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遗传学综述作业

合集下载

分子生物学作业(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作业(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作业第一次1、Promoter:(启动子)一段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能活化RNA聚合酶的DNA序列,是RNA聚合酶的结合区,其结构直接关系转录的特异性与效率。

2、Cis-acting element:(顺式作用元件)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非编码DNA序列,组成基因转录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一、简述基因转录的基本特征。

(作业)P35二、简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延长过程。

P58肽链的延伸由于核糖体沿mRNA5 ′端向3′端移动,开始了从N端向C端的多肽合成。

起始复合物,延伸AA-tRNA,延伸因子,GTP,Mg 2+,肽基转移酶每加一个氨基酸完成一个循环,包括:进位:后续AA-tRNA与核糖体A位点的结合起始复合物形成以后,第二个AA-tRNA在EF-Tu作用下,结合到核糖体A位上。

通过延伸因子EF-Ts再生GTP,形成EF-Tu·GTP复合物,参与下一轮循环。

需要消耗GTP,并需EF-Tu、EF-Ts两种延伸因子。

转位:P位tRNA的AA转给A位的tRNA,生成肽键;移位:tRNA和mRNA相对核糖体的移动;核糖体向mRNA3’端方向移动一个密码子,二肽酰-tRNA2进入P位,去氨酰-tRNA 被挤入E位,空出A位给下一个氨酰-tRNA。

移位需EF-G并消耗GTP。

三、真核细胞mRNA分子的加工过程有哪些?P401、5’端加帽加帽指在mRNA前体刚转录出来或转录尚未完成时,mRNA前体5’端在鸟苷酸转移酶催化下加G,然后在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进行甲基化。

帽子的类型0号帽子(cap1)1号帽子(cap1)2号帽子(cap2)2、3’端的产生和多聚腺苷酸花除组蛋白基因外,真核生物mRNA的3‟末端都有poly(A)序列,其长度因mRNA种类不同而变化,一般为40~200个A 。

大部分真核mRNA有poly(A)尾巴,1/3没有。

带有poly(A)的mRNA称为poly(A)+,不带poly(A)的mRNA称为poly(A)-。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班别生物技术10-2学号 *********** 姓名陈嘉杰成绩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要摘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此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直到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基因金星定向修饰原理方面的系列发现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敲除技术从此得到关注和肯定,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就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RNAi、生物模型、同源重组前言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制,具有转移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

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嵌合型小鼠,再进一步传代培育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述起源于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

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

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研究的里程碑。

该技术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2000年Sh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利用四环素等诱导Cre的表达。

分子遗传学综述

分子遗传学综述

分子遗传学综述引言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领域,它通过分析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水平的信息,揭示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机制。

本文将综述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以及在生物学研究和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原理1.DNA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载体,由核苷酸组成。

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功能的序列,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将基因表达为蛋白质。

2.基因组是一个生物体所有基因的集合。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人类对自身基因组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

3.遗传密码是DNA上三个碱基对(密码子)与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一密码系统使得DNA中的信息能够被转录成RNA,并被翻译成蛋白质。

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方法1.PCR(聚合酶链反应):PCR可以在体外扩增特定DNA片段,为其他分子遗传学实验提供了大量的DNA材料。

2.基因克隆:通过PCR或其他方法获得目标基因的DNA片段,并将其插入载体(如质粒)中,然后将载体导入宿主细胞,实现基因的复制和表达。

3.DNA测序: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准确、快速地确定DNA序列。

Sanger测序和新一代测序技术(如高通量测序)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4.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分析,揭示了生物体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分子遗传学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1.基因功能研究:通过基因敲除、基因过表达等方法,揭示了特定基因在生物体发育、代谢、免疫等方面的功能。

2.进化遗传学:通过比较不同物种或个体间的DNA序列差异,推断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

3.表观遗传学: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的影响,揭示了表观遗传调控在发育和疾病中的作用。

分子遗传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1.基因诊断: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确定个体是否携带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2.基因治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以修复或替代缺陷基因,治疗遗传性疾病。

分子遗传学简答与论述

分子遗传学简答与论述

简答题:1.核小体与核小体定位在基因表达及其调控中有何作用?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体内外试验均证实,核小体是基因转录的通用抑制子.细胞内基因组包裹在核小体内,如果启动子区在核小体内,则转录通常会被抑制。

试验也证明由于缺少H4组蛋白,在核小体不能形成的酵母细胞系中,很多基因变成组成型表达,而在正常的细胞中,他们均处于抑制状态.核小体在DNA中的精确定位对细胞正常功能的发挥起重要作用。

由于核小体与DNA的动态相互作用,大多数核小体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某些核小体被限定在基因组的固定位置上,或者说DNA 序列仅以一种特定的构型装配成核小体,则DNA上的每个位点将一直位于核小体上的特定位置,我们称这种装配类型为核小体定位。

核小体的定位对基因的表达调控有重要的影响.它的定位变化总是伴随着基因从抑制到转录状态的转变.核小体的定位或定位的去稳定或解除可能是影响基因转录调控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核小体的形成和在染色质的精确定位是真核基因表达所必需的。

