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 数列教案

高二数学 数列教案
高二数学 数列教案

高二数学 数列教案

【基础概念】 1.数列的概念

(1)数列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数列中的每个数都叫这个数列的项。记作n a ,在数列第一个位置的项叫第1项(或首项),在第二个

位置的叫第2项,……,序号为n 的项叫第n 项(也叫通项)记作n a ; 数列的一般形式:1a ,2a ,3a ,……,n a ,……,简记作

{}n a 。

例:判断下列各组元素能否构成数列 (1)a, -3, -1, 1, b, 5, 7, 9; (2)2019年各省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

(2)通项公式的定义: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这个公式

就叫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如:①:1 ,2 ,3 ,4, 5 ,…

②:5

1

4131211,,,,…

数列①的通项公式是n a = n (n ≤7,n N +∈)

, 数列②的通项公式是n a =

1

n

(n N +∈)。 说明: ①

{}n a 表示数列,n a 表示数列中的第n 项,n a = ()f n 表示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 同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不一定唯一。例如,n a = (1)n

-=1,21

()1,2n k k Z n k

-=-?∈?

+=?;

③不是每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例如,1,1.4,1.41,1.414,……

(3)数列的函数特征与图象表示: 序号:1 2 3 4 5 6 项 :4 5 6 7 8 9

上面每一项序号与这一项的对应关系可看成是一个序号集合到另一个数集的映射。从函数观点看,数

列实质上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f n 当自变量n 从1开始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系列函数值(1),(2),(3),f f f ……,()f n ,…….通常用n a 来代替

()f n ,其图象是一群孤立点。

例:画出数列12+=n a n 的图像.

(4)数列分类:①按数列项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②按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

系分:单调数列(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和摆动数列。

例:下列的数列,哪些是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1)1,2,3,4,5,6,… (2)10, 9, 8, 7, 6, 5, … (3) 1, 0, 1, 0, 1, 0, … (4)a, a, a, a, a,…

(5)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与通项n a 的关系:1

1(1)(2)n n

n S n a S S n -=?=?-?≥

例: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322

+=n s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练习】

1.根据数列前4项,写出它的通项公式:

(1)1,3,5,7……;

(2)2212-,23

13-,2414-,251

5

-;

(3)11*2-

,12*3

,13*4-,1

4*5。

(4)9,99,999,9999… (5)7,77,777,7777,…

(6)8, 88, 888, 8888…

2.数列{}n a 中,已知21

()3

n n n a n N ++-=

∈ (1)写出,1a ,2a ,3a ,1n a +,2n a ; (2)2

79

3

是否是数列中的项?若是,是第几项? 3.(京春理14,文15)在某报《自测健康状况》的报道中,自测血压结果与相应年龄的统计数据如下表.观察表中数据的特点,用适当的数填入表中空白(_____)内。

4、由前几项猜想通项:

根据下面的图形及相应的点数,在空格及括号中分别填上适当的图形和数,写出点数的通项公式. 5.观察下列各图,并阅读下面的文字,像这样,10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最多是( ),其通项公式

(1)

(4)

(7)

( ) ( )

为 .

A .40个

B .45个

C .50个

D .55个

【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

d 表示。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1(2)n n a a d n --=≥或1(1)n n a a d n +-=≥。

例:等差数列12-=n a n ,=--1n n a a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1)n a a n d =+-; 说明:等差数列(通常可称为A P 数列)的单调性:d 0>为递增数列,0d =为常数列,0d < 为递减数

列。

例:1.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12497

116a a a a ,则,==+等于( )

A .15

B .30

C .31

D .64 2.{}n a 是首项11a =,公差3d

=的等差数列,如果2005n a =,则序号n 等于

(A )667 (B )668 (C )669 (D )670

3.等差数列12,12+-=-=n b n a n n ,则n a 为 n b 为 (填“递增数列”或“递减数列”) 3、等差中项的概念:

定义:如果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其中2

a b

A +=

a ,

A ,b 成等差数列?2

a b

A +=

即:212+++=n n n a a a (m n m n n a a a +-+=2)

例:1.(06全国I )设

{}n a 是公差为正数的等差数列,若12315a a a ++=,12380a a a =,则111213a a a ++=

( )

A .120

B .105

C .90

D .75

2.设数列{}n a 是单调递增的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12,前三项的积为48,则它的首项是( ) A .1 B.2 C.4 D.8

4、等差数列的性质:

2条直线相交,最多有1个交点 3条直线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 4条直线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

(1)在等差数列{}n a 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是它相邻二项的等差中项; (2)在等差数列{}n a 中,相隔等距离的项组成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3)在等差数列{}n a 中,对任意m ,n N +∈,()n m a a n m d =+-,n m

a a d n m

-=

-()m n ≠;

(4)在等差数列

{}n a 中,若m ,n ,p ,q N +∈且m n p q +=+,则m n p q a a a a +=+;

5、等差数列的前n 和的求和公式:11()(1)22

n n n a a n n S na d +-=

=+n d

a )(2n 2112-+=。(),(2

为常数B A Bn

An S n +=?{}n a 是等差数列 )

递推公式:2

)(2)()1(1n

a a n a a S m n m n n --+=+=

例:1.如果等差数列

{}n a 中,34512a a a ++=,那么127...a a a +++=

(A )14 (B )21 (C )28 (D )35 2.(2009湖南卷文)设n S 是等差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已知23a =,611a =,则7S 等于( )

A .13

B .35

C .49

D . 63 3.(2009全国卷Ⅰ理) 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972S =,则249a a a ++=

4.(2010重庆文)(2)在等差数列

{}n a 中,1910a a +=,则5a 的值为( )

(A )5 (B )6 (C )8 (D )10

5.若一个等差数列前3项的和为34,最后3项的和为146,且所有项的和为390,则这个数列有( )

A.13项

B.12项

C.11项

D.10项

6.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18521221a a a a S ,则

7.(2009全国卷Ⅱ理)设等差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535a a =则9

5

S

S =

8.(98全国)已知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b 1=1,b 1+b 2+…+b 10=100. (Ⅰ)求数列{b n }的通项b n ;

