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农业中的土地

合集下载

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

农业经济学 基础概论

第一篇农业经济学基础概论第一章概论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农业经济: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农业经济学: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生产关系角度:研究农业中的产权关系、经营方式、管理体制、农产品市场组织、农产品价格、农业收入分配、农民的消费及扩大再生产等问题,为选择科学的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内容、性质、特点;分析现代农业生产力内部结构及其功能;阐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寻求科学组织与合理利用生产要素的方法和途径。

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产生1.起源:古希腊和罗马(1)古希腊色诺芬(Xenophen, 约430~354BC )的《经济论》;(2)古罗马加图的《农业志》,瓦罗的《论农业》和玛鲁麦拉的《论农业》;(3)西欧中世纪(5-17世纪),庄园经济兴盛,使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得以流传。

2.萌芽:近代初期(17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理论逐渐萌芽。

1770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杨出版了《农业经济论》,被视为农业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发展18世纪德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农业经济学家:尤斯蒂、贝克曼等。

1.泰尔,1809-1821年出版《合理农业原理》(四卷),确立了追求最大利润的农业经营目标,德国农业经济学创始人和欧洲大陆农业学界的泰斗。

2.屠能发展了他的思想,出版了《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两个基本理论:农业集约度理论和农业生产位置配置理论第二章供给与需求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1)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生产周期长,弹性小。

不能及时调整产量。

生产周期短,弹性大。

可及时调整产量。

(2)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容易改变,弹性大。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不易改变,弹性小。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
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
一、农业土地资源的作用
农业土地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 的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 如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水面资源、 滩涂资源、荒地资源等。 作用 : 农业生产必须在大面积的土地上进行 土地具有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培育能力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一节 农业土地资源
14%和45%,与美国相比则更是只有他们的14.5%、10%和29%。 表现:首先,水土流失面积扩大,耕作层变薄。全国水土流 人均耕地中国为1.59亩、世界平均为3.75亩、美国为10.9亩、 失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16万km2扩大到现在的160万km2,每年 加拿大为25.9亩、俄罗斯为13.1亩。 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其次,耕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全国 东南部季风区占国土总面积的45%,却集中了全国87%的生物 沙漠与沙漠化面积已达169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7.6%,而 产量、90%左右的耕地和林地、95%左右的农业人口和农业产 且每年仍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再次,土壤污染严重。最 值,是中国重要的农区和林区,也是重要的畜牧业地区。西 后,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理化性状变坏。 北部干旱区占国土面积的30%,却只有4%的人口和10%的耕地。 西南部青藏高原区占国土面积的25%,其人口和耕地的占有 比例不足1%。
三、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途径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三节 农业规模经营
推进农村工业化,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 机制 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第四节 农业水资源
一、水资源与农业发展
水资源指可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 个水源应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 够在某一地点为了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水资源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水资源状况影响农业布局 水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 水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分类标准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至关重要。

土地分类标准是指按照土地资源的不同特性和用途,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类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和利用政策。

土地分类标准的建立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推动城乡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农用地。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主要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

其中,耕地是指适合于种植作物的土地,园地是指用于果树、蔬菜等种植的土地,林地是指用于森林、果园等的土地,草地是指用于牧草生长和畜牧养殖的土地。

农用地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土地的地形、土壤、水源等特性进行划分,以便科学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和工业用地的土地,主要包括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

建设用地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土地的城市化程度、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的环境承载能力等进行划分,以便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

三、生态保护用地。

生态保护用地是指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土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等。

生态保护用地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土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自然景观等进行划分,以便科学合理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