有人提出核小体的形成及其在染色质上的精确定位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1)提供一个支架结构,使转录因子之间的信息传递更有效;(2)染色质结构的不均一性,即某些区域不形成核小体,保证了转录因子易于接近染色质模板。

2.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启动子结构有什么差别?原核生物的启动子在操纵元中,从mRNA开始转录的位点以上都是启动子序列,20bp—200bp特点:1.Pribnow框:TATAAT,位于—10左右,是 RNA聚合酶的牢固结合位点2.Sextama框:TTGACA,位于-35附近,是 RNA聚合酶的初始结合位点3.上述二者及之间的距离决定转录效率,一般距离17bp左右4.CAP位点cAMP-受体蛋白复合物在启动子上的的结合位点真核生物有三类RNA聚合酶,与此对应,有三类不同的启动子。

事实上RNA聚合酶Ⅱ,Ⅲ所作用的启动子情况比较复杂RNA聚合酶Ⅰ识别的启动子,除5SrRNA基因外,其它rDNA基因组成一个大的多拷贝基因族,转录成一个45S的rRNA前体,其启动子由起始位点的核心启动子和其上游控制元件两部分组成。

分子遗传学文献综述

分子遗传学文献综述

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遗传工程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在生命科学中,分子遗传学发展得越来越迅速,而以其为基础的遗传工程(即基因工程)也得到了发展,遗传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已成为当前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而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遗传工程正在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

通过遗传工程,现代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像基因治疗、转基因技术、基因诊断等都应用到了疾病的治疗,并且在很多疾病治疗中取得重大突破,遗传工程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对以分子遗传学为基础的遗传工程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现代医学中的遗传工程的发展得益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由美、英、日、中、德、法等国共同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参加,主要目的在于绘制人体基因图谱,测定由3x109核苷酸组成的人体23对染色体的全部DNA序列[2]。

科学家们测出人类基因组全序列之后,对人体这个复杂的系统会有更好的认识,针对基因缺陷的基因疗法也会更有前景。

而据美国《时代》周刊预测,利用基因疗法已经可以治疗血友病、心脏病及一些癌症等。

在医学上,人类基因与人类疾病有相关性,与疾病直接相关的基因5000~6000条,目前已有1500个相关基因被分离和确认一旦弄清某基因与某疾病有关,人们就可用基因直接制药,或通过筛选后制药,其科学价值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1]。

基因组与各领域密切相关,它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如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等[2][3]。

近年来,基因诊断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随着该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推广、应用,基因诊断技术为我们早期发现肿瘤以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带来曙光[4]。

基因诊断是在DNA水平上进行分析、鉴定遗传性疾病所涉及的基因的置换、缺失或插入等突变,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表达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的方法[5]。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班别生物技术10-2学号 *********** 姓名陈嘉杰成绩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要摘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此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直到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基因金星定向修饰原理方面的系列发现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敲除技术从此得到关注和肯定,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就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RNAi、生物模型、同源重组前言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制,具有转移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

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嵌合型小鼠,再进一步传代培育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述起源于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

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

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研究的里程碑。

该技术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2000年Sh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利用四环素等诱导Cre的表达。

分子遗传作业-郭丽娜

分子遗传作业-郭丽娜

基因组图谱

2009年 12月,我国科研人员又在Nature在公 布了大熊猫基因组精细图谱研究成果,表明大 熊猫基因组大小2.4G,重复序列含量36%,基 因2万多个,且经过二倍体测序,证明大熊猫 基因组仍然具备很高的杂合率,从而推断其具 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
转录调控研究

(ChIP-seq)

ABI公司的SOLID测序原理
Applied Biosystems(AB)公司所开发的SOLID sequencer在2007年l0月开始商业用途释放。 SOLID开发的初衷是在已经具有参考序列情况下 的重测序。与其他新一代测序仪不同的是,它不 是利用DNA聚合酶在合成过程中读取序列,而是 利用DNA连接酶在连接过程读取序列。ABI SOLiDTM 4.0 采用边连接边测序的原理,用结合 在磁珠上单分子DNA片段簇为测序模板,以四色 荧光标记寡核苷酸进行连续的连接反应为基础, 对扩增的DNA片段进行大规模高通量测序。 SOLIDTM 4.0 系统采用双碱基编码的方法使得其 准确度可以达到99.94% 以上
单分子测序原理
Helicos 公司单分子测序仪的技术原理是利用合成测序理论, 将样本 DNA 数以百万的单链分子绑定在该仪器特有的、没有 背景荧光的玻璃表面,通过加入荧光标记的核苷酸(一次加入 4 种核苷的 1 种)和聚合酶到单分子阵列中,核苷酸会 结合到 DNA 分子上特异性结合的位点上。用激光激发结合在 DNA 分 子上的荧光标记的核苷酸,使标记物发出荧光,相机以 15ms 速度快速扫描整个阵列,检 测特异性结合到 DNA 片断上的荧 光碱基。在此之后,结合的核苷酸对会被移动 除去,然后, 通过重复加入标记的核苷酸来重复这一过程。
454
GS FLX测序技术原理

