历史 给农民分地 全面苏化 三次上山下乡 84 96严打
08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08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人屋是生活必需品,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遗憾的是普通劳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的受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动者工资太低,很多人买不起。
据美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的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明,68%以上的美国百姓必须借助抵押贷款才能购买房屋,的绝对的消费才是生产力的限制。
”这句话是对此次国际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房屋是生活必需品,它的价格有融危机根源的最经典最透彻的揭示。
不断上涨的内在趋势,能够给生产者带来高额利润,所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再生产的核贪婪、高额利润和剩余价值规律支配下的资本家不断地生产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房子,想卖给老百姓,但是老百姓买不起。
这就是生产相对问题,这个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通俗来说就是要卖东西的人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卖得出去,要买东西的人买得回来。
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从根源上看是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但却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和虚拟需求过旺。
在人们买不起房子而资本家又想把房子卖给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时候,资本家发明了贷款买房、提前消费、“寅吃卯粮”。
在贪婪的驱使下,进而又向信用状况不好、还款没有足够保障的人们提供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使得人们对房屋的虚假需求大大提高,但这种需求是虚拟的。
这种行为只会将现在的矛盾转嫁到将来,终有一日会爆发。
正如列宁所说:“过程的复杂性和事物本质的被掩盖可以推迟死亡但不能逃避死亡。
”在现代社会,实体经济中的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矛盾的尖锐化,通常首先表现在金融市场上,形成金融危机。
正如马克思所说:“危机最初不是在和消费者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
”这次经济危机首先就表现为金融机构的金融危机。
虽然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甚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生产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也是一种常态,但当这一矛盾相当突出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爆发金融危机,当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层面的时候就演变成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中国经济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温铁军中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教授课程前言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据统计在1978年至2010年的32年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9%,因此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经济奇迹”,2010年据日本内阁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也曾经说过,世界上还从未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而又持久的经济增长,但是在对中国经济的一片赞扬声中却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就指出,中国自建国以来的60年间,其实已经发生了八次经济危机,新中国到底经历了哪八次经济危机?这八次危机又是如何化解的呢?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温铁军教授做客《世纪大讲堂》,来为我们拨开迷雾揭示中国的真实经验,让我们欢迎温教授。
解说: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主任,中国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温铁军教授是我国农村经济基础方面的三农问题和乡土中国治理结构的三治问题等重大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试验研究专家。
温铁军教授主张深入实地调查,形成问题意识,坚持从历史视角考察事务发展的脉络,倡导理论逻辑的起点,必须与经验过程的起点一致,才能真正做到联系实际,由此才能对制度变迁的国别比较研究超越一般意识形态化研究的羁绊,实事求是地探寻复杂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
王鲁湘:温教授您好,欢迎您再次做客《世纪大讲堂》,我记得是上一次我邀请您,就您的最近的这一本将要出版的新书来专门给我们观众做一个演讲,这本书现在我已经拿到手了,出版了,《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标题非常耸人,标题非常耸人。
温铁军:对不起。
王鲁湘:那么您这八次危机是指1949年,就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到今天的这60年间的八次危机,是这个时间段来的。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
从历史经济看近50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摘要:本文从历史经济角度出发,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一种逻辑模型,以西方主导石油-美元体系货币霸权为脉络,介绍了西方资本在虚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通过对虚拟资产的炒作可以实现货币资本“账面价值”的增值,而不需要与物质生产相关联就又回到货币资本的特点,以及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必然会导致资源错配形成泡沫的事实,西方资本为了解决周期性的累积会造成危机这一角度出发,分析1970年以来的五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经济危机、石油一美元体系、货币霸权、虚拟经济一、五次金融危机过程概述(一)1973年经济危机1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上涨至11.65美元。