四、特殊用地。

特殊用地是指用于特殊用途的土地,主要包括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等。

特殊用地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土地的用途特点和地理位置等进行划分,以便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特殊用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土地分类标准是土地管理和利用的重要依据,其建立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地划分土地类型,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土地分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不断完善土地管理政策,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现代农业经济学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重点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农业: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业的特点:1.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2.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3.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4.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得分散性和地域性5.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6.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7.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之中体现出来农业经济学:现代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第一节现代农业中的产权结构产权: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和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产权结构:指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产权结构的划分:国有产权、集体产权、个体经济、私营产权、联营产权、其他产权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1.产权主体多元化2.产权关系明晰化3.收益权实现多样化4.产权交易市场化农业家庭经营: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其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2014 342 名词解释)农业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客观存在的原因: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它涵盖了众多方面,对于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农业经济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汇总。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业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资料,如粮食、蔬菜、肉类等。

没有农业的稳定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就无法得到保障。

其次,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都依赖于农产品的供应。

此外,农业还是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一些农产品的出口能够为国家创造可观的外汇收入。

而且,农业的发展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市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农产品的供给通常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

需求方面,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相对较小。

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受到供求关系、生产成本、政策调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农产品市场中,存在着市场风险和价格波动,这给农民的生产决策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收入和市场供应,政府通常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价格支持政策、储备调节政策等。

同时,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也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了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的工具。

三、农业生产要素(一)土地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土地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的产出水平。

在我国,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是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等。

(二)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等问题。

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农业生产要素及基本理论(一)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

(二)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及功能1. 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2. 劳动力3. 资本4. 科学技术1.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不仅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而且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水资源也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约束越来越明显。

自然资源的重要影响: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自然资源的不同禀赋,直接影响到劳动者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发挥。

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的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

自然资源的分布还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2. 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内涵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即我们所说的农业人力资源存量,就是指能够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即为农业劳动的人力资本属性,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掌握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劳动力的决定性作用: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首要和唯一能动的生产要素,离开了劳动力,任何生产要素都无法形成生产力。

劳动者还能发现或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并能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3. 资本:劳动者运用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不能直接用于消费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劳动产品。

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

物质资本是指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

货币资本是生产过程用于购买物质资本的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4.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善其他生产要素的质量。

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

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
5/10/2021
▪ 加强农业投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和提高经营 管理水平
▪ 适当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高的农业
部门的比重
▪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 农田水利建设 ➢ 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 培养和保护地力
第三节 农业规模经营
一、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
▪ 照水目资前源的正配常置需不要均和衡不超,采生地态下用水水,全紧国缺年缺水总量约 ▪ 3水水070资0-亿4源0m0浪亿3左m费右3严()重农。业,农每业利年是用缺用率水水低3最0多0亿的m部3门左,右农;业城生市产缺 ▪ 和水农资民源生活环用境水恶占化全,国用水水体总污量染的严3/重4以上。
5/10/2021
▪ 规模经营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
反映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指标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三节
农业规模经营
▪ 企业经营的农地面积 ▪ 企业的总产值 ▪ 企业拥有的资本数量 ▪ 企业拥有劳动力数
5/10/2021
二、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三节
农业规模经营
▪ 农村非农产业有较高程度的发展 ▪ 农业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 有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 有比较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四节
农业水资源
5/10/2021
▪ 水资源指可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 个水源应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能 够在某一地点为了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 水资源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 水资源状况影响农业布局 ➢ 水是重要的农业生态环境资源 ➢ 水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
▪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集约一般都会向 资金集约过渡。

现代农业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知识点1、农业的特点: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2、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3、产权结构:指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

产权类型的划分是按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来划分的,其中所有权归属是最核心的内容。

4、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础特征: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关系明晰化、收益权实现多样化、产权交易市场化。

5、农业合作经济产生原因、组织运行特征及功能:原因: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需要农业合作制、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业需要合作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需要合作制、农业合作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

特征:合作目标的双重性,即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性和赢利性、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约定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自愿基础上的有效结合。

功能:发挥协作优势、优化要素组合、提高竞争能力、减轻自然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6、农业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制工具为生产工具,采用原始粗放、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广种薄收)、传统农业(使用铁制的手工工具,以人力、畜力为动力,使用农家有机肥等基本农业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生产技术靠时代积累的经验,进行精耕细作)、现代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科学的农业组织管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土地与水资源【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土地与水资源【圣才出品】