9.已知{}n a 数列是等差数列,1010=a ,其前10项的和7010=S ,则其公差d 等于( )

3132

--

..B A C.31 D.3

2

10.(2009陕西卷文)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6312a s ==,则n a =

11.(00全国)设{a n }为等差数列,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已知S 7=7,S 15=75,T n 为数列{n

S n

的前n 项和,求T n 。

12.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记为n S ,已知50302010==a a ,

①求通项n a ;②若n S =242,求n

13.在等差数列{}n a 中,(1)已知812148,168,S S a d ==求和;(2)已知658810,5,a S a S ==求和;(3)已知3151740,a a S +=求

6.对于一个等差数列:

(1)若项数为偶数,设共有2n 项,则①S 偶-

S 奇nd =; ②

1

n n S a

S a +=奇偶; (2)若项数为奇数,设共有21n -项,则①S 奇-S 偶n a a ==中;②1

S n

S n =

-奇偶。

7.对与一个等差数列,n n n n n S S S S S 232,,--仍成等差数列。

例:1.等差数列{a n }的前m 项和为30,前2m 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 项和为( )

A.130

B.170

C.210

D.260

2.一个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为48,前2n 项的和为60,则前3n 项的和为 。 3.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10项和为100,前100项和为10,则前110项和为 4.设n S 为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971043014S S S S ,则,=-== 5.(06全国II )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

36S S =1

3,则612

S S = A .

310

B .13

C .18

D .1

9

8.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方法:

①定义法:

)常数)(*+∈=-N n d a a n n (1?{}n a 是等差数列

②中项法:

)22

1*++∈+=N n a a a n n n (?{}n a 是等差数列

③通项公式法:

),(为常数b k b

kn a n +=?{}n a 是等差数列

④前n 项和公式法:

),(2为常数B A Bn

An S n +=?{}n a 是等差数列

例:1.已知数列}{n a 满足21=--n n a a ,则数列}{n a 为 ( )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

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D.无法判断

2.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为52+=n a n ,则数列}{n a 为 ( )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

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D.无法判断 3.已知一个数列}{n a 的前n 项和422

+=n s n ,则数列}{n a 为( )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

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D.无法判断 4.已知一个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2n s n =,则数列}{n a 为( )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

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D.无法判断 5.已知一个数列}{n a 满足0212

=+-++n n n a a a ,则数列}{n a 为( )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

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D.无法判断

6.数列{}n a 满足1a =8,022124

=+-=++n n n a a a a ,且 (*∈N n )

①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7.(01天津理,2)设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S n =n 2

,则{a n }是( ) A.等比数列,但不是等差数列 B.等差数列,但不是等比数列 C.等差数列,而且也是等比数列

D.既非等比数列又非等差数列

9.数列最值

(1)10a >,0d

<时,n S 有最大值;10a <,0d >时,n S 有最小值;

(2)n S 最值的求法:①若已知n S ,n S 的最值可求二次函数2

n S an bn =+的最值; 可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n N +∈);②或者求出

{}n a 中的正、负分界项,即:

若已知n a ,则n S 最值时n 的值(n N +∈)可如下确定100n n a a +≥??≤?或1

0n n a a +≤??≥?。

例:1.等差数列{}n a 中,12910S S a =>,,则前 项的和最大。

2.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已知 001213123<>=S S a ,, ①求出公差d 的范围,

②指出1221S S S ,,

,Λ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3.(02上海)设{a n }(n ∈N *

)是等差数列,S n 是其前n 项的和,且S 5<S 6,S 6=S 7>S 8,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d <0

B.a 7=0

C.S 9>S 5

D.S 6与

S 7均为S n 的最大值

4.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99

98--n n (*

∈N n ),则数列{}n a 的前30项中最大项和最小项分别是

5.已知}{n a 是等差数列,其中131a =,公差8d =-。

(1)数列}{n a 从哪一项开始小于0?

(2)求数列}{n a 前n 项和的最大值,并求出对应n 的值.

6.已知}{n a 是各项不为零的等差数列,其中10a >,公差0d <,若100S =,求数列}{n a 前n 项和的最

大值.

7.在等差数列}{n a 中,125a =,179S S =,求n S 的最大值.

利用1

1(1)(2)n n

n S n a S S n -=?=?-≥?求通项.

1.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

1n S n =+.(1)试写出数列的前5项;(2)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吗?(3)你能写出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吗?

2.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42

+-=n n S n 则

3.(湖北卷)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S n =2n 2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4.已知数列{}n a 中,,31=a 前n 和1)1)(1(2

1

-++=

n n a n S ①求证: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②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5.(2010安徽文)设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

n S n =,则8a 的值为( ) (A ) 15 (B) 16 (C) 49 (D )64

等比数列 1.等比数列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0)q ≠,即:1n a +:(0)n a q q =≠。

1. 递推关系与通项公式

m

n m n n n n n q a a q a a a a --+?=?==推广:通项公式:递推关系:111q 1. 在等比数列{}n a 中,2,41==q a ,则=n a 2. 在等比数列

{}n a 中

,712,a q =则19_____.a =

3.(07重庆文)在等比数列{a n }中,a 2=8,a 1=64,,则公比q 为( ) (A )2

(B )3

(C )4

(D )8

4.在等比数列{}n a 中,22-=a ,545=a ,则8a =

5.在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n a 中,首项13a =,前三项和为21,则345a a a ++=( )

A 33

B 72

C 84

D 189

2. 等比中项:若三个数c b a ,,成等比数列,则称b 为c a 与的等比中项,且为ac b ac b =±=2

,注:是成等比数列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例:

1.2+

2-( )

()1A ()1B - ()1C ± ()2D

2.(2009重庆卷文)设

{}n a 是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12a =且136,,a a a 成等比数列,则{}n a 的前n

项和n S =( )