分子遗传学实验报告

分子遗传学实验报告

分子遗传学实验报告在本次分子遗传学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果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交叉和自交实验,观察分析果蝇后代的表型和基因型,以探究遗传规律。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设计、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及数据分析等内容。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果蝇的遗传特性,通过观察果蝇后代的表型和基因型,探究其遗传规律。

我们分别进行了交叉和自交实验,选取了具有明显表型差异的果蝇进行实验,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结果。

实验步骤:1. 交叉实验:首先,我们选取了具有红眼和白眼表型的果蝇,分别标记为R和W。

然后将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交配,观察并记录F1和F2代的表型比例和基因型。

2. 自交实验:接着,我们分别选取了F1代中红眼和白眼的果蝇自交,观察并记录F2代的表型比例和基因型。

观察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交叉实验结果显示,F1代果蝇表现为全红眼表型,F2代出现了红眼和白眼两种表型,且呈现3:1的表型比例。

2. 自交实验结果显示,F2代果蝇表现为红眼和白眼两种表型,且呈现1:2:1的表型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结果和孟德尔遗传定律,我们得出结论:果蝇的眼色遗传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决定的,红眼为显性表型,白眼为隐性表型。

在自交后代中,显隐性基因按1:2:1比例分布。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分子遗传学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果蝇的遗传规律,了解了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对于深入研究分子遗传学和遗传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本次实验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每位实验人员的认真和努力,同时感谢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和支持。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遗传学知识,为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至此,本次分子遗传学实验报告完毕。

感谢您的阅读!。

生物文献综述范文

生物文献综述范文

生物文献综述范文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涉及的领域广泛且深奥。

在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文献综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导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生物学领域中的文献综述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首先,我们将从生物学领域中的分子生物学文献综述开始。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文献综述中,研究者们通常会对特定分子或者分子类别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分析,包括其结构、功能、调控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

其次,我们将关注生物学领域中的生态学文献综述。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涉及到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

在生态学领域的文献综述中,研究者们通常会对某一生态系统或者生态过程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分析,包括其结构、功能、稳定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和趋势,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最后,我们将探讨生物学领域中的遗传学文献综述。

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变异与遗传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涉及到基因、染色体、遗传物质等。

在遗传学领域的文献综述中,研究者们通常会对某一遗传现象或者遗传机制进行综合性的总结和分析,包括其遗传规律、分子机制、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前遗传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突破,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总之,生物学领域中的文献综述对于我们了解当前研究进展、总结前人经验、指导未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帮助,也希望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能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遗传学综述论文

遗传学综述论文

遗传学综述论文1000字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遗传规律并探讨基因与表现型之间联系的科学。

从远古时代的人类开始,遗传规律就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和发展。

自从人类发现了基因的存在,遗传学的研究范围就逐渐扩大,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遗传学的领域中,人类已经阐明了一些基本规律。

一、基础遗传学基础遗传学是遗传学的基础,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基因的遗传规律。

杂交、基因型、表型、基因频率、分离原则、掩蔽规律等是基础遗传学的主要内容。

1.杂交杂交是指两个不同的纯系的产生一代直系杂交的过程。

对于许多生物和植物品种,杂交是造成它们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杂交的研究也是遗传学的基础之一。

2.基因型基因型指个体基因在同一位点上的组合。

一个基因型由两个等位基因组成,其中一个等位基因来自父亲,另外一个等位基因来自母亲。

基因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基因频率以及基因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3.表型表型是指个体显现出来的性状或特征。

在遗传学中,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十分密切,基因型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表型。

表型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遗传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

4.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指一群个体某一个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

通过不同群体、时间和物种的比较,可以研究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及与环境的关系。

基因频率的研究也是基础遗传学的重要内容。

5.分离原则分离原则是指基因对在杂交后在基因型和表型上的分离。

分离原则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因如何传递给下一代的机制,为基因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帮助。

6.掩蔽规律掩蔽规律是指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种等位基因掩蔽了另一种等位基因。

掩蔽规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等位基因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和关系。

二、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主要探讨基因的分子结构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表达和调控等方面的问题。

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基因调控、基因复制和PCR技术等是分子遗传学的主要内容。

1.DNA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是确定遗传信息的空间结构,也是分子遗传学的基础之一。

分子生物学综述

分子生物学综述

动物遗传性状复制与整合研究方法综述柯荣(南昌大学,药学系08药学一班,6301708002)摘要:植物通过嫁接的形式可保持原品种性状不变。

引伸到动物体甚至人类,在基因序列检测、基因重组以及基因转导等技术的前提下,将两个机体各自的特殊性状整合到一个集体当中,最终在该机体中同时能够表达出上一代亲代的性状,从而可实现动物遗传性状的复制与整合。

关键字:遗传性状、复制与整合、基因序列测定、基因重组、基因转导正文:1、引言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以及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许多重大性的突破。

基因工程又有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之称,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中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但现今它的应用主要有: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人们可以利用基因工程获得高产,稳产和具有优良品质的农作物,培育出各种具有抗逆性的作物新品种;利用基因技术还可以高效率的生产各种高质量,低成本的药品,如:胰岛素,干扰素和乙肝疫苗等。

经过嫁接技术的植物嫁接苗生长发育快,增强了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增强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且能获得两亲代的共同性状。