表 6-1 土地的分类
分类依据
类别
地形
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土壤质地
黏土、壤土、沙土等
土地所有权的性质
国有、集体所有或私有
土地特征
耕地、森林、草地、内陆水域及其他土地等
土地用途
农用地、非农用地及未利用土地等
2.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有四点,如表 6-2 所示。
1 / 57
为解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 长的需求同土地面积有限的 矛盾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土 地 生 产 力 土地生产力就是指土地生产农产品的能力, 生产力 的差异性直 接影响着
具有差异性 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有明 土地的经济价值、利用方向和
2 /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能性
到一定阶段之前,产量会随投入的增加而不断 的实际意义。
增加;②当投入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每增加
一单位的投入所能新增加的产量会愈来愈少,
最后会减少为零,甚至成为负值。
土地利用 后果的社 会性
各个生产部门对土地利用的后果,不只是影响 本部门的经济效益,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和 社会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国家必须对土地进行必要的宏 观管理。
3.土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必须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 (1)农业是直接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命力和太阳能进行生产的部门,植物生产对土地 有特殊的依赖性,必须使用大面积的土地,在广阔的地域上进行。 (2)在农业中,土地不仅是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并且还以其自身的物理性质、化 学性质、生物学性质和气候条件,直接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影响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4.中国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1)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①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 中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地域辽阔,土地类别十分丰富,中国农用 地资源相当丰富。由于人口众多,每人平均的土地资源占有量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及许 多国家。 ②全国耕地分布不平衡,多数耕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季风区; ③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后备农用资源贫乏。

农业经济学探索农业生产和农业市场的经济学视角

农业经济学探索农业生产和农业市场的经济学视角

农业经济学探索农业生产和农业市场的经济学视角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农业生产和农业市场的经济学视角,是农业经济管理和决策的理论基础。

一、农业生产的经济学视角1.农业要素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研究农业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农业要素,例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

农业经济学通过研究这些要素与农产品产出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最大化农业生产效益。

例如,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效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工艺等因素,提出了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2.农业技术进步对生产的影响农业技术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关键。

农业经济学研究了农业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和农业市场的影响,例如农业生物技术、粮食种植新品种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促进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提高耕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3.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农业生产对环境有着一定的影响。

农业经济学研究了农业生产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索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途径。

例如,通过研究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业施肥制度的改革等,提出了保护环境与农民利益均衡发展的策略。

二、农业市场的经济学视角1.供需关系与价格波动农业经济学研究了农产品供需关系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农产品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政策调整等。

研究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可以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并为农产品市场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2.农产品的流通与市场机制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和市场机制对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农业经济学研究了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方式,例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电商等。

同时,研究了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差异,以及农产品的市场准入等相关问题。

3.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涉及多个因素,包括供求关系、市场竞争、政策调控等。

农业经济学研究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例如市场竞争的角色、农产品价格监测体系的建设等。

农业土地的名词解释

农业土地的名词解释

农业土地的名词解释农业土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是人类实现粮食安全、农产品供应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基础。

以下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农业土地进行详细解释。

一、土地利用类型农业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

耕地是农民进行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种植的土地,通常分为种植园和农田两种类型。

园地是用于果树、花卉和蔬菜的种植的土地,通常分为果园、蔬菜园和花卉园三种类型。

林地是用于森林资源的保护、经营和发展的土地,被用于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的生产。

牧草地是用于饲养草食性动物的土地,具有牧草生长和放牧的双重功能。

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的法律归属,即土地的所有者享有土地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在土地所有权人的许可下,对土地进行耕种、建设和经营的权利。

在不同的农业地区和国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制度会有所不同,有的地区土地所有权属于个人,有的地区则属于集体,而有的地区则以政府为土地所有者。

三、土地细分与规划土地细分是指将较大的农业土地按照一定标准和规则进行划分,形成一片或多片小块的土地。

土地细分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便于管理和发展农业。

土地规划是指对农业土地进行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的确定,根据地理、气象、水源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不同类型的农业土地。