A .2744n n +

B .2533n n +

C .2324

n n + D .2

n n +

3. 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

∈N q p n m 其中 (1)q p n m a a a a q p n m ?=?+=+,则若

(2))(2

*+--∈?==N n a a a a a q

m n m n n m

n m n , (3){}n a 为等比数列,则下标成等差数列的对应项成等比数列. (4){}n a 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n a 是各项不为零的常数列. 例:1.在等比数列

{}n a 中,1a 和10a 是方程22510x x ++=的两个根,则47a a ?=( )

5()2A - (B 1()2

C - 1

()2D

2. 在等比数列{}n a ,已知51

=a ,100109=a a ,则18a =

3.在等比数列{}n a 中,143613233+>==+n n a a a a a a ,, ①求n a

②若n n n T a a a T 求,lg lg lg 21+++=Λ

4.等比数列{}n a 的各项为正数,且5647313231018,log log log a a a a a a a +=+++=L 则( ) A .12 B .10 C .8 D .2+3log 5

5.(2009广东卷理)已知等比数列

{}

n a 满足

0,1,2,n a n >=L

,且

25252(3)

n n a a n -?=≥,则当1

n ≥时,

2123221log log log n a a a -+++=

L ( )

A. (21)n n -

B. 2(1)n +

C. 2n

D. 2(1)n -

4. 前n 项和公式

)1(11)1()1(111

≠?????--=

--==q q q

a a q

q a q na S n n

n

例:1.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首相51=a ,公比2=q ,则其前n 项和=n S

2.已知等比数列}{n a 的首相51=a ,公比2

1

=

q ,当项数n 趋近与无穷大时,其前n 项 和=n S

3.设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已,62=a 30631=+a a ,求n a 和n S 4.(年北京卷)设4

7

10

310

()22222()n f n n N +=+++++∈L ,则()f n 等于( )

A .

2(81)7

n

- B .

12(81)7n +- C .32(81)7n +- D .42

(81)7

n +- 5.(1996全国文,21)设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3+S 6=2S 9,求数列的公比q ;

6.设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为q ,前n 项和为S n ,若S n+1,S n ,S n+2成等差数列,则q

的值为 .

5.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n S 是其前n 项的和,*N k ∈,那么k S ,k k S S -2,k k S S 23-成等比数列.

如下图所示:

444444444448

4444444444476443

4421Λ4434421Λ444344421Λk k

k k

k S S S k k S S k k k a a a a a a a a 3232k

31221S 321-+-+++++++++++

例:1.(2009辽宁卷理)设等比数列{

n

a }的前n 项和为

n

S ,若

6

3

S S =3 ,则

6

9S S =

A. 2

B. 73

C. 8

3 D.3

2.一个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为48,前2n 项的和为60,则前3n 项的和为( ) A .83 B .108 C .75 D .63

3.已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且===m m m S S S 323010,则,

6.等比数列的判定法 (1)定义法:

?=+(常数)q a a n

n 1

{}n a 为等比数列;

(2)中项法:?≠?=++)0(2

2

1

n n n n a a a a {}n a 为等比数列;

(3)通项公式法:??=为常数)q k q

k a n

n ,({}n a 为等比数列;

(4)前n 项和法:?-=为常数)

(q k q k S n

n ,)1({}n a 为等比数列。 ?-=为常数)(q k kq k S n n ,{}n a 为等比数列。

例:1.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为n

n a 2=,则数列}{n a 为 ( )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

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D.无法判断 2.已知数列}{n a 满足)0(22

1

≠?=++n n n n a a a a ,则数列}{n a 为 ( )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

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D.无法判断 3.已知一个数列}{n a 的前n 项和1

n 2

2+-=n s ,则数列}{n a 为( )

A.等差数列

B.等比数列

C.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

D.无法判断

7.利用1

1(1)(2)n n

n S n a S S n -=?=?-≥?求通项.

例:1.(北京卷)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a 1=1,11

3

n n a S +=,n =1,2,3,……,求a 2,a 3,a 4的值及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山东卷)已知数列

{}n a 的首项15,a =前n 项和为n S ,且*15()n n S S n n N +=++∈,证明数列

{}1n a +是等比数列.

求数列通项公式方法 (1).公式法(定义法)

根据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定义求通项

例:1已知等差数列}{n a 满足:26,7753=+=a a a , 求n a ;

2.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11≥=-=-n a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3.数列{}n a 满足1a =8,022124=+-=++n n n a a a a ,且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4. 已知数列}{n a 满足21

1,

21

1=-

=+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5.设数列}{n a 满足01=a 且

111

111=---+n

n a a ,求}{n a 的通项公式

6.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12

n

n n a a a a +=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7.等比数列}{n a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13221=+a a ,622

39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8. 已知数列}{n a 满足)1(3,211≥===n a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9.已知数列}{n a 满足2

122142++=?==n n n a a a a a 且, (*∈N n )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10.已知数列}{n a 满足,21=a 且1152(5)n n n n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11. 已知数列}{n a 满足,21=a 且115223(522)n n n n a a +++?+=+?+(*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12.数列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

,41(1).2

n n a a a n -=

=+>则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累加法

1、累加法 适用于:1()n n a a f n +=+

若1()

n n a a f n +-=(2)n ≥,则

21321(1)

(2) ()

n n a a f a a f a a f n +-=-=-=L L

两边分别相加得 111

()n

n k a a f n +=-=∑

例:1.已知数列{}n a 满足1

41,2

1211

-+

==

+n a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1

1n n a a n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3.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31

3n

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4.设数列}{n a 满足21=a ,1

2123-+?=-n n n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3)累乘法

适用于: 1()n n a f n a +=

1()n n a f n a +=,则31212(1)(2)()n n

a a a

f f f n a a a +===L L ,,, 两边分别相乘得,1

11

1()n

n k a a f k a +==?∏

例:1.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1)53n

n n a n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已知数列{}n a 满足321=

a ,n n a n n

a 1

1+=

+,求n a 。

3.已知31=a ,n n a n n a 2

31

31+-=

+ )1(≥n ,求n a 。

(4)待定系数法 适用于1()n n a qa f n +=+ 解题基本步骤:

1、确定

()f n

2、设等比数列

{}1()n a f n λ+,公比为

3、列出关系式)]([)1(2211n f a n f a n n λλλ+=+++

4、比较系数求1λ,2λ

5、解得数列

{}1()n a f n λ+的通项公式

6、解得数列

{}n a 的通项公式

例:1. 已知数列{}n a 中,111,21(2)n n a a a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重庆,文,14)在数列{}n a 中,若111,23(1)n n a a a n +==+≥,则该数列的通项n a =_______________

3.(福建.理22.本小题满分14分)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21().n n a a a n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

式;

4.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356n

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设1

152(5)n n n n a x a x +++?=+?