由嫁接技术我们联想到如果能将动物体的优良性状整合到一个机体中则大大提高了动物体的生长机能以及增加其特殊性状。

从植物分类学上讲,亲缘关系越近的植物嫁接越易成活,这是植物组织结构的不同造成的。

这就如同器官的移植一样,二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排斥效应。

理论上,如果要求某一特殊性状在没有此性状的其他机体内得以表达,则需要将表达此性状的基因提取出来再注入机体,或者破译出控制此性状的基因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再重组一条新的碱基序列注入机体,使得进入机体并能够完好的表达,则可达到遗传性状的复制和整合。

2、电泳及PCR技术先用DNA限制性内切酶将控制某一形状的基因剪成单个的游离的碱基,在通过电泳的方法排列出碱基的排列顺序。

基因扩增技术(PCR)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又称无细胞分子克隆系统或特异性DNA序列体外引物定向酶促扩增法,是基因扩增技术的一次重大革新。

分子遗传学综述

分子遗传学综述

分子遗传学综述引言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组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揭示了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和变异规律。

本文将全面、详细和深入地探讨分子遗传学的相关内容。

DNA的结构与功能DNA是分子遗传学的核心,它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DNA由四种碱基组成,包括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

通过碱基间的氢键,DNA的双链结构形成了螺旋形状。

DNA不仅可以编码蛋白质序列,还可以调控基因的表达。

通过甲基化、修饰酶和转录因子等方式,DNA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在分子遗传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NA复制与遗传信息传递DNA复制是生物体在细胞分裂时复制其遗传信息的过程。

在DNA复制过程中,DNA双链被解开,每条单链作为模板合成新的DNA分子。

DNA复制过程具有高度的保真性,通过DNA复制酶和DNA结合蛋白的协同作用,确保了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此外,分子遗传学还研究了DNA的修复机制,以及在DNA复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突变。

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基因组学是分子遗传学的基础,它研究了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不同生物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人们可以揭示基因的保守性和多样性。

比较基因组学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和适应。

蛋白质的合成与调控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实际产生功能的分子。

蛋白质的合成经历了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在转录过程中,DNA的信息被转录成mRNA,然后在翻译过程中,mRNA被翻译成蛋白质。

分子遗传学研究了转录和翻译的机制,包括转录因子的结合和RNA的修饰等过程。

此外,还研究了蛋白质的折叠和修饰,在蛋白质功能发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遗传变异与突变研究遗传变异和突变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遗传变异可以通过DNA重组、基因重复和基因转座等方式产生,并在进化和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化工大学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综述.doc

北京化工大学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综述.doc

北京化工大学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综述简短回答问题第一章染色体和DNA:1.真核生物基因组特征1。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很大,通常比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大得多。

2.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大量的重复序列。

3.大多数真核生物基因组是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这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

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是单顺反子。

5.真核基因是具有内含子结构的断裂基因。

6.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许多顺式作用元件。

7.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存在许多DNA多态性。

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第二,原核基因组特征1具有简洁的结构:DNA中的大多数结构是编码蛋白质2的转录单位:原核生物中功能相关蛋白的基因通常集中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部分,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3,具有重叠基因: 如果两个或更多的基因共享一个部分的DNA序列,这些基因被称为重叠基因。

三、真核生物的DNA复制特征1.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起点,每个染色体上有多个复制子(约150bp)。

2.复制叉的移动速度相对较慢(约50bp/秒),仅为原核生物的1/10。

3.在真核生物的所有染色体都被复制之前,每个起点都不会重新开始DNA复制。

当真核生物快速生长时,它们通常会采用更多的复制起点。

4.真核生物有多种类型的DNA聚合酶。

5.真核生物中的引物和冈崎片段在DNA复制过程中的长度小于原核生物。

(真核冈崎片段大约是100-1.真核生物基因组特征1。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很大,通常比原核生物的基因组大得多。

2.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大量的重复序列。

3.大多数真核生物基因组是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这是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一个重要区别。

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是单顺反子。

5.真核基因是具有内含子结构的断裂基因。

6.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许多顺式作用元件。

7.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存在许多DNA多态性。

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第二,原核基因组特征1具有简洁的结构:DNA中的大多数结构是编码蛋白质2的转录单位:原核生物中功能相关蛋白的基因通常集中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部分,如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3,具有重叠基因: 如果两个或更多的基因共享一个部分的DNA序列,这些基因被称为重叠基因。

分子遗传学技术范文第9篇 (2)

分子遗传学技术范文第9篇 (2)

分子遗传学技术范文第9篇关键词: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创新型人才《动物遗传学》是畜牧科学和动物医学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基础理论抽象、逻辑思维强、知识涵盖面广等特点,是与家畜育种和畜牧生产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1]-[3],也是实验技能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传统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只是为了验证理论,实验设计和教学都是围绕“教”而进行的,学生都处于接受式被动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调动,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4],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难以满足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为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对高等农业院校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针对动物遗传学课程迅速发展的特点,笔者积极创造条件,从以下方面对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调整教学方案,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华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学》是广东省精品课程,理论课时为32学时,实验课为单列实验课共16学时。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动物遗传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交叉发展,产生新的知识内容。