四、土地改良与保护土地改良是指对沙漠化、草原退化、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进行治理和改进,提高土地的质量和适宜性。

土地保护是指对农业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防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流失。

土地改良和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土地征用与流转土地征用是指政府或其他机构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依法将农业土地转为其他用途的行为。

土地征用通常会给农民带来补偿和转移安置,以保障农民的利益。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者通过租赁、转让或合作社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给其他农户或农业企业。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简介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的经济规律、农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农业政策的影响以及农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

农业经济学的核心研究内容包括土地利用、农产品生产与供给、农业劳动力和资本的配置、农业市场营销、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等方面。

通过对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农业经济学可以为农业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生产与供给农业生产与供给是农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农业生产包括农田的开垦、农作物的种植、畜禽的饲养等活动。

农业供给则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包括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等环节。

农业生产与供给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效配备和利用进行分析,研究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出增长的驱动因素,探讨农业供应链的优化和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格局等。

土地利用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要素之一,土地利用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地利用包括土地的种植、养殖、林业、生态保护等多种形式。

土地利用的研究可以分析土地资源的产出效益,探讨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和土地利用权的配置等问题。

在土地利用中,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方式选择是关键。

农业经济学可以通过研究土地规划的原则和方法,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业产出。

农业市场营销农业市场营销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农业市场营销包括农产品的收购、储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农业市场营销的研究可以从市场需求、农产品价格、市场结构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入手,分析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波动的原因,研究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选择和市场营销策略。

农业市场营销的研究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从而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农业政策与农村发展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业经济学第六章土地和水资源

农业经济学第六章土地和水资源
实践: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 资源
实践:实施土地轮作制度,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平衡
案例:以色列的节水农业,通过滴灌技术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 用
案例:中国的有机农业,推广有机种植,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案例:美国的土地轮作制度,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平衡,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
05
03
水资源的利用和管 理
水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特点是水量大、水质好、易利 用
地下水:包括泉水、井水等,特点是水量稳定、水质好、不易受污 染
雨水:包括降雨、雪水等,特点是水量不稳定、水质受污染程度高
添加标题
海水:包括海水淡化等,特点是水量大、水质差、易受污染
水资源的保护措施:节约用水,合理利用,保护水源地,防治水污染
水资源的管理策略: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监管,推广节水技术 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04
土地和水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
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意义
可持续利用的内 涵:在满足当前 人类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未来人类 满足其需求的能

土地和水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在保护土地和 水资源的前提 下,实现其可
持续利用
意义:保障人 类生存和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措施:加强土地 和水资源的保护、 管理和利用,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少浪费和污染
土地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保护耕地:采取措施防止耕地流失 和退化,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和水资源的市 场和政策
土地和水资源的市场机制
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土地和水资源的价格和数量 价格机制:通过价格调节土地和水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政策干预:政府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土地和水资源领域的局限性和问题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学科领域。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经济学的重要性逐渐得到认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农民的生计提供着重要的支持。

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生产是农业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农业科技和天气等因素。

这些要素合理地组合起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

农业经济学研究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决策行为和规划管理,探讨了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决策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和效益。

成本包括土地、劳动力、耕作设备、种子、化肥、病虫害防治等,而效益则由市场行情决定。

通过分析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波动,可以帮助农民制定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计划,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以及自身经济收入。

同时,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法规也能够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劳动安全,增加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除生产外,农业经济学还研究了农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

农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供给条件和市场需求受到生产条件、自然灾害、政策改变等因素的影响,其价格动态也非常复杂。

因此,通过研究农产品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可以帮助政府和农民更好地制定农产品市场管理政策,增加农民的收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另外,农业经济学也探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受到农村人口、土地利用、外部经济要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灵活调控农村经济结构,鼓励农村经济向产业化、市场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同时,也应该重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总体来说,农业经济学研究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村发展问题,对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农业经济学名词解释