5.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35241n

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设1

12

3(2)n n n n a x y a x y +++?+=+?+

6.已知数列{}n a 中,651=

a ,1

1)2

1(31+++=n n n a a ,求n a

7. 已知数列{}n a 满足2

1123451n n a a n n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设2

2

1(1)(1)2()n n a x n y n z a xn yn z ++++++=+++

8. 已知数列{}n a 满足1

11243

1n 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递推公式为n n n qa pa a +=++12(其中p ,q 均为常数)。 先把原递推公式转化为)(112n n n n sa a t sa a -=-+++

其中s ,t 满足?

?

?-==+q st p

t s

9. 已知数列{}n a 满足211256,1,2n n n a a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5)递推公式中既有n S

分析:把已知关系通过11,1

,2

n n n S n a S S n -=?=?-≥?转化为数列{}n a 或n S 的递推关系,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求解。

1.(北京卷)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a 1=1,11

3

n n a S +=,n =1,2,3,……,求a 2,a 3,a 4的值及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山东卷)已知数列{}n a 的首项15,a =前n 项和为n S ,且*15()n n S S n n N +=++∈,证明数列{}

1n a +是等比数列.

3.已知数列{}n a 中,,31=a 前n 和1)1)(1(2

1

-++=

n n a n S ①求证: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②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4. 已知数列{}n a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前n 项和n S 满足1

(1)(2)6

n n n S a a =++,且249,,a a a 成等比数列,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6)根据条件找1+n 与n 项关系

例1.已知数列}{n a 中,n n a C a a 1,111-

==+,若2

1,25-==n n a b C ,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

2.(2009全国卷Ⅰ理)在数列{}n a 中,

1111

1,(1)2n n n n a a a n ++==++ (I )设n

n a b n =

,求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

(7)倒数变换法 适用于分式关系的递推公式,分子只有一项

例:1.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2,12

n

n n a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8)对无穷递推数列

消项得到第1+n 与n 项的关系

例:1. (全国I 第15题,原题是填空题)已知数列{}n a 满足

11231123(1)(2)n n a a a a a n a n -==++++-≥L ,,求{}n a 的通项公式。

2.设数列{}n a 满足211233333

n n n a a a a -++++=

…,a ∈*

N .求数列{}n a 的通项;

(8)、迭代法

例:1.已知数列{}n a 满足3(1)2

115n

n n n a a 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因为3(1)21

n n n n

a a

++=,所以

1

21

2(2)(1)

3

2

(2)(1)

3

(3)(2)(1)

1

12(3)(32

3(1)2

323(1)2

1

2

2

3(2)23

(1)23

3(2)(1)23

323(2)(1)21[] []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L L L L L 2)(1)

(1)

12

3!21

n n n n n a

-+---??=

又15a =,所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

12

3!2

5n n n n n a --??=。

(9)、变性转化法

1、对数变换法 适用于指数关系的递推公式

例: 已知数列{}n a 满足5

123n

n n a a +=??,17a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因为5

11237n

n n a a a +=??=,,所以100n n a a +>>,。 两边取常用对数得1lg 5lg lg3lg 2n n a a n +=++

2、换元法 适用于含根式的递推关系 例: 已知数列{}n a

满足111

(14116

n n a a a +=

++=,,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解:令n b 2

1(1)24

n n a b =

-

数列求和

1.直接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和。

d n n na a a n S n n 2)1(2)(11-+=+= ?????≠--==)1(1)1()

1(11q q

q a q na S n n 公比含字母时一定要讨论

(理)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时,q a S -=

11

例:1.已知等差数列}{n a 满足,11=a 32=a ,求前n 项和}{n S

2. 等差数列{a n }中,a 1=1,a 3+a 5=14,其前n 项和S n =100,则n =( )

A .9

B .10

C .11

D .12

3.已知等比数列}{n a 满足,11=a 32=a ,求前n 项和}{n S

4.设4710310

()22222()n f n n N +=+++++∈L ,则()f n 等于( )

A.

2(81)7n - B.12(81)7n +- C.32

(81)7n +- D.

4

2(81)7

n +-

2.错位相减法求和:如:{}{}.,,2211的和求等比等差n n n n b a b a b a b a +++Λ

例:1.求和2

1

123n n S x x nx -=++++L

2.求和:n n a

n a a a S ++++=

Λ32321

3.设{}n a 是等差数列,{}n b 是各项都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且111a b ==,3521a b +=,5313a b += (Ⅰ)

求{}n a ,{}n b 的通项公式;(Ⅱ)求数列n n a b ??

????

的前n 项和n S .

3.裂项相消法求和: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 常见拆项:

111)1(1+-=+n n n n

)121

121(21)12)(12(1+--=+-n n n n

)211(21)2(1+-=+n n n n ])

2)(1(1

)1(1[21)2)(1(1++-+=++n n n n n n n

!)!1(!n n n n -+=?

)!1(1!1)!1(+-=+n n n n i

n i n i n C C C 1

11----=

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数列?

??

??

?

+11n n a a 的前n 项和

例:1.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1

(1)

n a n n =

+,则5S 等于( B )

A .1

B .

56 C .16 D .130

2.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1

(1)

n a n n =

+,求前n 项的和;

3.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n a =

n 项的和.