因此,要在有限的学时内把《动物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掌握新的理论和方法,需要有最佳的教学方案。

我们在《动物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中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和改革,在以往以经典遗传实验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将现代遗传学实验技术引入本科生实验教学,适当增设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内容以适应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加深学生对现代动物遗传学新理论和技术知识的理解。

经过两年实验教学实践,总结出“动物遗传学实验”涉及果蝇的相关实验包括:果蝇性别鉴定及性状观察、单因子杂交实验、双因子杂交实验及果蝇唾腺染色体观察等验证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经典遗传学的知识自主设计果蝇杂交组合,并按制订的设计方案实施,把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整合成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遗传学实验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遗传学综述.doc

遗传学综述.doc

遗传学综述摘要:遗传学是一门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机理的理论学科。

同时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学科,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而且与医学和人民保健有着密切的联系。

1910年进入现代遗传学阶段,并依次经历个体遗传学时期、细胞遗传学时期、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时期、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时期、分子遗传学时期。

目前遗传学在医学、农牧业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表遗传学在肿瘤的治疗方面。

21世纪将是遗传学迅猛发展的世纪,在经济、微生物、工业、制造业等许多领域都将有重大的突破.关键词:遗传学、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发展前景1、现代遗传学发展1。

1遗传学的起源公元前五世纪希波克拉底提出了第一个遗传理论:子代具有亲代的特性是因为在精液或胚胎里集中了来自身体各部分的微小代表元素。

100年后,亚里士多德认为精液不是提供胚胎组成的元素,而是提供后代的蓝图.生物的遗传不是通过身体各部分样本的传递,而是个体胚胎发育所需的信息传递【1】。

1.2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期间许多人都无法阐明亲代与子代性状之间的遗传规律。

直到18世纪下半叶,1809年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论观点,由此得出获得性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1866年,达尔文提出了泛生论,认为,身体各部分细胞里都存在一种胚芽或泛子,它决定所在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各种泛子随着血液循环汇集到生殖细胞中。

受精卵发育过程中,泛子又流到不同的细胞中,控制所在细胞的分化、产生各种组织器官.1883—1885年,德国的生物学家魏斯曼做了连续22代剪断小鼠尾巴的实验,否定了后天获得性遗传。

提出种质论。

1866年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试验》,提出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认为遗传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

1900年,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建立遗传学.1909年,约翰逊提出gene 的概念【1】。

2.现代遗传学的发展阶段2.1细胞遗传学过度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分子遗传学作业

分子遗传学作业

分子遗传学作业利用分子遗传学方法举例说明一般分子生物实验遗传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教师:张老师利用分子遗传学方法举例说明一般分子生物实验遗传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一,分子遗传学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是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学科。

包括DNA的复制、RNA 的复制和转录、翻译以及其调控等。

主要由正向遗传与反向遗传构成。

其中正向遗传是指通过生物个体或细胞的基因组的自发突变或人工诱变,寻找相关的表型或性状改变,然后从这些特定性状变化的个体或细胞中找到对应的突变基因,并揭示其功能。

例如遗传病基因的克隆。

反向遗传学是指人们首先是改变某个特定的基因或蛋白质,然后再去寻找有关的表型变化。

例如基因剔除技术或转基因研究。

简单地说,正向遗传学是从表型变化研究基因变化,反向遗传学则是从基因变化研究表型变化。

二,突变体的筛选简单的说是指通过特定选择性培养基(抗穗发芽培养基)培养植株然后选择出抗穗发芽突变体植株,让其继续生长繁殖,收取种子的过程。

三,遗传分析简单的说是指将上述与筛选得到的抗穗发芽植株进行农艺性状的调查(株高,小穗数调查等)然后进行数据的处理级关联分析。

四,遗传群体的构建简单的说是选取上诉抗穗发芽材料和一个极为相反的材料也就是极端材料杂交得到F1,然后将其自交得到F2群体即分离群体,或者让其自交5-6代得到高代群体即近等基因系群体。

五,遗传图谱的构建简单的说利用一定的杂交方法(如;早期单倍体杂交发,表形分析法,细胞学分析法)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法(如,RFLP、AFLP、RAPD、STS、SNP、EST、SSR标记方法等)将基因定位在定的特定的染色体区段上的过程。

六,图位克隆图位克隆(Map - based cloning) 又称定位克隆(positional cloning) 1986 年首先由剑桥大学的Alan coulson 提出,用该方法分离基因是根据目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的,无需预先知道基因的DNA顺序,也无需预先知道其表达产物的有关信息,但应有以下两方面的基本情况:一是有一个根据目的基因的有无建立起来的遗传分离群体,如F、DH、BC、RI 等。

分子遗传学综述

分子遗传学综述

分子遗传学综述【摘要】: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经典遗传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

关键词:医学分子遗传学发展内容研究方法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中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地说,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分子水平描述的遗传体系或其组分的情形。

狭义地说,它是研究遗传机理的分子基础以及受遗传物质控制的代谢过程。

从分子水平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在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结构确认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20世纪以来,随着对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人们能够从主要生命物质结构的分予层次上得以合理地解释基因复制的机理、信息传递的途径、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运动形态,从而使整个遗传学的研究由形态描述、逻辑推理为主,转变为以物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为分析着眼点的新的发展阶段。