规模报酬:随着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规模的扩大所引起的报酬的增量。
土地:在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场所和主要营养来源的地面表层。由土壤、气候(温度)、地貌、岩石、水文等构成。
农业规模经营:根据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等生产适Hale Waihona Puke 集中,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
人力资本:以劳动者数量与质量所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罗奇代尔”原则:(1)入社、退社自由;(2)民主管理:一人一票;(3)资金报酬适度:限制股金利率的分配,以人合而非资合;(4)盈余返还;(5)合作社教育;(6)合作社之间的合作。
农业生产要素: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人们需要的各种农产品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基本要素的总称。
边际技术替代率: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要素,在总产量不减少的情况下,所减少要素的量与所增加要素量的比率。
递减规律:通过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量来替代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第一章导论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14.蛛网理论(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第三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流通过程中的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2.农产品批发市场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中转地批发市场3.★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①商品集散功能 ②价格形成功能 ③供求调节功能④信息中心功能 ⑤综合服务功能4.★零售业态的含义: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零售业态的内在组成要 素分别为:目标顾客、商业结构、服务方式、店铺环境、价格策略等第四章 农产品期货市场1.期货的概念:是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围绕农产品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2.★期货交易者的分类:套期保值者和期货投机者3.★期货市场的功能:发现价格功能、回避风险功能4.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① 减缓价格波动 ② 有助于政府宏观调控③ 促进农业国际化发展第五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两大基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2.★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区别① 构建的市场条件不同 ② 研究的对象不同 ③ 讨论的优势来源不同 ④ 衡量标准不同3.★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联系: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发挥比较优势是实现竞争优 势的最佳途径4.★WTO 基本原则:①扩大市场准入原则,消除非关税壁垒 ②削减出口补贴,促进公平竞争③削减和规范国内支持,完善竞争机制 ④规范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严防设置非关税壁垒第六章 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的概念: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植 被等一切自然条件2.★土地特征:自然特性⎪⎪⎩⎪⎪⎨⎧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肥力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不能移动土地的位置是固定的,积是有限的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 经济特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难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土地利用的区位性土地利用的稀缺性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 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4.★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①因地制宜 ②节约用地 ③保护资源 ④有偿利用5.★土地集约经营的概念:是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和技 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靠提高土地生产率来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收入的经营方式6.土地集约经营的类型:①劳动集约型 ②技术集约型 ③资金集约型7.土地集约经营的意义:①可以弥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严重不足,通过提高土地生产率,不断增加农产品总量,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②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精耕细作等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农民收益 ③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措施和物质装备,可以促进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协调、统一,实现高产稳产,提高质量8.提高我国土地集约经营水平的途径:①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②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③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 ④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⑤搞好经营管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9.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与措施①要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a.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机制 b.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c.政府的支持与帮助)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项目的规模(a.重视土地向某些生产项目集中 b.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整体规模效益 c.大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 d.将开发性农业自觉纳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运作)③组织形式应多种多样10.土地使用制可以分为:“两权”合一型和“两权”分离型11.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土地承包方 土地发包方1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①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②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④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⑤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⑥土地承包经营权托管 ⑦土地承包经营权反租倒包13.★“反租倒包”的含义:是指集体或单位、个人以一定的租金将农户承包地土地租赁后,经过投资开发或 者改善生产条件后再重新发包给单位或农户经营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①平等、自愿、有偿原则 ②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用途维持原则 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期限受限制原则 ④受让方资格限制原则 ⑤优先原则15.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①水资源通过降雨、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②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 ③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④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 ⑤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第七章 农业劳动力1.★刘易斯模式①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一元是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落后方式进行生产的,含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农业部门,这一部门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另一元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它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高②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③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④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于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 ⑤在上述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不断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2.★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从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 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边际产量为零或负数4.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类型:①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特殊性分为:绝对剩余、相对剩余②按照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原因分为:积累型剩余、结构型剩余、替代型剩余、季节性剩余5★.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 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农业劳动时间农业产品数量农业劳动生产率 6.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①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②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③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④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①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③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④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①渐进性②系统性③外生性④复杂性⑤周期性2.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①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②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3.★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中性技术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①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②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三大类:①农业财政资金②农业信贷资金③农户资金2.农户资金的来源:①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②非农业生产经营所得③劳务所得④财产性收入⑤转移性收入第十章农业信息与农业信息化1.★农业信息的内涵:农业信息是指以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科学为表征对象的,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来第十一章农业家庭经营1.★农业家庭经营的含义:以农民家庭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所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又称为农户经营或家庭农场经营第十四章农业保护政策1.全面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判断标准:经济结构主义观点、农业比较优势大小的观点第十五章食品质量安全管理1.★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特点①危害的直接性②危害的隐蔽性③危害的累积性④危害产生的多环节性2.★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途径①物理污染:指由物理性因素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②化学性污染: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使用化学合成物质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③生物性污染:指自然界中各类生物性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的危害3.中国食品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第十七章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农业现代化1.传统农业的特点:①技术停滞②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及其低下③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②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③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3.★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战略、城市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农业保护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十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①经济持续性②社会持续性③生态持续性3.可持续农业发展趋势:①追求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②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建立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体系④强化农业系统内的自养、自控功能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通过工程与技术措施,强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联系,实现物质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从而减少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可能会考大题:1.试分析当代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2.分析农贸市场和超市在销售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及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学》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