4.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n a =1

2

n +,设13242111n n n T a a a a a a +=+++???L ,求n T . 5.求)(,3211

4321132112111*N n n

∈+++++++++++++++ΛΛ。 6.已知1,0≠>a a

数列{}n a 是首项为a ,公比也为a 的等比数列,令)(lg N n a a b n n n ∈?=,求数列{}n b 的前n 项和n S 。

4.倒序相加法求和

例:1. 求S C C n C n n n n n

=+++36312…

2.求证:n

n

n n n n n C n C C C 2)1()12( (532)

1

+=+++++

3.设数列{}n a 是公差为d ,且首项为d a =0的等差数列, 求和:n

n n n n n C a C a C a S +++=+Λ1

10

01

综合练习:

1.设数列}{n a 满足01=a 且

111

111=---+n

n a a

(1)求}{n a 的通项公式

(2)设,11

n

a b n n +-=

记∑==n

k k n b S 1

,证明:1

2.等比数列}{n a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13221=+a a ,622

39a a a =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设n a

a

a

n b 333log ...log log 21+++=,求数列}1

{n

b 的前n 项和

3.已知等差数列}{n a 满足02=a , 1086-=+a a . (1)求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及n S

(2)求数列}2{

1

-n n

a 的前n 项和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2016年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教学设计 2016年10月 正弦定理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正弦定理》第一课时,出自新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课程安排在“三角、向量”知识之后,是三角函数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更是初中“三角形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续和拓展,同时也是处理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的其他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本节课的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从实际问题导入,在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基础上,触碰解斜三角形的思维困惑点,自然生成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从熟悉的解直角三角形顺利过渡到即将要面对的解任意三角形,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第二,带着疑问,在探究得到直角三角形边角量化关系的基础上,以此作为启发点,首先对特殊的斜三角形边角量化关实验验证。其次是严密的数学推导证明,得到正弦定理,以解直角三角形为知识基础,验证和证明,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第三,解决引例,首尾呼应,并学以致用。 正弦定理其实是把“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这一几何关系的解析化。从三角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三角函数其实就是有关三角形、圆的性质的解析表达。这样在悄无声息中,渗透了学科发展中研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嬗变。这其实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 通过这三个层次:探索发现——推导证明——实际应用。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直观感知、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理论验证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课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在本章中,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和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认识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根据课程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通过观察、实验、验证、猜想、证明,从特殊到一般得到正弦定理;

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大题训练

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大题组卷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等差数列{a n}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项和为()A.130 B.170 C.210 D.260 2.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a1a2a3=5,a7a8a9=10,则a4a5a6=()A.B.7 C.6 D. 3.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a1=1,a n+1=3S n(n≥1),则a6=() A.3×44B.3×44+1 C.44D.44+1 4.已知数列{a n}满足3a n+1+a n=0,a2=﹣,则{a n}的前10项和等于()A.﹣6(1﹣3﹣10)B.C.3(1﹣3﹣10)D.3(1+3﹣10)5.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S3=a2+10a1,a5=9,则a1=()A.B.C.D. 6.已知等差数列{a n}满足a2+a4=4,a3+a5=10,则它的前10项的和S10=()A.138 B.135 C.95 D.23 7.设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S m﹣1=﹣2,S m=0,S m+1=3,则m=()A.3 B.4 C.5 D.6 8.等差数列{a n}的公差为2,若a2,a4,a8成等比数列,则{a n}的前n项和S n=() A.n(n+1)B.n(n﹣1)C.D. 9.设{a n}是等差数列,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若a1+a2>0,则a2+a3>0 B.若a1+a3<0,则a1+a2<0 C.若0<a 1<a2,则a2D.若a1<0,则(a2﹣a1)(a2﹣a3)>0 二.解答题(共14小题) 10.设数列{a n}(n=1,2,3,…)的前n项和S n满足S n=2a n﹣a1,且a1,a2+1,a3成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29771

教学案例 我所带的是高二(2)班,她是个庞大的班级,有56名学生。 在第一周上课的几天里,我渐渐的发现一名“怪”学生——张勇明。这名学生坐在教室正中间第二排的位置上。这样的位置是老师能看到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师眼皮底下。上课时,其他这种位置的同学慑于被老师盯上,一般都规规矩矩的坐着,认认真真的听课,而这位同学却不然,他好象一点也不怕被我盯上。 上课时,先是看着黑板听一会儿,然后就弯下腰半趴在课桌上什么也不看,懒懒的样子,不知道在干什么。下课后我走到他跟前问他是不是有什么事,他笑着摇摇头说没有。 课后(2)班主任周老师告诉我,其实那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挺扎实的,只是有些懒不能长久坚持下去,应该多注意多关照一下。 在以后的上课中,我在提问其他同学问题的时候,也有意无意的去提问他。课后,走到他跟前问他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 渐渐的在以后的课堂上,这位同学半趴在课桌上的次数少了,当讲到关键处时,我也能看到他在集中精力听。而且我还发现他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书本内容,提前做课后练习及习题。有一次我讲四种命题的关系,下课后我走到张勇明跟前,看到他已经把下一节充分必要条件的练习题做过啦,而且准确无误。 中段考试成绩出来了,张勇明的数学考了75分(满分150分),全班第一名。其中有一道数学大题难度较大,我曾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过,可是只有张勇明一个学生作对,其他做对的同学寥寥无几。 由此,我体会到:由于(2)班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薄弱,而高中阶段新内容新知识的接受又需要以前所学内容做铺垫,而以前的知识又没真正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以致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同学听的蒙蒙胧胧似懂非懂。 针对这种现象,我要求同学做到:(1)把以前的数学课本从家里找到带到教室来,放在课桌上有意识的经常翻一翻。这样有些没记住的公式或不熟悉的公理定理就能记住了。(2)同学们作课堂笔记的时候,对于涉及到的旧知识内容如果不了解,那么也要做笔记。这样易于查漏补缺,新旧内容一起巩固并掌握。(3)当天事情当天做。每天上完新课后,若有不懂的问题争取当天解决,或者问我或者问同学。(4)经常复习巩固。