分子遗传学的目的在于阐明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机理,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基因的本质、表达、传递及其调节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核外遗传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核质之间的关系等等。

可从分子层次为探索生物发育、分化和进化等重大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说明和实验手段。

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遗传工程是分子遗传学的应用。

一、发展简史1944年,美国学者埃弗里等首先在肺炎双球菌中证实了转化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从而阐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1953年,美国分子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这一发现常被认为是分子遗传学的真正开端。

1955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泽用基因重组分析方法,研究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中的基因精细结构,其剖析重组的精细程度达到DNA多核苷酸链上相隔仅三个核苷酸的水平。

这一工作在概念上沟通了分子遗传学和经典遗传学。

遗传学综述

遗传学综述

遗传学综述引言遗传学是研究基因在个体和群体中传递和表现的科学。

通过研究基因与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个体的遗传特征,预测遗传疾病的风险,并为基因治疗和改良作物提供基础。

本文将综述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基本概念1.基因:基因是DNA分子的特定部分,携带了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个体的遗传特征。

2.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同一个基因座上不同的基因形式,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等位基因。

3.基因型:基因型是个体的基因组成,由两个等位基因决定。

4.表现型:表现型是个体展现出的可观察的特征,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

5.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基因和等位基因在个体和种群中的频率和组合的改变。

研究方法1.遗传交叉:遗传交叉是通过配子中对应染色体上的基因片段的互换,实现染色体重组的现象,在遗传学研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双亲子代分析:通过观察双亲与子代之间的遗传关系,推断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遗传方式。

3.疾病关联研究:通过研究疾病与基因之间的关联性,揭示疾病的遗传基础和风险因素。

4.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技术对基因组进行编辑,可以精确地修改基因序列,开启了精准基因治疗和基因改良的新时代。

应用领域1.遗传疾病诊断和预防:通过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提前诊断遗传病,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2.遗传疾病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修复或替代异常基因来治疗遗传疾病的方法,具有巨大的潜力。

3.农业改良:利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技术,可以改良农作物的品质、抗病性和产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遗传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遗传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基础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于生物学、医学和农业等领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结论遗传学是一门研究基因在个体和群体中传递和表现的科学。

通过研究基因与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和遗传变异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遗传特征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开展基因治疗和改良作物等应用。

分子生物学综述范文

分子生物学综述范文

分子生物学论文字数可能有点超,你自己截取吧~~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来阐明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

研究内容包括各种生命过程如光合作用、发育的分子机制、神经活动的机理、癌的发生等。

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科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生长点,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体系、蛋白质-核酸体系(中心是分子遗传学)和蛋白质-脂质体系(即生物膜)。

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结构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

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推动了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的研究,从而出现了近30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蓬勃发展。

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学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①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是用化学的和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整体水平乃至群体水平等不同层次上的生物学问题。

而分子生物学则着重在分子(包括多分子体系)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的普遍规律;②在分子水平上,分子生物学着重研究的是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核酸,脂质体系以及部分多糖及其复合体系。

而一些小分子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则属生物化学的范围;③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整个生物界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征,即生命现象的本质;而研究某一特定生物体或某一种生物体内的某一特定器官的物理、化学现象或变化,则属于生物物理学或生物化学的范畴。

发展简史结构分析和遗传物质的研究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结构分析的中心内容是通过阐明生物分子的三维结构来解释细胞的生理功能。

1912年英国W.H.布喇格和W.L.布喇格建立了X射线晶体学,成功地测定了一些相当复杂的分子以及蛋白质的结构。

以后布喇格的学生W.T.阿斯特伯里和J.D.贝尔纳又分别对毛发、肌肉等纤维蛋白以及胃蛋白酶、烟草花叶病毒等进行了初步的结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网膜母细胞瘤研究进展姓名:学号:学院:医学院[摘要]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一种起源于视网膜胚胎性核层细胞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于5岁之前的儿童。

Rb由位于13q14.1-q14.2RB1区Rb1基因突变引起,其发生率约为1:15000,在新生儿中约为1:20000,我国每年新发患儿数在1100-1500例左右。

临床上Rb以白瞳症、斜视、青光眼、眼眶蜂窝织炎、葡萄膜炎、前房出血、玻璃体出血等为特征;临床治疗Rb以眼球摘除术、化学疗法、温热疗法、放射疗法和基因疗法为主。

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Rb的临床特征、发病机理、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以下综述。

[关键词]Rb;Rb1;临床特征;发病机理;检测;治疗1概述1.1分类与研究现状Rb通常按3种不同的方式:家族性或散发性、单侧或双侧、遗传性或非遗传性进行分类[1]。