在一个需求螺旋萎缩的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的危机爆发了。
在美国,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
(二)1980年经济危机1979年下半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从每桶13.77美元涨到37.29美元。
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从而触发了经济危机。
在美国,危机历时三年左右,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
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
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猛增。
1980年8月失业率达8.3%,失业人数突破200万大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
物价上涨率达两位数。
由于之前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其危机最严重。
从1980年3月到1982年12月,西德的危机持续了34个月,时间之长远在其他各国之上。
为了应对危机,三年里政府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574亿、761 亿和700亿马克,并出现巨额国际收支赤字,1980年时逆差高达286 亿马克。
温铁军八次危机
评论温铁军教授的8次危机与3次圈地运动(2012-12-18 15:11:09)标签:杂谈温铁军教授梳理了1949---2009年建国后60年时间中计有8次危机与开放后有三次圈地运动观点一:四次4000万人大失业第一次:1960年代的青年大失业而上山下乡,1970年代是隐性失业的第二次:1980年代初期的知青大失业从而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即用倒爷解决了就业问题,并且直接导致了1984年严打第三次:1990年代国企大下岗并且同时伴随民工潮只能用用国际市场解决就业问题了即全国打工搞外贸了,并且直接导致了1996年严打,好在解决问题是迅速的从而犯罪并没有太过份,因为人们可以有新的就业方式如服务业,如一夜之间什么歌厅,足疗之类的,如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就业,因为从1995---2005年是外贸的黄金十年第四次:2010年代之后事实上是再次出现了失业潮即大学毕业生失业潮,这个失业潮也是极其的严重,源于1999年大学扩招年1000万人高考,680万人大学生毕业,并且海归也变成了海待了。
好在低端劳动力在2004年峰值出现,即质变为用工荒了,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但是这不足以解决就业只有发展服务业与城镇化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如目前大规模地招收了社区工作者。
美国人需要每个月提供33万个就业岗位才能满足失业率在5.5个点以下,而中国人却是需要至少要提供100万个岗位以上才能基本保持社会稳定。
即年新就业达到1200万人以上。
这个失业潮事实上在10年代相当的明显的这与中国的人口高峰相关联。
观点二:两大雁阵产业转移模式:苏式与美式,苏式是大陆型的三线转移,苏式是2.5条线即东欧线(10国)与东方线(中蒙朝越四国)0.5线就是印度线,经互会为载体,易华贸易为主体,最终是失败的美式是海洋型的二线转移。
西线与东线(日本,四小龙),经合会为载体,美元货易为主体。
最终是成功的。
输出的是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
观点三:国际格局的演变1列强纷争1945年前到2双寡头垄断1945---1991,再到3一超多强1991---?。
农村在我国八次经济危机中的作用转变
农村在我国八次经济危机中的作用转变我国从1958年开始到2008年共经历了八次主要的经济危机,温铁军教授的《八次危机》一书以大量的史实资料系统全面地向我们呈现了八次危机的爆发原因、表现特征以及应对措施等内容。
从书中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在危机的解决过程中起着持续不断且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作用的转变也体现了我国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壮大。
标签:八次危机;“软着陆”;农村《八次危机》一书是温铁军教授在他“以脚做学问”的精神引领下,深入中国社会实践中搜集整理而成的关于我国自1950年以来经历的主要危机及应对措施问题的系统论述。
在此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系统学习到我国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八次经济危机,同时通过温铁军教授在书中提供的材料和史实可以让我们真切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所历经的种种尝试与不易。
本文主要以农村在我国八次经济危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的转变为视角认识、学习八次危机,以期使农村、农业、农民等问题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八次危机概述温铁军教授在广泛收集、分析材料和数据基础上把我国所经历的危机分为八次,分别是1958年—1960年的危机、1968年—1970年的危机、1974年—1976年的危机、1979年—1980年的危机、1989年—1990年的危机、1993年—1994年的危机、1997年的危机以及2008年发生的危机。
这八次危机之间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关联性,同时每次危机在爆发原因、特征表现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我国的第一次危机发生在1958年—1960年期间,此次危机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启动国内工业化进程中为了维护国家主权而遭受到苏联援华投资中断所导致的。
1968年—1970年发生的第二次危机正值我国“三线建设”战略的实行阶段,此次危机不仅表现出“赤字加失业”的危机形态,而且具有“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的特点。
而到1974年至1976年,我国由于引进国外技术设备等引发了财政赤字连续高升的国家工业化的第三次经济危机。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
以下是八个重大危机事件的年表:
1. 1929年 - 华尔街股市崩盘:此次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萧条。
2. 1945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场灾难性的战争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大面积破坏,对世界局势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3. 1973年 - 石油危机:由于中东国家对以色列的支持,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导致了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和经济衰退。