高中数学《排列与排列数公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排列与排列数公式》(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A版《数学选修2-3》第一章第2节的第一节课,排列是一类特殊而重要的计数问题,教科书从简化运算的角度提出了排列的学习任务,通过具体实例概括而得出排列的概念,应用分步计数原理得出排列数公式,对于排列,有两个想法贯穿始终,一是根据一类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寻找简便的计数方法,就像乘法作为加法的简便运算一样;二是注意应用两个计数原理思考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理解排列的概念是应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的前提,对具体的排列问题的分析又为排列数公式提供了基础。排列数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分布计数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同时,排列数公式又是推导组合数公式的主要依据。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只是对排列和排列数公式的初步认识,在后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教学难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的概念有一定的抽象性,本节课结合教科书的编排,采取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来建构概念的理解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典型事例,从中归纳出共同特征,再进一步概括出本质特征,得出排列的定义,再跟进10个具体事例多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多次强调一个排列的特点,n个不同的元素,取出m个元素,元素的顺序,奠定学生对排列定义的理解基础,为后面组合概念的提出埋下伏笔。同时通过有规律的展示分步计数原理得到的一长串排列数,为后面水到渠成得到排列数公式作好铺垫,排列数公式的简单应用体现了排列简化步骤的优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学习排列的必要。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几个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出排列的概念,并能运用排列的判断具体的的计数问题是否为排列问题;能利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能简化分步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步骤。在排列数符号及其公式的产生过程中体现简化的思想。学生学习后能够对排列或非排列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够分析原因,能够简单应用排列数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的得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与计数有关的问题时主动联系排列相关知识的能力,体会排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各种事情现象、本质的分析,得出一般的规律,通过由简到繁的着色问题、由繁到简的数学符号的引入过程体会丰富的数学文化.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个计数原理已很好的掌握,但凡计数的问题能够往分类或分步的方向进行思考,学生的层次决定了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大量的生活中诸如设置密码、车牌号、排队、参加活动、接力赛...与计数问题有关的经验,对数学中归纳化归、有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比较敏感,但抽象概括的能力较弱,排列概念的得到,要独立将颜色、数字、人抽象为元素,对着色的方案抽象出顺序有一定的困难,需在独立思考加协作讨论的基础上再由老师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实际生活有机的融合,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丰富多元,避免单调枯燥。

高中数学数列放缩专题:用放缩法处理数列和不等问题

用放缩法处理数列和不等问题(教师版) 一.先求和后放缩(主要是先裂项求和,再放缩处理) 例1.正数数列{}n a 的前n 项的和n S ,满足12+=n n a S ,试求: (1)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 (2)设11+= n n n a a b ,数列{}n b 的前n 项的和为n B ,求证:2 1

高考数学数列题型专题汇总

高考数学数列题型专题 汇总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高考数学数列题型专题汇总 一、选择题 1、已知无穷等比数列{}n a 的公比为q ,前n 项和为n S ,且S S n n =∞ →lim .下列 条件中,使得()*∈q a (B )6.07.0,01-<<-q a (D )7.08.0,01-<<-

A .{}n S 是等差数列 B .2{}n S 是等差数列 C .{}n d 是等差数列 D .2{}n d 是等差数列 【答案】A 二、填空题 1、已知{}n a 为等差数列,n S 为其前n 项和,若16a =,350a a +=,则 6=S _______.. 【答案】6 2、无穷数列{}n a 由k 个不同的数组成,n S 为{}n a 的前n 项和.若对任意 *∈N n ,{}3,2∈n S ,则k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4 3、设等比数列{}n a 满足a 1+a 3=10,a 2+a 4=5,则a 1a 2a n 的最大值 为 . 【答案】64 4、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2=4,a n +1=2S n +1,n ∈N *,则 a 1= ,S 5= . 【答案】1 121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设计汇编(上册)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汇编 (上部)

目 录 1、集合与函数概念实习作业…………………………………… 2、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 3、对数的概念………………………………………………… 4、对数函数及其性质(1)…………………………………… 5、对数函数及其性质(2)…………………………………… 6、函数图象及其应用…………………………………… 7、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8、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9、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10、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1、循环结构 …………………………………………………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1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4、函数sin()y A x ω?=+的图象………………………… 15、向量的加法及其几何意义……………………………………… 1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1)……………… 17、平面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及其含义(2)…………………… 18、正弦定理(1)…………………………………………………… 19、正弦定理(2)…………………………………………………… 20、正弦定理(3)……………………………………………………

21、余弦定理……………………………………………… 22、等差数列………………………………………………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25、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26、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7、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3.4.1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的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完“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及“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研究。在探究基本不等式内涵和证明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对条件的转换和变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类比归纳的思想和习惯,进而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探究“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及感受会标的变形,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两个基本不等式,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 2.进一步让学生探究不等式的代数证明,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3.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学生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不等式并不陌生,前面学习了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数与式的比较,本节所学内容就用到了不等式的性质,所以学生可以在巩固不等式性质的前提下学习基本不等式,接受上是容易的,争取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基本不等式。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直接应用不等式而忽略成立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在运用过程中生成的规律,在学生做题时能灵活运用是难点,因此理解基本不等式和灵活应用基本不等式十本节课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下图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议现场。