临床上我们倾向于使用前两种分类法[2]。

因此,Rb临床病例可分别归类为单侧散发性、双侧散发性、单侧家族性及双侧家族性。

Rb患者中,约60%的患者为单侧,平均诊断年龄为24个月。

单侧患者的RB肿瘤通常为单病灶,少数为多灶性肿瘤(单侧多发性Rb)。

大多数人的单侧Rb无家族史,肿瘤较大,有时不能确定是否是一个单一的肿瘤。

约40%的患者有双侧RB,平均诊断年龄为15个月。

初步诊断时,两只眼睛均受累。

双侧Rb患者表现为多肿瘤灶,有些孩子最初诊断为单侧RB也可发展为双侧RB。

极少数情况下,双侧Rb和松果体母细胞瘤同时发生称为三侧Rb,且通常致死。

发生Rb后,其他特异性的眼外原发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统称为继发性肿瘤)。

大部分的继发性肿瘤为骨肉瘤、软组织肉瘤(大多数为肉瘤和横纹肌肉瘤)或黑色素瘤[3]。

这些肿瘤通常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出现。

在接受外放射治疗的RB患者中,继发性肿瘤的发病率会增加50%[4]。

即使没有暴露于高剂量的放疗的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幸存者一生发展的迟发性癌的风险也会增加[5]。

我国Rb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一直是眼科学重点探索的研究课题之一,近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仅Rb研究课题就有11项。

其研究不仅从染色体和分子水平证明了Rb基因的异常[6],建立了多个Rb瘤细胞系[7],制备Rb单克隆抗体和开展了Rb的免疫导向和基因治疗等实验性研究[8];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形成了多个以Rb为研究的团队,近20年国内各期刊发表的Rb有关文章共531篇,其中临床研究314篇(59.31%),基础研究217篇(40.87%),其内容广泛且有深度1.2临床特征Rb是一种通常发生于小于5岁的儿童的视网膜的恶性肿瘤。

RB来源于具有癌症突变倾向的细胞,这些细胞均含有RB1基因的重复序列。

Rb呈单灶或多灶分布,大约60%患者的RB1基因来源于单系,平均诊断年龄为24个月;另外40%患者的RB1基因来源于双系,平均诊断年龄为15个月。

遗传性的RB是一种常染色体RB易感疾病,患有遗传性的RB个体患其它非眼部的肿瘤的风险也会增加。

1.3临床描述视网膜母细胞瘤(Rb)。

最常见的症状是一种白色瞳孔反射(白瞳症)。

斜视是第二个最常见的症状,可能伴随或之前的白瞳症。

不正常的症状还包括青光眼、眼眶蜂窝织炎、葡萄膜炎、前房出血、玻璃体出血。

大多数患病儿童在5岁以前可被诊断。

非典型表现更常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

RB患者通常有下列临床表现:阴性家族史和单侧RB(60%患者);阴性家族史及双侧Rb(30%患者);阳性家族史、单侧或双侧Rb(约10%患者)。

对于具有积极家族史的人进行临床监测,通过串行视网膜检查,肿瘤往往被确定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月。

另外,高达5%具有单病灶Rb的患者和7.5%具有多灶性Rb的患者存在13q14缺失现象。

这种染色体异常往往与发育延迟和出生缺陷相关[9]。

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在大多数有遗传性Rb家庭中,遗传性的种系致病性变异在双侧中发展为多发性肿瘤。

然而,在家庭中有Rb的第一人只有单侧RB,大多数这种隔离Rb1无效等位基因是通过移码突变或无义突变而改变的。

但在一些些特定情况下,Rb1无效等位基因几乎完全外显(>99%)[10]。

少于10%的家庭表现出低外显率(即增加单侧RB患病率)和不完全外显率(≤25%)。

这种低外显率的表型通常与错义突变导致的RB1等位基因突变、不同的剪接位点的变异、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或启动子区域的致病性突变相关。

1/3的家庭显示不同的外显率取决于致病等位基因的亲本来源(亲源效应)[11]。

细胞遗传学可见缺失涉及13q14,也导致在相同的染色体区域的Rb1基因缺失会导致发育迟缓[12]和轻度至中度面部畸形。

由于大面积的13q14缺失会使基因表达减少,相当比例的这种缺失的个体仅表现单侧RB;有些孩子甚至不发生肿瘤[13]。

位于着丝粒部位并与Rb1相邻的MED4连续的损失,解释包括Rb1和MED4等基因在内的大的缺失导致表达减少的原因[14]。

1.4诊断/检测Rb通常可经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进行诊断。

成像研究可以用来支持肿瘤诊断和临床分期。

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是建立在RB1基因种系致病性突变的Rb原发病患者或Rb家族。

1.4.1提示性发现:当出现白瞳症(白瞳)、斜视、改变眼睛的外观、视力减退等症状,怀疑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

当出现任何具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结果,包括单侧(单发和多发性)和双侧受累、个人患有视网膜瘤和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病史时,应怀疑为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个体。

1.4.2建立诊断在全瞳孔扩张或验光的基础上,麻醉状态下,通过检查视网膜以确诊和确定疾病的程度。

眼部影像有助于确诊,不需要病理诊断。

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诊断是建立在一个家系中的视网膜母细胞瘤(Rb)或视网膜瘤的原发病患者和家族历史性的Rb基础之上的。

Rb患者多数没有家族史,因此,为识别一个杂合子Rb1致病性变异,在分子遗传学检测前必须确定遗传的Rb是否是原发病例,允许早期诊断和筛查高危Rb的亲属。

分子生物学确定与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个体的检测方法包括单基因检测和多基因谱检测。