4. 2001年 - 9/11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在美国纽约市和华盛顿特区的袭击导致了3000多人的死亡,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反恐战争。
5. 2008年 - 金融危机: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市场崩盘,导致全球股市暴跌和经济衰退。
6. 2011年 - 阿拉伯之春:这一系列示威和起义在北非和中东地区爆发,推翻了多个国家的政权,引发了严重的地区动荡和冲突。
7. 2014年 - 乌克兰危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地区进行军事干预,引发了乌克兰内战和东欧地区的紧张局势。
8. 2020年 - 新冠疫情: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感染和死亡,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卫生危机和经济衰退。
《八次危机》读后感
《八次危机》读后感这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著作,它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的过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
通过阅读书中的大事件年表,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艰辛与不易。
作者的观点主要围绕着“危机转嫁农村”展开,这一观点并非简单地对结论进行数据支撑,而是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书中第三章反复强调的“政府公司化”,虽然带来了经济上的效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盲目投资。
90 年代经济过热后,中央不得不承担资本扩张带来的债务。
更严重的是,它还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政治遗产,如权力寻租和官商勾结。
这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也对政治生态造成了不良影响。
关于对中国经济的认知,作者在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在讨论 8、90 年代的“以地生财”和“以地兴企”政策时,作者对“以地生财”表现出一定的不满。
他认为,土地成为被经营的对象,通过单纯的土地开发或流转,就能获得远高于“以地兴企”阶段的增值收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在今天已经带来了中国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财政被房地产绑架等弊端。
对于中国长期存在的内需不足问题,作者也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1988 年左右的经济危机源于产业资本扩张推动政府信用扩张导致的通货膨胀型经济危机,而产业资本主要集中在城市。
因此,危机不可避免地转嫁到了非城市地区,包括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不得不让出国内原材料和产品市场,并减少地方政府在教育医疗方面的乡村公共投入。
这导致农民收入和消费下降,同时由于地方基层组织刚性开支增加,农民负担加重,从而引发了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频发。
书中毫不留情地抨击和讽刺了某些利益团体,对那些严重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表示唾弃。
然而,这并没有使作者失去学者应有的理性思考方式,与许多网络上的“学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坚持“去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化繁为简,抓住主要矛盾,这种研究共和国历史的方式实属难能可贵。
在学术研究中,少一些情绪宣泄,多一些问题探讨,才是学者应有的态度。
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和思考的著作。
农民会终结吗
农民会终结吗?在中国发展经验解析这堂课上,甚至是在农发学院的专业课上,我接触到了关于“农民是否会终结”这个问题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给我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在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
一方面,有一些老师认为我国的农民是不可能消失的,支撑这个观点的证据,主要是有学者做出过预测估计:乐观来看,在“单独二胎”这样比较宽松的生育政策下(以后还可能会更宽松,亦即人口数量可能更多),到2050年,我国的人口总数大约为15亿左右,而按照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的速度来看,到205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也将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80%左右,所以届时我国仍还有3亿农民存在,相当于整个美国的人口总和i(见表2)。
似乎是,农民不会终结,反而是在我国的农村,即使是到了本世纪中期也还有整个美国总人口的农民继续存在着(我们并不能推测到了那时,农民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再者是,我国的经济在那时很有可能早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根据国际经验,“逆城市化”必然出现,那么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可能有近2亿,一个根本无法消灭的数字!温铁军老师也用他的一些观点表明了对这个主张的支持。
他在著作《八次危机》中详细论述了建国以来至2008年中国经历的8次经济危机,阐明了凡是危机的化解都是通过向“三农”转嫁而实现了“软着陆”;不能向“三农”转嫁的,必然是在城市“硬着陆”。
因此,他认为,正因为农民是小有产者,在农村有房(宅基地)、有田(承包地),因而遭遇经济危机时可以通过村社理性和内部机制来将外部风险内部化,从而顺利度过危机,维持了社会的稳定ii。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民、农村、农业“三农”的存在是必然的,毕竟我们不知道在这个金融资本过剩、泡沫日益膨胀的时代,何时又有一场危机需要“三农”来化解。
另一方面,也有老师主张农民是必然会终结的,这个方面的事实很多,无论从社会现象还是时代趋势来看,似乎都是农民在不断地减少,这里面的原因是多层次的,这个将在后面进行分析。
八次危机
《当代中国经济》读书报告《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读后感马飞远3120100092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作者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框架分析认为,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六十年间已经发生了8次经济危机,而这些危机均与国家工业化阶段性特征有关: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基本体制矛盾约束下,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整个体制的改革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均向“三农”转嫁,因而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得以维持。