高中数学《排列与排列数公式》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docx

《排列与排列数公式》(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A 版《数学选修 2-3》第一章第 2 节的第一节课,排列是一类特殊而重 要的计数问题,教科书从简化运算的角度提出了排列的学习任务,通过具体实例概括而得出 排列的概念,应用分步计数原理得出排列数公式,对于排列,有两个想法贯穿始终,一是根 据一类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寻找简便的计数方法,就像乘法作为加法的简便运算一样;二是注意应用两个计数原理思考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理解排列的概念是应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的前提,对具体的排列问题的分析又为排列数公式提供了基础。排列数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分布计 数原理的一个重要应用,同时,排列数公式又是推导组合数公式的主要依据。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只是对排列和排列数公式的初步认识,在后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教学难点是排列的概念,排列的概念有一定的抽象性,本节课结合教科书的编排,采取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来建构概念的 理解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典型事例,从中归纳出共同特征,再进一步概括出本质特 征,得出排列的定义,再跟进10 个具体事例多角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多次强调一个排 列的特点, n 个不同的元素,取出 m个元素,元素的顺序,奠定学生对排列定义的理解基础, 为后面组合概念的提出埋下伏笔。同时通过有规律的展示分步计数原理得到的一长串排列数,为 后面水到渠成得到排列数公式作好铺垫,排列数公式的简单应用体现了排列简化步骤的优点,让 学生直观感受学习排列的必要。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几个具体实例归纳概括出排列的概念,并能运用排列的判断具体的的计数问题 是否为排列问题;能利用分步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能简化分步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步 骤。在排列数符号及其公式的产生过程中体现简化的思想。学生学习后能够对排列或非排列问题 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够分析原因,能够简单应用排列数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的得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 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与计数有关的问题时主动联系排列相关知识的能力,体会排列知识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各种事情现象、本质的分析,得出一般的规律,通过由简到繁的 着色问题、由繁到简的数学符号的引入过程体会丰富的数学文化.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对两个计数原理已很好的掌握,但凡计数的问题能够往分类或分步的方向进行思考,学生的层次决定了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大量的生活中诸如设置 密码、车牌号、排队、参加活动、接力赛...与计数问题有关的经验,对数学中归纳化归、 有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比较敏感,但抽象概括的能力较弱,排列概念的得到,要独立将颜 色、数字、人抽象为元素,对着色的方案抽象出顺序有一定的困难,需在独立思考加协作讨 论的基础上再由老师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文化和数学知识、实际生活有机的融合,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丰富多元,避免单调枯燥。

高二数学数列专题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数学《数列》专题练习 1.n S 与n a 的关系:1 1(1)(1)n n n S n a S S n -=??=? ->?? ,已知n S 求n a ,应分1=n 时1a =1S ; 2≥n 时,n a =1--n n S S 两步,最后考虑1a 是否满足后面的n a . 2.等差等比数列

3.数列通项公式求法:(1)定义法(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2)累加法;(3)累乘法( n n n c a a =+1 型);(4)利用公式1 1(1)(1) n n n S n a S S n -=??=?->??;(5)构造法(b ka a n n +=+1型);(6)倒数法等 4.数列求和 (1)公式法;(2)分组求和法;(3)错位相减法;(4)裂项求和法;(5)倒序相加法。 5. n S 的最值问题:在等差数列{}n a 中,有关n S 的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0,01<>d a 时,满足?? ?≤≥+001 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大值. (2)当 0,01>

最新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精品版

2020年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 案例精品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分析法》教学案例本节课的教学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二章“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中“分析法”的第一课时。 一、设计要点 本教案在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以“创设情境、切入主题、感受新知、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感悟探究、综合提高、回顾小结”为基本教学过程,通过揭示知识的发现和发生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分析法的同时,体验有关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与交流、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的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数学实例,了解用分析法思考问题的过程和特点,对分析法的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分析法,掌握探索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交流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证明的特点,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证有据的习惯,激发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磨练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1)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2)运用分析法证明数学问题。

2.难点: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的概括。 3.关键:展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思考、探索。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教师请全体学生一起完成如下填空。 已知:如图,SA⊥平面ABC,AB⊥BC,D为直线BS上一点,求证:BC⊥AD 证明:∵SA⊥平面ABC ∵BC?平面ABC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BC⊥平面SAB ∵点D在直线BS上 ∴AD?平面SAB ∴BC⊥AD 教师教学时注意知识点拨:综合法表述形式:因为…,所以…;综合法思维过程:由因导果;综合法推理特点:顺推。并通过思路分析启发学生产生新的 证明思路和方法。 思路分析: 要证BC⊥AD 只需证BC⊥平面SAB( ∵______________) 只需证BC⊥SA( ∵____________________) 由SA⊥平面ABC知上式成立 ∴BC⊥AD成立

2019-2020年高二数学数学归纳法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数学推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 (2)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和其本质的科学性 (3)初步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和一个结论。 (4)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恒等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归纳法的引入,说明归纳法的两难处境,引出数学归纳法原理,使学生理解理论与实际的辨证关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解决 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学会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想方法,能用总结、归纳、演绎类比探求新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活动,亲历知识的构建过程,领悟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探索中挫折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美”,激发学习 热情,培养他们手脑并用,多思勤练的好习惯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初 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2)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尤其是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和恒等变换的运 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有效性; (2)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利用和代数恒等变换。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 四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解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原理、激起兴趣 问题情境一: 问题(1)大球中有5个小球,如何验证它们都是绿色的? (课件演示) 问题(2):若a n=(n2- 5n+5)2,则a n=(n2-5n+5)2=1 问题(3):若-1+3= 2 -1+3-5= -3 -1+3-5+7= 4 -1+3-5+7-9=-5 可猜想: -1+3-5+…+(-1)n(2n-1)=(-1)n n吗 问题情境二:投影:数学家费马运用不完全归纳得出费马猜想的事例。

高二数学数列专题练习题

高二数学《数列》专题练习 1.n S 与n a 得关系:1 1(1)(1) n n n S n a S S n -=??=?->?? ,已知n S 求n a ,应分1=n 时 1a = ;2≥n 时,n a = 两步,最后考虑1a 就是否满足后面得n a 、 2、等差等比数列 (3)累乘法( n n n c a a =+1型);(4)利用公式11(1)(1) n n n S n a S S n -=?? =?->??;(5)构造法(0、 b ka a n n +=+1 型)(6) 倒数法 等 4、数列求与 (1)公式法;(2)分组求与法;(3)错位相减法;(4)裂项求与法;(5)倒序相加法。