《农业经济学》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

《农业经济学》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首先,土地集约经营是指通过集中投入生产资料、运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这种经营方式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为主要目标,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适度规模经营则是指在适合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在农业经济学中,土地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通过土地集约经营,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而适度规模经营则是在一定的环境和经济条件下,实现各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其次,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重要前提。

只有在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充分发挥土地集约经营的优势。

同时,适度规模经营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土地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

在实际的农业经营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的经营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用地名词解释 -回复

农业用地名词解释 -回复

农业用地名词解释-回复
农业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

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地、复垦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2. 园地:指种植各种果园、茶园、桑园、橡胶园、橄榄园等的土地。

3.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4. 牧草地:指以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牲畜或割草利用的土地。

5. 养殖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用于水产养殖的坑塘水面和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农业用地名词解释

农业用地名词解释

农业用地名词解释
农业用地是指供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所使用的土地资源。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农业用地名词解释:
1. 耕地:指适合农作物种植及耕作的土地。

耕地通常包括种植作物的田地、菜地、果园等。

2. 林地:指具有森林植被的土地,主要用于森林木材的产出和保护生态环境。

3. 牧草地:指用于放牧、牧草种植和建设牲畜养殖设施等用途的土地。

4. 水田:指以稻谷和其他水稻作物种植为主的耕地,主要借助灌溉设施供水。

5. 种植园:指专门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如水果、蔬菜和茶叶等的大片土地。

6. 渔场:指用于渔业生产的水域和土地,包括海洋渔场、淡水渔场等。

7. 农村住宅用地:指农村建设用于人居住和生产的土地,包括农户的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用地。

8. 农业园区:指经过规划管理的一片集中的农业用地,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活动。