中央政府也开始重视“三农”问题,并在2009年运用“三农”政策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对我感受最深的不是作者对八次危机的回顾,而是他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与分析的“去意识形态化”。
下面,分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方法温铁军教授认为一定要把构建理论逻辑的起点放在经验过程的起点之上,这种逻辑分析才具有起码的工具理性的可能,而不能随意割断历史,随便找一个意识形态确定的所谓起点,然后建立被主流话语框定的所谓实证分析,这就很容易被套进意识形态体系却不自知。
我非常赞成温教授这种分析精神,但是同样地,我觉得仅靠经验还是有所欠缺。
如果试图构建一个具体模型去解释,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更清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二)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温铁军认为,中国是个小资社会,从建国之初就是这样。
“1949年中国建立的国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国际社会一直有争论。
如果给全国88%农民都分了地,那他们是小土地所有者,小土地所有者就是小资,毛泽东早年就说过,我们只是一个小资产的汪洋大海,说的就是当农民都成为小土地所有者的时候,中国就是小资国家。
”温铁军教授对中国社会的观察力十分敏锐,他把握住了构成中国社会最基础的农民群体(尽管这一基础随着城市化逐渐消失)。
中国的特殊的城乡二元体系让城市这个“高风险”经济区域有向农村社会软着陆的空间。
(三)中国城市化是好是坏?中国正在快速城市化,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市化速度是几乎每年1%,中国的城乡结构正发生巨大的变化。
八次危机各章节概要总结
八次危机各章节概要总结
1. 第一次危机:经济衰退
- 该章节讲述了经济衰退引发的危机,包括物价上涨、失业率飙升等问题。
- 将重点介绍金融市场的崩溃,导致企业破产、银行失败和市场崩溃等事件。
2. 第二次危机:资源短缺
- 该章节主要探讨了全球资源短缺带来的危机,包括能源、水资源和粮食等方面的挑战。
- 解释了资源短缺对社会和经济引起的不稳定和动荡。
3. 第三次危机:气候变化
- 该章节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包括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 强调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影响。
4. 第四次危机:人口增长
- 该章节重点探讨了全球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包括就业、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压力。
- 分析了人口增长对资源分配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5. 第五次危机:食品安全
- 该章节讨论了全球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挑战,包括农作物疾病、食品污染及食品保障等问题。
- 强调了食品安全对健康和社会的重要性。
6. 第六次危机:恐怖主义
- 该章节介绍了全球恐怖主义活动带来的威胁,包括恐怖袭击、网络攻击等问题。
- 分析了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和公众安全带来的影响。
7. 第七次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
- 该章节探讨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包括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受损等问题。
- 讨论了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环境和人类福祉的影响。
8. 第八次危机:社会不平等
- 该章节分析了全球社会不平等问题,包括贫富差距、社会排斥等问题。
- 强调了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影响,并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途径。
温铁军八次危机
评论温铁军教授的8次危机与3次圈地运动(2012-12-18 15:11:09)标签:杂谈温铁军教授梳理了1949---2009年建国后60年时间中计有8次危机与开放后有三次圈地运动观点一:四次4000万人大失业第一次:1960年代的青年大失业而上山下乡,1970年代是隐性失业的第二次:1980年代初期的知青大失业从而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观望即用倒爷解决了就业问题,并且直接导致了1984年严打第三次:1990年代国企大下岗并且同时伴随民工潮只能用用国际市场解决就业问题了即全国打工搞外贸了,并且直接导致了1996年严打,好在解决问题是迅速的从而犯罪并没有太过份,因为人们可以有新的就业方式如服务业,如一夜之间什么歌厅,足疗之类的,如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就业,因为从1995---2005年是外贸的黄金十年第四次:2010年代之后事实上是再次出现了失业潮即大学毕业生失业潮,这个失业潮也是极其的严重,源于1999年大学扩招年1000万人高考,680万人大学生毕业,并且海归也变成了海待了。
好在低端劳动力在2004年峰值出现,即质变为用工荒了,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但是这不足以解决就业只有发展服务业与城镇化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如目前大规模地招收了社区工作者。
美国人需要每个月提供33万个就业岗位才能满足失业率在5.5个点以下,而中国人却是需要至少要提供100万个岗位以上才能基本保持社会稳定。
即年新就业达到1200万人以上。
这个失业潮事实上在10年代相当的明显的这与中国的人口高峰相关联。
观点二:两大雁阵产业转移模式:苏式与美式,苏式是大陆型的三线转移,苏式是2.5条线即东欧线(10国)与东方线(中蒙朝越四国)0.5线就是印度线,经互会为载体,易华贸易为主体,最终是失败的美式是海洋型的二线转移。
西线与东线(日本,四小龙),经合会为载体,美元货易为主体。
最终是成功的。
输出的是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
观点三:国际格局的演变1列强纷争1945年前到2双寡头垄断1945---1991,再到3一超多强1991---?。
世界历史上的几次经济危机
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
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73~1975年的危机和1980~1982年的危机,这两次危机都是在“停滞膨胀” 的背景下发生的。
80年代初的危机更具有新的特色,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
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 2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月)、日本(3月)、联邦德国(4月)、荷兰(4月)、法国(5月)、意大利(5月)、爱尔兰(6月)。