其中单基因检测包括①双系、单系遗传,或单侧多发RB的患者的检测:RB1基因序列分析和靶向删除/重复分析外周血DNA。

②单系、单发的Rb和家族史阴性的患者的检测:如果肿瘤组织不可用,可通过外周血DNA序列对Rb1进行序列分析和基因缺失/重复分析;如果肿瘤组织可用,通过肿瘤DNA对Rb1进行序列分析和基因缺失/重复分析。

包括Rb1基因再能的多基因谱也可考虑用于检测,但由于没有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位点多样性,对分析数据评价局限于Rb1的突变。

1.4.3鉴别诊断幼年时期的几种视觉条件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症状相似,包括:散发性先天性疾病包括持续的原始玻璃体增生症和渗出性网膜病(OMIM 300216)。

遗传性疾病包括结节性硬化症,诺里病、色素失控症、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和希佩尔-林道病、眼部感染犬弓首蛔虫等。

1.4.4治疗治疗的目标是先保存生命,然后是视力。

作为最佳的治疗可能是复杂的,RB的治疗方法来自各个领域包括眼科,小儿肿瘤治疗技术专家,病理学和放射肿瘤学协作,可提供优化的服务。

除了眼睛的分级与肿瘤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肿瘤病灶的数目(单发、单侧多发,双侧)、定位和眼内肿瘤大小、有用的视觉潜力,眼外蔓延的程度和可利用的资源等。

对于眼睛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包括摘除术、冷冻疗法、激光疗法、系统疗法、或局部化疗包括动脉化疗联合眼内激光或冷冻治疗或紧随其后、巩膜斑块放疗以及作为最后的手段—放疗。

如果可能的话,任何辐射(包括X射线、CT扫描、和外部束辐射)应避免以减少迟发性继发癌症的终生风险。

这些治疗方法只用于必要的情况之下。

1.5管理1.5.1治疗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Rb和非眼部肿瘤的发病率并延长寿命;护理最好由包括眼科、多学科小组的儿科肿瘤学、病理学、放射肿瘤学方面的专家提供。

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肿瘤分期、肿瘤病灶数目(单发、单侧多发,双侧)、定位和眼部肿瘤大小,玻璃体状况,可用视觉的潜力,眼外扩展程度,可利用的资源。

治疗方案包括摘除术;冷冻疗法;激光疗法,或配合局部化疗包括动脉化疗联合眼内激光或冷冻治疗;巩膜斑块放疗;放疗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

1.5.2激发癌症的预防辐射(包括X射线、CT扫描、和外部束辐射)在遗传性Rb个体中应尽量避免使用,以降低迟发性继发癌症的风险。

1.5.3监测在含有Rb1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儿童中:眼麻醉下每3-4周检查一次,直到6个月大,然后以低于该频率进行检查,直到3岁。

每3-6个月对合作儿童进行临床检查,直到7岁,然后每年或每半年检查一次。

患有单侧RB但没有确定的杂合子Rb1致病性变异个体具有低水平的嵌合体的风险,应该对眼睛进行包括超声在内的常规临床检查。

患有视网膜瘤(与RB 相关的视网膜癌前病变)的个体应每1-2年进行一次视网膜检查和影像检查。

应检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继发性的非眼部肿瘤,医生应及时对发生的骨疼痛或肿块进行评估,因为具有肉瘤和其他癌症的高风险;但有效的筛查方案尚未开发。

1.5.4风险评估亲属家庭中无症状的高危儿童的早期识别分子遗传学检测可减少这些高危家庭成员中没有遗传致病变异个体所需的昂贵的筛选程序的费用。

评估内容包括:①分子遗传学检测:如果家庭中的致病性变异是已知的,可以减少那些有风险但没有遗传致病变异体的家庭成员的昂贵的程序费用。

②眼部检查:在出生后通过一位有经验的眼科医生对RB进行上述检查(见监控,经初步诊断后Rb检测。

年轻的或不合作的儿童可能需要麻醉下检查。

③遗传咨询的目的为高危亲属组织相关性的检测。

2 Rb1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1(Retinoblastoma1,Rb1)是人类第一个分离克隆的抑癌基因,因为该基因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被命名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

Kundson等[15]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两阶段突变假说”,发现该肿瘤的形成需要13q14一对等位基因的同时缺失或失活。

基于此假说,Friend等[16]成功克隆了人的一段位于13q14的序列,此段序列上有一段长约70kb的cDNA 片段,而在视网膜母细胞瘤和骨肉瘤中此cDNA片段缺失:Lee等[17]对这段序列的RNA进行测序并预测蛋白质序列,发现此段序列的mRNA 长约4.6kb,蛋白质大约包含816个氨基酸残基,而且发现此氨基酸序列有与核酸结合蛋白类似的结构域;Fung等[18]利用H3-8探针在13q14区域上也分离获得了两段相似序列的cDNA克隆:RB1和RB2。

关于RB细胞的组织来源问题争论已久,Verhoeff等[19]1926年就提出RB起源于视网膜原始胚胎细胞的观点,但当时未引起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