5、 n S 得最值问题:在等差数列{}n a 中,有关n S 得最值问题——常用邻项变号法求解: (1)当0,01<>d a 时,满足???≤≥+00 1 m m a a 得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大值、 (2)当 0,01>0,a 2a 4+2a 3a 5+a 4a 6=25,那么a 3+a 5得值等于( ) A.5 B.10 C.15 D.20 10.首项为1,公差不为0得等差数列{a n }中,a 3,a 4,a 6就是一个等比数列得前三项,则这个等比数列得第四项就是 ( )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doc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 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案背景: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 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 因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借助单位圆探究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重点:诱导公式(三)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情景设计: 一.复习回顾: 诱导公式(一)(二)。 角(终边在一条直线上) 思考:下列一组角有什么特征?()能否用式子来表示? 二.新课: 已知由 可知 而(课件演示,学生发现) 所以 于是可得:(三) 设计意图: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利用同一点的坐标变换,导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角相等。即: . 公式(一)(二)(三)都叫诱导公式。利用诱导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数式的值或化简三角函数式。 设计意图:结合学过的公式(一)(二),发现特点,总结公式。 练习 (1)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小组研究讨论,得到新公式。 (学生板演,老师点评,用彩色粉笔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公式。) 三.例题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2) (3) (4) 例4:化简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 (1) (2)(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观察公式特点,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体现转化化归,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高二数学周培红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习题讲评课》教学设计 泉州一中数学组 周培红 一、设计理念 结合参加省级课题《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校本作业行动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8-579)以及结合的我校举办主题为“注重融合课堂效能,提升学科关键能力”的教学开放活动.本课力图探索基于数据分析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并且在对话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解析 1.教学内容解析: 高考对三角函数的考查重点是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运算求解能力,侧重考查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和正弦函数的、余弦函数的、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突出考查形如的图象和性质,考查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及简单的三角恒等变sin()y A x ω?=+换,重点考察正余弦定理及其应用.利用三角函数可以深入考查数学运算、直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2.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在必修四的基础上,三角函数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 3.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针对最近做的三角函数的练习寻找出学习的薄弱知识点,结合智学网的数据,有针对性的讲评习题并强化相应习题. 4.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讲评三角函数最值及单调区间习题 教学难点:归纳并掌握三角函数的常规解题方法 5.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方法:分析总结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设计纲要

活动1:拍照展示学生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 活动2:学习小组分享本组所整理的知识点. 结论:三角函数最值及单调区间是最薄弱知识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测,寻找自己的薄弱知识.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有个清晰的判断,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活动3:说明题型分布,展示智学网的做题得分数据,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个精准的判断. 【设计意图】再次利用数据说话,利用好数据,以此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531.3sin cos 1,82 y x a x a a =++-例求 2.sin cos 1. y x x x =-例2求的最大值

(完整版)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孙世纪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 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 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 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高二数学公开课教案

课题:3.1.1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在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了解把实数系扩充到复数系的过程,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合情推理、合作交流及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主动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王新敞 教学重点: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数系扩充的过程,对复数概念的理解。 授课类型:新授课王新敞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王新敞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材简析: 首先简要地对自然数系扩充到实数系的过程作了说明,通过解方程 210 x+=的需要,引出虚数单位i,从而将数的范围扩充到复数;然后介绍了复数的有关概念,并指出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由于学生对数系扩充的知识不熟悉,需对学生多作引导,课后通过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一些数的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史;特别要抓住a bi +这一标准形式以及,a b是实数这一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复数的概念和解决有关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温故: ①从实际需要推进数的发展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 表示量与量的比值(如正方形的边长与它的对角线长的比)无理数 ????????????????→ ②从解方程的需要推进数的发展 负数分数无理数 二、知新: 1. 知识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一元二次方程210 x+=没有实数根。

思考: 我们能否将实数集进行扩充,使得在新的数集中,该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呢? 2 .类比引进2x 2=在有理数集中无解的问题,引入一个新数i ,并对i 作出说明: (1)21i =-; (2)实数可以与 i 进行四则运算,在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的加法与 乘法的运算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仍然成立。 这样就会出现许多新数,如2i ,3i +等。 3.给出复数的有关概念 形如(,)a bi a b R +∈的数叫做复数。 全体复数所成的集合C 叫做复数集,即{},C a bi a b R =+∈。 复数的代数形式:通常用字母 z 表示复数,即(,)z a bi a b R =+∈,其中i 叫做虚数单位,a 与b 分别叫做复数z 的实部、虚部。 讨论:复数集C 和实数集R 之间有什么关系? () 000b z a bi b a =??=+?≠=??实数 复数虚数 当时为纯虚数 探究:1.说明下列数中,那些是实数,哪些是虚数,哪些是纯虚数,并指出复数的实部与虚部。 2+0.618 2 7i 0 2i (1i - 32i - 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a b 为实数,则z a bi =+为虚数 真 (2)若b 为实数,则z bi =必为纯虚数 假

高中数学《函数的应用》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可编辑

《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人教B版)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后进行的一次综合应用,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函数知识的理解,同时能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函数模型,再利用模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体验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会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反思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适当的方案和函数模型解决问题. 三、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研究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能利用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应用问题.他们初步掌握了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根据给定数据进行指定函数模型的拟合. 授课班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已经对北京的交通情况作了初步的调查和数据整理,对问题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

识不强,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也缺乏利用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经验.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情境引入、初步探究、综合应用、总结提升四个环节,逐步将研究引向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为了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学生使用图形计算器辅助学习,避免繁琐的计算,为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问题提供了支持.其次,以北京的热点问题——交通问题作为研究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将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工作交给学生课前完成,让学生提前熟悉问题背景,降低探究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的效果评价以当堂反馈为主,教师通过巡视、提问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上台展示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效果,发现认知障碍,以便得到及时的引导、分析和纠正.教师还将通过开放式作业进一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对学生之前的调查作简单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的应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做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备,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2)ppt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同梳理解题过程,并进行题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