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 1922年至1929年,美国经济空前的繁荣和巨额回报让不少人进入到毕尔街头狂热的投机活动中。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
从1929年10月到1932年8月,纽约股市道指从380。
33跌到42。
84点,累计跌幅近90%。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进出口贸易锐减77。
6%,企业利润下降90%,银行业破产49%,失业率高达25%。
这次大危机不仅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损害,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道。
琼斯工业股票突然下跌了508点,跌幅为22。
6%。
10月20日,伦敦、巴黎、东京股票市场大幅下挫。
经济危机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经济危机对社会主义的影响Evilni作1.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经济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盲目竞争,生产力发展与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主导消费品过剩,批发商业和货币信用的膨胀等。
这些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因此经济危机在我国也有发生的可能性,并不能因为我们消灭了资本主义就消灭了经济危机。
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有经济危机的可能。
下面的表展示了中国四次经济危机。
表 1958~1995年中国四次经济危机下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分析(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生产的有序性和整个社会组织管理的无序性的矛盾。
从经济制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
就公有制企业而言,由于实行了政企职责分开,绝大多数已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市场成为调节生产的主要手段。
企业生产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如果有利可图他们就会进行生产,这样难免出现短期性的盲目投资、重复生产或建设的严重浪费行为,从而使经济忽冷忽热,波动加剧。
国家对企业的调节不能实行直接的行政干预,而以经济手段和政策引导为主,即在市场失灵时政府的调控空间和力度受到了抑制。
再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日益壮大,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半壁江山,这些经济成份,更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具有更大的盲目性、滞后性和短期性。
至于说公有制经济成分和国家宏观调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非没有,但经济危机照发不误。
所以说宏观和间接调控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只能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和减少其对经济的破坏程度。
从管理的角度看,市场配置资源大大提高了微观经济效率。
但宏观经济效率并不明显,因为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管理不是加强了,而是削弱了。
具体表现在公有制领域,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损公肥私,国有资产不断地被蚕食和流失,无疑又增大了隐性私有制成分。
再加上管理层不规范的权力运作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使得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取代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98和08两次金融危机的对比
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08金融危机对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 • • • • • • • • •
时间 措施 目的 10月30日 央行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 放松银根 10月29日 中国政府10项举措刺激内需 稳定股市 10月28日 香港金管局启动最大规模注资 缓解流动性紧缺困境 10月23日 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住房消费的措施 拯救房地产市场 10月9日 免征个人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利息所得税 稳定股市 10月8日 降息,下调准备金率,免利息税 放松银根 10月5日 宣布启动融资融券业务 活跃股市交易 9月21日 取消二级市场回购审批许可 鼓励回购 9月19日 证券交易印花税改单边征收 稳定股市
第二阶段
98年4月,印尼金融 风暴再起。受其影响, 东南亚汇市再兴波澜, 新元、马币、泰铢以及 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 与此同时,与之关系密 切的日本金融也深受打 击,汇率暴跌。经济形 势愈加不明朗,经济危 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
98年8月,国际炒家 发动对香港的第二次攻 击,但随后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的资 金也大幅度亏损。9月俄 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并 迅速波及到欧美国家, 金融危机超出区域范围。
08经济危机过程
08经济危机过程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 事件为标志,美国爆发了房地产次级按揭贷款危机。进入2008年 9月,这场由房地产泡沫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上旬,美国 最大的两家房地产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濒临破产,美国政府以少 有的接管方式采取了救助行动。中旬,华尔街的两大投资银行巨 头雷曼兄弟公司和美林证券公司先后倒下,分别宣告破产或被其 它金融机构收购。下旬,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 银行倒闭案主角。面对一个个相继倒下的金融巨头,美联储前主 席格林斯潘把这次危机称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1. 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时间:1929年10月24日至10月29日•地点:美国纽约华尔街•事件概述:–华尔街股市崩盘,也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和“黑色星期二”,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股市崩盘之一。