这些农业用地名词的定义和使用可以根据国家、地区和不同的农业制度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土地概述
❖ 3.土地能永久利用,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
❖ 其他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等,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往往会被质优价廉 的新产品所取代,或者在生产过程中逐渐磨损、 消耗以至报废。
❖ 而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只要合理利 用,对农作物起培育作用的土壤肥力不仅不会 耗竭,反而会不断提高,成为永续利用的生产 资料。
第一节 土地概述
❖ 4.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 ❖ 所谓土地生产力就是指土地生产农产品的
能力,由于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的空间分布有 明显的差异性及成土母质中的矿物元素分布不 均匀,即使在两块相近的土地上投入同样的活 劳动和物化劳动,其产出也不尝完全相同。
第一节 土地概述
❖ 造成土地生产力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节 土地概述
❖ 由于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和用途的多样 性,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往往是千差万 别的,但我们仍可按照其共性和差异性,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千差万别的土地划分 为各种类别。
第一节 土地概述
❖ 土地分类的标准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满足不同的 分类需要。
❖ 按地形可把土地划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 原;
❖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 同一块土地往往有多种用途。一旦开发利用投入
某项生产之后,要改变其利用方向则十分困难,还会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 就农业用地来看,造成其用途改变困难原因在于: 一是农产品生产具有严格的季节性,土地利用方向无 法在不适宜的季节中间改变;
❖ 二是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地质量有特殊要求,短期 内迅速增加或减少适合某种农产品生产需要的土地是 较为困难的。
❖ 这就要求在确定土地的用途时,必须 慎重考虑,作全面长远的规划,避免人、 财、物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 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也决定了农 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农业生产不能 迅速地适应市场价格的变动进行调整。
第一节 土地概述
❖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 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在一定面积的 土地上,连续追加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时,在 达到一定阶段之前,产量会随投入的增加而不 断增加。
所固有的,与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 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人类对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
在人类诞生之前尚未对土地进行利用时,这一特性是 不存在的。
第一节 土地概述
❖ (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 1.土地是自然的产物,面积是有限的。 ❖ 所有其他生产资料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通过人
的劳动可以创造和增加相同生产资料的数量。惟独土 地这种生产资料是自然形成的,既有不可再生性。 ❖ 人们可以改变现有土地的形状、物理化学性质及 用途,把荒山、荒地、河滩、海滩、沼泽等改造成良 田,但不能创造出比原有面积更多的土地。
第一节 土地概述
❖ (二)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 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 量越来越大,土地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 一方面表现为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不平衡;
❖ 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某些地区和某种用途的土地权 属地价、地租等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
❖ 土地的自然经济特点,决定了土地利用不 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社会 经济问题。
❖ 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 资源,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既要研究由土地 占有权和土地使用权所引起的一系列生产关系, 又要研究土地这种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的合理 配置及开发利用等生产力合理组织问题,掌握 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
❖ 它迫使人们珍惜土地,节约利用土地和集约经营 土地。
第一节 土地概述
❖ 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 ❖ 土地位置的差别造成其用途不同和生产力
的差异,人们在利用土地时,必须根据土地自 身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的适 宜性进行区位选择,发展最适宜的生产项目, 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一节 土地概述
❖ 但是当投入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每增加 一单位的投入所能新增加的产量会越来越少, 最后会减少为零,甚至成为负值。西方经济学 中把这种具有规律性的现象称为土地报酬(收益) 递减规律。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节 土地概述
❖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 各个生产部门对土地利用的后果,
不只是影响本部门的经济效益,而且 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 和经济效益。
第四章
农业中的土 地
第四章 农业中的土 地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土地概述 土地集约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第一节 土地概述
一、土地的概念与分类 土地:在经济学上是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
以及与之相连的土壤、气候、地貌、岩石水文、 植被等一切自然条件。
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有的情况下,土地 仅指地球上的陆地表层,或指地球上的陆地和水 面。
❖ 一种是不同区位的土地自然肥力各不相同;
❖ 另一种是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土地生产力 存在差异。
❖ 生产力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土地的经济价 值、利用方向和经营方式,在农业生产中不应 忽视土地的自然特点是自然赋予的,与人类对 土地的开发利用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在进行 农业生产时必须注意土地的上述特点和意义。
❖ 按土壤质地可划分为黏土、壤土、沙土等; ❖ 按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可划分为国有、集体所有或私有;
❖ 按土地特征可分为耕地、森林、草地、内陆水域及其 他土地等;
❖ 按土地用途可分为农用地、非农用地及未利用土地,
第一节 土地概述
二、土地的特性 土地具有一系列与其他物质相区别的特性。土地
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反映,是土地
第一节 土地概述
❖ 2.土地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土地总是与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相联系,不像其他生产资料可根据需要而转移其存在 的位置。土地的这一特点是形成农业生产区域化的客 观基础和进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由于土地位置不能移动,为改造和利用土 地所进行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一经与土地结合,便不 能分离。所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决策绝不能草率, 必须重视长远规划,讲求投资的长期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