–股市崩盘导致全球经济陷入大萧条,失业率上升,银行倒闭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这次危机促使各国政府采取干预措施以恢复经济,也加速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
2. 1973年:石油危机•时间:1973年10月至1974年3月•地点:中东地区及全球范围内•事件概述:–石油危机源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战争行动,导致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西方国家实施石油禁运。
–石油价格飙升,全球范围内出现能源短缺和通货膨胀,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
–这次危机引发了能源政策的调整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
3. 1987年:黑色星期一•时间:1987年10月19日•地点:全球范围内的股市•事件概述:–黑色星期一是股市历史上最严重的单日崩盘之一,导致全球股市暴跌。
–这次危机引发了对金融市场监管和风险管理的重新思考,也加速了电子交易系统的发展。
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间:1997年7月至1998年•地点:亚洲地区,主要影响东南亚国家•事件概述:–亚洲金融危机起源于泰国的货币危机,随后波及到东南亚其他国家。
–危机导致货币贬值、股市崩盘、经济衰退等一系列问题,许多企业倒闭,失业率激增。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援助并推动了相关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
5.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间: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地点:美国及全球范围内的科技股市•事件概述:–互联网泡沫破裂是指因为投资者对互联网公司高估价值而导致股市崩盘。
–许多互联网公司破产,投资者损失惨重,科技股市陷入低迷。
–这次危机促使投资者更加审慎,也推动了科技行业的整合和重组。
6.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间:2008年9月至2010年•地点:全球范围内,主要影响美国和欧洲国家•事件概述:–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随后蔓延到全球金融体系。
十次危机 笔记
十次危机笔记一、每次危机的概述。
1. 危机发生的时间与背景。
- 记录每次危机发生的具体年份或者时间段,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危机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面临着国内百废待兴,国际上受到西方国家封锁等背景。
- 对于不同时期的危机,背景因素可能包括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如冷战时期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矛盾)、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如“大跃进”后的经济困难)等。
2. 危机的表现形式。
- 经济层面。
- 生产方面可能出现工业生产停滞或下降,例如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后的工厂停工现象。
- 市场方面表现为物价波动,如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在计划经济时期可能更多是物资短缺带来的物价压力,而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则可能出现因货币超发或需求不足导致的物价涨跌。
- 就业问题,如失业率上升,在国有企业改革时期大量工人下岗就是就业危机的典型表现。
- 社会层面。
-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可能表现为部分地区的民生困难,群众对生活保障的担忧等。
-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在危机期间可能出现恶化趋势,影响社会公平与和谐。
3. 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 内部因素。
- 经济政策失误,例如“大跃进”时期的冒进政策,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依赖单一产业或者产业发展不均衡,如一些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时面临的危机,就是因为过度依赖资源开采产业,而没有及时进行产业转型。
- 国内市场消费与生产的矛盾,生产的产品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或者消费能力不足难以消化生产出来的产品。
- 外部因素。
- 国际经济危机的传导,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型企业的冲击,因为中国沿海很多企业依赖出口订单,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导致企业订单减少、经营困难。
- 国际贸易摩擦,一些国家对中国设置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出口,影响相关产业发展。
4. 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及效果。
- 政策措施。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以下是八次危机的大事年表:1.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开始引入苏联外资,接受苏联的重工、军工产业转移。
2. 1958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和外资,中国欠下苏联巨额外债。
为了维持城市工业发展,发动农村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量钢铁生产。
3. 1960年,苏联撤资后,中国以农产品还债。
同期中国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由于之前城市大量推动无效的生产,产生大量赤字,使城市陷入经济危机,大量青年失业,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据不完全统计,前两次上山下乡,农村吸纳无业青年总数达4000万人。
4. 年,第二次经济危机。
从1964年开始,中国陷入地缘政治危机,被迫投入大量资本在国家战略纵深进行“三线建设”。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使城市工业停摆。
随后1968年,中国第二次赤字型经济危机爆发,只得再次发动“上山下乡”,向农村输送千万过剩的城市劳动力,使城市危机“软着陆”。
5. 年,第三次经济危机。
年“四三方案”大规模引进西方设备和服务,财政危机严重,第三次“上山下乡”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向农村转嫁成本。
6. 年,因加大工业投资和提高社会福利,导致财政入不敷出,经济危机在城市“硬着陆”。
7. 年,恶性通货膨胀和三角债为表象的滞涨危机,乡镇企业承接了危机成本。
8. 年,财政、金融、外汇三大赤字爆发,工人下岗、公共服务市场化等政府退出行为,同时采取了外汇改革、信用扩张、分税制改革等措施。
9.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打击了出口,国内发生萧条和通货紧缩。
以金融改革和政府进入式的国债投资应对输入型危机。
10. 2008年次贷危机前针对三农的惠农政策,使农村“劳动力池”和“资本池”功能得到修复。
在国内劳动力过剩、资本过剩、产能过剩三大过剩情况下,四万亿拉动经济、扩大内需解决危机。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可以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历史学家。
2008年经济危机解析
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
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 展,又演化成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美国人买房子贷款不是我们想象中 的找银行,而是找抵押贷款公司,这 些抵押贷款公司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 放款给贷款人。 ◆抵押贷款公司分为普通贷款公司和 次级贷款公司。普通贷款公司只把钱 贷给那些信用评级比较高的贷款人, 次级贷款公司把钱贷给那些信用评级 比较低的贷款人。
美国的最大债权人之一,我国存在为美国金融危机埋单的 严重危险。 ★目前因美元资产价格暴跌、美元贬值和部分债券违约, 我们已经遭受了部分损失。如果危机进一步恶化,这种损
失可能会更大。特别是,如果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再出问题,
我国的损失将会更为严重。
2、导致我国经济的拉动效应减弱
★我国外贸中对美国出口占1/3,一些企业甚至
次贷危机发生的条件
信贷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房价停止上涨或下降。为什么这 么说?因为,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本来就比较差, 或是缺乏足够的收入证明,或是还存在其他的负债,因此, 还不起房贷、或违约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但在信贷环境 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 不回贷款,他们可以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 即可,这样不仅不会亏损,而且还可以获得盈利。但在信 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放款机构把房子 收回来再卖,就很难实现,或是房子很难卖出,或是因房 价卖的过低而导致亏损。如果这类事情频繁地、集中地、 或大规模地发生,危机就出现了。
是为美国的需求而生产。美国经济衰退,进口需
求减弱,势必导致我国出口减少,企业减产、工
人失业、企业亏损。目前,许多企业已陷入倒闭 和破产的困境。面临困难的企业越多,经济衰退 的可能性就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第8次危机——08年金融危机以及发展机遇
梅矩
摘要:通过阅读《八次危机》,了解2008年中国产生危机的原因分析,了解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对应对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中国政府颁布的三农政策对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进而由国内的政策分析扩大到对目前国际贸易格局分布情况的认识,展望中国未来可行的战略发展方向。
关键词:八次危机,2008年,三农政策,国际贸易,战略发展
一、背景
1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
实体经济方面,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力,由最开始国内产能过剩的推力变为了外部需求为主的推力;金融体系上,中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由核心国家的金融资本主导的国际经济新循环。
2国内经济结构矛盾——三大过剩与三大马车失衡的加剧。
劳动力、金融资本、产能过剩进一步导致投资、消费、出口比例的失衡;内需不足,资本过剩投向股市异化与实体经济;外贸依存度2006年高达66%。
3公司化地方政府“以地套现”:城市化主导的“高投资+高负债=高增长”发展模式形成。
地方政府的财政金融权利上交,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因此地方政府唯有土地资源可以支配,”以地套现”
4三农政策:修复农村调节功能,支持三农,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医疗体系。
二、事件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的演变: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带来外资大举进入;2002年中国完成金融市场化改革:2003年新政府换届各地开始进入“第三轮圈地运动”,投资过热和对外依存度上升,使中国经济以平均11%的增长率增长;在中国的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导致2008年华尔街金融海啸,致使中国出口严重下降,沿海企业破产,工人失业。
1国际外部环境:资本市场上的热钱大量转向原材料期货,造成其价格的严重波动,美国已经难以发展实体经济,只能通过创造国债和货币等金融资本来推动货币流向原材料市场,来向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
2 危机引发原因:资本在国内的扩张和出口产品结构的初步调整,使得中国经济受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提高(70%),持续依靠外需拉动,中国的开发需求转向对外部金融市场的依赖。
3 解决:财政投资带动内需增长,新增投资4万亿元主要用于民生项目和涉农投资;稳定利率同时提高出口退税率以刺激出口,并且弱化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冲击
三、分析
属于中国九十年代中期转向外向型经济为主之后由外部因素诱发的输入性危机,依托其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来分散转移各种经济和社会成本,内生于工业文明的经济危机发生时对城市乃至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得冲击有多大,取决于城市多大程度上能将危机成本向农村和农民转移,向农村转嫁危机——城市“软着陆”,不能向农村转嫁危机——城市“硬着陆”——国家财税制度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外资控制高附加值值产业及出口,对中国经济占有主导地
位。
1危机成因:在发生危机前,国内经济都在比较大的程度上依赖出口拉动,出口需求下降——经济增长下降
2 应对措施:政府直接介入(追加国债投资,增发货币)化解市场失灵。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具体在投资中大力增加对于三农政策的投入——生产要素中的资金和劳动力回流到农村——修复农村对于危机转嫁的功能。
e.g. 2003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2005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名的增加农村基本建设投入的战略
3在农村地区颁布具体惠农政策:
税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费
农村金融试点改革(互助银行、村镇银行、小额信贷)
农业综合补贴(种植,家电),推进农村低保
农村社保,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4惠农政策机制分析:
”三农”领域吸纳了国民经济中的部分过剩资本和产能(拉动国内过剩金融资本)惠农投入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提升内需)提供应对危机的社会基础,既生产因素向农村回流,使得农民与基层政府的矛盾冲突缓和(带动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但是缺陷是征地现象严重,不仅如此,还将扩大占有农村稀缺资源并使资源资本化的“亲资本”政策。
5 结论
可见,中国面临的经济输入型危机是不能依靠国内的政策来化解的,中国需要加入国际贸易规则的定制权,尽力摆脱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依附地位。
四、目前资本全球化的难题
理解这些难题有助于中国探索出可能的贸易体系制度美国近期货币增发和债务增发两手并用,意味着这种法西斯化的国家既然延续政府凭借强权无度扩张信用的“路径依赖”,就不可能回调到以制造业为主的获利方式,也不能改变其向全球转嫁危机代价的基本趋势——相反,这一趋势由于没有被遏制而正在势所必然地恶化中。
读书笔记
1世界上有没有任何主义、制度或者机制性措施,能够有效地遏制美国这种政府两手扩张信用,向全球直接转嫁金融危机代价的趋势?(P227)2当前中美之间的战略接近关系,本质上是中国对凭借军事强权支撑泡沫化货币体系和掌握全球资源体系的美国不得不“再依附”,而且这种关系愈益加深。
未来10年中国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再依附关系的可能?(P227)3过去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资本家阶级与劳工阶级的对立矛盾和社会冲突,随着西方产业大规模对外转移,现在已经外化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对立矛盾。
处于打工者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日益弱化。
在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后,中国的工人阶级或者说劳工群体是否还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并对其有动员作用的话语体系和活动空间?(P227)
五、目前资本全球化的难题分析
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货币体系产生依赖的原因:
1目前中国本身不具备形成金融资本全球竞争力的政治强权,还得依靠占有政治强权和国际金融资本创设地位的美国的赋权;
2产业资本集团利益对国家主权的“绑架”,中国目前在全球范围获取资源来发展;
3产业资本依旧离不开与美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中美两国都通过货币化来增加利益,具有利益的一致性。
六、中国未来可以走的对外发展战略:
1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在境外也有一定的流通度,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并且还可以作为资本实现信贷、投资职能的国际化,事实上,国际货币体系在经历了金本位、英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元时期后到现在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度下的以美元为主的时期,为了减少对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的依赖,各国都会进行货币地位的博弈和变化,而人民币的国际化能以我国庞大的经济总量和巨大的出口贸易量以及贸易顺差为基础,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美国第二大债权国,我国积累了巨大的国际储备,并且随着我们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改革,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而目前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业务自2009年7月试点启动以来已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包括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累计金额已经突破了10万亿元,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达到9577.3亿元,深圳市前海试点、上海、广东自贸区的开放、天津生态城等试点,更是极大地促进了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的进一步活跃。
在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发展的基础上,人民币的离岸中心也在逐步形成,以香港为主要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包括英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卢森堡和德国等,离岸市场建立以后,各项人民币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增长。
在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展望中,从国际贸易层面讲,国内活跃的资本市场向外扩散,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的提供能够增强产业和核心竞争力,有助于降低对美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依赖性。
并且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加重,能够缓解对于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贸易体系的依附性。
2 亚投行
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按照多边开发银行的模式和原则运营,重点支持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本地区发展中国家而言,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就本地区整体而言可加快互联互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则能够扩大投资需求,拉动其经济复苏;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全球总需求,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亚投行将与世行、亚行等其他多边及双边开发机构密切合作,促进区域合作与伙伴关系,共同解决发展领域面临的挑战。
亚投行的设立,打破了世界银行统治世界,亚洲开发银行影响亚洲分别长达70年和50年的传统格局。
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这四个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已经决定加入亚投行,亚投行的创始会员总数达到31个,全球前十大经济体中已经有六个成为亚投行意向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